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72.第 72 章
此为防盗章 从来只听说过福建学生寄籍在北方考试的, 没听说过北直隶的学生寄籍福建考试的!这不就相当于一个北京考生非要高考移民到江苏呃不, 现代的江苏应该相当于这时代江西, 这福建大概可以比一下大弗兰吧。
何况他都已经捐了监生, 相当于已经买到了清华北大的入学名额。他一个保送生为什么要跟自己过不去, 跑到地狱模式的高考大省应试!
宋时当即婉拒:“学生的籍贯在保定,如何能在汀州考试?且学生已捐了例监,似乎不合适再考生员”
“这倒无妨。”方提学慈爱地说:“本官提督福建学政,叫令尊替你办个寄籍文书又有何难?你那捐监的身份也不碍的什么, 我既然叫你应试,哪怕你连童试也没考过,也能以充场儒士身份下场一试。”
一省学政要推荐个人应考,那还真的没人能拒绝得了。宋时弱小无助又可怜地看着方提学, 有心再垂死挣扎一下,学政大人又提出了个叫他不能拒绝的条件:“方才你们徐教谕言道, 他怜那些书生的才, 不忍教那些书生获罪。你这一场若考得好,我便也怜你的才, 连你令尊治下那些学生一并放了。”
“!”
宋时心头一震,彻底放弃了挣扎。
两天后,府试发案,府城文庙下摆了长案, 案上铺着大红纸写就的名单, 中试者之名攒成一个圆圈, 凡在圈内的都是取中的童生了。而长案上方的墙面上则贴着另一幅榜纸, 通告中试童生与各县往界童生三日后到府考考棚应院试。
别人考生都是在原籍办好身份证明,几人合请一个生员作保,才到县里应试。唯有他是由方提学亲自运作出了寄籍文书,又由学政临时衙门扣下的一干生员集体做保,待遇惊动了府治上下。
要是考不过,他这张老脸就要丢到府里了。
宋时说不出的紧张,那几个书生倒都颇有阿q精神地安慰他:福建的文风就是比别处盛,历年出进士都是全国前三名,他们北方人考不过是正常的。反正挨打的那苦主也没告官,学政大人不会狠罚。哪怕宋时这回没能取中,大不了多挨几回训,捱到提学吊考完本府的生员,他们也就能回去了。
叫他们这么一开解,宋时心态也佛了——最差的不就是考不过么?考过考不过的,赵秀才他们也还得等着岁考结束后才能回家。反正他有保送名额在手,考不上这福建秀才,过两年照样进京考难度更低的北直隶乡试!
佛着佛着,转眼就等到了院试第一场开考。
五更开场放人,宋时就在一群生员簇拥之下挤到了武平县童生的前列。龙门前巡场的军士检查到他时也格外留了面子,只叫他自己解衣脱履,展示一下没有文字夹带就行,没像对别人一样从发髻直查到脚底。
检查过后,宋时便穿上衣冠鞋袜,擦着一排被查出小抄夹带,拉到小巷两边罚站或罚跪的考生,潇洒地进了考场。
这一场他抽到了玄字八号,在考棚前排靠中间的位置,既不算暗,阳光出来也不直射,算是相当不错的位子。桌椅还是府考时置备的,清油油的木桌椅,才几天没用,还算干净,拿手帕掸掸浮土就够了。
他略微收拾了一下便坐下来,把进场时领到的卷纸和稿纸铺开,找监场军士要了水,添进统一发放的青石砚里细细磨墨。
不一时太阳初升,方提学穿着绯色官袍,头戴乌纱,神色庄严地踏进了考棚,身后跟着两名捧题板的军士。
院试是由提学官自考自判,所以不像乡c会两试考那么多题目,初试不过一道四书题道经义题,复试也只考一道策问。监场军士举着木板在考场前走动,考生们在底下传抄题目——正式开考之前倒可以找别人借题目抄,不算作弊。
宋时年纪既轻,眼力又好,一眼就刷全了两道题目,然后拿出当年上学抄笔记的手艺,看着题版就把题目工工整整记到了稿纸上。
院试果然还是考小题。
第一道是道截搭题,出自《中庸》第十七章:“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礼·及士庶人”;经义题中的春秋题则是:“秋,宋人c齐人c邾人伐郳。公会齐侯c宋公c陈侯c卫侯c郑伯,许男c曹伯侵蔡。蔡溃,遂伐楚,次于陉。”
