《归程何处是》正文 第三回 三只迷魂蟾蜍汤 一剂妙手回春药
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icu病房里发生的故事太过于沉重了,我们暂放一旁,说下我小时候的故事吧。我童年的全部经历,也要拜出生后不久,所生的一场大病所赐。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请您继续往下看。
我父母是在乐清农场,知青插队的时候认识的。
母亲从小热爱乒乓球。据她以及外公外婆和三个舅舅讲,她在青少年的时候,绝对是平阳县城里,一等一的高手。她因此被选入了省体队。当国家队教练,来省里挑选国家队的时候,不知怎么的,妈妈有些骄傲,一时麻痹大意,只落得个第三名。结果,人家国家队,只要头两名,母亲就这样,被刷了下来。那时候的妈妈,是否因此常常扼腕痛惜,含恨哭泣,大家都没有跟我讲过。但我猜想,根据我所了解到的,妈妈的性格特点,那一定是有的。如果没有公开明哭过,也一定有偷偷暗泣几回。
妈妈的人生轨迹,从此发生了180度的大逆转。也许,这就是老天刻意的安排,因为,它想要创造,一个如我这般的新人物出来。所以,它用它那神奇的小指头,轻轻的一钩,妈妈就在原本风平浪静、明媚和煦的大海上,突然遭遇到,一场前所未有的超级大台风。十六岁不到的她,便独自一人,黯然孤寂的来到了乐清农场。
有人说,性格决定命运。仿佛人所有遭遇,全是他自个儿造的。其实,有时候人的遭遇,还真不是他自己可以掌控的。所以,我还更愿意,把人的遭遇,分成不可控的,和可控的两部分。那不可控的部分,就是大家常常说的天意,或者叫命运。这里的命运,可和前面所说的,关于命运的意思,有那么些不一样噢。
嗨,您还真别嫌我啰嗦,像是在绕口令似的。说真的,一谈到我幸福、快乐又有些寂寞的童年,我还真有点童心未泯起来,话也就跟着满天飞舞起来。您千万别介意,还麻烦您,耐点性,忍忍我,这点小小的小心眼。
总之,妈妈的骄傲,究竟是由于命运,还是因为性格,我还真有点分不清了。但妈妈的骄傲,我多少了解一点。和她同时代的姐妹相比,她的命运还是很不错的。她从小被外婆,当成小公主似的照料着,那真是外婆捧在掌心里的一颗明珠、一块碧玉。但也有外婆,力所不能及的时候,因为与她的那三个弟弟相比,母亲毕竟只是个女娃,所以她的奶奶,也就是我的曾太外婆,或者叫做平阳阿太的(以与外婆的妈妈,我的令一个同级别的,但我叫外曾太婆,我称她为宋埠阿太的,可以区别开),在平阳阿太眼里,她却不像外婆那样想和那样做。这都是宋埠阿太,在我小的时候,常常偷偷告诉我的。宋埠阿太老喜欢和平阳阿太吵架,所以她会讲一些,有关平阳阿太不好的话。嗨,您慢慢往下看吧,以后您就会明白的。
我妈妈骄傲,但又特别的好强、好胜,这或许与她喜欢打乒乓球有关。
母亲到了农场,依然不改热爱乒乓球的习惯。据说,她到来的那几年里,扫遍了全农场以及周边的所有乡镇,没有一个人,能成为她对手的,不论是男选手,还是女选手。所以她囊括各种友谊比赛、体育竞赛的冠军,当然还拿走了,各种各样以生活用品,作为奖励的奖品。她在乒乓球上,高高在上的女皇地位,即令无数的女生嫉妒羡慕,又令无数的男生仰慕赞叹。但在那个有些保守的年代,敢与她接近的人,反而因此更少了,男生就更不必讲了。这大概与妈妈有些骄傲的性格,多少有点关系。可是,父亲却是个例外。
父亲也在农场里打乒乓球。虽然打不过母亲,但是每逢休息的时候,他都会殷勤的为她买冰棍。
母亲的冰棍才刚吃完,父亲就追着问,“怎么样,还要不要再来一根?”
“你想把我,冻成冰棍人啊?“母亲一边笑,一边看着父亲,直乐。
就这样,借着买冰棍,父亲认识了母亲。时至今日,对于冰棍,父母亲俩,依情有独钟。
您瞧,如果我们家有一起出去外头玩,要是口渴了,只要我问,“妈,您是要来根冰棍呢,还是要来瓶饮料,或是冰淇淋什么的啊?“
母亲准会先微笑着看看父亲,然后才说,“还是来根冰棍的好。”
“爸,那您呢?”
“我也来根冰棍吧,我随你妈。“父亲同样露出了微笑。
这就是他俩,几十年来,一成不变的标准答案,冰棍、冰棍、还是冰棍。
您还真别笑,这就是我父母亲那个年代,真真切切发生的故事,一根小小的冰棍,就可以成全一段美好的婚姻。尽管我妈妈骨子里,还藏着很多的骄傲。但是,自那一刻起,她还是被父亲买来的冰棍,给降伏了。虽然技不如你,但我一样可以,另辟蹊径,最终俘获你的芳心,这就是父亲超常的智慧与胆略,有时候,他还有那么一点小小的幽默。虽然在我眼里,父亲一直是很威严,很严肃的。
我的血液里,也因此,受到他们癖好的影响,也有一点小小的冰棍情结。小时候,我可以同时吃两根冰棍,左手一根,右手一根,看看右手,吃一口,再看看左手,赶紧接着再一口,直到两只小手,最后都只剩下孤零零、光秃秃的一支小木棍,简单说,这叫左右开弓、双手互搏。如果还能接着再来两根,我肯定还是不会拒绝的,我可不怕成为什么冰棍人。
我的这一癖好,让我当了一回红娘。丘比特用冰棍射穿了父母的心,条件是,等他们的孩子长大以后,也必须让他,用冰棍去射穿另一对新人,噢不对,是两对人,必须是一箭双雕,一石双鸟,以还它这个人情。对这样高难度的事情,您一定想知道,我以后再告诉您吧,现在还是先来讲讲我的出生要紧。
不过,父亲的家境比较差,远远比不上母亲。现在讲家境,一般都是指经济这方面的。所以我前面那个家境,也是指经济这个意思。但是,在父母亲那个年代,家境,还包括你的政治出生。父亲是根正苗红的贫农出生(打个埋伏,这其实完全是履历造假。这得归功于聪明,善交际,热心助人,心地善良的爷爷的努力。若刨根问底,其实爷爷的成分可坏得很,属于反特苏修那一类的。这个得容我以后再告诉您,爷爷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而得以能,长期的潜伏在人们群众的汪洋大海里。)而母亲的身份就差些,她属于小资产阶级那一类的。所以,本来外婆家,根据人口数量,如果成分好些,只要出一个人去支边,就可以了。但是,外婆家的运气背了点,成分不好,非得让出俩不可,所以妈妈只好来到了乐清。这个我以后再告诉您。再啰嗦点前面讲的,这就是老天的刻意安排,因为老天也一定非得创造出如我这般的新人物出来,不可。
再啰嗦点,外婆家,对派出子女去做知青,是一点情愿也没有的,可是老天就是那么怪,你越是不情愿,它就越要让你干。而爸爸那里就不同了,爸爸家的条件差,都是些破陶烂瓦罐的,可能说得夸张了点,但爸爸家,确实是穷。爸爸牢牢记着爷爷临终时的嘱托,多想,家里还能再被多安排一个人,成为知青,那就意味着,平白无故,多得了个铁饭碗。可是老天的脾气就是那么的怪,你越是想,它就越不成全你,想多排一个人,门也没有。所以您说,急不急人呀?
幸亏爸爸继承了爷爷的聪明基因,你不多给我一个名额是吧,那我把我几个兄弟带在身边,总可以了吧。到时候,瞅准了机会,虽然不能成为知青,但是总可以想法子,找个可以做的工作也好啊。所以,爸爸的三个叔叔就这样跟着父亲,来到了乐清农场,但是三个叔叔没有农场宿舍住,只能暂借在村里人家的空房子里。后来,爸爸听说,那里有个生产蘑菇的工厂,需要招工,就让三个叔叔去碰碰运气,这回,老天总算不辜负有心人了,三个叔叔都被工厂录用了。三个叔叔总算是暂时安定了下来。这还是应了那句古语,人善人欺,天不欺。哎,我是不是,太婆妈了点了?
