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血战长平
,最快更新秦汉风暴最新章节!
“”赵括被围困在长平前线,四十五万大军危在旦夕。”
原本还期望赵括能旗开得胜的赵孝成王得到消息之后瞬间如坠冰窖,恐慌之余,连忙招募赵国剩余兵士前去支援长平。
战国时代,全民皆兵,兵就是民,民就是兵。
农民丢了锄头拿起武器来就能上战场,士兵丢了武器拿起锄头来就是农民,所以战国七雄除了一些国家拥有的少部分精锐部队之外,大部分的部队都没有经过太严格的训练就直接拉上了战场,这样的民兵就算是送到战场上基本上也是炮灰。
此时的赵国也并不是无兵可用,在赵国北部边郡还有十几万胡服骑射留下来的骑兵精锐,只是这批精锐距离长平太远,一时间来不及支援,并且长平多山,大规模骑兵部队也很难展开进攻发挥作用。
不过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就算赵国四十五大军困在长平,举国之力还是能凑出一批军队去支援长平的。
只要赵国援军能够打败占领百里石长城的秦军并且与赵括汇合的话,赵括的四十五万大军还是有一线生机退回来,赵括之所以率领赵军坚守也正是因为他还寄希望于赵国的这支援军。
白起围住了赵军,这位战国四大名将之首已经将能做的事情全都做完了,剩下的,他也只能交给老天。
赵括困守在丹水河谷依旧没有失去希望,他还在等赵国援军,只要援军到,他赵军还有希望。
此时,嬴稷站了出来。
这位六十多岁的老秦王御驾亲征亲自赶赴河内郡(函谷关外,原是魏国土地,秦国占领之后设立),并且下达了一条近乎疯狂的命令:全体赐百姓爵位一级,凡是十五岁以上的人全都赶赴长平,一定要将赵军的援军挡住!
(秦王命令十五岁以上的人中经过考证除了男人之外应该有不少的少女,少女少男脸庞稚嫩,或许还不懂得生和死是什么意思但必须拿起武器上阵杀敌,这些人大部分都回不来了,侥幸回来的也大都是残废,战国军争恐怖至此)
拼了,这是彻底的拼了!
秦王也和白起一样红了眼珠,这是事关秦国国运的大战,此战若赢,函谷关以东再无任何一国能够与秦国抗衡,秦国统一天下指日可待!
秦国必须不惜一切代价拿下长平!
赵国的援军终究被挡在了嬴稷带来的的援军挡在了长平。
赵括眼巴巴的等待着赵军来救援,漫长的等待最后却变成了泡影,援军没有一点影子,赵军的粮草却早已吃的干干净净。
一个人不吃饭不喝水能维持几天?医学上讲能活三天,充其量能活四天。
好在赵军靠着丹河,河里有水,有水就能喝。
光喝水不吃饭能活几天?普通人能活七天,壮实点的能活八天,这已经是人体机能能坚持的极限。
但是,困守在丹河西岸的赵军却足足的坚持了四十六天!
或许,赵军在倾巢出动的时候带了些粮食。或许,有水喝能多坚持几天。也或许,赵人常年与北方少数民族混战,混战的结果带来了混血,混血带来了体质强健,可就算体质再强的人光喝水不吃饭也不可能坚持四十多天。
怎么办?
那只能吃人了。
那是公元前260年的七月盛夏,赵括轻敌冒进困守在了丹河河谷。
骄阳似火,尸积如山,在散发着恶臭味的尸体旁,几个饿的萎靡的赵兵生生的撕掉同胞尸体上稍微新鲜的肉煮进锅里,这当然是没办法的事,但凡是个人都不会主动去吃人肉,可他们没办法,不吃人肉就得饿死,在饥饿面前,所谓的人性就变成了苍白无力的笑话。
七月,熬到了九月。
天气还是一样的炎热,最开始战死的士兵早已变成了一堆粘着血皮的骨头,这些战死的士兵或许是幸福的,因为他们看不到人间炼狱的一幕。
整整坚持了四十多天的赵军终究是没有等来赵军,原本还存有一丝丝希望的赵括终究也充满了绝望。
绝望之中,赵括终于明白不会再有援军。
一般人在陷入如此绝境的面前,心理防线早就崩溃了,估计他们会选择自杀,但是赵括没有自杀,这位纸上谈兵贻笑千年的年轻将军在绝望之时依旧存留着军人的血性,他或许已经败了,但他绝不轻言失败。
既然没有援军,那就冲出去!
