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年华轻转 岁月无声(三)
对于崔氏后辈子弟而言,姻亲会旨在合纵连横这些事,他们是不懂的。他们关心的是族祭之后的考校大会。
事实上,各房之前便各自有过遴选,能在中秋节这日到安平参加考校的都是佼佼者。说到底,考校大会是仿效了当今的科考制度。
秦朝以前,采用“世卿世禄”制度,后来逐步引入军功爵制。西周时,天子分封天下。管理天下由天子c诸侯c卿c士。依照血缘世袭。到了东周,有“客卿”c“食客”等。
到了汉朝。提拔民间人才。当时采用的是察举制与征辟制,前者是由各级地方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才。由州推举的称为秀才,由郡推举的称为孝廉。
魏文帝时,陈群创立九品中正,由特定官员,按出身c品德等考核民间人才,分为九品录用。晋c六朝时沿用此制。九品中正是察举的改良,主要分别是将察举,由地方官改由任命的官员负责。但是,魏晋时代,士族势力强大,常影响中正官考核人才,后来甚至所凭准则仅限于门第出身。于是造成“上品无寒门c下品无士族”的现象。不但堵塞了从民间取材,还让士族得以把持朝廷取材。
隋文帝即位以后,废除九品中正制。据史载,开皇三年正月,隋文帝曾下诏举“贤良”。开皇七年,又令京官五品以上,总管c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隋炀帝大业三年四月,诏令文武官员有职事者,可以“孝悌有闻”“德行敦厚”“结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饶”“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膂力骄壮”等十科举人。进士二科,并以“试策”取士。进士一词初见于《礼记·王制》篇,其本义为可以进受爵禄之义。当时主要考时务策,叫试策。
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本朝科考常设的科目有秀才c明经c进士c俊士c明法c明字c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明法c明算c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秀才一科,要求很高。所以,明经c进士两科是常科的主要科目(进士考时务策和诗赋c文章,明经考时务策与经义;前者难,后者易)。
常科的考生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生徒,一个是乡贡。由京师及州县学馆出身,而送往尚书省受试者叫生徒;不由学馆而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应试者叫乡贡。由乡贡入京应试者通称举人。州县考试称为解试,尚书省的考试通称省试,或礼部试。礼部试都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闱也就是考场的意思。
明经c进士两科,最初都只是试策,考试的内容为经义或时务。后来两种考试的科目虽有变化,但基本精神是进士重诗赋,明经重帖经c墨义。所谓帖经,就是将经书任揭一页,将左右两边蒙上,中间只开一行,再用纸帖盖三字,令试者填充。墨义是对经文的字句作简单的笔试。帖经与墨义,只要熟读经传和注释就可中试,诗赋则需要具有文学才能。进士科得第很难,所以当时流传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常科考试最初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后改由礼部侍郎主持,称“权知贡举”。进士及第称“登龙门”,第一名曰状元或状头。同榜人要凑钱举行庆贺活动,以同榜少年二人在名园探采名花,称探花使。要集体到杏园参加宴会,叫探花宴。宴会以后,同到慈恩寺的大雁塔下题名以显其荣耀,所以又把中进士称为“雁塔题名”。常科登第后,还要经吏部考试,叫选试。合格者,才能授予官职。如果吏部考试落选,只能到节度使那儿去当幕僚,再得到正式的官职。
崔氏各房先前的遴选便等同于“解试”,今日的考校则是“省试”。
博陵崔氏“耕读传家”,最重文才,历代文人骚客辈出,自汉代以降,名人层出不穷。只是入唐以来,渐有没落之势,虽有“天下第一高门”之誉,真正名扬四海的寥寥无几。这些年被挤压的越发厉害,在朝中也就崔守业坐了刑部侍郎这个位置,朝中有话语权的几有断层之虞。考校大会,算是应运而生。
这一日,安平崔氏族学“贤友居”内,上首一排十余人趺坐于桌案前,每张桌案都有笔墨纸砚。数十个白裳少儿俱是席地而跪,鼻眼观心。
昔日司马徽向刘皇叔举荐当时贤士时,也只提到了诸葛亮的四个贤达密友,那就是博陵崔州平c颍川石广元c汝南孟公威和徐庶徐元直。安平房是有“贤友居”,为先祖州平公故。
崔氏安平族学规定上堂时教学先生着青衫c学生着白衫,也算是独此一家了。这些白衫少年年龄在八到十八岁之间,皆未及弱冠,个个才思敏锐,素有才名。饶是少年心性,在此等场合,亦是屏气噤声,紧张中夹杂兴奋。
