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十六章 丑陋的钱主政
西门庆在官场上交际了很多朋友,钱公就是其中的一位。钱大人主管税务,对西门庆很有帮助,所以西门庆常常送礼,两人关系非常密切。
西门庆所经营的绸缎绢丝等商品,都是产于江南,购进必经临清钞关,纳税就不可避免。但怎么纳,缴纳多少很有学问。
西门庆纳了多少次税,《金瓶梅》并没有详细记述,只有两次比较详细的描述。一次是从湖州购进绸缎,共10车,是按照茶叶课税,10000两银的货物,只缴纳了30.5两银子,纳税率是0.305%,如果按照大明的税率三十税一,应该纳300两银。一次是从南京购进货物,共20车,推算价值当20000两银,只缴纳了100两银税,应该纳600两银。这两次西门庆偷漏税银769.5两银子。
正因为钱大人掌握纳税大权,又是一个贪官,作者给他的称呼也很特别,他本名钱龙野,又称钱公、钱大人,更为称绝的是称钱主政,起这样的名字,讽刺也算到家了。
兰陵笑笑生给税官起这样的名字,不仅是税官的讽刺,更是对当时征税的种种做法的讽刺,也是对官府衙门高税赋的不满。我们不得不佩服兰陵笑笑生给小说人物起名字的高超艺术性。
明朝的税赋在初期还算可以,朱元璋是贫困农民出身,深知农民的疾苦。17岁那年,一个月内他亲眼目睹父亲、哥哥、哥哥的长子、母亲在贫困中饿死。父母死了甚至没有埋葬的地方。
复仇的火焰在他心底燃烧。他去当了和尚、当了起义的士兵……
朱元璋知道元朝是怎么灭亡的。
应该说,明朝的初期税赋不是太重的。朱元璋颁布了北方开垦的土地“永不起科”政策。可是到了明中期以后,税赋越来越重,并且很不公平,劳动人民的负担越来越重,开始出现农民起义。
即使在税赋很重的情况下,明朝的官员们还想从一头牛身上扒两张皮。贪官们主要用两招。
折色火耗。也许读者了解这个词,明朝交赋税一般是实物,如谷物、丝织品等,但有时也会改征银两和铜钱,而收纳的银两往往是零星的,大量零星的银两需要铸成大块。熔锻碎银就会有损耗。应该承认官府的聪明才智,趁机利用这个名义来征收额外的银两,将多征的赋税称为火耗。
其实到底有没有损耗,即使有损耗,应该有多大,只有官府自己知道,只不过是一个多收钱的借口罢了。
官府想出折色火耗的主意,也有原因的。老板朱元璋太抠了,他给官宦的俸禄很低。
朱元璋给官员们的工资是多少呢?一品大员一年1044石米,往下递减,正七品知县一年只有90石米。
一个知县一个月只有7.5石米,要养活老婆孩子,还要一大批人。
知县与今天的县长不同,那年头知县要兼任法院院长、检察院检察长、公安局长、税务局长、工商局长等,雇用、打赏小吏是必须的,没有利益,谁为你卖命。
知县手下还有大爷、二爷。大爷有门政大爷(门卫)、稿签大爷(签押房磨墨的),还有一群二爷,如“发审”“值堂”“用印”等等。
这帮人全部要知县养活。
知县还要迎来送往,逢年过节走访,打点上司等等,朱老板给的俸禄远远不够。
中书省的一位官员曾经向朱元璋建议,宦官的俸禄应该每月三石。朱元璋听了,瞪起了眼睛,这些人在宦中生活,衣食已经有保障,还要那么多钱做什么?我看一石就够了。想向朱元璋要钱,门都没有。
官员们正道讨不到工资,只好走旁门左道,甚至是歪门邪道了。
下一招叫淋尖踢斛。
百姓缴纳粮食的时候,官府是用斛(容量单位,一斛本为十斗,明改为五斗)来装的,百姓将粮食放进斛里,再称重,计算自己所交粮食的份额。谷堆要尖堆起来,这会有一部分超出斛壁,就在百姓为交完税粮松一口气的时候,意外的事情发生了。官吏用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对准猛踹一脚!此时超出斛壁部分的谷粒会掉在地上,老百姓慌忙去捡,此时官吏会大声叫喊:别捡,这是损耗!