疲弱的几十天没吃东西的赵军还能冲出去吗?赵括不去想这个问题,因为已经没有意义。
赵括将赵军一分为四,从四个方向以自杀式的方式向铁桶一般的秦军发动最后的攻击。
历史没有记载赵括自己是从四个方向中哪个突围的,但我想,公元前260年夏末的赵括定是义无反顾的朝着西边的秦军壁垒发动进攻,那是秦军防守最强硬的地方,那里有秦军主力,更有战神白起。
赵括还是死了,秦军强悍的弩箭将赵括设成了刺猬,赵括的尸体重重的栽倒在了滚烫的土地上。
赵括是可怜的,初入战场就遇到了战国四大名将之首的战神白起。
赵括是可悲的,若是有生之年他能多加锻炼,以后或许也能成为赵国一代名将。
赵括又是可恨的,他的一意孤行损失赵军四十五万,赵国由此一蹶不振。
不管怎么说,赵括还是倒下了。
在赵括倒下的秦军壁垒上,白起手扶长剑,悲哀且鄙夷的看了一眼尚有余温的赵括尸体,低吼一声:赵括已死,降者不杀!
白起洪亮有力的声音传遍整片山谷,血战中的赵军得知主将已死的消息,支撑着这支彪悍军队的最后一口气也终于消散,疲惫的赵军终于放下了兵器,几十万赵军跪地投降……
但,这些投降的赵军却没有幸运的活下来,靠着喝水吃人肉的赵国降军熬过了饥饿,却没有躲过白起的屠刀。
白起下令,将赵军坑杀,所谓坑杀,不是直接活埋,应该是先砍掉脑袋随便埋在土里,一部分脑袋由秦军士兵割下来挂在腰带上回去算作军功,割不了的脑袋就烂在了河谷,变成了孤魂野鬼。
这一战,赵军战死的加上投降被杀的,前前后后加起来一共四十五万,从此赵国一蹶不振,四十二年之后,秦始皇派遣大将王翦攻入赵国邯郸俘虏了最后一个赵王赵迁,赵国灭亡。
数千年来,众人提及白起脑中第一印象就是嗜血好杀,长平之战在赵军投降的情况下白起居然残忍的下令杀掉降卒,人们多指责白起杀戮太过,其实仔细想想,当时的白起下令屠杀手无寸铁的赵军也是无奈之举。
历史记载,白起之所以坑杀赵军,原因是‘赵卒反复,非尽杀之,恐为乱”,意思就是就算秦军不杀赵军降卒也不可能将其收编,赵国对秦国恨之入骨,若是不杀,这些赵国降兵迟早要造反。
这当然是一条理由,但绝不是全部的理由,白起之所以杀这些赵军降卒,是多方面原因汇聚在一起的结果。
第一,粮食的问题。
早在赵括替代廉颇之前,秦国和赵国就已经在长平对峙了三个多月,两国的粮食都消耗的差不多了,加上后面秦军包围了赵军四五十天,秦军的粮食八成也不多了,就算粮草还能坚持估计也只够秦军用的,突然多了二十多万的降军,秦军务必要将自己的口粮分给赵军,这么一来秦军的粮食也不够吃的,粮食只有一份,却有两张嘴想吃,唯一的办法就是弄死一张嘴,这个道理白起懂。
第二,现实问题。
就如同白起说的,赵国降卒是不愿意为秦国卖命的,这些赵国军人的家在赵国,妻儿老小都在赵国,就算秦军把他们俘虏走这些人日思夜想着回家,早晚要叛乱,这点已经在前几个月得到了证实,当时王龁攻占了上党郡,可是上党郡的老百姓还是拖家带口的逃向赵国而不归秦国。倘若要是赵国降的人少点秦军还能试着消化掉,可长平一战赵军降了几十万,这几十万人要是编入秦军然后聚众反叛的话,对秦国的打击将是致命性的,白起不敢冒这个险。
第三,白起个人问题。
