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上古时代 14
周的国土更小,战国后又分裂为东西周。楚国在公元前445年灭了杞,前431年又灭了莒,同时不断地攻取郑国的土地。越国在前414年灭了滕,次年又灭了郯。泗上小国已被楚c齐所占领,齐国不断地侵略鲁c卫和宋。公元前406年,魏灭中山。后来中山又复国,最后又灭于赵。这时,魏国最强。前354年赵国曾进攻卫国。卫国原来是入朝魏国的,现在卫国被迫入朝于楚,当然不是魏国所能允许,因此率宋c卫联军包围赵的邯郸。次年赵向齐求救,齐以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师前来救赵。于是赵c魏之战变为魏齐之战。齐军不是直接到邯郸救赵,而是乘虚去攻大梁,齐魏两军在桂陵(今河南长垣县西北)相遇。结果齐大胜魏军,擒获了魏的军师庞涓。这次齐国战胜魏国是孙膑对庞涓在军事战略战术上的胜利。
魏攻赵邯郸的时候,秦也在元里(今陕西韩城西南)打败了魏军,旋率师伐韩,深入韩地。在齐军大败魏于桂陵的同时,楚也攻取魏的睢水,秽水间地。但是后来魏国逐步扭转战局,还是把赵都邯郸攻克了。前352年魏惠王调用了韩队,在襄陵打败了齐c宋c卫的联军。由此可见魏国兵力并没有因桂陵之战失败而丧失了强盛的声威。前344年魏又举行逢泽(在今河南开封)之会,遭到韩国的抵制。
公元前342年,魏国向韩进攻,韩又向齐求救。齐威王接受了孙膑的建议,并不马上出兵,直到前341年齐军才赶到马陵(今河南省范县西南)。马陵道路狭窄,两旁多阻碍,又在夜里,当魏军进入马陵时,齐伏兵四起,万弩俱发,魏军大乱,太子申被俘,庞涓自杀。齐国又一次获得战略上的大胜。同时秦c齐c赵又三面围攻魏军,魏反攻又失败。次年魏公子卬和秦卫鞅交战,公子卬中计被俘。这是魏国又一次的惨败。
公元前344年,齐c魏会于徐州,互相称王。公元前333年,赵攻魏,并为了防止齐c魏联合进攻,在漳水c滏水之间建筑长城。这时秦又取得魏的河西郡。
公元前325年,秦惠文君也称王。同时魏c赵c韩c燕c中山五国相王。魏在连遭失败之后,国力衰落下去,齐c秦显得强大。于是国与国之间出现了“合纵”和“连横”的斗争。公元前318年,三晋和齐c楚联合攻秦,兵至函谷,不胜而还。这是第一次的“合纵”战争。同时秦用张仪主张,以连横破坏合纵。
战国中期之初,秦集中力量于西南开发,也就暂时放松了对三晋的压力。公元前3年秦灭巴蜀,获得了丰富的粮食仓库。同时秦兼并了义渠的土地,巩固了北疆。前314年齐宣王趁燕国子之叛乱攻取了燕。前312年秦c魏c韩联合,与楚c齐开战。这是张仪连横战略的成功。秦当时主要在破坏楚c齐的联合,楚怀王轻信张仪,结果不仅损害了楚齐关系,也损害了楚本身的利益。
公元前308年秦攻占韩的宜阳(今河南宜阳县西)。前306年,楚灭亡了越。
楚怀王不明当时形势,仍倒向秦的一边,以致引起韩c魏和齐的联合。
公元前301年,齐c魏c韩三国联军攻楚的方城,在泚水旁的垂沙打败了楚军。前298年,齐c韩c魏三国进攻秦,一直打到函谷关。
赵因为地处北边,与游牧部落接壤。赵实行“胡服骑射”,这完全是为了军事上的需要,但也引起了旧贵族的反对。公元前310年,赵灭中山。这时,赵和齐c燕的矛盾日益增长。而燕要富国强兵,赵c齐又都是它的敌人。苏秦在燕,主张联合五国攻秦或者攻齐。因为赵国相当强大,苏秦认为,如果齐c赵联合,对燕不利。他奔走于齐c赵之间,其目的就是阻止他们的联合,使赵和韩c魏一致对秦或者对齐。
公元前287年,齐攻秦,后来三晋也参加。这是苏秦所发动的合纵的胜利,但是不久就破裂了。公元前286年,齐湣王灭宋,引起各国间均势的破坏,过去是五国攻秦,现在变为五国攻齐了。次年,韩也参加攻齐。公元前285年秦也参加攻齐。燕昭王看到这时合纵攻齐的形势已经成熟,前284年,以乐毅为将,率领大军出发,一连攻下齐国七十余城。齐湣王逃到莒时,被楚淖齿所杀。以后齐在田单领导下,动员全民反攻,才逐渐收复了失地。从此形势又起了变化。
公元前275年秦大举攻魏,再次攻到魏国大梁,魏被迫求和。公元前273年,魏赵联军向韩进攻,韩求救于秦。秦白起率军到了华阳(今河南郑州市南),斩首十五万。
赵在三晋中,兵力最强,是秦统一六国最大的障碍。公元前270年,秦赵阏与(今山西和顺县)之战,赵奢c廉颇战败了秦,使赵的威风大增,因而酝酿了秦赵之间更为剧烈c更大规模的长平之战。
在长平之战以前,秦连攻韩,取得不少重要据点。公元前263年,秦已攻取了太行山的南阳地,以断绝韩本土和上党郡之间的孔道。前262年,韩的野王(今河南沁阳县)又被秦攻取,韩的本土和上党郡完全隔绝了。韩国愿意献出上党郡向秦求和,但上党郡守不肯服从。韩惠王派冯亭去接替他。冯亭到任后,也不肯降秦,而把上党郡十七县献给赵国。赵于是封冯亭为华阳君,并派廉颇率领大军驻守长平(今山西高平县西北),防备秦军。秦白起c王进攻长平。这次战争,两国都派了大军和名将,是一场关系重大的战争。
秦赵两军在长平相持三年,不分胜负。后来赵孝成王中秦反间之计,听信了赵括(赵奢子)夸夸其谈的话,起用赵括代替廉颇为将。公元前260年7月,赵括一到前线就大举进攻秦军。白起采用了迂回的运动战术,先在正面诈败后退,另外布置两支骑兵,袭击赵军后路。赵军攻秦堡垒不利,而秦的奇兵二万五千人已经断绝了赵军后路,另一支奇兵又切断了赵军的堡垒,把赵军切成两段。但秦军亦颇不利。秦昭王听到消息,亲自赶到河内,赐民爵一级,把十五岁以上的壮丁悉数征发到长平前线,用来堵击赵的军粮和援兵。到九月间,赵军已被困了四十六天,饥饿乏食,分为四队轮流向秦反攻,仍未能突出重围。赵括亲自带精兵搏斗,被箭射中而死,赵军大败。全军四十多万人全部被俘。白起竟把浮虏全部活埋。战国后期,秦战略战术不在夺其土地,而在歼灭敌人的战斗力,它的残酷性是过去从来没有过的。
到了公元前259年,秦攻取赵的太原郡,并占领了上党郡。白起正要乘胜攻破赵国,由于范睢和白起发生龃龉,另派王陵进攻赵的邯郸。白起托病不出。赵民坚决与秦抵抗到底。到了第二年,王陵的军队死伤很多,仍不能下。秦昭王改用王龁代替王陵,范睢又起用私交郑安平为将。
到公元前257年,魏c楚两国始谋救赵。但魏的军队踌躇不进。后来魏信陵君以计夺得虎符,才使魏军前进,楚军也赶到。魏c楚两军夹攻,秦失利,大败。这是秦赵第二次大战。可见赵的兵力还是很强大的,仍是秦的劲敌。
但这时秦统一六国的形势基本上已经完成。公元前256年,秦灭西周。
前254年,魏攻取了定陶,又灭亡了卫,间接地有助于秦的统一。因为齐楚和魏韩实际上已衰弱了,秦的兵力已占中原腹心。前249年,秦又灭东周。前237年,秦攻占了赵的上党和河间。
公元前231年,魏c韩被迫献出了土地。次年,秦派内史腾攻韩,俘虏了韩王安,把所得的韩地建置南阳郡。
公元前229年,秦乘赵旱灾,大举攻赵,进围赵都邯郸。赵王宠臣郭开受秦贿赂,谣言李牧与司马尚谋反。赵王因此改用赵忽和颜聚代替李牧和司马尚,后来又杀死了李牧。次年,王翦大破赵军。赵公子嘉率其宗族几百人逃到代郡,自立为代王。秦于是建立邯郸郡。前222年秦灭了燕,接着又回攻代,虏代王嘉,赵亡。
公元前225年秦派王贲攻魏,包围了魏都大梁,引黄河水灌城,三个月,城坏,魏灭。
综观三晋的兴亡,战国前期以魏为盛,战国后期以赵为强。赵尽管先后经过长平之战和邯郸之围的重大打击,但还是抗秦的重要力量。赵之亡,并不是由于兵力之不足,而是由于赵王听信奸言,更易良将。看来,秦王政得以灭六国,有多种原因,并不单纯是由于军事上的胜利,这是不能草草作出结论的。
