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我是刘备》正文 第四十九章:迫在眉睫 继续解禁
“百官惊阙”在京师引起了极大的震动,却没有波及到汝南刘备的购粮计划。
仅仅半个多月,汝南各县便到处可见从陈留、寿春、徐州一带涌过来的富户,有的甚至还是从濮阳南边的几个县城赶来的。
因为提早收到了刘备的文书,汝南各地全部采取了平价收购的政策,即便是优良的粱米也没有超过每斛四百钱的价格。刘备一边收购粮食,一边四处张贴文告,告诉百姓可以凭着自己的户籍,按照买四添一的方式以平价购粮,等到秋天新粮收割后再按照实际添加的分量还给官府,等于是百姓这个时候向官府借粮,到秋天缴粮收税时再把粮食还回去。
对这一系列的做法,跟随刘备同来的荀攸和戏志才等人持着怀疑和观望的态度,戏志才不止一次婉转的提醒刘备“府库之资还当计划用度,若用之无当,恐酿巨患”。他们尚且如此,汝南的各级官员更是颇多微词,很多官员从来没有想过官府为百姓垫钱买粮食过日子,都认为汝南公不是疯子就是傻子。
郡公府外厢院中的凉亭里,荀攸、戏志才和孟建三人处理完了刚从各县报上来收粮与转售数目的报章,好整以暇的坐在亭中聊天。还没有说两句,话题便转到这次收粮的事情上来了。
“虽说民以食为天,然郡公举汝南全郡之力购粮,再将粮如此贱卖于民,只怕府库之钱不堪支付。”荀攸审慎的提出自己的观点。
“若民皆不能充饥,自然流离各处,则我州县精壮人力数月空置,何其之可惜?”孟建笑吟吟的回答道。
戏志才疑惑的看着孟建,“公威,郡公既有购粮之举,当已对这些精壮之民有所安排,为何迟迟不见动静?”
孟建苦笑了一下,“这却非我所知。”他原本以为刘备要在这些民力中招募一批人去西平冶铁,没想到刘备好象把西平的事给忘了,成天就只是在街上转悠,也不知道刘备在做些什么。
“我所忧者,郡公大举购粮之事若传到京师,只怕被有心之人说成别有用心。”荀攸叹了口气,他常听荀爽说道张让谗言中伤朝廷一些忠直之士的事,其中就有刘备,不免额外多了层担心。
“便是郡公不做此事,那些人也少不了以鬼魃手段中伤郡公,”戏志才笑着接口道,“不过朝中有王司徒、荀司空几位重臣在,想必掀不起什么风浪。”
“切不可视此辈,”荀攸连连摆手,“日前京师有信到,说天子曾言‘张常侍是我公,赵常侍是我母’,由是张让与赵忠的气焰一时无两。”
戏志才与孟建一起大皱眉头。
“此辈高居庙堂,终非国家之幸。”孟建忍不住发起了牢骚。
“公威终不是深悉政堂之人,”荀攸老实不客气的说道,“此辈之害非能居于庙堂之上,而在能左右庙堂。”
孟建虽被荀攸抢白了一下,但是细想想却不能不说荀攸这句话比他说的更能切中肯紊,当下点了点头,不再吭声。
亭外忽地一阵风吹过,没过多时便淅淅沥沥的下起雨来。“郡公到底想怎么做?”三人不约而同的想着,对雨发起愁来。
**
躲在茶楼中避雨的刘备可不知道荀攸三人在府中猜测着他的想法,他适才逛了一圈平舆城中最为“繁华”的一条街道。虽然这整条的街道上只有二十来家店铺,但是刘备却逛的津津有味。
刘备的逛兴让陪着他的徐晃非常吃不消,尤其是刘备不厌其烦的向那些店铺的掌柜和伙计打听货物的行情,简直让徐晃莫名其妙。
“主公,”刚在茶楼上坐下来,徐晃便忍不住问道,“主公放着府中多少大事不做,为何却在这些店肆之间流连?”
