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香山传》正文 第170章 五朝元老加官进爵,东林和尚
话说乐天送走了刘梦得,心中难免有一点内疚感。虽然自己身体有些不适,但是并没有太严重的病。自己跟刘梦得的年龄一样大,我乐天就因为年纪大不想到外面跑,难道刘梦得就愿意去同州吗?这明摆着是自己把包袱甩给了刘梦得。要是早知道去的人是刘梦得,不如我乐天自己把包袱背了。乐天越是这么想,心里就越是感到后悔。
这天,乐天又想起了自己没有去同州赴任的事,一首《诏授同州刺史病不赴任因咏所怀》又草成了,诗曰:
“同州慵不去,此意复谁知。诚爱俸钱厚,其如身力衰。可怜病判案,何似醉吟诗?劳逸悬相远,行藏决不疑。徒烦人劝谏,只合自寻思。白发来无限,青山去有期。野心惟怕闹,家口莫愁饥。卖却新昌宅,聊充送老资。”
乐天内心的那一份歉疚终于得到了抒发,心情也轻松起来。
乐天虽然没有顺从皇上的懿旨,但是年轻的文宗皇帝也敬慕白居易这才华出众政绩卓著的五朝元老。为了表现他皇上的英明,表现他皇上的尊重人才,尊敬老臣,文宗皇帝将乐天改授太子少傅,继续分司东都,同时加封乐天为冯翊县侯。
话说这太子少傅乃是“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这“三少”之一,领正二品,掌奉太子以观三公之道德而教谕焉。比起太子宾客正三品又高了一个级别。
乐天万分感激,自己不去同州赴任,皇上不但不怪罪,反而把自己加官进爵,把自己封为同州治下的冯翊县侯,这也真是皇上对我白居易恩宠有加呀。乐天一高兴,诗兴也来了,一首《从同州刺史改授太子少傅分司》又铺在了乐天的书桌上:
“承华东署三分务,履道西池七过春。歌酒优游聊卒岁,园林潇洒可终身。留侯爵秩诚虚贵,疏受生涯未苦贫。月俸百千官二品,朝廷雇我作闲人。”
乐天看着这首诗,笑笑:“你张良和疏受那样功勋卓著的人也不过做上太子少傅,我白居易也给你们平级了。乐天这么一想,心里涌起一股满足感。
说起来乐天现在很清闲,其实乐天属于那种闲不住的人。虽然现在没有了朝廷公事,但是乐天总是有事做。这天,乐天忽然想,自己多年来写的诗歌已经有元九兄弟编成了集子,但是还有其他文章没有进行编辑。像当年在京都,自己花了相当一段时间写成的时政论文《策林》七十五篇,在《策林》中,自己陈述了自己“酌人言、察人情,而后行为致”的政治主张,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刑法、吏治、风俗等各个方面,都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还有这许多年里面写的《疏》、《状》,《记》、《墓志铭》等各种铭文、表笺、制诰、文赋、歌诗、赞颂、议论、箴诔等等等等。
现在这些文稿除了诗歌有了文集,其它方面的文章都还乱七八糟地散存在书柜里。是不是也把这些东西整理整理,编成一个像样的集子呢?“很有必要。”乐天这么想。于是乐天开始了这项工作。
由于乐天需要应酬的事情还是比较多,比如亲朋故旧的相互往来,僧道上的朋友来访,附近寺院道观的邀请等等。有时候也给去世的故旧写写墓志铭,或者写一点其他方面的铭文。诗还是要写,遇上高兴的事,偶有所感,都要动动笔。这些事情自然要花去不少时间,所以用来编辑文集的时间不是太多。但是工作还是一直没有停下来。在几位年轻人的帮助下,经过两三个月的努力工作,一部《白氏文集》六十卷弄成了。看着高高的一摞书卷,乐天感到满足,感到欣慰。乐天常常想,我白居易不仅有数千首诗歌传世,而且还有这么一摞文集留给后人,虽然这些文集里面不乏价值不高的应酬之作,但是总的来说,里面还是有不少有价值的东西,比如那七十多篇《策林》,那里面充满着我白居易年轻时候的政治见解,也向后世证明我白居易不仅仅是只会咬文嚼字的诗坛雕虫,我白居易更是一位有政治抱负的政坛干才,只不过我白居易生不逢时,政治抱负没有机会实现而已。