哎呀,实在是不好意思,还得再多唠叨两句。刚才我感觉到老天爷心里有些愤愤不平,因为,我老是挤兑它,说它脾气怪,说它干了这,又干了那。这不这回,它打了个喷嚏,“你这最后一句话,‘人善人欺天不欺’,我爱听。你们人类,老冤枉好了。明明不是我干的事情,非得安在我头上,在这样下去,就不理你们人类了。“
您也许会感到很惊讶,“哇塞,你这么厉害,还能跟老天爷通话不成?“
我还真得告诉您,我还真有那么一点小小的特异功能。我小时候,见过天使,千真万确,绝不骗您,哄您。只是后来,不知怎么的,天使悄悄的,悄悄的变成了一个魔鬼,它常常跟这我。它,在我小的时候是个天使,我可以透过它,听见老天的声音,后来它成了魔鬼,我又通过它,揭开了一大堆的谜团。您若是不信,我们继续往下看,看看我到底是怎么跟天使或者魔鬼说话的。
好像离了点题,现在回来。当母亲把已认识了父亲的事,告诉遥远家里的外公外婆时,外婆是极力反对。母亲是外婆唯一的女儿,虽然不得已,才把母亲送到那么偏远的地方,外婆总希望,等母亲回去后,能给她找一个像样而体面的婆家。
在那样的年代里,倾巢之下焉有完卵,是社会形成的共识。国家有难,人人都应尽一份应尽的责任。分摊到每一个家庭,就得按照人口多少的比例,送年青人去支援贫穷落后的地方建设。父母亲就是在这样的大时代背景下,来到了乐清农场。
母亲在家的时候,外婆就一直希望,等她大一点,就给她觅个好婆家。但人算不如天算,母亲去了偏远的农场。外婆的愿望暂时落了空,虽然那样,外婆想总还是有弥补的可能的。
可是母亲通过一段时间,与父亲的接触,已经认定父亲就是一位,前途一片光明的优秀青年,虽然现在是穷困了点,但将来,凭着父亲的才干和勤奋,父亲一定能出人头地,闯出一片新天地的。套用今天的话来说,父亲就是一支表现优异的潜力股。
的确,父亲在乐清农场,年年都被评为先进工作者。若论文凭学问,父亲属于人们所说的老三届,已读到了高三,正准备参加高考呢,可是社会大变革开始了,只好放下书本,扛起锄头下乡去。父亲在那群知青里,文凭属于最高的那一类。若论长相气质,父亲是一表人才、潇洒英俊。他那时,常常妙语连珠,信手拈来。他总是腹满经纶,胸有乾坤。虽然个头刚好和母亲168的身高平齐,但瑕不掩瑜,仍然遮挡不住父亲清新俊逸、雅人深致的气质。若论人品为人,父亲高山正气、大海肚量、和睦亲邻,是人人夸奖的好下属、好同志、好干部。
有一回,有一位知青,不知什么缘故,与附近的村民起了冲突,被人用猎枪打瞎了一只眼球。他双手捂住半个鲜血直流的脸,另一半脸则瞪起一只惊惧的眼球。大家更是躲在房间里,吓得胆颤心惊,一声也不敢吭,任由他独自一人,在自己的房间里痛苦呻吟,就是没人敢站出来帮助他。父亲知道后,二话不说,扔掉自己手上正做着的事情,背起他就往山下跑。跑了很久很远,才拦到了一辆路过的军车,在司机战士的帮助下,把他送到了市区的医院,他的一条性命总算保住了。父亲就是这样一位急人所难,见义勇为的人。所以,面对这样一位有才有义的英俊男生,母亲能不心动吗?
父亲的重情重义,父亲的出类拔萃,使他的人生,迎来了两位最重要的贵人。一位,是农场的主任兼党高官,这是他事业的引路人,将他推向了人生事业的巅峰。另一位就是我的母亲,她是父亲家庭起居的总舵主,对父亲的一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顾不上父母的强烈反对,母亲毅然决然,背着外公外婆嫁给了父亲。在那个鼓励婚姻自由的时代,母亲在这件事上,也可以算是敢为人先的模范了。外婆在电话那头,听到妈妈斩钉截铁的决定,气得直喊,“好,以后你有什么事情,再也别来找我们了!我们管不了你!”
不找就不找,任性好强的母亲与温和开朗的父亲,开始独自张罗,他们自己的幸福。农场领导了解到他们的情况后,也积极支持他们,特地单独腾出了一间宿舍,作他们的婚房。而母亲和父亲则向周围的朋友、同事借来了钱,备置了些必要的家具。这是真正的白手起家,不,应当叫做借贷起家。一切准备就绪,唯独缺少了还在生气的外公、外婆和呆在交通不便的乡下的奶奶,在一个被认定为好日子的日子里,一对新人在众人的见证下,举行了一场俭朴而热烈的婚礼。所有在农场工作的知青、朋友、同事、领导、附近的乡亲,以及跟着父亲同到乐清去的三位叔叔,都出席了这个充满温馨、喜庆和欢声笑语的庆典。
婚后不久,母亲很快就怀孕了。我是在农场的新家里出生的,由一位生过好几胎的好心邻居老阿婆帮忙接生的。不像现在,大部分宝宝都是出生在医院里的。
我出生在正月里,据说春节那几天,下了场非常大的雪。但在我出生前几天,雪渐渐停了,只有偶尔飘下了些零星的小雪花。那几天,母亲的状态一直很好,根本没料到,我会在那一天里,突然急着要出来,来见识这个新世界。那时,她还在生产队的杂货铺上干活,一点也没有准备要去医院的样子。等知道要生我的时候,俨然已经来不及去医院了,慌忙中她赶紧回家,请来隔壁的老阿婆帮忙。热水瓶里的水统统被放到锅里去煮,又怕水不够,再往锅里多添了些。水才刚烧开,我也就生出来了。
我出生时,父亲不在母亲身旁,他正挑着一副担子,踩着还有些吱呀作响的积雪,下乡去慰问乡亲们了。担子里装满了各式各样的副食品,这都是对乡亲们来说,特别紧缺的物资。与父母亲同住在一个楼层,妈妈的热心同事,赶紧打电话到乡里去报喜。传达室的大叔一听到消息,立刻飞快的跑去找父亲。父亲这才知道,我刚刚来到了人间。一传十,十传百,乡里听到有小孩子出生的消息,个个兴高采烈。乡长特意找了辆拖拉机,载着欣喜若狂的父亲回来。
那时奶奶已提前几个礼拜,来到父母亲的住地,等着抱孙子。奶奶一见到母亲的肚子,就说这回准是个男娃。奶奶共生了九个孩子,对如何生孩子,应该是很有经验的,但奇怪的是,给我接生的却不是她。
奶奶是平阳县城里一户大户人家,唯一的女儿,她的父母从不舍得让她做家务,更不要说干粗笨的活了。她像温室里的名贵花木一样,被细细的栽培照料。大概是天生的,应该不是被刻意培养成,行动缓慢的习惯。但奶奶的爸爸妈妈肯定,对这,有很大的影响。奶奶的动作虽然慢,但是轻而柔,而且有条不紊、一丝不苟。她说话甜美,神态温雅。从来都是和颜悦色的,绝不会发火,生别人的气。所以,奶奶在老家有非常好的人缘,没有人不夸奖她的。
照理说,这样一位秀外慧中、美若天仙的女儿家,多半会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婚姻。可是不知怎么的,奶奶的糊涂父母,竟然把她许配给一个赌徒加酒鬼的邋遢浪荡子,作为她的第一任丈夫。就是因为这一点,我推断,奶奶慢动作的习惯,一定与他的父母有关系。
对奶奶的第一次婚姻,老天爷大概也是实在看不下去了,就让她的第一任丈夫,在新婚后不久,很快的病死了,大概是喝酒给喝死的,并留下了一双未成年的幼女。也幸亏是那样,奶奶才得以解脱。大概是看着奶奶可怜,我的曾祖父母们,又把奶奶和两个幼小的孙女给接回去。
爷爷是经由我的舅公,也就是奶奶的弟弟,牵线做媒,才认识的奶奶,最后娶奶奶为妻。关于这件事情以及我爷爷的一些传奇故事,我以后再跟您讲。
不管怎样,我的出生给这个刚刚建立不久的小家,带来了无尽的欢乐。父亲抱着我,时而把我举过头顶,他还喜欢把我抛向半空,再用双手接住,一点也不担心,他会失手把我摔在水泥地板上。可以想象,奶奶和妈妈是怎样的提心吊胆,在一旁不断的轻声提醒他。就在这一抛一接中,以及又抱又亲之下,父亲给我取了个“正清”的名字。
然而快乐的日子,持续的并不是很长。一眨眼功夫,我已经3个月大了。新生的婴儿,那是一日一个模样啊,无时无刻不在生长着,变化着。这时的我正处在所谓的“三翻四坐”的阶段,刚刚调皮的第一个翻身,就给父母和奶奶带来了无限惊奇。
我的到来,并没有让父亲感觉,有更多的压力,有更多的烦恼,相反他反而觉得,工作生活更有干劲了。不论是在办公室里,还是在生产队、或者去乡下慰问调研,还是在家里,只要可能,他都愿意和别人聊起我,我怎样有鼻子有眼睛的,什么时候爱笑,什么时候要吃奶,什么时候想睡觉,又什么时候伸出四肢来活动,他都讲得眉飞色舞、活灵活现的。别人也喜欢告诉他,各种各样有关育儿的信息,他也特别关心和爱听这样的问题。于是,有人告诉他,一个又一个催奶或促进婴儿生长发育的偏方、秘方,父亲都很认真的听进脑子里,或工工整整的记录在笔记本上,然后回家与妈妈、奶奶仔仔细细的研究。其中就有一个,说是用蟾蜍去炖清汤,喂给娃娃吃,可以让娃娃的肌肉更加的有力量,更有助于它的翻身和之后的起坐爬行和学走路。蟾蜍可是那时能见着的,滋补的好东西,您瞧,它的两只后腿那么的结实有力,一蹦起来,蹦得老高,是它自身身高的好几倍,用这样的东西去炖汤,给娃娃补身体,娃娃不长得又快又壮实,才怪咧!