白起残忍嗜杀,既有他性格中冷酷的因素,更有秦国的体制原因。秦国自从百年前商鞅变法以来就一直实行军功爵制,在秦国穷人要想出人头地只有两条路,要么好好种地多给国家纳粮,要么当兵打仗用敌人人头换军功。在国家的鼓励下,秦国的人要么是耕作的农夫,要么是嗜血的战士。白起不是农夫,自然是嗜血的战士,他从一个籍籍无名的小兵一直做到秦国最高级的将领,他亲手杀的人怕是也能堆成一座小山,要这样的人去怜悯降卒,怕是有些天方夜谭。
第四,秦王等不及了。
白起下令屠杀赵国降卒,一方面是白起个人原因,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坑杀几十万降卒这么大的事情白起不可能不上报给嬴稷,估计嬴稷下的命令也是让白起杀掉这些不能为秦国所用的降卒以免多生事端,得到秦王命令的白起自然好不犹豫的杀掉赵国降卒。长平大战那一年是秦昭襄王四十七年,嬴稷十八岁即位,算一算年龄应该是六十五岁。在医疗条件极其不发达的战国,人的平均寿命仅仅三十岁而已,虽然秦王吃的好喝的好而且有一帮御医围着他转,可六十五岁的秦昭襄王绝对算得上是高龄了,秦王估计自己也没几年活头了,所以他要在生命的最后几年加快统一六国完成一统的大业,因此秦昭襄王不允许有任何的变故阻挡他的大业,杀了赵国降卒也是秦国统一大业的一部分,而且是不能越过的一部分。当然,秦昭襄王最后也没能如愿统一,真正实现他愿望的人是他的曾孙嬴政,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无论如何,赵军降卒还是坑杀了,长平之战也以秦国的胜利宣告结束。
长平之战是秦国统一天下的最后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大战,从此以后,六国再也没能组织起四十多万大军抵抗秦国,长平之战也为几十年后秦始皇横扫六合奠定了决定性的基础。
对秦国以及白起来说,长平之战是结束了,可秦赵之间的仗还远远没有打完。
长平之战几乎灭掉了赵国全国的步兵,也几乎灭了赵国,战国后期赵国全国人口总数加起来大约在三百万上下,能够上战场打仗的青壮年顶多能有多少?长平一战就损失了四五十万,剩下的都是些老弱病残,秦国完全可以趁势灭掉赵国,而赵国也将成为第一个被秦国灭掉的国家。
白起想灭赵,灭了赵,他白起就是堂堂正正的灭国大将,对于同样年迈的白起来说,灭掉赵国或许能为他戎马一生的军人生涯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从此之后白起再无遗憾!
所以,在长平之战刚结束一个月,白起就迫不及待的调动秦军准备进攻邯郸灭掉赵国。
白起率领大军,先是彻底攻占上党残余地盘,接着将秦军一分为二,一路北上由秦将司马梗带领攻占赵国重镇太原,另一路由副将王龁带领向西攻占了皮劳(今山西翼城县)扫清了赵国在长平附近的残余部队。
再接着,白起亲率主力军,兵锋直指赵国都城邯郸。
坑杀赵军降卒时,白起故意放走了二百四十名儿童,目的是让这些孩子回去散布秦军强大的消息,赵国一夜之间死了四十多万壮劳力了,邯郸城几乎家家吊孝,哀嚎遍野,恐惧就像瘟疫一样蔓延在邯郸城,此时的邯郸脆弱的就像一张纸,白起有绝对信心能攻下邯郸灭了赵国。
然而,就在白起信誓旦旦准备进攻邯郸的时候,在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秦王突然命令白起班师回朝,秦昭襄王新的命令却让白起怔住了,他一头雾水,放弃大好的机会不趁胜追击,这又是为何?
