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松语文学 > 玄幻魔法 >无敌极品天子最新章节 > 无敌极品天子TXT下载
错误举报

《无敌极品天子》正文 第35章 西周的教育制度

  听了太师姜伯的诉说,周幽王明白了一件事,那就是如今的吏治依旧需要改革。

  只有让官员选拔和晋级变的更加的公平公正、透明化公开化,加强监督,这样想走捷径,送礼走后门买卖官职的事情才有可能从根源上杜绝!

  可是众所周知,在我国古代先秦时期的官员选拔,一般是依靠世袭制。

  也就是如果一个人在建立王朝之初立下功劳,被封为大夫,那么在他死后,由他的儿子继承他的大夫官位。

  但是这种世袭制度是有很大的缺陷的,单凭血缘宗亲的关系选拔任用官员,这样选拔出来的官员就难免良莠不齐,根本做不到任人唯贤。

  到了汉朝,官员的选拔主要依靠推荐。推荐的人才主要是孝廉和秀才。

  汉朝特别看重孝道,所以汉朝的皇帝多冠以孝字。孝廉就是尊敬孝顺父母的人,古人认为,忠臣必定出自孝顺的家门。秀才则是精通一些古代书籍,例如儒家的经典著作,例如《诗经》、《尚书》等。

  但是从史籍记载来看,大部分官员都是走的孝廉之路。因为孝廉容易作假,而秀才必须精通古典书籍,但是孝顺是父母乡亲的评价。

  只要有利可图的事情,就有人趁机作假。

  在汉朝,孝顺就能当官,所以很多人在这个方面作假。所以推举制度的弊端也显现了,因为所谓的孝顺根本没有统一的可以量化的标准。

  到了隋朝和唐朝,科举制度的出现,可谓是选官制度的重大突破了。

  科举制度是国家组织考试,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高官贵族,只要有才华,都可以参加科举考试。而且科举制让许多人才少了怀才不遇的愁怨。

  而且通过科考选拔的人才,直接隶属于中央管辖,很大程度上促进皇权更加集中。皇权集中,国家也能够更加安定。这也是隋文帝当初选拔人才,为我所用的意愿。鉴于上面的种种原因,科举制应运而生,这也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但是周幽王也明白,在当下想立刻用科举制度来选拔任用官员,显然是不现实的,不说豪门士族反对,就算是强行通过,普通老百姓读不起书,也没有多少人能够参加科举考试。

  所以要想施行科举考试,必须先让平民有书可读。

  要这么多普通老百姓有书可读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办到的。

  为此周幽王特意了解了一下西周以前的教育。

  根据史料记载,夏代已进入有文字记载的文明时代。

  只有奴隶主贵族中的少数文化人能掌握文字,接受教育的只是少数贵族的子弟。夏代的学校,主要分为“序”和“校”。

  “序”是教射的场所,后来发展成为议政、祭祀、养老的场所,也是奴隶主贵族教育子弟的场所。

  “校”原是指用木材围成的围栏,是养马驯马的地方,后来利用这宽广的场所来进行军事训练,成为习武的场所。

  “序”和“校”是两种面向不同对象层次的教育机构。

  前者设置于国都,面向奴隶主贵族子弟进行教育;后者分布于乡里,面向平民甚至奴隶进行教育。

  商代的农业耕作技术,织麻、制陶、制铜等手工业技术都较夏代有明显提高,是奴隶制文明得到发展迅猛的一个朝代。

  生产技术的提高,促进了精神生活和文化教育的的进一步发展。

  因此商代已有了比较正规的学校教育场所。

  商代根据不同年龄学生划分了不同的教育阶段。

  教育内容上比夏代更丰富了,有思想政治、礼乐教育、军事教育(主要练习射、御技术)、书数教育等,六艺”教育(“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商代已基本成形。

  西周是中国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已具备了较为完整的学校教育制度,有了不同类型和级别的学校。

  西周的学校设置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国学,一类是乡学。设在都城内的学校称国学;设在王都郊外学校总称乡学。

  国学主要是为贵族奴隶主子弟设立的。贵族奴隶主子弟男童到了一定年岁后就要进入国学学习,在正式学校之前一般都要接受相当严格和规范的家庭教育。无论是天子的国学,还是诸侯国学,都分为小学和大学两级。

  《礼记·王制》:“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这里指明了设学的地点,小学在“公宫南之左”,设在王公贵族集中居住的都城内,为儿童入学提供方便。而大学的入学对象已基本是成人,他们可以就远求学,所以大学设立在郊区。

  天子的大学和诸侯的大学不仅名称不同,主要是存在着规模大小和等级高低的差别。天子的国学规模较大,结构比较复杂,四面环水,总称为辟雍。诸侯王都所设的大学建制比较简单,一面临水,称为泮宫。

  乡学是指设在王都郊外六乡行政区内的学校,入学对象主要是下级奴隶主和平民的子弟。

  乡学由管理民政的司徒负责总的领导,其教育内容有明确规定,即所谓的“乡三物”:“一曰六德,知、仁、圣、义、忠、和;二曰六行,孝、友、睦、姻、任、恤;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在西周已经有了考试的制度。

  据《学记》记载,西周大学分别在第一、三、五、七、九学年对学生进行考核,考核内容包括德行和道艺两方面,七年告一段落,称之为“小成”。第九年时经过考核,德行和道艺都达到要求,结束学业,称之为“大成”。

  对于合格的学生,可以分派官职,奖励爵位和俸禄。对于不合格的学生(特别是德行上不合格的学生),经过一系列的劝诫程序后,仍不改悔的,则流放远方,永远不再使用。乡学中也有成套考核制度,通过考核选拔优秀学生进入国学中的大学学习。

  “六艺”是西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基本学科。

  “六艺”具体指的是:礼、乐、射、御、书、数。

  按其学科性质分成三大的方面:

  (一)礼乐

  礼乐发源于原始社会宗教活动中的仪式(礼)和音乐歌舞(乐)。

  周礼涉及政治、伦理、道德、礼仪等各个领域。礼的教育通过礼制来标明尊卑上下的等级关系,强化宗法制度和君臣等级制度,有效地维护奴隶社会秩序。

  乐教也是西周官学中的主要科目。当时乐的概念是非常宽泛的,它包括音乐、诗歌、舞蹈等,实际上是各门艺术的总称,包含了德、智、体、美多种教育因素。

  礼乐教育是“六艺”教育的中心。

  (二)射御

  周立国之后极重视武力建设,反映在教育上是加强射、御。

  射,指射箭的技术;御,指驾驭马拉战车的技术。西周时期以车战为主,常以拥有战车的多少来衡量一国武力的大小。车甲士都是奴隶主阶级,步兵则属平民甚至奴隶。因此射、御是当时主要的军事技术。

  (三)书数

  “书”是指文字,“数”是指计算。汉字发展到西周,已经相当成熟。数在西周并不单指算法,还包括历法等与数字计算有关的知识。我国古代的计算方法是在筹算的基础上发展了珠算。筹算在西周末年或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也可能是西周学校的教学内容。数还包括历法,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序排列成六十“甲子”,用以计年。这些知识都属于数的教学内容。

  “六艺”教育经历了由夏、商到西周的逐步发展完善的过程,是中国教育长期发展的产物,“六艺”既重视思想道德,也重视文化知识;既注意传统文化,也注意实用技能;既重视文事,也重视武备;既要符合礼仪规范,也要求内心情感修养。“六艺”教育对后世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