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夕照深秋雨——王维传》正文 第15章 进退维谷
这一晚,辗转难眠的,不只是王维。
夜已三更,月凉如水,骊山已是死一样的寂静。冰冷的月光照在床头,玉真公主的思绪,飘出很远,很远……
她想起了10年前出家的那一天。
那一天,她放弃公主之尊,自愿出家为女道士。但,这并非她看破红尘,而是有太多不足为外人道的无奈。
她出生于公元692年,是唐睿宗李旦的第9个女儿,赐名昌隆公主。不过,那一年,已经不是李唐王朝,而是她祖母武则天开创的武周王朝。
自公元683年祖父唐高宗去世到公元690年祖母武则天自立为帝,改唐为周, 7年之间,武则天两度废除太子李显、李旦,李唐王室人人自危,却又无可奈何,最终眼睁睁看着大唐改为大周。
693年,祖母武则天执政后的第四年,指使婢女团儿诬陷太子李旦最心爱的德妃,说她三更半夜在屋里做咒蛊,诅咒武则天。
武则天以此为名,派人将德妃赐死在后宫,然后抛尸荒野。这位德妃,就是昌隆公主和李隆基的亲生母亲。那一年,昌隆公主出生才一年多,尚在襁褓中嗷嗷待哺。
705年,武则天去世,太子李显继位,是为唐中宗。唐中宗遗传了父亲唐高宗的软弱性格,任凭韦皇后和安乐公主飞扬跋扈、卖官鬻爵、大肆干政,一时之间,李唐统治乌烟瘴气。
生于帝王家,是幸?抑或不幸?至少对昌隆公主而言,答案是后者。
她10多岁的人生经历里,充满了太多的血腥斗争。小小年纪的她,过早目睹了权力这把双刃剑发出的凛凛寒光。寒光背后,是一个个执政者的翻云覆雨、冷酷无情……从小失去亲情的她,在后宫的生存处境,无异于如履薄冰、如坐针毡、如临深渊。
710年,韦后和安乐公主下药毒死唐中宗,试图步武则天之后尘,李唐政权再度岌岌可危。紧急关头,李隆基联合姑姑太平公主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后集团,制止了一场政变。之后,李隆基和昌隆公主的父亲、太平公主的哥哥李旦继位,是为唐睿宗。
原以为,亲生父亲当了皇帝,宫廷斗争终于可以结束了,但事实并非如此。
太平公主自恃功高,野心勃勃,处心积虑,与太子李隆基明争暗斗,试图问鼎最高权力。唐睿宗本就无心恋战,年纪大了,越发感到高处不胜寒……
经过了这么多年的跌宕起伏,昌隆公主终于看透了世间种种。
人生不过百年,最为难能可贵的,其实只是平平安安过一生。权力也好,亲情也罢,巅峰也好,谷底也罢,这一切的一切,和人生百年相比,又有什么要紧呢?
于是,710年,19岁的她,在人生最美好的年华,向父亲请求出家为女道士,并将她的出家地选择在距离长安千山万水的四川青城山。
和她一起请求出家的,还有她的姐姐西城公主。
对于两个女儿突如其来的请求,唐睿宗似乎并不感到惊讶。他不仅没有过多挽留,还亲自为她们写了一个圣旨,其中写道:“元元皇帝,朕之始祖,无为所庇,不亦远乎。第八女西城公主,第九女昌隆公主,性安虚白,神融皎昧,并令入道,奉为天皇天后。宜于京城右造观,仍以来年正月令二公主入道。”
在唐睿宗看来,李唐王室本就奉老子为始祖元元皇帝,道教是李唐王室的国教,因此,从理论和世系上来说,入道都如同归宗。两位公主虽则“出家”,实则和“在家”并无本质上的区别。
他希望两个女儿入道后,可以远离宫廷争斗,潜心向道,为祖父唐高宗、祖母武则天祈冥福、尽孝心。
于是,711年,她和姐姐一起入道。入道后,姐姐赐名金仙公主,她赐名玉真公主。从此,世间少了一个昌隆公主,道家多了一个玉真公主。
712年,她出家后的第二年,力不从心、筋疲力尽的唐睿宗禅位给生机勃发、奋发有为的太子李隆基,是为唐玄宗。
