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工具车间和四车间,搬到了新厂区后,一号洞里的其它各生产车间,依序也陆续地搬迁到了新厂区。待得三楼的装配车间搬到新厂区时,已是第一批到新厂区的工人们,工作了半年后的时间了。(其时,先期抵达的各生产车间,均早已开工生产了。)
洪江厂的新厂址,虽说是洪江厂的新厂区,但新厂址,说白了,其实只是航空仪表厂的旧厂址。
洪江厂新厂址的所在地,叫做低垛坝。
低垛坝和响水坝,均叫“坝子”。“坝子”是当地方言,意即平地的意思。
洪江厂原来所在地响水坝,称谓“坝”,那只是当地人的一份美好的愿望。因响水坝是“地无三尺平”的高山深峪,平地实在有限的紧。响水坝自称为“坝”,那是当地山民一心向往着有一片平地的一份美丽的心愿。
低垛坝则是坐落在四面环山之中的一个凹地里,凹地方圆大约有几个平方公里,是一真正的坝子。
低垛坝有大片的平地,这里的海拔约有1200~1400米之间,比响水坝低了差不多近千米。
低垛坝虽也是山山重峦叠嶂连绵延不绝,只是,在洪江厂人眼里,这里的山势,观之却是属于婉约绵延了。远没有响水坝的山势,那么雄猛高大峻险。这让洪江厂人感觉,这里的山势,像是丘陵一般。当然,当洪江厂人真正见着了丘陵之后,不看不知道,一比就明了。见过了真正的丘陵后,因有了比较,洪江厂人这才发现,原来自己所在的低垛坝的大山,山势也是很高大雄峻的。所以说,没有比较,就没有区别。就像井底之蛙,坐井观天时,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片天空,便以为天只有巴掌那么大。其道理是一样的。
不过,因为低垛坝的海拔,比响水坝低了约有千米,地势亦是平缓了许多。洪江厂的厂区和家属区,几乎处在同一片平地上。这里的土地,因能连成片,终于能够叫做土地了。
被洪江厂兼并的航空仪表厂,原本有三个家属区。其中有两个家属区,分别紧邻着厂区的南北两面,还有一个迷你的家属区,后来被紧邻它的家属区兼并了,便变成了两个家属区了。
洪江厂搬于此地后,后来在这两个家属区的后面,又新建了一个家属区。于是,洪江厂的家属区,又还原成了三个家属区了。
洪江厂的三个家属区之间,相距各有三四百米的距离,相互间似是形成了一个三角形。
这也是因为,航空仪表厂原有的两个家属区,紧挨着当地农民的村庄和土地。所以,原有的两个家属区,无法再向外扩建了。于是,洪江厂只得绕到农民居住的村庄的后面,再兴建一个新的家属区。如此一来,洪江厂的三个家属区,便呈现出了一副三足鼎立的态势了。
航空仪表厂,因一直以来,几乎都没有什么生产任务,故该厂工人除了养鸡养鸭外,每家都有很多的自留地。且,仪表厂的工人们,主要从事的工作,便是这些农副业。
仪表厂的工人,很多都是种田、养鸡、养鸭的高手。也就是说,该厂的大多数工人,都是一身兼两职,即是工人,亦是农民。
因仪表厂人自身兼具亦工亦农的身份,故他们和当地农民的关系,极是亲密。是以,仪表厂的家属区,与当地农民的村庄之间,是没有围墙的。两个家属区和当地的村庄之间,完全是开放的状态,完全到达了工农一家亲的境界。
洪江厂人之前在响水坝地区,与当地山民之间,无论是从政治思想上、还是生活理念上,都格格不入。加之,响水坝的山民,还有一部分是从土匪转化而为良民的。总之,无论是基于思想理念的不同,还是出于保密的原因,洪江厂人和响水坝当地的山民之间,都可谓是泾渭分明。
洪江厂在响水坝地区的十年间,因响水坝山民民风太过强悍,洪江厂人对他们总是避之犹恐不及。是以,洪江厂人和当地山民之间的关系,属于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类型。