父亲马上到集市里,买回了3只又肥又大的蟾蜍,然后嘱咐奶奶,立刻把它们给杀了,炖成一口杯又浓又香的“蟾蜍汤”。奶奶妈妈和父亲三人,开开心心的,把这一口杯浓浓的“蟾蜍汤”,统统给我灌了下去,然后满怀希望、喜滋滋的等待着,我能立即快快长大,这可以说,是在等待着奇迹发生吗?
我的老天,这可是加起来,足有一斤重的三只大青蛙耶。那位热心人所说的话,立马就在夜里应验了。我一个晚上不停的左转右翻,右转左翻,又蹬腿又哭闹。比之前所有翻身加起来的总数,都要多得多,您说,这难道不是个奇迹吗?
很快,父亲就发现,我的异常,完全是因为我得了高烧。奶奶、母亲和父亲,轮番瞪大了眼睛,看着体温计记录下的我的体温,39c,大家紧张得不知该怎么办才好。没人愿意相信,这是因为喝了蟾蜍汤引起的。
父母亲和奶奶,开始恐慌起来,连夜抱起我,来到了市区最好的大医院,又是量体温、又是喂药、又是挂吊瓶、还得不停的哄我。折腾了整整一个晚上,到了第二天白天,高烧依然不见有任何退去的迹象。妈妈开始流泪,啜泣起来,一会儿埋怨父亲不该随意听别人瞎说,一会儿又责怪奶奶,怎么也会那么没经验,把那么大的一杯蟾蜍浓汤,一口气给我喂下去,也不考虑考虑,我还只是个三月大的孩子,哪有那么大的胃和能力,来吸收这么强的食物?奶奶安静的听着妈妈的哭泣与唠叨,忧伤的看着我和父母,一声也不敢多吭,仿佛再多添一句话或再多做一件事,都会成为多余的,都会惹来妈妈的伤心,都会增加我的病情。
父亲非常着急,眉头紧锁,没说一句语,他犹豫的来回踱步,不时的去找医生和护士商量,看看还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
就这样,与第一个晚上的情形相似,大家忙得团团转,却束手无策。又一个晚上在焦虑与不安中度过。第三天白天,护士和医生开始过来说话了。
“这孩子如果还是高烧不退,很可能会烧坏脑子,造成终生智力低下,或发育上的问题。这种吊了两天瓶,还不见好转的情况,确实罕见。我们会尽我们最大的努力,重新调整配方。但你们也要有点心里准备。”
医生的这番话,仿佛就是阎王爷给我下达了伤残或是死亡预备通知单。妈妈一听,再也控制不住悲伤的情绪,疲惫的一屁股坐到病床上,“哇、哇、哇“的开始大哭。父亲赶忙安慰她,说不会有事的,只要改了治疗方案,我就能立刻好转起来,父亲让妈妈振作起精神,配合好医生、护士,做好新的治疗工作。妈妈这才逐渐收住眼泪,一边喃喃的嘟哝,一边从床边坐起,给护士让开了路。
医生说,给的新配方,具有最强、最迅速的退烧效果,如果再不起任何作用,他们就真的爱莫能助了。对医生给的新方案,大家即充满了希望,又不免有些忐忑不安。
旁边几床病人及家属,看着我们忧心忡忡的样子,都关切的围过来。你一言,我一语的。有人开始给父亲出主意了,“听说南门那里,有一个老中医,专看儿科,特别厉害,城里和乡下的人全都知道他,不管小孩得的是什么病,大家都去找他看,没有看不好的,真是神了。你们不如去他那里试试,兴许很快就会好了。”
其他几个人也跟着附和起来。“嗯,我家娃娃小的时候,全是在他那里看的病。他可厉害了,看看舌苔,听听心跳,再把把脉,摸摸额头什么的,顶多想一会,就给你开出个方子。凭他的方子,找站在柜台里,他的徒弟去抓药,几帖药喝下去,不管小孩得的是什么病,保管给治好,简直是活神医呀。他的药还特别的便宜,上一次大医院所花的钱,可以到他那儿,看好几次病。”说话的人,不住的啧啧称奇,并连连伸出大拇指,不断的点头。
父亲听了,很心动,跃跃欲试。但医生刚换了新方案,他心里想,新方案可能会有好效果也不一定,毕竟这是正规的大医院,又有科班出生的医生,还是要相信他们的。那时已经进入深夜了,也不一定能找到他,外面又黑又冷,这样贸然去,反而不妥,不如再试试新方案,真不起作用了,明天一大早去找,也不迟。想到这里,父亲感激的看着那些素昧平生,善良热情的人们,点点头说,“嗯,再观察一个晚上,如果还是没法治好,明天一早就去他那里看。”
这一个晚上与前两个夜里相同,每隔两小时左右,护士就会来查房,换药水,或喂些口服的药片。我额头上用来冷敷退热的湿毛巾,也没停过。两条毛巾,轮番上阵,一条干了就取下,放进冷水里泡,另一条,赶紧被从冷水里,捞出来,拧干水后,立即被敷到我额头上。
奶奶年纪大了,不敢把她留在病房里。天刚黑,父亲就她送回宿舍。安顿好奶奶,父亲再次折返回医院,和妈妈一起看护我。
又是一个折磨人的夜晚,父亲母亲疲惫不堪,但又不敢同时入睡,总要留一个醒着,来看护我。通常,妈妈顾上半夜,下半夜则交给父亲。其实,父亲只是在上半夜微微的打了个盹,他几乎是通宵的在照顾我。
大人们煎熬、煎熬再煎熬,而我依然不见有何好转。东方刚露白,父亲再也顾不得了,急忙叫醒母亲,抱起我,拿上必须的衣物和药品,急冲冲的就往南门赶去。
外面的风还夹带着寒气,像针一样,砭人肌肤。趁着黎明的天光,抓住匆匆赶路的行人,或者候着扁担在路旁做生意的小贩,父亲不断的问路,终于把老中医的门牌号给问清楚了。很快,父母亲就找到了南门旁,这家名声远播的老中医诊所。刚要敲门,只见店门的门板“吱呀”一声,已掀出个门缝,一个有着尖下巴,留着一捋灰色山羊胡子,精神矍铄的老人,穿一件素色长衫,从门缝中露出脸来。
父亲眼神焦虑,而妈妈则泪光闪闪。父亲才刚说明来意,老人赶紧把剩下的几扇门板,快速而熟练的取下,把他们让进诊所。才跨过门槛,一股浓浓的中药味便扑面而来。老人搓了搓手掌,摩挲了几下双颊,迅速坐到离门仅有三步远的一张木桌旁。他随手将墙上的开关一按,屋里立刻亮堂起来。只见诊所里,老人坐着的是一张简陋的普通办公桌,他左手边是取药的柜台,柜台里层层叠叠垒着装满了中药的抽屉。现在的诊所里就他一个人,看来昨晚大家所说的他的徒弟还没来。
父亲坐到木桌侧面,专给病人坐的椅子,把我的情况详详细细、从头至尾的说了一遍。老人边听,边拿起桌旁的听诊器,戴到耳朵,另一头的听筒则放入我的胸口,听了好一会。接着,他又从边上的小铁盘里,取出插在消毒液里的小木片,伸进我嘴里,压了压我的舌头,看了又看,浅肉色的舌面上,布满了鲜黄的舌苔。老人轻轻解开裹住我的衣物,仅露出我那小小嫩嫩的手掌,他用左手食指与中指轻轻的搭在我的手腕上,微微仰起他的下颚,右手则轻轻的捋着他的三羊胡子,这样有好一会的功夫。
最后,老人轻轻的点了点头,“确实烧得很厉害,我先给你们开三帖药,你们拿回去后,每天煎煮一帖,分早晚两次喝,要用小火慢慢熬,大概半小时左右,早晨倒出小半碗来喂他。晚上可以往药渣里再加点水,用文火煮十分钟左右后,全倒出来给他喝。汤药会有些苦涩,可以加些冰糖,但不要用红糖,白砂糖也可以。有糖的话,孩子就会好咽点。要是第三天烧还不退,你再来找我,我给你重新开。”老人边嘱咐,边写好药方。
老人的徒弟还没来,他起身,亲自到药柜里去备药。不多一会,所有成分的中药,都被平均放到柜台的三张包装纸上。老人娴熟利落的把三帖药包好,用绳系上。他一边把药递给父亲,一边又问,是否还有不清楚的地方。
父亲接过药,不住的感谢,妈妈也激动得又是谢谢又是擦拭眼角上的泪水。老人轻轻挥挥手说,“快回去煎药吧。”父亲抱着我,和妈妈一起,千恩万谢、满怀希望的往宿舍奔去。
奶奶还不知道,父母亲一大早就把我送去看中医了,父亲也来不及去通知她,她已早早的下了床,简单梳洗几下,就往医院赶,结果扑了个空,听医院同室的病人解释,但她又不知道南门该往那个方向走,觉得还是回家去等待消息的好,看好了病,得回家吃中药的嘛。父母亲俩,轮番抱着我,赶到家里的时候,奶奶正在门口张望呢。见到我们,她连忙问,“老中医那里看的怎样?”