第四节中山1中山建国及其初亡春秋中期,白狄代赤狄崛起于西北。后来它逐渐发展,顺着原来赤狄的路线,逾太行山而东,到了宋c齐c鲁c卫之间。按照传统的说法,白狄本是赤狄的分部。但是赤狄以媿姓为主,即鬼方之后,而白狄则是姮姓,或说是妘姓。又说鲜虞出于白狄,而鲜虞是姬姓,说法不一。总之,白狄与赤狄不一定是同姓同族。古代部落联盟集合许多不同姓氏的部落而成,强则合在一起,弱则各自分裂;经济文化上也不一致。
自公元前628年,“狄有乱”1。次年,白狄始见于《春秋》。则狄之乱为赤狄白狄之分裂。晋败狄于箕,获白狄子,是这时白狄尚服属于赤狄,相从征伐。《春秋》经传只称狄而包括赤狄白狄在内,没有分别的必要。公元前606年(宣公三年)赤狄侵齐2,其后赤狄白狄并见,知白狄已离赤狄而独立,分为二部。公元前602年赤狄侵齐,而白狄及晋平3,其对外关系。显然背道而驰,这更可证明自为部落,各有其土地和人民。自赤狄东徙而逐渐衰落之后,白狄代之而兴。
赤狄是合甲氏c留吁c潞氏c廧咎如四部而成。后来四部陆续被晋所灭亡,赤狄遂亡。白狄也是同样,它分为肥c鼓c仇由和鲜虞四部。鲜虞最强,其余三部都属于它。肥在今河北藁城,鼓在今晋县,鲜虞在今正定,仇由在今山西太原盂县。春秋中期以后,白狄大部分已逾太行山而东,到了河北c河南c山东境内。它们占领了原来赤狄所占领的地方。元城c邯郸c清河c永年c邢台c唐山c任县(今皆属于河北省北部)c浚县c恩县c冠县c范县(今属河南c山东),都曾先后被狄人所占领,而后来又被晋人所占领,战国时期则分属于三晋c中山和齐。
公元前569年,晋悼公采取魏绛的和戎政策1。这是赤狄衰落c山戎和白狄代之以兴的标志。其后,晋与白狄的肥c鼓和鲜虞的战争便不断地发生。公元前530年,晋假道于鲜虞,遂入昔阳(今河北晋县西)以肥子绵皋归。次年晋自著雍侵鲜虞,及中人(今河北唐县),大获而归。又过了一年,晋荀吴伐鲜虞,围鼓。三月,以鼓子鞮归。经过以上数次战争,肥c鼓部已被晋歼灭,首长都被俘虏了,但不久,晋放回了鼓子。直至前520年,晋才一举而灭亡了鼓,使晋大夫涉沱守其地2。从此鲜虞独强,它一直与晋为敌,并参加了范氏c中行氏对赵c魏c智的斗争。
《左传》哀公三年(公元前492年)记载:“齐卫围威,求救于中山”。杜注:中山,鲜虞。这是鲜虞改名中山之始,也可能是鲜虞建国之始。
按鲜虞之名最早见于周幽王时。《国语·郑语》说:“当成周者,北有1本文参考了蒙文通《周秦少数民族研究》,段连勤《北狄与中山国》及李学勤《东周与秦代文明》的有关部分。
1《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2《左传》,宣公三年。
3《左传》,宣公七年。
1《左传》,襄公四年。
2《左传》,昭公二十年。
卫c燕c狄c鲜c虞,潞c洛c泉c徐c蒲”。狄当指赤狄,鲜虞后来归属于白狄,它是在晋国六卿不断内战中建立了国家的。
公元前491年,荀寅奔鲜虞。齐联合鲜虞伐晋,纳荀寅于柏人(今河北内丘县)3。荀寅是范吉射的姻亲,他在与赵氏的斗争中一直是帮助范氏c中行氏的。当时齐卫等国也与中山采取同一立场,站在范氏c中行氏的方面。公元前489年晋赵鞅帅师伐鲜虞,是赵氏对鲜虞中山的报复。同时智氏也灭了鲜虞的同盟氏族仇由氏。
晋国六卿之间的斗争日益剧烈。范氏c中行氏失败以后,四家瓜分了它俩的土地和人民。晋出公被驱逐出国。但是四家之间依然不断发生战争,最后智氏被韩赵魏三家所灭。
战国之初,三家中以魏为最强。公元前408年,魏文侯以乐羊为将,率兵攻伐中山,中山坚决抵抗。至公元前406年,魏终于灭了中山。自公元前492年史书上始见中山,至此时被灭,历时八十余年。
关于中山被灭亡的原因,《吕氏春秋·先识》篇有一段预言性的记载:晋太史屠黍见晋之乱也,见晋公(晋出公)之骄而无德义也,以其图法归周。周威公见而问焉,曰:“天下之国孰先亡?”对曰:“晋先亡”居三年,晋果亡。威公又见屠黍而问焉,曰:“孰次之?”
对曰:“中山次之。天生民而令有别,有别,人之义也,所异于禽兽麋鹿也。君臣上下之所以立也。中山之俗,以昼为夜,以夜继日,男女切倚,固无休息,此亡国之风也。臣故曰中山次之。居二年,中山果亡。
可见,鲜虞中山一直保持它的旧俗。但以此为灭亡的原因,则未必可信。中山复国及其再度灭亡自公元前406年中山为魏所灭,至公元前378年复国,经过了三十年。
其间,必定充满着一段艰苦曲折的民族斗争的历史过程,可惜史料缺略,能知者有限。但是可以肯定地说,战国中期以后由于魏国自身的衰弱,及当时形势的变化,才使中山有复国的机会。
三家分晋以后,魏国与中山之间隔着一个赵国,而中山与赵紧密相邻。
因此,魏国对中山的统治是不够巩固的。前378年,狄败魏于浍1。史家认为此狄即指中山,此已是中山复兴之始。同年,赵伐中山,战于中人(今河北唐县)又与中山战于房子(今河北柏乡县西北)。这是中山复兴以后,起而干涉和平定中山的国家已不是魏,而是赵,这说明赵代替了魏国的地位。中山复国的年代,史书缺载,但是史家根据《世本》的记载,“中山武公居顾,桓公徙灵寿,为赵武灵王所灭”,认定中山亡于魏国,在中山武公之时,而其复国则在中山桓公徙灵寿以后,因此以前373年左右为中山复国的年代。顾在今河北正定县,灵寿则在今河北平山县。1978年,考古工作者在平山三汲公社发现中山的城址c陵墓c青铜器及铁器,可以证明它就是中山桓公所迁之灵寿遗址。
现在我们根据出土的中山王方壶c方鼎和壶的长篇铭文,可以证实3《左传》,哀公四年。
1《史记·魏世家》。
中山复国以后的一些重要史迹。
(1)中山国君的世系据方鼎c方壶铭文,可知作器者是中山王。由它上推则为文c武c桓c成以及王自己。《水经·滱水》注说:“中山为武公之国,其后桓公不恤国政,二年果灭。”这是错误的。桓公迁于灵寿以后复国,他恰好是“复国”的人物。桓公以后则是成王,是王的父亲。王的太子则是。
(2)在铭文中还提到中山与齐联合平定燕国子之之乱的事。史书只载齐宣王伐燕而不及中山。从铭文内容看来,中山不但是伐燕的参加者,而且获得“吉金”(青铜兵器),因而铭功纪德而作鼎c壶。方鼎铭文中说:“燕君子哙不顾大谊(义),不谋诸侯,而臣宗易位,以内绝召公之业,乏其先王之祭祀”,这完全是站在宗法制上面的说法。
复国以后的中山和复国以前的中山不但在经济文化上发生显著的变化,而且它的国力已大大增强。公元前323年,魏c赵c韩c燕c中山五国相王。在此以前,齐c秦c魏已经称王,而此次魏又发起五国相王。这是想借此拉拢韩c赵c燕c中山等国以对抗齐c秦c楚,并虚张自己的声势而已。可注意的是,这时偏在东北的燕c中山也称王了。
但是中山毕竟只是次等国,由于其地理形势处于赵齐的中间,所以使它不是依靠东面的齐,便是依靠西面的赵,看来它是更依靠齐国的。就赵国方面说,它为了扩大领土,也只有向近邻中山发展更加方便。燕在它的东北,虽是弱国,但当时燕赵之间却有林胡c楼烦等游牧部落活动着,并不很好对付。
公元前369年,中山筑长城,据说这就是为了抵御赵国的入侵的。其地点即在中山国以南与赵接壤的地方,房子(今河北柏乡县西北)c扶柳(今河北省冀县西南)一线。惟中山长城遗址,至今尚未发现,此可备一说。中山曾与赵争鄗(今河北柏乡县北)。《赵世家》说: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暴吾地,系累吾民,引水围鄗。微社稷之神灵,则鄗几于不守也。先王丑之,而怨未能报也。
