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百九十三章 皇帝站台
第二百九十三章 皇帝站台
无论是出于最现实的需要,还是单纯为了保持神秘感,历朝历代的君主大多都是深居简出,很少走出深宫出现在公众的视野当中。虽然也有“巡视天下”的先例,但那毕竟是少数。
对于普通的老百姓而言,高高在上的真龙天子是很难看到的,一辈子能目睹一次“龙颜”就已是非常奢侈的事儿了。但是,这一次,江南百姓却有机会看到当今天子的“龙颜”了。
早在几日之前,朝廷就颁布了大诏,说皇帝本人要亲临“前线”,自然引得无数人争相观望。
初九这一天,辰时刚过,在一顶明黄伞盖的指引之下,浩浩荡荡的御用仪仗出了皇宫,在观音门外诏见北伐诸将和一应的将士代表。
北伐在即,皇帝本人亲自召见作战的将士,一来是为了彰显对北伐的重视,同时也是为了鼓舞军心士气。
这一次召见,不仅动用了天子仪仗,还特意让几个近支宗室随行,愈发显得隆重浩大。除了大旗军c扬州军和助战的三大营首脑之外,还有参战的军官两百多人,以及黄得功派来的代表,更有江阴和闽浙的水军代表人员参与了这次“御前召见”。
皇帝本人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战前动员,表示一定会大力支持北伐,并且不吝封赏,希望诸军通力合作共同光复北地,一定要击败清军收复故土
明明知道所谓的北伐并不存在,为了欺骗对手,皇帝本人不得不按照李吴山的安排,做了一次骗子,而且是史上身份最高地位最尊的超级大骗子。
他不仅欺骗了对手,同时还欺骗了数万将士和江南的亿兆百姓。
最有意思的是,始作俑者李吴山和早已知道真相的高起潜全都把北伐的口号喊的震天响,信誓旦旦的保证一定会把洪贼承畴的脑袋砍下来献给皇帝,说的比真的都真。
皇帝本人只能陪着这两个家伙唱双簧。
所谓的御前召见,不过是为了鼓舞士气,其实根本就是一场仪式性质的召见,象征意义远远大于实际意义。至于说效果规模庞大的北伐根本就不存在,还需要谈什么效果吗?
明明是假的,还得假戏真做,演的好像真的一样。
两三百个大大的军官,全都把胸脯子拍的山响,信誓旦旦的保证一定会英勇作战。
就在一众的参战人员慷慨激昂的表决心之际,出现了一个不和谐的声音。
“臣以为,北伐之事当慎之又慎,不可操切为之”说话的这个人叫做阎应元,官职不大,仅仅只是典史,是江阴派来的代表:“臣愚见,当以首先击破湖广为首要”
大家都在士气高涨的准备北伐的时候,这个阎应元却提出更应该开辟湖广战场,气氛一下子就尴尬起来。
若是在不知道北伐是假的情况下,皇帝本人一定不会理会这个微末官的奏陈,但是现在的皇帝已经知道了西征的真相,知道阎应元说的很对,却又不能承认,只能故意做出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说道:“忧心国事确实不错,但北伐方略既定,已不得更改,湖广之事容北伐之后再议!”
“攻略湖广为当务之急,臣已拟了一份手本”
这个阎应元,还真是很执着,不仅当众提出了攻略湖广的提议,还专门写了一份详细的手本!
作为皇帝,尤其是在已经知道了北伐的实情之后,复隆皇帝真的很想看看阎应元的手本上写了些什么。但是在众目睽睽之下,为了保证欺骗战略可以继续施行下去,只能硬气心肠斥责道:“尔不过是微末吏,此等军国大事怎能容你胡乱指摘?退下!”
“臣”
“退下!”
把阎应元呵退之后,这次由皇帝本人亲自主持的战前动员大会已渐渐到了尾声
朝廷好不理会自己的建议,这让阎应元很无奈,意兴阑珊正要离去之时,却遇到了李吴山。
“阎公留步!”
