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百零八章 狮子大开口
第二天凌晨天还未亮,两个神神秘秘的人坐在吊篮上,从朝阳门的下到城外。
通州大营,清兵截获了通州码头来不及疏散的大量物资后,在码头西门的十里地安营扎寨,铺天盖地的军营连绵十五里地。一队队骑兵在各营的辖区中间和营地外面来往巡逻,光气势就让人觉得清兵的人多势众;从军营营帐数量,这里面说有二十万大军也不为过。
其实,这里只有皇太极亲自统领的三万人马,十四万大军,鳌拜带走了两万,豪格带走了四万,多尔衮带再走大部骑兵。剩下的三万人马被皇太极摆出一个疑兵计,用来迷糊不知根底的明军。
这就是骑兵占优势的好处,只有放开游骑侦查,以骑兵的灵活速度优势,可以来回控场。一万骑兵在平原四处游弋,可以让二万的步兵不敢轻举妄动。
巳时二刻,通清军大营门口,走来了两个商贾模样的中年男子,在离辕门三百步外,迎着巡逻的骑兵打起了白色旗帜。清兵在搜身确认身份后,把两人带入营门。
杨嗣昌神色略不安,从军营的规模来看。清兵绝不下去二十万人,从巡逻的军旅的姿态和神色细查,这些人很明显都是八旗嫡系骑兵,是骁勇善战之旅。如果清兵没答应媾和的意向,那么必然是一场惨烈的恶战;而且,这次恶战大明胜算不多!
二个人七绕八绕的整整两刻钟,才到达的行辕大帐。进入大帐后,之间左右两边整整齐齐站了两排工二十多名战将,上面左右还四名将来坐在椅子上。一个身穿明黄色甲胄的中年男子高坐帅位。
和杨嗣昌一起前来的宣公公也算时间见过大场面的人,大名的多数文臣武将都见过。可今天,他刚进大帐就被左右的建奴将领身上的杀气和凶狠的眼神吓得脚软;下体一股无法控制的尿意在压迫着他。这使得宣公公变得神色呆滞。
杨嗣昌在余光扫视瞬间,就发现除了正蓝旗和镶白旗,其他的八旗将领都在队列里。看样子,满洲八旗的二十多万的兵马,八旗到了六旗;在加上蒙古各部人马,这人数和营帐的规模相符!
再抬头正视眼前的这位“大清皇帝”,杨嗣昌不得不承认,此人面相雍容华贵,气势逼人。而且,一看就知道久经军务之人,身上一个毫不掩饰的杀气,即使隔了十步之遥,还是咄咄逼人。
“大明使臣杨嗣昌,见过金国大汗!”,杨嗣昌向皇太极躬身行礼道。身后的宣公公也有样学样的问候行礼。按理说,对待外藩,说什么话行什么里都是礼部事先商定好了,才不会违制失礼。但是他杨嗣昌是和崇祯禀报后偷偷来的,只能自己临机变通了。
称皇帝肯定是不行,天无二日,地无二主!普天之下只有九州神土的天子才能称作皇帝。称首领之类的也不行,如果被人家恼怒成羞杀了,那就死得冤枉了,毕竟,人家实际已经建国十几年了。只有称大汗是做可行,北方藩子的君主称的地位如同天子,但有没有天子的忌讳。
皇太极似笑非笑道:“怎么?你们明朝的人,到底是无知还是无礼?朕登基已经十一年,改国号为大清已经三年,你们明朝的人都井底之蛙?或者说是夜郎自大?”。
杨嗣昌尴尬的沉默,这个话他回答不了,如果刻意附和,这宣公公回去一报,自己日后绝无好下场。如果装作愤慨之词,痛骂对方,自己被杀了也白死,自己的使命就会不了了之;因为他们是偷偷而来的,连个正式的使臣证据都没有,两国交战不斩来使的规则都无法用。
“说吧,你们前来所谓何事?”,皇太极不急不慢的继续问道。
杨嗣昌理了理思路,身形立正说道:“大汗,有道是国虽大,好战必亡。大汗如果屡次行兵戈,死伤着都天下百姓,大汗于心何忍?再者,双方士兵都是有父母妻儿,一场大战下来不知有多少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不如大汗休兵戈,我大明也愿奉送一部钱粮,以供贵军千里奔波的损失”。
皇太极睁大了眼睛看着面前这位大明使臣,觉得对方非常可笑。什么国虽大,好战必亡这不是读书读傻了吗?我大清全民皆兵,出则为军,入则为民;讲究的是以战养战的策略。
还还什么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三国志》和《三国演义》这类书,他皇太极的拜读几遍,曹操打徐州杀的尸横遍野,血流成河!也没见曹操底下谋士和武将说什么。哎!这人和范先生相比,差远了!
