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松语文学 > 穿越小说 >纵横初唐最新章节 > 纵横初唐TXT下载
错误举报

正文 第46章 风烟俱净 任意东西(六)

  咸亨四年八月旬末的这段日子,大唐文坛喑流涌动。

  博陵崔氏那个少年庶子继数年前凭一册《三郎文集》名闻天下后,偃旗息鼓c销声匿迹了四c五年,似猛兽蜇伏般,卷土重来。

  紧随着《大学章句》而出的并非是《古文尚书疏证》,而是《大学格物补传》。

  唐以前,儒学以五经为经典,《论语》和《孟子》尚未正式列为经书;《大学》和《中庸》是《礼记》中的两篇,未有特殊的地位。在《大学章句》的序中,作者说明他重视四书的用意,说由于汉唐以来儒家经学只注意“记诵词章”,道c释异端“虚无寂灭之教”流传,以至儒学道统到孟子之后不得其传。作者提出四书,正是要“接乎孟子之传”。认为《大学》是“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学者必由此入门,才能达于圣学。他作《大学格物补传》,强调“即物而穷其理”,“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用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四书”者,《论语》c《孟子》c《大学》c《中庸》也。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

  《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明明德c亲民c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c致知c诚意c正心c修身c齐家c治国c平天下),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唐以前,《大学》一直从属于《礼记》。尽管《大学》没有从《礼记》中独立出来,但是,西汉的董仲舒c东汉的郑玄,包括本朝的孔颖达,都对《大学》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影响了《大学》的学术地位。

  册中有序,盖言“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盖自天降生民,则既莫不与之以仁义礼智之性矣。然其气质之禀或不能齐,是以不能皆有以知其性之所有而全之也。一有聪明睿智能尽其性者出于其闲,则天必命之以为亿兆之君师,使之治而教之,以复其性。此伏羲c神农c黄帝c尧c舜,所以继天立极,而司徒之职c典乐之官所由设也”

  然后是正文及注义,“子程子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于今可见古人为学次第者,独赖此篇之存,而论c孟次之。学者必由是而学焉,则庶乎其不差矣”

  细读全文,与此前《礼记正义》大致相同,虽说颇有新意,且其中某些观点殊同于前人所注,但总体而言尚可接受。凭心而论,这册《大学章句》居然不逊前人所著。这个事实很难让人接受啊,这怎么可以出自于一个尚未及冠的少年郎之手呢?于是乎,一些人跳将出来指斥崔如英集注《大学》是居心叵测,是以恶意中伤前贤的手段藉此扬名,此等恶劣行径令人发指,当使天下之文人共厌之,如此云云。至于册子中的内容,却是无一人提及,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总之群起而攻之的对人不对文。

  当然,并非整个士林都在骂崔三郎,也有为他或者说是为《大学章句》发声的人,但站在正面的声音毕竟太弱,哪抵得住群愤滔滔?

  奇怪的是,虽然大部分人在骂,但《大学章句》真正放到书局售卖时,开始几天无人问津,却又在一夜之间抢购而空——真的是一夜之间,去买这册子的尽是些贩夫走卒之类,明显识字不多,甚至目不识丁,进了书局,直接问店主《大学章句》摆放在哪,随即付了钱走人,干脆的很。

  第二版的《大学章句》共八目,《大学格物补传》为首,其中言:“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一精一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此目很明确地区分了个体认知与自然,并将认知的目的定义为格物穷理。因为自然世界存在形而上的本源,必须通过对于自然事物的研究,从而获得自然界背后的道理。自然世界是存在道理,那么推而广之人类社会也同样存在运行的道理。通过不断对于外在世界的认知,人可以获得和理解事物背后的道理。当世界能够可以认知,那么个体的内心就可以进而获得具体事物的知识,将功夫运用纯熟就可以获得世界整全的知识。人生活在自然世界之中,当人能够凭能力认知世界的时候,就可以获得对于自己所生活世界的知识,从而将这种知识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之中。此即反身而诚,故格物致知必至于诚意

