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十八章 百年树人
第五十八章百年树人
江浙两省一直是财税重地,在中国的经济版图中占据着相当分量的一席,特别是在民一国那个时候,老蒋的南京当局真正能够彻底掌控的也就是南京周边的江苏c安徽c浙江c江西等几省,却要维持国府的庞大开销,这些省份的贡献,特别是江浙两省的贡献就尤为突出了。
江苏靠海,鱼米之乡,富庶之地,江淮盐商c江浙财阀如过江之鲫,有着长江的便利内河和远洋航运,同时又是南一京国府首都所在地,地位在当时的中国应该算的上是首屈一指了。
而恰恰是这样一个身份,都只能达到1/5之一的小学入学率,而偏远内陆的山西却达到了7成还多,这里里面的深层问题,难道就不值得我们好好思考吗?
要知道,民一国时期的山西可不是现在煤炭遍地,煤老板大款数不胜数,财政上超级有钱的山西,这个时期的山西虽然也有很多的煤炭,可是交通不是特别便利,煤炭市场也不是很大,没有多少潜力可挖。晋商虽然有着雄厚的基础,但在民国的战乱背景之下,出省贸易都要面临着很大的风险,在失去外一蒙一古这个广阔的市场之后,很多古老的票号和商号也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就这样一个一分钱掰成两瓣花,曾经大批的年轻人吃不饱,穿不暖,要冒着生命危险走西口,闯天涯的地方,它偏偏做到了!
这到底是为什么?
甚至在秦铁80后的一代人上学的时候,他的家乡小学入学率才能接近100,其他教育不发达地区或者偏远山区可能也就和70持平或者更多一些。
在那个军阀割据,内战不断,国家内外交困的大背景下,能够做到如此成绩,而且是在80多年的旧中国,无法可想??
在富庶的江浙地区没有做到的事情,却在遥远的内陆省份山西做到了,果真是财政无钱吗?
借口,推诿塞责的狡辩之词。
非不能也,实不为也!!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当局列位大员能不惭愧无地??
朝堂衮衮诸公能否问心无愧??
尸位素餐否??
庸碌无能否??
历史总是给我们开着巨大的玩笑,有的时候不是想粉饰就能海清何晏,天下太平的,历史的刻刀会在每个人的身后刻下重重的一笔,后人自会去评说功过是非!
老百姓的心里有杆秤!
秤的出鼎之轻重,天下民心向背!!
那么阎锡山是如何做到的呢?
上行下效,在阎锡山治下,山西大部分县政府将办教育当作了全县第一要务。
民国时期的山西,经济并不发达,其义务教育要保证70一80的入学率,经费筹措自然至为不易。如何管理这些经费,也就更为关键。阎锡山的办法,是将经费的使用权和监管责任具体到部门和个人;并在各县成立专门的“义务教育基金保管委员会”;以及完善的预算审核机制;此外,还推行财务公开,收支状况须按期在各校公示。
防止浪费和贪污之外,阎氏更为关心经费花在哪些方面。山西义务教育基础建设很差,为此,阎氏要求:在保证教职员薪水的前提下,经费必须尽可能多地投入到改善办学条件和购里教学设备上,不能将除教职员薪水以外的经费,全部用作办公费或杂费。因为有这样一种经费使用的倾向,20年代山西小学总资产的增幅,远远超过了义务教育经费的增加幅度。
1925年8月,一批教育界人士在参观了山西国民师范附小的校舍后一致认为:“该校校舍均系特建,一切设备大都类似北师大附小布置。全校有18个教室,小学低年级教室均采用美国最新式样建筑,3面黑板一面采光,使学生在教室中多活动地步,并省目力也。全校有男女教员32人,职员2人,一切设备均极完备。”
偏远之省的山西国民师范附小,在教学设施上能够媲美京城一流的北师大附小,正是得力于阎氏指导下的义务教育经费使用的偏向。
为了尽可能地节省经费用来修缮校舍和购置设备,阎氏治下的许多县制定的日常经费使用规则,“抠门”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如原平县教育局制定的初级小学的日常经费开支标准:
“公什费:(1)灯油:每校教员在2人以上者,每两名教员合用1灯;只有1名教员者,亦用1灯,每灯10~3月份每月l斤2两,4月~9月每月1斤。(2)火柴:每室1盒。(3)笔墨:每教员每两月毛笔1支,每三月铅笔1支,每支毛笔随发墨5钱,每一教室每学期粉笔1盒。(4)纸张:每校学生在30人以下者,每学期麻纸50张;30人以上者,每增学生1名增发麻纸1张,每房或窑每学期发糊窗纸20张。(5)笤帚:每窑每学期2把;揩桌布:每室每学期土布1尺。煤炭费:每校只占一个房者,每月发炭300斤(做饭c烤火c烧水都在内);两房以上者,在烤火期间除一房外,每房每月加发10斤(教室在内,大教室加倍)。书报费:3个教员以上的学校可单独订1份报纸;不满3个教员的学校与行政村在一起者,可与村公所合看1份。其他参考书籍,3个教员以上者,每学期以6大升小米之价格计,3个教员以下者,以4大升小米计。”