这四个字,把阎应元吓了一跳。
“公”这个称呼,是非常尊贵的,能让李吴山动用这个字眼儿相称的,也就只有史可法而已,而阎应元则是第二个。
李吴山不仅位高权重,而且名动天下,俨然已是大明第一军神,不论爵位还是官职都比阎应元高的多。
被堂堂的李大帅称之为“阎公”,让阎应元万分惶恐:“公之一字,应元实不敢当,李帅有何指教?”
阎应元当不起这个“公”字?
他绝对当得起,至少在李吴山的心目当中,是当之无愧的。
“八十日带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万人同心死义,留大明三百里江山”,说的就是他。
在原本的历史上,这个阎应元在江阴抗清,打的惊天动地气壮山河,在完全绝望的情况下困守孤城给清军造成了数万人的伤亡,最终被俘不屈而死。如果说扬州的史可法是明末第一孤忠之臣的话,这个阎应元就是这个时代第一英雄。
给这个绝望的时代增添了一抹亮色,在数不清的奴才和叛贼之中昂然而立不屈而死,注定是要名垂青史的大英雄真豪杰。
面对历史上的第一抗清英雄,素来跋扈的李吴山表现出了少有的尊重:“指教二字吴山是不敢当,只是想告诉阎公一句话。”
“李帅请讲,应元洗耳恭听。”
“阎公且不忙离去,稍后万岁肯定要召见你。”
“召见我?”
明明已经讨了皇帝的不喜欢,自己这样的微末官吏又怎么会得到皇帝的私下召见?
“阎公所言湖广一事算了,万岁回对你提起的,我就不多说了!”
听了这话,阎应元的面色一呆,旋即狂喜,顿时就明白过来。
“事为绝密,万岁不得不如此,还望阎公体会万岁的良苦用心。此事万不可宣扬”
连皇帝本人都要假戏真做,足见此事的绝密程度,事关何等重大,阎应元又怎么会对别人提起?
“李帅放心,应元知道其中轻重。”
“那就好,我估计用不了多久,万岁就要召见你了。”
说完这句话之后,李吴山就离去了。
一直以来,李吴山都凭借着超越历史的超前眼光做事,而且从来都是无往而不利。一直以来,他都认为自己的智慧和见识远远超过这个时代,认为这一手瞒天过海的战略可以骗得过全天下人。但是,阎应元的出现,证明古人的智慧和眼光一点都不差,至少不必他李吴山差太多。尤其是在北伐还是湖广这个战略大方向的选择问题上,阎应元的眼光非常独到。
对于这样的人才,而且是历史上有名的扛清大英雄,要是李吴山不想招揽到自己的阵营当中,那就纯粹是睁眼说瞎话。
但李吴山却没有表露出哪怕一丁点的招揽之意,因为他知道有些人是永远都不可能招揽过来的。
比如说这个阎应元。
钱谦益同样是历史名人,但阎应元和钱谦益是绝不相同的两种人。要说战略眼光和行动力c执行力,崔耀祖也是有的,但阎应元不是崔耀祖,甚至和崔耀祖完全相反。
从本质上来看,阎应元更像史可法。
这种人,无论是功名富贵还是别的什么诱惑,都动摇不了他们心中的信念。
阎应元胸怀浩然正气,心存家国民族,而且无所畏惧,这种人注定只能为朝廷所用,却不能为自己所用。
事实果然如同李吴山所说的那样,没够多久,皇帝的贴身内侍就来找阎应元了
作为一个官职很低的微末官,能被皇帝用这样的方式召见,激动之情已难用笔墨形容。和得慕天颜的荣耀相比,更让阎应元激动的是皇帝的安排。
在明面上呵斥,在私下里召见,足以说明皇帝已经认可了他的西征建议。从刚才李大帅的话语之中,阎应元已听出了一丝弦外之音:北伐很可能只是一个幌子,朝廷的真实主攻方向就是湖广!
