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毅传 第四十七回
第四十七回:苏秦说“六国合纵”,张仪谋“连横之策”
先前说过,一代奇人“鬼谷子”门下有四名弟子最为杰出,分别是孙膑、庞涓、苏秦、张仪。其中孙膑、庞涓专攻兵法;苏秦、张仪则一心专研“纵横之术”。
马陵一战后,庞涓身死,孙膑隐退,两位杰出的“兵家”弟子的故事到此业已终结;苏秦、张仪二人的机遇来了。
鬼谷山在魏国境内,这两人本想去魏王那求个一官半职,结果下山后发现:昔日强大的魏国已满目沧夷,不值得追随。最终,苏秦去了秦国,张仪则去了楚国,各自奋斗去了。
苏秦去了秦国后,四处游说打点,力争受秦王重用。渐渐的,苏秦之名终于在秦国传开,秦惠文王刚刚上任,想和先父秦孝公一样干出一番大事,听说有能人在本国境内,连忙派人去找来。稍一考问后,秦王怒了,宣布道:“休要再提此人,坚决不用!”
这是为何?苏秦确实有才,秦王考问时也答得相当精妙,怎会受这般冷遇?
却说那苏秦、张仪二人苦心研究的“纵横之术”有两大精髓:一是口舌之辩,可用于外交游说;二是阴谋诈术,可用于攻城略地。——只因为厌恶诈术的缘故,秦惠文王前脚才把商鞅给“车裂”了,后脚苏秦又来投奔,试想,秦王怎会用他?
苏秦得不到秦王任用,花去了全部的钱财后只好无奈返回家乡。妻子、嫂子见他游学了多年后一无所得,统统不待见他,这么一来,苏秦真个是处境凄凉。他痛定思痛后,悬梁刺股,继续发奋苦读(读的依然是“纵横学说”)。几年后,苏秦见秦国日益势大,心想要战胜他,必须集合众国之力才行,于是先后赶赴燕、赵、韩、魏、楚、齐等国,商议“六国合纵,齐心攻秦”一事。六国国君被他的说辞和毅力所打动,果真联合起来一起对秦宣战——这便是苏秦的“合纵之计”。
说过苏秦,再看张仪。当初,苏秦在秦国不得志的时候,张仪在楚国混得更差:他刚到楚国时,在楚国令尹昭阳的门下做事。有一次,昭阳大人的宝物“和氏璧”丢了,到处搜找不到,便怀疑到门下的各位“小人物”身上,结果一查下来,发现这些人中就属张仪最穷。这下好了,证据“确凿”:就是你张仪偷的,谁让你是个穷光蛋!
张仪虽穷,极有骨气,任你怎么打,就是不承认。最终,他遍体鳞伤的回到家中,他的妻子为人软弱,怨他道:“早知如此,不如不学那纵横之术也罢。”
张仪听后问她道:“我舌头还在否?”
妻子不知何意,答道:“当然在了。”
张仪大笑道:“这片如簧的巧舌既然还在,那就万事皆好了。”
数月之后,张仪伤势渐愈。他见在楚国没有什么前途,于是毅然的离开了楚国,赶赴秦国去了。
此时,秦惠文王正被苏秦的“合纵之计”搞得叫苦连天,眼看张仪来投,大喜——要想对付“纵横家”苏秦,就必须重用同为“纵横家”的张仪。这二人师出同门,旗鼓相当,有救了,这下秦国有救了!
张仪不负秦王重托,献出一招“连横之计”,即分别瓦解各国,一一击破。
秦王听了之后,将信将疑。“合纵之计”的威力他是见识过了:那六国刚结盟时,声势浩大,吓得秦军连河西都不敢守,魏国见有便宜可占,连忙派出军队把河西又收了回去——“六国合纵”才施行没几个月,秦国就把河西给丢了,长此下去,那还得了!
张仪这时对秦王拍胸脯说道:“大王莫急,且看微臣略施小计,帮您把河西再夺回来。”
秦王见张仪信心十足,连忙授权他着手实施“连横一强,击破众弱”的战略。
在秦王的支持下,张仪与秦国公子华(秦惠文王的亲弟)二人领兵十万前去攻打魏国。秦军战力强盛,很快就夺下了魏国在河西地区的前线基地:蒲阳。
公子华等人见初战告捷,便想乘胜追击。张仪连忙制止了众位将军,说道:“千万不可再向东进发,万一我军长驱直入攻进魏国腹地,那六国又要一起出兵前来救援魏国了。”
公子华仗着自己是贵族子弟,听后责问道:“我军出发时,王兄要我等务必收复河西大部,现在只得了一个蒲阳就驻军不前,如何对王兄交代?”