713年,唐玄宗得知太平公主意欲谋反,就先下手为强,发兵擒获太平公主,并将她赐死家中。这一年,唐玄宗改年号为“开元”,是为开元元年。
从此,一个注定会彪炳史册、流芳百世的开元盛世,拉开了序幕。
经过一番励精图治,唐玄宗巩固了统治,就来四川青城山看望她。因为她是他唯一一个同父同母的妹妹。
唐玄宗告诉她,如今宫中已经太平,如果她想回宫,宫里随时欢迎她。
那时,她已出家三年。如果说当初出家时还有些许无奈,但经过三年的清修,她似乎已经喜欢上了这种超然物外的生活。
她站在青城山头,迎着清冽的山风,淡淡地说:“皇兄,持盈已对红尘了无牵挂,就让我继续留在这里,为我们早逝的母亲祈福吧。”
和她潜心向道一样,唐玄宗也是虔诚的道教徒。他自执政以来,大力推行崇道政策,并多次直言:“自以老子其祖也。”他不仅册封老子及其父母,还多次下令天下诸州县修建供奉老子的玄元皇帝庙。唐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李邕评价唐玄宗是“陛下尊崇圣祖,肃恭道教”。
因此,当唐玄宗明白了妹妹这份潜心向道的决心后,不禁深深感动了。回到长安后,他立即下旨为她在长安辅兴坊建造规模壮大的玉真观,将她接回长安清修,方便就近照顾她。
玉真观是当时长安城最宏伟的道观,唐代诗人李群玉曾写过一首《玉真观》,诗中可见一斑。
高情帝女慕乘鸾,绀发初簪玉叶冠。
秋月无云生碧落,素蕖含露出清涧。
层城烟雾将归远,浮世尘埃久住难。
一自箫声飞去后,洞宫深掩碧瑶坛。
回到玉真观后,唐玄宗待她自然比其他兄弟姐妹更为厚密,兄妹感情甚笃。她也没有辜负皇兄的这份厚爱,对皇兄始终忠心耿耿,一直替皇兄推荐宗教界、文化界的各类才俊,为皇兄分忧解难。
对于她推荐的人才,唐玄宗总是高看一眼,委以重任。在唐玄宗的励精图治、举贤任能下,开元盛世一步步展开。
她原以为这辈子会一直这样平静地生活了,直到720年春天,她29岁生日那天,遇见了那个20岁的翩翩君子——王维。
“丰姿都美、妙年洁白”的王维,就像一颗耀眼的明星,直击她的心灵,扰乱了她平静了29年的心。
当王维如痴如醉、如泣如诉地为她弹奏琵琶曲《郁轮袍》时,在她听来,王维拨动的,岂止是琵琶?根本就是她的心弦!
那一瞬间,她忽然觉得,她过去的29年人生,是有遗憾的。
和红尘中所有女子一样,她也需要有人爱她、疼她、知她、懂她。但这29年来,似乎没有人能真正走入她的内心。
她以为自己早已心如止水,波澜不惊。但这个比她小9岁的王维,却让她芳心萌动,第一次有了韶华已逝、美人迟暮的遗憾。
但她并未表露什么。一年来,她将这份好感默默放在心里,她在等一个合适的时机。那就是王维蟾宫折桂、金榜题名之时。
因为,她明白,对天下读书人来说,“学成文武艺,货于帝王家”,是他们多年寒窗苦读的终极目标。特别是对有鸿鹄之志的王维来说,金榜题名,是当今圣上对他的肯定,他需要这份肯定。
如今,是721年春天,她30岁了。她的等待终于有了结果,王维已大魁天下、功成名就。
她觉得是时候结束十年道观生涯了。她想回到红尘中,和王维携手共度余生。但她忘了最重要的一点,王维愿意吗?
她以为,王维会和天下世人一样。在巨大的功名利禄和荣华富贵面前,谁不会动心?谁又会拒绝?
但命运却给她开了一个玩笑,王维偏偏和世人不一样。
不知不觉中,王维已在骊山别馆小住了三日。对他来说,每一日,都是度日如年。
三日来,玉真公主邀岐王赏画、吟诗、弹琴、下棋,岐王自然邀王维同往。
王维几次想开口辞行,但看到公主如此盛情款待,又着实开不了口。走也不是,留也不是。
这日午后,玉真公主照例在静室打坐,岐王满面含笑地来找王维,说:“摩诘,本王很久没有喝你煮的茶了,今日是否有雅兴?”