“把这书卷放到什么地方呢?”乐天正这么想。也许是一种缘分吧,这世间有许多事还真的讲一个缘分。就在乐天想着把书卷放到什么地方比较妥帖的时候,有缘人居然找上门来了。这一天,东林寺住持朗空大师和慧恩和尚在法演、智满、士坚、利辩等沙门陪同下来到了香山白园。这一下把乐天可真的乐坏了。自从十七八年前离开庐山,不,十多年前我乐天去杭州任刺史,由于淮北那边动乱,道路不通,我绕道经过江州,曾经在庐山跟僧道朋友们见过面。不过那一次是去杭州上任,时间紧迫,我在庐山只作短暂停留,要玩过十天八天也不可能。现在好了,我乐天没有了朝廷公事,要说陪朋友玩,我乐天倒是有的是时间。
于是朗空大师和慧恩和尚一行人就在白园住了下来。乐天带着大家在白园到处看了看,又带着朋友们上香山寺,跟香山寺的如满大师和李元爽长老相聚。这如满大师和李元爽长老二位对庐山东林寺也颇熟悉,早年曾经多次在东林寺学习净土宗佛学。现在见了朗空大师和慧恩和尚,当然有一种久别的故友相聚的感觉。大家时而说起庐山的东林寺西林寺,时而又谈起香山寺的历史。当大家说起当年武则天皇帝在香山寺举行盛会,群臣以作诗争夺锦袍的故事,大家无不感到极大的愉悦,香山寺充满了快乐的气氛。
乐天同东林寺的和尚朋友们回到白园。大家又谈起当年在庐山草堂的事。和尚们对乐天那一篇《草堂记》赞不绝口。乐天忽然想到一件事,说一声“跟我来”就带着大家向乐天的书斋走来。乐天指着高高的一摞书卷说:“朋友们你们看,那是我最近的成果,庐山那篇《草堂记》也在里面了。”
和尚们听了,一齐向那一摞书卷走近,原来是一部《白氏文集》,六十卷。这一下好,和尚们如获至宝,如饥似渴地翻看起来。看官,你们可不要小看这些和尚,像朗空大师和慧恩和尚、法演、智满、士坚、利辩这一批人,他们在年轻的时候都是饱学之士,后来遁入佛门,又对佛学进行了长期的深入的专研,所以这些人的文化素养都很高,说起欣赏诗文,一个个都兴致浓厚。现在他们面对这位当世奇才亲手编辑的一摞书卷,他们怎么能够轻易罢手呢?
时间毕竟有限,这些和尚们要想在短时间内把这些文章看完,那是根本不可能的。知满和尚忽然提议:“朗空大师,我们何不将这些书卷带到东林寺,一来我们可以慢慢欣赏,二来还可以将这些书卷珍藏于我们东林寺?我们东林寺的经藏可也是天下有名啊。”
知满和尚这一提议立刻得到所有的和尚们的附议,到了这份上,乐天还有什么话说呢?况且原来乐天也正在琢磨这些书卷放在什么地方比较妥帖。乐天曾经想过几个地方,一是洛阳的圣善寺,二是庐山东林寺,三是苏州的南禅院。现在东林寺这一帮朋友提出来了,乐天也就做一个顺手人情,让东林寺的和尚朋友把书卷带到东林寺珍藏。乐天也知道,东林寺经藏是眼下大唐最著名的一处经藏,元和四年由江西观察使韦丹出资修建,收藏中外佛教经典达一万卷。当年乐天曾经在东林寺钻研佛经达数月之久。
现在乐天答应将书卷珍藏于庐山东林寺。为了让后世对文集的有关情况有所了解,乐天还为文集写了一篇《匡白○江州德化东林寺白氏文集记》,其文曰:
匡白,太和中沙门。
文其规谏者,乃有国之龟镜也。其於哲後真事,未尝不讨论之、听纳之,将欲俾雄图令嗣,延百千世之奕叶,何止於万岁哉?苟无鉴裁,不偶其时,则秦之坑焚,卫之翦伐,何所存焉?皇唐白傅之有文动钩私,乃惟曰:“此必补之,盖不销吾之力也。”及旋旆於府,即命翰墨者缮之,不期月操染毕,函而藏之於辨觉大师堂之座左,诫其掌执者严以锁钥开闭,准白侯文集,无令出寺,勿借外人。又图白侯真於其壁,使人敬惮之,不敢苟违也。仍传教令,下属幽愚,令纪徽猷,用刊琬玉。匡集七十卷,一置东都圣善,一置苏州南禅,一置庐山东林。其间表笺、制诰、文赋、歌诗、赞颂、碑铭、议论、箴诔,无不以讽谏为旨,黜陟为事,使谗谀奸诡,所不能隐匿矣!而流於绅,莫不滋味之以为药石也。
