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徒之虚构中真实》正文 第一章
前言
從一八四零年開始,歷盡人間蒼桑,受盡人間魔難,飽嘗古今苦水的中華民族是這個世界上最悲憤的民族。西方八國聯軍的鐵蹄,東方倭寇軍國主義的魔爪,自身軍閥敗類的混戰踏踐爭食民脂民膏,古老漫長封建孔儒毒液的浸泡,民眾自己的愚昧無知之忠君思想理念的這一切桎梏使得這個民族顫顫驚驚地在血和淚的蒼茫歲月中煎熬,在黑暗的封建孔儒深潭中掙扎,在封建軍閥的刀槍劍弩的包剿中血蕩,在西方帝國主義和東方軍國主義倭寇的踐踏蹂躪下。其悲慘的深度廣度強度为人世間所罕見。
可能正是因為這樣的歷史,也可能正是因為這樣的民族在這種罪惡歷史環境下的拼搏,才強烈地表現出這個民族特有的東方品格:不屈不撓不卑不亢忍辱負重前仆後繼,絕非某個無聊文人所言“河殤”之眾爾!
然而,須知道!天易變,道亦不變!在大中華帝國封建王朝的桎梏下!
中華帝國的這種歷史仍在周而復始地向遙遠的將來延伸!
中華民族的這種不屈不撓百折不回的頑強精神仍在繼續!
什麼時候在炎黃的土地上能夠永遠結束垂簾聽政的桎梏!
什麼時候地球上才能夠結束少數人擺佈人類命運的羈絆!
————————以下是正文————————
大旱继续着,……
田野里的禾苗早已经枯死,田埂地边的杂草枯黄了,大片的树木干枯了,……
八百里秦川干黄的土地上,光秃秃的没有了一叶绿色。路面上的黄土像干面粉似的老厚老厚,脚踩下去立即就会陷进尘土里。走起路来,身后会飞扬起浓重的尘土云,活像腾云驾雾一般。中秋时日的太阳虽然不算热,然而,射照在这万里无云久旱不见天雨的干黄枯燥的原野上,空气干燥得令人窒息。
大多数水井已经枯竭。只有少数人家的井,因为深而勉强能弄出点泥水来,供家人和乡亲们活命度日。一般的浅井根本无水可打。这苍天,旱得连度日活命都成了问题,哪里还谈得上灌溉浇地吗。水没有了,于是树叶光了,树皮光了,野菜以及能够食用的绿色植物压根儿就找不到,全被饥饿难忍的灾民们吃光了。为了生存,人们还是拼命的打着深井,寻源找水。在这适者生存生死攸关的日子里,正是为了这生与死的伟大目的,不知有多少贫苦灾民在挖井寻水时,被井里的塌方泥沙夺去了生命。尽管这样,关中人在这旱魔笼罩的日子里,仍然在死亡线上艰难困苦地挣扎着,并没有停止生存的拼博。大灾大难中的贫苦民众仍然寄希望于深井地开凿和老天爷恩赐救命雨水的期盼中。
就在这旱魔笼罩八百里秦川的日子,关中平原的民众本来就艰难不堪,自拔不得的三秦父老百姓,同时还遭受到了流行性传染病更加可怕的洗劫。霍烈拉____霍乱疯狂地流行,横扫秦川。田野里的新坟墓每天都在增加。满地新坟的尖顶上,白色引路魂幡旗子在干燥的秋风中飘零,似乎专门在招唤灾难中的人们,去云游西方极乐世界。无情的霍烈拉使得郎中们天天东奔西跑忙个不停不休。在行医中,郎中自己完全可能随时倒在病人的病榻前呜呼而去。安葬亲友的人,也有随时倒在新坟墓前与灾难中失去生命而离开人世的亲人一并进入阴曹地府。街市上已经没有棺木可买的了。一张芦席算得上是最好的“棺木”。到后来,索性连芦席也没有人再出来叫卖了。
说也奇怪,这秦川人也不知是咋想的?无论家境如何贫穷潦倒,却很少有人外出去乞讨流落。他们始终顽固地坚守着关中人那种特有的个性,宁可饿死家中,也绝不出门一步去沿门乞讨。在这点上,关中人就没有中原人那种顽强奔波沿门伸手乞讨要饭逃生的品质,肩挑一担儿女,带着父母老婆流落他乡沿门乞讨。可当今呢?从不沿门乞讨的三秦人现在也四处漂泊沿门乞讨去了。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在大旱的日子里,尽管大多数平民百姓没吃没喝,靠国民政府周济苦度日月。可也还是有例外的。就在这苦水漫延关中大地的时候,那衙门,那富户,那豪门,那权贵人家,那政府官爷,不还是照样花天酒地,纸醉金迷吗!不照样还是将国民政府救济灾民的钱和粮纳入自己的私囊吗!苦难的中华民族为什么总是生存在这永远结束不了的贪官污吏的手掌之中吗?
这人世间能有几个豪门望族权贵官僚理睬贫苦百姓的死活呢?大概没有!也从来没有见到过!人世上所有的豪门望族权贵幕僚,那一个又不是靠着吸食贫苦百性的血和骨髓,使其淫威,玩其娼妓,榜其臭名,狂其权力呢!无一例外!
直到今天,在这富饶的八百里关中平原上,凡是亲身经历过那场百年不遇,骇人听闻的大灾大难年月的老辈子的人们,每当人们提起“民国十八年”那惨淡凄凉的岁月,便会不寒而栗,不冷自颤的。
这就是八百里秦川历史性大灾大难的年月公元一九二九年。
也就是民国十八年!