洪江厂搬到低垛坝后,洪江厂人对于厂家属区和当地的村庄之间,几乎完全是开放的状态,极是不习惯。
航空仪表厂即是被洪江厂兼并了,那厂里的习俗,当然得由洪江厂人重新定夺了。洪江厂人依然还是沿袭着他们在响水坝一地的习性,不和当地人交往。
于是,洪江厂沿袭着他们在响水坝的习惯,在新建的家属区的周边,砌上了围墙。不仅如此,洪江厂还将原来仪表厂人和当地农民自由进出、互通有无的两个家属区,也都砌上了围墙,将之围了起来。
围墙,阻住了当地村民在洪江厂的家属区里,自由进出、长驱直入的状况。也表明了洪江厂人与当地村民之间,划清了工农界限。
洪江厂竟然将三个家属区都砌上了围墙,此一举,令得当地的村民,恼羞成怒。
洪江厂搬迁到低垛坝后,当地村民对洪江厂人,虽未恨之入骨,但双方的关系,打从洪江家属区的围墙建起之时起,就一直处于对峙之中。当地村民和洪江厂人之间,再未出现过之前的与航空仪表厂工人们相处时,那种水乳交融,工农一家亲的关系了。
洪江厂的四周,均是大山。洪江厂的厂区和家属区,坐落在层叠嶂峦的大山包围之中的方圆几平方公里的坝子里。
低垛坝和贵州省大多数地方一样,四季长春。
洪江厂的西北边,毗邻临县。那里的山,隶属于邻县一个林场的领地。
估计该林场在六七十年代期间,因是吃大锅饭,当时的林业工人,为了省事,故将山上全都种植上了特别容易成活的松树、柏树。故而,隶属于林场的这些个山上,密密匝匝生长着的,清一色的都是松树、柏树。
松树柏树因均属于常绿科目,也就是说,松树柏树,均是四季常青之树啦。
洪江厂四周的山峰上,除了西北面全是松树柏树外,其余的山上,可能是因风吹或是鸟儿叼啄,将一些松仔柏仔吹落到了附近的山上。所以,周边的这些山上,杂七杂八地长了各式各样的树,但少不得的,便是都有一些松树、柏树。
松树柏树,四季常青。它们长在形象各异、高低不等的山上,点缀的周遭满是绿意葱葱的。这些青黛色,随着重峦叠嶂连绵延不绝的山势,叠峦重嶂地伸延开去,无边无沿,似是连到了天边一般。
洪江厂的新厂址,虽说是洪江厂的新厂区,但新厂址,说白了,其实只是航空仪表厂的旧厂址。
洪江厂新厂址的所在地,叫做低垛坝。
低垛坝和响水坝,均叫“坝子”。“坝子”是当地方言,意即平地的意思。
洪江厂原来所在地响水坝,称谓“坝”,那只是当地人的一份美好的愿望。因响水坝是“地无三尺平”的高山深峪,平地实在有限的紧。响水坝自称为“坝”,那是当地山民一心向往着有一片平地的一份美丽的心愿。
低垛坝则是坐落在四面环山之中的一个凹地里,凹地方圆大约有几个平方公里,是一真正的坝子。
低垛坝有大片的平地,这里的海拔约有1200~1400米之间,比响水坝低了差不多近千米。
低垛坝虽也是山山重峦叠嶂连绵延不绝,只是,在洪江厂人眼里,这里的山势,观之却是属于婉约绵延了。远没有响水坝的山势,那么雄猛高大峻险。这让洪江厂人感觉,这里的山势,像是丘陵一般。当然,当洪江厂人真正见着了丘陵之后,不看不知道,一比就明了。见过了真正的丘陵后,因有了比较,洪江厂人这才发现,原来自己所在的低垛坝的大山,山势也是很高大雄峻的。所以说,没有比较,就没有区别。就像井底之蛙,坐井观天时,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片天空,便以为天只有巴掌那么大。其道理是一样的。
不过,因为低垛坝的海拔,比响水坝低了约有千米,地势亦是平缓了许多。洪江厂的厂区和家属区,几乎处在同一片平地上。这里的土地,因能连成片,终于能够叫做土地了。
被洪江厂兼并的航空仪表厂,原本有三个家属区。其中有两个家属区,分别紧邻着厂区的南北两面,还有一个迷你的家属区,后来被紧邻它的家属区兼并了,便变成了两个家属区了。