这是赵武灵王决心实行胡服骑射时,对公子成说的话。语重心长,可见鄗的重要性。
鄗位于古槐水北岸,地当南北之冲,是战略上的要地。中山得鄗,即可沿槐水设防,以制止赵国的入侵,失鄗,则赵以鄗为基地,长驱北进,可以威胁中山的安全。因此,在中山亡于赵以前,双方曾在鄗多次发生争夺战。如前引赵武灵王的话,说中山曾经引水围鄗,也可证明。
赵在武灵王时,国力已强大起来,它不断地发动对中山的战争。赵虽然是“万乘之国”,中山只是“千乘之国”,但在战争中却遭到中山的坚强抵抗。《吕氏春秋·贵卒》篇说:“赵氏攻中山,中山之人多力者曰‘吾丘鴪’,衣铁甲,操铁杖以战,而所击无不碎。”这可见当时中山已经使用铁兵器,并发挥了作用,后来燕国参加了对中山的战争,以报前中山与齐伐燕的仇恨。公元前305年赵武灵王亲自率军进攻中山,从井陉塞分二路进攻,向北连克中山国的城邑。赵武灵王率领的军队攻占了鄗c封龙c石邑c东垣四邑。中山献四邑求和。经过这次战争以后,中山便衰落下去。《战国策·魏策》说:“中山数割(地)数伐而随以亡。”
公元前300年起,赵国又发动了对中山的进攻。经过了五年,才彻底打垮了中山的军队。公元前296年,赵攻入中山的国都灵寿。中山君王的儿子已于战前即位。灵寿破后,他仓皇逃到齐国。燕国这次也参加灭亡中山的战争。
中山虽灭亡了,但赵仍使的儿子尚(一作胜)继祀,一年后才废除。第六章徐c楚徐和楚,还有舒,自西周以后,在相当长久的时期内都是中原各国的对抗势力。春秋时,鲁人作颂,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保有凫绎,遂荒徐宅。”这都是赞颂周c鲁对于徐c舒和楚的胜利。荆即荆楚,舒可兼指徐舒。荒,训“有”。“遂荒徐宅”,占有徐人所宅居也。因文献的不足,徐楚史事已难于详考,而楚尚较徐舒为胜。
第一节徐c舒徐舒的分化及其迁徙古文字徐和舒本是一字。金文,徐作。《说文》云:“余,舍之省”,则徐本应作,与舒“从舍正合。“予”,可能就是从“邑”之误。《春秋经》僖公三年,“徐人伐舒”,《玉篇》引作“徐人伐”,则是舒作之证。但是我们不能读作“徐人伐徐”,只能是说徐已分为二族,即徐和舒了。旧说徐,嬴姓;舒,偃姓。赢c偃,一声之转,也可证明其为同族的分化。殷周之际,管c蔡与武庚同时叛乱,今山东泰山到沿海一带的东夷部落纷纷响应。其中有熊c盈c徐c奄诸姓。有人认为熊就是荆楚,盈就是赢,徐c奄就是徐舒。这是很可能的。因此,他们必定居地相互邻近。周公东征,灭国五十,人民四处逃亡,有的逃到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甚至逃到海外。有的向西北逃,有的向江淮流域逃。舒在今安徽庐江舒城之间,部落繁多,有舒蓼c舒庸c舒鸠c舒龙c舒鲍c舒龚等,总称为群舒。
西周时期,他们被称为东南夷或者东国c南国。他们始终没有放弃对西周及齐c晋等国的反抗斗争。文献记载缺略,但《鲁颂·闽宫》里还提到“荆舒是惩”的话,铜器中如《小臣》c《班》c《善鼎》都有关于征伐东南夷的记载。《鲁颂》以荆舒并称,可见他们尚相距不远。
后来荆楚更向西南迁徙。周昭王“南征不复”,死于汉水,也与征伐徐楚有关。当时的战线由长江下游延伸到了汉c淮流域。穆王时,西北犬戎活动频繁,穆王曾经向西巡狩,到达昆仑山下,见到西王母,乐而忘归。正在这时,他听到西南徐偃王叛乱的消息,立刻命造父(赵的祖先)驾车,以一日千里的速度赶快回来。对于徐偃王有种种不同的传说。有的说,他好行仁义,当时有三十六个小国都朝见他。有的说,他长得很软弱,驼背,仰起头来才能看到对面的人。其实这只是从偃王的“偃”或“尸”(夷)字上想象出来的。偃有曲屈之义;尸,甲骨金文作,也是曲屈之形。也有人认为他的时代与穆王不合,考证出他是春秋时楚武王c文王时的人物。但是,徐国确实存在过一个了不起的反抗西周统治的英雄人物1,却无可怀疑。
徐舒的兴衰西周末年,徐暂时衰落。公元前668年(鲁庄公二十六年),《春秋经》:“公会宋人c齐人伐徐”。此春秋以后,徐始见于记载。以后徐见于《春秋》1见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页188,1985年文物出版社。
经传者,逐渐频繁,可见它正由衰而渐兴盛。
齐桓公称霸时,江南楚国也逐渐强大,列楚穆王c楚庄王时,它的势力已经伸入江淮流域,因而徐与群舒也逐渐与楚发生战争。
公元前657年(楚成王十五年),《春秋》僖公三年记载:“徐人取舒”。上文已经说过,徐c舒已经分裂为二。徐所以伐其同族,正说明徐有兼并群舒而成为大国的企图。据它书记载,这时朝见徐国者有三十六国,所以徐旭生认为徐偃王应在此时,而不应在西周穆王时。但是,不论是否如此,徐此时必是强大。而且齐为了防范楚的东侵,显然有拉拢徐舒等国及散布于河南东部的小国的企图,因而徐舒就成为齐c楚争夺的对象。《左传》鲁僖公五年载:“楚斗谷于菟灭弦,弦子奔黄。于是江c黄c道c柏方睦于齐,皆弦姻也,弦子恃之而不事楚,又不设备,故亡”。弦在今河南省潢川县西北,息县南。它灭亡的原因是它依赖齐国并跟江(嬴姓,今河南正阳县东南有故江城)c黄(嬴姓,今河南光县西)c道(今河南确山县)c柏(今河南舞阳县有柏亭)等小国有婚姻关系,而不防备。楚之灭弦,则是楚c齐争霸的结果。
公元前646年春,楚人伐徐。三月,诸侯大夫救徐。秋七月,齐师c曹师伐厉(今湖北随县有厉山店)以救徐。冬,楚人败徐于娄林(今安徽省泗县东北)。《左传》认为此次楚伐徐的原因是“徐即诸夏”,意即徐国依靠齐国为首的华夏诸侯而遭到楚的征伐。但齐和华夏诸侯并不能起到保护徐的作用。自弦被灭之后,江c黄等国都被楚灭掉。后来楚国又灭六(今安徽六安)c蓼(今安徽霍邱县)。这样已经逼近了群舒的范围。公元前615年,群舒叛楚。次年,楚伐群舒,灭之,并与吴越结盟而还。
徐舒的灭亡当楚国的势力正向江淮流域发展时,长江下游吴c越相继兴起。晋利用吴以制楚,楚也利用越以制吴。因此,江淮之间的小国成了吴楚争夺的对象。《左传》,成公七年(前584年),吴入州来(今安徽凤台县)。同年,吴始伐楚,伐巢(今安徽巢县),伐徐。
公元前576年,舒庸人导吴围巢,伐驾,围釐c虺。此三地,不详所在,但当与巢不远,仍在安徽北部。这次战争,舒庸人是吴的向导,可见群舒中已经有一部分归附吴国了。故前570年楚遂伐吴,克鸠兹(今安徽芜湖市东南二十五里)至于衡山(当涂县东北六十里之横山)。这时,楚的力量已经伸展到长江下游,因而引起了华夏诸侯的恐慌。公元前563年,晋侯c宋公c卫侯c曹伯c莒子c邾子c滕子c薛伯c杞伯c小邾子c齐世子光会于祖(今江苏邳县北而稍西之加口),它们不得不与吴寿梦举行和平谈判。吴以后更集中兵力争夺群舒。公元前560年,前559年,吴楚于庸浦(舒庸之浦)c于棠(今江苏县境),都发生战争,互有胜负。前549年,吴召舒鸠人,煽动它们叛楚。楚责备舒鸠人,舒鸠人遂与楚结盟。不久,吴又来救,楚大败吴,并灭舒鸠(今安徽舒城县)。
在吴楚争夺群舒的斗争中,徐都没有参与,它只能自保而已。直到公元前538年,以楚为首,会诸侯于申,楚把徐子捉起来。那次参加会盟的有蔡c陈c许,还有顿c胡c沈(皆在河南安徽交界处)以及淮夷等。楚国又乘机攻克朱方(今江苏丹徒县境内)。这朱方是吴封齐的叛臣庆封的邑,其目的就是防御楚国。两年之后,徐仪楚去朝聘楚国(传世有王义楚鍴),这说明楚国还是比吴强大。