唐人喜欢煮茶、喝茶,王维更是煮得一手好茶。他嘴角含笑道:“王爷若是喜欢,王维随时奉陪。”
“既然如此,我看园中有处亭子甚好,在那煮茶,岂不更妙?”
“好。”王维口中答应着,心里却隐隐觉得,岐王今日相邀,不会只是煮茶喝茶那么简单。
两人沿着园中小径,不疾不徐地走着。春风徐徐吹过,柔柔的,痒痒的。王维不禁想起了那天和璎珞漫步竹林时吹过的风,双眸不知不觉看向了远方。
走了不多时,果然看到花园深处有一处六角上扬的亭子,清幽雅致,确是煮茶的好去处。
早有书童在亭中备好了坐塌、案几,案几上整整齐齐地摆放着青瓷茶盏、白瓷茶碾、纯银茶盒、青瓷瓜棱洗口执壶、长柄茶釜等茶具,案几边有一个壶门高圈足的铜风炉,里面已有炭火。
两人在榻上对面坐下,王维挺直背脊,娴熟地打开风炉壶门,将盛有泉水的茶釜放了上去,微笑道:“王爷,好茶须配好水,这骊山上的泉水,虽稍不如无锡惠山寺、苏州虎丘寺的泉水,但用来煮茶,也是上好的了。”
“摩诘,你品位出众,对于琴棋书画诗酒茶,样样在行。听你如此一说,本王倒想去惠山、虎丘尝尝用那里的泉水煮的好茶了。”岐王看着王维,目光中都是赞许之色。
“这个便宜,王维愿陪王爷前往。”王维微笑道。
片刻后,茶釜里的水渐渐冒出了细细的气泡。王维用他白皙修长的手指,拿起案几上的鎏金三足托盒,用银勺取出一些细盐,均匀得撒了进去。
少顷,水沸腾了起来。他用竹勺从中舀出一勺水,倒入一旁的白瓷碗里。然后,将早已碾成碎末的茶粉投入茶釜中,用竹夹轻轻搅拌起来。
片刻后,茶釜中渐渐涌上来一层绿色的泡沫。王维神情专注地看着,直至釜中泡沫越来越多,远远看去犹似池中浮萍时,才将方才白瓷碗中的水重新倒了进去,压了压泡沫。
待水再次沸腾起来时,他点了点头,含笑道:“茶成矣。”
王维的一举一动,清雅悠然得难以言表,就像一幅浓淡相宜的水墨山水,每一笔里都有着世上独一无二的神韵……
岐王看在眼里,默默地在心里叹了口气:“摩诘啊摩诘,你如此一表人才,怎会不让公主动心……”
正出神间,只见王维已将茶釜从铜风炉上轻轻移开,慢慢倒入他面前的青瓷茶盏,说:“王爷,有些日子没煮茶了,只怕有些生疏了,只能请王爷将就着喝了。”
岐王回过神来,看了一眼王维,轻轻端起面前的茶盏。只见在青瓷的映衬下,茶汤细沫浮碧,茶香扑面而来。不知是因为渴了,还是有意掩饰方才的走神,岐王一口气就喝完了一盏,连连赞叹道:“摩诘,喝了你煮的茶,恐怕再也喝不了别人煮的茶了。”
王维接过岐王手中的空茶盏,从茶釜里又分了一盏出来,说:“王爷过奖了。方才分茶时,终究还是差些火候,下次或许会更好些。”
这回,岐王倒是慢慢喝了一口,笑颜微凝,若有所思。王维隐隐觉得,岐王似有要事相告。
果然,片刻之后,岐王沉声道:“摩诘,本王有一喜事相告。”
听到“喜事”二字,王维握住茶盏的手,不自觉地颤抖了一下。他强装镇定,恭敬地说:“王维洗耳恭听。”
“常言道,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是人生难得的四喜。你已有‘金榜题名’之喜,如今持盈意欲招你为驸马,岂不是双喜临门?可喜可贺!”