张仪微微一笑道:“在下已有计策,且出兵前该计策就已经得到了大王同意。公子和诸位将军不妨在此地休息几日,等在下出使一趟魏国后,成与不成,到那时候诸位便知道了。”
说完后,张仪果真扔下军队,只带两名随从向魏国大梁出发。
张仪等人,还没渡过黄河,就已被魏军擒获。张仪不说自己是秦国将领,只说自己是秦国使者,有要事觐见魏惠王。魏军士兵见是秦国使者,不敢怠慢,专门派人押送到了魏王那里。
张仪见了魏王后,上前拜道:“小人率军攻下了蒲阳,特来向大王请罪。”
魏惠王一听说蒲阳就是被眼前这人攻下的,当即勃然大怒。
张仪知道魏王怒了,面不改色地继续说道:“小人回去后,自会率领秦军离开,将蒲阳还与魏国——在下对蒲阳毫无兴趣,之所以攻占该地,只为向大王证明一件事。”
魏惠王听后奇怪道:“何事?”
“那合纵之计对其他各国或许有利,单独对魏国不利。大王试想,我军若是不肯撤退,继续向河西进攻,单凭魏军能否守住该地?”
魏王听后回敬道:“虽说我魏军今非昔比,但其他各国若来救援,你秦国也未必守得住河西吧?”
“请恕小人冒昧,如今秦强而魏弱,单凭魏国一己之力绝不可能战胜秦国。因此,每当秦军攻打魏国时,魏国就必须仰仗其他五国来救。眼下六国刚刚结盟,他们或许救得勤快,但长此以往下去,大王您想,他们还会千里迢迢的每次都来救援否?”
“这……”魏惠王已被张仪说动。
“各国之中,唯有秦、魏两国紧挨着河西,其他各国中,楚、赵、韩三国略近,但大军赶赴到河西,也各需跋涉上千里……齐、燕两国就不消说了,根本就是远水难救近火,即使肯救,大军赶到时也至少需要三个月。等各国大军集结到河西时,我军已能轻易撤走;等各国援军走后,我军又可再次轻易攻占河西。大王您看,合纵之计对贵国是有用,还是无用?”
“那依先生看,我魏国当如何行事?”
“合纵之计,魏国绝不可参与!若大王果真奋发图强,不如与我秦国共商连横之策。所谓连横之策:即魏国依附我强秦,二国共同进退。大王试想,我二国一旦联手,齐、燕较远先不说,魏国周遭的韩、赵、楚等国如何抵挡?魏国想攻韩便可攻韩,想攻赵便可攻赵,毫无后顾之忧——若需要秦国出力时,我秦军也自当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先生之计甚是有理。只不过,不知这是先生的意思呢,还是贵国秦王的意思?”魏惠王虽已被张仪说动,仍有顾虑。
“大王若是不信,等小人回去后,便让秦王立即派人送来公子繇(秦惠文王之子)作人质,以证明我秦国与魏国化干戈为玉帛的决心。只是,我秦王这等情谊深厚,不知大王您届时何以为报?”
“若真如先生说的那样,我魏罃一定为秦国效劳,不敢再生二心!”魏王终于乖乖就范。
张仪听后,表面上不露声色,心中暗喜:“连横之计”,初战告捷。
使命既已达成,张仪等人就此辞别魏王回国,过了一些时日,果然将公子繇送来了。魏王见了,却不敢收,非但不敢收,而且将整个河西连同公子繇一起还给了秦国:“河西之地,寡人不再强求。还望贵国能恪守前言,切不可出尔反尔。”
河西得到手了,公子繇后脚又到,秦惠文王这下算是领教了张仪“三寸不烂之舌”的厉害。他兴奋之余,下令提拔张仪为秦国大良造——先父重用商鞅,终成一番大业;张仪的诈术水平不下于商鞅,若重用此人,秦国必强。(秦惠文王这时已明白,自己可以不喜欢诈术,却不得不用。)
“大良造”一职何等重要,张仪见秦王如此厚待自己,感激涕零之余再接再厉,不久后,他说服燕文侯娶了秦女,成功将燕国拉入了连横阵营。这还没完,紧接着,秦国又与齐、魏两国暗中商议,一起攻灭赵国,事成之后,三家共分赵国领土,齐宣王见有便宜可占,也与秦国达成了同盟。
至此,“六国之盟”已去其三,名存实亡,苏秦再也坐不住了。他见苦心经营的“合纵之计”被轻松化解,知道关键原因在于山东六国各怀心思,只顾眼前利益不作长远打算的缘故。好在,张仪的计策也有破绽:秦国根本无心相助他国,所谓的“连横之盟”,说到底只有秦国得利——就拿秦、魏、齐三国密谋共同瓜分赵国这事来看,魏、齐两国都出兵了,只有秦国坐山观虎斗,最终,魏、齐两国战败,而赵国也被极大的削弱了,只有秦国毫无损伤。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
先前说过,一代奇人“鬼谷子”门下有四名弟子最为杰出,分别是孙膑、庞涓、苏秦、张仪。其中孙膑、庞涓专攻兵法;苏秦、张仪则一心专研“纵横之术”。
马陵一战后,庞涓身死,孙膑隐退,两位杰出的“兵家”弟子的故事到此业已终结;苏秦、张仪二人的机遇来了。
鬼谷山在魏国境内,这两人本想去魏王那求个一官半职,结果下山后发现:昔日强大的魏国已满目沧夷,不值得追随。最终,苏秦去了秦国,张仪则去了楚国,各自奋斗去了。
苏秦去了秦国后,四处游说打点,力争受秦王重用。渐渐的,苏秦之名终于在秦国传开,秦惠文王刚刚上任,想和先父秦孝公一样干出一番大事,听说有能人在本国境内,连忙派人去找来。稍一考问后,秦王怒了,宣布道:“休要再提此人,坚决不用!”
