蛰伏 第九十八章
司徒雷登不愧是生在华夏、长在华夏的半个华夏人,尽管有些事情他也是从一个美国人的角度看问题,但并不影响他对华夏的认识,至少在史迪威这个“伪华夏通”面前,他才是真正的大佬。就连其他在华夏的传教士或者社会人士,都不如司徒雷登,对华夏了解或者说看得清楚,因为大家出发看问题的角度不同。
司徒雷登是从一定的社会地位和可以接触华夏上层社会的角度看问题,再加上他幼年时和华夏底层社会的接触,才会有一个比较全面的看法,而其他传教士或者社会人士,就缺乏司徒雷登那样的全面了。
当然,也是因为这种全面的看法,才让司徒雷登在未来华夏红党席卷江南的时候,还一度违背美国国务院的要求,停留在已经被红党军队攻克的上海好几个月不走,希望能等待美国国内外交政策的转向,但事有不协,那时的美国已经陷入丘吉尔营造的冷战环境里而被带歪了,司徒雷登的努力付之东流。
回到美国后,司徒雷登又被美国国务院要求封口,长期的抑郁,让这个对华夏怀有深厚感情的教育家、外交家郁郁而终。而毛伟人一篇《别了,司徒雷登》的大作,也同样让这位老人深受伤害,尽管那并不是针对他本人的。
终司徒雷登的一生,除了自1949年8月返回美国到1962年去世为止的十三年时间,以及会美国读书、生活的十七年,其余的五十多年的时间都在华夏,对于教育来说,他是一位尽心尽力的可敬可爱的老人,对于担任美国驻华大使从事外交工作来说,他一样是美国外交政策的受害者。
所以,能向这样一位精通、了解华夏的学者型人物学习、了解华夏的社会结构,不管是对马歇尔还是史迪威来说,无疑都是一件非常值得庆幸的事情。
不提马歇尔和史迪威在北京向司徒雷登请教关于华夏的话题,现在,先把时间倒回1925年初的夏威夷。
虽然这个时代最好的远程客机的航程不过1200公里,水上飞机的航程也不过1500公里,想要从夏威夷飞到距离最近的美国西海岸城市圣迭戈也有五千多公里,但这并不影响维克斯和潘兴在亨利的陪同下,进行一次远程飞行——只要越好时间和地点进行中途接力就好了。
这种中途利用环境舰艇进行接力的方式,虽然很麻烦,但不失为一种检验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战斗力的好办法。此时的美国海军已经在太平洋地区配备了三艘航母,进行这种安排,并不困难。
首先要先派出由航母起飞的战斗机进行侦查,在预测从夏威夷方向飞来的航线上寻找维克斯、潘兴以及亨利乘坐的水上飞机,然后伴随他们飞向航母降落,然后再有另一艘航母同样再进行一次同样的程序。
由于航母上起飞的战斗机航程有限,所以,在维克斯的飞机飞行的前一段航程上是没有航母战斗机的,只有到了航程的后半程才有可能和航母舰载机相遇,所以,这非常考验航母舰载机的战斗力:搜索、发现、攻击、返航的全部战斗过程,并不像一般人想象的那么容易。
这会儿的美国舰载机就算是使用了最好的发动机,也不过是以双翼机为主,航程一般不超过1000公里,按作战半径计算,也就是500公里,考虑到舰载机需要保留的作战时间,实际作战半径也就是300公里。
而航母作战,一直以来的重点,就是如何发现敌人。大海是如此之辽阔,还有各种不测的气候变化,要想轻易发现敌人的位置,是非常困难的——不如此,美国海军如何能在中途岛利用航母伏击日军的航母舰队呢。
也正是因为在茫茫大海上发现敌人的困难,所以亨利才会在电子工业进行大量的投资,目的就是为了早日研究出质量过硬的雷达。有了雷达作为舰队的眼睛,就可以扩大侦查的范围——尤其是小型大功率雷达,如果安装到水上飞机上,就可以安全地在视距外发现敌人的舰队,保全自己的同时,提前发起进攻。
而特斯拉实验室也没有辜负亨利的投资,最原始的型号已经在一战之后成功的研究出来,现在进行的是将晶体管运用到雷达上,缩小体积,延长工作时间和无故障时间。
与原时空美国雷达的研究历史相比,这个时空有了亨利的金手指,美国的研究进展很快,但关键问题还是出在雷达探测结果的显示,以及雷达探测距离方面。