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
“”赵括被围困在长平前线,四十五万大军危在旦夕。”
原本还期望赵括能旗开得胜的赵孝成王得到消息之后瞬间如坠冰窖,恐慌之余,连忙招募赵国剩余兵士前去支援长平。
战国时代,全民皆兵,兵就是民,民就是兵。
农民丢了锄头拿起武器来就能上战场,士兵丢了武器拿起锄头来就是农民,所以战国七雄除了一些国家拥有的少部分精锐部队之外,大部分的部队都没有经过太严格的训练就直接拉上了战场,这样的民兵就算是送到战场上基本上也是炮灰。
此时的赵国也并不是无兵可用,在赵国北部边郡还有十几万胡服骑射留下来的骑兵精锐,只是这批精锐距离长平太远,一时间来不及支援,并且长平多山,大规模骑兵部队也很难展开进攻发挥作用。
不过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就算赵国四十五大军困在长平,举国之力还是能凑出一批军队去支援长平的。
只要赵国援军能够打败占领百里石长城的秦军并且与赵括汇合的话,赵括的四十五万大军还是有一线生机退回来,赵括之所以率领赵军坚守也正是因为他还寄希望于赵国的这支援军。
白起围住了赵军,这位战国四大名将之首已经将能做的事情全都做完了,剩下的,他也只能交给老天。
赵括困守在丹水河谷依旧没有失去希望,他还在等赵国援军,只要援军到,他赵军还有希望。
此时,嬴稷站了出来。
这位六十多岁的老秦王御驾亲征亲自赶赴河内郡(函谷关外,原是魏国土地,秦国占领之后设立),并且下达了一条近乎疯狂的命令:全体赐百姓爵位一级,凡是十五岁以上的人全都赶赴长平,一定要将赵军的援军挡住!
(秦王命令十五岁以上的人中经过考证除了男人之外应该有不少的少女,少女少男脸庞稚嫩,或许还不懂得生和死是什么意思但必须拿起武器上阵杀敌,这些人大部分都回不来了,侥幸回来的也大都是残废,战国军争恐怖至此)
拼了,这是彻底的拼了!
秦王也和白起一样红了眼珠,这是事关秦国国运的大战,此战若赢,函谷关以东再无任何一国能够与秦国抗衡,秦国统一天下指日可待!
秦国必须不惜一切代价拿下长平!
赵国的援军终究被挡在了嬴稷带来的的援军挡在了长平。
赵括眼巴巴的等待着赵军来救援,漫长的等待最后却变成了泡影,援军没有一点影子,赵军的粮草却早已吃的干干净净。
一个人不吃饭不喝水能维持几天?医学上讲能活三天,充其量能活四天。
好在赵军靠着丹河,河里有水,有水就能喝。
光喝水不吃饭能活几天?普通人能活七天,壮实点的能活八天,这已经是人体机能能坚持的极限。
但是,困守在丹河西岸的赵军却足足的坚持了四十六天!
或许,赵军在倾巢出动的时候带了些粮食。或许,有水喝能多坚持几天。也或许,赵人常年与北方少数民族混战,混战的结果带来了混血,混血带来了体质强健,可就算体质再强的人光喝水不吃饭也不可能坚持四十多天。
怎么办?
那只能吃人了。
那是公元前260年的七月盛夏,赵括轻敌冒进困守在了丹河河谷。
骄阳似火,尸积如山,在散发着恶臭味的尸体旁,几个饿的萎靡的赵兵生生的撕掉同胞尸体上稍微新鲜的肉煮进锅里,这当然是没办法的事,但凡是个人都不会主动去吃人肉,可他们没办法,不吃人肉就得饿死,在饥饿面前,所谓的人性就变成了苍白无力的笑话。
七月,熬到了九月。
天气还是一样的炎热,最开始战死的士兵早已变成了一堆粘着血皮的骨头,这些战死的士兵或许是幸福的,因为他们看不到人间炼狱的一幕。
整整坚持了四十多天的赵军终究是没有等来赵军,原本还存有一丝丝希望的赵括终究也充满了绝望。
绝望之中,赵括终于明白不会再有援军。
一般人在陷入如此绝境的面前,心理防线早就崩溃了,估计他们会选择自杀,但是赵括没有自杀,这位纸上谈兵贻笑千年的年轻将军在绝望之时依旧存留着军人的血性,他或许已经败了,但他绝不轻言失败。
既然没有援军,那就冲出去!
