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卷 第211章:风袭小东楼,关中易新主
小东楼,是汉室先帝在长安建造的一座观星楼。正所谓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登,这就是赵俞的时代。
赵俞虽然没有直接称帝,但明眼人都看得出,西汉已经是他这个摄政王当家了,所谓重新挑选新帝,不过是个笑话。赵俞知道,如果自己现在贸然称帝,只会为自己吸引仇恨,那还不如做个摄政王,有功了自己去领;有过了,再临时随便抓个人来当汉帝,让他去前面挨刀子和口水。简而言之,赵俞现在不是皇帝,却胜似皇帝。
但很快,这个宁静就被打破了。有些人不愿意赵俞来当汉朝这个家,比如并未在长安的汉室遗老遗少,或比如慕容皓。
慕容皓得到的密保却是另一个版本,另一个真实、却被掩埋起来的版本。对慕容皓来说,汉帝是死是活无所谓,汉帝是谁也无所谓,只要西汉这个当家的,不是赵家就行!
慕容皓心里很清楚,自赵家上台以来,汉帝就已经是摆设了。现在赵俞终于踢开了汉帝自己单干,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整个西汉的实力都将更上一层楼!以前不管怎么说,中庭还有汉帝这个蠢货来牵制赵俞;现在好了,赵家一家独大,说什么就是什么,没有后顾之忧,没有了牵制,关中,乃至于西汉全境,都会变得前所未有的团结。
绝不能让赵俞安稳度过这个时期!否则,后患无穷!
世国的密探接到慕容皓的密令,开始四处传播新版本、抵制老版本,与此同时,汉朝的遗老遗少也迅速的集合了起来,拿着慕容皓这个外人的“新版本”,呼吁大家揭掉赵俞的假面目,还政与大汉正统。
一夜之间,反对声如潮水般涌起,打了赵俞一个措手不及。但好在军队尚控制在他的手上,乱,还暂时乱不起来。
就在赵俞准备还击的时候,一个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的消息传到了他的耳朵里:驻扎在商县的一千余汉军向世国倒戈了。
说小,也就一千人而已;说大,是因为这是自西汉与世国开战数年以来,第一次连打都没打、就主动投降的部队。
慕容皓很高兴,这一千人来得太及时了,正好给他的文章锦上添花。这对赵俞来说,是一个不好的信号。要知道赵俞之所以敢弑君,靠的就是手里的军权。现在他赖以立足的军权居然开始出现裂痕了,这说明已经有人开始质疑,甚至是反对他了。
春天到来,积雪消融。就在关中百姓幸幸苦苦插完稻秧后,世国在关中的密探全体出动,四处破坏秧苗,或是断其根茎,或是践踏秧田,将许多地方的秧田都毁得七七八八。百姓们多日的劳动付之东流,纷纷气愤的去找当地衙门,请他们还自己一个公道。但世国的密探都是经过特训的,哪能这么容易的就被抓到?时间久了,嫌犯没抓几个,衙门倒是被百姓给挤垮了。谁也不愿意闷声吃这个亏,但不吃亏又怎样呢?那么多秧苗,衙门总不能赔你钱吧?
百姓们郁闷的回到家里,想要秋收,就必须再重头插秧。百姓们不怕劳作,只是咽不下这口气而已。很快,在这种气氛下,一个流言慢慢地在民间传开了:赵俞弑君犯上,惹怒了老天爷,这次秧苗被毁,就是老天爷的天罚!
百姓们一开始也是嗤之以鼻,天下不公正的事情多了去了,哪有这一件就能触动天谴的?但渐渐的,百姓们就觉得不对劲了,插一次秧苗,第二天醒来依旧被毁得差不多了,有人专门蹲在田边,想看看究竟怎么回事,结果好了,秧苗是没事了,人死田里了。
这下西汉的百姓们是真的害怕了,俗话说的好,谣言传多了,那假的也成真的了。再者说古人是十分相信鬼神的,于是,在百姓们的推波助澜下,这个谣言越传越凶,最终传到了赵俞耳朵里。
“混账!这些刁民!蠢货!”皇城大殿中不断地传来赵俞愤怒的咆哮声,“这种浅显的伎俩他们都看不出来?!这不明摆着是有人故意为之吗?蠢货!蠢货!”
“主子找我们来,是要我们听您抱怨的吗?”在赵俞的下手处,站着两个笼罩在黑袍里的人,虽看不清黑袍里是什么,但从外形来看,一个体型相对婀娜,一个相对瘦长。
“鹤使误会了,”赵俞看了眼出声的那个人,“兄长在世时,就和本王说过四使的本事,今日请云、鹤二使前来,实在是有求于二位。”
赵俞取过放在身后、赵家祖传的刻着仙鹤图案的玉玦,鹤使见了,立刻单膝跪倒在地,俯首恭敬道:“请主子吩咐。”
赵俞没有答话,而是又用另一只手拿起盖在玉玺大印上的宝函,露出了内部的图案:八方奔云!
“请主子吩咐。”站在鹤使身边的人身子一颤,也顺势跪了下来。奇异的是,他的声音乍听之下,竟然分辨不出是男是女。
“云使去洛阳,我不管你用什么办法,去接近慕容皓,去夺回东汉的那块玉玺!最好,杀了他!”赵俞眼中闪过一丝杀机,“鹤使,你继续带着我手上的这块玉玺去皇陵搜索,就是把所有的棺椁撬开了,也要把凤使给我找出来!”