洎唐之季世,兵火四起,向来之美,殆为煨烬馀,是固知东林者其已坠焉。有吴之天下也,武以定乱,文以延英,繇是业儒者33然,源流渊凌,庆稔宗亲。德化令公大王处青宫日,虽以宴游,参侍宸,而友爱棣华之美,靡间於君臣。其或欢洽之馀,经纶之际,何尝不以笔砚简编,致其左右。至若良宵静昼,辍膳蠲寝,或以风月为俦侣,骚雅为仇雠,虽姬旦之多才多艺,不足以同年语也。常於白集,是所留情。俄膺天命,秉旄钺出抚江城。江之民足蹈手舞忻忻然,乃曰:“天从人善愿,降父母之君於是藩,信矣哉!”王为理清净,视事之暇,闲采图经,蹶然而悟。且曰:“白傅尝谪为邦典午,及访之遗迹又洗然,忆东林等有其集焉。”又询诸老僧,咸曰:“执事者不勤,翦无遗矣!”王咨嗟良久,顾谓诸辈,何疏慢之若是?亡斯宝耶。然於胜事颇白也冥蒙释子,述作非能,仰认奖录之深,讵可辄为陈让。含毫襞纸,愧惧煎恪,股栗流汗,不能已矣。时太和六年岁次甲午八月己巳朔十二日庚辰,管内僧正讲论大德赐紫。沙门匡白记,敢献颂曰:
缅彼乐天,其真古贤。才器天付,辞华世传。集有七帙,芳逾百年。言其婉丽,理且渊元。向罹骚扰,几至沈迁。非逢至鉴,亦类投泉。圣主求理,英王出藩。恩荣在上,典籍居前。省览馀时,箴规是思。且吟且讽,乃歌乃诗。曾不释手,应亦忘疲。念彼东林,而尝有之。尸掌不专,逸漏堪悲。爰命传写,用补阙仪。秘之龛藏,勒彼神姿。品流所好,玩阅於兹。玉鱼金钥,彰严诫遗。无令外借,永作良规。龙天所卫,嘉猷肯移。俱期不朽,并吾大师。
自古没有长住的客人,这一天,东林寺的和尚朋友们要走了,当乐天把那高高的一摞书卷交给朗空大师和慧恩和尚的时候,东林寺的和尚们千恩万谢,心满意足地离开了香山白园。
div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
这天,乐天又想起了自己没有去同州赴任的事,一首《诏授同州刺史病不赴任因咏所怀》又草成了,诗曰:
“同州慵不去,此意复谁知。诚爱俸钱厚,其如身力衰。可怜病判案,何似醉吟诗?劳逸悬相远,行藏决不疑。徒烦人劝谏,只合自寻思。白发来无限,青山去有期。野心惟怕闹,家口莫愁饥。卖却新昌宅,聊充送老资。”
乐天内心的那一份歉疚终于得到了抒发,心情也轻松起来。
乐天虽然没有顺从皇上的懿旨,但是年轻的文宗皇帝也敬慕白居易这才华出众政绩卓著的五朝元老。为了表现他皇上的英明,表现他皇上的尊重人才,尊敬老臣,文宗皇帝将乐天改授太子少傅,继续分司东都,同时加封乐天为冯翊县侯。
话说这太子少傅乃是“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这“三少”之一,领正二品,掌奉太子以观三公之道德而教谕焉。比起太子宾客正三品又高了一个级别。
乐天万分感激,自己不去同州赴任,皇上不但不怪罪,反而把自己加官进爵,把自己封为同州治下的冯翊县侯,这也真是皇上对我白居易恩宠有加呀。乐天一高兴,诗兴也来了,一首《从同州刺史改授太子少傅分司》又铺在了乐天的书桌上:
“承华东署三分务,履道西池七过春。歌酒优游聊卒岁,园林潇洒可终身。留侯爵秩诚虚贵,疏受生涯未苦贫。月俸百千官二品,朝廷雇我作闲人。”
乐天看着这首诗,笑笑:“你张良和疏受那样功勋卓著的人也不过做上太子少傅,我白居易也给你们平级了。乐天这么一想,心里涌起一股满足感。