疲弱的几十天没吃东西的赵军还能冲出去吗?赵括不去想这个问题,因为已经没有意义。
赵括将赵军一分为四,从四个方向以自杀式的方式向铁桶一般的秦军发动最后的攻击。
历史没有记载赵括自己是从四个方向中哪个突围的,但我想,公元前260年夏末的赵括定是义无反顾的朝着西边的秦军壁垒发动进攻,那是秦军防守最强硬的地方,那里有秦军主力,更有战神白起。
赵括还是死了,秦军强悍的弩箭将赵括设成了刺猬,赵括的尸体重重的栽倒在了滚烫的土地上。
赵括是可怜的,初入战场就遇到了战国四大名将之首的战神白起。
赵括是可悲的,若是有生之年他能多加锻炼,以后或许也能成为赵国一代名将。
赵括又是可恨的,他的一意孤行损失赵军四十五万,赵国由此一蹶不振。
不管怎么说,赵括还是倒下了。
在赵括倒下的秦军壁垒上,白起手扶长剑,悲哀且鄙夷的看了一眼尚有余温的赵括尸体,低吼一声:赵括已死,降者不杀!
白起洪亮有力的声音传遍整片山谷,血战中的赵军得知主将已死的消息,支撑着这支彪悍军队的最后一口气也终于消散,疲惫的赵军终于放下了兵器,几十万赵军跪地投降……
但,这些投降的赵军却没有幸运的活下来,靠着喝水吃人肉的赵国降军熬过了饥饿,却没有躲过白起的屠刀。
白起下令,将赵军坑杀,所谓坑杀,不是直接活埋,应该是先砍掉脑袋随便埋在土里,一部分脑袋由秦军士兵割下来挂在腰带上回去算作军功,割不了的脑袋就烂在了河谷,变成了孤魂野鬼。
这一战,赵军战死的加上投降被杀的,前前后后加起来一共四十五万,从此赵国一蹶不振,四十二年之后,秦始皇派遣大将王翦攻入赵国邯郸俘虏了最后一个赵王赵迁,赵国灭亡。
数千年来,众人提及白起脑中第一印象就是嗜血好杀,长平之战在赵军投降的情况下白起居然残忍的下令杀掉降卒,人们多指责白起杀戮太过,其实仔细想想,当时的白起下令屠杀手无寸铁的赵军也是无奈之举。
历史记载,白起之所以坑杀赵军,原因是‘赵卒反复,非尽杀之,恐为乱”,意思就是就算秦军不杀赵军降卒也不可能将其收编,赵国对秦国恨之入骨,若是不杀,这些赵国降兵迟早要造反。
这当然是一条理由,但绝不是全部的理由,白起之所以杀这些赵军降卒,是多方面原因汇聚在一起的结果。
第一,粮食的问题。
早在赵括替代廉颇之前,秦国和赵国就已经在长平对峙了三个多月,两国的粮食都消耗的差不多了,加上后面秦军包围了赵军四五十天,秦军的粮食八成也不多了,就算粮草还能坚持估计也只够秦军用的,突然多了二十多万的降军,秦军务必要将自己的口粮分给赵军,这么一来秦军的粮食也不够吃的,粮食只有一份,却有两张嘴想吃,唯一的办法就是弄死一张嘴,这个道理白起懂。
第二,现实问题。
就如同白起说的,赵国降卒是不愿意为秦国卖命的,这些赵国军人的家在赵国,妻儿老小都在赵国,就算秦军把他们俘虏走这些人日思夜想着回家,早晚要叛乱,这点已经在前几个月得到了证实,当时王龁攻占了上党郡,可是上党郡的老百姓还是拖家带口的逃向赵国而不归秦国。倘若要是赵国降的人少点秦军还能试着消化掉,可长平一战赵军降了几十万,这几十万人要是编入秦军然后聚众反叛的话,对秦国的打击将是致命性的,白起不敢冒这个险。
第三,白起个人问题。
白起残忍嗜杀,既有他性格中冷酷的因素,更有秦国的体制原因。秦国自从百年前商鞅变法以来就一直实行军功爵制,在秦国穷人要想出人头地只有两条路,要么好好种地多给国家纳粮,要么当兵打仗用敌人人头换军功。在国家的鼓励下,秦国的人要么是耕作的农夫,要么是嗜血的战士。白起不是农夫,自然是嗜血的战士,他从一个籍籍无名的小兵一直做到秦国最高级的将领,他亲手杀的人怕是也能堆成一座小山,要这样的人去怜悯降卒,怕是有些天方夜谭。