他,头戴一顶黑色瓜皮帽,帽子前额沿正中镶嵌着白色方寸的玉石帽花,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方型脸膛上的一双大眼睛迷缝着,是那样疲惫不堪,眉毛和胡须上沾满了尘土而呈现出土黄色。灰色长袍上也满是云云尘土。蹬在马登上的双梁黑布鞋上蒙上了厚厚的黄土尘。他,风尘仆仆地骑着他那匹白马不紧不慢地小跑着,向着眼前远处那村庄行进。这白马向前跑着,身后留下的是黄土翻滚着的长龙。左手拉着马缰绳,右手在额前搭着“凉棚”挡着午后的烈阳,四下里眺望着这光秃秃的田野。
“可怕的年景哟!”他望着眼前这荒凉的旱象川原,自言自语地叨念着。
白马漫漫地向那村庄跑着,过了古北村那条大路,就是五路车(ju)了,这时的他,骑在白马的背上,停在了五路车道口前,远望着前边那个古老的村庄。烈阳下的这村堡,映露着她那古老灰色的身影,村子里的树枯干了,原来隐藏在犹如森林般的村舍房屋全显现出了它们的原貌,一切都干枯了,没有了一叶绿色,古老的村庄在这大旱的日子里,失去了她原有的生机勃勃盎昂然生气,……
高大厚实的围墙环抱着这古老的村庄,东西南北各一座威严的城门楼,镶嵌在这布满干枯了的青苔的城墙头上远处看上去好是一座古老的小城堡。这村庄在干燥窒息的阳光下,有气无力地喘着古老的气息,挣扎在这荒旱无比的残年岁月里。这黄荒了的古堡也正像浩大无垠的八百里秦川一样,荒凉得没有了以往那种绿油油的活力。
午后,干旱的中秋季节,一望无际的惨淡阳光下,这村庄的东门城楼像衰老了的古代卫士,站在干巴巴的阳光下,无精打采地守护着这古老的村庄。他古朴的威严神态没有了,咋看上去他已经是老态苍桑无精打采的老兵。在往常这样的季节里,这村子的村门外那几条大路口上,总能看到田地里到处是嘻嘻嚷嚷耕耘田地的农人,他们进进出出忙于秋天的劳作。今年没有了那种喜获丰收的景象,村门外大路口的广场边上,歪歪扭扭竖立着地那块叫做圈圈石头的巨石,没有了孩子们从石孔中钻来窜去嬉戏的热闹景况。这村庄眼下因为这大旱日月的操控和霍烈拉传染病毒的疯狂流行,一切变得荒凉了,凄惨了。
愈跑越慢的白马,临近村子不在跑了,他那脚步慢慢腾腾的样子,马头摆来摆去好像他也觉察到了自己村庄的厄运,似乎与主人一起感受到了家乡这可怕的场景。
“咋就荒成这等模样?……这么多新坟墓?……咋回事儿?”他自言自语的问着自己。
他看着,想着,思考着眼前所发生的这一切令人心惊肉跳的景况。他虽然在外地,也知道家乡大旱大荒的事,可家中托朋友带给他的信件上,却从来没有提及过现在展现在面前的这种凄凉景象。因此,他对眼前家乡这如此凄惨景况,就更觉着迷惑费解。
然而,他那里知道,伴随着这场特大灾荒的同时,那治人于死地的流行性传染病____霍乱,横扫了他的家乡。虽然霍烈拉目前已经平息下来,但不少乡亲和家人在这场灾荒加霍乱的大灾大难之中,他是永远也见不到了。
行至村大门前,他下了马。拍了拍身上的尘土,牵着马进了古堡。
空旷的街坊,没有人往来,仿佛深沉莫测的峡谷。多数人家的大门紧闭着。那几家小杂货店的门也紧关着。寂静中浸透出地哭泣声是那样无力,听上去好使人心寒。这种凄凉的情景使他更加迷茫。往常他回乡,只要下马,左一声“五爷您可好!”右一声“五哥回来了!”这个叫“五爸”,那又是“五叔”|的炤呼声接二连三。时而,还得停下来跟乡亲们聊天攀谈。本来两分钟就可以到家的路程,往往要花上个把时辰。有时候,只要家人帮他牵走白马,拿走行囊,那还得应邀去乡党家坐坐,拉上一阵子家常。高兴了还得喝上两盅。天不黑是回不了家的。大多数情况下,家人不来招呼他,是回不了家的。
此刻,他牵着白马,在街上,时而停下来,看看左邻右舍,家家的街门都是紧闭着的。就这样他寻思着眼前的一切。死沉沉的街坊,又传来依稀微弱的哭泣声。
“哦,谁家在办丧事吧?”他想。
“不对呀!死了人大门口也不挂幡纸?”想着,他牵着白马向自家那门口走去。他知道自己家白天是从来不关那黑色大门的。可现在也紧闭着。家门口人出人进的景况看不到了。
“难道真的到了不能出门的地步?……”他心想。
他抬头望去,门前这老槐树也枯萎了,稀稀零零的树叶,一动不动的挂在古老的树枝上,在阳光下闪着干黄的土色。
将白马拴在大门外左边那拴马桩上,提了个小包,转身向大门口走去。
他,推开了大黑门,……
眼前这黑色大门内,就是他的家。
他的家就在正街中偏东头,是个坐南向北的宅子。这宅子和他家大门斜对着的是他们这个大家族的祠堂,也沿街相对坐落着。沿着街坊向东看去,三座布局基本相同的大黑门,紧排列在一起。看上去都那样古朴庄严。从三个大门口的设置和装修特点看,可以想得到这是三个富户人家,起码过去是这样。三户人家大门口的格局以及临街清一色水磨砖砌成地墙壁,各有五间宽度的街房。单是从门前这格调看上去,三户基本类同。其差异只是三院中间那座院落的大门前有一对比人还高出半截的大青石狮子蹲在大门前的两侧。东西两大院只在大门的两边设置着两个石狮子,大黑门的门框就蹲放在这对小石狮子的背上。这是很典型的关中式大门。三大院的门前右墙角都竖着一个拴马桩。
走进大门。正对街房的大门内立着异常考究的《照壁》。这照壁中间是土地神龛。神龛下,蹲放着一对活灵活现的小白石狮子。又在这对小白狮子中间蹲放着汉白玉石小方桌,两个小白石狮子就爬在这汉白玉石小方桌的左右边沿上,真乃一对顽皮的小东西。汉白玉小方石桌是用来祭祀土地神爷的贡台。进得这大院的人,从照壁两边绕着过去,进入前院。前院的两侧各有五间关中式样的厢房,也叫“厦房”或叫“厦子”,是典型的关中一大怪,房子半边盖的模式。绕过照壁,在前院向里看去,是做工精细满是雕梁画栋的大庭。大庭的前后屋檐很宽敞,可供人坐在屋檐下木栏栅的走廊与院落隔了开来。中间是三间宽的大庭。两厢是各一间雕花木门窗隔离开来的大房。左边,也就是东边一间,是操办婚丧大事时的礼宾房。右边,也就是西边的一间,是操办大事时的账房。这院子的人管这大庭,也叫过庭,实际上是大客厅。大客厅的后檐正中,是一面刻有八仙过海典故的大屏风。屏风将前后院隔了开来。屏风两侧是通往后院的偏门。在屏风前面,紧挨着的是紫红色长桌,逢年过节用这长桌供奉神灵祭祀祖宗。在这长型贡桌前,又放置着一张紫红色八仙桌,八仙桌两边放着两把沉重的紫红色太师椅。在这八仙桌的两侧又各放置着三把太师椅和三个方型小茶几儿。大长贡桌上放着个大瓷花桶,桶里插着几支画轴和一支鸡毛掸子。看那画轴陈旧地样儿,就知道它的年头是久远地了。大长贡桌上还放置着《福》《禄》《祷》三尊精致的景德镇瓷神像。在大八仙桌上还放着个黑底大花盘,盘中放着一大套精致的细瓷茶具。然而在这大庭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挂在屏风正面上的中堂画像了。画像上的人是个中年男子,传说他是这三大院的先祖父。三院大庭中都挂着这张中堂画像贡奉着。中堂画像上的这个人,头上戴着的是花翎大红帽。方正洁白的脸膛,浓眉下的一双大眼睛看上去很是精明干练,黑色的山羊胡须更加映衬出了人物的威严个性。要是仔细端详这付威严的面孔,他又浸透出着和善和可敬的神色。身着黄马褂黄红色官袍,一双细长白净的手指扶在大太师椅的扶手上,白底黑靴踩在地毯上。看上去此人大约四十几岁的样子。这大院的老少都称这画像:皇爷。