略微思索了会,皇太极半真半假大的说道:“可《司马法》这段话还有下一句,那就是: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如果我现在不乘军力强盛时机攻打大明,日后焉知大明缓过气来会不会打我大清!”。
杨嗣昌闻言吓了一跳,他最怕的就是皇太极有这个想法,如果那样的媾和是没任何希望了。便说道:“大汗误会,我大明绝无此意。此次,使臣前来是本着和睦相处的诚意”。
皇太极鄙视道:“诚意,有什么诚意?你们既然有诚意,那么写下国书递呈过来!”
“第一,承认我大清与大明同等之国地位,从锦州和宁远撤军!,那里是辽东之地”
“第二,朕的先考老人家,以七大恨起兵,明朝当以国书向我八旗旗人曾经遭受过不公待遇致歉。大明皇帝如有诚意,就是下一道《罪己诏》也无不可。听说,历朝历代,但凡贤明之君都是能知错能改”。
“第三,朕此次入京,共帅联军二十八万。要退兵的话,请奉送粮食一百五十万石,白银三百万两,绸缎十万匹,娟麻葛纱各二十万匹”。
杨嗣昌闻言差点晕倒,此人完全是狮子大开口!
这三条,他杨嗣昌没有一条能做得了主,皇帝也不可能答应的。大明十几年来,不管面临多打困难都不曾从辽东主动退兵,即便是锦州诡异之局,也无人言弃!
下国书承认努尔哈赤的祖父是因为李梁成的失误被错杀?让朝廷认错?还下罪己诏?这等于做梦。朝廷要脸面的。
最后,这钱粮锦帛更是要命,崇祯的内库听说满打满算才五十五两银子。至于户部,每次都是左手进右手出;每次从各省押进京的赋税,不到一个月就军费的各项开支上花光了!
杨嗣昌突然发现,自己真不该来,不该出这个媾和主义。这个大清皇帝更是蛮不讲理和贪得无厌!
心里计较一番,杨嗣昌准备行拖延缓兵之计,不管怎么样,即使和谈不成,为自己各方朝廷大军争取勤王的时间也不错。便说道:“大汗,此事贵方要求太过,小臣必须回京向我大明皇帝陛下禀报一番,才能前来回复”。
皇太极扬了扬手,说道:“如此不送了!转告大明皇帝!如果愿给,自然是好,两国可以和平共处。如果不给,那朕只好率大军共进北京城自己去取!”。
杨嗣昌只好狼狈的带着宣公公告辞了
等杨嗣昌走了之后,大帐之中的各位“大将”,不管是站着的还是坐着,大部分起身向皇太极行礼后退出,只有阿齐格和苏克萨哈等少数“真”大将留下。很明显,其他人都是各营临时调来的长相威武的“大将”是用来凑数,以掩盖其他将领分兵的事实。
苏克萨哈向皇太极说道:“皇上!他们没有诚意,是在拖延!”