“此中有真意啊。”刘备呷了口茶,悠然说道。
徐晃刚喝到口中的茶水差点全喷了出来。“这般店肆能有何真意?我看与洛阳等处的倒也大同异。”
“店肆自然大同异,不过因为开设之地有别,自然不可一概论之。”刘备笑着说道,说完他看了徐晃一眼,发现徐晃还是没有明白,便耐心的解释道,“店肆若是设在两京,则店铺之中必不乏名贵之物,只因宛洛之富甲于天下,高门大户比比皆是,而此地却甚少见此等物什列于店肆。”
“主公莫非要广招商户到平舆?”徐晃疑惑道。
“商多伤农,我费尽辛苦才能将粮食诈来,怎能行此动摇根本之事?”刘备笑了笑,“不过商可兴工,若是能将商户引到西平,倒是一件好事。”
“朝廷不是在西平设了铁官吗?”
“汝南现已是郡国了。”刘备哈哈笑道。
“晃还有一事不明,要请教主公。”徐晃决定趁着刘备谈兴正浓的时候问出心中的疑问。
“公明但言无妨。”
“主公何以能知有陈留、寿春、徐州一带的富户到汝南来售粮?”
刘备看看四下无人,低声将他请糜纲四处散播流言的事说了出来。
徐晃眉头紧锁道,“为何主公如此笃定这些富户会相信,更会到汝南售粮?”
“此等富人无非囤积居奇,要在青黄不接时将陈粮高价卖出。若是百姓得知朝廷令各州散尽府库之积,则此等富户便难以高价售粮。若是再等一年,难免粮食更陈,则粮价再难居高,与其如此,他们宁可随价出售,再图抢先收购新粮,只等朝廷颁令酿酒时出售。”
“主公你这是……”徐晃急忙止住不说。
“骗粮是吧,”刘备笑着把徐晃后面的话补上了,“我只求能缓一年,来年能使百姓用上汉犁,再能于农业馆中挑选一些善耕知作的人到全郡教谕百姓,定能使来年的收成有所增加。”
两人正坐着喝茶说话,忽听隔邻也有两人说话,声音虽不高,却刚好可以被刘备和徐晃听见。
“听说这个汝南公之前做弘农令的时候便是亲民如子的好官。”
“这天底下哪有什么好官?你别说他购了粮再卖给百姓,我听说好几个县都是大斛进粮,斛出粮,百姓还是吃不饱。”
“你说的事我也听说了,只不过那几个县令向来就是如此,汝南公没来之前,他们只怕做的还要明目张胆些。”
“眼看河道又将水患,我倒要看看这个汝南公如何处之。”那人说完,嘿嘿冷笑不已。
徐晃脸色一变,便要起身去找隔邻的人理论,刘备忙一把拉住,微微摇头,示意不要轻举妄动。
两人又坐了一会,见雨渐渐收了,刘备便唤来伙计,将茶水钱付了。
出了茶楼,徐晃闷声问刘备道,“适才那人如此无礼,主公为何不让我去教训他一顿?”
“那人说的倒也不是完全的没有道理,所谓庸医杀人,昏官殃民,那人想必吃过昏官的苦,不免愤恨在心,有些怨言也在所难免。何况那人说的水患之事,确是眼下迫在眉睫的一件大事,不可轻忽怠慢。”
“只是那人四处乱说,只怕对主公声誉大有妨害。”徐晃还是有些气愤。
“难道我要让人道路以目不成?”刘备笑了笑,忽然想起后世的报纸,不觉想到如果现在能有那种具备舆论导向的东西多好,可惜以现在的纸张而言,只怕还做不到这一点,更何况百姓鲜少识字。
两人回到郡公府,正看见荀攸三个人闷坐在凉亭里,见刘备回来,三人赶紧起身施礼。
“正好戏先生,公达,公威你们三人都在,备有一事,正要与你们商议。”
“还请郡公吩咐。”三人心道,莫非逛街逛出主意来了,不禁都是精神一振。
“眼下百姓得粮之事办得如何?”刘备先问孟建。
“除北宜春、安城、慎阳三县尚有一些百姓没去官府购粮,其余各县已将粮分售给了百姓。”
“这三县有多少户百姓还不曾得粮?”
