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百一十二节黄鹤楼诗
,最快更新龙飞凤舞之穿越到宋朝最新章节!
我们吃饱喝足,兴致盎然的走在泥泞不平的土路上,大家不由得说说笑笑,谈笑风生起来,不知不觉就说到了我们要去的望眼欲穿的黄鹤楼这个话题上了。
胡娇娇好奇的说:“我们一路游山玩水,名川大山近纳眼底,不知道为什么今天一定要去这黄鹤楼,我们大宋也有好多的大名鼎鼎的楼吧?为什么大家对这黄鹤楼时如此的情有独钟呢?”
小飞嬉皮笑脸的说:“这你不知道了吧,孤陋寡闻,头发长,见识短呢吧,还是让你博学多闻的小飞哥给你仔仔细细的给你说个明白。众所周知,黄鹤楼是蜚声中外的历史名胜,它雄踞长江之滨,蛇山之首,背倚万户林立的武昌城,面临汹涌浩荡的扬子江,相对古雅清俊晴川阁,处在东西水路与南北陆路的交汇点上。登上黄鹤楼武汉三镇的旖旎风光历历在目,辽阔神州的锦绣山河也遥遥在望。由于这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前人流传至今的诗词、文赋、楹联、匾额、摩岩石刻和民间故事,使黄鹤楼成为山川与人文景观相互倚重的文化名楼,素来享有天下绝景和天下江山第一楼的美誉。而且黄鹤楼还曾作为道教的名山圣地,是吕洞宾传道、修行、教化的道场。《道藏·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言——吕祖以五月二十日登黄鹤楼,午刻升天而去。故留成仙圣迹。《全真晚坛课功经》中称其黄鹤楼头留圣迹。黄鹤楼的本身的建筑特点就是美轮美奂,独具特色,由于武昌楚地文化的影响,在北方抬梁式盛行的情况下,也有着南方穿斗式的影响,是中国古代建筑楼阁建筑的典范之一。中国古人好临水登高远眺,像赣水边的滕王阁、洞庭边的岳阳楼.另外,这些楼阁为了更好地达到其雄伟、登临望远的效果,一般选择天然或者人工台地,成为高台建筑在秦汉乃至唐朝都是处理楼阁常用的手法之一。而且历代的名人如崔颢、李白、白居易、贾岛、夏竦、陆游等都曾先后到这里游览,吟诗、作赋。还有个妇孺皆知的轶事典故。唐代诸多诗选,七律部分《黄鹤楼》开篇或压卷,是因为这首诗被后世称为唐人七律第一,这和李白的一个典故有关。唐代诗人崔颢登上黄鹤楼赏景写下了一首千古流传的名作——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后来李白也登上黄鹤楼,放眼楚天,胸襟开阔,诗兴大发,诗兴盎然,正要提笔写诗时,却见崔颢的诗,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前四句写登临怀古,后四句写站在黄鹤楼上的所见所思。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这首诗在当时就很有名,连称绝妙,于是写了四名打油诗,自叹不如: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搁笔不写,现在黄鹤楼对面即是李白搁笔亭。而崔颢从此声明大作。”
流沙也毫不示弱,争先恐后的喋喋不休的说起来:“确实在众多的唐代诗人中,和江汉地区结下了不解之缘的首推唐代诗坛巨星、号称诗仙的李白。李白青少年时代在江汉地区漫游十多年,因而自称少长江汉。又说:我本楚狂人。这些并非诗人逢场做戏的谑语,实是他出自肺腑的由衷之言。楚山楚水曾造就过战国屈原这样伟大的诗人,李白成长也离不开壮丽的楚地山水对他的哺育和陶冶。李白的诗集中共收诗歌1000余首,其中有关黄鹤楼和江夏、汉阳的诗共有50多首,武昌蛇山留下了许多李白的传说和遗址,有搁笔亭、太白亭、李白读书处等。由于崔颢的《黄鹤楼》诗,还引出李白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而搁笔的千古佳话。不过历代人对李白在黄鹤楼上是否因崔颢诗而搁笔,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的认为李白并未搁笔。有的对搁笔表示疑问。有的对李白搁笔表示遗憾和惋惜。有的对崔诗不服气,叫喊不准崔诗在上头,似是意气用事。陈诗指陈了这一传闻的来历:“李白过武昌,见崔颢黄鹤诗,叹服不复作。去而赋金陵凤凰台。其后禅僧用此事,作一偈: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原是借此一事设词,非太白诗也。流传之久,信以为真。后世赞颂李白的谦虚和才华特建搁笔亭,撰联楼未起时先有鹤,笔从搁后更无诗,而崔颢的《黄鹤楼》也凭借这一典故而成为唐人七律第一。偶有在一本利州古书上看到辛文房《唐才子传》记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此作,为之敛手,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传说或出于后人附会,未必真有其事。然李白确曾两次作诗拟此诗格调。其《鹦鹉洲》诗前四句说:鹦鹉东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与崔诗如出一辙。又有《登金陵凤凰台》诗亦是明显地摹学此诗。为此,说诗者众口交誉,这一来,崔颢的《黄鹤楼》的名气就更大了。”
胡娇娇感慨万分的说:“没有想到崔颢这位唐朝诗人还真是厉害呢,居然这首诗歌比诗仙李白写得还要好。”小飞不以为然的说:“其实苦难的磨砺才是成就辉煌人生不可缺少的,其实崔颢早期诗作多写闺情,流于浮艳轻薄。后历边塞,诗风大振,忽变常体,风骨凛然,尤其是边塞诗慷慨豪迈,雄浑奔放,才能在如此众多的歌颂黄鹤楼的诗歌中脱颖而出,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所以我们大家经历了此番磨砺,大风大浪之后,一定会大有作为,不同凡响的。”