因为场中有个“三场看首场,首场看首义”的潜规则,宋时抄完卷子之后仔细检查了一遍,看没有错漏,便将《春秋》题先搁在一边,专攻第一道的《中庸》题。
这道题的原句为“武王末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大王c王季,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礼。斯礼也,达乎诸侯大夫,及士庶人”。是说武王晚年受命为王子,周公继承文王c武王之志,追封文王之祖大王c父王季为王,又以祭祀王的礼仪祭祀周室历代先祖,并把这礼制广推到天下:凡诸侯士庶死后,葬礼比照自己的封爵,祭礼比照祭祀的子孙官职。
考题中只取“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礼”c“及士庶人”两句,句子虽是就中截取,意思却还相连,是道有情搭。
有情搭比无情搭好做,这一题基本可以将原句当作一道大题入手,只要破题中不犯到原题所没有的“诸侯大夫”即可。
宋时是当惯领导的人,喜欢开门见山c直入主题,作破题也好用最爽快的正破。照准题意,将“周公以礼祭祀先祖,并把祭祀礼仪推广至天下万民”之意照直破来——
“圣人以礼崇其先,因而与天下同之焉!”
圣人依礼祭祀先祖,而推礼仪于天下,使天下人能以相同的礼仪规制祭祀!
嗣后便可以以破题为真正的题目,开始作自己的文章了。
破题须写得精悍而短,其中有未说透的地方,就要靠下面的承题来阐发。所谓“六经注我,我注六经”,到承题部分就可抓住破题中一二关键字眼,将重心转到自己要详说之处,借经典中的文字发自己的心曲。
这一题他要写的是礼治。
周公制周礼,以礼治天下,这是孔子以至世代士大夫所尊崇追求的理想。题目让写周公追文武之德,祭先公以礼,推其礼仪被天下,不从“礼治”下手,还要往哪儿写?
宋时提笔在青石砚中沾了些墨水,在墨池边舔了舔笔,不加思索地写下承题:“夫先公非天子也,而祀以其礼,亦犹追王意耳。由是推以及于天下,乃善成文武之德者乎?”
题目已破c局面已开c主旨已定,剩下的便是阐发议论,借圣人的词写自己的私货了。宋时先借用《礼记》对“礼”的定义起讲,再分四扇八股,正反论证礼如何成治:
礼从义起,大王与王季之前的周朝祖先按世间之通行之义不能追封王号;但礼又缘情生,武王与周公思慕先祖,因情而使其享帝王祭祀之礼。礼缘情c缘义而制,而依礼祭祀先祖又能成全祭祀者对祖先的情义——即孝悌之德。
周天子以天子之礼祭祀先祖,而诸侯c士大夫与百姓自然效法天子,依各自身份祭祀先祖。由此自然可使爱敬之情各尽于尊亲,孝悌之德广布于天下,由此而使天下大治。
最后再呼应开头,做个精悍有力的大结
“非圣人之缘情制礼,其孰能之!”
虽然古代人写文章不能写感叹号,宋时还是拿出写感叹号的力气,重重地拖长了“之”字最后一笔。
他这些年背着人偷偷抄论文c写论文的工夫都不是白花的,写字比一般人速度快得多,一篇《四书》题写完,大约也就花了一节课的工夫,只要再改改需要避讳c顶格的地方,就可以抄到卷纸上了。
他仔细看了一遍,在要顶格的地方前面加上分段符,该空一格的就再加个小方块,有错字的也圈出来在旁边改写正确省得抄写时有错眼放过的,回头要在卷面上改,就要扣卷面分了。
改完之后倒不急着抄,要得趁早上精神最好的时段把《春秋》题作出来,到时若有时间,还可以再把文章重修一下。
他把那摞草稿放在桌角上,正要拿张纸盖上,空中却有一片衣袖拂来,把他的手拂开。宋时心头猛跳了几下,才发现监场的方提学从后面遛达过来了,就像每个监考老师一样,默不作声地从背后盯着学生的动静。
他方才没左顾右盼吧?