“约数千户。”
刘备点点头,“眼下水患在即,我想烦请诸位立刻广募民力通河疏淤,以免水患为祸。”
孟建迟疑了一下道,“只是眼下离水发不过十余日,只怕不足以治淤。”
“此事易为尔,”戏志才笑道,“眼下民力实不下数十万之多,只需沿河多开水道,将低洼无田舍之处变做水塘,便可将水患消弭不少。”
“哪里能有那么多的低洼?”孟建立刻反驳道,“汝水通淮,水发之势甚大,故沿河之民多不敢耕作,水发之时齐往城中避祸。”
刘备立刻头疼起来,他深知要兴耕作,水利便密不可分,但是眼下好象没谁能给他出个如何治水的法子,难道他的全盘计划就要胎死腹中不成?
“郡公不必忧心,”荀攸笑道,“低洼虽少,却也非全然不可用,只是还需双管齐下才可。”
“如何双管齐下?”刘备急道。
“眼下土地松软,正可深掘。低洼多有水积,故水下便多淤积。何不使民力挖掘低洼,更使低洼积蓄之水扩大。若使处处如此,纵低洼只数百,也可将水引去极多,此为一也。”
“二又如何?”众人都来了兴趣。
“张戎曾言曰‘一石水而六斗泥’,可见河道淤积本为水患之祸源。若是我等能先以水冲沙,使汝水之下淤积一清,定可获奇效。”[注一]
“以水冲沙?”刘备眼前一亮,“公达还请详说。”
注一:“以河治河,以水攻沙”本是明代著名的治水专家潘季驯提出的理论,但这个理论却是千百年来治水的集大成者,比如西汉的张戎和东汉的王景,都有相似的说法。作者在这里提前了这个理论出现的时间,还请读者不要计较为幸。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
仅仅半个多月,汝南各县便到处可见从陈留、寿春、徐州一带涌过来的富户,有的甚至还是从濮阳南边的几个县城赶来的。
因为提早收到了刘备的文书,汝南各地全部采取了平价收购的政策,即便是优良的粱米也没有超过每斛四百钱的价格。刘备一边收购粮食,一边四处张贴文告,告诉百姓可以凭着自己的户籍,按照买四添一的方式以平价购粮,等到秋天新粮收割后再按照实际添加的分量还给官府,等于是百姓这个时候向官府借粮,到秋天缴粮收税时再把粮食还回去。
对这一系列的做法,跟随刘备同来的荀攸和戏志才等人持着怀疑和观望的态度,戏志才不止一次婉转的提醒刘备“府库之资还当计划用度,若用之无当,恐酿巨患”。他们尚且如此,汝南的各级官员更是颇多微词,很多官员从来没有想过官府为百姓垫钱买粮食过日子,都认为汝南公不是疯子就是傻子。
郡公府外厢院中的凉亭里,荀攸、戏志才和孟建三人处理完了刚从各县报上来收粮与转售数目的报章,好整以暇的坐在亭中聊天。还没有说两句,话题便转到这次收粮的事情上来了。
“虽说民以食为天,然郡公举汝南全郡之力购粮,再将粮如此贱卖于民,只怕府库之钱不堪支付。”荀攸审慎的提出自己的观点。
“若民皆不能充饥,自然流离各处,则我州县精壮人力数月空置,何其之可惜?”孟建笑吟吟的回答道。
戏志才疑惑的看着孟建,“公威,郡公既有购粮之举,当已对这些精壮之民有所安排,为何迟迟不见动静?”