当然,这样做的另一个结果,就是山西小学教员的待遇不高。当时山西民间流传谚语:“家有二斗粮,不当孩儿王”,所谓“孩儿王”,就是小学教员。阎氏也注意到了民间的这种舆论倾向,以及教员的流失问题,也曾多次下发文件为小学教员加薪,但受大环境限制,幅度有限。故阎氏又致力于倡导山西民众要尊重小学教员,希望以社会的尊重来弥补他们经济上的不足。阎氏在《人民须知》中对山西民众说:
“小学教员是替人民教训子女,使国家c社会进步的,责任很重,事业很苦。大家对他更应该特别尊重。再说教员一职,只有资格浅深的不同,没有阶级高下的分别,就地位而言,小学教员和大学教员一样,同是为人师长的。至于他启发无知的儿童,培养成专门人才的根底,在教育界上的功效尤大。所以我盼望你们大家对于小学教员,务要实心尊崇,加意优待,使社会上养成尊敬师长的习惯。”
免费义务教育虽然不收学费,但经费仍然取之于民,无疑增加了民众负担。对此,山西政府非常清楚,1939年山西省教育厅编写的总结性质的《十年来之山西义务教育》一书中如此写道:“1929年山西省教育厅编写的《十年来之山西义务教育》中所说:“就每生岁费言,因本省生活程度稍低,故较他省为少;若就人民负担言,则已较他省为重。地荒脊而民稀少,实势有不得不然者。将来为改善教师待遇,充实教育内容,增加校数级数计,仍当设法继续增筹,以期义务教育之定成。”
但山西筹措义务教育经费的模式之先进,在当时也为教育界所公认,陶行知曾评价说:“到现在为止,山西省资助小学经费的制度是最完善的。他们的办法是:在城镇按店铺和房屋的所在地区的等级课税,用于资助城镇小学;在农村,则按照土地质量课税,资助乡村小学。”
有了巨大的付出也有了巨大的回报,这些辛勤的汗水也同样是硕果累累,收获了令其他省份望尘莫及的教育成果。
到1928年12月,山西省教育厅在太原召开小学教育会议,总结10年义务教育的成果c经验与教训。会上,教育厅长陈受中讲道:“自民八而后,即努力于义务教育之普及,十年以来成绩颇有足称;然入学儿童,男儿只十之八,女儿只十之四,普及之功犹未竟也,无论经费若何竭蹶,进行若何困难,必以全力奔赴之,以竟前功,而奠国基。全省民众亦宜觉悟其必要,予以扶助,使得尽量发展焉。”会议发表的《山西小学教育会议宣言》说道:“要挽救民族危亡,除了普及小学教育,再没有好路可走。”
男生80的入学率,女生40的入学率,任何见到都会感慨万千,唏嘘不已!!
教育家陶行知前后三次前往山西深入考察其义务教育实施情况,陶氏总结道:“自清朝以来,中央政府就一直打算实行义务教育,但只有到了1920年才由教育部制定出明确的在特定时间内各地实行义务教育的步骤由于近年来政治动乱,上述计划几乎没能执行,唯独山西一省取得了异常引人注目的成绩现在该省己有72以上的学龄儿童入校就读。此外,还规定了25岁以下的成人文盲上成人业余补习学校,学习常用汉字c算术和公民常识。”(1924年,《民国十三年中国教育状况》)“中国除山西省外,均无义务教育可言”——陶行知如此评价阎锡山的山西义务教育,可谓中肯之语。
想起电影《一个都不能少》中那个年龄不大,但是倔强异常的不让任何一个孩子失学的“孩儿王”老师。
教育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落后就要挨打,血的教训,不可不察;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ps:看到义务教育的问题故有了很多感慨,实事求是,人都是有很多的面,我们看到的历史只是一面,不要把所有的人都一棒子打死。
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
江浙两省一直是财税重地,在中国的经济版图中占据着相当分量的一席,特别是在民一国那个时候,老蒋的南京当局真正能够彻底掌控的也就是南京周边的江苏c安徽c浙江c江西等几省,却要维持国府的庞大开销,这些省份的贡献,特别是江浙两省的贡献就尤为突出了。
江苏靠海,鱼米之乡,富庶之地,江淮盐商c江浙财阀如过江之鲫,有着长江的便利内河和远洋航运,同时又是南一京国府首都所在地,地位在当时的中国应该算的上是首屈一指了。
而恰恰是这样一个身份,都只能达到1/5之一的小学入学率,而偏远内陆的山西却达到了7成还多,这里里面的深层问题,难道就不值得我们好好思考吗?