  这些文字的表面意思很明显,但文字后面的含义却是深奥的,至少在这个时代是第一次有人提出如此理论。这是要开宗立派c以言传志啊。

  能人之所不能,这是简直了。

  而这应该只是开端,敏感的人就此事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所谓《大学》,只是《小戴礼记》亦即《礼记》的第四十二篇。孔颖达解读《大学》,重点强调“诚意”的关键性作用,他将《大学》文本分为两大段。但崔三郎显然是要将将《大学》分为经c传两部分,显然更甚孔冲远。真正通晓经史子集的儒士读过《大学章句》后尽皆保持沉默,只是私底下与友人偶尔聊及,言语中隐隐有赏识之意,甚至是有些期待着崔三郎的后续动作的。

  骂声一片当中,还是有理智的人在的。

  而崔三郎在恒阳说的关于《尚书》的言论,无疑是火上浇油。其实,《尚书》在秦时湮没佚失,之后出现的数个版本都存有较大的争议,并没有定论孰真孰假。

  孔颖达撰《五经正义》,《尚书》就以这部《孔传》作正注,孔颖达撰的《正义》作疏,成为官定本颁行全国。

  从《史记》c《汉书》看,孔安国并没有做过这些东西,又二十五篇与刘歆所举孔安国逸书十六篇的篇题也不一致,它的破绽显然存在。但它积聚了八百年来人们所称引的《尚书》和四百年来今古文经师的解说,加以章栉句比,做到每句都有解释,这在《尚书)学上是一个很高的成就,因此为人们所乐于接受,加上王朝的提倡,于是就盛行于世,一直传下来,被人们看成是汉代孔安国所传的真古文。

  《五经正义》颁行距今十余载,天下文人学子俱是承认了其中《尚书》之正统地位,崔如英居然轻飘飘的抛出“今之《尚书恐为伪作”之论点,这简直是妖言惑众啊。

  如果说《大学章句》尚有人为崔三郎发声站台,这“伪《尚书》论”却是再无一人会为他辩解分毫的。唯有骂声一片,哗然一片,激愤一片。除了一些名儒“不欲与后辈计较”,文人学子们咬牙切齿着,恨不得将崔三郎骂成千疮百孔来。而冲远先生的三个儿子孔志玄c孔志约c孔志亮则保持沉默——就算是避嫌,亦是君子所为。

  骂声当中进入了咸亨四年的九月,初五这一日,安喜城内,“闲适居”书局的书架上,赫然摆放着一本册子,封面楷书四字——“中庸章句”!

  “中庸”?是《礼记》中第三十一篇的“中庸”吗?再看作者:崔如英。

  又是崔三郎,还是崔三郎。这算什么?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不到黄河心不死不撞南墙不回头?以卵击石螳臂当车?

  见到这本册子的文人狠狠的丢下一枚乾封泉宝(真是贵的黑心哪,一枚乾封泉宝可是要抵十枚开元通宝的。)购了这册薄薄的《中庸章句》,然后开始阅读,读的很慢很仔细,目的只有一个——找出其中的错漏之处以驳其谬。

  第一篇是序:“中庸何为而作也?子思子忧道学之失其传而作也。盖自上古圣神继天立极,而道统之传有自来矣。其见于经,则“允执厥中”者,尧之所以授舜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者,舜之所以授禹也。尧之一言,至矣,尽矣!而舜复益之以三言者,则所以明夫尧之一言,必如是而后可庶几也。盖尝论之:心之虚灵知觉,一而已矣,而以为有人心c道心之异者,则以其或生于形气之私,或原于性命之正,而所以为知觉者不同,是以或危殆而不安,或微妙而难见耳。然人莫不有是形,故虽上智不能无人心,亦莫不有是性,故虽下愚不能无道心。二者杂于方寸之间,而不知所以治之,则危者愈危,微者愈微,而天理之公卒无以胜夫人欲之私矣。精则察夫二者之间而不杂也,一则守其本心之正而不离也。从事于斯,无少闲断,必使道心常为一身之主,而人心每听命焉,则危者安c微者着,而动静云为自无过不及之差矣”

  暗潮汹涌

  (本章完)

  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