这边的北伐大戏演的愈逼真,就越说明西征湖广的战事已迫在眉睫,说不得一夜之间湖广大战就要打响,到时候必然是天下皆惊!
满怀着激动和兴奋之心,在外面等候陛见。
这个时候的复隆皇帝,正是接见闽浙水军代表郑袭。(郑袭是郑成功的兄弟,这就不必多介绍了吧。)
当然,这个时候还没有郑成功这个名字,历史上的郑成功,在这个时候叫做郑森,而且他本人还没有正式成为一方军事首领。
闽浙郑家的出身不怎么好,但却拥有很大的实力,而且和复隆朝廷之间并不存在事实上的君臣关系。郑家所代表的势力始终在明清之间摇摆,之所以这一次下定决心依附大明朝,而不是倒向清廷,一来是因为江南朝廷的局势日渐稳固,并没有象平行时空中那样迅速崩坏,表现出了很强的生存能力。再者也是因为钱谦益。
钱谦益钱老大人的个人品行和操守虽然乏善可陈,但是招揽闽浙郑家这个事情上,却是出了力气的。
郑家本就是海寇出身,和江南朝廷之间的君臣关系相当淡泊,这次之所以下大力气派遣水军助战,参与到北伐之战,少不了钱谦益居中穿针引线的功劳。
郑袭的兄弟郑森(就是历史上的郑成功,为了便于阅读,以后就使用郑成功这个名字吧)和东林党人关系很深,尤其是和钱谦益本人有着非常深厚的私交。
郑森表字大木,熟人都叫他郑大木,而大木这个表字就是钱谦益取的,由此可见一斑。
连郑家这种游离在大明朝体系外围的势力集团都向朝廷靠拢了,复隆皇帝当然不能轻忽,专门接见郑家的代表,除了表示拉拢之外,还有些象征意义的赏赐
约莫过了大半个时辰,郑袭离去之后,阎应元才得到了皇帝的接见
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
无论是出于最现实的需要,还是单纯为了保持神秘感,历朝历代的君主大多都是深居简出,很少走出深宫出现在公众的视野当中。虽然也有“巡视天下”的先例,但那毕竟是少数。
对于普通的老百姓而言,高高在上的真龙天子是很难看到的,一辈子能目睹一次“龙颜”就已是非常奢侈的事儿了。但是,这一次,江南百姓却有机会看到当今天子的“龙颜”了。
早在几日之前,朝廷就颁布了大诏,说皇帝本人要亲临“前线”,自然引得无数人争相观望。
初九这一天,辰时刚过,在一顶明黄伞盖的指引之下,浩浩荡荡的御用仪仗出了皇宫,在观音门外诏见北伐诸将和一应的将士代表。
北伐在即,皇帝本人亲自召见作战的将士,一来是为了彰显对北伐的重视,同时也是为了鼓舞军心士气。
这一次召见,不仅动用了天子仪仗,还特意让几个近支宗室随行,愈发显得隆重浩大。除了大旗军c扬州军和助战的三大营首脑之外,还有参战的军官两百多人,以及黄得功派来的代表,更有江阴和闽浙的水军代表人员参与了这次“御前召见”。
皇帝本人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战前动员,表示一定会大力支持北伐,并且不吝封赏,希望诸军通力合作共同光复北地,一定要击败清军收复故土
明明知道所谓的北伐并不存在,为了欺骗对手,皇帝本人不得不按照李吴山的安排,做了一次骗子,而且是史上身份最高地位最尊的超级大骗子。
他不仅欺骗了对手,同时还欺骗了数万将士和江南的亿兆百姓。
最有意思的是,始作俑者李吴山和早已知道真相的高起潜全都把北伐的口号喊的震天响,信誓旦旦的保证一定会把洪贼承畴的脑袋砍下来献给皇帝,说的比真的都真。
皇帝本人只能陪着这两个家伙唱双簧。
所谓的御前召见,不过是为了鼓舞士气,其实根本就是一场仪式性质的召见,象征意义远远大于实际意义。至于说效果规模庞大的北伐根本就不存在,还需要谈什么效果吗?