要知道,民一国时期的山西可不是现在煤炭遍地,煤老板大款数不胜数,财政上超级有钱的山西,这个时期的山西虽然也有很多的煤炭,可是交通不是特别便利,煤炭市场也不是很大,没有多少潜力可挖。晋商虽然有着雄厚的基础,但在民国的战乱背景之下,出省贸易都要面临着很大的风险,在失去外一蒙一古这个广阔的市场之后,很多古老的票号和商号也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就这样一个一分钱掰成两瓣花,曾经大批的年轻人吃不饱,穿不暖,要冒着生命危险走西口,闯天涯的地方,它偏偏做到了!
这到底是为什么?
甚至在秦铁80后的一代人上学的时候,他的家乡小学入学率才能接近100,其他教育不发达地区或者偏远山区可能也就和70持平或者更多一些。
在那个军阀割据,内战不断,国家内外交困的大背景下,能够做到如此成绩,而且是在80多年的旧中国,无法可想??
在富庶的江浙地区没有做到的事情,却在遥远的内陆省份山西做到了,果真是财政无钱吗?
借口,推诿塞责的狡辩之词。
非不能也,实不为也!!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当局列位大员能不惭愧无地??
朝堂衮衮诸公能否问心无愧??
尸位素餐否??
庸碌无能否??
历史总是给我们开着巨大的玩笑,有的时候不是想粉饰就能海清何晏,天下太平的,历史的刻刀会在每个人的身后刻下重重的一笔,后人自会去评说功过是非!
老百姓的心里有杆秤!
秤的出鼎之轻重,天下民心向背!!
那么阎锡山是如何做到的呢?
上行下效,在阎锡山治下,山西大部分县政府将办教育当作了全县第一要务。
民国时期的山西,经济并不发达,其义务教育要保证70一80的入学率,经费筹措自然至为不易。如何管理这些经费,也就更为关键。阎锡山的办法,是将经费的使用权和监管责任具体到部门和个人;并在各县成立专门的“义务教育基金保管委员会”;以及完善的预算审核机制;此外,还推行财务公开,收支状况须按期在各校公示。
防止浪费和贪污之外,阎氏更为关心经费花在哪些方面。山西义务教育基础建设很差,为此,阎氏要求:在保证教职员薪水的前提下,经费必须尽可能多地投入到改善办学条件和购里教学设备上,不能将除教职员薪水以外的经费,全部用作办公费或杂费。因为有这样一种经费使用的倾向,20年代山西小学总资产的增幅,远远超过了义务教育经费的增加幅度。
1925年8月,一批教育界人士在参观了山西国民师范附小的校舍后一致认为:“该校校舍均系特建,一切设备大都类似北师大附小布置。全校有18个教室,小学低年级教室均采用美国最新式样建筑,3面黑板一面采光,使学生在教室中多活动地步,并省目力也。全校有男女教员32人,职员2人,一切设备均极完备。”
偏远之省的山西国民师范附小,在教学设施上能够媲美京城一流的北师大附小,正是得力于阎氏指导下的义务教育经费使用的偏向。
为了尽可能地节省经费用来修缮校舍和购置设备,阎氏治下的许多县制定的日常经费使用规则,“抠门”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如原平县教育局制定的初级小学的日常经费开支标准:
“公什费:(1)灯油:每校教员在2人以上者,每两名教员合用1灯;只有1名教员者,亦用1灯,每灯10~3月份每月l斤2两,4月~9月每月1斤。(2)火柴:每室1盒。(3)笔墨:每教员每两月毛笔1支,每三月铅笔1支,每支毛笔随发墨5钱,每一教室每学期粉笔1盒。(4)纸张:每校学生在30人以下者,每学期麻纸50张;30人以上者,每增学生1名增发麻纸1张,每房或窑每学期发糊窗纸20张。(5)笤帚:每窑每学期2把;揩桌布:每室每学期土布1尺。煤炭费:每校只占一个房者,每月发炭300斤(做饭c烤火c烧水都在内);两房以上者,在烤火期间除一房外,每房每月加发10斤(教室在内,大教室加倍)。书报费:3个教员以上的学校可单独订1份报纸;不满3个教员的学校与行政村在一起者,可与村公所合看1份。其他参考书籍,3个教员以上者,每学期以6大升小米之价格计,3个教员以下者,以4大升小米计。”