王公子也兴致勃勃,洋洋洒洒的说道:“确实是如此,关于描写黄鹤楼诗词历朝历代有很多,脍炙人口,数不胜数,神韵超然,绝去斧凿。前朝的诗人们如果不写黄鹤楼,好像就不是诗人一般。我今天兴致大发,干脆索性把我知道的关于黄鹤楼的诗歌一吐为快吧,其中有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有唐代崔颢的《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其中李白写下的诗词与黄鹤楼有关的不下五首,《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从此,江城便成为武汉的美称。有李白的《望黄鹤楼》东望黄鹤山,雄雄半空出。四面生白云,中峰倚红日。岩峦行穹跨,峰嶂亦冥密。颇闻列仙人,于此学飞术。有李白的《醉后答丁十八以诗讥余槌碎黄鹤楼》黄鹤高楼已槌碎,黄鹤仙人无所依。黄鹤上天诉玉帝,却放黄鹤江南归。神明太守再雕饰,新图粉壁还芳菲。一州笑我为狂客,少年往往来相讥。君平帘下谁家子,云是辽东丁令威。作诗调我惊逸兴,白云绕笔窗前飞。待取明朝酒醒罢,与君烂漫寻春晖。有李白的《江夏送友人》雪点翠云裘,送君黄鹤楼。黄鹤振玉羽,西飞帝王州。凤无琅□实,何以赠远游.徘徊相顾影,泪下汉江流。唐代文学家阎伯理在其《黄鹤楼记》中描述耸构巍峨,上依河汉,下临江流......可谓:危乎,高哉!有李白的黄鹤西楼月,长江万里情。春风三十度,空忆武昌城。送尔难为别,衔杯惜未倾。湖连张乐地,山逐泛舟行。诺谓楚人重,诗传谢眺清。沧浪吾有曲,寄语棹歌声。抒发自己心头的感慨。有贾岛的《黄鹤楼》高槛危檐势若飞,孤云野水共依依。青山万古长如旧,黄鹤何年去不归?岸映西州城半出,烟生南浦树将微。定知羽客无因见,空使含情对落晖!有宋之问的汉广不分天,舟行杳若仙。清江度暖日,黄鹤弄晴烟。有陆游的苍龙阙角归何晚,黄鹤楼中醉不知。汉江交流波渺渺,晋唐遗迹草离离。有陆游的《黄鹤楼》手把仙人绿玉枝,吾行忽及早秋期。苍龙阙角归何晚,黄鹤楼中醉不知。江汉交流波渺渺,晋唐遗迹草离离。平生最喜听长笛,裂石穿云何处吹。有范成大谁家笛里弄中秋,黄鹤归来识旧游。汉树有情横北斗,蜀江无语抱南楼。有白居易的楚思渺茫云水冷,商声清脆管弦秋。白花浪溅头陀寺,红叶林笼鹦鹉洲。有刘禹锡的梦觉疑连榻,舟行忽千里。不见黄鹤楼,寒沙雪相似。有王维的城下沧浪水,江边黄鹤楼。朱阑将粉堞,江水映悠悠等等等等,它们气格高迥,浑若天成,飘然之致,渺茫无际,高唱入云,数不胜数。不过第一名当之无愧崔颢的《黄鹤楼》。《瀛奎律髓》:此诗前四句不拘对偶,气势雄大。李白读之,不敢再题此楼,乃去而赋《登金陵凤凰台》也。《唐诗品汇》:刘后村云:古人服善。李白登黄鹤楼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之句,至金陵乃作《凤凰台》以拟之。今观二诗,真敌手棋也。刘须溪云:恨以滔滔莽莽,有疏宕之气,故胜巧思。《艺圃撷余》:崔郎中作《黄鹤楼》诗,青莲短气,后题《凤凰台》,古今目为敕敌。识者谓前六句不能当,结语深悲慷慨,差足胜耳。然余意更有不然,无论中二联不能及,即结语亦大有辨。言诗须道兴比赋,如日暮乡关,兴而陚也,浮云,蔽日,比而赋也,以此思之,“使人愁”三字虽同,孰为当乎?“日暮乡关”、“烟波江上”,本无指著,登临者自生愁耳,故曰“使人愁”,烟波使之愁也,逐客自应愁,宁须使之?青莲才情,标映万载,宁以予言重轻?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窃以为此诗不逮,非一端也,如有罪我者则不敢辞。《批点唐诗正声》:气格音调,千载独步。《唐诗广选》:李宾之曰:崔颢此诗乃律间出古,要自不厌。《唐诗归》:谭云:此诗妙在宽然有余,无所不写。使他人以歌行为之,尤觉不舒,宜尔太白起敬也。《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前四句叙楼名之由,何等流利鲜活?后四句寓感慨之思,何等清迥凄怆?盖黄鹤无返期,白云空在望,睹江树洲草,自不能不触目生愁。赋景摅情,不假斧凿痕,所以成千古脍炙。李梦阳云:一气浑成,净亮奇瑰,太白所以见屈。周敬曰:通篇琉越,煞处悲壮,奇妙天成。《诗源辨体》:崔《黄鹤》、《雁门》,读之有金石宫商之声,盖晚年作也。《唐风定》:本歌行体也,作律更入神境。云卿《古意》犹涉锻炼,此最高矣。《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此诗正以浩浩大笔,连写三“黄鹤”字为奇耳。……四之忽陪“白云”,正妙于有意无意,有谓无谓。通解细寻,他何曾是作诗,直是直上直下放眼恣看,看见道理却是如此,于是立起身,提笔濡墨,前向楼头白粉壁上,恣意大书一行。既已书毕,亦便自看,并不解其好之与否。单只觉得修已不须修,补已不须补,添已不可添,减已不可减,于是满心满意,即便留却去休回,实不料后来有人看见,已更不能跳出其笼罩也。且后人之不能跳出,亦只是修补添减俱用不着,于是便复袖手而去,非谓其有字法、句法、章法,都被占尽,遂更不能争夺也。此解(按:指后四句)又妙于更不牵连上文,只一意凭高望远,别吐自家怀抱,任凭后来读者自作如何会通,真为大家规摹也。五六只是翻跌“乡关何处是”五字,言此处历历是树,此处凄凄是洲,独有目断乡关,却是不知何处。他只于句上横安得“日暮”二字,便令前解四句二十八字,字字一齐摇动入来,此为绝奇之笔也。