王维心中大惊,连日来,他虽无数次猜测过公主的心意,但却并没有料到她会如此果决。他长身而起,“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向岐王拱手道:“王维不敢。”
“没什么不敢的。那日诗会,岁宾客满堂,但持盈眼中,唯你一人而已。昨日持盈亲口告诉我,她愿向圣上禀报一切,招你为驸马,永结秦晋之好。”
“王爷,万万不可。”
“有何不可?”
“请王爷明鉴,我一年前已经定过亲了。此次回乡,正是想探视萱堂,择日完婚。”
其实,自玉真公主向岐王透露心意以来,他心里一直有些隐忧。他担心王维很可能因为崔氏而拂了公主的意。不过,他万万没有料到,王维会拒绝得如此彻底、如此决绝。
岐王也是重情重义之人,他叹了口气,说:“只要尚未完婚,一切都还有余地。”
王维抬头看着岐王,目光清明地说:“璎珞曾殷殷告我:‘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汉末庐江府小吏焦仲卿之妻刘兰芝,尚且知道‘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况我堂堂男儿,七尺须眉,怎能辜负这般情深义重?请王爷明鉴。”
岐王神色凝重,在亭中来回踱步,语重心长地说:“摩诘,当今圣上最眷顾之人,自然非持盈莫属。当今兵部尚书张说等朝廷重臣,莫不是当年持盈亲口推荐。你若能遂了持盈之意,安心成为驸马爷,前途定不可限量。”
“王爷,您和公主都对我恩重如山。今生今世,我愿执鞭随镫,永效犬马之劳。但婚姻大事,请恕王维实在无能为力。”王维心意已决,一字一句,说得无比坚定。
“摩诘,你不必急于决定,仔细斟酌斟酌,本王也是真心为你着想。”说着,岐王拍了拍王维的肩膀,长长地叹了口气。
茶釜中的茶汤依然散发着阵阵清香,可是,眼下却是谁也没有心情品茶了。
看着远处连绵起伏的群山,王维陷入了沉思。他的心,早已给了璎珞,再也给不了别人,即使这个人贵为公主。可是,如果连“定亲”都不能成为拒绝公主的理由,还有什么可以阻止公主要他的心呢?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
夜已三更,月凉如水,骊山已是死一样的寂静。冰冷的月光照在床头,玉真公主的思绪,飘出很远,很远……
她想起了10年前出家的那一天。
那一天,她放弃公主之尊,自愿出家为女道士。但,这并非她看破红尘,而是有太多不足为外人道的无奈。
她出生于公元692年,是唐睿宗李旦的第9个女儿,赐名昌隆公主。不过,那一年,已经不是李唐王朝,而是她祖母武则天开创的武周王朝。
自公元683年祖父唐高宗去世到公元690年祖母武则天自立为帝,改唐为周, 7年之间,武则天两度废除太子李显、李旦,李唐王室人人自危,却又无可奈何,最终眼睁睁看着大唐改为大周。
693年,祖母武则天执政后的第四年,指使婢女团儿诬陷太子李旦最心爱的德妃,说她三更半夜在屋里做咒蛊,诅咒武则天。
武则天以此为名,派人将德妃赐死在后宫,然后抛尸荒野。这位德妃,就是昌隆公主和李隆基的亲生母亲。那一年,昌隆公主出生才一年多,尚在襁褓中嗷嗷待哺。
705年,武则天去世,太子李显继位,是为唐中宗。唐中宗遗传了父亲唐高宗的软弱性格,任凭韦皇后和安乐公主飞扬跋扈、卖官鬻爵、大肆干政,一时之间,李唐统治乌烟瘴气。
生于帝王家,是幸?抑或不幸?至少对昌隆公主而言,答案是后者。
她10多岁的人生经历里,充满了太多的血腥斗争。小小年纪的她,过早目睹了权力这把双刃剑发出的凛凛寒光。寒光背后,是一个个执政者的翻云覆雨、冷酷无情……从小失去亲情的她,在后宫的生存处境,无异于如履薄冰、如坐针毡、如临深渊。
710年,韦后和安乐公主下药毒死唐中宗,试图步武则天之后尘,李唐政权再度岌岌可危。紧急关头,李隆基联合姑姑太平公主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后集团,制止了一场政变。之后,李隆基和昌隆公主的父亲、太平公主的哥哥李旦继位,是为唐睿宗。
原以为,亲生父亲当了皇帝,宫廷斗争终于可以结束了,但事实并非如此。
太平公主自恃功高,野心勃勃,处心积虑,与太子李隆基明争暗斗,试图问鼎最高权力。唐睿宗本就无心恋战,年纪大了,越发感到高处不胜寒……
经过了这么多年的跌宕起伏,昌隆公主终于看透了世间种种。
人生不过百年,最为难能可贵的,其实只是平平安安过一生。权力也好,亲情也罢,巅峰也好,谷底也罢,这一切的一切,和人生百年相比,又有什么要紧呢?