但是新兴的吴不肯罢休。前537年到前530年,吴楚连年在淮南江北一带发生战争。公元前529年,吴灭州来。公元前518年,吴又灭巢和钟离(今安微凤台县东南稍北)。前512年,吴伐徐,吴筑防壅水灌徐。就在这一年,徐灭亡了。
越强大后,它又继吴北上称霸,与晋争夺盟主的席位。它的势力伸向淮水以北,与鲁c徐c邾c滕c莒国接壤。但是战国以后,越也衰落了,楚又灭越。泗上小国也大都被齐c楚所吞并。
徐c舒是春秋时期江淮之间的小国,南北接通的枢纽。它在沟通南北文化上起着重要的作用。1979年,江西靖安县李家村发现青铜器窖藏一处,其中有徐器三件,其一为徐王义楚鉴。1988年靖安以南高安县西清泉市出青铜器十二件,其中一件徐王义觯和二件徐王义楚觯。徐都自称为王,与楚相同。
徐c舒与吴也有密切的关系。吴国北上,必须经过徐国。据说吴季札经过徐时,徐君殷勤招待季札。徐君看见季札身上的佩剑,十分爱慕,形之于色。等到季札回国时,徐君已死,季札到徐君墓前扫墓后,就把剑挂在墓前树上。人问其故。季札说:“我知道徐君爱慕我的剑,我因出使上国,没有能够给他,但是我已心许之”。这一故事反映了徐吴的关系。以上出土青铜器,所以在江西发现,是因为吴的西境即在今江西境内。
第二节楚楚的先世及楚建国楚的先世,在传说中,有相当悠久的历史。据说,他是帝颛顼高阳的后裔。战国时期楚国的诗人屈原在《离骚》这篇自传式的诗里就自认为是“帝高阳之苗裔”。《大戴礼·五帝德》说,颛顼“乘龙而至四海,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趾,西济于流沙,东至于蟠木。动静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祗励”。这就不是一个人,而应当是一个神,而且是一个法力很大的神了。
颛顼之族原来在西北黄土高原,后来它的一支迁到了山东沿海,与少皞氏住在相近的地方1。夏商和商周之际,颛顼之族的支裔大概又继续向江淮流域迁徙。如陈c郑建国以前,那里也曾有颛顼族的支裔活动过。后来颛顼的族人又向西南方向流动。
颛顼的后裔昆吾氏和彭祖氏,在夏殷时,曾先后为侯伯,他们的身份,似与中原诸侯同,还不一定就是蛮夷。昆吾的弟兄季连,始以芈为姓,是楚的直系祖先。昆吾氏和彭祖氏后来都被夏商所灭。季连之后,也衰微了,史称其“或在中国,或在蛮夷,弗能纪其世”。可以说,他们中的一部分已经蛮夷化了。
据说,季连这一支最后迁到了丹阳。顾名思义,丹阳就是丹水之阳,位于今陕西河南和湖北三省交界之处。丹水与浙水合流,进入汉水上游,与荆山山脉连成一片。当初迁时,这一带尽是高山峻岭c森林荆棘,楚人与土著部落杂居,他们的生活是极其艰苦的。
当楚鬻熊时,他们看到殷纣王愈来愈加暴虐,西南的落后部落很不满意,因此他便去投靠新兴的周。周在这时一方面服事殷商,一方面却暗暗发展势力。大概这时,许多姬姓姜姓的宗族子孙迁移到了汉水流域。楚鬻熊依附于周,周当然十分欢迎。后来周克商时,西南的许多小国庸c蜀c羌c髳c微c庐c彭c濮等都自动地与周武王会师孟津。其中虽无荆楚的名字,但周原甲骨确有“楚子”,那么楚可能也和八国一样,共同参加了周克商的战争。《史记·楚世家》说:“季连之苗裔曰鬻熊。鬻熊子事文王,早卒。其子曰熊丽。”至熊绎之时,周成王已正式封他于楚,“赐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阳。”爵名,姓氏,都邑都被规定下来,似已建立了早期国家。楚的国君被称为“楚子”,就是从熊绎开始的。
当周夷王时,王室衰微,诸侯或相伐。楚子熊渠,史称其“甚得江汉间民和,乃兴兵伐庸,至于鄂。”庸原在川陕巴山渝水之间。据说,周武王伐纣时,巴人“前歌后舞”,以鼓动士兵勇气。后来不知何时,它已迁徙到今湖北的竹山。鄂也是商周之际的古国,后来迁徙于湖北的鄂城。就地理形势来看,楚已向汉水以北的山丘地带拓土殖民,一直到了南阳盆地。
熊渠不满足于对周的依附,说:“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乃立其三个儿子,都在江上楚蛮地区。不久以后,熊渠虽去掉了王号,他独立建国的要求已是很显然的了。此后,楚与周的关系就比过去不同了。
1参考徐旭生著《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增订本74页。
楚与汉阳诸姬周克商后,周已成为华夏诸侯的共主。楚国也渐渐强大起来,向江汉流域发展。同时,江汉流域一带有许多落后的部落散布着。其中,除姬姓c姜姓外,还有偃c嬴c子c姞c媿姓等,他们大概也是殷周之际迁徙到这里的。楚向江汉流域的发展,使诸姜诸姬受到威胁。周昭王时曾经三次南征,其主要对象就是楚。如新出土的《史墙盘》铭文说:“弘鲁邵王,广纰荆楚”,邵王就是昭王,纰就是讨伐的意思。古本《竹书纪年》记载更为详细。第一次南征是在昭王五十六年。他渡过汉水,遇到大咒,昭王无法前进,便只好退师。《纪年》记载第二次南征时“天大曀(阴暗),雉兔皆震,丧六师于汉”。大概也因天气恶劣,路途受阻,六师死伤不少,又只好回师。最后一次在昭王末年,结果是昭王死在汉水中。这时,北方的游牧部落ǎ狁也很活跃,因而使南方的蛮夷部落有隙可乘,得以顺利发展。
西周末年,西北发生旱灾c地震,犬戎作乱,周室东迁。楚国更加强大。熊通已自称为武王。
楚武王已进入春秋时期。楚由丹阳迁都于郢(今湖北江陵县城北五公里)。由此,可以北上,到达黄河中游,南通长江。地势险要,农业经济发达。这是楚国春秋时期成为南方强国的重要条件。
楚武王时,汉水以北的诸侯小国中,以随为大。楚武王也以随作为战争的主要对象。公元前706年,楚武王始伐随。公元前704年,楚武王第二次伐随。公元前690年,楚武王最后一次伐随。楚始终未能使随屈服,结果,结盟而还。武王在路上生病而死。
公元前703年,楚与巴国联兵伐邓(今河南邓县),大败邓人,掌握了渡汉水向北开拓的通道。公元前701年,郧人曾联合随c绞c州c蓼伐楚。楚将屈假c斗伯比等先发制人,不等四国之师与郧会合,就迅速出兵攻郧,大败郧师。四国之师被迫退回。此后,楚灭了蓼国。唐国也因而沦为楚的附庸。这时,楚在南阳盆地的势力迅速扩大。
楚迁郢后,在公元前688年,楚文王即位第二年,锐意北上,渡汉水,经邓,伐申。公元前682年,灭申。在灭申前后,另一个姜姓吕国也被灭。公元前687年,楚又伐邓。九年以后,公元前678年,灭邓。
汉阳诸姬,以随为大。楚数次出兵征伐,也不能使它屈服。申c息被灭后,随更加势单力薄,但是它一直延续到战国时期。1975年,南阳境内陆续发现申吕等国古墓。1978年,又在随县擂鼓墩发现了一座曾侯的大墓,其出土青铜器大部分都有曾侯之名,与宋代安陆县所出土的《楚王章镈》铭文基本相同。镈器是楚惠王奠祀曾侯之物。为什么在随国竟有曾侯之墓葬及如此多的器物呢?考古学者与史学者认为这个曾侯墓在灭随后,由别地迁来的。也有人直接了当地认为曾就是随,与姒姓之鄫无关。
公元前635年和前622年,秦人两次伐都。鄀也是前代遗留下来的古国,原在河南内乡的商密,后南迁至湖北宜城,从此分为下鄀(商密)和上鄀(宜城)。由于下鄀与秦交界,受到秦的压迫而南迁,投靠楚。
