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当机会来敲门 30.武悼悲歌
冉闵最为精彩的故事的开始,其实也是他悲惨结局的序幕。在杀胡令号召天下汉人杀尽胡夷的同时,也注定了天下胡人对冉闵群起而攻之的必然现实。
灭亡的钟声是在第一次襄国之战失败时敲响的。
在反击诸胡联军取得连续胜利之后,冉闵的军队迅速扩充到三十万人,信心也随之膨胀。350年十月,冉闵出师讨伐襄国。
战争的初始阶段冉魏大军节节胜利,在短时间内就兵临襄国城下并将其包围。然后就是旷日持久的围困作战(一百多天),冉魏军队在攻城和围困中耗尽了最初的锐气,石袛却在抵抗与求和中(曾去帝号向冉闵求和)等来了援军,胜利的天平随着时间的推移开始向后赵倾斜。351年三月,冉闵军在石袛、前燕、姚弋仲三方围攻以及投降的胡人士兵趁机作乱的多重作用下(冉闵此次作战中重用胡人降兵),冉魏军队惨败。跟随冉闵出征的大军有十万多人,最终跟着冉闵逃回邺城的,只有十余骑!
毫无疑问,这是一次惨败,损失之惨重不言而喻,用片甲无存来形容也毫不为过。影响也是格外巨大的,据说,当时冉闵已经回到邺城皇宫好多天,而邺城的百姓还是以为他们的皇帝陛下已经战死而惶惶不可终日,搞得冉闵只好亲自出宫安抚百姓——证明自己还活着,才算是安定了民心、军心。
这些只是此次失败的直接影响,随后的副作用更为严重深远。直接断送了冉魏帝国的前途命运。
此战之后,冉闵赖以立国的基础消耗一空,根本开始动摇。虽然在随后的反击作战中取得胜利(351年四月,冉闵击败追击而来的刘显),但因失败而形成的颓势始终没有发生改变,冉魏陷入亡国的危机当中,并疲于应付。
国力的增加是日积月累的,尤其是在盖一所房子(皇帝家的宫殿)就足以拖垮一个国家的年代,脆弱的国民经济使得国家行动必须慎之又慎,容不得半点马虎。比如曹操,周瑜一把火烧光了他八十三万大军的时候,同时也烧光了他全部的一统天下的梦想,后期的权谋计算,只是为子孙后代篡夺汉室江山铺平道路罢了。不信?不知道您还记不记得“得陇望蜀”的典故?即得陇不复望蜀之人,怎么会是一统天下的雄主?还有刘备,戎马一生攒下来的积蓄因夷陵一败而荡然无存,哪里还有什么兴复汉室的信心!身心俱碎,万念俱灰!在电视剧新三国中,临死前的刘备对这两个成语有着堪称完美的表述。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悲催起来,竟也是一样的。
至于冉闵,固然表现得更加坚强,毕竟年轻就是最大的资本,只不过是从头再来!然而也依然如同秋后的蚂蚱,无论怎么蹦跶,都改变不了必将灭亡的结局。在此感叹一声:有心杀贼,无力回天!脆弱的国民经济遭到破坏后恢复起来是格外缓慢的,实力的损耗让冉闵不可能重塑辉煌,不可逆转的从巅峰跌下,走向末路。
不止于此,本着趁你病要你命的精神,东晋帝国趁火打劫,在冉魏军队和诸胡联军血战之际,拼命地挖起了冉魏的墙角。351年八月,东晋以皇朝正统之名义,大肆“接收”冉魏州郡。冉闵的徐州刺史周成、兖州刺史魏统、豫州牧冉遇、荆州刺史乐弘都携城堡归顺东晋。平南将军高崇、征虏将军吕护拘捕洛州刺史郑系,携三河归顺东晋。这些,更是让冉魏政权雪上加霜!
应该算是消息不畅惹的祸。襄国之战失败后,连邺城百姓都认为冉闵已经战死,更不要说邺城之外的州郡了。通讯工具的局限(当时,流言的传播主要靠街头巷议)给了东晋足够的可乘之机:冉闵已死,你们还不投靠我,等着效忠于谁呢?
若是放在现在,一个电话打过去,或许,冉闵随后的处境会好许多。
我们来看看作为战胜方的后赵随后的诸多变故吧!
襄国之战获胜后,石袛乘胜进军(那是必须的),派大将刘显率军十万追击冉闵,直至邺城城下。不过战败了,那一战,冉闵倾城而出,用上了他仅存的全部的力量,首战即斩杀刘显一万多人,解邺城之围。再战追击刘显消灭其三万多,刘显狼狈逃回。
生死线上的反击,冉闵和他的军队用实力再次证明了汉军的威武和强悍。
一个民族一旦重新找回自己的位置,便无论如何再不舍得放弃,为了这种自尊,他们可以抛却生命,这就叫民族凝聚力。我想,冉闵和他麾下的将士们之所以如此勇猛,原因就在于此吧!