于是,710年,19岁的她,在人生最美好的年华,向父亲请求出家为女道士,并将她的出家地选择在距离长安千山万水的四川青城山。
和她一起请求出家的,还有她的姐姐西城公主。
对于两个女儿突如其来的请求,唐睿宗似乎并不感到惊讶。他不仅没有过多挽留,还亲自为她们写了一个圣旨,其中写道:“元元皇帝,朕之始祖,无为所庇,不亦远乎。第八女西城公主,第九女昌隆公主,性安虚白,神融皎昧,并令入道,奉为天皇天后。宜于京城右造观,仍以来年正月令二公主入道。”
在唐睿宗看来,李唐王室本就奉老子为始祖元元皇帝,道教是李唐王室的国教,因此,从理论和世系上来说,入道都如同归宗。两位公主虽则“出家”,实则和“在家”并无本质上的区别。
他希望两个女儿入道后,可以远离宫廷争斗,潜心向道,为祖父唐高宗、祖母武则天祈冥福、尽孝心。
于是,711年,她和姐姐一起入道。入道后,姐姐赐名金仙公主,她赐名玉真公主。从此,世间少了一个昌隆公主,道家多了一个玉真公主。
712年,她出家后的第二年,力不从心、筋疲力尽的唐睿宗禅位给生机勃发、奋发有为的太子李隆基,是为唐玄宗。
713年,唐玄宗得知太平公主意欲谋反,就先下手为强,发兵擒获太平公主,并将她赐死家中。这一年,唐玄宗改年号为“开元”,是为开元元年。
从此,一个注定会彪炳史册、流芳百世的开元盛世,拉开了序幕。
经过一番励精图治,唐玄宗巩固了统治,就来四川青城山看望她。因为她是他唯一一个同父同母的妹妹。
唐玄宗告诉她,如今宫中已经太平,如果她想回宫,宫里随时欢迎她。
那时,她已出家三年。如果说当初出家时还有些许无奈,但经过三年的清修,她似乎已经喜欢上了这种超然物外的生活。
她站在青城山头,迎着清冽的山风,淡淡地说:“皇兄,持盈已对红尘了无牵挂,就让我继续留在这里,为我们早逝的母亲祈福吧。”
和她潜心向道一样,唐玄宗也是虔诚的道教徒。他自执政以来,大力推行崇道政策,并多次直言:“自以老子其祖也。”他不仅册封老子及其父母,还多次下令天下诸州县修建供奉老子的玄元皇帝庙。唐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李邕评价唐玄宗是“陛下尊崇圣祖,肃恭道教”。
因此,当唐玄宗明白了妹妹这份潜心向道的决心后,不禁深深感动了。回到长安后,他立即下旨为她在长安辅兴坊建造规模壮大的玉真观,将她接回长安清修,方便就近照顾她。
玉真观是当时长安城最宏伟的道观,唐代诗人李群玉曾写过一首《玉真观》,诗中可见一斑。
高情帝女慕乘鸾,绀发初簪玉叶冠。
秋月无云生碧落,素蕖含露出清涧。
层城烟雾将归远,浮世尘埃久住难。
一自箫声飞去后,洞宫深掩碧瑶坛。
回到玉真观后,唐玄宗待她自然比其他兄弟姐妹更为厚密,兄妹感情甚笃。她也没有辜负皇兄的这份厚爱,对皇兄始终忠心耿耿,一直替皇兄推荐宗教界、文化界的各类才俊,为皇兄分忧解难。
对于她推荐的人才,唐玄宗总是高看一眼,委以重任。在唐玄宗的励精图治、举贤任能下,开元盛世一步步展开。
她原以为这辈子会一直这样平静地生活了,直到720年春天,她29岁生日那天,遇见了那个20岁的翩翩君子——王维。
“丰姿都美、妙年洁白”的王维,就像一颗耀眼的明星,直击她的心灵,扰乱了她平静了29年的心。
当王维如痴如醉、如泣如诉地为她弹奏琵琶曲《郁轮袍》时,在她听来,王维拨动的,岂止是琵琶?根本就是她的心弦!