这就是淋尖踢斛,踢出的部分就是粮食运输中的损耗,这部分成为官吏的合法收入。那么老百姓呢,只能回家再送粮食来。这一招最关键的就是踹斛的动作。
要知道,这一踹很有讲究,官吏们为了这一踹会苦练很久。具体方法是先在自己家的附近找棵树,从踹树开始,以树干不动,落叶纷纷为最高境界。当然也有某些人踹门练习,一定要做到一脚踹开,如超过两脚为不合格,继续修炼。
在交粮的这一天,官吏们准备好了,一旦斛已经装满,便凝神屏气,然后气沉丹田,大喝一声,部分人加十米助跑,冲到斛前,拼命一踹,如果踹下来的多,就会哈哈大笑。
大家注意,就是这两招,却养活了很多官吏,即使是那些名臣也不例外,如李贤、徐阶、张居正等。而那些贪官如严嵩、刘瑾(史上最有钱的太监。《华尔街日报》曾经评选过全球一千年最富有的五十人,有六名中国人上榜,刘瑾是其中之一)、魏忠贤等更是收益颇丰。
不过也有不沾便宜的大臣,如海瑞、刘大夏布政使、王恕等。因为海瑞名气太大,几乎家喻户晓,我们这里着重介绍王恕和刘大夏的感人事迹吧。
王恕为官五十多年,生活节俭,从不以权谋私。儿子多有怨言。王恕悄声对儿子说:“你是怕我这样清廉,将来你会受穷吗?今天对你实说了吧,其实咱家祖上有点积蓄,我才犯不着贪。”说罢,他把儿子领到后宅,伸手指道:“这是藏金之处,有金一窖。”儿子听后,觉得以后可以高枕无忧,再无非分之想。王恕死后,他儿子挖开后宅窖子,却一个铜子儿没有发现,这次恍然大悟,原来父亲是用这个方法来消除自己的贪念。这就是指窖止贪的故事。
刘大夏初任广东布政使,到官库检查家底,发现余有一大笔银子。看守的库吏解释说:“这是上缴朝廷赋税的余额,按照不成文的规矩,这笔钱可以不入库,一般都是由布政使支配。”面对这笔唾手可得的横财,刘大夏大声喊到“刘大夏平日读书,立志做好人,如何遇此一事,沉思许多时,诚有愧古人,非大丈夫也!遂命库吏将这笔钱入库记账,作为官府的正式开销。
后来刘大夏是一个非常称职的国防部长,在他的统领下,大明帝国边界变得坚不可摧。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税收是国家对社会财富的再分配,它关系到国家、个人和生产者的利益再分配。经济决定税收,税收反作用经济。税收过少,会减弱政府财政实力,影响政权职能发挥;税收过多,直接影响生产者的再生产,从而导致经济衰退,甚至崩溃。只有把税收控制在一个适当的区域,经济社会才能协调、健康、持续发展。
明朝中期以后,朱元璋的“永不起科”政策形同虚设,他的儿孙们根本没有老爹那样痛苦的经历,从来不顾及百姓的疾苦,追求的是奢侈享受。更有贪官污吏豪夺巧取,无不是在搜刮民脂民膏。加之北疆战争频发,军费开支庞大,无休止的增加税赋,逼迫百姓无路可走。
中国封建朝代的更迭,大多数是被内部农民造反推翻,少数是被外部异族入侵灭亡。明朝政权却在上述双重力量的打击下走向灭亡。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
西门庆所经营的绸缎绢丝等商品,都是产于江南,购进必经临清钞关,纳税就不可避免。但怎么纳,缴纳多少很有学问。
西门庆纳了多少次税,《金瓶梅》并没有详细记述,只有两次比较详细的描述。一次是从湖州购进绸缎,共10车,是按照茶叶课税,10000两银的货物,只缴纳了30.5两银子,纳税率是0.305%,如果按照大明的税率三十税一,应该纳300两银。一次是从南京购进货物,共20车,推算价值当20000两银,只缴纳了100两银税,应该纳600两银。这两次西门庆偷漏税银769.5两银子。
正因为钱大人掌握纳税大权,又是一个贪官,作者给他的称呼也很特别,他本名钱龙野,又称钱公、钱大人,更为称绝的是称钱主政,起这样的名字,讽刺也算到家了。
兰陵笑笑生给税官起这样的名字,不仅是税官的讽刺,更是对当时征税的种种做法的讽刺,也是对官府衙门高税赋的不满。我们不得不佩服兰陵笑笑生给小说人物起名字的高超艺术性。
明朝的税赋在初期还算可以,朱元璋是贫困农民出身,深知农民的疾苦。17岁那年,一个月内他亲眼目睹父亲、哥哥、哥哥的长子、母亲在贫困中饿死。父母死了甚至没有埋葬的地方。
复仇的火焰在他心底燃烧。他去当了和尚、当了起义的士兵……
朱元璋知道元朝是怎么灭亡的。
应该说,明朝的初期税赋不是太重的。朱元璋颁布了北方开垦的土地“永不起科”政策。可是到了明中期以后,税赋越来越重,并且很不公平,劳动人民的负担越来越重,开始出现农民起义。
即使在税赋很重的情况下,明朝的官员们还想从一头牛身上扒两张皮。贪官们主要用两招。
折色火耗。也许读者了解这个词,明朝交赋税一般是实物,如谷物、丝织品等,但有时也会改征银两和铜钱,而收纳的银两往往是零星的,大量零星的银两需要铸成大块。熔锻碎银就会有损耗。应该承认官府的聪明才智,趁机利用这个名义来征收额外的银两,将多征的赋税称为火耗。