战后,狼狈逃回的刘显杀了石袛并向冉闵投降。
您没看错,是杀石袛向冉闵投降。当时,冉闵得知消息后很高兴,封了刘显一大堆的官职,然后就率兵回家了。刚刚损失十万大军的冉魏,需要时间疗伤。从后来刘显的反复无常来看,冉闵着实应该乘胜追击的。一个杀害自己的君主并向敌国投降之人,有什么值得冉闵去信任?除非,实力不允许他再攻打一次襄国,那这样也就算是最好的结局了。
需要对后赵石氏做一个最后的交代了,在刘显杀死石袛向冉闵投降的时候,同时被刘显杀死的有乐安王石炳(石虎庶子)、太保张举、太宰赵鹿等,后赵石氏从此彻底族灭。
石虎的十四个儿子全部死于非命。其中,两个被石虎自己处死;六个自相残杀而死;五个被冉闵灭族;一个投靠东晋(石琨)被斩于街市(石琨投靠东晋的时候,直接被东晋政权请去了菜市口,斩首示众,没有审问,更没有礼遇)。一生造孽无数的石虎,终于在儿孙的身上得到了他应有的报应。
石氏完了,历史的表演还在继续,以后的故事属于羯族人的戏份少之又少,他们退到舞台的角落,等待最后一次客串机会的来临。
关于刘显,后来是当了皇帝的,但是我们并不需要对他了解很多,生平简介全略。只需要知道他是石袛手下一员大将即可,很受宠信,但终究反了石袛。
时间并没有过多久,刘显又反了冉闵。在再一次攻打冉闵失败狼狈逃回襄国后,刘显自己当起了皇帝。
不用奇怪刘显的作为,弑君篡位、复降复叛之人,我们还期望他讲究什么忠孝节义之类的东西吗?简直可笑了我们自己!
在封建时代,尤其是群雄并起之时,最高领导往往凭借“称帝”来重塑自己因战争失败而丧失了的个人威信、地位,提升士兵因战败而萎靡不振的精神士气。对于弑君篡位的刘显,更是如此。本就名不正言不顺,再没个响亮的名头(比如皇帝)镇住场子、降住小弟,那么大哥的日子也就算是混到头了!当然,最重要的是,临死了也要过一把当皇帝的瘾!灭亡在即,哪怕明知道看不到明天的太阳,今天也要龙袍加身爽一爽。比如吴三桂,比如李自成,都是如此。至于刘显,连名字都叫个“显”字,有了机会又怎能不好好显一显?
当了皇帝的刘显继续着后赵之前对冉魏的政策:进攻!用不上“持续”这两个字了,冉闵受够了他,没有给刘显更多的机会。
352年二月,刘显进攻冉魏常山郡。冉闵以八千士兵救援,击败刘显后追至襄国,刘显部将曹伏驹打开城门接应冉闵,冉闵攻克后赵国都襄国。在中原大地作恶数十年的后赵终于尘埃落定、彻底灭亡。
长于背叛者终于死于背叛。关于刘显,到此截止。
消灭后赵以后,至少,在理论上我们应该认为冉闵肃清了中原,随后的故事也应该步入正轨:休养生息,富国强兵,北伐,南征,一统天下。然而历史真的就像一场舞台剧,压轴的总是在最后出场!在冉闵竭尽全力和后赵残余生死相搏之际,曾经的宿敌——前燕趁机南下,随之而来的是滚滚烟尘和漫天血雨。
在石虎去世之前,冉闵是被作为一个将军来培养的,主要任务就是在后赵北部边境防御前燕,没办法,谁让石虎老是打不过人家!应该说,冉闵的工作能力是不容置疑的,虽然前燕一直虎视眈眈,但是始终没有得到什么机会。后来,冉闵忙着在后赵皇族的内讧中争权夺利,也就顾不上前燕了。一不小心,前燕的大军就杀将了进来,势不可挡!
廉台在河北,在灭亡后赵之后,属于冉魏的势力范围,前燕在辽东,在河北之北。这不是前燕第一次入侵中原(之前和冉闵交过手),然而这一次,来了,他们不想再走。
双方的遭遇是早有预谋的,在冉魏和后赵之间你死我活的战争正如火如荼进行着的时候,前燕趁机南下。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很明显,前燕就是那个想要得利的渔翁。就后来的发展来看,前燕这个渔民做的可真是优秀得很。
对于前燕的南下,冉闵是不知情的,平定后赵之后,天下初定,百废待兴,等着冉闵去做的工作还有很多,比如:让邺城的百姓们吃上一口饱饭!