当然,这样做的另一个结果,就是山西小学教员的待遇不高。当时山西民间流传谚语:“家有二斗粮,不当孩儿王”,所谓“孩儿王”,就是小学教员。阎氏也注意到了民间的这种舆论倾向,以及教员的流失问题,也曾多次下发文件为小学教员加薪,但受大环境限制,幅度有限。故阎氏又致力于倡导山西民众要尊重小学教员,希望以社会的尊重来弥补他们经济上的不足。阎氏在《人民须知》中对山西民众说:
“小学教员是替人民教训子女,使国家c社会进步的,责任很重,事业很苦。大家对他更应该特别尊重。再说教员一职,只有资格浅深的不同,没有阶级高下的分别,就地位而言,小学教员和大学教员一样,同是为人师长的。至于他启发无知的儿童,培养成专门人才的根底,在教育界上的功效尤大。所以我盼望你们大家对于小学教员,务要实心尊崇,加意优待,使社会上养成尊敬师长的习惯。”
免费义务教育虽然不收学费,但经费仍然取之于民,无疑增加了民众负担。对此,山西政府非常清楚,1939年山西省教育厅编写的总结性质的《十年来之山西义务教育》一书中如此写道:“1929年山西省教育厅编写的《十年来之山西义务教育》中所说:“就每生岁费言,因本省生活程度稍低,故较他省为少;若就人民负担言,则已较他省为重。地荒脊而民稀少,实势有不得不然者。将来为改善教师待遇,充实教育内容,增加校数级数计,仍当设法继续增筹,以期义务教育之定成。”
但山西筹措义务教育经费的模式之先进,在当时也为教育界所公认,陶行知曾评价说:“到现在为止,山西省资助小学经费的制度是最完善的。他们的办法是:在城镇按店铺和房屋的所在地区的等级课税,用于资助城镇小学;在农村,则按照土地质量课税,资助乡村小学。”
有了巨大的付出也有了巨大的回报,这些辛勤的汗水也同样是硕果累累,收获了令其他省份望尘莫及的教育成果。
到1928年12月,山西省教育厅在太原召开小学教育会议,总结10年义务教育的成果c经验与教训。会上,教育厅长陈受中讲道:“自民八而后,即努力于义务教育之普及,十年以来成绩颇有足称;然入学儿童,男儿只十之八,女儿只十之四,普及之功犹未竟也,无论经费若何竭蹶,进行若何困难,必以全力奔赴之,以竟前功,而奠国基。全省民众亦宜觉悟其必要,予以扶助,使得尽量发展焉。”会议发表的《山西小学教育会议宣言》说道:“要挽救民族危亡,除了普及小学教育,再没有好路可走。”
男生80的入学率,女生40的入学率,任何见到都会感慨万千,唏嘘不已!!
教育家陶行知前后三次前往山西深入考察其义务教育实施情况,陶氏总结道:“自清朝以来,中央政府就一直打算实行义务教育,但只有到了1920年才由教育部制定出明确的在特定时间内各地实行义务教育的步骤由于近年来政治动乱,上述计划几乎没能执行,唯独山西一省取得了异常引人注目的成绩现在该省己有72以上的学龄儿童入校就读。此外,还规定了25岁以下的成人文盲上成人业余补习学校,学习常用汉字c算术和公民常识。”(1924年,《民国十三年中国教育状况》)“中国除山西省外,均无义务教育可言”——陶行知如此评价阎锡山的山西义务教育,可谓中肯之语。
想起电影《一个都不能少》中那个年龄不大,但是倔强异常的不让任何一个孩子失学的“孩儿王”老师。
教育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落后就要挨打,血的教训,不可不察;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ps:看到义务教育的问题故有了很多感慨,实事求是,人都是有很多的面,我们看到的历史只是一面,不要把所有的人都一棒子打死。
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