《唐诗评选》:鹏飞象行,惊人以远大。竟从怀古起,是题楼诗,非登楼。一结自不如《凤凰台》,以意多碍气也。《春酒堂诗话》:评赞者无过随太白为虚声耳。独喜谭友夏“宽然有余”四字,不特尽崔诗之境,且可推之以悟诗道。非学问博大,性情深厚,则蓄缩羞赧,如牧竖咶席见诸将矣。《删订唐诗解》:不古不律,亦古亦律,千秋绝唱,何独李唐?《唐诗归折衷》:吴敬夫云:吊古伤今,意到笔到之作。《唐七律选》:此律法之最变者,然系意兴所至、信笔抒写而得之,如神驹出水,任其跋踔,无行步工拙,裁摩拟便恶劣矣。前人品此为唐律第一,或未必然,然安可有二也。《增订唐诗摘钞》:前半一气直走,竟不作对,律之变体。五六“州”一类,“草”“树”一类,上下互换成对(犄角对)。前半即吊古之意,凭空而下。“晴川历历”、“芳草萋萋”,即从“白云”“悠悠”生出。结从“汉阳树”、“鹦鹉洲”生出“乡关”,见作者身分;点破“江上”,指明其地;又以“烟波”唤起“愁”字,以“愁”字绾上前半。前半四句笔矫,中二句气和,结又健举,横插“烟波”二字点睛。雄浑傲岸,全以气胜,直如《国策》文字,而其法又极细密。《碛砂唐诗》:今细求之,一气浑成,律中带古,自不必言。即“晴川”二句,清迥绝伦,他再有作,皆不过眼前景矣。而且痕迹俱消,所以独步千古乎?《初白庵诗评》:此诗为后来七律之袓,取其气局开展。《唐三体诗评》:此篇体势可与老杜《登岳阳楼》匹敌。《唐诗成法》:格律脱洒,律调叶和,以青莲仙才即时阁笔,已高绝千古。《凤凰台》诸作屡拟此篇,邯郸学步,并故步失之矣。《鹦鹉洲》前半神似,后半又谬以千里者,律调不叶也。在崔实本之《龙池篇》,而沈之字句虽本范云,调则自制,崔一拍便合,当是才性所近。盖此为平商流利之调,而谪仙乃宫音也。《近体秋阳》:灏高排空,怆浑绝世,此与太白《凤凰台》篇当同冠七言。顾太白不拘粘,唯心师之,不敢辄以程后学,不得不独推此作尔。《而庵说唐诗》:字字针锋相凑,如此作转。方是名手。《唐诗别裁》: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妙在一曰黄鹤,再曰黄鹤,三曰黄鹤,令读者不嫌其复,不觉其烦,不讶其何谓。尤妙在一曰黄鹤,再曰黄鹤,三曰黄鹤,而忽然接以白云,令读者不嫌其突,不觉其生,不讶其无端。此何故耶?由其气足以充之,神足以运之而已矣。若论作法,则崔之妙在凌驾,李之妙在安顿,岂相碍乎?《昭昧詹言》:崔颢《黄鹤楼》,此千古擅名之作,只是以文笔行之,一气转折。五六虽断写景,而气亦直下喷溢。收亦然。所以可贵。此体不可再学,学则无味,亦不奇矣。细细校之,不如“卢家少妇”有法度,可以为法千古也。《瀛奎律髓汇评》:冯舒:何有声病,即是律诗,且不拘平仄,何况对偶?冯班:真奇。上半有千里之势。起四句宕开,有万钧之势,纪昀:偶尔得之,自成绝调。然不可无一,不可有二。再一临摹,便成窠臼。许印芳:此篇乃变体律诗,前半是古诗体、以古笔为律诗。无名氏(乙):前六句神兴溢涌,结二语蕴含无穷,千秋第一绝唱。赵熙:此诗万难嗣响,其妙则殷璠所谓“神来,气来,情来”者也。《诗境浅说》:此诗向推绝唱,而未言其故,读者欲索其佳处而无从。评此诗者,谓其“意得象先,神行语外”,崔诗诚足当之,然读者仍未喻其妙也。余谓其佳处有二:七律能一气旋转者,五律已难,七律尤难,大历以后,能手无多。崔诗飘然不群,若仙人行空,趾不履地,足以抗衡李、杜,其佳处在格高而意超也。黄鹤楼与岳阳楼并踞江湖之胜,杜少陵、孟襄阳登岳阳楼诗,皆就江湖壮阔发押。黄鹤楼当江汉之交,水天浩荡,登临者每易从此着想,设崔亦专咏江景,未必能出杜、孟范围,而崔独从黄鹤楼三字着想。首二句点明题字,言鹤去楼空,乍观之,若平直铺叙,其意若谓仙人跨鹤,事属虚无,不欲质言之。故三句紧接黄鹤已去,本无重来之望,犹《长恨歌》言入地升天、茫茫不见也。楼以仙得名,仙去楼空,余者唯天际白云,悠悠千载耳。谓其望云思仙固可,谓其因仙不可知,而对此苍茫,百端交集,尤觉有无穷之感,不仅切定黄鹤楼三字着笔,其佳处在托想之空灵、寄情之高远也。通篇以虚处既已说尽,五六句自当实写楼中所见,而以恋阙怀乡之意总结全篇。犹岳阳楼二诗,前半首皆实写,后半首皆虚写,虚实相生,五七言同此律法也。我们的每一个大宋人,妇孺老少都耳熟能详,人尽皆知,可见这首诗歌真是诗成之后惊天地,泣鬼神呀,所以古往今来,对于这首诗歌的赞誉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位王公子的古文水平真不是吹的,他对国学的如此精通,信手拈来,如小菜一碟,轻轻松松,真是让人叹为观止呀,他本人也是造诣不凡,能文会武,谨言慎行,做事有条有理,滴水不漏,不可小觑,不过我心中又产生了新的疑惑,这个家伙的身份到底是什么,真是不学无术的富家公子出来游山玩水的,成竹在胸,文韬武略的太后为什么派他跟着我?真是想着就让我头疼。
小飞窃窃私语打断了我的浮想联翩,他微微一笑道对我说:“其实还有岳飞的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跨黄鹤。***的《菩萨蛮·黄鹤楼》莽莽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黄河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一朝向蓬海,千载空石室。金灶生烟埃,玉潭秘清谧。地古遗草木,庭寒老芝术。□予羡攀跻,因欲保闲逸,也是写得大气磅礴,气象万千。只是可惜他们现在还没有出生呢。”