不知是画家的功夫高深,还是书法家的手笔超群,中堂画像两边配挂着的这付对联耐人寻味,看过之后,让人深思:
千秋福乐勤劳耕耘俭朴为至尚
万世广厦扶助乡邻谦和是佳呈
在这大家族中,从中堂上画着的人的品第和这付对联上的条幅内容,便可知这大院豪华门庭不那么平常。
在这付中堂及对联之上,悬挂着一幅黑底金字大牌匾,匾上雕着四个大字:
英灵刚度
这四个大字的落款是:驻直隶总都及众乡友。
在客厅前檐两墙角上,原本摆放着两架紫色木质底座,这底座上面蹲放着古瓷大花尊,约一人高。现在已经是空着的了。
尽管大庭设置得如此豪华尊贵。然而,这一切已经又是那样的陈旧古朴的一幅老相,从外表上看,是残年岁月陈设品了。
绕过屏风出客厅,站在这大客厅那廊檐下,后院的景况就展现在面前。
关中人有他们独特的持家观念,是典型的古秦大汉盛唐风格。这种风格反映了北方人,特别是西北人的风范和气质。而这种风格又集中到了房产的修筑上。在这八百里秦川平原上,人们攒点钱财,一般都会用在房产的修理及扩建上。这里流传着这样一句古老的农谚:人生在世两件大事,一是敬养爹娘娶妻生子,二是盖房制地交租纳粮。北京人讲究“四合院”。秦川人管这大院叫“四合头院”。两种叫法只差一个字。其实从布局结构上看也差不了多少。所不同的只是在两边厢房的建筑风格上有所不同。北京的“四合院”两厢厢房是双坡鞍架房,这里的两厢厢房则是单边厢房。这种厢房就是当今流传甚广,人皆知晓的陕西十大怪之一的“房子半边盖”中的一怪。北京“四合院”基本上是单一的院落。很少能见到两个“四合院”串成的一个大院。然而,古长安就不同了,大户人家或者有钱人家大都是两个“四合头院”串在一起成为大庭院,两边还留有空园子。一般将这种串起来的院子叫做“四合头大庭院”。有的富豪人家还是两座“四合头大庭院”关联在一起的大户人家。这里所说的这个大家族,是由三个“四合头大庭院”并在一起的特大的豪宅大院。
秦川人还有一个建筑上的习惯安排,这就是除了院子中间留有大院地之外,长安人在盖房时,总要在房子与房子之间,留九尺宽的空地段,这块空地叫“隐岛儿”,所的“隐岛儿”一般是堆放杂物,种点花草,或者索性空着不用。不过这里还有个习惯,那就是家家户户的水井都设置在某个“隐岛儿”的空地上。当然是距离厨房最近的一个“隐岛儿”里了。
绕过屏风出客厅,站在客厅后廊檐下,后院的场景就在眼前。这后院与前院的建筑风格大体上相同。左右两厢也各是五间关中式半坡“厦房”。向里看,正面也是与大客厅建筑风格基本相同的后客厅。后院东厢房北与大客厅之间的“隐岛儿”中有一口水井。西厢房北边两间是灶房。大庭两廊下的山墙上各开了一个偏门。东边门给堵上了。究竟是什么时候堵上的?现在这大院里的人就谁也说不清楚了。西廊檐下的门敞开者,是通向这西院那大园子的门。后院的客厅要比大客厅高出两个台阶,大客厅又比前院子高出一个台阶,大门口的街房又比大客厅高出一个台阶。这种格局在形式上如同航船,两头高而中间低。站在街上看,只能看到街房。后边院中的一切就什么也看不到了。这种建筑格局在八百里秦川的任何地方也是常见的。这不仅是秦汉唐民众的建筑风格,他正好体现了秦汉唐民众的精神风貌和生活秉性。其实外地人之所言关中十大怪中的房子半边盖,只是他们不理解关中人的聪明智慧罢了,房子半边盖成的这种厢房,最大的优点乃在于它的冬暖夏凉,和它的实际上使用价值。这种半边房子他的面积最大也不过十平方米的样子。小两口生活在这样的厢房里,是很温馨舒适的。
后厅与大客厅的结构布局装饰特点基本是一致的。左右也是各一间用雕刻典故的木墙隔开来的。左边一间,也就是东首为上。是这位爷的卧室。右边的一间也是一间卧室。当中三间仍然是客厅。不过,这客厅只能是知已的或有重要事相商的人方能在这个厅里就坐。一般的事宜,一般的来客都不在这里接待。至于本院内的大小事宜却都在这大后厅里商量,而又从不到大客厅里进行。这大概是家事不可外扬的信念吧。
后厅中间也设了个大屏风。两侧同样是通往后院的偏门。不过,后厅后墙之后有个院落,是三丈多宽的空闲场地。之后,就是界墙了。界墙外是个大庙。它占地约五十亩左右。这大院就坐落在那古刹的北边。背靠古刹,面朝古城。是多么好的风水宝地!在后厅屏风上面也照例悬挂着一付宽大的中堂。中堂上描画着一对男女的双人肖像。男的肖像与客厅中堂上的肖像看上去是同一个人的脸型和着装,女的一付清秀美丽的面庞,凤冠霞披,红色白底绣花鞋。两人踩在同一地毯上,肩并肩地端坐在一起。只是他们很是年轻。男的大约三十岁上下。中堂之上,仍然悬挂着一块大横匾。两卧室的木质雕花隔墙上还各张挂着横幅风景字画。大匾上书题四个醒目的大金字:
母仪犹存
落款是京城宗室乡党亲朋好友。
这中堂左右也悬挂着条幅对联:
春耕夏耘田野得丰登莫思瑶池美景
秋忙冬闲居舍是安乐不思龙盘高地
后厅前是一个小花坛。峻秀的假山上有微型盘道直通高山之巅,山腰盘道上有小草凉亭,小花坛的四周,长着青莲草,假山周围应该满是清水。在花坛和后厅当间安放着一块白色大理石方桌,它比八仙桌略小一点,桌二尺六寸的样子。在后厅的中堂前放置着一张同样格式的八仙桌,两边也是两把太师椅。两卧室隔墙的横幅风景画下各有两把太师椅和一个方型小茶几儿。
这就是先祖留给这位五爷的家。
村里人都叫这大院为《西院》。那东边两院就是《中院》和《东院》了。
倘若你从这街上走过,看这三大院就如同三胞胎兄弟一样,并排着站在一起,显现着他们古老的神态。但,从各院院内看上去,除了在房屋的建筑上大体一致外,各院的小花坛格调都不一样。所有的大牌匾上的题字也各有千秋。从外表上看,三大院虽成一统。然而,仔细地从建筑时的做法上看去,显然他们的先祖是做了分庭打算的。三院之间的界墙是那样明显生分。大客厅后廊檐下西边有通往西大园子的门。这大园子就紧挨着西院的西墙。大园子北边也有个进出这大园子的大门,与西院正门并排在一条街道线上。是供车马出入的。这园子建有十二间临街的宽大园子房。原先是三大院专门停车、养畜、粮屯、磨坊、草垛、柴禾、茅厕之园地。三大院的粮仓就设在此园子之内。早年这三大院的院子都是通着的。就是说,那时候他们还是一家人。到底是什么时候分庭的,五爷这一辈人就谁也说不清楚了。