父亲忙回答,“妈,您赶紧帮着生火,准备好煎药的药罐,我们得先赶紧煎药汤。我过会再详细跟您讲。按老中医的意思,吃三天中药应该就能好。”
“妈,你去碗橱里把煎药的药罐找出来,我来生火。”妈妈心急,连忙催促奶奶帮忙。
大家分别忙碌起来。父亲把我放进婴儿床,拿起一帖药,奶奶已拿来药罐,他们一起把中药和水添加到罐里。
妈妈把已关了一整夜的蜂窝煤炉,上下两个炉盖都打开,查了下炉里火的情况。
顺便说下,那个年代,普通家庭还用上煤气或天然气。烧水做饭,用的全是这种,中间有多个孔洞的蜂窝煤,北方也有用煤球的,但燃烧的基本原理大同小异。那时,有专门的店铺卖蜂窝煤以及煤炉。但那时,大部分人还是愿意自己动手diy一个蜂窝煤炉的。那时,我们家的煤炉,就是父亲自己亲自动手做的。
这一回的末尾,我会附上本书的第一个附录,详细介绍当年,大家是如何自己diy煤炉的,有兴趣的可以看看。嘿嘿(来个搞怪的表情),做为一名理科生,我喜欢做点这样的事情。
好了,来说一说炉火吧。看样子,煤炉里的火苗被保存得很好。妈妈先把最底层那两个,已烧得成了肉白色的蜂窝煤取出(烧尽的蜂窝煤所以有这样的颜色,是因为做蜂窝煤时,要在煤粉里,掺进一定比例的红土或黄土,以控制蜂窝煤的燃烧速度)。然后她再在旧的煤块上叠上一个新的,最后装满水和中药的药罐,被放到煤炉上,开始煎煮了。这时的火力还很小,妈妈会拿一把扇子,对着炉子底部的炉门,快速的煽风,以使空气加速流进炉膛,使新加的蜂窝煤,更迅速的燃烧。很快,药罐里的药汤就烧开了,按老中医的交代,需要用小火慢熬,所以妈妈又把最底部的炉门,给适当的关小些,以控制火力。
当滚烫的药汤被倒进碗里的时候,按老中医的谆嘱,又往汤里加了些冰糖,以调和汤药的苦味。我已被恼人的体温,弄得异常的烦躁,不住的啼哭,蹬衣被。汤药凉了会,妈妈用汤勺一勺一勺打给我喝,并不时的用嘴吹气,给药汤降温。开始时,我还有些拒绝,但不一会儿,我就适应这种汤药的味道,逐渐停止啼哭蹬踏,开始慢慢品味这神奇的汤药。说来奇怪,刚吃完药,我便露出大家久违的笑容,浅浅的酒窝,大大明亮的眼睛。大家看了,表情也变得轻松起来。我很快就睡着了。
“我看这个老中医的药,一定管用,娃才吃了药,便不哭闹了,还朝我们笑咧。”奶奶缓缓的说着,用她那慈祥的眼神看着入睡的我,她的心里充满了期待。
“我也觉得不离十,应该可以!”父亲也肯定的讲。
妈妈长长的叹了口气,她还有些后怕,妈妈淡淡的说,“还是看最后的效果吧。”
我沉沉的睡了一整个白天,傍晚时分,我突然哇哇的啼哭起来。
父亲立刻跑过来,摸了摸我的额头,“妈,已没原来那么烫了。”父亲兴奋的大叫起来。
妈妈和奶奶已在门口听到房间里的动静了,都急忙跑进来,“真的吗?”妈妈也很激动。
突然,我开始激烈的咳嗽,喉咙里像是被什么东西给呛住了。
“快,把手帕拿过来!”父亲慌忙催促妈妈,并一把把我从床上抱起,一只手揽着我,另一只手则轻轻地拍着我的后背。
妈妈很快就拿来一条手帕,递到父亲手里。父亲快速将它轻轻的捂在我嘴旁,“啪”的一声,只见一大口绿色的浓痰,被吐在了毛巾里,我激烈的咳嗽也瞬间停止。
父亲小心翼翼的把我放回床上,对着毛巾里,那口绿色的浓痰,呆呆的看着,老中医事先并没有说明,我会咳痰的,“这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啊?”父亲一脸的疑惑。
妈妈和奶奶也围了上来,展开手帕仔仔细细的查看。
还是奶奶见多识广些,“这应该是淤积在肺里的细菌,被清理出来了。过去农村有句老话,叫做‘痰来百病生,痰去一身清’,讲的就是,如果生病时伴有痰咳,这个病就会很难治,但如果是因为吃了药,才产生了痰,很可能是药物的作用,把体内的病症给逼出。痰去以后,病很快就会好的。我们再多观察下,如果没有再咳,肯定很快就好了。”
听了奶奶的解释,父母亲俩如释重荷,长舒了一口气,“看来,老中医的药起作用了。先量下宝宝的体温吧。”父亲终于露出了笑容。
妈妈赶紧把体温计放进我腋下。
“降了!降了!现在才37度9。“妈妈最先把体温计取出,兴奋的大叫起来。
“太好了,先喂宝宝吃点奶,过会儿再煎一次药喂他吃。“父亲止不住激动的心情。
我好像也听懂了进餐的号角,高兴得“呀、呀“的拍着手掌叫起来。
就这样,第二天下午,家人还没有准备好,让我吃第二帖药的第二次煎汤时,在经历了4个夜晚与4个白天的抗争后,在当时最好的医院和最强的正规大夫,看来都束手无策的情况下,我那一直发着高烧的体温,居然靠着这位至今还不知道名姓的,老中医的一帖半中药,神奇的消退了。
父亲高兴得,再次把我抛向了空中,欢乐又重新回到了这个小小的四口之家。但快乐之后,接踵而至的是深深的隐忧。
“我们都没带过孩子,要是娃娃再次生病怎么办?”妈妈首先面带忧愁的提出这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不是还有妈在嘛!妈的经验可丰富了。“父亲信心满满的说。
“要是有经验,就不会一口气,把三只蟾蜍做的浓汤喂给娃娃了。“妈妈生气的顶起来。
“这个…大家,都没碰过嘛,是个意外。带孩子的经验,妈还是有很多的。“父亲试探性的解释着,但明显有些心虚。
“不行,不行,妈的动作那么慢,而且已60多了。孩子真给她带,她体力上也吃不消啊。我不放心。“妈妈一点也不让步,”还是送回我妈那里,一来她有经验,我妈今年也才43,体力上不会有问题。二来,我妈那里,条件比这里要强上十倍,比你妈那里,更不知要强多少。还是送我妈那里的好。等娃娃长大了,不那么容易生病,好带些的时候,我们再去把他接回来。“妈妈以根本不容商量的口吻,做下了最后的决定。就像她在乒乓球场上的大力扣杀一样,只用一拍,就让对手乖乖的丢了球。
父亲心中有十万分的不情意和不舍得,他心里非常清楚,要是我被送回外婆家,那么奶奶就又得,回到那个贫穷而落后的农村老家去了。他期盼多年的计划,就会一下子破灭了。他多么希望,能够把奶奶从那个穷而苦的农村里给接出来,屏自己的努力,让奶奶过上幸福快乐的好日子。可是,不管他再怎么努力,妈妈对一向温和慈祥的奶奶,还是不能完全的接受。妈妈是个急性子,这大概和她,长期进行兵乓球的特殊高强度训练有关。妈妈与奶奶,仿佛是楼道的两头,只能远远的互相望着,却永远也聚合不到一起。
而这成了父亲心中,隐隐的伤痛,一件终生都无法弥补的遗憾。
妈妈日复一日的催促,以及软硬兼施的磨泡,也许奶奶也从旁开明的劝导,父亲终于下定了决心,在我生病恢复后的第二个星期周末,经妈妈与外婆简短的电话协商,并向农场领导,请了两个星期的长假后,父亲带着奶奶、我和妈妈,踏上了回平阳老家的旅程。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
icu病房里发生的故事太过于沉重了,我们暂放一旁,说下我小时候的故事吧。我童年的全部经历,也要拜出生后不久,所生的一场大病所赐。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请您继续往下看。