段公子也兴致勃勃的开始发言了,他随口说道::“不过我个人觉得却是如此,名不虚传,讴歌黄鹤楼的诗歌虽然数不胜数,唯独这首黄鹤楼大浪淘沙,使得黄金,独占鳌头,妙不可言,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黄鹤楼》之所以成为千古传颂的名篇佳作,主要还在于诗歌本身所具有的美学意蕴。一是意中有象、虚实结合的意境美。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又名蛇山而得名。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见《齐谐志》;又云费文伟登仙驾鹤于此见《太平寰宇记》引《图经》。诗即从楼的命名之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仙人跨鹤,本属虚无,现以无作有,一去不复返,就有岁月蹉跎、时光荏苒,仙人已远,古人不可见之憾;仙去楼空,唯余白云悠悠,时空千载,万事茫茫。诗人这几笔写出了那个时代登黄鹤楼的人们常有的感受,气概苍莽,感情真挚,感同身受。二是气象恢宏、色彩缤纷的绘画美。诗中有画,历来被认为是山水写景诗的一种艺术标准,此诗歌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如同大诗人王维的诗作一样,交织一片,相互相成,浑然天成。《黄鹤楼》达到了这个高妙的境界。首联在融入仙人乘鹤的传说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近景,隐含着此楼枕山临江,峥嵘缥缈之形势。颔联感叹黄鹤一去不复返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远景,表现了此楼耸入天际、白云缭绕,飘飘渺渺,如登仙境的壮观。颈联游目骋怀,直接勾勒出黄鹤楼外江上明朗的日景。尾联徘徊低吟,间接呈现出黄鹤楼下江上朦胧的晚景。诗篇所展现的整幅画面上,交替出现的有黄鹤楼的近景、远景、日景、晚景,极目远眺,波澜壮阔,大气恢宏,气象万千。相互映衬的则有仙人黄鹤、名楼胜地、蓝天白云、晴川沙洲、绿树芳草、落日暮江,形象鲜明,色彩缤纷。全诗在诗情之中充满了画意,富于线条流畅,意境悠远的大气磅礴,汹涌澎拜登绘画之美。文以气为主,此诗前四句看似随口说出,一气旋转,顺势而下,绝无半点滞碍。黄鹤二字再三出现,却因其气势奔腾直下,使读者手挥五弦,目送飞鸿,崔颢是依据诗以立意为要和不以词害意的原则去进行实践的,所以才写出这样七律中罕见的高唱入云,朗朗上口,人人称颂的诗句。此外,双声、叠韵和叠音词或词组的多次运用造成了此诗声音铿锵,清朗和谐,朗朗上口,富于流动而变化的音乐美。此诗前半首用散调变格,后半首就整饬归正,实写楼中所见所感,写从楼上眺望汉阳城、鹦鹉洲的芳草绿树并由此而引起的乡愁,这是先放后收。倘只放不收,一味不拘常规,不回到格律上来,那么,它就不是一首七律,而成为七古了。此诗前后似成两截,其实文势是从头一直贯注到底的,中间只不过是换了一口气罢了。这种似断实续的连接,从律诗的起、承、转、合来看,也最有章法。杨载《诗法家数》论律诗第二联要紧承首联时说:此联要接破题(首联),要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此诗前四句正是如此,叙仙人乘鹤传说,颔联与破题相接相抱,浑然一体。与前联之意相避,要变化,如疾雷破山,观者惊愕。疾雷之喻,意在说明章法上至五、六句应有突变,出人意外。此诗转折处,格调上由变归正,境界上与前联截然异趣,恰好符合律法的这个要求。叙昔人黄鹤,杳然已去,给人以渺不可知的感觉;忽一变而为晴川草树,历历在目,萋萋满洲的眼前景象,这一对比,不但能烘染出登楼远眺者的愁绪,也使文势因此而有起伏波澜。诗歌中典故甚多,如《楚辞·招隐士》曰: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诗中芳草萋萋之语亦借此而逗出结尾乡关何处、归思难禁的意思。末联以写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这样能回应前面,如豹尾之能绕额的合,也是很符合律诗法度的。正由于此诗艺术上出神入化,取得极大成功,它被人们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就是可以理解的了。”段公子说得严严实实,面面俱到,不过我听得阴云密布,他说得实在太好了,我的记忆里浮现出这些评论,分明是在现代社会的诗歌评论里面,有声有色,详详细细,见解独到,令人难以忘怀,而他说得和里面的内容一模一样,丝毫不差,我突然满心欢喜的怀疑难道记忆力无与伦比的段公子他真的也是我们现代社会的人?那真是太好了,不过也可能是那些古代人对于这首诗歌的丝丝入扣的评论代代相传,传到了现代社会,又或者是我们利州出版社出版的现代社会的书,因为太多了,我自己也不记得呢?我的心中五味陈杂,依云顿生,这个段公子,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他虽然近在咫尺,一清二楚的站在我的眼前,却如同隔着一层浓浓的迷雾一般,让我怎么也看不清楚,看不明白,以前小飞和我的不经意的谈话中也能看出他和我对段公子有相同的感受,看来不可小觑,以后我一定要找机会探个一清二楚才是。
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
我们吃饱喝足,兴致盎然的走在泥泞不平的土路上,大家不由得说说笑笑,谈笑风生起来,不知不觉就说到了我们要去的望眼欲穿的黄鹤楼这个话题上了。
胡娇娇好奇的说:“我们一路游山玩水,名川大山近纳眼底,不知道为什么今天一定要去这黄鹤楼,我们大宋也有好多的大名鼎鼎的楼吧?为什么大家对这黄鹤楼时如此的情有独钟呢?”