这是为何?苏秦确实有才,秦王考问时也答得相当精妙,怎会受这般冷遇?
却说那苏秦、张仪二人苦心研究的“纵横之术”有两大精髓:一是口舌之辩,可用于外交游说;二是阴谋诈术,可用于攻城略地。——只因为厌恶诈术的缘故,秦惠文王前脚才把商鞅给“车裂”了,后脚苏秦又来投奔,试想,秦王怎会用他?
苏秦得不到秦王任用,花去了全部的钱财后只好无奈返回家乡。妻子、嫂子见他游学了多年后一无所得,统统不待见他,这么一来,苏秦真个是处境凄凉。他痛定思痛后,悬梁刺股,继续发奋苦读(读的依然是“纵横学说”)。几年后,苏秦见秦国日益势大,心想要战胜他,必须集合众国之力才行,于是先后赶赴燕、赵、韩、魏、楚、齐等国,商议“六国合纵,齐心攻秦”一事。六国国君被他的说辞和毅力所打动,果真联合起来一起对秦宣战——这便是苏秦的“合纵之计”。
说过苏秦,再看张仪。当初,苏秦在秦国不得志的时候,张仪在楚国混得更差:他刚到楚国时,在楚国令尹昭阳的门下做事。有一次,昭阳大人的宝物“和氏璧”丢了,到处搜找不到,便怀疑到门下的各位“小人物”身上,结果一查下来,发现这些人中就属张仪最穷。这下好了,证据“确凿”:就是你张仪偷的,谁让你是个穷光蛋!
张仪虽穷,极有骨气,任你怎么打,就是不承认。最终,他遍体鳞伤的回到家中,他的妻子为人软弱,怨他道:“早知如此,不如不学那纵横之术也罢。”
张仪听后问她道:“我舌头还在否?”
妻子不知何意,答道:“当然在了。”
张仪大笑道:“这片如簧的巧舌既然还在,那就万事皆好了。”
数月之后,张仪伤势渐愈。他见在楚国没有什么前途,于是毅然的离开了楚国,赶赴秦国去了。
此时,秦惠文王正被苏秦的“合纵之计”搞得叫苦连天,眼看张仪来投,大喜——要想对付“纵横家”苏秦,就必须重用同为“纵横家”的张仪。这二人师出同门,旗鼓相当,有救了,这下秦国有救了!
张仪不负秦王重托,献出一招“连横之计”,即分别瓦解各国,一一击破。
秦王听了之后,将信将疑。“合纵之计”的威力他是见识过了:那六国刚结盟时,声势浩大,吓得秦军连河西都不敢守,魏国见有便宜可占,连忙派出军队把河西又收了回去——“六国合纵”才施行没几个月,秦国就把河西给丢了,长此下去,那还得了!
张仪这时对秦王拍胸脯说道:“大王莫急,且看微臣略施小计,帮您把河西再夺回来。”
秦王见张仪信心十足,连忙授权他着手实施“连横一强,击破众弱”的战略。
在秦王的支持下,张仪与秦国公子华(秦惠文王的亲弟)二人领兵十万前去攻打魏国。秦军战力强盛,很快就夺下了魏国在河西地区的前线基地:蒲阳。
公子华等人见初战告捷,便想乘胜追击。张仪连忙制止了众位将军,说道:“千万不可再向东进发,万一我军长驱直入攻进魏国腹地,那六国又要一起出兵前来救援魏国了。”
公子华仗着自己是贵族子弟,听后责问道:“我军出发时,王兄要我等务必收复河西大部,现在只得了一个蒲阳就驻军不前,如何对王兄交代?”