我父母是在乐清农场,知青插队的时候认识的。
母亲从小热爱乒乓球。据她以及外公外婆和三个舅舅讲,她在青少年的时候,绝对是平阳县城里,一等一的高手。她因此被选入了省体队。当国家队教练,来省里挑选国家队的时候,不知怎么的,妈妈有些骄傲,一时麻痹大意,只落得个第三名。结果,人家国家队,只要头两名,母亲就这样,被刷了下来。那时候的妈妈,是否因此常常扼腕痛惜,含恨哭泣,大家都没有跟我讲过。但我猜想,根据我所了解到的,妈妈的性格特点,那一定是有的。如果没有公开明哭过,也一定有偷偷暗泣几回。
妈妈的人生轨迹,从此发生了180度的大逆转。也许,这就是老天刻意的安排,因为,它想要创造,一个如我这般的新人物出来。所以,它用它那神奇的小指头,轻轻的一钩,妈妈就在原本风平浪静、明媚和煦的大海上,突然遭遇到,一场前所未有的超级大台风。十六岁不到的她,便独自一人,黯然孤寂的来到了乐清农场。
有人说,性格决定命运。仿佛人所有遭遇,全是他自个儿造的。其实,有时候人的遭遇,还真不是他自己可以掌控的。所以,我还更愿意,把人的遭遇,分成不可控的,和可控的两部分。那不可控的部分,就是大家常常说的天意,或者叫命运。这里的命运,可和前面所说的,关于命运的意思,有那么些不一样噢。
嗨,您还真别嫌我啰嗦,像是在绕口令似的。说真的,一谈到我幸福、快乐又有些寂寞的童年,我还真有点童心未泯起来,话也就跟着满天飞舞起来。您千万别介意,还麻烦您,耐点性,忍忍我,这点小小的小心眼。
总之,妈妈的骄傲,究竟是由于命运,还是因为性格,我还真有点分不清了。但妈妈的骄傲,我多少了解一点。和她同时代的姐妹相比,她的命运还是很不错的。她从小被外婆,当成小公主似的照料着,那真是外婆捧在掌心里的一颗明珠、一块碧玉。但也有外婆,力所不能及的时候,因为与她的那三个弟弟相比,母亲毕竟只是个女娃,所以她的奶奶,也就是我的曾太外婆,或者叫做平阳阿太的(以与外婆的妈妈,我的令一个同级别的,但我叫外曾太婆,我称她为宋埠阿太的,可以区别开),在平阳阿太眼里,她却不像外婆那样想和那样做。这都是宋埠阿太,在我小的时候,常常偷偷告诉我的。宋埠阿太老喜欢和平阳阿太吵架,所以她会讲一些,有关平阳阿太不好的话。嗨,您慢慢往下看吧,以后您就会明白的。
我妈妈骄傲,但又特别的好强、好胜,这或许与她喜欢打乒乓球有关。
母亲到了农场,依然不改热爱乒乓球的习惯。据说,她到来的那几年里,扫遍了全农场以及周边的所有乡镇,没有一个人,能成为她对手的,不论是男选手,还是女选手。所以她囊括各种友谊比赛、体育竞赛的冠军,当然还拿走了,各种各样以生活用品,作为奖励的奖品。她在乒乓球上,高高在上的女皇地位,即令无数的女生嫉妒羡慕,又令无数的男生仰慕赞叹。但在那个有些保守的年代,敢与她接近的人,反而因此更少了,男生就更不必讲了。这大概与妈妈有些骄傲的性格,多少有点关系。可是,父亲却是个例外。
父亲也在农场里打乒乓球。虽然打不过母亲,但是每逢休息的时候,他都会殷勤的为她买冰棍。
母亲的冰棍才刚吃完,父亲就追着问,“怎么样,还要不要再来一根?”
“你想把我,冻成冰棍人啊?“母亲一边笑,一边看着父亲,直乐。
就这样,借着买冰棍,父亲认识了母亲。时至今日,对于冰棍,父母亲俩,依情有独钟。
您瞧,如果我们家有一起出去外头玩,要是口渴了,只要我问,“妈,您是要来根冰棍呢,还是要来瓶饮料,或是冰淇淋什么的啊?“
母亲准会先微笑着看看父亲,然后才说,“还是来根冰棍的好。”
“爸,那您呢?”
“我也来根冰棍吧,我随你妈。“父亲同样露出了微笑。
这就是他俩,几十年来,一成不变的标准答案,冰棍、冰棍、还是冰棍。
您还真别笑,这就是我父母亲那个年代,真真切切发生的故事,一根小小的冰棍,就可以成全一段美好的婚姻。尽管我妈妈骨子里,还藏着很多的骄傲。但是,自那一刻起,她还是被父亲买来的冰棍,给降伏了。虽然技不如你,但我一样可以,另辟蹊径,最终俘获你的芳心,这就是父亲超常的智慧与胆略,有时候,他还有那么一点小小的幽默。虽然在我眼里,父亲一直是很威严,很严肃的。
我的血液里,也因此,受到他们癖好的影响,也有一点小小的冰棍情结。小时候,我可以同时吃两根冰棍,左手一根,右手一根,看看右手,吃一口,再看看左手,赶紧接着再一口,直到两只小手,最后都只剩下孤零零、光秃秃的一支小木棍,简单说,这叫左右开弓、双手互搏。如果还能接着再来两根,我肯定还是不会拒绝的,我可不怕成为什么冰棍人。
我的这一癖好,让我当了一回红娘。丘比特用冰棍射穿了父母的心,条件是,等他们的孩子长大以后,也必须让他,用冰棍去射穿另一对新人,噢不对,是两对人,必须是一箭双雕,一石双鸟,以还它这个人情。对这样高难度的事情,您一定想知道,我以后再告诉您吧,现在还是先来讲讲我的出生要紧。
不过,父亲的家境比较差,远远比不上母亲。现在讲家境,一般都是指经济这方面的。所以我前面那个家境,也是指经济这个意思。但是,在父母亲那个年代,家境,还包括你的政治出生。父亲是根正苗红的贫农出生(打个埋伏,这其实完全是履历造假。这得归功于聪明,善交际,热心助人,心地善良的爷爷的努力。若刨根问底,其实爷爷的成分可坏得很,属于反特苏修那一类的。这个得容我以后再告诉您,爷爷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而得以能,长期的潜伏在人们群众的汪洋大海里。)而母亲的身份就差些,她属于小资产阶级那一类的。所以,本来外婆家,根据人口数量,如果成分好些,只要出一个人去支边,就可以了。但是,外婆家的运气背了点,成分不好,非得让出俩不可,所以妈妈只好来到了乐清。这个我以后再告诉您。再啰嗦点前面讲的,这就是老天的刻意安排,因为老天也一定非得创造出如我这般的新人物出来,不可。
再啰嗦点,外婆家,对派出子女去做知青,是一点情愿也没有的,可是老天就是那么怪,你越是不情愿,它就越要让你干。而爸爸那里就不同了,爸爸家的条件差,都是些破陶烂瓦罐的,可能说得夸张了点,但爸爸家,确实是穷。爸爸牢牢记着爷爷临终时的嘱托,多想,家里还能再被多安排一个人,成为知青,那就意味着,平白无故,多得了个铁饭碗。可是老天的脾气就是那么的怪,你越是想,它就越不成全你,想多排一个人,门也没有。所以您说,急不急人呀?
幸亏爸爸继承了爷爷的聪明基因,你不多给我一个名额是吧,那我把我几个兄弟带在身边,总可以了吧。到时候,瞅准了机会,虽然不能成为知青,但是总可以想法子,找个可以做的工作也好啊。所以,爸爸的三个叔叔就这样跟着父亲,来到了乐清农场,但是三个叔叔没有农场宿舍住,只能暂借在村里人家的空房子里。后来,爸爸听说,那里有个生产蘑菇的工厂,需要招工,就让三个叔叔去碰碰运气,这回,老天总算不辜负有心人了,三个叔叔都被工厂录用了。三个叔叔总算是暂时安定了下来。这还是应了那句古语,人善人欺,天不欺。哎,我是不是,太婆妈了点了?