小飞嬉皮笑脸的说:“这你不知道了吧,孤陋寡闻,头发长,见识短呢吧,还是让你博学多闻的小飞哥给你仔仔细细的给你说个明白。众所周知,黄鹤楼是蜚声中外的历史名胜,它雄踞长江之滨,蛇山之首,背倚万户林立的武昌城,面临汹涌浩荡的扬子江,相对古雅清俊晴川阁,处在东西水路与南北陆路的交汇点上。登上黄鹤楼武汉三镇的旖旎风光历历在目,辽阔神州的锦绣山河也遥遥在望。由于这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前人流传至今的诗词、文赋、楹联、匾额、摩岩石刻和民间故事,使黄鹤楼成为山川与人文景观相互倚重的文化名楼,素来享有天下绝景和天下江山第一楼的美誉。而且黄鹤楼还曾作为道教的名山圣地,是吕洞宾传道、修行、教化的道场。《道藏·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言——吕祖以五月二十日登黄鹤楼,午刻升天而去。故留成仙圣迹。《全真晚坛课功经》中称其黄鹤楼头留圣迹。黄鹤楼的本身的建筑特点就是美轮美奂,独具特色,由于武昌楚地文化的影响,在北方抬梁式盛行的情况下,也有着南方穿斗式的影响,是中国古代建筑楼阁建筑的典范之一。中国古人好临水登高远眺,像赣水边的滕王阁、洞庭边的岳阳楼.另外,这些楼阁为了更好地达到其雄伟、登临望远的效果,一般选择天然或者人工台地,成为高台建筑在秦汉乃至唐朝都是处理楼阁常用的手法之一。而且历代的名人如崔颢、李白、白居易、贾岛、夏竦、陆游等都曾先后到这里游览,吟诗、作赋。还有个妇孺皆知的轶事典故。唐代诸多诗选,七律部分《黄鹤楼》开篇或压卷,是因为这首诗被后世称为唐人七律第一,这和李白的一个典故有关。唐代诗人崔颢登上黄鹤楼赏景写下了一首千古流传的名作——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后来李白也登上黄鹤楼,放眼楚天,胸襟开阔,诗兴大发,诗兴盎然,正要提笔写诗时,却见崔颢的诗,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前四句写登临怀古,后四句写站在黄鹤楼上的所见所思。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这首诗在当时就很有名,连称绝妙,于是写了四名打油诗,自叹不如: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搁笔不写,现在黄鹤楼对面即是李白搁笔亭。而崔颢从此声明大作。”
流沙也毫不示弱,争先恐后的喋喋不休的说起来:“确实在众多的唐代诗人中,和江汉地区结下了不解之缘的首推唐代诗坛巨星、号称诗仙的李白。李白青少年时代在江汉地区漫游十多年,因而自称少长江汉。又说:我本楚狂人。这些并非诗人逢场做戏的谑语,实是他出自肺腑的由衷之言。楚山楚水曾造就过战国屈原这样伟大的诗人,李白成长也离不开壮丽的楚地山水对他的哺育和陶冶。李白的诗集中共收诗歌1000余首,其中有关黄鹤楼和江夏、汉阳的诗共有50多首,武昌蛇山留下了许多李白的传说和遗址,有搁笔亭、太白亭、李白读书处等。由于崔颢的《黄鹤楼》诗,还引出李白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而搁笔的千古佳话。不过历代人对李白在黄鹤楼上是否因崔颢诗而搁笔,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的认为李白并未搁笔。有的对搁笔表示疑问。有的对李白搁笔表示遗憾和惋惜。有的对崔诗不服气,叫喊不准崔诗在上头,似是意气用事。陈诗指陈了这一传闻的来历:“李白过武昌,见崔颢黄鹤诗,叹服不复作。去而赋金陵凤凰台。其后禅僧用此事,作一偈: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原是借此一事设词,非太白诗也。流传之久,信以为真。后世赞颂李白的谦虚和才华特建搁笔亭,撰联楼未起时先有鹤,笔从搁后更无诗,而崔颢的《黄鹤楼》也凭借这一典故而成为唐人七律第一。偶有在一本利州古书上看到辛文房《唐才子传》记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此作,为之敛手,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传说或出于后人附会,未必真有其事。然李白确曾两次作诗拟此诗格调。其《鹦鹉洲》诗前四句说:鹦鹉东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与崔诗如出一辙。又有《登金陵凤凰台》诗亦是明显地摹学此诗。为此,说诗者众口交誉,这一来,崔颢的《黄鹤楼》的名气就更大了。”
胡娇娇感慨万分的说:“没有想到崔颢这位唐朝诗人还真是厉害呢,居然这首诗歌比诗仙李白写得还要好。”小飞不以为然的说:“其实苦难的磨砺才是成就辉煌人生不可缺少的,其实崔颢早期诗作多写闺情,流于浮艳轻薄。后历边塞,诗风大振,忽变常体,风骨凛然,尤其是边塞诗慷慨豪迈,雄浑奔放,才能在如此众多的歌颂黄鹤楼的诗歌中脱颖而出,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所以我们大家经历了此番磨砺,大风大浪之后,一定会大有作为,不同凡响的。”