不过,信号显示的问题,被俄裔美国人斯福罗金的电子扫描式显像管解决了,后来还有英国人贝尔德发明的机械扫描式电视摄像机和接收器解决了雷达信号接收问题,所以,困扰雷达发展的一大问题已经不是问题了。
剩下的就是不断提高雷达探测距离一个问题了。当然,关系到探测距离的技术节点并不止一个,不过现在还是1925年,时间还有的是。
而原时空是在1930年来奥·杨和劳伦斯·海兰德在做无线电聚焦波束引导飞机起降实验才发现雷达的原理,虽然得到了海军研究所的认可,但也不过是仅仅有了一个海军认可的名分,并没有得到海军的正式拨款。
直到1934年,这项利用业余时间的研究才得以在国会海军委员会面前正式露面,到了1935年这项研究才得以提升其优先级,获得了正式的拨款——10万美元。
当然,10万美元相对那个时代来说,也绝对算得上是一笔巨款了,但与亨利在这个时空的投入来说,简直就是不值一提。这同样也是为什么现在美国的雷达技术水平比原时空高出很多的原因——那是亨利生生拿钱砸出来的。
1936年,美国海军的雷达开始了第一次实验,探测距离是27.2公里。到了年底,探测距离提高到40公里;次年,达到了60到80公里;同时还开展了雷达上舰的实验,将雷达波长压缩到1.5米。在1936年7月,美国海军的研究人员还成功地研究出了双工天线,以及将频率提高到200兆赫。
而在亨利投资下的特斯拉实验室的电子专家在1925年就已经将频率提高到了500兆赫,探测距离达到了100公里。现在正在实验换装了晶体管的装置,按照研究人员的说法,雷达的探测距离有望达到150公里以上。马上就可以进入实用阶段了。顺便还要提一句,经过亨利的提醒,现在的雷达已经具备了旋转天线,也就是说,可以确定探测目标的方位了。
对于亨利来说,他是期盼着雷达的探测距离可以达到300公里以上的,同时还要能显示探测目标的高度、数量、速度和方位,探测的越清楚,对美军来说就会越有利,有利于派出合理的拦截力量,有利于美军得到充足的准备时间,也有利于美军在不利于自己的环境下提前进行规避,同样也有利于美军先敌发起攻击。
不过按照现在的研究成果,亨利已经可以向美国海军展示了,要知道,美国海军一样被在大海上寻找敌人感到困难——虽然没有参加过一战时期英国和德国之间的大规模海战,但对于海上交战前的搜索,美军也是深有体会的。
美国虽然比原时空更早地派遣军队到达欧洲,但还是没有赶上英德之间最大规模的那场海战——日德兰大海战,而美国海军却一样地遭受了横渡大洋时的恶劣天气,与原时空类似的一场暴风雨!虽然美国海军没有像原时空一样连舰队都被暴风雨打散,但一样落得个灰头土脸。
如果不是因为舰队还负有保护远征军运输舰的责任,导致美国海军战列舰的航速都比较慢的话,还真有可能发生某些战舰失散的情况发生。不过就算是这样,但也造成了美国海军和远征军航程的延误。
但如果有了舰载雷达,那么舰队即使再分散,也会很容易找到自己的同伴,及时地汇合到一起。想一想,二战后期,美国太平洋舰队的规模,数以千计的大小舰船,那是要铺洒数百平方公里的海面上的,如果没有雷达,没有大功率无线电联系,那么大规模的舰队就成了一团散沙了。
与原时空不同,亨利更多的要求进行晶体管的开发研究,而不是使用电子管。虽然必须承认电子管的抗干扰能力比较强,但电子管的使用寿命和难以提高的功率,是它的致命伤。包括无线电台上使用的电子管和真空管一样,如果换装了晶体管,不仅可以提高电台的功率,还可以将电台缩小的更多,直到可以让一个并不强壮的士兵单兵负载为止。
二战期间,美国摩托罗拉公司生产的可以手持的无线电单兵电台,就已经是那个时代最尖端的水平了,但它的重量一样可是不低,那同样是需要一个士兵负载,但这个士兵也同样失去了携带其他武器装备的能力了,最多只能携带自卫武器。而且,即使是这部单兵电台,也存在一个问题,就是通讯距离很短!只有一千米到四千八百米左右不等的距离!