哎呀,实在是不好意思,还得再多唠叨两句。刚才我感觉到老天爷心里有些愤愤不平,因为,我老是挤兑它,说它脾气怪,说它干了这,又干了那。这不这回,它打了个喷嚏,“你这最后一句话,‘人善人欺天不欺’,我爱听。你们人类,老冤枉好了。明明不是我干的事情,非得安在我头上,在这样下去,就不理你们人类了。“
您也许会感到很惊讶,“哇塞,你这么厉害,还能跟老天爷通话不成?“
我还真得告诉您,我还真有那么一点小小的特异功能。我小时候,见过天使,千真万确,绝不骗您,哄您。只是后来,不知怎么的,天使悄悄的,悄悄的变成了一个魔鬼,它常常跟这我。它,在我小的时候是个天使,我可以透过它,听见老天的声音,后来它成了魔鬼,我又通过它,揭开了一大堆的谜团。您若是不信,我们继续往下看,看看我到底是怎么跟天使或者魔鬼说话的。
好像离了点题,现在回来。当母亲把已认识了父亲的事,告诉遥远家里的外公外婆时,外婆是极力反对。母亲是外婆唯一的女儿,虽然不得已,才把母亲送到那么偏远的地方,外婆总希望,等母亲回去后,能给她找一个像样而体面的婆家。
在那样的年代里,倾巢之下焉有完卵,是社会形成的共识。国家有难,人人都应尽一份应尽的责任。分摊到每一个家庭,就得按照人口多少的比例,送年青人去支援贫穷落后的地方建设。父母亲就是在这样的大时代背景下,来到了乐清农场。
母亲在家的时候,外婆就一直希望,等她大一点,就给她觅个好婆家。但人算不如天算,母亲去了偏远的农场。外婆的愿望暂时落了空,虽然那样,外婆想总还是有弥补的可能的。
可是母亲通过一段时间,与父亲的接触,已经认定父亲就是一位,前途一片光明的优秀青年,虽然现在是穷困了点,但将来,凭着父亲的才干和勤奋,父亲一定能出人头地,闯出一片新天地的。套用今天的话来说,父亲就是一支表现优异的潜力股。
的确,父亲在乐清农场,年年都被评为先进工作者。若论文凭学问,父亲属于人们所说的老三届,已读到了高三,正准备参加高考呢,可是社会大变革开始了,只好放下书本,扛起锄头下乡去。父亲在那群知青里,文凭属于最高的那一类。若论长相气质,父亲是一表人才、潇洒英俊。他那时,常常妙语连珠,信手拈来。他总是腹满经纶,胸有乾坤。虽然个头刚好和母亲168的身高平齐,但瑕不掩瑜,仍然遮挡不住父亲清新俊逸、雅人深致的气质。若论人品为人,父亲高山正气、大海肚量、和睦亲邻,是人人夸奖的好下属、好同志、好干部。
有一回,有一位知青,不知什么缘故,与附近的村民起了冲突,被人用猎枪打瞎了一只眼球。他双手捂住半个鲜血直流的脸,另一半脸则瞪起一只惊惧的眼球。大家更是躲在房间里,吓得胆颤心惊,一声也不敢吭,任由他独自一人,在自己的房间里痛苦呻吟,就是没人敢站出来帮助他。父亲知道后,二话不说,扔掉自己手上正做着的事情,背起他就往山下跑。跑了很久很远,才拦到了一辆路过的军车,在司机战士的帮助下,把他送到了市区的医院,他的一条性命总算保住了。父亲就是这样一位急人所难,见义勇为的人。所以,面对这样一位有才有义的英俊男生,母亲能不心动吗?
父亲的重情重义,父亲的出类拔萃,使他的人生,迎来了两位最重要的贵人。一位,是农场的主任兼党高官,这是他事业的引路人,将他推向了人生事业的巅峰。另一位就是我的母亲,她是父亲家庭起居的总舵主,对父亲的一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顾不上父母的强烈反对,母亲毅然决然,背着外公外婆嫁给了父亲。在那个鼓励婚姻自由的时代,母亲在这件事上,也可以算是敢为人先的模范了。外婆在电话那头,听到妈妈斩钉截铁的决定,气得直喊,“好,以后你有什么事情,再也别来找我们了!我们管不了你!”
不找就不找,任性好强的母亲与温和开朗的父亲,开始独自张罗,他们自己的幸福。农场领导了解到他们的情况后,也积极支持他们,特地单独腾出了一间宿舍,作他们的婚房。而母亲和父亲则向周围的朋友、同事借来了钱,备置了些必要的家具。这是真正的白手起家,不,应当叫做借贷起家。一切准备就绪,唯独缺少了还在生气的外公、外婆和呆在交通不便的乡下的奶奶,在一个被认定为好日子的日子里,一对新人在众人的见证下,举行了一场俭朴而热烈的婚礼。所有在农场工作的知青、朋友、同事、领导、附近的乡亲,以及跟着父亲同到乐清去的三位叔叔,都出席了这个充满温馨、喜庆和欢声笑语的庆典。
婚后不久,母亲很快就怀孕了。我是在农场的新家里出生的,由一位生过好几胎的好心邻居老阿婆帮忙接生的。不像现在,大部分宝宝都是出生在医院里的。
我出生在正月里,据说春节那几天,下了场非常大的雪。但在我出生前几天,雪渐渐停了,只有偶尔飘下了些零星的小雪花。那几天,母亲的状态一直很好,根本没料到,我会在那一天里,突然急着要出来,来见识这个新世界。那时,她还在生产队的杂货铺上干活,一点也没有准备要去医院的样子。等知道要生我的时候,俨然已经来不及去医院了,慌忙中她赶紧回家,请来隔壁的老阿婆帮忙。热水瓶里的水统统被放到锅里去煮,又怕水不够,再往锅里多添了些。水才刚烧开,我也就生出来了。
我出生时,父亲不在母亲身旁,他正挑着一副担子,踩着还有些吱呀作响的积雪,下乡去慰问乡亲们了。担子里装满了各式各样的副食品,这都是对乡亲们来说,特别紧缺的物资。与父母亲同住在一个楼层,妈妈的热心同事,赶紧打电话到乡里去报喜。传达室的大叔一听到消息,立刻飞快的跑去找父亲。父亲这才知道,我刚刚来到了人间。一传十,十传百,乡里听到有小孩子出生的消息,个个兴高采烈。乡长特意找了辆拖拉机,载着欣喜若狂的父亲回来。
那时奶奶已提前几个礼拜,来到父母亲的住地,等着抱孙子。奶奶一见到母亲的肚子,就说这回准是个男娃。奶奶共生了九个孩子,对如何生孩子,应该是很有经验的,但奇怪的是,给我接生的却不是她。
奶奶是平阳县城里一户大户人家,唯一的女儿,她的父母从不舍得让她做家务,更不要说干粗笨的活了。她像温室里的名贵花木一样,被细细的栽培照料。大概是天生的,应该不是被刻意培养成,行动缓慢的习惯。但奶奶的爸爸妈妈肯定,对这,有很大的影响。奶奶的动作虽然慢,但是轻而柔,而且有条不紊、一丝不苟。她说话甜美,神态温雅。从来都是和颜悦色的,绝不会发火,生别人的气。所以,奶奶在老家有非常好的人缘,没有人不夸奖她的。
照理说,这样一位秀外慧中、美若天仙的女儿家,多半会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婚姻。可是不知怎么的,奶奶的糊涂父母,竟然把她许配给一个赌徒加酒鬼的邋遢浪荡子,作为她的第一任丈夫。就是因为这一点,我推断,奶奶慢动作的习惯,一定与他的父母有关系。
对奶奶的第一次婚姻,老天爷大概也是实在看不下去了,就让她的第一任丈夫,在新婚后不久,很快的病死了,大概是喝酒给喝死的,并留下了一双未成年的幼女。也幸亏是那样,奶奶才得以解脱。大概是看着奶奶可怜,我的曾祖父母们,又把奶奶和两个幼小的孙女给接回去。
爷爷是经由我的舅公,也就是奶奶的弟弟,牵线做媒,才认识的奶奶,最后娶奶奶为妻。关于这件事情以及我爷爷的一些传奇故事,我以后再跟您讲。
不管怎样,我的出生给这个刚刚建立不久的小家,带来了无尽的欢乐。父亲抱着我,时而把我举过头顶,他还喜欢把我抛向半空,再用双手接住,一点也不担心,他会失手把我摔在水泥地板上。可以想象,奶奶和妈妈是怎样的提心吊胆,在一旁不断的轻声提醒他。就在这一抛一接中,以及又抱又亲之下,父亲给我取了个“正清”的名字。
然而快乐的日子,持续的并不是很长。一眨眼功夫,我已经3个月大了。新生的婴儿,那是一日一个模样啊,无时无刻不在生长着,变化着。这时的我正处在所谓的“三翻四坐”的阶段,刚刚调皮的第一个翻身,就给父母和奶奶带来了无限惊奇。
我的到来,并没有让父亲感觉,有更多的压力,有更多的烦恼,相反他反而觉得,工作生活更有干劲了。不论是在办公室里,还是在生产队、或者去乡下慰问调研,还是在家里,只要可能,他都愿意和别人聊起我,我怎样有鼻子有眼睛的,什么时候爱笑,什么时候要吃奶,什么时候想睡觉,又什么时候伸出四肢来活动,他都讲得眉飞色舞、活灵活现的。别人也喜欢告诉他,各种各样有关育儿的信息,他也特别关心和爱听这样的问题。于是,有人告诉他,一个又一个催奶或促进婴儿生长发育的偏方、秘方,父亲都很认真的听进脑子里,或工工整整的记录在笔记本上,然后回家与妈妈、奶奶仔仔细细的研究。其中就有一个,说是用蟾蜍去炖清汤,喂给娃娃吃,可以让娃娃的肌肉更加的有力量,更有助于它的翻身和之后的起坐爬行和学走路。蟾蜍可是那时能见着的,滋补的好东西,您瞧,它的两只后腿那么的结实有力,一蹦起来,蹦得老高,是它自身身高的好几倍,用这样的东西去炖汤,给娃娃补身体,娃娃不长得又快又壮实,才怪咧!