那一瞬间,她忽然觉得,她过去的29年人生,是有遗憾的。
和红尘中所有女子一样,她也需要有人爱她、疼她、知她、懂她。但这29年来,似乎没有人能真正走入她的内心。
她以为自己早已心如止水,波澜不惊。但这个比她小9岁的王维,却让她芳心萌动,第一次有了韶华已逝、美人迟暮的遗憾。
但她并未表露什么。一年来,她将这份好感默默放在心里,她在等一个合适的时机。那就是王维蟾宫折桂、金榜题名之时。
因为,她明白,对天下读书人来说,“学成文武艺,货于帝王家”,是他们多年寒窗苦读的终极目标。特别是对有鸿鹄之志的王维来说,金榜题名,是当今圣上对他的肯定,他需要这份肯定。
如今,是721年春天,她30岁了。她的等待终于有了结果,王维已大魁天下、功成名就。
她觉得是时候结束十年道观生涯了。她想回到红尘中,和王维携手共度余生。但她忘了最重要的一点,王维愿意吗?
她以为,王维会和天下世人一样。在巨大的功名利禄和荣华富贵面前,谁不会动心?谁又会拒绝?
但命运却给她开了一个玩笑,王维偏偏和世人不一样。
不知不觉中,王维已在骊山别馆小住了三日。对他来说,每一日,都是度日如年。
三日来,玉真公主邀岐王赏画、吟诗、弹琴、下棋,岐王自然邀王维同往。
王维几次想开口辞行,但看到公主如此盛情款待,又着实开不了口。走也不是,留也不是。
这日午后,玉真公主照例在静室打坐,岐王满面含笑地来找王维,说:“摩诘,本王很久没有喝你煮的茶了,今日是否有雅兴?”
唐人喜欢煮茶、喝茶,王维更是煮得一手好茶。他嘴角含笑道:“王爷若是喜欢,王维随时奉陪。”
“既然如此,我看园中有处亭子甚好,在那煮茶,岂不更妙?”
“好。”王维口中答应着,心里却隐隐觉得,岐王今日相邀,不会只是煮茶喝茶那么简单。
两人沿着园中小径,不疾不徐地走着。春风徐徐吹过,柔柔的,痒痒的。王维不禁想起了那天和璎珞漫步竹林时吹过的风,双眸不知不觉看向了远方。
走了不多时,果然看到花园深处有一处六角上扬的亭子,清幽雅致,确是煮茶的好去处。
早有书童在亭中备好了坐塌、案几,案几上整整齐齐地摆放着青瓷茶盏、白瓷茶碾、纯银茶盒、青瓷瓜棱洗口执壶、长柄茶釜等茶具,案几边有一个壶门高圈足的铜风炉,里面已有炭火。
两人在榻上对面坐下,王维挺直背脊,娴熟地打开风炉壶门,将盛有泉水的茶釜放了上去,微笑道:“王爷,好茶须配好水,这骊山上的泉水,虽稍不如无锡惠山寺、苏州虎丘寺的泉水,但用来煮茶,也是上好的了。”
“摩诘,你品位出众,对于琴棋书画诗酒茶,样样在行。听你如此一说,本王倒想去惠山、虎丘尝尝用那里的泉水煮的好茶了。”岐王看着王维,目光中都是赞许之色。
“这个便宜,王维愿陪王爷前往。”王维微笑道。
片刻后,茶釜里的水渐渐冒出了细细的气泡。王维用他白皙修长的手指,拿起案几上的鎏金三足托盒,用银勺取出一些细盐,均匀得撒了进去。
少顷,水沸腾了起来。他用竹勺从中舀出一勺水,倒入一旁的白瓷碗里。然后,将早已碾成碎末的茶粉投入茶釜中,用竹夹轻轻搅拌起来。
片刻后,茶釜中渐渐涌上来一层绿色的泡沫。王维神情专注地看着,直至釜中泡沫越来越多,远远看去犹似池中浮萍时,才将方才白瓷碗中的水重新倒了进去,压了压泡沫。
待水再次沸腾起来时,他点了点头,含笑道:“茶成矣。”
王维的一举一动,清雅悠然得难以言表,就像一幅浓淡相宜的水墨山水,每一笔里都有着世上独一无二的神韵……
岐王看在眼里,默默地在心里叹了口气:“摩诘啊摩诘,你如此一表人才,怎会不让公主动心……”