皇太极点了点头,说道:“朕知道!他们甚至不能代表大明的朝廷,连个官服都没穿就前来请和。当朕是三岁小孩!朱由检是被吓怕了,哈哈!也好,朕也需要点时间布置下朕的这盘棋”。
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
通州大营,清兵截获了通州码头来不及疏散的大量物资后,在码头西门的十里地安营扎寨,铺天盖地的军营连绵十五里地。一队队骑兵在各营的辖区中间和营地外面来往巡逻,光气势就让人觉得清兵的人多势众;从军营营帐数量,这里面说有二十万大军也不为过。
其实,这里只有皇太极亲自统领的三万人马,十四万大军,鳌拜带走了两万,豪格带走了四万,多尔衮带再走大部骑兵。剩下的三万人马被皇太极摆出一个疑兵计,用来迷糊不知根底的明军。
这就是骑兵占优势的好处,只有放开游骑侦查,以骑兵的灵活速度优势,可以来回控场。一万骑兵在平原四处游弋,可以让二万的步兵不敢轻举妄动。
巳时二刻,通清军大营门口,走来了两个商贾模样的中年男子,在离辕门三百步外,迎着巡逻的骑兵打起了白色旗帜。清兵在搜身确认身份后,把两人带入营门。
杨嗣昌神色略不安,从军营的规模来看。清兵绝不下去二十万人,从巡逻的军旅的姿态和神色细查,这些人很明显都是八旗嫡系骑兵,是骁勇善战之旅。如果清兵没答应媾和的意向,那么必然是一场惨烈的恶战;而且,这次恶战大明胜算不多!
二个人七绕八绕的整整两刻钟,才到达的行辕大帐。进入大帐后,之间左右两边整整齐齐站了两排工二十多名战将,上面左右还四名将来坐在椅子上。一个身穿明黄色甲胄的中年男子高坐帅位。
和杨嗣昌一起前来的宣公公也算时间见过大场面的人,大名的多数文臣武将都见过。可今天,他刚进大帐就被左右的建奴将领身上的杀气和凶狠的眼神吓得脚软;下体一股无法控制的尿意在压迫着他。这使得宣公公变得神色呆滞。
杨嗣昌在余光扫视瞬间,就发现除了正蓝旗和镶白旗,其他的八旗将领都在队列里。看样子,满洲八旗的二十多万的兵马,八旗到了六旗;在加上蒙古各部人马,这人数和营帐的规模相符!
再抬头正视眼前的这位“大清皇帝”,杨嗣昌不得不承认,此人面相雍容华贵,气势逼人。而且,一看就知道久经军务之人,身上一个毫不掩饰的杀气,即使隔了十步之遥,还是咄咄逼人。
“大明使臣杨嗣昌,见过金国大汗!”,杨嗣昌向皇太极躬身行礼道。身后的宣公公也有样学样的问候行礼。按理说,对待外藩,说什么话行什么里都是礼部事先商定好了,才不会违制失礼。但是他杨嗣昌是和崇祯禀报后偷偷来的,只能自己临机变通了。
称皇帝肯定是不行,天无二日,地无二主!普天之下只有九州神土的天子才能称作皇帝。称首领之类的也不行,如果被人家恼怒成羞杀了,那就死得冤枉了,毕竟,人家实际已经建国十几年了。只有称大汗是做可行,北方藩子的君主称的地位如同天子,但有没有天子的忌讳。
皇太极似笑非笑道:“怎么?你们明朝的人,到底是无知还是无礼?朕登基已经十一年,改国号为大清已经三年,你们明朝的人都井底之蛙?或者说是夜郎自大?”。
杨嗣昌尴尬的沉默,这个话他回答不了,如果刻意附和,这宣公公回去一报,自己日后绝无好下场。如果装作愤慨之词,痛骂对方,自己被杀了也白死,自己的使命就会不了了之;因为他们是偷偷而来的,连个正式的使臣证据都没有,两国交战不斩来使的规则都无法用。
“说吧,你们前来所谓何事?”,皇太极不急不慢的继续问道。
杨嗣昌理了理思路,身形立正说道:“大汗,有道是国虽大,好战必亡。大汗如果屡次行兵戈,死伤着都天下百姓,大汗于心何忍?再者,双方士兵都是有父母妻儿,一场大战下来不知有多少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不如大汗休兵戈,我大明也愿奉送一部钱粮,以供贵军千里奔波的损失”。
皇太极睁大了眼睛看着面前这位大明使臣,觉得对方非常可笑。什么国虽大,好战必亡这不是读书读傻了吗?我大清全民皆兵,出则为军,入则为民;讲究的是以战养战的策略。
还还什么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三国志》和《三国演义》这类书,他皇太极的拜读几遍,曹操打徐州杀的尸横遍野,血流成河!也没见曹操底下谋士和武将说什么。哎!这人和范先生相比,差远了!