您千万不要笑,那时那地,吃饱饭是一项艰难的事业,就好比如今那些没车没房没存款而且年龄奔三却刚刚毕业的童鞋们要去讨老婆一样。除了自己扯淡,还能扯什么呢?
当时冉闵的处境是艰难的,持续的作战让整个冉魏都处在战争机器的运作当中,停下来之后才发现:大家都去打仗,没人种地了。国都邺城更是如此,饥肠辘辘的百姓触动着冉闵的心弦。
冉闵分了军粮!
他把军队的口粮分给了邺城的百姓,然后,带着他最为精锐的八千勇士出邺城“游食”!
然而很不幸,冉闵军行踪被慕容恪探知,于是,大网张开,冉闵也就和慕容恪所率领的十四万骑兵撞了个满怀。
游食,一边“游”一边吃之意,或者说哪里有吃的就到哪儿去吃,俗称:要饭。冉闵带着他的军队出城“游食”的时候应该是这样说的:“弟兄们,把粮食留给百姓,哥(朕)带你们要饭去!”
皇帝混到了要去要饭的地步,至少说明了两个问题,其一:冉魏已经穷得揭不开锅了;其二:冉闵是个好皇帝,或许并不优秀到足以应对时局游刃有余,但愿意省下口粮给百姓的皇帝确实值得拥戴。这也许就是邺城城破后冉魏军民誓死不降的原因吧!
好了,我们来看一下冉闵的最后一战。
时间:352年四月
地点:廉台(今河北石家庄东部无极县东北)
战役名称:廉台之战
交战双方:冉闵vs慕容恪
起因:“游食”途中,冉闵的八千步军与南下的慕容恪十四万骑兵遭遇。随后,冉闵军被围。
这是冉闵与慕容恪的第二次对决,生死之战。率先发起进攻的并不是慕容恪的骑兵,而是冉闵不足万人的步兵。今天的我们很难想象,食不果腹的冉闵的汉军是如何依靠两条腿向慕容恪的十四万骑兵发起冲击的。然而他们做到了,面对必死的结局,冉闵和他麾下的八千勇士爆发出了惊世骇俗的勇气。
大将军董闰、车骑将军张温在战役准备阶段劝谏过冉闵,“鲜卑人乘胜利之势,锋芒锐利,而且敌众我寡,应该暂且躲避。等他们骄傲懈怠以后,再增加兵力,加以攻击。”
应该说,这是一个较为科学的建议,敌众我寡,确实不应该力敌。然而冉闵之前的战斗,哪一次不是以少胜多呢?胜利中的冉闵并不认为他需要躲避,或者说,明知道力不能敌,冉闵也宁愿选择战斗着死去。
“我要用这些兵众平定幽州,斩杀慕容俊。如今遇上了慕容恪而躲避他,人们该说我什么呢!”
好吧,那就去战斗!
冉闵最初的战术是正确的,首先,将部队布置在不利于骑兵展开山高林密 处;其次,令人在慕容恪军中散步流言以扰乱军心鼓噪声势;最后,在进攻中利用步兵比骑兵更持久、更灵活(骑兵笨重,不利久战)的特点拖垮骑兵。
慕容恪的方法就简单了,用一次次的失败和退却将冉闵军队引诱到了平原地区,然后围而歼之!
最后的战斗开始了,中计被困的冉闵骑朱龙马,持矛戟,手刃鲜卑强兵悍将三百余人,麾下将士个个奋勇争先,悍不畏死。结果是石破天惊的,冉闵和他的八千汉军在十四万鲜卑骑兵组成的包围圈中十战十胜!
那该是一场什么样的战斗?八千个衣衫褴褛、食不果腹的步兵向十四万装备精良的鲜卑骑兵发起进攻!
真是奇怪的一个民族,懦弱起来任人宰割;强悍起来威震天下。
近乎黔驴技穷的慕容恪拿出了他最后的杀手锏——铁浮屠!