濮是一个古老的原始部落,种类繁多,史称“百濮”。它也由丹阳荆山山区渐渐向南迁徙,到达楚国的西南边境。公元前611年,楚庄王三年,楚国大饥,西南的部落乘机骚动。《左传》文公十六年记载:“楚大饥,戎伐其西南,至于阜山,师于大林。又伐其东南,至于阳丘,以侵訾枝。庸人率群蛮以叛楚。濮人率百濮聚于选,将伐楚,于是申c息之北门不启。楚人谋徙于阪高”。所谓戎,也就是“百濮”。根据这段记载,大略可以探知这些部落或聚或散,非常顽强。当今桐柏山c大洪山之间,就是他们的根据地。所以他们乘楚饥荒,出来攻击c骚乱。
庸,在周武王伐纣时,原在周的西南,今陕西c湖北c四川三省交界的地方。楚迁于丹阳并占领了南阳盆地以后,庸也到了随县c枣阳一带。百濮之乱,庸人带头叛楚,以致申c息的城门都不敢开,楚也想迁都,以避其锋,形势是够危急的1。但是楚庄王坚决抵抗,庸c麇等国被楚所灭。这时庄王在国内又消灭了若敖氏的叛乱,他的权力大为巩固。
自楚武王至文王时,不断对外战争,汉阳诸姬和诸姜小国已基本上被消灭了。楚国从此北上争霸,东进江淮。春秋时期楚国始终是南中国最强大最发达的国家。
北上争霸与东进江淮楚自武王文王积极经营南阳以后,便打开了北上争霸与东进江淮的道路。公元前684年,楚败蔡师,并俘蔡侯献舞而归,这是楚向华夏诸侯公开挑战的开始。息侯的夫人是陈君的女儿,与蔡侯夫人是姊妹。息侯路过蔡国,蔡侯对息妫无礼,因此引起息侯对蔡侯报复的念头,并求助于楚。这时,楚文王正想北上争霸,便答应了息侯,先向息挑战,趁蔡侯前来救息时,将他俘虏。蔡c息都是姬姓诸侯,息在淮水以南(今河南息县西南),蔡在淮水以北,申吕以东。蔡被伐,息也受到威胁。公元前682年,息终于被楚所灭,不久申也被灭。从此申c息成为楚国直属的县,北上争霸的桥头堡。
公元前666年,楚令尹子元伐郑。他是成王的叔父,因成王即位不久,大权落在他的手里。楚要北上争霸,不能不通过陈c蔡c宋c郑战争就因此展开了。
据说,令尹子元这次伐郑以后,行动更为放肆。他喜欢妫夫人,居然住进王宫。射师斗廉进宫劝阻,子元不但不听,反而把斗廉抓了起来。成王c妫夫人与申公斗班等人密谋,由斗班及其父斗御强联合斗梧c斗谷於菟等,率领甲士,包围王宫,杀死了子元。成王于是任命斗谷於菟为令尹。斗氏一族原是若敖氏的分族,这次的宫廷斗争实际是一场宗族间的政治斗争。《左传》庄公三十年记:斗谷於菟“自毁其家,以纾楚国之难”,他在这场政治斗争中是出了大力的。
这时正值齐桓公称霸。他以“尊王攘夷”为旗号,联合诸侯共同抗御戎狄。楚国被认为是南方蛮夷的国家,也在齐防御之列。公元前656年春,郑向齐告急。齐桓公率领鲁c宋c陈c卫c曹诸队前来救援。他先去讨伐依附于楚的蔡国,蔡不战而降。接着便向楚国进发。楚派屈完去与齐桓公谈判。管仲代表齐桓公,责问楚为什么“包茅不入,王祭不共,”为什么“昭王南征而不复”。屈完回答说:“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1齐桓公觉得楚国不会轻易屈服,也就自动退兵于召陵(今河南郾城),与楚结盟,维持了表面上的霸主形象。
1据《左传》的记载看来,申c息应在楚东,而戎出自西南,不致使申息北门不启。1《左传》,僖公四年。
楚成王北上争霸受阻,他改向江淮东进。当时,江淮流域到海边一带,还散布着徐c舒等偃(嬴)姓部落,道路不通,楚成王半途折回。公元前655年,楚国伐许(今河南许昌),公元前649年伐黄(今河南潢川县)。楚穆王时已灭六c英(今安徽六安和河南固始)。楚庄王时灭舒蓼(今安徽庐江县),又灭舒庸。这一连串的战争规模不大,却是楚国势力的不断向东发展。齐桓公死后,宋襄公不自量力,企图称霸。公元前639年,他邀集齐楚在宋国鹿上(今安徽太和)举行会盟,目的是要齐楚和其他诸侯小国奉他为霸主,并决定秋季在睢(今河南睢县东南)再次再行会盟。楚成王表面上都同意了。到了秋天,楚c郑c陈c许c曹等国果然如期来会。宋襄公主持会盟,楚成王却早埋伏下甲士,当场执住宋襄公,并即进军宋国。宋民尽力抵抗,幸未酿成亡国大祸。
宋国称霸失败,北方诸侯足以抵抗楚国的只有晋国。公元前633年楚成王会合陈c蔡c郑c许等队进攻宋国。晋文公召集大臣研究对策。狐偃说:“曹刚服从于楚,卫国又与楚结亲。我们如果打曹卫两国,楚国一定会来救援。这样,宋国之围也就可以解除。”这时,陈c蔡c郑c许等国都亲楚国,只宋亲晋,可见楚国之强。晋文公接受了狐偃的建议,公元前632年初春,晋文公将伐曹,假道于卫,卫人弗许。于是晋军南渡河,侵曹伐卫。这时,晋文公与齐盟于敛盂。卫侯感到害怕,要想与晋国结盟,晋不同意。卫侯想投靠楚国,而国人不愿意,反驱逐卫君出国。晋军很快占领了卫国的五鹿(今河南濮阳县南)与秦齐两国结盟,使他们保持中立。然后晋军急攻曹国,俘虏了曹共公。
当曹卫危急之时,楚成王曾派兵救援,由令尹子玉进攻宋国。曹卫屈服后,楚成王感到形势不利,对于战争已不抱胜利的希望。令尹子玉却坚持拼到底,成王很不高兴。这时,晋先轸对晋文公献策说:“可以让宋国假装丢开我们,贿赂齐秦,让他们出面向楚求情退兵。如果楚不同意,就得罪了齐秦。我们再把曹卫两国的土地分给宋国,楚亲曹卫,必加紧攻宋。”楚令尹子玉对于晋军的策略十分恼火。楚将宛春对子玉说:“晋将曹卫的土地分给宋国,目的是要稳住宋国。我们可以将计就计。只要晋恢复曹卫两国,我们也可立即解除宋围。”令尹子玉同意,并派他去见晋文公。
晋狐偃对文公献策说:“我们可以私下允许曹卫复国,但它们必须向楚宣布绝交。这样,曹卫两国都会感激我们。同时扣留宛春,以激怒楚令尹子玉,让他和我们作战,宋国的围也就可以解除了!”子玉不知是计,更加发怒,追击晋军。宋国也立刻助晋作战。双方将在城濮展开激战,晋文公先下令退避三舍,以报谢楚成王对他的款待。子玉却更加骄横,战争的结果,楚军左右两翼都被晋军打败,幸而中军还未损失。楚军终于失败了。令尹子玉懊丧地回国,将到申息时,楚成王派人对他说:“大夫失败回来,如何对得起申息的父老啊!”申息两国灭亡后,成为楚国的县,楚国的兵源大半出自申息,所以成王有这番话。子玉听了成王的话便自杀了。1城濮之战是晋国取得华夏诸侯霸主的转折点。楚国在这次战争中虽然失败,但是他的实力并未有多大损失。到楚庄王时,楚国更强大了。
楚庄王是穆王之子,成王之孙。他初即位时,国内很不稳定。公子燮等曾经作乱,幸而不久被平定下来。接着楚国大闹饥荒,蛮戎百濮等部落乘机1《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骚动;楚王甚至想暂时迁徙。但终于也平定下去,从而巩固了楚庄王的统治。楚庄王的霸业公元前606年,楚庄王北上争霸,统帅大军打败了洛水附近的陆浑之戎。这一部份戎族,和伊水c杨拒c泉皋之戎邻近,散布于伊水c洛水之间。楚庄王打败了陆浑戎,就进入了周的洛邑郊外。周派王孙满来见楚庄王。楚庄王问他周鼎的轻重大小。鼎彝是古代国君和贵族的权力象征。庄王问鼎大小轻重,当然是试探性的。当时中原诸侯力量,尤其是晋国不好对付,楚庄王于是罢师回国。
三年以后,公元前601年,楚与吴越结盟。公元前598年,楚以夏征舒弑死陈灵公而发生内乱,便打着助陈平乱的旗帜去伐陈,楚很快就进入陈国,以陈为县。庄王和群臣正举行庆祝,楚大夫申叔时从齐国回来了。他说:夏征舒弑君固然有罪,但你把它的国家灭掉了,不是太过分了吗?他又打比喻说:有人牵牛践踏了别人的田,固然错误,但是把牛也夺为己有,不是也太过分了吗?庄王听了觉得有理,便立刻下令使陈复国。从此陈进一步靠拢楚国。