方提学正垂头翻他的卷子,宋时也不敢抬头,战战兢兢地夹紧肩臂,给提学大人让出看卷子的空档。他自己把稿纸对折叠起,铺在胸前小小的一片桌面上,对着《春秋》题中“宋伐郳”“齐伐楚”两句话做阅读理解。
《春秋》的本质毕竟是一本史书,大义微言都靠史家曲笔。后世研究者就得从细微的称呼c写法中理解出当时史官的褒贬之意,然后再从经中对人c对事褒贬中体会《春秋》传达的大义。
因为这种抠字眼的阅读理解太难做,单给一句话作题目还容易写歪方向,所以《春秋》题都是从不同章中选出两句内容有相关人物或事件的句子凑成一道题目,好作对比分析。这种作法看似和四书小题中的截搭题差不多,实则有个专门的说法叫作“春秋合题”,不只童生试这么考,一直考到会试也是这样。
在宋时来说,《春秋》其实倒比《四书》好考。
当年他因为专业不好找工作,差点想出国读酒店管理,还考了一阵子gat,长难句阅读都是一本一本地做。那一篇阅读理解有好几个生词不认得的外语阅读都做了,每个字都认得的古文阅读还能做不出?
《春秋》学起来麻烦,掌握那些史官的惯用语之后就找着规律了。两句话对比分析,找出史家为何褒为何贬,想法延伸到微言背后蕴含的大义——
春秋这本书的中心就是尊王道c讨乱贼以戒后世,照准这点写保证思想合格。
按周礼,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只有周天子才能节制诸侯之兵而征伐讨逆,原题中宋伐郳c齐伐楚都是僭天子之权威的逆行,不合自己的身份,春秋对它们的行为肯定是批判的,他们做考题的人自然也要批判!
——当然,经义题和四书题的作法一样,破题还是要把原题中诸侯的说法改一改,不能重复。
那么破题就是
他精神专注起来,也忘了身边正翻着卷子的方提学,提笔凝神,流水价写下了一句堂皇正大的破题:“春秋两纪兵事:有序外君主兵而见其罪;有序伯主专征而见其罪!”
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
何况他都已经捐了监生, 相当于已经买到了清华北大的入学名额。他一个保送生为什么要跟自己过不去, 跑到地狱模式的高考大省应试!
宋时当即婉拒:“学生的籍贯在保定,如何能在汀州考试?且学生已捐了例监,似乎不合适再考生员”
“这倒无妨。”方提学慈爱地说:“本官提督福建学政,叫令尊替你办个寄籍文书又有何难?你那捐监的身份也不碍的什么, 我既然叫你应试,哪怕你连童试也没考过,也能以充场儒士身份下场一试。”
一省学政要推荐个人应考,那还真的没人能拒绝得了。宋时弱小无助又可怜地看着方提学, 有心再垂死挣扎一下,学政大人又提出了个叫他不能拒绝的条件:“方才你们徐教谕言道, 他怜那些书生的才, 不忍教那些书生获罪。你这一场若考得好,我便也怜你的才, 连你令尊治下那些学生一并放了。”
“!”
宋时心头一震,彻底放弃了挣扎。
两天后,府试发案,府城文庙下摆了长案, 案上铺着大红纸写就的名单, 中试者之名攒成一个圆圈, 凡在圈内的都是取中的童生了。而长案上方的墙面上则贴着另一幅榜纸, 通告中试童生与各县往界童生三日后到府考考棚应院试。
别人考生都是在原籍办好身份证明,几人合请一个生员作保,才到县里应试。唯有他是由方提学亲自运作出了寄籍文书,又由学政临时衙门扣下的一干生员集体做保,待遇惊动了府治上下。
要是考不过,他这张老脸就要丢到府里了。
宋时说不出的紧张,那几个书生倒都颇有阿q精神地安慰他:福建的文风就是比别处盛,历年出进士都是全国前三名,他们北方人考不过是正常的。反正挨打的那苦主也没告官,学政大人不会狠罚。哪怕宋时这回没能取中,大不了多挨几回训,捱到提学吊考完本府的生员,他们也就能回去了。
叫他们这么一开解,宋时心态也佛了——最差的不就是考不过么?考过考不过的,赵秀才他们也还得等着岁考结束后才能回家。反正他有保送名额在手,考不上这福建秀才,过两年照样进京考难度更低的北直隶乡试!