铁浮屠,人、马均身披重甲,三人为伍,以皮索相连,人进一步,移马一步,示不反顾。具有极强的进攻能力和防御能力。史书记载:精锐特甚,所向无前。
那是一个清晨,晨曦窜入尸体枕籍的战场,清晨的静谧安详中带着恐怖与狰狞。冉闵的战斗是胜利的,然而越打越多的鲜卑军队和越发疲惫的他的战士让冉闵第一次陷入恐慌,他看不到胜利的希望。于是,冉闵决意突围。吃光了所有的存粮之后,像之前的十次战斗一样,冉闵和他的军队走向战场,向着他们的敌人发起进攻。
战斗异常惨烈,冉闵和他的八千勇士冲破了鲜卑人一道又一道防线,然而,在他们异常疲惫之时,迎着他们而来的是一支全身重甲的骑兵——铁浮屠,然后,撕碎了冉魏军队战阵。
冉闵,败了。
然而冉魏士兵并没有溃散,在掩护冉闵和文武大臣突围的过程中,筋疲力尽的他们机械般的挥舞手中早已残破的战刀砍向敌人,尽着自己最后的努力,一直战斗到最后一个人!整个战役的始终,冉魏没有被俘的士兵,更没有投降的战士。
也就是从那时起,“铁浮屠”成为汉族士兵的噩梦,在他们心中造成无尽的创伤和阴影。久久,挥之不去。
铁浮屠也就从那时起成了胡人军队屠戮汉军的杀手锏,从唐到五代都有因“铁浮屠”全歼汉军步兵数万的记录,在辽金时代更是被广为利用,而且所向披靡!直到岳飞的出现!
在付出了无数的鲜血,吸取了无数次失败的教训之后,0年,岳飞部队(岳家军)与金兀术率领的铁浮屠大军展开决战,铁浮屠大军全军覆没,从此正式退出历史舞台。那一年,据“铁浮屠“的出现已经过去了将近八百年。
冉闵是在突围的路上被俘的,其实当时已经突出了包围圈,只是坐下的朱龙马因为过度疲劳而突然死亡,两条腿的冉闵毕竟跑不过四条腿的鲜卑精骑。据说,当时朱龙马跑着跑着突然就停了下来,然后站着,无论冉闵怎么呵斥抽打,那马儿如泥塑一般,一动不动。
天亡我也,非战之罪!
应该说,被俘后的冉闵表现出了汉人君王应有的气魄。虽然没有像项羽那样割首相送,但毕竟没有穿上青衣小帽为夷狄的官僚斟茶倒酒,更没有身着奴仆的装束为胡人的君王牵马置镫。
决绝的死让人敬佩感叹,不屈的活更让人肃然臣服!
冉闵,是不屈的!
慕容恪捉到冉闵后,赴蓟(ji)城(今天津蓟县)献与国主慕容俊。左右命冉闵下拜,冉闵当然是拒绝的。乃叱之:“汝何不拜吾主?”冉闵回答:“安有中朝天子拜汝夷狄乎!”慕容俊嘲笑冉闵:“汝乃奴仆下才,怎得妄自称帝?”冉闵怒道:“天下大乱,尔曹夷狄禽兽之类犹称帝,况我中土英雄,何为不得称帝邪!”是了,你们这些禽兽一样的蛮夷尚且可以称王称帝,我这样的中华英雄反倒是要永世为人奴仆吗?
慕容俊大怒,鞭之三百,然后送至龙城(今辽宁朝阳),告廆、皝庙(向祖先献俘,庆祝辉煌胜利),随后,斩冉闵于遏陉山。整个献俘的过程,冉闵大骂不止,嘿嘿,慕容俊在问候自己的列祖列宗的同时,冉闵也在问候他的列祖列宗。区别在于:一个特别关照男性,一个特别关照女性。
冉闵死后,山左右七里草木悉枯,蝗虫大起,从五月到十二月,天上滴雨未降。慕容俊大惊,派人前往祭祀,追封冉闵谥号为“武悼天王”。也就在那一天,天降大雪,过人双膝。
“武悼天王”是冉闵的敌人给他的谥号,一个武字,一个天王的称号,入木三分地体现了胡人对冉闵深深的畏惧。
邺城守军艰苦抵抗鲜卑军队达一百多天,352年八月,邺城失陷,冉魏灭亡。绝望至极的冉魏臣子们守节自缢者有之,逃往东晋者有之。但是,作鸟兽散的他们,无一人投降前燕。
冉闵在冉魏政权的谥号是很多很多年以后从他的后人冉华的墓志上才知道的,谥曰“平”。历史上,皇帝的谥号是有严格设定的:布纲治纪曰平!原来,依仗八千汉军就足以横扫中原的冉闵,最为突出的并不是他的武力,而是“布纲治纪”!我终究略去了这伟大的一点,毕竟,冉魏的短命注定了他文治不显。
冉闵在占领邺城时,救出了二十多万被羯人抢掠的汉人少女,并帮助她们寻找失散的家人,然而在冉闵放这些汉族少女回家时,有五万多人选择留下,因为她们已经无家可归。冉魏灭亡,厄运重新降临,南下的鲜卑大军将她们充作军粮,一个冬天就吃了个干净。在鲜卑军队离开之后,邺城外的碎骨残骸,像山一样堆积。(记住本站网址,om,方便下次,或且百度输入“ ”,就能进入本站)
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
灭亡的钟声是在第一次襄国之战失败时敲响的。
在反击诸胡联军取得连续胜利之后,冉闵的军队迅速扩充到三十万人,信心也随之膨胀。350年十月,冉闵出师讨伐襄国。
战争的初始阶段冉魏大军节节胜利,在短时间内就兵临襄国城下并将其包围。然后就是旷日持久的围困作战(一百多天),冉魏军队在攻城和围困中耗尽了最初的锐气,石袛却在抵抗与求和中(曾去帝号向冉闵求和)等来了援军,胜利的天平随着时间的推移开始向后赵倾斜。351年三月,冉闵军在石袛、前燕、姚弋仲三方围攻以及投降的胡人士兵趁机作乱的多重作用下(冉闵此次作战中重用胡人降兵),冉魏军队惨败。跟随冉闵出征的大军有十万多人,最终跟着冉闵逃回邺城的,只有十余骑!