第四,秦王等不及了。
白起下令屠杀赵国降卒,一方面是白起个人原因,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坑杀几十万降卒这么大的事情白起不可能不上报给嬴稷,估计嬴稷下的命令也是让白起杀掉这些不能为秦国所用的降卒以免多生事端,得到秦王命令的白起自然好不犹豫的杀掉赵国降卒。长平大战那一年是秦昭襄王四十七年,嬴稷十八岁即位,算一算年龄应该是六十五岁。在医疗条件极其不发达的战国,人的平均寿命仅仅三十岁而已,虽然秦王吃的好喝的好而且有一帮御医围着他转,可六十五岁的秦昭襄王绝对算得上是高龄了,秦王估计自己也没几年活头了,所以他要在生命的最后几年加快统一六国完成一统的大业,因此秦昭襄王不允许有任何的变故阻挡他的大业,杀了赵国降卒也是秦国统一大业的一部分,而且是不能越过的一部分。当然,秦昭襄王最后也没能如愿统一,真正实现他愿望的人是他的曾孙嬴政,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无论如何,赵军降卒还是坑杀了,长平之战也以秦国的胜利宣告结束。
长平之战是秦国统一天下的最后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大战,从此以后,六国再也没能组织起四十多万大军抵抗秦国,长平之战也为几十年后秦始皇横扫六合奠定了决定性的基础。
对秦国以及白起来说,长平之战是结束了,可秦赵之间的仗还远远没有打完。
长平之战几乎灭掉了赵国全国的步兵,也几乎灭了赵国,战国后期赵国全国人口总数加起来大约在三百万上下,能够上战场打仗的青壮年顶多能有多少?长平一战就损失了四五十万,剩下的都是些老弱病残,秦国完全可以趁势灭掉赵国,而赵国也将成为第一个被秦国灭掉的国家。
白起想灭赵,灭了赵,他白起就是堂堂正正的灭国大将,对于同样年迈的白起来说,灭掉赵国或许能为他戎马一生的军人生涯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从此之后白起再无遗憾!
所以,在长平之战刚结束一个月,白起就迫不及待的调动秦军准备进攻邯郸灭掉赵国。
白起率领大军,先是彻底攻占上党残余地盘,接着将秦军一分为二,一路北上由秦将司马梗带领攻占赵国重镇太原,另一路由副将王龁带领向西攻占了皮劳(今山西翼城县)扫清了赵国在长平附近的残余部队。
再接着,白起亲率主力军,兵锋直指赵国都城邯郸。
坑杀赵军降卒时,白起故意放走了二百四十名儿童,目的是让这些孩子回去散布秦军强大的消息,赵国一夜之间死了四十多万壮劳力了,邯郸城几乎家家吊孝,哀嚎遍野,恐惧就像瘟疫一样蔓延在邯郸城,此时的邯郸脆弱的就像一张纸,白起有绝对信心能攻下邯郸灭了赵国。
然而,就在白起信誓旦旦准备进攻邯郸的时候,在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秦王突然命令白起班师回朝,秦昭襄王新的命令却让白起怔住了,他一头雾水,放弃大好的机会不趁胜追击,这又是为何?
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