佛着佛着,转眼就等到了院试第一场开考。
五更开场放人,宋时就在一群生员簇拥之下挤到了武平县童生的前列。龙门前巡场的军士检查到他时也格外留了面子,只叫他自己解衣脱履,展示一下没有文字夹带就行,没像对别人一样从发髻直查到脚底。
检查过后,宋时便穿上衣冠鞋袜,擦着一排被查出小抄夹带,拉到小巷两边罚站或罚跪的考生,潇洒地进了考场。
这一场他抽到了玄字八号,在考棚前排靠中间的位置,既不算暗,阳光出来也不直射,算是相当不错的位子。桌椅还是府考时置备的,清油油的木桌椅,才几天没用,还算干净,拿手帕掸掸浮土就够了。
他略微收拾了一下便坐下来,把进场时领到的卷纸和稿纸铺开,找监场军士要了水,添进统一发放的青石砚里细细磨墨。
不一时太阳初升,方提学穿着绯色官袍,头戴乌纱,神色庄严地踏进了考棚,身后跟着两名捧题板的军士。
院试是由提学官自考自判,所以不像乡c会两试考那么多题目,初试不过一道四书题道经义题,复试也只考一道策问。监场军士举着木板在考场前走动,考生们在底下传抄题目——正式开考之前倒可以找别人借题目抄,不算作弊。
宋时年纪既轻,眼力又好,一眼就刷全了两道题目,然后拿出当年上学抄笔记的手艺,看着题版就把题目工工整整记到了稿纸上。
院试果然还是考小题。
第一道是道截搭题,出自《中庸》第十七章:“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礼·及士庶人”;经义题中的春秋题则是:“秋,宋人c齐人c邾人伐郳。公会齐侯c宋公c陈侯c卫侯c郑伯,许男c曹伯侵蔡。蔡溃,遂伐楚,次于陉。”
因为场中有个“三场看首场,首场看首义”的潜规则,宋时抄完卷子之后仔细检查了一遍,看没有错漏,便将《春秋》题先搁在一边,专攻第一道的《中庸》题。
这道题的原句为“武王末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大王c王季,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礼。斯礼也,达乎诸侯大夫,及士庶人”。是说武王晚年受命为王子,周公继承文王c武王之志,追封文王之祖大王c父王季为王,又以祭祀王的礼仪祭祀周室历代先祖,并把这礼制广推到天下:凡诸侯士庶死后,葬礼比照自己的封爵,祭礼比照祭祀的子孙官职。
考题中只取“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礼”c“及士庶人”两句,句子虽是就中截取,意思却还相连,是道有情搭。
有情搭比无情搭好做,这一题基本可以将原句当作一道大题入手,只要破题中不犯到原题所没有的“诸侯大夫”即可。
宋时是当惯领导的人,喜欢开门见山c直入主题,作破题也好用最爽快的正破。照准题意,将“周公以礼祭祀先祖,并把祭祀礼仪推广至天下万民”之意照直破来——
“圣人以礼崇其先,因而与天下同之焉!”
圣人依礼祭祀先祖,而推礼仪于天下,使天下人能以相同的礼仪规制祭祀!
嗣后便可以以破题为真正的题目,开始作自己的文章了。
破题须写得精悍而短,其中有未说透的地方,就要靠下面的承题来阐发。所谓“六经注我,我注六经”,到承题部分就可抓住破题中一二关键字眼,将重心转到自己要详说之处,借经典中的文字发自己的心曲。
这一题他要写的是礼治。
周公制周礼,以礼治天下,这是孔子以至世代士大夫所尊崇追求的理想。题目让写周公追文武之德,祭先公以礼,推其礼仪被天下,不从“礼治”下手,还要往哪儿写?