毫无疑问,这是一次惨败,损失之惨重不言而喻,用片甲无存来形容也毫不为过。影响也是格外巨大的,据说,当时冉闵已经回到邺城皇宫好多天,而邺城的百姓还是以为他们的皇帝陛下已经战死而惶惶不可终日,搞得冉闵只好亲自出宫安抚百姓——证明自己还活着,才算是安定了民心、军心。
这些只是此次失败的直接影响,随后的副作用更为严重深远。直接断送了冉魏帝国的前途命运。
此战之后,冉闵赖以立国的基础消耗一空,根本开始动摇。虽然在随后的反击作战中取得胜利(351年四月,冉闵击败追击而来的刘显),但因失败而形成的颓势始终没有发生改变,冉魏陷入亡国的危机当中,并疲于应付。
国力的增加是日积月累的,尤其是在盖一所房子(皇帝家的宫殿)就足以拖垮一个国家的年代,脆弱的国民经济使得国家行动必须慎之又慎,容不得半点马虎。比如曹操,周瑜一把火烧光了他八十三万大军的时候,同时也烧光了他全部的一统天下的梦想,后期的权谋计算,只是为子孙后代篡夺汉室江山铺平道路罢了。不信?不知道您还记不记得“得陇望蜀”的典故?即得陇不复望蜀之人,怎么会是一统天下的雄主?还有刘备,戎马一生攒下来的积蓄因夷陵一败而荡然无存,哪里还有什么兴复汉室的信心!身心俱碎,万念俱灰!在电视剧新三国中,临死前的刘备对这两个成语有着堪称完美的表述。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悲催起来,竟也是一样的。
至于冉闵,固然表现得更加坚强,毕竟年轻就是最大的资本,只不过是从头再来!然而也依然如同秋后的蚂蚱,无论怎么蹦跶,都改变不了必将灭亡的结局。在此感叹一声:有心杀贼,无力回天!脆弱的国民经济遭到破坏后恢复起来是格外缓慢的,实力的损耗让冉闵不可能重塑辉煌,不可逆转的从巅峰跌下,走向末路。
不止于此,本着趁你病要你命的精神,东晋帝国趁火打劫,在冉魏军队和诸胡联军血战之际,拼命地挖起了冉魏的墙角。351年八月,东晋以皇朝正统之名义,大肆“接收”冉魏州郡。冉闵的徐州刺史周成、兖州刺史魏统、豫州牧冉遇、荆州刺史乐弘都携城堡归顺东晋。平南将军高崇、征虏将军吕护拘捕洛州刺史郑系,携三河归顺东晋。这些,更是让冉魏政权雪上加霜!
应该算是消息不畅惹的祸。襄国之战失败后,连邺城百姓都认为冉闵已经战死,更不要说邺城之外的州郡了。通讯工具的局限(当时,流言的传播主要靠街头巷议)给了东晋足够的可乘之机:冉闵已死,你们还不投靠我,等着效忠于谁呢?
若是放在现在,一个电话打过去,或许,冉闵随后的处境会好许多。
我们来看看作为战胜方的后赵随后的诸多变故吧!
襄国之战获胜后,石袛乘胜进军(那是必须的),派大将刘显率军十万追击冉闵,直至邺城城下。不过战败了,那一战,冉闵倾城而出,用上了他仅存的全部的力量,首战即斩杀刘显一万多人,解邺城之围。再战追击刘显消灭其三万多,刘显狼狈逃回。
生死线上的反击,冉闵和他的军队用实力再次证明了汉军的威武和强悍。
一个民族一旦重新找回自己的位置,便无论如何再不舍得放弃,为了这种自尊,他们可以抛却生命,这就叫民族凝聚力。我想,冉闵和他麾下的将士们之所以如此勇猛,原因就在于此吧!