这三大院当年的翩翩风度,挺挺雄姿不复存在了。摆在眼前的是陈旧残年老态龙钟的景况。然而,从西院向东院以次看过去,可以清楚地判断出这三个大院并不是同年同期之产物。而是从西向东顺次序从新到旧。西院在这大院中是最年轻的。但纵观三大院的整体,他们都已经没有了当年那样的丰采。正像一个人,眼下已经失去了年青力壮锦秀玉立的身段,展现在眼前的则是花甲身躯残年老翁的态势。
过去在当地颇有声望的三大院现在已经不再是豪门富户了。当地人谁都知道这户人家所经历过的两百多年来的仓茫岁月。现在已经败落了,走进了夕阳西下的艰难深谷。他们现在自立门庭各守其家业,多少年来谁也记不太清楚何时,为什么和怎么样分庭另过的。平时他们各自管自家的事,吃自家的饭。在这三院中,无论是那个大院有红白婚丧大事和年关大节时,方统一体,大家商量着筹办料理。近几年来就连年关大节也各自进行了。奇怪的是这三大院谁也没有雇用过长工或帮工。乡亲们也没有人记得这三大院是否有过长工和帮工。其实,多少年来,三大院全是依靠自己日出而做日落而归,辛勤耕耘劳动维持着自家的小康生活。在最繁忙紧迫的夏天麦收时节,为了三夏大忙的粮食要抢收,抢打,抢播,才雇用几个麦客子,帮助抢割麦田。除此而外的一切家内事务均由自己家人操办。
相传,这个家可也是书乡门第,文墨世家。他们的先祖曾是精通书道之人,明清两个朝代都曾有人在朝廷任过文臣。当地民间相传这个大家族当年曾任过清廷大臣的那位大人,就因刚直不阿得罪了中堂大人,别人一个状子呈上,圣上摘去了他那花翎顶戴,革职为民,京师家财没收一空。要不是此人当年效命朝廷有功,圣上又特别赏识这位大人的才干,以及朝廷友好多方帮助,在圣上面前担保。那,杀头是不在话下的。所以,圣上才留下了他的人头和家小,留下了现在还能看到的这庭院和田地产业。这不就算是他终生效命于圣上的结局吧。尽管后来圣上弄清楚了是坏人当道下的冤案,圣上再次招此人回朝,此人没有应招。愿终生为民。圣上也只好作罢。
于是,这位大人还乡之后,便在门庭中留下了:《千秋福乐勤劳耕耘俭朴为至尚万世广厦扶助乡邻谦和是佳呈》《春耕夏耘田野得丰登莫思瑶池美景秋忙冬闲居舍是安乐不思龙盘高地》。这两句条幅一方面鞭策自己,一方面家训后代。当时,三大院的人们视这两条训词为至宝,行动的指南。他们一直恪守此规矩,从不逾越瑶池一步。这不能说与这位大人“犯”下的所谓“死罪”无关。然而近十几年来,三大院也出现了那个别人不再严守此规矩了。为了端正自家门风,所以,五爷才把这两付对联重新挂了起来,引以为戒,训教后生。
三大院虽然历来都有官职显赫的人物。但是,他们家族始终没有脱离开读书弄墨,经理商贾,务农耕作,自给自足的生产生活方式。尽管这样,近五十年来,在这个大家族中,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倒也增加了不少文盲,游手好闲,靠吃祖宗混日子的一些人。但是,无论是谁,只要是这门庭中的宗室后代,每人必须从事农务耕耘和日常事务,也必须学做《千秋福乐勤劳耕耘俭朴为至尚万世广厦扶助乡邻谦和是佳呈》《春耕夏耘田野得丰登莫思瑶池美景秋忙冬闲居舍是安乐不思龙盘高地》从商做实际的事情。这是先祖的遗训。另一个原因,在于当地人谁都知道,他们的先祖是犯过“死罪”而被赦免了的人家。清廷灭亡之后,他们才得到了彻底地解脱。
那年头,抽大烟成风,打麻将成潮,处处皆是,比比可见。繁华城市里有之,穷乡僻壤有之,平头百性家中有之,衙门宫廷里也毫不例外,只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罢了。抽大烟吸毒,这门庭也未能幸免。他们有些人也染上了这种外夷王八蛋八国联军烟贩们强加给炎黄土地上的“神精病”。正是门庭中的几位游手好闲之徒靠着祖宗遗留下来的这点资财混日子,整天偷偷摸摸,银枪烟土,吞云吐雾,吸食个没完没了,钻进那烟枪毒雾里跳将不出。祖上传下来的这点家业,被这群丧家之犬糟蹋得不成样子。他们自个儿满嘴云雾害了自个儿,又在自家兄弟姐妹身上搜刮烟钱。靠着没脸没皮死皮赖脸的行为,在大院里明拿暗取窃取金银,助长了恶徒们的狗胆,正因为这样,三大院中的中院和东院过早的失去了他应领先的富足地位和宗族中的族长地位。
虽然他们早已分庭各居自立门户,各自维持自家基业。然而,人品各有其异,所得结果自然不尽相同,各自的家景状况和下场也因人品不同而发生着异变。东院按理是三大院中最富有最贵冠的门庭,人口少而土地家财多,加之是长门长子,烟枪不离口的吸食鸦片,最终全院男女老少一人不剩地在烟云中消失。东院的主人没有了,剩下的房地产基业全部落在了中院人的手中。中院人强占了东院的全部遗产。对此,五爷的父辈们硬是不答应,宗族内部闹了许多纠纷。为了对那消失了主人的东院遗留下来的利益均等,经乡友和宗族中德高望众的长辈们的调解,中院人同意与西院共同分享东院遗产的意见。将西院对面那族人的祠堂和大园子的四分之三划给了西院。而将东院一整院房产和东院所有的土地以及大园子的另外四分之一归中院。谁都明白,这件事东院绝对占了便宜。分给西院的祠堂还是那祠堂,仍然由族里共享着。
虽然三大院已经没有了早年那样的风度和声望,田地产业不断地被变卖,化成了口口烟云和在麻将桌上流失了的白板红中万条饼。时间流逝着,三大院那古老优秀的传统被了的年代化为现代式五花八门形形色色的精灵,令人作呕。唯独西院仍是原来那个样子,地未曾少一亩,业没动一毫。原因就在于五爷和五爷的父辈们自己的言行,自爱的身教,自身的模范行为,在后代心里竖起了崇高的信念,凝固成了不可抗拒地尊严。这正是家庭头人的这种身先士卒,为人师表的自我自爱精神,才使得西院的后代没有人斗胆操烟枪吞云吐雾,也没有人敢白天黑夜的去搬弄那白板红中万条饼一二三四五六七春夏秋冬。
眼前的灾害对三大院实行了新的打击,他们不可能幸免。可怕而长达三年的大旱,家家户户颗粒未收。疯狂的霍列拉流行同样给三大院带来了沉重而不可抗拒的打击。尽管他们的家景比村子里许多贫苦人家的支撑能力要大得多,也是挣扎在随时可能倒下的困境厄运中。
在这大荒大灾的岁月里,国民政府在关中各市县也曾办起了《舍饭场》,挣扎在死亡线上的贫困潦倒的灾民们,每天急急忙忙赶到《舍饭场》去,讨要上一小碗,能照人影儿的活命“粥”。然而,国民政府救济灾民的钱款又何止一碗照人影的《舍饭》呢!大量救济灾民的钱款粮食不知流进了那个达官贵人的口袋和地痞恶棍的钱袋里。“舍饭”场里大量的救灾钱物不知道“舍”进了政府那位达官老爷的钱囊。
这普天之下,能有什么道与德呢?自古至今,又见到过几位不曾鱼肉老百姓的官老爷呢?所能见得到的倒是遍地的贪官污吏和地头蛇式的大大小小的官爷们,有史以来的官爷们永远是骑在民众脖子了的恶棍吸血鬼地头蛇。
这普天之下的贫苦人们,天天都在虔诚地乞求女娲娘娘先祖保佑自己。可是,我们世世代代恭恭敬敬祷告的女娲先祖又保佑过那一个穷人呢?又惩罚过人类之中的那一个吸血鬼呢?没有,一个也没有!