其实到底有没有损耗,即使有损耗,应该有多大,只有官府自己知道,只不过是一个多收钱的借口罢了。
官府想出折色火耗的主意,也有原因的。老板朱元璋太抠了,他给官宦的俸禄很低。
朱元璋给官员们的工资是多少呢?一品大员一年1044石米,往下递减,正七品知县一年只有90石米。
一个知县一个月只有7.5石米,要养活老婆孩子,还要一大批人。
知县与今天的县长不同,那年头知县要兼任法院院长、检察院检察长、公安局长、税务局长、工商局长等,雇用、打赏小吏是必须的,没有利益,谁为你卖命。
知县手下还有大爷、二爷。大爷有门政大爷(门卫)、稿签大爷(签押房磨墨的),还有一群二爷,如“发审”“值堂”“用印”等等。
这帮人全部要知县养活。
知县还要迎来送往,逢年过节走访,打点上司等等,朱老板给的俸禄远远不够。
中书省的一位官员曾经向朱元璋建议,宦官的俸禄应该每月三石。朱元璋听了,瞪起了眼睛,这些人在宦中生活,衣食已经有保障,还要那么多钱做什么?我看一石就够了。想向朱元璋要钱,门都没有。
官员们正道讨不到工资,只好走旁门左道,甚至是歪门邪道了。
下一招叫淋尖踢斛。
百姓缴纳粮食的时候,官府是用斛(容量单位,一斛本为十斗,明改为五斗)来装的,百姓将粮食放进斛里,再称重,计算自己所交粮食的份额。谷堆要尖堆起来,这会有一部分超出斛壁,就在百姓为交完税粮松一口气的时候,意外的事情发生了。官吏用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对准猛踹一脚!此时超出斛壁部分的谷粒会掉在地上,老百姓慌忙去捡,此时官吏会大声叫喊:别捡,这是损耗!
这就是淋尖踢斛,踢出的部分就是粮食运输中的损耗,这部分成为官吏的合法收入。那么老百姓呢,只能回家再送粮食来。这一招最关键的就是踹斛的动作。
要知道,这一踹很有讲究,官吏们为了这一踹会苦练很久。具体方法是先在自己家的附近找棵树,从踹树开始,以树干不动,落叶纷纷为最高境界。当然也有某些人踹门练习,一定要做到一脚踹开,如超过两脚为不合格,继续修炼。
在交粮的这一天,官吏们准备好了,一旦斛已经装满,便凝神屏气,然后气沉丹田,大喝一声,部分人加十米助跑,冲到斛前,拼命一踹,如果踹下来的多,就会哈哈大笑。
大家注意,就是这两招,却养活了很多官吏,即使是那些名臣也不例外,如李贤、徐阶、张居正等。而那些贪官如严嵩、刘瑾(史上最有钱的太监。《华尔街日报》曾经评选过全球一千年最富有的五十人,有六名中国人上榜,刘瑾是其中之一)、魏忠贤等更是收益颇丰。
不过也有不沾便宜的大臣,如海瑞、刘大夏布政使、王恕等。因为海瑞名气太大,几乎家喻户晓,我们这里着重介绍王恕和刘大夏的感人事迹吧。
王恕为官五十多年,生活节俭,从不以权谋私。儿子多有怨言。王恕悄声对儿子说:“你是怕我这样清廉,将来你会受穷吗?今天对你实说了吧,其实咱家祖上有点积蓄,我才犯不着贪。”说罢,他把儿子领到后宅,伸手指道:“这是藏金之处,有金一窖。”儿子听后,觉得以后可以高枕无忧,再无非分之想。王恕死后,他儿子挖开后宅窖子,却一个铜子儿没有发现,这次恍然大悟,原来父亲是用这个方法来消除自己的贪念。这就是指窖止贪的故事。
刘大夏初任广东布政使,到官库检查家底,发现余有一大笔银子。看守的库吏解释说:“这是上缴朝廷赋税的余额,按照不成文的规矩,这笔钱可以不入库,一般都是由布政使支配。”面对这笔唾手可得的横财,刘大夏大声喊到“刘大夏平日读书,立志做好人,如何遇此一事,沉思许多时,诚有愧古人,非大丈夫也!遂命库吏将这笔钱入库记账,作为官府的正式开销。
后来刘大夏是一个非常称职的国防部长,在他的统领下,大明帝国边界变得坚不可摧。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税收是国家对社会财富的再分配,它关系到国家、个人和生产者的利益再分配。经济决定税收,税收反作用经济。税收过少,会减弱政府财政实力,影响政权职能发挥;税收过多,直接影响生产者的再生产,从而导致经济衰退,甚至崩溃。只有把税收控制在一个适当的区域,经济社会才能协调、健康、持续发展。
明朝中期以后,朱元璋的“永不起科”政策形同虚设,他的儿孙们根本没有老爹那样痛苦的经历,从来不顾及百姓的疾苦,追求的是奢侈享受。更有贪官污吏豪夺巧取,无不是在搜刮民脂民膏。加之北疆战争频发,军费开支庞大,无休止的增加税赋,逼迫百姓无路可走。
中国封建朝代的更迭,大多数是被内部农民造反推翻,少数是被外部异族入侵灭亡。明朝政权却在上述双重力量的打击下走向灭亡。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