孟建苦笑了一下,“这却非我所知。”他原本以为刘备要在这些民力中招募一批人去西平冶铁,没想到刘备好象把西平的事给忘了,成天就只是在街上转悠,也不知道刘备在做些什么。
“我所忧者,郡公大举购粮之事若传到京师,只怕被有心之人说成别有用心。”荀攸叹了口气,他常听荀爽说道张让谗言中伤朝廷一些忠直之士的事,其中就有刘备,不免额外多了层担心。
“便是郡公不做此事,那些人也少不了以鬼魃手段中伤郡公,”戏志才笑着接口道,“不过朝中有王司徒、荀司空几位重臣在,想必掀不起什么风浪。”
“切不可视此辈,”荀攸连连摆手,“日前京师有信到,说天子曾言‘张常侍是我公,赵常侍是我母’,由是张让与赵忠的气焰一时无两。”
戏志才与孟建一起大皱眉头。
“此辈高居庙堂,终非国家之幸。”孟建忍不住发起了牢骚。
“公威终不是深悉政堂之人,”荀攸老实不客气的说道,“此辈之害非能居于庙堂之上,而在能左右庙堂。”
孟建虽被荀攸抢白了一下,但是细想想却不能不说荀攸这句话比他说的更能切中肯紊,当下点了点头,不再吭声。
亭外忽地一阵风吹过,没过多时便淅淅沥沥的下起雨来。“郡公到底想怎么做?”三人不约而同的想着,对雨发起愁来。
**
躲在茶楼中避雨的刘备可不知道荀攸三人在府中猜测着他的想法,他适才逛了一圈平舆城中最为“繁华”的一条街道。虽然这整条的街道上只有二十来家店铺,但是刘备却逛的津津有味。
刘备的逛兴让陪着他的徐晃非常吃不消,尤其是刘备不厌其烦的向那些店铺的掌柜和伙计打听货物的行情,简直让徐晃莫名其妙。
“主公,”刚在茶楼上坐下来,徐晃便忍不住问道,“主公放着府中多少大事不做,为何却在这些店肆之间流连?”
“此中有真意啊。”刘备呷了口茶,悠然说道。
徐晃刚喝到口中的茶水差点全喷了出来。“这般店肆能有何真意?我看与洛阳等处的倒也大同异。”
“店肆自然大同异,不过因为开设之地有别,自然不可一概论之。”刘备笑着说道,说完他看了徐晃一眼,发现徐晃还是没有明白,便耐心的解释道,“店肆若是设在两京,则店铺之中必不乏名贵之物,只因宛洛之富甲于天下,高门大户比比皆是,而此地却甚少见此等物什列于店肆。”
“主公莫非要广招商户到平舆?”徐晃疑惑道。
“商多伤农,我费尽辛苦才能将粮食诈来,怎能行此动摇根本之事?”刘备笑了笑,“不过商可兴工,若是能将商户引到西平,倒是一件好事。”
“朝廷不是在西平设了铁官吗?”
“汝南现已是郡国了。”刘备哈哈笑道。
“晃还有一事不明,要请教主公。”徐晃决定趁着刘备谈兴正浓的时候问出心中的疑问。
“公明但言无妨。”
“主公何以能知有陈留、寿春、徐州一带的富户到汝南来售粮?”
刘备看看四下无人,低声将他请糜纲四处散播流言的事说了出来。
徐晃眉头紧锁道,“为何主公如此笃定这些富户会相信,更会到汝南售粮?”