那年月,三大院尚且如此,一般贫苦老百姓就可想而知了。
现在霍列拉的烈焰已经消失了,消退了。关中人从霍列拉的大灾难中,逃了出来。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
從一八四零年開始,歷盡人間蒼桑,受盡人間魔難,飽嘗古今苦水的中華民族是這個世界上最悲憤的民族。西方八國聯軍的鐵蹄,東方倭寇軍國主義的魔爪,自身軍閥敗類的混戰踏踐爭食民脂民膏,古老漫長封建孔儒毒液的浸泡,民眾自己的愚昧無知之忠君思想理念的這一切桎梏使得這個民族顫顫驚驚地在血和淚的蒼茫歲月中煎熬,在黑暗的封建孔儒深潭中掙扎,在封建軍閥的刀槍劍弩的包剿中血蕩,在西方帝國主義和東方軍國主義倭寇的踐踏蹂躪下。其悲慘的深度廣度強度为人世間所罕見。
可能正是因為這樣的歷史,也可能正是因為這樣的民族在這種罪惡歷史環境下的拼搏,才強烈地表現出這個民族特有的東方品格:不屈不撓不卑不亢忍辱負重前仆後繼,絕非某個無聊文人所言“河殤”之眾爾!
然而,須知道!天易變,道亦不變!在大中華帝國封建王朝的桎梏下!
中華帝國的這種歷史仍在周而復始地向遙遠的將來延伸!
中華民族的這種不屈不撓百折不回的頑強精神仍在繼續!
什麼時候在炎黃的土地上能夠永遠結束垂簾聽政的桎梏!
什麼時候地球上才能夠結束少數人擺佈人類命運的羈絆!
————————以下是正文————————
大旱继续着,……
田野里的禾苗早已经枯死,田埂地边的杂草枯黄了,大片的树木干枯了,……
八百里秦川干黄的土地上,光秃秃的没有了一叶绿色。路面上的黄土像干面粉似的老厚老厚,脚踩下去立即就会陷进尘土里。走起路来,身后会飞扬起浓重的尘土云,活像腾云驾雾一般。中秋时日的太阳虽然不算热,然而,射照在这万里无云久旱不见天雨的干黄枯燥的原野上,空气干燥得令人窒息。
大多数水井已经枯竭。只有少数人家的井,因为深而勉强能弄出点泥水来,供家人和乡亲们活命度日。一般的浅井根本无水可打。这苍天,旱得连度日活命都成了问题,哪里还谈得上灌溉浇地吗。水没有了,于是树叶光了,树皮光了,野菜以及能够食用的绿色植物压根儿就找不到,全被饥饿难忍的灾民们吃光了。为了生存,人们还是拼命的打着深井,寻源找水。在这适者生存生死攸关的日子里,正是为了这生与死的伟大目的,不知有多少贫苦灾民在挖井寻水时,被井里的塌方泥沙夺去了生命。尽管这样,关中人在这旱魔笼罩的日子里,仍然在死亡线上艰难困苦地挣扎着,并没有停止生存的拼博。大灾大难中的贫苦民众仍然寄希望于深井地开凿和老天爷恩赐救命雨水的期盼中。
就在这旱魔笼罩八百里秦川的日子,关中平原的民众本来就艰难不堪,自拔不得的三秦父老百姓,同时还遭受到了流行性传染病更加可怕的洗劫。霍烈拉____霍乱疯狂地流行,横扫秦川。田野里的新坟墓每天都在增加。满地新坟的尖顶上,白色引路魂幡旗子在干燥的秋风中飘零,似乎专门在招唤灾难中的人们,去云游西方极乐世界。无情的霍烈拉使得郎中们天天东奔西跑忙个不停不休。在行医中,郎中自己完全可能随时倒在病人的病榻前呜呼而去。安葬亲友的人,也有随时倒在新坟墓前与灾难中失去生命而离开人世的亲人一并进入阴曹地府。街市上已经没有棺木可买的了。一张芦席算得上是最好的“棺木”。到后来,索性连芦席也没有人再出来叫卖了。
说也奇怪,这秦川人也不知是咋想的?无论家境如何贫穷潦倒,却很少有人外出去乞讨流落。他们始终顽固地坚守着关中人那种特有的个性,宁可饿死家中,也绝不出门一步去沿门乞讨。在这点上,关中人就没有中原人那种顽强奔波沿门伸手乞讨要饭逃生的品质,肩挑一担儿女,带着父母老婆流落他乡沿门乞讨。可当今呢?从不沿门乞讨的三秦人现在也四处漂泊沿门乞讨去了。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在大旱的日子里,尽管大多数平民百姓没吃没喝,靠国民政府周济苦度日月。可也还是有例外的。就在这苦水漫延关中大地的时候,那衙门,那富户,那豪门,那权贵人家,那政府官爷,不还是照样花天酒地,纸醉金迷吗!不照样还是将国民政府救济灾民的钱和粮纳入自己的私囊吗!苦难的中华民族为什么总是生存在这永远结束不了的贪官污吏的手掌之中吗?
这人世间能有几个豪门望族权贵官僚理睬贫苦百姓的死活呢?大概没有!也从来没有见到过!人世上所有的豪门望族权贵幕僚,那一个又不是靠着吸食贫苦百性的血和骨髓,使其淫威,玩其娼妓,榜其臭名,狂其权力呢!无一例外!
直到今天,在这富饶的八百里关中平原上,凡是亲身经历过那场百年不遇,骇人听闻的大灾大难年月的老辈子的人们,每当人们提起“民国十八年”那惨淡凄凉的岁月,便会不寒而栗,不冷自颤的。
这就是八百里秦川历史性大灾大难的年月公元一九二九年。
也就是民国十八年!