父亲马上到集市里,买回了3只又肥又大的蟾蜍,然后嘱咐奶奶,立刻把它们给杀了,炖成一口杯又浓又香的“蟾蜍汤”。奶奶妈妈和父亲三人,开开心心的,把这一口杯浓浓的“蟾蜍汤”,统统给我灌了下去,然后满怀希望、喜滋滋的等待着,我能立即快快长大,这可以说,是在等待着奇迹发生吗?
我的老天,这可是加起来,足有一斤重的三只大青蛙耶。那位热心人所说的话,立马就在夜里应验了。我一个晚上不停的左转右翻,右转左翻,又蹬腿又哭闹。比之前所有翻身加起来的总数,都要多得多,您说,这难道不是个奇迹吗?
很快,父亲就发现,我的异常,完全是因为我得了高烧。奶奶、母亲和父亲,轮番瞪大了眼睛,看着体温计记录下的我的体温,39c,大家紧张得不知该怎么办才好。没人愿意相信,这是因为喝了蟾蜍汤引起的。
父母亲和奶奶,开始恐慌起来,连夜抱起我,来到了市区最好的大医院,又是量体温、又是喂药、又是挂吊瓶、还得不停的哄我。折腾了整整一个晚上,到了第二天白天,高烧依然不见有任何退去的迹象。妈妈开始流泪,啜泣起来,一会儿埋怨父亲不该随意听别人瞎说,一会儿又责怪奶奶,怎么也会那么没经验,把那么大的一杯蟾蜍浓汤,一口气给我喂下去,也不考虑考虑,我还只是个三月大的孩子,哪有那么大的胃和能力,来吸收这么强的食物?奶奶安静的听着妈妈的哭泣与唠叨,忧伤的看着我和父母,一声也不敢多吭,仿佛再多添一句话或再多做一件事,都会成为多余的,都会惹来妈妈的伤心,都会增加我的病情。
父亲非常着急,眉头紧锁,没说一句语,他犹豫的来回踱步,不时的去找医生和护士商量,看看还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
就这样,与第一个晚上的情形相似,大家忙得团团转,却束手无策。又一个晚上在焦虑与不安中度过。第三天白天,护士和医生开始过来说话了。
“这孩子如果还是高烧不退,很可能会烧坏脑子,造成终生智力低下,或发育上的问题。这种吊了两天瓶,还不见好转的情况,确实罕见。我们会尽我们最大的努力,重新调整配方。但你们也要有点心里准备。”
医生的这番话,仿佛就是阎王爷给我下达了伤残或是死亡预备通知单。妈妈一听,再也控制不住悲伤的情绪,疲惫的一屁股坐到病床上,“哇、哇、哇“的开始大哭。父亲赶忙安慰她,说不会有事的,只要改了治疗方案,我就能立刻好转起来,父亲让妈妈振作起精神,配合好医生、护士,做好新的治疗工作。妈妈这才逐渐收住眼泪,一边喃喃的嘟哝,一边从床边坐起,给护士让开了路。
医生说,给的新配方,具有最强、最迅速的退烧效果,如果再不起任何作用,他们就真的爱莫能助了。对医生给的新方案,大家即充满了希望,又不免有些忐忑不安。
旁边几床病人及家属,看着我们忧心忡忡的样子,都关切的围过来。你一言,我一语的。有人开始给父亲出主意了,“听说南门那里,有一个老中医,专看儿科,特别厉害,城里和乡下的人全都知道他,不管小孩得的是什么病,大家都去找他看,没有看不好的,真是神了。你们不如去他那里试试,兴许很快就会好了。”
其他几个人也跟着附和起来。“嗯,我家娃娃小的时候,全是在他那里看的病。他可厉害了,看看舌苔,听听心跳,再把把脉,摸摸额头什么的,顶多想一会,就给你开出个方子。凭他的方子,找站在柜台里,他的徒弟去抓药,几帖药喝下去,不管小孩得的是什么病,保管给治好,简直是活神医呀。他的药还特别的便宜,上一次大医院所花的钱,可以到他那儿,看好几次病。”说话的人,不住的啧啧称奇,并连连伸出大拇指,不断的点头。
父亲听了,很心动,跃跃欲试。但医生刚换了新方案,他心里想,新方案可能会有好效果也不一定,毕竟这是正规的大医院,又有科班出生的医生,还是要相信他们的。那时已经进入深夜了,也不一定能找到他,外面又黑又冷,这样贸然去,反而不妥,不如再试试新方案,真不起作用了,明天一大早去找,也不迟。想到这里,父亲感激的看着那些素昧平生,善良热情的人们,点点头说,“嗯,再观察一个晚上,如果还是没法治好,明天一早就去他那里看。”
这一个晚上与前两个夜里相同,每隔两小时左右,护士就会来查房,换药水,或喂些口服的药片。我额头上用来冷敷退热的湿毛巾,也没停过。两条毛巾,轮番上阵,一条干了就取下,放进冷水里泡,另一条,赶紧被从冷水里,捞出来,拧干水后,立即被敷到我额头上。
奶奶年纪大了,不敢把她留在病房里。天刚黑,父亲就她送回宿舍。安顿好奶奶,父亲再次折返回医院,和妈妈一起看护我。
又是一个折磨人的夜晚,父亲母亲疲惫不堪,但又不敢同时入睡,总要留一个醒着,来看护我。通常,妈妈顾上半夜,下半夜则交给父亲。其实,父亲只是在上半夜微微的打了个盹,他几乎是通宵的在照顾我。
大人们煎熬、煎熬再煎熬,而我依然不见有何好转。东方刚露白,父亲再也顾不得了,急忙叫醒母亲,抱起我,拿上必须的衣物和药品,急冲冲的就往南门赶去。
外面的风还夹带着寒气,像针一样,砭人肌肤。趁着黎明的天光,抓住匆匆赶路的行人,或者候着扁担在路旁做生意的小贩,父亲不断的问路,终于把老中医的门牌号给问清楚了。很快,父母亲就找到了南门旁,这家名声远播的老中医诊所。刚要敲门,只见店门的门板“吱呀”一声,已掀出个门缝,一个有着尖下巴,留着一捋灰色山羊胡子,精神矍铄的老人,穿一件素色长衫,从门缝中露出脸来。
父亲眼神焦虑,而妈妈则泪光闪闪。父亲才刚说明来意,老人赶紧把剩下的几扇门板,快速而熟练的取下,把他们让进诊所。才跨过门槛,一股浓浓的中药味便扑面而来。老人搓了搓手掌,摩挲了几下双颊,迅速坐到离门仅有三步远的一张木桌旁。他随手将墙上的开关一按,屋里立刻亮堂起来。只见诊所里,老人坐着的是一张简陋的普通办公桌,他左手边是取药的柜台,柜台里层层叠叠垒着装满了中药的抽屉。现在的诊所里就他一个人,看来昨晚大家所说的他的徒弟还没来。
父亲坐到木桌侧面,专给病人坐的椅子,把我的情况详详细细、从头至尾的说了一遍。老人边听,边拿起桌旁的听诊器,戴到耳朵,另一头的听筒则放入我的胸口,听了好一会。接着,他又从边上的小铁盘里,取出插在消毒液里的小木片,伸进我嘴里,压了压我的舌头,看了又看,浅肉色的舌面上,布满了鲜黄的舌苔。老人轻轻解开裹住我的衣物,仅露出我那小小嫩嫩的手掌,他用左手食指与中指轻轻的搭在我的手腕上,微微仰起他的下颚,右手则轻轻的捋着他的三羊胡子,这样有好一会的功夫。
最后,老人轻轻的点了点头,“确实烧得很厉害,我先给你们开三帖药,你们拿回去后,每天煎煮一帖,分早晚两次喝,要用小火慢慢熬,大概半小时左右,早晨倒出小半碗来喂他。晚上可以往药渣里再加点水,用文火煮十分钟左右后,全倒出来给他喝。汤药会有些苦涩,可以加些冰糖,但不要用红糖,白砂糖也可以。有糖的话,孩子就会好咽点。要是第三天烧还不退,你再来找我,我给你重新开。”老人边嘱咐,边写好药方。
老人的徒弟还没来,他起身,亲自到药柜里去备药。不多一会,所有成分的中药,都被平均放到柜台的三张包装纸上。老人娴熟利落的把三帖药包好,用绳系上。他一边把药递给父亲,一边又问,是否还有不清楚的地方。
父亲接过药,不住的感谢,妈妈也激动得又是谢谢又是擦拭眼角上的泪水。老人轻轻挥挥手说,“快回去煎药吧。”父亲抱着我,和妈妈一起,千恩万谢、满怀希望的往宿舍奔去。
奶奶还不知道,父母亲一大早就把我送去看中医了,父亲也来不及去通知她,她已早早的下了床,简单梳洗几下,就往医院赶,结果扑了个空,听医院同室的病人解释,但她又不知道南门该往那个方向走,觉得还是回家去等待消息的好,看好了病,得回家吃中药的嘛。父母亲俩,轮番抱着我,赶到家里的时候,奶奶正在门口张望呢。见到我们,她连忙问,“老中医那里看的怎样?”