但这并不是亨利希望的。亨利希望美军可以装备的单兵电台或者步话机,最短的通讯距离可以达到五千米以上,便于前线步兵可以直接呼叫战线后方的炮兵火力打击。这种方式才是亨利想要的方式。
不管我的对手是什么人,有多么精妙的战术技巧,我就用绝对的兵力、绝对的火力,碾压你、打爆你!这就是所谓的“堂堂之阵”,是无法抵抗的阳谋!
亨利不否认在战争中需要战术,也不否认一个名将的能力会打出非常经典的战役,但是有一点,我如果能够在全领域形成碾压的态势,不管中间有多少波折,最后的胜利者只会是我,而不是你。
因为战争,归根结底打的是一个国家的国力,尤其是要以人为“本”,如果在不断的兑子当中,一方失去了全部或者大部分的士兵,而另一方还有余力,那么战争的结果就自然可知了。
比如日本,比如德国,就是在不断的兑子当中,被盟国消耗掉了他们储备的资源,这其中也包括他们原本并不占优势的人力资源。
二战前,德国国民总数不超过九千万人,日本不超过一亿人口;而他们的对手有多少?苏联在战争中损失率3000万人口,美国、英国、法国加起来就算是1000多万,而华夏呢?华夏损失了超过3500万人口,之后,还进行了三年多的解放战争,而解放战争之后,还进行了一场抗美援朝的战争!
仅仅在人口数量的对比,轴心国就是完败!还有资源方面呢?
不管是德国、意大利还是日本,都缺乏两种资源,一种是石油,一种是橡胶。德国和意大利的石油在战前,主要是从苏联的巴库油田获得,战时主要来自于罗马尼亚的普洛耶什蒂油田,还勉强可以算是能够得到补充;但日本呢?整个抗战期间,日本都没有从华夏得到一滴石油的补给,其所需的石油都来自于印尼的荷兰壳牌石油公司,并在占领缅甸后得到了一部分任安羌油田的补充。
不过,日本的石油补给并不是就这样简单地可以解决的——关键不在于日军占领了多少油田和油田产量,关键是日本的石油必须要通过海运回到本土后,才能利用!
这就让日军麻了爪了!美国海军大量的潜艇就是专门干这个的!而日本海军还没有用驱逐舰护航的习惯,这就造成日本的石油运输船十亭里能有五亭运到国内就已经是船主们拜的菩萨保佑了。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
司徒雷登是从一定的社会地位和可以接触华夏上层社会的角度看问题,再加上他幼年时和华夏底层社会的接触,才会有一个比较全面的看法,而其他传教士或者社会人士,就缺乏司徒雷登那样的全面了。
当然,也是因为这种全面的看法,才让司徒雷登在未来华夏红党席卷江南的时候,还一度违背美国国务院的要求,停留在已经被红党军队攻克的上海好几个月不走,希望能等待美国国内外交政策的转向,但事有不协,那时的美国已经陷入丘吉尔营造的冷战环境里而被带歪了,司徒雷登的努力付之东流。
回到美国后,司徒雷登又被美国国务院要求封口,长期的抑郁,让这个对华夏怀有深厚感情的教育家、外交家郁郁而终。而毛伟人一篇《别了,司徒雷登》的大作,也同样让这位老人深受伤害,尽管那并不是针对他本人的。
终司徒雷登的一生,除了自1949年8月返回美国到1962年去世为止的十三年时间,以及会美国读书、生活的十七年,其余的五十多年的时间都在华夏,对于教育来说,他是一位尽心尽力的可敬可爱的老人,对于担任美国驻华大使从事外交工作来说,他一样是美国外交政策的受害者。
所以,能向这样一位精通、了解华夏的学者型人物学习、了解华夏的社会结构,不管是对马歇尔还是史迪威来说,无疑都是一件非常值得庆幸的事情。
不提马歇尔和史迪威在北京向司徒雷登请教关于华夏的话题,现在,先把时间倒回1925年初的夏威夷。
虽然这个时代最好的远程客机的航程不过1200公里,水上飞机的航程也不过1500公里,想要从夏威夷飞到距离最近的美国西海岸城市圣迭戈也有五千多公里,但这并不影响维克斯和潘兴在亨利的陪同下,进行一次远程飞行——只要越好时间和地点进行中途接力就好了。