他,头戴一顶黑色瓜皮帽,帽子前额沿正中镶嵌着白色方寸的玉石帽花,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方型脸膛上的一双大眼睛迷缝着,是那样疲惫不堪,眉毛和胡须上沾满了尘土而呈现出土黄色。灰色长袍上也满是云云尘土。蹬在马登上的双梁黑布鞋上蒙上了厚厚的黄土尘。他,风尘仆仆地骑着他那匹白马不紧不慢地小跑着,向着眼前远处那村庄行进。这白马向前跑着,身后留下的是黄土翻滚着的长龙。左手拉着马缰绳,右手在额前搭着“凉棚”挡着午后的烈阳,四下里眺望着这光秃秃的田野。
“可怕的年景哟!”他望着眼前这荒凉的旱象川原,自言自语地叨念着。
白马漫漫地向那村庄跑着,过了古北村那条大路,就是五路车(ju)了,这时的他,骑在白马的背上,停在了五路车道口前,远望着前边那个古老的村庄。烈阳下的这村堡,映露着她那古老灰色的身影,村子里的树枯干了,原来隐藏在犹如森林般的村舍房屋全显现出了它们的原貌,一切都干枯了,没有了一叶绿色,古老的村庄在这大旱的日子里,失去了她原有的生机勃勃盎昂然生气,……
高大厚实的围墙环抱着这古老的村庄,东西南北各一座威严的城门楼,镶嵌在这布满干枯了的青苔的城墙头上远处看上去好是一座古老的小城堡。这村庄在干燥窒息的阳光下,有气无力地喘着古老的气息,挣扎在这荒旱无比的残年岁月里。这黄荒了的古堡也正像浩大无垠的八百里秦川一样,荒凉得没有了以往那种绿油油的活力。
午后,干旱的中秋季节,一望无际的惨淡阳光下,这村庄的东门城楼像衰老了的古代卫士,站在干巴巴的阳光下,无精打采地守护着这古老的村庄。他古朴的威严神态没有了,咋看上去他已经是老态苍桑无精打采的老兵。在往常这样的季节里,这村子的村门外那几条大路口上,总能看到田地里到处是嘻嘻嚷嚷耕耘田地的农人,他们进进出出忙于秋天的劳作。今年没有了那种喜获丰收的景象,村门外大路口的广场边上,歪歪扭扭竖立着地那块叫做圈圈石头的巨石,没有了孩子们从石孔中钻来窜去嬉戏的热闹景况。这村庄眼下因为这大旱日月的操控和霍烈拉传染病毒的疯狂流行,一切变得荒凉了,凄惨了。
愈跑越慢的白马,临近村子不在跑了,他那脚步慢慢腾腾的样子,马头摆来摆去好像他也觉察到了自己村庄的厄运,似乎与主人一起感受到了家乡这可怕的场景。
“咋就荒成这等模样?……这么多新坟墓?……咋回事儿?”他自言自语的问着自己。
他看着,想着,思考着眼前所发生的这一切令人心惊肉跳的景况。他虽然在外地,也知道家乡大旱大荒的事,可家中托朋友带给他的信件上,却从来没有提及过现在展现在面前的这种凄凉景象。因此,他对眼前家乡这如此凄惨景况,就更觉着迷惑费解。
然而,他那里知道,伴随着这场特大灾荒的同时,那治人于死地的流行性传染病____霍乱,横扫了他的家乡。虽然霍烈拉目前已经平息下来,但不少乡亲和家人在这场灾荒加霍乱的大灾大难之中,他是永远也见不到了。
行至村大门前,他下了马。拍了拍身上的尘土,牵着马进了古堡。
空旷的街坊,没有人往来,仿佛深沉莫测的峡谷。多数人家的大门紧闭着。那几家小杂货店的门也紧关着。寂静中浸透出地哭泣声是那样无力,听上去好使人心寒。这种凄凉的情景使他更加迷茫。往常他回乡,只要下马,左一声“五爷您可好!”右一声“五哥回来了!”这个叫“五爸”,那又是“五叔”|的炤呼声接二连三。时而,还得停下来跟乡亲们聊天攀谈。本来两分钟就可以到家的路程,往往要花上个把时辰。有时候,只要家人帮他牵走白马,拿走行囊,那还得应邀去乡党家坐坐,拉上一阵子家常。高兴了还得喝上两盅。天不黑是回不了家的。大多数情况下,家人不来招呼他,是回不了家的。
此刻,他牵着白马,在街上,时而停下来,看看左邻右舍,家家的街门都是紧闭着的。就这样他寻思着眼前的一切。死沉沉的街坊,又传来依稀微弱的哭泣声。
“哦,谁家在办丧事吧?”他想。
“不对呀!死了人大门口也不挂幡纸?”想着,他牵着白马向自家那门口走去。他知道自己家白天是从来不关那黑色大门的。可现在也紧闭着。家门口人出人进的景况看不到了。
“难道真的到了不能出门的地步?……”他心想。
他抬头望去,门前这老槐树也枯萎了,稀稀零零的树叶,一动不动的挂在古老的树枝上,在阳光下闪着干黄的土色。
将白马拴在大门外左边那拴马桩上,提了个小包,转身向大门口走去。
他,推开了大黑门,……
眼前这黑色大门内,就是他的家。
他的家就在正街中偏东头,是个坐南向北的宅子。这宅子和他家大门斜对着的是他们这个大家族的祠堂,也沿街相对坐落着。沿着街坊向东看去,三座布局基本相同的大黑门,紧排列在一起。看上去都那样古朴庄严。从三个大门口的设置和装修特点看,可以想得到这是三个富户人家,起码过去是这样。三户人家大门口的格局以及临街清一色水磨砖砌成地墙壁,各有五间宽度的街房。单是从门前这格调看上去,三户基本类同。其差异只是三院中间那座院落的大门前有一对比人还高出半截的大青石狮子蹲在大门前的两侧。东西两大院只在大门的两边设置着两个石狮子,大黑门的门框就蹲放在这对小石狮子的背上。这是很典型的关中式大门。三大院的门前右墙角都竖着一个拴马桩。
走进大门。正对街房的大门内立着异常考究的《照壁》。这照壁中间是土地神龛。神龛下,蹲放着一对活灵活现的小白石狮子。又在这对小白狮子中间蹲放着汉白玉石小方桌,两个小白石狮子就爬在这汉白玉石小方桌的左右边沿上,真乃一对顽皮的小东西。汉白玉小方石桌是用来祭祀土地神爷的贡台。进得这大院的人,从照壁两边绕着过去,进入前院。前院的两侧各有五间关中式样的厢房,也叫“厦房”或叫“厦子”,是典型的关中一大怪,房子半边盖的模式。绕过照壁,在前院向里看去,是做工精细满是雕梁画栋的大庭。大庭的前后屋檐很宽敞,可供人坐在屋檐下木栏栅的走廊与院落隔了开来。中间是三间宽的大庭。两厢是各一间雕花木门窗隔离开来的大房。左边,也就是东边一间,是操办婚丧大事时的礼宾房。右边,也就是西边的一间,是操办大事时的账房。这院子的人管这大庭,也叫过庭,实际上是大客厅。大客厅的后檐正中,是一面刻有八仙过海典故的大屏风。屏风将前后院隔了开来。屏风两侧是通往后院的偏门。在屏风前面,紧挨着的是紫红色长桌,逢年过节用这长桌供奉神灵祭祀祖宗。在这长型贡桌前,又放置着一张紫红色八仙桌,八仙桌两边放着两把沉重的紫红色太师椅。在这八仙桌的两侧又各放置着三把太师椅和三个方型小茶几儿。大长贡桌上放着个大瓷花桶,桶里插着几支画轴和一支鸡毛掸子。看那画轴陈旧地样儿,就知道它的年头是久远地了。大长贡桌上还放置着《福》《禄》《祷》三尊精致的景德镇瓷神像。在大八仙桌上还放着个黑底大花盘,盘中放着一大套精致的细瓷茶具。然而在这大庭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挂在屏风正面上的中堂画像了。画像上的人是个中年男子,传说他是这三大院的先祖父。三院大庭中都挂着这张中堂画像贡奉着。中堂画像上的这个人,头上戴着的是花翎大红帽。方正洁白的脸膛,浓眉下的一双大眼睛看上去很是精明干练,黑色的山羊胡须更加映衬出了人物的威严个性。要是仔细端详这付威严的面孔,他又浸透出着和善和可敬的神色。身着黄马褂黄红色官袍,一双细长白净的手指扶在大太师椅的扶手上,白底黑靴踩在地毯上。看上去此人大约四十几岁的样子。这大院的老少都称这画像:皇爷。