崔如英跪坐在最后面,只将自己当作局外人,饶有兴致地观看着这一切。只是,这般跪坐着,着实难受,真心怀疑出题者与答题者如何能集中注意力。
场中答辩正烈,上首一人问:“济北相子玉公之座右铭?崔昇,你来作答。”这人一身青衫,约莫三十来岁,眼神锐利。
一个十四c五岁的清瘦少年起身朗朗而答:“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世誉不足慕,唯仁为纪纲。隐心而后动,谤议庸何伤?无使名过实,守愚圣所藏。在涅贵不淄,暧暧内含光。柔弱生之徒,老氏诫刚强。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难量。慎言节饮食,知足胜不详。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
“子玉公”即汉时著名书法家c济北相崔瑗,锐志好学,尽能传其父业,与学者马融c张衡特相友善。c高于文辞,尤善书c记c箴c铭。工章草,其书“点画精微,神变无碍”,人称“草贤”。著有《草书势》c《七苏》c《南阳文学官志》等五十七篇文章。据传,他曾将自己的反思反省写成铭文,置放于座右,时时顾念自励。因此,后人认为他就是“座右铭”的发明者。
青衫汉子微微点头,示意其他人发问。问答二人乃是同胞兄弟,兄长崔玄暐,龙朔二年考中明经科,时任库部员外郎;弟弟崔昇,亦是主攻明经科。这当兄长的有心让弟弟出彩,举贤不避亲,他这一问只是引子,自然是不好继续考问,旁人心照会意。
崔守业问:“请诵读《礼记大学》篇?”
明经,顾名思义就是“明习经意”,明经科考生主要学习的就是儒家的经典,大致要学十三种儒家文献,分别是《易》c《诗》c《书》c《周礼》c《仪礼》c《礼记》c《春秋》三传c《论语》c《孟子》c《大学》c《中庸》。
崔昇不假思索,朗声诵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灾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礼记大学》全篇将近两千言,崔昇毫无停顿,顿挫抑扬的背完,显然是熟记在心的。
上首主考众人自是挑不出毛病来,明经科最是要好记性,要求通诵十三经,而后释义解疑,比进士科确是简易许多,也难怪天下士子选读进士科的要远远少于其它制科。
接下来,又有二人提问,崔昇一一回答,从容不迫,成竹在胸。
上首崔翔频频捋须,大房既有崔玄暐,又有大好读书种子崔昇,实在是大有可为,老怀甚慰呀。
科举演练
(本章完)
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
事实上,各房之前便各自有过遴选,能在中秋节这日到安平参加考校的都是佼佼者。说到底,考校大会是仿效了当今的科考制度。
秦朝以前,采用“世卿世禄”制度,后来逐步引入军功爵制。西周时,天子分封天下。管理天下由天子c诸侯c卿c士。依照血缘世袭。到了东周,有“客卿”c“食客”等。
到了汉朝。提拔民间人才。当时采用的是察举制与征辟制,前者是由各级地方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才。由州推举的称为秀才,由郡推举的称为孝廉。
魏文帝时,陈群创立九品中正,由特定官员,按出身c品德等考核民间人才,分为九品录用。晋c六朝时沿用此制。九品中正是察举的改良,主要分别是将察举,由地方官改由任命的官员负责。但是,魏晋时代,士族势力强大,常影响中正官考核人才,后来甚至所凭准则仅限于门第出身。于是造成“上品无寒门c下品无士族”的现象。不但堵塞了从民间取材,还让士族得以把持朝廷取材。
隋文帝即位以后,废除九品中正制。据史载,开皇三年正月,隋文帝曾下诏举“贤良”。开皇七年,又令京官五品以上,总管c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隋炀帝大业三年四月,诏令文武官员有职事者,可以“孝悌有闻”“德行敦厚”“结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饶”“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膂力骄壮”等十科举人。进士二科,并以“试策”取士。进士一词初见于《礼记·王制》篇,其本义为可以进受爵禄之义。当时主要考时务策,叫试策。
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本朝科考常设的科目有秀才c明经c进士c俊士c明法c明字c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明法c明算c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秀才一科,要求很高。所以,明经c进士两科是常科的主要科目(进士考时务策和诗赋c文章,明经考时务策与经义;前者难,后者易)。