洪江厂搬于此地后,后来在这两个家属区的后面,又新建了一个家属区。于是,洪江厂的家属区,又还原成了三个家属区了。
洪江厂的三个家属区之间,相距各有三四百米的距离,相互间似是形成了一个三角形。
这也是因为,航空仪表厂原有的两个家属区,紧挨着当地农民的村庄和土地。所以,原有的两个家属区,无法再向外扩建了。于是,洪江厂只得绕到农民居住的村庄的后面,再兴建一个新的家属区。如此一来,洪江厂的三个家属区,便呈现出了一副三足鼎立的态势了。
航空仪表厂,因一直以来,几乎都没有什么生产任务,故该厂工人除了养鸡养鸭外,每家都有很多的自留地。且,仪表厂的工人们,主要从事的工作,便是这些农副业。
仪表厂的工人,很多都是种田、养鸡、养鸭的高手。也就是说,该厂的大多数工人,都是一身兼两职,即是工人,亦是农民。
因仪表厂人自身兼具亦工亦农的身份,故他们和当地农民的关系,极是亲密。是以,仪表厂的家属区,与当地农民的村庄之间,是没有围墙的。两个家属区和当地的村庄之间,完全是开放的状态,完全到达了工农一家亲的境界。
洪江厂人之前在响水坝地区,与当地山民之间,无论是从政治思想上、还是生活理念上,都格格不入。加之,响水坝的山民,还有一部分是从土匪转化而为良民的。总之,无论是基于思想理念的不同,还是出于保密的原因,洪江厂人和响水坝当地的山民之间,都可谓是泾渭分明。
洪江厂在响水坝地区的十年间,因响水坝山民民风太过强悍,洪江厂人对他们总是避之犹恐不及。是以,洪江厂人和当地山民之间的关系,属于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类型。
洪江厂搬到低垛坝后,洪江厂人对于厂家属区和当地的村庄之间,几乎完全是开放的状态,极是不习惯。
航空仪表厂即是被洪江厂兼并了,那厂里的习俗,当然得由洪江厂人重新定夺了。洪江厂人依然还是沿袭着他们在响水坝一地的习性,不和当地人交往。
于是,洪江厂沿袭着他们在响水坝的习惯,在新建的家属区的周边,砌上了围墙。不仅如此,洪江厂还将原来仪表厂人和当地农民自由进出、互通有无的两个家属区,也都砌上了围墙,将之围了起来。
围墙,阻住了当地村民在洪江厂的家属区里,自由进出、长驱直入的状况。也表明了洪江厂人与当地村民之间,划清了工农界限。
洪江厂竟然将三个家属区都砌上了围墙,此一举,令得当地的村民,恼羞成怒。
洪江厂搬迁到低垛坝后,当地村民对洪江厂人,虽未恨之入骨,但双方的关系,打从洪江家属区的围墙建起之时起,就一直处于对峙之中。当地村民和洪江厂人之间,再未出现过之前的与航空仪表厂工人们相处时,那种水乳交融,工农一家亲的关系了。
洪江厂的四周,均是大山。洪江厂的厂区和家属区,坐落在层叠嶂峦的大山包围之中的方圆几平方公里的坝子里。
低垛坝和贵州省大多数地方一样,四季长春。
洪江厂的西北边,毗邻临县。那里的山,隶属于邻县一个林场的领地。
估计该林场在六七十年代期间,因是吃大锅饭,当时的林业工人,为了省事,故将山上全都种植上了特别容易成活的松树、柏树。故而,隶属于林场的这些个山上,密密匝匝生长着的,清一色的都是松树、柏树。
松树柏树因均属于常绿科目,也就是说,松树柏树,均是四季常青之树啦。
洪江厂四周的山峰上,除了西北面全是松树柏树外,其余的山上,可能是因风吹或是鸟儿叼啄,将一些松仔柏仔吹落到了附近的山上。所以,周边的这些山上,杂七杂八地长了各式各样的树,但少不得的,便是都有一些松树、柏树。
松树柏树,四季常青。它们长在形象各异、高低不等的山上,点缀的周遭满是绿意葱葱的。这些青黛色,随着重峦叠嶂连绵延不绝的山势,叠峦重嶂地伸延开去,无边无沿,似是连到了天边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