战后,狼狈逃回的刘显杀了石袛并向冉闵投降。
您没看错,是杀石袛向冉闵投降。当时,冉闵得知消息后很高兴,封了刘显一大堆的官职,然后就率兵回家了。刚刚损失十万大军的冉魏,需要时间疗伤。从后来刘显的反复无常来看,冉闵着实应该乘胜追击的。一个杀害自己的君主并向敌国投降之人,有什么值得冉闵去信任?除非,实力不允许他再攻打一次襄国,那这样也就算是最好的结局了。
需要对后赵石氏做一个最后的交代了,在刘显杀死石袛向冉闵投降的时候,同时被刘显杀死的有乐安王石炳(石虎庶子)、太保张举、太宰赵鹿等,后赵石氏从此彻底族灭。
石虎的十四个儿子全部死于非命。其中,两个被石虎自己处死;六个自相残杀而死;五个被冉闵灭族;一个投靠东晋(石琨)被斩于街市(石琨投靠东晋的时候,直接被东晋政权请去了菜市口,斩首示众,没有审问,更没有礼遇)。一生造孽无数的石虎,终于在儿孙的身上得到了他应有的报应。
石氏完了,历史的表演还在继续,以后的故事属于羯族人的戏份少之又少,他们退到舞台的角落,等待最后一次客串机会的来临。
关于刘显,后来是当了皇帝的,但是我们并不需要对他了解很多,生平简介全略。只需要知道他是石袛手下一员大将即可,很受宠信,但终究反了石袛。
时间并没有过多久,刘显又反了冉闵。在再一次攻打冉闵失败狼狈逃回襄国后,刘显自己当起了皇帝。
不用奇怪刘显的作为,弑君篡位、复降复叛之人,我们还期望他讲究什么忠孝节义之类的东西吗?简直可笑了我们自己!
在封建时代,尤其是群雄并起之时,最高领导往往凭借“称帝”来重塑自己因战争失败而丧失了的个人威信、地位,提升士兵因战败而萎靡不振的精神士气。对于弑君篡位的刘显,更是如此。本就名不正言不顺,再没个响亮的名头(比如皇帝)镇住场子、降住小弟,那么大哥的日子也就算是混到头了!当然,最重要的是,临死了也要过一把当皇帝的瘾!灭亡在即,哪怕明知道看不到明天的太阳,今天也要龙袍加身爽一爽。比如吴三桂,比如李自成,都是如此。至于刘显,连名字都叫个“显”字,有了机会又怎能不好好显一显?
当了皇帝的刘显继续着后赵之前对冉魏的政策:进攻!用不上“持续”这两个字了,冉闵受够了他,没有给刘显更多的机会。
352年二月,刘显进攻冉魏常山郡。冉闵以八千士兵救援,击败刘显后追至襄国,刘显部将曹伏驹打开城门接应冉闵,冉闵攻克后赵国都襄国。在中原大地作恶数十年的后赵终于尘埃落定、彻底灭亡。
长于背叛者终于死于背叛。关于刘显,到此截止。
消灭后赵以后,至少,在理论上我们应该认为冉闵肃清了中原,随后的故事也应该步入正轨:休养生息,富国强兵,北伐,南征,一统天下。然而历史真的就像一场舞台剧,压轴的总是在最后出场!在冉闵竭尽全力和后赵残余生死相搏之际,曾经的宿敌——前燕趁机南下,随之而来的是滚滚烟尘和漫天血雨。
在石虎去世之前,冉闵是被作为一个将军来培养的,主要任务就是在后赵北部边境防御前燕,没办法,谁让石虎老是打不过人家!应该说,冉闵的工作能力是不容置疑的,虽然前燕一直虎视眈眈,但是始终没有得到什么机会。后来,冉闵忙着在后赵皇族的内讧中争权夺利,也就顾不上前燕了。一不小心,前燕的大军就杀将了进来,势不可挡!
廉台在河北,在灭亡后赵之后,属于冉魏的势力范围,前燕在辽东,在河北之北。这不是前燕第一次入侵中原(之前和冉闵交过手),然而这一次,来了,他们不想再走。
双方的遭遇是早有预谋的,在冉魏和后赵之间你死我活的战争正如火如荼进行着的时候,前燕趁机南下。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很明显,前燕就是那个想要得利的渔翁。就后来的发展来看,前燕这个渔民做的可真是优秀得很。
对于前燕的南下,冉闵是不知情的,平定后赵之后,天下初定,百废待兴,等着冉闵去做的工作还有很多,比如:让邺城的百姓们吃上一口饱饭!