“此等富人无非囤积居奇,要在青黄不接时将陈粮高价卖出。若是百姓得知朝廷令各州散尽府库之积,则此等富户便难以高价售粮。若是再等一年,难免粮食更陈,则粮价再难居高,与其如此,他们宁可随价出售,再图抢先收购新粮,只等朝廷颁令酿酒时出售。”
“主公你这是……”徐晃急忙止住不说。
“骗粮是吧,”刘备笑着把徐晃后面的话补上了,“我只求能缓一年,来年能使百姓用上汉犁,再能于农业馆中挑选一些善耕知作的人到全郡教谕百姓,定能使来年的收成有所增加。”
两人正坐着喝茶说话,忽听隔邻也有两人说话,声音虽不高,却刚好可以被刘备和徐晃听见。
“听说这个汝南公之前做弘农令的时候便是亲民如子的好官。”
“这天底下哪有什么好官?你别说他购了粮再卖给百姓,我听说好几个县都是大斛进粮,斛出粮,百姓还是吃不饱。”
“你说的事我也听说了,只不过那几个县令向来就是如此,汝南公没来之前,他们只怕做的还要明目张胆些。”
“眼看河道又将水患,我倒要看看这个汝南公如何处之。”那人说完,嘿嘿冷笑不已。
徐晃脸色一变,便要起身去找隔邻的人理论,刘备忙一把拉住,微微摇头,示意不要轻举妄动。
两人又坐了一会,见雨渐渐收了,刘备便唤来伙计,将茶水钱付了。
出了茶楼,徐晃闷声问刘备道,“适才那人如此无礼,主公为何不让我去教训他一顿?”
“那人说的倒也不是完全的没有道理,所谓庸医杀人,昏官殃民,那人想必吃过昏官的苦,不免愤恨在心,有些怨言也在所难免。何况那人说的水患之事,确是眼下迫在眉睫的一件大事,不可轻忽怠慢。”
“只是那人四处乱说,只怕对主公声誉大有妨害。”徐晃还是有些气愤。
“难道我要让人道路以目不成?”刘备笑了笑,忽然想起后世的报纸,不觉想到如果现在能有那种具备舆论导向的东西多好,可惜以现在的纸张而言,只怕还做不到这一点,更何况百姓鲜少识字。
两人回到郡公府,正看见荀攸三个人闷坐在凉亭里,见刘备回来,三人赶紧起身施礼。
“正好戏先生,公达,公威你们三人都在,备有一事,正要与你们商议。”
“还请郡公吩咐。”三人心道,莫非逛街逛出主意来了,不禁都是精神一振。
“眼下百姓得粮之事办得如何?”刘备先问孟建。
“除北宜春、安城、慎阳三县尚有一些百姓没去官府购粮,其余各县已将粮分售给了百姓。”
“这三县有多少户百姓还不曾得粮?”
“约数千户。”
刘备点点头,“眼下水患在即,我想烦请诸位立刻广募民力通河疏淤,以免水患为祸。”
孟建迟疑了一下道,“只是眼下离水发不过十余日,只怕不足以治淤。”
“此事易为尔,”戏志才笑道,“眼下民力实不下数十万之多,只需沿河多开水道,将低洼无田舍之处变做水塘,便可将水患消弭不少。”
“哪里能有那么多的低洼?”孟建立刻反驳道,“汝水通淮,水发之势甚大,故沿河之民多不敢耕作,水发之时齐往城中避祸。”
刘备立刻头疼起来,他深知要兴耕作,水利便密不可分,但是眼下好象没谁能给他出个如何治水的法子,难道他的全盘计划就要胎死腹中不成?
“郡公不必忧心,”荀攸笑道,“低洼虽少,却也非全然不可用,只是还需双管齐下才可。”
“如何双管齐下?”刘备急道。
“眼下土地松软,正可深掘。低洼多有水积,故水下便多淤积。何不使民力挖掘低洼,更使低洼积蓄之水扩大。若使处处如此,纵低洼只数百,也可将水引去极多,此为一也。”
“二又如何?”众人都来了兴趣。
“张戎曾言曰‘一石水而六斗泥’,可见河道淤积本为水患之祸源。若是我等能先以水冲沙,使汝水之下淤积一清,定可获奇效。”[注一]
“以水冲沙?”刘备眼前一亮,“公达还请详说。”
注一:“以河治河,以水攻沙”本是明代著名的治水专家潘季驯提出的理论,但这个理论却是千百年来治水的集大成者,比如西汉的张戎和东汉的王景,都有相似的说法。作者在这里提前了这个理论出现的时间,还请读者不要计较为幸。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