公元前606年到前598年之间,楚先后七次进攻郑国。晋国作为华夏霸主,理应出来大力干涉,但只出兵二次打入郑国,以惩罚他亲楚之罪。对于楚国,却无可如何。这时晋国正卿赵盾专政,灵公无能,只好一任楚国东征西伐,不能尽到霸主的责任。公元前598年夏,楚国召集陈c郑等国举行辰陵会盟。陈c郑只好背晋服楚,都来参加会盟。但是郑国于次年又偷偷地去向晋国表示服从,这样又引起了楚国的干涉。楚军进攻郑国,把郑国都城团团围住。已十七天了,晋国的救兵仍迟迟未来。郑国竭力抵抗,城里的人在太庙里抱头哭泣,守城的将士也痛哭起来,连楚军营中也可听到。楚庄王命令楚军退后三十里。但是郑国人立刻动手修理城墙,加强防御,不肯投降。楚庄王再次包围郑国,达三个月。楚军终于从城墙残破的缺口处进入郑国城内。郑襄公袒着胸,牵着羊去见庄王请罪。楚庄王认为郑君有礼,能够“下人”,就没有把郑国灭掉。
公元前597年,楚郑两国结了盟约。郑国投降,楚国退兵,战争算已结束。但是晋国的援军终于来到,因而晋国将士之间发生了争论。主帅荀林父主张回师,上军统帅士会也同意荀的意见,而中军副将先却坚决反对,擅自带着军队渡过黄河。楚庄王的军队在郔(今河南郑州市南)驻扎。楚军内部对于是否与晋开战,也有争论。但是楚晋之间的战争毕竟发生了。
晋国主将之间意见既不一致,作战的决心与准备也不足。所以一与楚军接触,晋魏锜c赵栴的军队就败退下来,伤亡很多人。荀罃也被楚所俘。晋军慌忙退到黄河,准备渡河。楚军追来。晋军纷纷争渡,攀着船舷。船上的士兵用刀乱砍,晋军手指纷纷落在船里,可以成捧,秩序大乱,哭声c叫喊声混成一片,晋军大败。楚庄王在河边祭了河神后凯旋。
这是楚晋争霸以来的第二次大战即所谓邲之战。虽然打败了晋,但是他深知晋国的实力雄厚,当时有人建议在黄河边上筑一“京观”,以示胜利。楚庄王讲了“武”字从止从戈的道理,没有接受修筑“京观”的建议。
就在邲之战的那一年,楚国乘胜去进攻宋的附庸萧国(今安徽萧县西北)。萧在宋之东,陈在宋之南,郑在宋之西。宋一听说,便出兵对楚作战以救萧。萧俘获了楚大夫熊相宜僚和庄王的儿子公子丙,并把他们二人杀死。庄王大怒,猛力进攻萧国。萧国被灭了,宋也败归。第二年楚又攻宋,没有结果。公元前595年,楚派申舟出使齐国,路过宋国,没有向宋借道,宋便把申舟拘留,不久又杀了他。于是楚又攻宋,紧紧包围了宋国都城。宋求救于晋,晋只派解杨对宋国表示援助的意思,但是援军迟迟未到。宋国被围已达九个月,城中缺粮,到了“易子而食,析骨以炊”的地步,但是仍不投降。楚国也同样感到军粮不济,于是与宋结盟。
自楚成王至楚庄王,楚国的霸业已达到了顶峰,陈c蔡c郑c宋以及淮泗小国都已经降服于楚。在战争中,人民被掳掠c迁徙,井灶被填塞,土地荒芜。因此,公元前579年,以宋国华元为主,发起了晋楚之间的“弭兵之盟”。虽然不久即告破裂,但这次弭兵之盟反映诸侯小国家对于和平的强烈要求,诸侯大国也因大夫专政,公室日益衰微,也参加了会盟。
楚国贵族及其内部斗争春秋时期楚国由汉水流域逐渐发展到长江流域,并且骎骎北上争霸,但它始终不是华夏诸侯。相反,由于齐晋等国的对抗,尽管楚屡屡起兵讨伐陈c蔡c郑c宋等国,几乎灭了它们,但是它终于又使它们复国。就经济文化而论,楚与华夏诸侯国家已无显著的差别。春秋中后期以后,楚大夫为楚共王拟取谥号时已说:“赫赫楚国,而君临之,抚有蛮夷,奄征南海,以属诸夏”1。这就是说,楚国已在长江以南“抚有蛮夷”。
《左传》昭公七年,楚大夫芈尹无宇因为逃走了一个看门奴隶,追捕到了章华之宫。他被有司挡住,不得进去。后来进宫见到楚灵王,他发了一大套理论,证明楚文王和周文王时一样也实行家内奴隶制。他还说:天子经略,诸侯正封,古之制也。封略之内,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谁非君臣?故《诗》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里楚亦自承认它是诸侯,而全国土地都是“王有”,所谓“封略之内,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谁非君臣”,与《诗·大雅·北山》的诗句只是文字不同,而内容完全相同。
虽然这样,但是把楚国的政治c经济与文化与华夏诸侯相比较,还是有差别的。
楚国的王自称为“敖”(或作豪),后来则专指未成年而亡的王为“敖”,如贾敖c庄敖c郏敖等。其次,楚国以莫敖为最尊之官,仅次于王。楚武王时,令尹与莫敖并称。后来莫敖或设或不设,似无定制。再后则令尹为仅次于王的最尊的官,莫敖之名遂不见于史。令尹初并不限于贵族,如鄀俘观丁父,申俘彭仲爽都曾为令尹,并得到楚王的信任。后来,其官大都以公子或嗣君为之,非贵族是无法得到这崇高的机会的。令尹当国,司马主兵,与晋国之卿将不分,却有不同。
楚国斗氏,与成氏同出于若敖族,势均力敌。令尹之职差不多由这两家所垄断。若敖是楚王熊咢的儿子,楚武王的祖父,在位二十七年死去,由于在位时间不太长,被称为“敖”。“若”是他的出身地点,可能就是鄀。楚武王时,若敖氏的别支斗伯比始称斗氏。斗伯比的母亲是郧国人。父亲早死,1《左传》,襄公十三年;《国语·楚语上》。
他幼时随着母亲在郧国长大,和郧国国君的女儿为表兄妹,因而相爱,生了一个儿子。据说,郧夫人怕这件事张扬出去不光彩,便把这私生子偷偷地扔到沼泽地里。郧国国君从外面打猎回来,看到一只老虎给弃儿喂奶,心里奇怪,回来后告诉了郧夫人。郧夫人才把事情真相告诉丈夫。郧国国君认为这个孩子将来必定很有出息,因此取回,在宫中养育。楚国人叫乳为“谷”,叫老虎为“於菟”(音乌图),因此便把它叫做斗谷於菟,他即后来的楚国令尹子文。古代表兄妹通婚是很通常的风俗。斗谷於菟因为成了令尹,便把他的降生神话化了。
楚成王长大后,他为了巩固君权,把前令尹子元杀死。斗氏贵族在这场斗争中出了很大的力,因而成王以子文继任令尹。子文也屡建功勋。子文死后,他的儿子斗班继任令尹。子文的弟弟子良和子良的儿子子越继任司马。他们都是很有野心的人。公元前605年,工正(官名)贾与子越合谋,杀了斗班,而由子越当上令尹,贾当上司马。后来子越又带着若敖氏的族人把贾杀死。楚庄王听说了,大怒。子越先发制人,把自己的军队布置在蒸野,准备武装暴乱。楚庄王恐怕力量不敌,派人与子越谈判,并派文王c成王c穆王的子孙作为人质。子越拒不接受。于是,庄王不得不与子越展开武装斗争。公元前605年七月,庄王与子越的军队在皋浒(今湖北襄阳西)开战。子越用箭瞄准庄王射去,飞过车辕,穿过鼓架,一直射到铜钲上。接着又射来一箭,飞过车辕,透过车盖,差一点就射中了庄王。士兵们都很惊慌后退。庄王却镇定地说:“先君文王进攻息国的时候,有三支宝箭,一直放在宝库里,而被子越偷去二支。现在他的二支箭已用完,不足畏了,快冲吧!”庄王亲自击鼓,鼓舞军心,立刻士气大振,向子越冲击,取得大胜。庄王身边有一个著名的射手叫养由基,立刻射出一箭,把在前面的子越射死了1。庄王平定了子越之乱以后,接着灭了若敖氏全族,只有令尹子文的一支被保留下来。此后,他们仍掌握大权。
比较起来,楚国的君权比华夏诸侯为集中。令尹带兵作战失败,往往受到处分。屈瑕伐罗之役失败,自缢而死。城濮失败,子玉被责自杀。后来,子上c子反也都是被杀或自杀。楚康王时,子囊c子庚为令尹,忠心耿耿,政绩卓著。子囊将死时,对继任者子庚说:一定要加固郢城,以防制吴的进攻。当时人都称赞子囊为“忠”,“将死不忘社稷”。子庚任令尹时,他能团结贵族,各尽职能,“以靖国人”,“君子谓楚于是能官人”1。但是楚国的贵族与君主,仍有权力之争。如子庚死后,康王使薳()子冯为令尹。薳子冯去征求申叔豫的意见。申叔豫说:“国多宠而王弱,国不可为”,他便假托有病,不肯接受。于是王使子甫为令尹。子南宠任观起,王担心大权旁落。每次见到了南的儿子弃疾时,常掉泪不语。弃疾再三询问其故,王说:“令尹之不能(意即不能团结和用人),尔所知也。”后来王杀子南,弃疾自缢,王复使薳子冯为令尹。他多次遇见申叔豫,申叔豫避而不说话,薳子冯心里明白。这时观起已被车裂,但是朝廷里依旧有宠臣八人。薳子冯把他们一一辞退,朝廷才安定下来。以上诸例,可以看到君主与贵族的权力之争。而贵族之间又有他们的矛盾和斗争的。