王公子也兴致勃勃,洋洋洒洒的说道:“确实是如此,关于描写黄鹤楼诗词历朝历代有很多,脍炙人口,数不胜数,神韵超然,绝去斧凿。前朝的诗人们如果不写黄鹤楼,好像就不是诗人一般。我今天兴致大发,干脆索性把我知道的关于黄鹤楼的诗歌一吐为快吧,其中有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有唐代崔颢的《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其中李白写下的诗词与黄鹤楼有关的不下五首,《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从此,江城便成为武汉的美称。有李白的《望黄鹤楼》东望黄鹤山,雄雄半空出。四面生白云,中峰倚红日。岩峦行穹跨,峰嶂亦冥密。颇闻列仙人,于此学飞术。有李白的《醉后答丁十八以诗讥余槌碎黄鹤楼》黄鹤高楼已槌碎,黄鹤仙人无所依。黄鹤上天诉玉帝,却放黄鹤江南归。神明太守再雕饰,新图粉壁还芳菲。一州笑我为狂客,少年往往来相讥。君平帘下谁家子,云是辽东丁令威。作诗调我惊逸兴,白云绕笔窗前飞。待取明朝酒醒罢,与君烂漫寻春晖。有李白的《江夏送友人》雪点翠云裘,送君黄鹤楼。黄鹤振玉羽,西飞帝王州。凤无琅□实,何以赠远游.徘徊相顾影,泪下汉江流。唐代文学家阎伯理在其《黄鹤楼记》中描述耸构巍峨,上依河汉,下临江流......可谓:危乎,高哉!有李白的黄鹤西楼月,长江万里情。春风三十度,空忆武昌城。送尔难为别,衔杯惜未倾。湖连张乐地,山逐泛舟行。诺谓楚人重,诗传谢眺清。沧浪吾有曲,寄语棹歌声。抒发自己心头的感慨。有贾岛的《黄鹤楼》高槛危檐势若飞,孤云野水共依依。青山万古长如旧,黄鹤何年去不归?岸映西州城半出,烟生南浦树将微。定知羽客无因见,空使含情对落晖!有宋之问的汉广不分天,舟行杳若仙。清江度暖日,黄鹤弄晴烟。有陆游的苍龙阙角归何晚,黄鹤楼中醉不知。汉江交流波渺渺,晋唐遗迹草离离。有陆游的《黄鹤楼》手把仙人绿玉枝,吾行忽及早秋期。苍龙阙角归何晚,黄鹤楼中醉不知。江汉交流波渺渺,晋唐遗迹草离离。平生最喜听长笛,裂石穿云何处吹。有范成大谁家笛里弄中秋,黄鹤归来识旧游。汉树有情横北斗,蜀江无语抱南楼。有白居易的楚思渺茫云水冷,商声清脆管弦秋。白花浪溅头陀寺,红叶林笼鹦鹉洲。有刘禹锡的梦觉疑连榻,舟行忽千里。不见黄鹤楼,寒沙雪相似。有王维的城下沧浪水,江边黄鹤楼。朱阑将粉堞,江水映悠悠等等等等,它们气格高迥,浑若天成,飘然之致,渺茫无际,高唱入云,数不胜数。不过第一名当之无愧崔颢的《黄鹤楼》。《瀛奎律髓》:此诗前四句不拘对偶,气势雄大。李白读之,不敢再题此楼,乃去而赋《登金陵凤凰台》也。《唐诗品汇》:刘后村云:古人服善。李白登黄鹤楼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之句,至金陵乃作《凤凰台》以拟之。今观二诗,真敌手棋也。刘须溪云:恨以滔滔莽莽,有疏宕之气,故胜巧思。《艺圃撷余》:崔郎中作《黄鹤楼》诗,青莲短气,后题《凤凰台》,古今目为敕敌。识者谓前六句不能当,结语深悲慷慨,差足胜耳。然余意更有不然,无论中二联不能及,即结语亦大有辨。言诗须道兴比赋,如日暮乡关,兴而陚也,浮云,蔽日,比而赋也,以此思之,“使人愁”三字虽同,孰为当乎?“日暮乡关”、“烟波江上”,本无指著,登临者自生愁耳,故曰“使人愁”,烟波使之愁也,逐客自应愁,宁须使之?青莲才情,标映万载,宁以予言重轻?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窃以为此诗不逮,非一端也,如有罪我者则不敢辞。《批点唐诗正声》:气格音调,千载独步。《唐诗广选》:李宾之曰:崔颢此诗乃律间出古,要自不厌。《唐诗归》:谭云:此诗妙在宽然有余,无所不写。使他人以歌行为之,尤觉不舒,宜尔太白起敬也。《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前四句叙楼名之由,何等流利鲜活?后四句寓感慨之思,何等清迥凄怆?盖黄鹤无返期,白云空在望,睹江树洲草,自不能不触目生愁。赋景摅情,不假斧凿痕,所以成千古脍炙。李梦阳云:一气浑成,净亮奇瑰,太白所以见屈。周敬曰:通篇琉越,煞处悲壮,奇妙天成。《诗源辨体》:崔《黄鹤》、《雁门》,读之有金石宫商之声,盖晚年作也。《唐风定》:本歌行体也,作律更入神境。云卿《古意》犹涉锻炼,此最高矣。《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此诗正以浩浩大笔,连写三“黄鹤”字为奇耳。……四之忽陪“白云”,正妙于有意无意,有谓无谓。通解细寻,他何曾是作诗,直是直上直下放眼恣看,看见道理却是如此,于是立起身,提笔濡墨,前向楼头白粉壁上,恣意大书一行。既已书毕,亦便自看,并不解其好之与否。单只觉得修已不须修,补已不须补,添已不可添,减已不可减,于是满心满意,即便留却去休回,实不料后来有人看见,已更不能跳出其笼罩也。且后人之不能跳出,亦只是修补添减俱用不着,于是便复袖手而去,非谓其有字法、句法、章法,都被占尽,遂更不能争夺也。此解(按:指后四句)又妙于更不牵连上文,只一意凭高望远,别吐自家怀抱,任凭后来读者自作如何会通,真为大家规摹也。五六只是翻跌“乡关何处是”五字,言此处历历是树,此处凄凄是洲,独有目断乡关,却是不知何处。他只于句上横安得“日暮”二字,便令前解四句二十八字,字字一齐摇动入来,此为绝奇之笔也。《唐诗评选》:鹏飞象行,惊人以远大。竟从怀古起,是题楼诗,非登楼。