不知是画家的功夫高深,还是书法家的手笔超群,中堂画像两边配挂着的这付对联耐人寻味,看过之后,让人深思:
千秋福乐勤劳耕耘俭朴为至尚
万世广厦扶助乡邻谦和是佳呈
在这大家族中,从中堂上画着的人的品第和这付对联上的条幅内容,便可知这大院豪华门庭不那么平常。
在这付中堂及对联之上,悬挂着一幅黑底金字大牌匾,匾上雕着四个大字:
英灵刚度
这四个大字的落款是:驻直隶总都及众乡友。
在客厅前檐两墙角上,原本摆放着两架紫色木质底座,这底座上面蹲放着古瓷大花尊,约一人高。现在已经是空着的了。
尽管大庭设置得如此豪华尊贵。然而,这一切已经又是那样的陈旧古朴的一幅老相,从外表上看,是残年岁月陈设品了。
绕过屏风出客厅,站在这大客厅那廊檐下,后院的景况就展现在面前。
关中人有他们独特的持家观念,是典型的古秦大汉盛唐风格。这种风格反映了北方人,特别是西北人的风范和气质。而这种风格又集中到了房产的修筑上。在这八百里秦川平原上,人们攒点钱财,一般都会用在房产的修理及扩建上。这里流传着这样一句古老的农谚:人生在世两件大事,一是敬养爹娘娶妻生子,二是盖房制地交租纳粮。北京人讲究“四合院”。秦川人管这大院叫“四合头院”。两种叫法只差一个字。其实从布局结构上看也差不了多少。所不同的只是在两边厢房的建筑风格上有所不同。北京的“四合院”两厢厢房是双坡鞍架房,这里的两厢厢房则是单边厢房。这种厢房就是当今流传甚广,人皆知晓的陕西十大怪之一的“房子半边盖”中的一怪。北京“四合院”基本上是单一的院落。很少能见到两个“四合院”串成的一个大院。然而,古长安就不同了,大户人家或者有钱人家大都是两个“四合头院”串在一起成为大庭院,两边还留有空园子。一般将这种串起来的院子叫做“四合头大庭院”。有的富豪人家还是两座“四合头大庭院”关联在一起的大户人家。这里所说的这个大家族,是由三个“四合头大庭院”并在一起的特大的豪宅大院。
秦川人还有一个建筑上的习惯安排,这就是除了院子中间留有大院地之外,长安人在盖房时,总要在房子与房子之间,留九尺宽的空地段,这块空地叫“隐岛儿”,所的“隐岛儿”一般是堆放杂物,种点花草,或者索性空着不用。不过这里还有个习惯,那就是家家户户的水井都设置在某个“隐岛儿”的空地上。当然是距离厨房最近的一个“隐岛儿”里了。
绕过屏风出客厅,站在客厅后廊檐下,后院的场景就在眼前。这后院与前院的建筑风格大体上相同。左右两厢也各是五间关中式半坡“厦房”。向里看,正面也是与大客厅建筑风格基本相同的后客厅。后院东厢房北与大客厅之间的“隐岛儿”中有一口水井。西厢房北边两间是灶房。大庭两廊下的山墙上各开了一个偏门。东边门给堵上了。究竟是什么时候堵上的?现在这大院里的人就谁也说不清楚了。西廊檐下的门敞开者,是通向这西院那大园子的门。后院的客厅要比大客厅高出两个台阶,大客厅又比前院子高出一个台阶,大门口的街房又比大客厅高出一个台阶。这种格局在形式上如同航船,两头高而中间低。站在街上看,只能看到街房。后边院中的一切就什么也看不到了。这种建筑格局在八百里秦川的任何地方也是常见的。这不仅是秦汉唐民众的建筑风格,他正好体现了秦汉唐民众的精神风貌和生活秉性。其实外地人之所言关中十大怪中的房子半边盖,只是他们不理解关中人的聪明智慧罢了,房子半边盖成的这种厢房,最大的优点乃在于它的冬暖夏凉,和它的实际上使用价值。这种半边房子他的面积最大也不过十平方米的样子。小两口生活在这样的厢房里,是很温馨舒适的。
后厅与大客厅的结构布局装饰特点基本是一致的。左右也是各一间用雕刻典故的木墙隔开来的。左边一间,也就是东首为上。是这位爷的卧室。右边的一间也是一间卧室。当中三间仍然是客厅。不过,这客厅只能是知已的或有重要事相商的人方能在这个厅里就坐。一般的事宜,一般的来客都不在这里接待。至于本院内的大小事宜却都在这大后厅里商量,而又从不到大客厅里进行。这大概是家事不可外扬的信念吧。
后厅中间也设了个大屏风。两侧同样是通往后院的偏门。不过,后厅后墙之后有个院落,是三丈多宽的空闲场地。之后,就是界墙了。界墙外是个大庙。它占地约五十亩左右。这大院就坐落在那古刹的北边。背靠古刹,面朝古城。是多么好的风水宝地!在后厅屏风上面也照例悬挂着一付宽大的中堂。中堂上描画着一对男女的双人肖像。男的肖像与客厅中堂上的肖像看上去是同一个人的脸型和着装,女的一付清秀美丽的面庞,凤冠霞披,红色白底绣花鞋。两人踩在同一地毯上,肩并肩地端坐在一起。只是他们很是年轻。男的大约三十岁上下。中堂之上,仍然悬挂着一块大横匾。两卧室的木质雕花隔墙上还各张挂着横幅风景字画。大匾上书题四个醒目的大金字:
母仪犹存
落款是京城宗室乡党亲朋好友。
这中堂左右也悬挂着条幅对联:
春耕夏耘田野得丰登莫思瑶池美景
秋忙冬闲居舍是安乐不思龙盘高地
后厅前是一个小花坛。峻秀的假山上有微型盘道直通高山之巅,山腰盘道上有小草凉亭,小花坛的四周,长着青莲草,假山周围应该满是清水。在花坛和后厅当间安放着一块白色大理石方桌,它比八仙桌略小一点,桌二尺六寸的样子。在后厅的中堂前放置着一张同样格式的八仙桌,两边也是两把太师椅。两卧室隔墙的横幅风景画下各有两把太师椅和一个方型小茶几儿。
这就是先祖留给这位五爷的家。
村里人都叫这大院为《西院》。那东边两院就是《中院》和《东院》了。
倘若你从这街上走过,看这三大院就如同三胞胎兄弟一样,并排着站在一起,显现着他们古老的神态。但,从各院院内看上去,除了在房屋的建筑上大体一致外,各院的小花坛格调都不一样。所有的大牌匾上的题字也各有千秋。从外表上看,三大院虽成一统。然而,仔细地从建筑时的做法上看去,显然他们的先祖是做了分庭打算的。三院之间的界墙是那样明显生分。大客厅后廊檐下西边有通往西大园子的门。这大园子就紧挨着西院的西墙。大园子北边也有个进出这大园子的大门,与西院正门并排在一条街道线上。是供车马出入的。这园子建有十二间临街的宽大园子房。原先是三大院专门停车、养畜、粮屯、磨坊、草垛、柴禾、茅厕之园地。三大院的粮仓就设在此园子之内。早年这三大院的院子都是通着的。就是说,那时候他们还是一家人。到底是什么时候分庭的,五爷这一辈人就谁也说不清楚了。
这三大院当年的翩翩风度,挺挺雄姿不复存在了。摆在眼前的是陈旧残年老态龙钟的景况。然而,从西院向东院以次看过去,可以清楚地判断出这三个大院并不是同年同期之产物。而是从西向东顺次序从新到旧。西院在这大院中是最年轻的。但纵观三大院的整体,他们都已经没有了当年那样的丰采。正像一个人,眼下已经失去了年青力壮锦秀玉立的身段,展现在眼前的则是花甲身躯残年老翁的态势。