张仪微微一笑道:“在下已有计策,且出兵前该计策就已经得到了大王同意。公子和诸位将军不妨在此地休息几日,等在下出使一趟魏国后,成与不成,到那时候诸位便知道了。”
说完后,张仪果真扔下军队,只带两名随从向魏国大梁出发。
张仪等人,还没渡过黄河,就已被魏军擒获。张仪不说自己是秦国将领,只说自己是秦国使者,有要事觐见魏惠王。魏军士兵见是秦国使者,不敢怠慢,专门派人押送到了魏王那里。
张仪见了魏王后,上前拜道:“小人率军攻下了蒲阳,特来向大王请罪。”
魏惠王一听说蒲阳就是被眼前这人攻下的,当即勃然大怒。
张仪知道魏王怒了,面不改色地继续说道:“小人回去后,自会率领秦军离开,将蒲阳还与魏国——在下对蒲阳毫无兴趣,之所以攻占该地,只为向大王证明一件事。”
魏惠王听后奇怪道:“何事?”
“那合纵之计对其他各国或许有利,单独对魏国不利。大王试想,我军若是不肯撤退,继续向河西进攻,单凭魏军能否守住该地?”
魏王听后回敬道:“虽说我魏军今非昔比,但其他各国若来救援,你秦国也未必守得住河西吧?”
“请恕小人冒昧,如今秦强而魏弱,单凭魏国一己之力绝不可能战胜秦国。因此,每当秦军攻打魏国时,魏国就必须仰仗其他五国来救。眼下六国刚刚结盟,他们或许救得勤快,但长此以往下去,大王您想,他们还会千里迢迢的每次都来救援否?”
“这……”魏惠王已被张仪说动。
“各国之中,唯有秦、魏两国紧挨着河西,其他各国中,楚、赵、韩三国略近,但大军赶赴到河西,也各需跋涉上千里……齐、燕两国就不消说了,根本就是远水难救近火,即使肯救,大军赶到时也至少需要三个月。等各国大军集结到河西时,我军已能轻易撤走;等各国援军走后,我军又可再次轻易攻占河西。大王您看,合纵之计对贵国是有用,还是无用?”
“那依先生看,我魏国当如何行事?”
“合纵之计,魏国绝不可参与!若大王果真奋发图强,不如与我秦国共商连横之策。所谓连横之策:即魏国依附我强秦,二国共同进退。大王试想,我二国一旦联手,齐、燕较远先不说,魏国周遭的韩、赵、楚等国如何抵挡?魏国想攻韩便可攻韩,想攻赵便可攻赵,毫无后顾之忧——若需要秦国出力时,我秦军也自当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先生之计甚是有理。只不过,不知这是先生的意思呢,还是贵国秦王的意思?”魏惠王虽已被张仪说动,仍有顾虑。
“大王若是不信,等小人回去后,便让秦王立即派人送来公子繇(秦惠文王之子)作人质,以证明我秦国与魏国化干戈为玉帛的决心。只是,我秦王这等情谊深厚,不知大王您届时何以为报?”
“若真如先生说的那样,我魏罃一定为秦国效劳,不敢再生二心!”魏王终于乖乖就范。
张仪听后,表面上不露声色,心中暗喜:“连横之计”,初战告捷。
使命既已达成,张仪等人就此辞别魏王回国,过了一些时日,果然将公子繇送来了。魏王见了,却不敢收,非但不敢收,而且将整个河西连同公子繇一起还给了秦国:“河西之地,寡人不再强求。还望贵国能恪守前言,切不可出尔反尔。”
河西得到手了,公子繇后脚又到,秦惠文王这下算是领教了张仪“三寸不烂之舌”的厉害。他兴奋之余,下令提拔张仪为秦国大良造——先父重用商鞅,终成一番大业;张仪的诈术水平不下于商鞅,若重用此人,秦国必强。(秦惠文王这时已明白,自己可以不喜欢诈术,却不得不用。)
“大良造”一职何等重要,张仪见秦王如此厚待自己,感激涕零之余再接再厉,不久后,他说服燕文侯娶了秦女,成功将燕国拉入了连横阵营。这还没完,紧接着,秦国又与齐、魏两国暗中商议,一起攻灭赵国,事成之后,三家共分赵国领土,齐宣王见有便宜可占,也与秦国达成了同盟。
至此,“六国之盟”已去其三,名存实亡,苏秦再也坐不住了。他见苦心经营的“合纵之计”被轻松化解,知道关键原因在于山东六国各怀心思,只顾眼前利益不作长远打算的缘故。好在,张仪的计策也有破绽:秦国根本无心相助他国,所谓的“连横之盟”,说到底只有秦国得利——就拿秦、魏、齐三国密谋共同瓜分赵国这事来看,魏、齐两国都出兵了,只有秦国坐山观虎斗,最终,魏、齐两国战败,而赵国也被极大的削弱了,只有秦国毫无损伤。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