略微思索了会,皇太极半真半假大的说道:“可《司马法》这段话还有下一句,那就是: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如果我现在不乘军力强盛时机攻打大明,日后焉知大明缓过气来会不会打我大清!”。
杨嗣昌闻言吓了一跳,他最怕的就是皇太极有这个想法,如果那样的媾和是没任何希望了。便说道:“大汗误会,我大明绝无此意。此次,使臣前来是本着和睦相处的诚意”。
皇太极鄙视道:“诚意,有什么诚意?你们既然有诚意,那么写下国书递呈过来!”
“第一,承认我大清与大明同等之国地位,从锦州和宁远撤军!,那里是辽东之地”
“第二,朕的先考老人家,以七大恨起兵,明朝当以国书向我八旗旗人曾经遭受过不公待遇致歉。大明皇帝如有诚意,就是下一道《罪己诏》也无不可。听说,历朝历代,但凡贤明之君都是能知错能改”。
“第三,朕此次入京,共帅联军二十八万。要退兵的话,请奉送粮食一百五十万石,白银三百万两,绸缎十万匹,娟麻葛纱各二十万匹”。
杨嗣昌闻言差点晕倒,此人完全是狮子大开口!
这三条,他杨嗣昌没有一条能做得了主,皇帝也不可能答应的。大明十几年来,不管面临多打困难都不曾从辽东主动退兵,即便是锦州诡异之局,也无人言弃!
下国书承认努尔哈赤的祖父是因为李梁成的失误被错杀?让朝廷认错?还下罪己诏?这等于做梦。朝廷要脸面的。
最后,这钱粮锦帛更是要命,崇祯的内库听说满打满算才五十五两银子。至于户部,每次都是左手进右手出;每次从各省押进京的赋税,不到一个月就军费的各项开支上花光了!
杨嗣昌突然发现,自己真不该来,不该出这个媾和主义。这个大清皇帝更是蛮不讲理和贪得无厌!
心里计较一番,杨嗣昌准备行拖延缓兵之计,不管怎么样,即使和谈不成,为自己各方朝廷大军争取勤王的时间也不错。便说道:“大汗,此事贵方要求太过,小臣必须回京向我大明皇帝陛下禀报一番,才能前来回复”。
皇太极扬了扬手,说道:“如此不送了!转告大明皇帝!如果愿给,自然是好,两国可以和平共处。如果不给,那朕只好率大军共进北京城自己去取!”。
杨嗣昌只好狼狈的带着宣公公告辞了
等杨嗣昌走了之后,大帐之中的各位“大将”,不管是站着的还是坐着,大部分起身向皇太极行礼后退出,只有阿齐格和苏克萨哈等少数“真”大将留下。很明显,其他人都是各营临时调来的长相威武的“大将”是用来凑数,以掩盖其他将领分兵的事实。
苏克萨哈向皇太极说道:“皇上!他们没有诚意,是在拖延!”
皇太极点了点头,说道:“朕知道!他们甚至不能代表大明的朝廷,连个官服都没穿就前来请和。当朕是三岁小孩!朱由检是被吓怕了,哈哈!也好,朕也需要点时间布置下朕的这盘棋”。
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