常科的考生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生徒,一个是乡贡。由京师及州县学馆出身,而送往尚书省受试者叫生徒;不由学馆而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应试者叫乡贡。由乡贡入京应试者通称举人。州县考试称为解试,尚书省的考试通称省试,或礼部试。礼部试都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闱也就是考场的意思。
明经c进士两科,最初都只是试策,考试的内容为经义或时务。后来两种考试的科目虽有变化,但基本精神是进士重诗赋,明经重帖经c墨义。所谓帖经,就是将经书任揭一页,将左右两边蒙上,中间只开一行,再用纸帖盖三字,令试者填充。墨义是对经文的字句作简单的笔试。帖经与墨义,只要熟读经传和注释就可中试,诗赋则需要具有文学才能。进士科得第很难,所以当时流传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常科考试最初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后改由礼部侍郎主持,称“权知贡举”。进士及第称“登龙门”,第一名曰状元或状头。同榜人要凑钱举行庆贺活动,以同榜少年二人在名园探采名花,称探花使。要集体到杏园参加宴会,叫探花宴。宴会以后,同到慈恩寺的大雁塔下题名以显其荣耀,所以又把中进士称为“雁塔题名”。常科登第后,还要经吏部考试,叫选试。合格者,才能授予官职。如果吏部考试落选,只能到节度使那儿去当幕僚,再得到正式的官职。
崔氏各房先前的遴选便等同于“解试”,今日的考校则是“省试”。
博陵崔氏“耕读传家”,最重文才,历代文人骚客辈出,自汉代以降,名人层出不穷。只是入唐以来,渐有没落之势,虽有“天下第一高门”之誉,真正名扬四海的寥寥无几。这些年被挤压的越发厉害,在朝中也就崔守业坐了刑部侍郎这个位置,朝中有话语权的几有断层之虞。考校大会,算是应运而生。
这一日,安平崔氏族学“贤友居”内,上首一排十余人趺坐于桌案前,每张桌案都有笔墨纸砚。数十个白裳少儿俱是席地而跪,鼻眼观心。
昔日司马徽向刘皇叔举荐当时贤士时,也只提到了诸葛亮的四个贤达密友,那就是博陵崔州平c颍川石广元c汝南孟公威和徐庶徐元直。安平房是有“贤友居”,为先祖州平公故。
崔氏安平族学规定上堂时教学先生着青衫c学生着白衫,也算是独此一家了。这些白衫少年年龄在八到十八岁之间,皆未及弱冠,个个才思敏锐,素有才名。饶是少年心性,在此等场合,亦是屏气噤声,紧张中夹杂兴奋。
崔如英跪坐在最后面,只将自己当作局外人,饶有兴致地观看着这一切。只是,这般跪坐着,着实难受,真心怀疑出题者与答题者如何能集中注意力。
场中答辩正烈,上首一人问:“济北相子玉公之座右铭?崔昇,你来作答。”这人一身青衫,约莫三十来岁,眼神锐利。
一个十四c五岁的清瘦少年起身朗朗而答:“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世誉不足慕,唯仁为纪纲。隐心而后动,谤议庸何伤?无使名过实,守愚圣所藏。在涅贵不淄,暧暧内含光。柔弱生之徒,老氏诫刚强。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难量。慎言节饮食,知足胜不详。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
“子玉公”即汉时著名书法家c济北相崔瑗,锐志好学,尽能传其父业,与学者马融c张衡特相友善。c高于文辞,尤善书c记c箴c铭。工章草,其书“点画精微,神变无碍”,人称“草贤”。著有《草书势》c《七苏》c《南阳文学官志》等五十七篇文章。据传,他曾将自己的反思反省写成铭文,置放于座右,时时顾念自励。因此,后人认为他就是“座右铭”的发明者。
青衫汉子微微点头,示意其他人发问。问答二人乃是同胞兄弟,兄长崔玄暐,龙朔二年考中明经科,时任库部员外郎;弟弟崔昇,亦是主攻明经科。这当兄长的有心让弟弟出彩,举贤不避亲,他这一问只是引子,自然是不好继续考问,旁人心照会意。
崔守业问:“请诵读《礼记大学》篇?”
明经,顾名思义就是“明习经意”,明经科考生主要学习的就是儒家的经典,大致要学十三种儒家文献,分别是《易》c《诗》c《书》c《周礼》c《仪礼》c《礼记》c《春秋》三传c《论语》c《孟子》c《大学》c《中庸》。
崔昇不假思索,朗声诵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灾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礼记大学》全篇将近两千言,崔昇毫无停顿,顿挫抑扬的背完,显然是熟记在心的。
上首主考众人自是挑不出毛病来,明经科最是要好记性,要求通诵十三经,而后释义解疑,比进士科确是简易许多,也难怪天下士子选读进士科的要远远少于其它制科。
接下来,又有二人提问,崔昇一一回答,从容不迫,成竹在胸。
上首崔翔频频捋须,大房既有崔玄暐,又有大好读书种子崔昇,实在是大有可为,老怀甚慰呀。
科举演练
(本章完)
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