这种中途利用环境舰艇进行接力的方式,虽然很麻烦,但不失为一种检验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战斗力的好办法。此时的美国海军已经在太平洋地区配备了三艘航母,进行这种安排,并不困难。
首先要先派出由航母起飞的战斗机进行侦查,在预测从夏威夷方向飞来的航线上寻找维克斯、潘兴以及亨利乘坐的水上飞机,然后伴随他们飞向航母降落,然后再有另一艘航母同样再进行一次同样的程序。
由于航母上起飞的战斗机航程有限,所以,在维克斯的飞机飞行的前一段航程上是没有航母战斗机的,只有到了航程的后半程才有可能和航母舰载机相遇,所以,这非常考验航母舰载机的战斗力:搜索、发现、攻击、返航的全部战斗过程,并不像一般人想象的那么容易。
这会儿的美国舰载机就算是使用了最好的发动机,也不过是以双翼机为主,航程一般不超过1000公里,按作战半径计算,也就是500公里,考虑到舰载机需要保留的作战时间,实际作战半径也就是300公里。
而航母作战,一直以来的重点,就是如何发现敌人。大海是如此之辽阔,还有各种不测的气候变化,要想轻易发现敌人的位置,是非常困难的——不如此,美国海军如何能在中途岛利用航母伏击日军的航母舰队呢。
也正是因为在茫茫大海上发现敌人的困难,所以亨利才会在电子工业进行大量的投资,目的就是为了早日研究出质量过硬的雷达。有了雷达作为舰队的眼睛,就可以扩大侦查的范围——尤其是小型大功率雷达,如果安装到水上飞机上,就可以安全地在视距外发现敌人的舰队,保全自己的同时,提前发起进攻。
而特斯拉实验室也没有辜负亨利的投资,最原始的型号已经在一战之后成功的研究出来,现在进行的是将晶体管运用到雷达上,缩小体积,延长工作时间和无故障时间。
与原时空美国雷达的研究历史相比,这个时空有了亨利的金手指,美国的研究进展很快,但关键问题还是出在雷达探测结果的显示,以及雷达探测距离方面。
不过,信号显示的问题,被俄裔美国人斯福罗金的电子扫描式显像管解决了,后来还有英国人贝尔德发明的机械扫描式电视摄像机和接收器解决了雷达信号接收问题,所以,困扰雷达发展的一大问题已经不是问题了。
剩下的就是不断提高雷达探测距离一个问题了。当然,关系到探测距离的技术节点并不止一个,不过现在还是1925年,时间还有的是。
而原时空是在1930年来奥·杨和劳伦斯·海兰德在做无线电聚焦波束引导飞机起降实验才发现雷达的原理,虽然得到了海军研究所的认可,但也不过是仅仅有了一个海军认可的名分,并没有得到海军的正式拨款。
直到1934年,这项利用业余时间的研究才得以在国会海军委员会面前正式露面,到了1935年这项研究才得以提升其优先级,获得了正式的拨款——10万美元。
当然,10万美元相对那个时代来说,也绝对算得上是一笔巨款了,但与亨利在这个时空的投入来说,简直就是不值一提。这同样也是为什么现在美国的雷达技术水平比原时空高出很多的原因——那是亨利生生拿钱砸出来的。
1936年,美国海军的雷达开始了第一次实验,探测距离是27.2公里。到了年底,探测距离提高到40公里;次年,达到了60到80公里;同时还开展了雷达上舰的实验,将雷达波长压缩到1.5米。在1936年7月,美国海军的研究人员还成功地研究出了双工天线,以及将频率提高到200兆赫。
而在亨利投资下的特斯拉实验室的电子专家在1925年就已经将频率提高到了500兆赫,探测距离达到了100公里。现在正在实验换装了晶体管的装置,按照研究人员的说法,雷达的探测距离有望达到150公里以上。马上就可以进入实用阶段了。顺便还要提一句,经过亨利的提醒,现在的雷达已经具备了旋转天线,也就是说,可以确定探测目标的方位了。
对于亨利来说,他是期盼着雷达的探测距离可以达到300公里以上的,同时还要能显示探测目标的高度、数量、速度和方位,探测的越清楚,对美军来说就会越有利,有利于派出合理的拦截力量,有利于美军得到充足的准备时间,也有利于美军在不利于自己的环境下提前进行规避,同样也有利于美军先敌发起攻击。