一结自不如《凤凰台》,以意多碍气也。《春酒堂诗话》:评赞者无过随太白为虚声耳。独喜谭友夏“宽然有余”四字,不特尽崔诗之境,且可推之以悟诗道。非学问博大,性情深厚,则蓄缩羞赧,如牧竖咶席见诸将矣。《删订唐诗解》:不古不律,亦古亦律,千秋绝唱,何独李唐?《唐诗归折衷》:吴敬夫云:吊古伤今,意到笔到之作。《唐七律选》:此律法之最变者,然系意兴所至、信笔抒写而得之,如神驹出水,任其跋踔,无行步工拙,裁摩拟便恶劣矣。前人品此为唐律第一,或未必然,然安可有二也。《增订唐诗摘钞》:前半一气直走,竟不作对,律之变体。五六“州”一类,“草”“树”一类,上下互换成对(犄角对)。前半即吊古之意,凭空而下。“晴川历历”、“芳草萋萋”,即从“白云”“悠悠”生出。结从“汉阳树”、“鹦鹉洲”生出“乡关”,见作者身分;点破“江上”,指明其地;又以“烟波”唤起“愁”字,以“愁”字绾上前半。前半四句笔矫,中二句气和,结又健举,横插“烟波”二字点睛。雄浑傲岸,全以气胜,直如《国策》文字,而其法又极细密。《碛砂唐诗》:今细求之,一气浑成,律中带古,自不必言。即“晴川”二句,清迥绝伦,他再有作,皆不过眼前景矣。而且痕迹俱消,所以独步千古乎?《初白庵诗评》:此诗为后来七律之袓,取其气局开展。《唐三体诗评》:此篇体势可与老杜《登岳阳楼》匹敌。《唐诗成法》:格律脱洒,律调叶和,以青莲仙才即时阁笔,已高绝千古。《凤凰台》诸作屡拟此篇,邯郸学步,并故步失之矣。《鹦鹉洲》前半神似,后半又谬以千里者,律调不叶也。在崔实本之《龙池篇》,而沈之字句虽本范云,调则自制,崔一拍便合,当是才性所近。盖此为平商流利之调,而谪仙乃宫音也。《近体秋阳》:灏高排空,怆浑绝世,此与太白《凤凰台》篇当同冠七言。顾太白不拘粘,唯心师之,不敢辄以程后学,不得不独推此作尔。《而庵说唐诗》:字字针锋相凑,如此作转。方是名手。《唐诗别裁》: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妙在一曰黄鹤,再曰黄鹤,三曰黄鹤,令读者不嫌其复,不觉其烦,不讶其何谓。尤妙在一曰黄鹤,再曰黄鹤,三曰黄鹤,而忽然接以白云,令读者不嫌其突,不觉其生,不讶其无端。此何故耶?由其气足以充之,神足以运之而已矣。若论作法,则崔之妙在凌驾,李之妙在安顿,岂相碍乎?《昭昧詹言》:崔颢《黄鹤楼》,此千古擅名之作,只是以文笔行之,一气转折。五六虽断写景,而气亦直下喷溢。收亦然。所以可贵。此体不可再学,学则无味,亦不奇矣。细细校之,不如“卢家少妇”有法度,可以为法千古也。《瀛奎律髓汇评》:冯舒:何有声病,即是律诗,且不拘平仄,何况对偶?冯班:真奇。上半有千里之势。起四句宕开,有万钧之势,纪昀:偶尔得之,自成绝调。然不可无一,不可有二。再一临摹,便成窠臼。许印芳:此篇乃变体律诗,前半是古诗体、以古笔为律诗。无名氏(乙):前六句神兴溢涌,结二语蕴含无穷,千秋第一绝唱。赵熙:此诗万难嗣响,其妙则殷璠所谓“神来,气来,情来”者也。《诗境浅说》:此诗向推绝唱,而未言其故,读者欲索其佳处而无从。评此诗者,谓其“意得象先,神行语外”,崔诗诚足当之,然读者仍未喻其妙也。余谓其佳处有二:七律能一气旋转者,五律已难,七律尤难,大历以后,能手无多。崔诗飘然不群,若仙人行空,趾不履地,足以抗衡李、杜,其佳处在格高而意超也。黄鹤楼与岳阳楼并踞江湖之胜,杜少陵、孟襄阳登岳阳楼诗,皆就江湖壮阔发押。黄鹤楼当江汉之交,水天浩荡,登临者每易从此着想,设崔亦专咏江景,未必能出杜、孟范围,而崔独从黄鹤楼三字着想。首二句点明题字,言鹤去楼空,乍观之,若平直铺叙,其意若谓仙人跨鹤,事属虚无,不欲质言之。故三句紧接黄鹤已去,本无重来之望,犹《长恨歌》言入地升天、茫茫不见也。楼以仙得名,仙去楼空,余者唯天际白云,悠悠千载耳。谓其望云思仙固可,谓其因仙不可知,而对此苍茫,百端交集,尤觉有无穷之感,不仅切定黄鹤楼三字着笔,其佳处在托想之空灵、寄情之高远也。通篇以虚处既已说尽,五六句自当实写楼中所见,而以恋阙怀乡之意总结全篇。犹岳阳楼二诗,前半首皆实写,后半首皆虚写,虚实相生,五七言同此律法也。我们的每一个大宋人,妇孺老少都耳熟能详,人尽皆知,可见这首诗歌真是诗成之后惊天地,泣鬼神呀,所以古往今来,对于这首诗歌的赞誉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位王公子的古文水平真不是吹的,他对国学的如此精通,信手拈来,如小菜一碟,轻轻松松,真是让人叹为观止呀,他本人也是造诣不凡,能文会武,谨言慎行,做事有条有理,滴水不漏,不可小觑,不过我心中又产生了新的疑惑,这个家伙的身份到底是什么,真是不学无术的富家公子出来游山玩水的,成竹在胸,文韬武略的太后为什么派他跟着我?真是想着就让我头疼。
小飞窃窃私语打断了我的浮想联翩,他微微一笑道对我说:“其实还有岳飞的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跨黄鹤。***的《菩萨蛮·黄鹤楼》莽莽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黄河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一朝向蓬海,千载空石室。金灶生烟埃,玉潭秘清谧。地古遗草木,庭寒老芝术。□予羡攀跻,因欲保闲逸,也是写得大气磅礴,气象万千。只是可惜他们现在还没有出生呢。”