您千万不要笑,那时那地,吃饱饭是一项艰难的事业,就好比如今那些没车没房没存款而且年龄奔三却刚刚毕业的童鞋们要去讨老婆一样。除了自己扯淡,还能扯什么呢?
当时冉闵的处境是艰难的,持续的作战让整个冉魏都处在战争机器的运作当中,停下来之后才发现:大家都去打仗,没人种地了。国都邺城更是如此,饥肠辘辘的百姓触动着冉闵的心弦。
冉闵分了军粮!
他把军队的口粮分给了邺城的百姓,然后,带着他最为精锐的八千勇士出邺城“游食”!
然而很不幸,冉闵军行踪被慕容恪探知,于是,大网张开,冉闵也就和慕容恪所率领的十四万骑兵撞了个满怀。
游食,一边“游”一边吃之意,或者说哪里有吃的就到哪儿去吃,俗称:要饭。冉闵带着他的军队出城“游食”的时候应该是这样说的:“弟兄们,把粮食留给百姓,哥(朕)带你们要饭去!”
皇帝混到了要去要饭的地步,至少说明了两个问题,其一:冉魏已经穷得揭不开锅了;其二:冉闵是个好皇帝,或许并不优秀到足以应对时局游刃有余,但愿意省下口粮给百姓的皇帝确实值得拥戴。这也许就是邺城城破后冉魏军民誓死不降的原因吧!
好了,我们来看一下冉闵的最后一战。
时间:352年四月
地点:廉台(今河北石家庄东部无极县东北)
战役名称:廉台之战
交战双方:冉闵vs慕容恪
起因:“游食”途中,冉闵的八千步军与南下的慕容恪十四万骑兵遭遇。随后,冉闵军被围。
这是冉闵与慕容恪的第二次对决,生死之战。率先发起进攻的并不是慕容恪的骑兵,而是冉闵不足万人的步兵。今天的我们很难想象,食不果腹的冉闵的汉军是如何依靠两条腿向慕容恪的十四万骑兵发起冲击的。然而他们做到了,面对必死的结局,冉闵和他麾下的八千勇士爆发出了惊世骇俗的勇气。
大将军董闰、车骑将军张温在战役准备阶段劝谏过冉闵,“鲜卑人乘胜利之势,锋芒锐利,而且敌众我寡,应该暂且躲避。等他们骄傲懈怠以后,再增加兵力,加以攻击。”
应该说,这是一个较为科学的建议,敌众我寡,确实不应该力敌。然而冉闵之前的战斗,哪一次不是以少胜多呢?胜利中的冉闵并不认为他需要躲避,或者说,明知道力不能敌,冉闵也宁愿选择战斗着死去。
“我要用这些兵众平定幽州,斩杀慕容俊。如今遇上了慕容恪而躲避他,人们该说我什么呢!”
好吧,那就去战斗!
冉闵最初的战术是正确的,首先,将部队布置在不利于骑兵展开山高林密 处;其次,令人在慕容恪军中散步流言以扰乱军心鼓噪声势;最后,在进攻中利用步兵比骑兵更持久、更灵活(骑兵笨重,不利久战)的特点拖垮骑兵。
慕容恪的方法就简单了,用一次次的失败和退却将冉闵军队引诱到了平原地区,然后围而歼之!
最后的战斗开始了,中计被困的冉闵骑朱龙马,持矛戟,手刃鲜卑强兵悍将三百余人,麾下将士个个奋勇争先,悍不畏死。结果是石破天惊的,冉闵和他的八千汉军在十四万鲜卑骑兵组成的包围圈中十战十胜!
那该是一场什么样的战斗?八千个衣衫褴褛、食不果腹的步兵向十四万装备精良的鲜卑骑兵发起进攻!
真是奇怪的一个民族,懦弱起来任人宰割;强悍起来威震天下。
近乎黔驴技穷的慕容恪拿出了他最后的杀手锏——铁浮屠!