楚国宋之役以后,子重请求申c吕的土地以为“赏田”,王许之。申公1《左传》,宣公三年。
1《左传》,襄公十四年c十五年。
巫臣反对。他说:“不可。此申c吕所以邑也,是以为赋,以御北方。若取之,是无申,吕也,晋c郑必至于汉”。王同意了巫臣的劝谏,没有把申c吕分封给子重。子重因此怨恨申公巫臣。又另一个贵族子反,要娶陈国的美人夏姬,巫臣阻止了他。但是后来巫臣自己却占有了夏姬,并且悄悄地带着夏姬投奔晋国。子重c子反于是瓜分了巫臣的“室”2。巫臣听到这一消息,便死心塌地依靠晋国,出谋献策,联合吴国反楚。他给子重c子反写信说:“尔以谗慝贪婪事君而多杀不辜,余必使尔疲于奔命以死。”春秋时,君臣名分尚不严格,出奔他国是常有的现象,不足为怪。而楚国贵族投奔晋国则更为普遍。“楚材晋用”的典故就是这样来的。
从政治体制上看,楚国君主权力比较集中。它比别国,较早地实行县制。如申吕等国被灭以后,楚王没有把它们分封给贵族,而是由君主直接控制。申吕是最早置县的。此外,尚有武城c邓等县。在开发了丹江以后,把下都迁往楚国内地,又在丹江那里置析c上都等县。县的最高官吏叫做县公或县尹,他们都不是“临土治民”的封君。
就《左传》昭公七年“人有十等”的记载看来,楚国的土地都是属于公室所有的,贵族只能占有而不能私有。庶人的地位相当于平民,但是他们与皂隶同属于被统治阶级。公元前548年,楚屈建(子木)为令尹,他整理兵赋,登记甲兵。《左传》记载说:“掩书土田,度山林,鸠薮泽,辨京陵,表,数疆潦,规偃豬(渚),町原隰,牧隰皋,井衍沃,量入修赋,赋车籍马,赋车兵徒卒,甲楯之数”。他把事情办完后,把文件材料交给了令尹子木。“井衍沃”,就是在平衍的地方划分井田,可见楚国也是有井田制的。但是除井田以外,还有按各种地势划分的土地,它们也要征收兵赋,凡九等。政府按赋税收入开支。由此可见春秋中期以后,楚国赋税制度方面的改革。这些兵赋,如果不象鲁国那样入于三桓,而是全部入于公室,那么楚国公室的财力的确是很雄厚的。楚国对县制的实施和土地制度及兵赋的改革,是社会发展的结果,也是君权和贵族之间的斗争形式的反映。
晋楚争霸的尾声。楚与吴越的关系自第一次弥兵之盟以后,隔了四年,前575年,郑国背晋从楚。晋厉公命栾书伐郑。郑国告知楚国。楚共王出兵援郑。由司马子反统率中军,令尹子重统率左军。楚晋之间的争霸战争又发生了。
当楚军经过申县时,司马子反会见了申叔时,征求他的意见。申叔时说:“德行c刑罚c和顺c道义c礼法c信用,都是战争所必须的条件,现在楚国不顾百姓利害,又毁弃盟约,战争不一定胜利。但子反不爱听。
楚c晋两军相遇于鄢陵(今河南鄢陵西北),于是发生鄢陵之战。晋国的军队中,苗贲皇是从楚国逃奔晋国去的,熟悉楚国的情况,在战争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楚国方面子反和子重都私心太重,楚国内部矛盾重重,存在着失败的因素。开战不久,楚国左右两军已渐支持不住。晋国的军力集中于楚共王统率的中军。晋将吕锜飞来一箭,恰好射王的眼睛。共王身旁养由基是著名的射手,立刻还了一箭,射中了吕锜。两方不分胜负,准备次日再战。楚共王召集子反前来商量。不料子反喝酒大醉。共王大为失望,便自行2《左传》,成公七年。
收军回国,楚军终于大败。子反羞愧自杀。
鄢陵战后,晋国在华复诸侯中的地位又增高起来。郑c陈c蔡等国由于邻近楚国,仍旧抱着“两亲晋楚”的态度。这时,楚晋之间虽然没有发生大战,但是为了争郑争许,小规模的战争却未停止。前557年的湛版之战(今河南叶县附近),就是为了争许而发生的。虽然晋又胜楚,但这时争霸已成尾声。前546年,由宋国向戎发起第二次弭兵之盟,得到晋c楚c齐c秦四个大国的同意,在宋召开。鲁c蔡c郑c陈c卫c许c曹c邾c滕等国也都参加了。晋国韩宣子说:“兵,民之残也,财用之蠢,小国之大灾也”1。虽然结盟之后,小国仍旧要向晋楚两个大国负担兵赋,但是从此晋楚四十余年间没有发生大战。
早在楚庄王时,楚国为了北上争霸,他的势力已经伸入淮水以北和长江中下游。公元前601年,楚与吴越结盟,这是他与吴越发生外交关系的开始。后来楚国申公巫臣投奔晋国,他向晋国建议以吴制楚的策略,很快得到晋国的采纳,并被派到吴国去见吴王寿梦。这时晋国正是六卿专政,各自忙于发展势力,无暇对楚作战,以致吴日益强大,所以巫臣的计策也就顺利地得以实现。从此,江淮之间(今安徽北部)的许多偃嬴小国成了吴楚争夺的对象。因战线漫长,吴采用“声东击西”的战略,使楚国的军队疲于奔命。如州来一地,一会儿被楚占领,一会儿被吴占领,变动频繁。
公元前550年,楚国开始用舟师攻打吴国。公元前548年,舒鸠(在今安徽舒城)背楚亲吴,楚发兵去打,吴军来救。楚打败了吴师,便顺利消灾了舒鸠。随后吴又包围了巢(今安徽巢县)。当吴军入城时,巢人暗中射了一箭,正中诸樊身上,吴军大乱,败归。在吴楚初战阶段,楚国还是比较占优势的。公元前538年,楚灵王在申地大会诸侯,蔡c陈c郑c许c滕c顿c胡c沈c小邾和宋等国与淮夷都参加了,晋国默不表态。会后,楚灵王亲率诸侯各国的军队攻伐吴国,包围了朱方(今江苏镇江东南)。吴国反攻,夺去了棘(今河南永城县南)c栎c麻(今安徽易山县东北)三邑。从这些地名看来,楚军已深入长江下游。
公元前529年,楚灵王的兄弟发动宫廷政变。楚灵王不得不撤回前线的军队。吴军乘机反攻。令尹弃疾由蔡回国,篡夺了王位,是为平王。公元前525年,楚平王命令尹阳丐率舟师与吴在长岸(今安徽当涂西南)展开大战。楚夺去吴王余祭的大船余皇(船名)。前518年,吴反攻,灭了巢和钟离。这时,吴公子光在吴国发动政变。他利用刺客专诸刺杀了吴王僚,然后即位,是为吴王阖闾(一作阖庐),从楚国投奔吴国的伍子胥,为吴效命。后来楚伯噽c齐国的军事家孙武也都到吴。吴这时的政治经济有了更迅速的发展。相反,楚国自灵王以后,政局很不稳定,公子弃疾是以军事阴谋而夺得王位的,后来他又驱逐太子建出国,国人不服。陈蔡虽已复国,但是陈蔡人民对于楚国的统治深怀仇恨。平王死后,昭王即位,令尹囊瓦贪馋无厌,常常勒索陈蔡人民。蔡昭侯这时在楚,囊瓦见到他身上的玉佩和皮裘,也不放过,企图夺为己有,把蔡昭侯拘留在楚。过了三年,唐成公朝聘楚国时,囊瓦见到他的马好,也夺为己有,拘留了唐成公。
公元前506年,吴以蔡唐为前导,进攻楚国。通过小别山c大别山(今湖北光山c英山之间)到达柏举(今湖北麻城),与楚军相遇。这个充满了1《左传》,襄公二十七年。
贪欲的囊瓦根本无心作战,一触即败,便自行逃奔到郑国去了。吴军接着又在雍澨(今湖北京山西南)等地五次大胜楚军,进而直攻郢都。吴军进入郢都,大肆烧杀破坏。
昭王匆匆逃出郢都,非常狼狈,辗转到了随。吴军也接着赶到,要随国交出昭王。幸而随君好言拒绝,才免于难。楚国申包胥乞求秦国的援军也已赶到,同时越国也乘虚攻入吴国都城姑苏。吴阖庐不敢逗留,仓皇赶回。昭王于是回郢。楚国这才算免除了灭国的危险。