明明是假的,还得假戏真做,演的好像真的一样。
两三百个大大的军官,全都把胸脯子拍的山响,信誓旦旦的保证一定会英勇作战。
就在一众的参战人员慷慨激昂的表决心之际,出现了一个不和谐的声音。
“臣以为,北伐之事当慎之又慎,不可操切为之”说话的这个人叫做阎应元,官职不大,仅仅只是典史,是江阴派来的代表:“臣愚见,当以首先击破湖广为首要”
大家都在士气高涨的准备北伐的时候,这个阎应元却提出更应该开辟湖广战场,气氛一下子就尴尬起来。
若是在不知道北伐是假的情况下,皇帝本人一定不会理会这个微末官的奏陈,但是现在的皇帝已经知道了西征的真相,知道阎应元说的很对,却又不能承认,只能故意做出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说道:“忧心国事确实不错,但北伐方略既定,已不得更改,湖广之事容北伐之后再议!”
“攻略湖广为当务之急,臣已拟了一份手本”
这个阎应元,还真是很执着,不仅当众提出了攻略湖广的提议,还专门写了一份详细的手本!
作为皇帝,尤其是在已经知道了北伐的实情之后,复隆皇帝真的很想看看阎应元的手本上写了些什么。但是在众目睽睽之下,为了保证欺骗战略可以继续施行下去,只能硬气心肠斥责道:“尔不过是微末吏,此等军国大事怎能容你胡乱指摘?退下!”
“臣”
“退下!”
把阎应元呵退之后,这次由皇帝本人亲自主持的战前动员大会已渐渐到了尾声
朝廷好不理会自己的建议,这让阎应元很无奈,意兴阑珊正要离去之时,却遇到了李吴山。
“阎公留步!”
这四个字,把阎应元吓了一跳。
“公”这个称呼,是非常尊贵的,能让李吴山动用这个字眼儿相称的,也就只有史可法而已,而阎应元则是第二个。
李吴山不仅位高权重,而且名动天下,俨然已是大明第一军神,不论爵位还是官职都比阎应元高的多。
被堂堂的李大帅称之为“阎公”,让阎应元万分惶恐:“公之一字,应元实不敢当,李帅有何指教?”
阎应元当不起这个“公”字?
他绝对当得起,至少在李吴山的心目当中,是当之无愧的。
“八十日带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万人同心死义,留大明三百里江山”,说的就是他。
在原本的历史上,这个阎应元在江阴抗清,打的惊天动地气壮山河,在完全绝望的情况下困守孤城给清军造成了数万人的伤亡,最终被俘不屈而死。如果说扬州的史可法是明末第一孤忠之臣的话,这个阎应元就是这个时代第一英雄。
给这个绝望的时代增添了一抹亮色,在数不清的奴才和叛贼之中昂然而立不屈而死,注定是要名垂青史的大英雄真豪杰。
面对历史上的第一抗清英雄,素来跋扈的李吴山表现出了少有的尊重:“指教二字吴山是不敢当,只是想告诉阎公一句话。”
“李帅请讲,应元洗耳恭听。”
“阎公且不忙离去,稍后万岁肯定要召见你。”
“召见我?”
明明已经讨了皇帝的不喜欢,自己这样的微末官吏又怎么会得到皇帝的私下召见?
“阎公所言湖广一事算了,万岁回对你提起的,我就不多说了!”
听了这话,阎应元的面色一呆,旋即狂喜,顿时就明白过来。
“事为绝密,万岁不得不如此,还望阎公体会万岁的良苦用心。此事万不可宣扬”
连皇帝本人都要假戏真做,足见此事的绝密程度,事关何等重大,阎应元又怎么会对别人提起?