宋时提笔在青石砚中沾了些墨水,在墨池边舔了舔笔,不加思索地写下承题:“夫先公非天子也,而祀以其礼,亦犹追王意耳。由是推以及于天下,乃善成文武之德者乎?”
题目已破c局面已开c主旨已定,剩下的便是阐发议论,借圣人的词写自己的私货了。宋时先借用《礼记》对“礼”的定义起讲,再分四扇八股,正反论证礼如何成治:
礼从义起,大王与王季之前的周朝祖先按世间之通行之义不能追封王号;但礼又缘情生,武王与周公思慕先祖,因情而使其享帝王祭祀之礼。礼缘情c缘义而制,而依礼祭祀先祖又能成全祭祀者对祖先的情义——即孝悌之德。
周天子以天子之礼祭祀先祖,而诸侯c士大夫与百姓自然效法天子,依各自身份祭祀先祖。由此自然可使爱敬之情各尽于尊亲,孝悌之德广布于天下,由此而使天下大治。
最后再呼应开头,做个精悍有力的大结
“非圣人之缘情制礼,其孰能之!”
虽然古代人写文章不能写感叹号,宋时还是拿出写感叹号的力气,重重地拖长了“之”字最后一笔。
他这些年背着人偷偷抄论文c写论文的工夫都不是白花的,写字比一般人速度快得多,一篇《四书》题写完,大约也就花了一节课的工夫,只要再改改需要避讳c顶格的地方,就可以抄到卷纸上了。
他仔细看了一遍,在要顶格的地方前面加上分段符,该空一格的就再加个小方块,有错字的也圈出来在旁边改写正确省得抄写时有错眼放过的,回头要在卷面上改,就要扣卷面分了。
改完之后倒不急着抄,要得趁早上精神最好的时段把《春秋》题作出来,到时若有时间,还可以再把文章重修一下。
他把那摞草稿放在桌角上,正要拿张纸盖上,空中却有一片衣袖拂来,把他的手拂开。宋时心头猛跳了几下,才发现监场的方提学从后面遛达过来了,就像每个监考老师一样,默不作声地从背后盯着学生的动静。
他方才没左顾右盼吧?
方提学正垂头翻他的卷子,宋时也不敢抬头,战战兢兢地夹紧肩臂,给提学大人让出看卷子的空档。他自己把稿纸对折叠起,铺在胸前小小的一片桌面上,对着《春秋》题中“宋伐郳”“齐伐楚”两句话做阅读理解。
《春秋》的本质毕竟是一本史书,大义微言都靠史家曲笔。后世研究者就得从细微的称呼c写法中理解出当时史官的褒贬之意,然后再从经中对人c对事褒贬中体会《春秋》传达的大义。
因为这种抠字眼的阅读理解太难做,单给一句话作题目还容易写歪方向,所以《春秋》题都是从不同章中选出两句内容有相关人物或事件的句子凑成一道题目,好作对比分析。这种作法看似和四书小题中的截搭题差不多,实则有个专门的说法叫作“春秋合题”,不只童生试这么考,一直考到会试也是这样。
在宋时来说,《春秋》其实倒比《四书》好考。
当年他因为专业不好找工作,差点想出国读酒店管理,还考了一阵子gat,长难句阅读都是一本一本地做。那一篇阅读理解有好几个生词不认得的外语阅读都做了,每个字都认得的古文阅读还能做不出?
《春秋》学起来麻烦,掌握那些史官的惯用语之后就找着规律了。两句话对比分析,找出史家为何褒为何贬,想法延伸到微言背后蕴含的大义——
春秋这本书的中心就是尊王道c讨乱贼以戒后世,照准这点写保证思想合格。
按周礼,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只有周天子才能节制诸侯之兵而征伐讨逆,原题中宋伐郳c齐伐楚都是僭天子之权威的逆行,不合自己的身份,春秋对它们的行为肯定是批判的,他们做考题的人自然也要批判!
——当然,经义题和四书题的作法一样,破题还是要把原题中诸侯的说法改一改,不能重复。
那么破题就是
他精神专注起来,也忘了身边正翻着卷子的方提学,提笔凝神,流水价写下了一句堂皇正大的破题:“春秋两纪兵事:有序外君主兵而见其罪;有序伯主专征而见其罪!”
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