正出神间,只见王维已将茶釜从铜风炉上轻轻移开,慢慢倒入他面前的青瓷茶盏,说:“王爷,有些日子没煮茶了,只怕有些生疏了,只能请王爷将就着喝了。”
岐王回过神来,看了一眼王维,轻轻端起面前的茶盏。只见在青瓷的映衬下,茶汤细沫浮碧,茶香扑面而来。不知是因为渴了,还是有意掩饰方才的走神,岐王一口气就喝完了一盏,连连赞叹道:“摩诘,喝了你煮的茶,恐怕再也喝不了别人煮的茶了。”
王维接过岐王手中的空茶盏,从茶釜里又分了一盏出来,说:“王爷过奖了。方才分茶时,终究还是差些火候,下次或许会更好些。”
这回,岐王倒是慢慢喝了一口,笑颜微凝,若有所思。王维隐隐觉得,岐王似有要事相告。
果然,片刻之后,岐王沉声道:“摩诘,本王有一喜事相告。”
听到“喜事”二字,王维握住茶盏的手,不自觉地颤抖了一下。他强装镇定,恭敬地说:“王维洗耳恭听。”
“常言道,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是人生难得的四喜。你已有‘金榜题名’之喜,如今持盈意欲招你为驸马,岂不是双喜临门?可喜可贺!”
王维心中大惊,连日来,他虽无数次猜测过公主的心意,但却并没有料到她会如此果决。他长身而起,“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向岐王拱手道:“王维不敢。”
“没什么不敢的。那日诗会,岁宾客满堂,但持盈眼中,唯你一人而已。昨日持盈亲口告诉我,她愿向圣上禀报一切,招你为驸马,永结秦晋之好。”
“王爷,万万不可。”
“有何不可?”
“请王爷明鉴,我一年前已经定过亲了。此次回乡,正是想探视萱堂,择日完婚。”
其实,自玉真公主向岐王透露心意以来,他心里一直有些隐忧。他担心王维很可能因为崔氏而拂了公主的意。不过,他万万没有料到,王维会拒绝得如此彻底、如此决绝。
岐王也是重情重义之人,他叹了口气,说:“只要尚未完婚,一切都还有余地。”
王维抬头看着岐王,目光清明地说:“璎珞曾殷殷告我:‘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汉末庐江府小吏焦仲卿之妻刘兰芝,尚且知道‘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况我堂堂男儿,七尺须眉,怎能辜负这般情深义重?请王爷明鉴。”
岐王神色凝重,在亭中来回踱步,语重心长地说:“摩诘,当今圣上最眷顾之人,自然非持盈莫属。当今兵部尚书张说等朝廷重臣,莫不是当年持盈亲口推荐。你若能遂了持盈之意,安心成为驸马爷,前途定不可限量。”
“王爷,您和公主都对我恩重如山。今生今世,我愿执鞭随镫,永效犬马之劳。但婚姻大事,请恕王维实在无能为力。”王维心意已决,一字一句,说得无比坚定。
“摩诘,你不必急于决定,仔细斟酌斟酌,本王也是真心为你着想。”说着,岐王拍了拍王维的肩膀,长长地叹了口气。
茶釜中的茶汤依然散发着阵阵清香,可是,眼下却是谁也没有心情品茶了。
看着远处连绵起伏的群山,王维陷入了沉思。他的心,早已给了璎珞,再也给不了别人,即使这个人贵为公主。可是,如果连“定亲”都不能成为拒绝公主的理由,还有什么可以阻止公主要他的心呢?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