“李帅放心,应元知道其中轻重。”
“那就好,我估计用不了多久,万岁就要召见你了。”
说完这句话之后,李吴山就离去了。
一直以来,李吴山都凭借着超越历史的超前眼光做事,而且从来都是无往而不利。一直以来,他都认为自己的智慧和见识远远超过这个时代,认为这一手瞒天过海的战略可以骗得过全天下人。但是,阎应元的出现,证明古人的智慧和眼光一点都不差,至少不必他李吴山差太多。尤其是在北伐还是湖广这个战略大方向的选择问题上,阎应元的眼光非常独到。
对于这样的人才,而且是历史上有名的扛清大英雄,要是李吴山不想招揽到自己的阵营当中,那就纯粹是睁眼说瞎话。
但李吴山却没有表露出哪怕一丁点的招揽之意,因为他知道有些人是永远都不可能招揽过来的。
比如说这个阎应元。
钱谦益同样是历史名人,但阎应元和钱谦益是绝不相同的两种人。要说战略眼光和行动力c执行力,崔耀祖也是有的,但阎应元不是崔耀祖,甚至和崔耀祖完全相反。
从本质上来看,阎应元更像史可法。
这种人,无论是功名富贵还是别的什么诱惑,都动摇不了他们心中的信念。
阎应元胸怀浩然正气,心存家国民族,而且无所畏惧,这种人注定只能为朝廷所用,却不能为自己所用。
事实果然如同李吴山所说的那样,没够多久,皇帝的贴身内侍就来找阎应元了
作为一个官职很低的微末官,能被皇帝用这样的方式召见,激动之情已难用笔墨形容。和得慕天颜的荣耀相比,更让阎应元激动的是皇帝的安排。
在明面上呵斥,在私下里召见,足以说明皇帝已经认可了他的西征建议。从刚才李大帅的话语之中,阎应元已听出了一丝弦外之音:北伐很可能只是一个幌子,朝廷的真实主攻方向就是湖广!
这边的北伐大戏演的愈逼真,就越说明西征湖广的战事已迫在眉睫,说不得一夜之间湖广大战就要打响,到时候必然是天下皆惊!
满怀着激动和兴奋之心,在外面等候陛见。
这个时候的复隆皇帝,正是接见闽浙水军代表郑袭。(郑袭是郑成功的兄弟,这就不必多介绍了吧。)
当然,这个时候还没有郑成功这个名字,历史上的郑成功,在这个时候叫做郑森,而且他本人还没有正式成为一方军事首领。
闽浙郑家的出身不怎么好,但却拥有很大的实力,而且和复隆朝廷之间并不存在事实上的君臣关系。郑家所代表的势力始终在明清之间摇摆,之所以这一次下定决心依附大明朝,而不是倒向清廷,一来是因为江南朝廷的局势日渐稳固,并没有象平行时空中那样迅速崩坏,表现出了很强的生存能力。再者也是因为钱谦益。
钱谦益钱老大人的个人品行和操守虽然乏善可陈,但是招揽闽浙郑家这个事情上,却是出了力气的。
郑家本就是海寇出身,和江南朝廷之间的君臣关系相当淡泊,这次之所以下大力气派遣水军助战,参与到北伐之战,少不了钱谦益居中穿针引线的功劳。
郑袭的兄弟郑森(就是历史上的郑成功,为了便于阅读,以后就使用郑成功这个名字吧)和东林党人关系很深,尤其是和钱谦益本人有着非常深厚的私交。
郑森表字大木,熟人都叫他郑大木,而大木这个表字就是钱谦益取的,由此可见一斑。
连郑家这种游离在大明朝体系外围的势力集团都向朝廷靠拢了,复隆皇帝当然不能轻忽,专门接见郑家的代表,除了表示拉拢之外,还有些象征意义的赏赐
约莫过了大半个时辰,郑袭离去之后,阎应元才得到了皇帝的接见
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