不过按照现在的研究成果,亨利已经可以向美国海军展示了,要知道,美国海军一样被在大海上寻找敌人感到困难——虽然没有参加过一战时期英国和德国之间的大规模海战,但对于海上交战前的搜索,美军也是深有体会的。
美国虽然比原时空更早地派遣军队到达欧洲,但还是没有赶上英德之间最大规模的那场海战——日德兰大海战,而美国海军却一样地遭受了横渡大洋时的恶劣天气,与原时空类似的一场暴风雨!虽然美国海军没有像原时空一样连舰队都被暴风雨打散,但一样落得个灰头土脸。
如果不是因为舰队还负有保护远征军运输舰的责任,导致美国海军战列舰的航速都比较慢的话,还真有可能发生某些战舰失散的情况发生。不过就算是这样,但也造成了美国海军和远征军航程的延误。
但如果有了舰载雷达,那么舰队即使再分散,也会很容易找到自己的同伴,及时地汇合到一起。想一想,二战后期,美国太平洋舰队的规模,数以千计的大小舰船,那是要铺洒数百平方公里的海面上的,如果没有雷达,没有大功率无线电联系,那么大规模的舰队就成了一团散沙了。
与原时空不同,亨利更多的要求进行晶体管的开发研究,而不是使用电子管。虽然必须承认电子管的抗干扰能力比较强,但电子管的使用寿命和难以提高的功率,是它的致命伤。包括无线电台上使用的电子管和真空管一样,如果换装了晶体管,不仅可以提高电台的功率,还可以将电台缩小的更多,直到可以让一个并不强壮的士兵单兵负载为止。
二战期间,美国摩托罗拉公司生产的可以手持的无线电单兵电台,就已经是那个时代最尖端的水平了,但它的重量一样可是不低,那同样是需要一个士兵负载,但这个士兵也同样失去了携带其他武器装备的能力了,最多只能携带自卫武器。而且,即使是这部单兵电台,也存在一个问题,就是通讯距离很短!只有一千米到四千八百米左右不等的距离!
但这并不是亨利希望的。亨利希望美军可以装备的单兵电台或者步话机,最短的通讯距离可以达到五千米以上,便于前线步兵可以直接呼叫战线后方的炮兵火力打击。这种方式才是亨利想要的方式。
不管我的对手是什么人,有多么精妙的战术技巧,我就用绝对的兵力、绝对的火力,碾压你、打爆你!这就是所谓的“堂堂之阵”,是无法抵抗的阳谋!
亨利不否认在战争中需要战术,也不否认一个名将的能力会打出非常经典的战役,但是有一点,我如果能够在全领域形成碾压的态势,不管中间有多少波折,最后的胜利者只会是我,而不是你。
因为战争,归根结底打的是一个国家的国力,尤其是要以人为“本”,如果在不断的兑子当中,一方失去了全部或者大部分的士兵,而另一方还有余力,那么战争的结果就自然可知了。
比如日本,比如德国,就是在不断的兑子当中,被盟国消耗掉了他们储备的资源,这其中也包括他们原本并不占优势的人力资源。
二战前,德国国民总数不超过九千万人,日本不超过一亿人口;而他们的对手有多少?苏联在战争中损失率3000万人口,美国、英国、法国加起来就算是1000多万,而华夏呢?华夏损失了超过3500万人口,之后,还进行了三年多的解放战争,而解放战争之后,还进行了一场抗美援朝的战争!
仅仅在人口数量的对比,轴心国就是完败!还有资源方面呢?
不管是德国、意大利还是日本,都缺乏两种资源,一种是石油,一种是橡胶。德国和意大利的石油在战前,主要是从苏联的巴库油田获得,战时主要来自于罗马尼亚的普洛耶什蒂油田,还勉强可以算是能够得到补充;但日本呢?整个抗战期间,日本都没有从华夏得到一滴石油的补给,其所需的石油都来自于印尼的荷兰壳牌石油公司,并在占领缅甸后得到了一部分任安羌油田的补充。
不过,日本的石油补给并不是就这样简单地可以解决的——关键不在于日军占领了多少油田和油田产量,关键是日本的石油必须要通过海运回到本土后,才能利用!
这就让日军麻了爪了!美国海军大量的潜艇就是专门干这个的!而日本海军还没有用驱逐舰护航的习惯,这就造成日本的石油运输船十亭里能有五亭运到国内就已经是船主们拜的菩萨保佑了。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