父亲忙回答,“妈,您赶紧帮着生火,准备好煎药的药罐,我们得先赶紧煎药汤。我过会再详细跟您讲。按老中医的意思,吃三天中药应该就能好。”
“妈,你去碗橱里把煎药的药罐找出来,我来生火。”妈妈心急,连忙催促奶奶帮忙。
大家分别忙碌起来。父亲把我放进婴儿床,拿起一帖药,奶奶已拿来药罐,他们一起把中药和水添加到罐里。
妈妈把已关了一整夜的蜂窝煤炉,上下两个炉盖都打开,查了下炉里火的情况。
顺便说下,那个年代,普通家庭还用上煤气或天然气。烧水做饭,用的全是这种,中间有多个孔洞的蜂窝煤,北方也有用煤球的,但燃烧的基本原理大同小异。那时,有专门的店铺卖蜂窝煤以及煤炉。但那时,大部分人还是愿意自己动手diy一个蜂窝煤炉的。那时,我们家的煤炉,就是父亲自己亲自动手做的。
这一回的末尾,我会附上本书的第一个附录,详细介绍当年,大家是如何自己diy煤炉的,有兴趣的可以看看。嘿嘿(来个搞怪的表情),做为一名理科生,我喜欢做点这样的事情。
好了,来说一说炉火吧。看样子,煤炉里的火苗被保存得很好。妈妈先把最底层那两个,已烧得成了肉白色的蜂窝煤取出(烧尽的蜂窝煤所以有这样的颜色,是因为做蜂窝煤时,要在煤粉里,掺进一定比例的红土或黄土,以控制蜂窝煤的燃烧速度)。然后她再在旧的煤块上叠上一个新的,最后装满水和中药的药罐,被放到煤炉上,开始煎煮了。这时的火力还很小,妈妈会拿一把扇子,对着炉子底部的炉门,快速的煽风,以使空气加速流进炉膛,使新加的蜂窝煤,更迅速的燃烧。很快,药罐里的药汤就烧开了,按老中医的交代,需要用小火慢熬,所以妈妈又把最底部的炉门,给适当的关小些,以控制火力。
当滚烫的药汤被倒进碗里的时候,按老中医的谆嘱,又往汤里加了些冰糖,以调和汤药的苦味。我已被恼人的体温,弄得异常的烦躁,不住的啼哭,蹬衣被。汤药凉了会,妈妈用汤勺一勺一勺打给我喝,并不时的用嘴吹气,给药汤降温。开始时,我还有些拒绝,但不一会儿,我就适应这种汤药的味道,逐渐停止啼哭蹬踏,开始慢慢品味这神奇的汤药。说来奇怪,刚吃完药,我便露出大家久违的笑容,浅浅的酒窝,大大明亮的眼睛。大家看了,表情也变得轻松起来。我很快就睡着了。
“我看这个老中医的药,一定管用,娃才吃了药,便不哭闹了,还朝我们笑咧。”奶奶缓缓的说着,用她那慈祥的眼神看着入睡的我,她的心里充满了期待。
“我也觉得不离十,应该可以!”父亲也肯定的讲。
妈妈长长的叹了口气,她还有些后怕,妈妈淡淡的说,“还是看最后的效果吧。”
我沉沉的睡了一整个白天,傍晚时分,我突然哇哇的啼哭起来。
父亲立刻跑过来,摸了摸我的额头,“妈,已没原来那么烫了。”父亲兴奋的大叫起来。
妈妈和奶奶已在门口听到房间里的动静了,都急忙跑进来,“真的吗?”妈妈也很激动。
突然,我开始激烈的咳嗽,喉咙里像是被什么东西给呛住了。
“快,把手帕拿过来!”父亲慌忙催促妈妈,并一把把我从床上抱起,一只手揽着我,另一只手则轻轻地拍着我的后背。
妈妈很快就拿来一条手帕,递到父亲手里。父亲快速将它轻轻的捂在我嘴旁,“啪”的一声,只见一大口绿色的浓痰,被吐在了毛巾里,我激烈的咳嗽也瞬间停止。
父亲小心翼翼的把我放回床上,对着毛巾里,那口绿色的浓痰,呆呆的看着,老中医事先并没有说明,我会咳痰的,“这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啊?”父亲一脸的疑惑。
妈妈和奶奶也围了上来,展开手帕仔仔细细的查看。
还是奶奶见多识广些,“这应该是淤积在肺里的细菌,被清理出来了。过去农村有句老话,叫做‘痰来百病生,痰去一身清’,讲的就是,如果生病时伴有痰咳,这个病就会很难治,但如果是因为吃了药,才产生了痰,很可能是药物的作用,把体内的病症给逼出。痰去以后,病很快就会好的。我们再多观察下,如果没有再咳,肯定很快就好了。”
听了奶奶的解释,父母亲俩如释重荷,长舒了一口气,“看来,老中医的药起作用了。先量下宝宝的体温吧。”父亲终于露出了笑容。
妈妈赶紧把体温计放进我腋下。
“降了!降了!现在才37度9。“妈妈最先把体温计取出,兴奋的大叫起来。
“太好了,先喂宝宝吃点奶,过会儿再煎一次药喂他吃。“父亲止不住激动的心情。
我好像也听懂了进餐的号角,高兴得“呀、呀“的拍着手掌叫起来。
就这样,第二天下午,家人还没有准备好,让我吃第二帖药的第二次煎汤时,在经历了4个夜晚与4个白天的抗争后,在当时最好的医院和最强的正规大夫,看来都束手无策的情况下,我那一直发着高烧的体温,居然靠着这位至今还不知道名姓的,老中医的一帖半中药,神奇的消退了。
父亲高兴得,再次把我抛向了空中,欢乐又重新回到了这个小小的四口之家。但快乐之后,接踵而至的是深深的隐忧。
“我们都没带过孩子,要是娃娃再次生病怎么办?”妈妈首先面带忧愁的提出这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不是还有妈在嘛!妈的经验可丰富了。“父亲信心满满的说。
“要是有经验,就不会一口气,把三只蟾蜍做的浓汤喂给娃娃了。“妈妈生气的顶起来。
“这个…大家,都没碰过嘛,是个意外。带孩子的经验,妈还是有很多的。“父亲试探性的解释着,但明显有些心虚。
“不行,不行,妈的动作那么慢,而且已60多了。孩子真给她带,她体力上也吃不消啊。我不放心。“妈妈一点也不让步,”还是送回我妈那里,一来她有经验,我妈今年也才43,体力上不会有问题。二来,我妈那里,条件比这里要强上十倍,比你妈那里,更不知要强多少。还是送我妈那里的好。等娃娃长大了,不那么容易生病,好带些的时候,我们再去把他接回来。“妈妈以根本不容商量的口吻,做下了最后的决定。就像她在乒乓球场上的大力扣杀一样,只用一拍,就让对手乖乖的丢了球。
父亲心中有十万分的不情意和不舍得,他心里非常清楚,要是我被送回外婆家,那么奶奶就又得,回到那个贫穷而落后的农村老家去了。他期盼多年的计划,就会一下子破灭了。他多么希望,能够把奶奶从那个穷而苦的农村里给接出来,屏自己的努力,让奶奶过上幸福快乐的好日子。可是,不管他再怎么努力,妈妈对一向温和慈祥的奶奶,还是不能完全的接受。妈妈是个急性子,这大概和她,长期进行兵乓球的特殊高强度训练有关。妈妈与奶奶,仿佛是楼道的两头,只能远远的互相望着,却永远也聚合不到一起。
而这成了父亲心中,隐隐的伤痛,一件终生都无法弥补的遗憾。
妈妈日复一日的催促,以及软硬兼施的磨泡,也许奶奶也从旁开明的劝导,父亲终于下定了决心,在我生病恢复后的第二个星期周末,经妈妈与外婆简短的电话协商,并向农场领导,请了两个星期的长假后,父亲带着奶奶、我和妈妈,踏上了回平阳老家的旅程。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