过去在当地颇有声望的三大院现在已经不再是豪门富户了。当地人谁都知道这户人家所经历过的两百多年来的仓茫岁月。现在已经败落了,走进了夕阳西下的艰难深谷。他们现在自立门庭各守其家业,多少年来谁也记不太清楚何时,为什么和怎么样分庭另过的。平时他们各自管自家的事,吃自家的饭。在这三院中,无论是那个大院有红白婚丧大事和年关大节时,方统一体,大家商量着筹办料理。近几年来就连年关大节也各自进行了。奇怪的是这三大院谁也没有雇用过长工或帮工。乡亲们也没有人记得这三大院是否有过长工和帮工。其实,多少年来,三大院全是依靠自己日出而做日落而归,辛勤耕耘劳动维持着自家的小康生活。在最繁忙紧迫的夏天麦收时节,为了三夏大忙的粮食要抢收,抢打,抢播,才雇用几个麦客子,帮助抢割麦田。除此而外的一切家内事务均由自己家人操办。
相传,这个家可也是书乡门第,文墨世家。他们的先祖曾是精通书道之人,明清两个朝代都曾有人在朝廷任过文臣。当地民间相传这个大家族当年曾任过清廷大臣的那位大人,就因刚直不阿得罪了中堂大人,别人一个状子呈上,圣上摘去了他那花翎顶戴,革职为民,京师家财没收一空。要不是此人当年效命朝廷有功,圣上又特别赏识这位大人的才干,以及朝廷友好多方帮助,在圣上面前担保。那,杀头是不在话下的。所以,圣上才留下了他的人头和家小,留下了现在还能看到的这庭院和田地产业。这不就算是他终生效命于圣上的结局吧。尽管后来圣上弄清楚了是坏人当道下的冤案,圣上再次招此人回朝,此人没有应招。愿终生为民。圣上也只好作罢。
于是,这位大人还乡之后,便在门庭中留下了:《千秋福乐勤劳耕耘俭朴为至尚万世广厦扶助乡邻谦和是佳呈》《春耕夏耘田野得丰登莫思瑶池美景秋忙冬闲居舍是安乐不思龙盘高地》。这两句条幅一方面鞭策自己,一方面家训后代。当时,三大院的人们视这两条训词为至宝,行动的指南。他们一直恪守此规矩,从不逾越瑶池一步。这不能说与这位大人“犯”下的所谓“死罪”无关。然而近十几年来,三大院也出现了那个别人不再严守此规矩了。为了端正自家门风,所以,五爷才把这两付对联重新挂了起来,引以为戒,训教后生。
三大院虽然历来都有官职显赫的人物。但是,他们家族始终没有脱离开读书弄墨,经理商贾,务农耕作,自给自足的生产生活方式。尽管这样,近五十年来,在这个大家族中,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倒也增加了不少文盲,游手好闲,靠吃祖宗混日子的一些人。但是,无论是谁,只要是这门庭中的宗室后代,每人必须从事农务耕耘和日常事务,也必须学做《千秋福乐勤劳耕耘俭朴为至尚万世广厦扶助乡邻谦和是佳呈》《春耕夏耘田野得丰登莫思瑶池美景秋忙冬闲居舍是安乐不思龙盘高地》从商做实际的事情。这是先祖的遗训。另一个原因,在于当地人谁都知道,他们的先祖是犯过“死罪”而被赦免了的人家。清廷灭亡之后,他们才得到了彻底地解脱。
那年头,抽大烟成风,打麻将成潮,处处皆是,比比可见。繁华城市里有之,穷乡僻壤有之,平头百性家中有之,衙门宫廷里也毫不例外,只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罢了。抽大烟吸毒,这门庭也未能幸免。他们有些人也染上了这种外夷王八蛋八国联军烟贩们强加给炎黄土地上的“神精病”。正是门庭中的几位游手好闲之徒靠着祖宗遗留下来的这点资财混日子,整天偷偷摸摸,银枪烟土,吞云吐雾,吸食个没完没了,钻进那烟枪毒雾里跳将不出。祖上传下来的这点家业,被这群丧家之犬糟蹋得不成样子。他们自个儿满嘴云雾害了自个儿,又在自家兄弟姐妹身上搜刮烟钱。靠着没脸没皮死皮赖脸的行为,在大院里明拿暗取窃取金银,助长了恶徒们的狗胆,正因为这样,三大院中的中院和东院过早的失去了他应领先的富足地位和宗族中的族长地位。
虽然他们早已分庭各居自立门户,各自维持自家基业。然而,人品各有其异,所得结果自然不尽相同,各自的家景状况和下场也因人品不同而发生着异变。东院按理是三大院中最富有最贵冠的门庭,人口少而土地家财多,加之是长门长子,烟枪不离口的吸食鸦片,最终全院男女老少一人不剩地在烟云中消失。东院的主人没有了,剩下的房地产基业全部落在了中院人的手中。中院人强占了东院的全部遗产。对此,五爷的父辈们硬是不答应,宗族内部闹了许多纠纷。为了对那消失了主人的东院遗留下来的利益均等,经乡友和宗族中德高望众的长辈们的调解,中院人同意与西院共同分享东院遗产的意见。将西院对面那族人的祠堂和大园子的四分之三划给了西院。而将东院一整院房产和东院所有的土地以及大园子的另外四分之一归中院。谁都明白,这件事东院绝对占了便宜。分给西院的祠堂还是那祠堂,仍然由族里共享着。
虽然三大院已经没有了早年那样的风度和声望,田地产业不断地被变卖,化成了口口烟云和在麻将桌上流失了的白板红中万条饼。时间流逝着,三大院那古老优秀的传统被了的年代化为现代式五花八门形形色色的精灵,令人作呕。唯独西院仍是原来那个样子,地未曾少一亩,业没动一毫。原因就在于五爷和五爷的父辈们自己的言行,自爱的身教,自身的模范行为,在后代心里竖起了崇高的信念,凝固成了不可抗拒地尊严。这正是家庭头人的这种身先士卒,为人师表的自我自爱精神,才使得西院的后代没有人斗胆操烟枪吞云吐雾,也没有人敢白天黑夜的去搬弄那白板红中万条饼一二三四五六七春夏秋冬。
眼前的灾害对三大院实行了新的打击,他们不可能幸免。可怕而长达三年的大旱,家家户户颗粒未收。疯狂的霍列拉流行同样给三大院带来了沉重而不可抗拒的打击。尽管他们的家景比村子里许多贫苦人家的支撑能力要大得多,也是挣扎在随时可能倒下的困境厄运中。
在这大荒大灾的岁月里,国民政府在关中各市县也曾办起了《舍饭场》,挣扎在死亡线上的贫困潦倒的灾民们,每天急急忙忙赶到《舍饭场》去,讨要上一小碗,能照人影儿的活命“粥”。然而,国民政府救济灾民的钱款又何止一碗照人影的《舍饭》呢!大量救济灾民的钱款粮食不知流进了那个达官贵人的口袋和地痞恶棍的钱袋里。“舍饭”场里大量的救灾钱物不知道“舍”进了政府那位达官老爷的钱囊。
这普天之下,能有什么道与德呢?自古至今,又见到过几位不曾鱼肉老百姓的官老爷呢?所能见得到的倒是遍地的贪官污吏和地头蛇式的大大小小的官爷们,有史以来的官爷们永远是骑在民众脖子了的恶棍吸血鬼地头蛇。
这普天之下的贫苦人们,天天都在虔诚地乞求女娲娘娘先祖保佑自己。可是,我们世世代代恭恭敬敬祷告的女娲先祖又保佑过那一个穷人呢?又惩罚过人类之中的那一个吸血鬼呢?没有,一个也没有!
那年月,三大院尚且如此,一般贫苦老百姓就可想而知了。
现在霍列拉的烈焰已经消失了,消退了。关中人从霍列拉的大灾难中,逃了出来。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