说起来乐天现在很清闲,其实乐天属于那种闲不住的人。虽然现在没有了朝廷公事,但是乐天总是有事做。这天,乐天忽然想,自己多年来写的诗歌已经有元九兄弟编成了集子,但是还有其他文章没有进行编辑。像当年在京都,自己花了相当一段时间写成的时政论文《策林》七十五篇,在《策林》中,自己陈述了自己“酌人言、察人情,而后行为致”的政治主张,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刑法、吏治、风俗等各个方面,都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还有这许多年里面写的《疏》、《状》,《记》、《墓志铭》等各种铭文、表笺、制诰、文赋、歌诗、赞颂、议论、箴诔等等等等。
现在这些文稿除了诗歌有了文集,其它方面的文章都还乱七八糟地散存在书柜里。是不是也把这些东西整理整理,编成一个像样的集子呢?“很有必要。”乐天这么想。于是乐天开始了这项工作。
由于乐天需要应酬的事情还是比较多,比如亲朋故旧的相互往来,僧道上的朋友来访,附近寺院道观的邀请等等。有时候也给去世的故旧写写墓志铭,或者写一点其他方面的铭文。诗还是要写,遇上高兴的事,偶有所感,都要动动笔。这些事情自然要花去不少时间,所以用来编辑文集的时间不是太多。但是工作还是一直没有停下来。在几位年轻人的帮助下,经过两三个月的努力工作,一部《白氏文集》六十卷弄成了。看着高高的一摞书卷,乐天感到满足,感到欣慰。乐天常常想,我白居易不仅有数千首诗歌传世,而且还有这么一摞文集留给后人,虽然这些文集里面不乏价值不高的应酬之作,但是总的来说,里面还是有不少有价值的东西,比如那七十多篇《策林》,那里面充满着我白居易年轻时候的政治见解,也向后世证明我白居易不仅仅是只会咬文嚼字的诗坛雕虫,我白居易更是一位有政治抱负的政坛干才,只不过我白居易生不逢时,政治抱负没有机会实现而已。
“把这书卷放到什么地方呢?”乐天正这么想。也许是一种缘分吧,这世间有许多事还真的讲一个缘分。就在乐天想着把书卷放到什么地方比较妥帖的时候,有缘人居然找上门来了。这一天,东林寺住持朗空大师和慧恩和尚在法演、智满、士坚、利辩等沙门陪同下来到了香山白园。这一下把乐天可真的乐坏了。自从十七八年前离开庐山,不,十多年前我乐天去杭州任刺史,由于淮北那边动乱,道路不通,我绕道经过江州,曾经在庐山跟僧道朋友们见过面。不过那一次是去杭州上任,时间紧迫,我在庐山只作短暂停留,要玩过十天八天也不可能。现在好了,我乐天没有了朝廷公事,要说陪朋友玩,我乐天倒是有的是时间。
于是朗空大师和慧恩和尚一行人就在白园住了下来。乐天带着大家在白园到处看了看,又带着朋友们上香山寺,跟香山寺的如满大师和李元爽长老相聚。这如满大师和李元爽长老二位对庐山东林寺也颇熟悉,早年曾经多次在东林寺学习净土宗佛学。现在见了朗空大师和慧恩和尚,当然有一种久别的故友相聚的感觉。大家时而说起庐山的东林寺西林寺,时而又谈起香山寺的历史。当大家说起当年武则天皇帝在香山寺举行盛会,群臣以作诗争夺锦袍的故事,大家无不感到极大的愉悦,香山寺充满了快乐的气氛。
乐天同东林寺的和尚朋友们回到白园。大家又谈起当年在庐山草堂的事。和尚们对乐天那一篇《草堂记》赞不绝口。乐天忽然想到一件事,说一声“跟我来”就带着大家向乐天的书斋走来。乐天指着高高的一摞书卷说:“朋友们你们看,那是我最近的成果,庐山那篇《草堂记》也在里面了。”
和尚们听了,一齐向那一摞书卷走近,原来是一部《白氏文集》,六十卷。这一下好,和尚们如获至宝,如饥似渴地翻看起来。看官,你们可不要小看这些和尚,像朗空大师和慧恩和尚、法演、智满、士坚、利辩这一批人,他们在年轻的时候都是饱学之士,后来遁入佛门,又对佛学进行了长期的深入的专研,所以这些人的文化素养都很高,说起欣赏诗文,一个个都兴致浓厚。现在他们面对这位当世奇才亲手编辑的一摞书卷,他们怎么能够轻易罢手呢?