段公子也兴致勃勃的开始发言了,他随口说道::“不过我个人觉得却是如此,名不虚传,讴歌黄鹤楼的诗歌虽然数不胜数,唯独这首黄鹤楼大浪淘沙,使得黄金,独占鳌头,妙不可言,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黄鹤楼》之所以成为千古传颂的名篇佳作,主要还在于诗歌本身所具有的美学意蕴。一是意中有象、虚实结合的意境美。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又名蛇山而得名。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见《齐谐志》;又云费文伟登仙驾鹤于此见《太平寰宇记》引《图经》。诗即从楼的命名之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仙人跨鹤,本属虚无,现以无作有,一去不复返,就有岁月蹉跎、时光荏苒,仙人已远,古人不可见之憾;仙去楼空,唯余白云悠悠,时空千载,万事茫茫。诗人这几笔写出了那个时代登黄鹤楼的人们常有的感受,气概苍莽,感情真挚,感同身受。二是气象恢宏、色彩缤纷的绘画美。诗中有画,历来被认为是山水写景诗的一种艺术标准,此诗歌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如同大诗人王维的诗作一样,交织一片,相互相成,浑然天成。《黄鹤楼》达到了这个高妙的境界。首联在融入仙人乘鹤的传说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近景,隐含着此楼枕山临江,峥嵘缥缈之形势。颔联感叹黄鹤一去不复返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远景,表现了此楼耸入天际、白云缭绕,飘飘渺渺,如登仙境的壮观。颈联游目骋怀,直接勾勒出黄鹤楼外江上明朗的日景。尾联徘徊低吟,间接呈现出黄鹤楼下江上朦胧的晚景。诗篇所展现的整幅画面上,交替出现的有黄鹤楼的近景、远景、日景、晚景,极目远眺,波澜壮阔,大气恢宏,气象万千。相互映衬的则有仙人黄鹤、名楼胜地、蓝天白云、晴川沙洲、绿树芳草、落日暮江,形象鲜明,色彩缤纷。全诗在诗情之中充满了画意,富于线条流畅,意境悠远的大气磅礴,汹涌澎拜登绘画之美。文以气为主,此诗前四句看似随口说出,一气旋转,顺势而下,绝无半点滞碍。黄鹤二字再三出现,却因其气势奔腾直下,使读者手挥五弦,目送飞鸿,崔颢是依据诗以立意为要和不以词害意的原则去进行实践的,所以才写出这样七律中罕见的高唱入云,朗朗上口,人人称颂的诗句。此外,双声、叠韵和叠音词或词组的多次运用造成了此诗声音铿锵,清朗和谐,朗朗上口,富于流动而变化的音乐美。此诗前半首用散调变格,后半首就整饬归正,实写楼中所见所感,写从楼上眺望汉阳城、鹦鹉洲的芳草绿树并由此而引起的乡愁,这是先放后收。倘只放不收,一味不拘常规,不回到格律上来,那么,它就不是一首七律,而成为七古了。此诗前后似成两截,其实文势是从头一直贯注到底的,中间只不过是换了一口气罢了。这种似断实续的连接,从律诗的起、承、转、合来看,也最有章法。杨载《诗法家数》论律诗第二联要紧承首联时说:此联要接破题(首联),要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此诗前四句正是如此,叙仙人乘鹤传说,颔联与破题相接相抱,浑然一体。与前联之意相避,要变化,如疾雷破山,观者惊愕。疾雷之喻,意在说明章法上至五、六句应有突变,出人意外。此诗转折处,格调上由变归正,境界上与前联截然异趣,恰好符合律法的这个要求。叙昔人黄鹤,杳然已去,给人以渺不可知的感觉;忽一变而为晴川草树,历历在目,萋萋满洲的眼前景象,这一对比,不但能烘染出登楼远眺者的愁绪,也使文势因此而有起伏波澜。诗歌中典故甚多,如《楚辞·招隐士》曰: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诗中芳草萋萋之语亦借此而逗出结尾乡关何处、归思难禁的意思。末联以写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这样能回应前面,如豹尾之能绕额的合,也是很符合律诗法度的。正由于此诗艺术上出神入化,取得极大成功,它被人们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就是可以理解的了。”段公子说得严严实实,面面俱到,不过我听得阴云密布,他说得实在太好了,我的记忆里浮现出这些评论,分明是在现代社会的诗歌评论里面,有声有色,详详细细,见解独到,令人难以忘怀,而他说得和里面的内容一模一样,丝毫不差,我突然满心欢喜的怀疑难道记忆力无与伦比的段公子他真的也是我们现代社会的人?那真是太好了,不过也可能是那些古代人对于这首诗歌的丝丝入扣的评论代代相传,传到了现代社会,又或者是我们利州出版社出版的现代社会的书,因为太多了,我自己也不记得呢?我的心中五味陈杂,依云顿生,这个段公子,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他虽然近在咫尺,一清二楚的站在我的眼前,却如同隔着一层浓浓的迷雾一般,让我怎么也看不清楚,看不明白,以前小飞和我的不经意的谈话中也能看出他和我对段公子有相同的感受,看来不可小觑,以后我一定要找机会探个一清二楚才是。
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