“遵命!”
赵俞虽然没有直接称帝,但明眼人都看得出,西汉已经是他这个摄政王当家了,所谓重新挑选新帝,不过是个笑话。赵俞知道,如果自己现在贸然称帝,只会为自己吸引仇恨,那还不如做个摄政王,有功了自己去领;有过了,再临时随便抓个人来当汉帝,让他去前面挨刀子和口水。简而言之,赵俞现在不是皇帝,却胜似皇帝。
但很快,这个宁静就被打破了。有些人不愿意赵俞来当汉朝这个家,比如并未在长安的汉室遗老遗少,或比如慕容皓。
慕容皓得到的密保却是另一个版本,另一个真实、却被掩埋起来的版本。对慕容皓来说,汉帝是死是活无所谓,汉帝是谁也无所谓,只要西汉这个当家的,不是赵家就行!
慕容皓心里很清楚,自赵家上台以来,汉帝就已经是摆设了。现在赵俞终于踢开了汉帝自己单干,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整个西汉的实力都将更上一层楼!以前不管怎么说,中庭还有汉帝这个蠢货来牵制赵俞;现在好了,赵家一家独大,说什么就是什么,没有后顾之忧,没有了牵制,关中,乃至于西汉全境,都会变得前所未有的团结。
绝不能让赵俞安稳度过这个时期!否则,后患无穷!
世国的密探接到慕容皓的密令,开始四处传播新版本、抵制老版本,与此同时,汉朝的遗老遗少也迅速的集合了起来,拿着慕容皓这个外人的“新版本”,呼吁大家揭掉赵俞的假面目,还政与大汉正统。
一夜之间,反对声如潮水般涌起,打了赵俞一个措手不及。但好在军队尚控制在他的手上,乱,还暂时乱不起来。
就在赵俞准备还击的时候,一个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的消息传到了他的耳朵里:驻扎在商县的一千余汉军向世国倒戈了。
说小,也就一千人而已;说大,是因为这是自西汉与世国开战数年以来,第一次连打都没打、就主动投降的部队。
慕容皓很高兴,这一千人来得太及时了,正好给他的文章锦上添花。这对赵俞来说,是一个不好的信号。要知道赵俞之所以敢弑君,靠的就是手里的军权。现在他赖以立足的军权居然开始出现裂痕了,这说明已经有人开始质疑,甚至是反对他了。
春天到来,积雪消融。就在关中百姓幸幸苦苦插完稻秧后,世国在关中的密探全体出动,四处破坏秧苗,或是断其根茎,或是践踏秧田,将许多地方的秧田都毁得七七八八。百姓们多日的劳动付之东流,纷纷气愤的去找当地衙门,请他们还自己一个公道。但世国的密探都是经过特训的,哪能这么容易的就被抓到?时间久了,嫌犯没抓几个,衙门倒是被百姓给挤垮了。谁也不愿意闷声吃这个亏,但不吃亏又怎样呢?那么多秧苗,衙门总不能赔你钱吧?
百姓们郁闷的回到家里,想要秋收,就必须再重头插秧。百姓们不怕劳作,只是咽不下这口气而已。很快,在这种气氛下,一个流言慢慢地在民间传开了:赵俞弑君犯上,惹怒了老天爷,这次秧苗被毁,就是老天爷的天罚!
百姓们一开始也是嗤之以鼻,天下不公正的事情多了去了,哪有这一件就能触动天谴的?但渐渐的,百姓们就觉得不对劲了,插一次秧苗,第二天醒来依旧被毁得差不多了,有人专门蹲在田边,想看看究竟怎么回事,结果好了,秧苗是没事了,人死田里了。
这下西汉的百姓们是真的害怕了,俗话说的好,谣言传多了,那假的也成真的了。再者说古人是十分相信鬼神的,于是,在百姓们的推波助澜下,这个谣言越传越凶,最终传到了赵俞耳朵里。
“混账!这些刁民!蠢货!”皇城大殿中不断地传来赵俞愤怒的咆哮声,“这种浅显的伎俩他们都看不出来?!这不明摆着是有人故意为之吗?蠢货!蠢货!”
“主子找我们来,是要我们听您抱怨的吗?”在赵俞的下手处,站着两个笼罩在黑袍里的人,虽看不清黑袍里是什么,但从外形来看,一个体型相对婀娜,一个相对瘦长。
“鹤使误会了,”赵俞看了眼出声的那个人,“兄长在世时,就和本王说过四使的本事,今日请云、鹤二使前来,实在是有求于二位。”
赵俞取过放在身后、赵家祖传的刻着仙鹤图案的玉玦,鹤使见了,立刻单膝跪倒在地,俯首恭敬道:“请主子吩咐。”
赵俞没有答话,而是又用另一只手拿起盖在玉玺大印上的宝函,露出了内部的图案:八方奔云!
“请主子吩咐。”站在鹤使身边的人身子一颤,也顺势跪了下来。奇异的是,他的声音乍听之下,竟然分辨不出是男是女。
“云使去洛阳,我不管你用什么办法,去接近慕容皓,去夺回东汉的那块玉玺!最好,杀了他!”赵俞眼中闪过一丝杀机,“鹤使,你继续带着我手上的这块玉玺去皇陵搜索,就是把所有的棺椁撬开了,也要把凤使给我找出来!”
“遵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