时间毕竟有限,这些和尚们要想在短时间内把这些文章看完,那是根本不可能的。知满和尚忽然提议:“朗空大师,我们何不将这些书卷带到东林寺,一来我们可以慢慢欣赏,二来还可以将这些书卷珍藏于我们东林寺?我们东林寺的经藏可也是天下有名啊。”
知满和尚这一提议立刻得到所有的和尚们的附议,到了这份上,乐天还有什么话说呢?况且原来乐天也正在琢磨这些书卷放在什么地方比较妥帖。乐天曾经想过几个地方,一是洛阳的圣善寺,二是庐山东林寺,三是苏州的南禅院。现在东林寺这一帮朋友提出来了,乐天也就做一个顺手人情,让东林寺的和尚朋友把书卷带到东林寺珍藏。乐天也知道,东林寺经藏是眼下大唐最著名的一处经藏,元和四年由江西观察使韦丹出资修建,收藏中外佛教经典达一万卷。当年乐天曾经在东林寺钻研佛经达数月之久。
现在乐天答应将书卷珍藏于庐山东林寺。为了让后世对文集的有关情况有所了解,乐天还为文集写了一篇《匡白○江州德化东林寺白氏文集记》,其文曰:
匡白,太和中沙门。
文其规谏者,乃有国之龟镜也。其於哲後真事,未尝不讨论之、听纳之,将欲俾雄图令嗣,延百千世之奕叶,何止於万岁哉?苟无鉴裁,不偶其时,则秦之坑焚,卫之翦伐,何所存焉?皇唐白傅之有文动钩私,乃惟曰:“此必补之,盖不销吾之力也。”及旋旆於府,即命翰墨者缮之,不期月操染毕,函而藏之於辨觉大师堂之座左,诫其掌执者严以锁钥开闭,准白侯文集,无令出寺,勿借外人。又图白侯真於其壁,使人敬惮之,不敢苟违也。仍传教令,下属幽愚,令纪徽猷,用刊琬玉。匡集七十卷,一置东都圣善,一置苏州南禅,一置庐山东林。其间表笺、制诰、文赋、歌诗、赞颂、碑铭、议论、箴诔,无不以讽谏为旨,黜陟为事,使谗谀奸诡,所不能隐匿矣!而流於绅,莫不滋味之以为药石也。
洎唐之季世,兵火四起,向来之美,殆为煨烬馀,是固知东林者其已坠焉。有吴之天下也,武以定乱,文以延英,繇是业儒者33然,源流渊凌,庆稔宗亲。德化令公大王处青宫日,虽以宴游,参侍宸,而友爱棣华之美,靡间於君臣。其或欢洽之馀,经纶之际,何尝不以笔砚简编,致其左右。至若良宵静昼,辍膳蠲寝,或以风月为俦侣,骚雅为仇雠,虽姬旦之多才多艺,不足以同年语也。常於白集,是所留情。俄膺天命,秉旄钺出抚江城。江之民足蹈手舞忻忻然,乃曰:“天从人善愿,降父母之君於是藩,信矣哉!”王为理清净,视事之暇,闲采图经,蹶然而悟。且曰:“白傅尝谪为邦典午,及访之遗迹又洗然,忆东林等有其集焉。”又询诸老僧,咸曰:“执事者不勤,翦无遗矣!”王咨嗟良久,顾谓诸辈,何疏慢之若是?亡斯宝耶。然於胜事颇白也冥蒙释子,述作非能,仰认奖录之深,讵可辄为陈让。含毫襞纸,愧惧煎恪,股栗流汗,不能已矣。时太和六年岁次甲午八月己巳朔十二日庚辰,管内僧正讲论大德赐紫。沙门匡白记,敢献颂曰:
缅彼乐天,其真古贤。才器天付,辞华世传。集有七帙,芳逾百年。言其婉丽,理且渊元。向罹骚扰,几至沈迁。非逢至鉴,亦类投泉。圣主求理,英王出藩。恩荣在上,典籍居前。省览馀时,箴规是思。且吟且讽,乃歌乃诗。曾不释手,应亦忘疲。念彼东林,而尝有之。尸掌不专,逸漏堪悲。爰命传写,用补阙仪。秘之龛藏,勒彼神姿。品流所好,玩阅於兹。玉鱼金钥,彰严诫遗。无令外借,永作良规。龙天所卫,嘉猷肯移。俱期不朽,并吾大师。
自古没有长住的客人,这一天,东林寺的和尚朋友们要走了,当乐天把那高高的一摞书卷交给朗空大师和慧恩和尚的时候,东林寺的和尚们千恩万谢,心满意足地离开了香山白园。
div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