铁浮屠,人、马均身披重甲,三人为伍,以皮索相连,人进一步,移马一步,示不反顾。具有极强的进攻能力和防御能力。史书记载:精锐特甚,所向无前。
那是一个清晨,晨曦窜入尸体枕籍的战场,清晨的静谧安详中带着恐怖与狰狞。冉闵的战斗是胜利的,然而越打越多的鲜卑军队和越发疲惫的他的战士让冉闵第一次陷入恐慌,他看不到胜利的希望。于是,冉闵决意突围。吃光了所有的存粮之后,像之前的十次战斗一样,冉闵和他的军队走向战场,向着他们的敌人发起进攻。
战斗异常惨烈,冉闵和他的八千勇士冲破了鲜卑人一道又一道防线,然而,在他们异常疲惫之时,迎着他们而来的是一支全身重甲的骑兵——铁浮屠,然后,撕碎了冉魏军队战阵。
冉闵,败了。
然而冉魏士兵并没有溃散,在掩护冉闵和文武大臣突围的过程中,筋疲力尽的他们机械般的挥舞手中早已残破的战刀砍向敌人,尽着自己最后的努力,一直战斗到最后一个人!整个战役的始终,冉魏没有被俘的士兵,更没有投降的战士。
也就是从那时起,“铁浮屠”成为汉族士兵的噩梦,在他们心中造成无尽的创伤和阴影。久久,挥之不去。
铁浮屠也就从那时起成了胡人军队屠戮汉军的杀手锏,从唐到五代都有因“铁浮屠”全歼汉军步兵数万的记录,在辽金时代更是被广为利用,而且所向披靡!直到岳飞的出现!
在付出了无数的鲜血,吸取了无数次失败的教训之后,0年,岳飞部队(岳家军)与金兀术率领的铁浮屠大军展开决战,铁浮屠大军全军覆没,从此正式退出历史舞台。那一年,据“铁浮屠“的出现已经过去了将近八百年。
冉闵是在突围的路上被俘的,其实当时已经突出了包围圈,只是坐下的朱龙马因为过度疲劳而突然死亡,两条腿的冉闵毕竟跑不过四条腿的鲜卑精骑。据说,当时朱龙马跑着跑着突然就停了下来,然后站着,无论冉闵怎么呵斥抽打,那马儿如泥塑一般,一动不动。
天亡我也,非战之罪!
应该说,被俘后的冉闵表现出了汉人君王应有的气魄。虽然没有像项羽那样割首相送,但毕竟没有穿上青衣小帽为夷狄的官僚斟茶倒酒,更没有身着奴仆的装束为胡人的君王牵马置镫。
决绝的死让人敬佩感叹,不屈的活更让人肃然臣服!
冉闵,是不屈的!
慕容恪捉到冉闵后,赴蓟(ji)城(今天津蓟县)献与国主慕容俊。左右命冉闵下拜,冉闵当然是拒绝的。乃叱之:“汝何不拜吾主?”冉闵回答:“安有中朝天子拜汝夷狄乎!”慕容俊嘲笑冉闵:“汝乃奴仆下才,怎得妄自称帝?”冉闵怒道:“天下大乱,尔曹夷狄禽兽之类犹称帝,况我中土英雄,何为不得称帝邪!”是了,你们这些禽兽一样的蛮夷尚且可以称王称帝,我这样的中华英雄反倒是要永世为人奴仆吗?
慕容俊大怒,鞭之三百,然后送至龙城(今辽宁朝阳),告廆、皝庙(向祖先献俘,庆祝辉煌胜利),随后,斩冉闵于遏陉山。整个献俘的过程,冉闵大骂不止,嘿嘿,慕容俊在问候自己的列祖列宗的同时,冉闵也在问候他的列祖列宗。区别在于:一个特别关照男性,一个特别关照女性。
冉闵死后,山左右七里草木悉枯,蝗虫大起,从五月到十二月,天上滴雨未降。慕容俊大惊,派人前往祭祀,追封冉闵谥号为“武悼天王”。也就在那一天,天降大雪,过人双膝。
“武悼天王”是冉闵的敌人给他的谥号,一个武字,一个天王的称号,入木三分地体现了胡人对冉闵深深的畏惧。
邺城守军艰苦抵抗鲜卑军队达一百多天,352年八月,邺城失陷,冉魏灭亡。绝望至极的冉魏臣子们守节自缢者有之,逃往东晋者有之。但是,作鸟兽散的他们,无一人投降前燕。
冉闵在冉魏政权的谥号是很多很多年以后从他的后人冉华的墓志上才知道的,谥曰“平”。历史上,皇帝的谥号是有严格设定的:布纲治纪曰平!原来,依仗八千汉军就足以横扫中原的冉闵,最为突出的并不是他的武力,而是“布纲治纪”!我终究略去了这伟大的一点,毕竟,冉魏的短命注定了他文治不显。
冉闵在占领邺城时,救出了二十多万被羯人抢掠的汉人少女,并帮助她们寻找失散的家人,然而在冉闵放这些汉族少女回家时,有五万多人选择留下,因为她们已经无家可归。冉魏灭亡,厄运重新降临,南下的鲜卑大军将她们充作军粮,一个冬天就吃了个干净。在鲜卑军队离开之后,邺城外的碎骨残骸,像山一样堆积。(记住本站网址,om,方便下次,或且百度输入“ ”,就能进入本站)
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