楚的衰亡楚国是西周以来长江流域兴起的一个古老国家,严格说来,它始终不是周所分封的诸侯。春秋以后,它的势力虽然骎骎北上,但是由于齐晋等国华夏诸侯的坚决抵抗,它终于不能渡过黄河以北。在黄河以南的陈蔡以及汉阳诸姬c诸姜c淮水的偃嬴等等,都已被它所征服或兼并。宋c郑c鲁虽然未被灭亡,但是岌岌可危,不绝如缕。春秋后期,楚国的势力伸向西南巴蜀和东南吴越,足足占领了半个中国。它的经济文化已大大地赶上了华夏,并且具有自己的特色。战国以后,楚国虽然领土广大c物产丰富,成为七雄之一,但却开始走向衰落。
战国时期,秦c魏等国进行变法,楚国尽管在庄王时曾经消灭了若敖氏,但是贵族的势力还很强大。悼王时曾任用吴起变法,他的主要目标仍在于限制贵族的势力。吴起建议应该防止旧贵族“上逼主而下虐民”,又主张废除世系比较疏远的贵族,精简官僚机构,节省封赏的开支等等。悼王并未认真实行。悼王一死,吴起在旧贵族的武装暴乱中牺牲了。以后,楚怀王更是一个昏君,宠用靳尚c郑袖等人。屈原忠君爱国,反而流放在外。战国时期,楚国貌虽强大,而实质是相当虚弱的。
自“合纵”c“连横”之说兴,各国都受其影响。公元前318年,以魏国公孙衍为首的“合纵”策略得到韩c魏和燕c楚的支持,于是发动了第一次五国伐秦的战争,但燕楚实际并未真正出兵参战。
秦国初强以后,采纳了司马错先占领巴蜀的策略,暂时停止东进。楚国于春秋时已经经营巴蜀。秦对巴蜀的活动同时也就是在经济上对楚国的削弱。
公元前313年,张仪自动建议出使楚国,要楚与齐绝交。因为巴蜀灭亡后,秦c楚紧密相连,如果楚齐结合,对秦不利。而且为了破坏“合纵”策略,最好也是从楚下手,拆散三晋或齐与楚的联合。但是楚怀王看不清形势,被张仪诱骗,果然断绝了与楚的外交关系。
公元前312年,楚进围韩的雍氏,秦救韩攻楚。这时秦c韩c魏与齐楚形成对立集团,所以齐助楚对秦作战。秦军在丹阳(今河南西峡县西丹水以北地区)大败楚军,俘虏了楚将屈丐等七十多人,攻占了楚的汉中。接着,秦又向齐进攻,攻到濮水之上,俘虏了齐将声子,打跑了齐将匡章。楚怀王征发军队反攻,秦楚在兰田(今湖北钟祥县西北)发生大战,结果是楚又大败。
春秋末年,楚利用越以制吴。越灭吴后,也北上争霸,占领了淮水以北的广大土地。但是越不久又衰落了。至公元前306年,楚乘越国内乱而灭了越。越被灭后,楚国的势力又伸展到了淮北。
秦宣太后和魏冉当政,企图改善与楚的关系。公元前305年,楚秦联姻,楚王派人到秦迎亲。次年,秦又把上庸(今湖北房县均山)地方还给了楚。一年后,齐c韩c魏进攻楚国,楚怀王派太子横赴秦作为人质,请求秦出兵援助。三国一听说秦军助楚,便自动撤退。但是秦c楚关系不久又破裂了。这是因为楚太子横在秦与秦大夫发生私斗,乘机逃回楚国。齐c韩c魏再次进攻楚国方城(今叶县附近),在沘(今河南泌阳河与下游唐河)展开大战,相持半年之久。三国之军偷渡沘水,取得胜利。韩c魏分别攻占了宛c叶以北地区。公元前301年,秦攻楚,相持一年,楚军大败,死伤士兵二三万人。秦攻占了楚的襄城(一作新城)。公元前300年,楚又派太子横到齐国为人质,企图以齐压秦。前299年,秦攻占了楚国八城。同时,秦昭襄王散布和平空气,给楚怀王信,表示愿结盟友好。楚怀王信以为真,亲自到武关约会。秦的伏兵一下子把怀王捉住,被送到咸阳。
公元前297年,楚怀王偷偷地跑出秦国赴赵。赵不敢收容,只好折回。
秦兵赶到,又被送回咸阳,不久死于秦。战国时期,楚国不仅在战争中屡次被打败,而且国君庸懦c政治腐化,很快地就衰落了。
公元前284年,五国合纵攻齐。燕将乐毅攻入齐都临淄。楚国于战争之初,本未参加,当燕将乐毅连下齐七十余城,而齐湣王逃亡,楚国才派淖齿救齐。但齐湣王逃到莒时,淖齿却把湣王杀死。
公元前282年,秦昭王和楚顷襄王先后在鄢c穰相会。公元前280年,秦派司马错由蜀攻取楚黔中,楚献汉北地和上庸地给秦。
公元前278年,秦白起率领大军由汉北地区南下攻鄢。鄢郢相距不过二三百里,它实际上是郢的陪都,史书上常以鄢郢并称。白起是秦国一个后起的军事家,主张不但攻取敌人之地,而且要歼灭敌人之人力c财力。他在对鄢的战争中,引用鄢水灌入鄢城,楚军民淹死者达数十万人。同时秦张若军由四川出发,进攻巫c黔中,进展也很迅速。到第二年,白起军又攻占楚的郢都。顷襄王逃到了陈。
自鄢郢相继攻占之后,秦又接着向东占据了竟陵(今湖北潜江)等地直到安陆(今湖北云梦安陆一带),向西攻占了西陵(今湖北宜昌),向南攻占了巫和黔中。
公元前241年,楚国又迁都于寿春。公元前230年,秦已灭韩。接着破赵破燕。公元前225年,秦灭魏。公元前226年,秦攻楚。公元前224年,楚将项燕兵败自杀。次年,秦攻入楚都寿春,俘虏楚王负刍。楚亡。
第七章吴c越吴越,相传是太伯·夏禹的后裔所建立,其事不一定可信。但如说,他们是由来自中原的贵胄c豪杰或其他的人同当地居民共同建立的国家,则似可无疑。春秋后期,吴越经济迅速发展,并先后北上争霸,成为中原盟主。不久以后,却又或灭亡,或衰落。吴越的历史行径,显然有它的特点。
第一节吴1吴的兴起依春秋战国时期的记载,吴的建国是在吴太伯和弟仲雍的时期。相传,当周古公亶父(即太王)时,他已准备“翦商”。他预见到他的小儿子季历将生一个大人物(文王昌),因此要把王位(其实当时尚未建国)传给季历。大哥太伯c二哥仲雍知道了父亲的意图之后,便自动跑到了“荆蛮”,以便父亲传位给季历。象这样的美德,在古代倒并不奇怪。然而“荆蛮”终究在哪里呢?要说是今天的江苏南部太湖区域,就是太伯c仲雍所建立的吴国(无锡),好像是太远了。在古代交通困难的情形下,这难免使人怀疑。然而古人迁徙的能力却确是惊人的。依人类学者所说,他们甚至远渡重洋,爬过海拔八千米的高山,今人所认为不可能的,古人反而可以做到。而且夏商周三代既然已进入文明时代,就更没有理由可以完全加以否定。
据《史记·吴太伯世家》所说,在吴建国以前,这里的土著还是“断发文身”的。越人也是这样。因此,吴越统治者与土著人民不妨是属于两个不同的族。
吴在金文里写作工,句吴。工,句是发语词,以k或g发音。吴c虞古音相同。因此,有些史学家想把它和古代汾河流域之间的“虞”联系起来,认为太伯c仲雍最初所到的“荆蛮”就在那里,以后他们又迁到汉水流域。楚国强大以后,虞又东迁到了江南,并且改写为吴。本世纪五十年代初,江苏丹徒烟燉山发现一个《俎侯矢》1,其铭文大意是武王c成王征伐东国,王赐封给俎侯矢弓矢c山川c土地,王人若干,郑七百又若干夫,俎庶人六百又若干夫。俎侯矢为了颂扬王的恩德,给虞公父丁做此尊彝。据此可以断定,这是武王c成王征伐殷商和东国时的器物。这个俎侯(宜作宜侯)就是虞公矢。虞c吴同音。虞公,就是吴国的开创者。时间虽然不是古公亶父时,但也只相差五六代。
《史记·吴太伯世家》说:“自太伯作吴,五世而武王克殷,封其后为二。其一,虞,在中国;其一,吴,在蛮夷。十二世而晋灭中国之虞。中国之虞灭二世,而夷蛮之吴兴。”这样说来,司马迁也承认汾河流域之虞与在长江下游江苏太湖之吴,确是一个来源而分裂为二的。晋灭虞c虢在晋献公时,与吴兴的时间大体上可以连接。
吴的建国大概自吴寿梦之时。在古代,太湖一带农业经济的发展,并不太低,但是吴越国家的建立却要晚于华夏诸侯。因此,晋楚争霸尽管非常剧1本篇依据《史记·吴太伯世家》的地方,不另一一作注。
1《文物参考资料》1955年第六期有唐兰等人考证。
烈,吴或越却不参加会盟和斗争。《左传》宣公二年(公元前601年)记载:“楚为众舒叛,故伐舒蓼,灭之。楚子疆之。盟吴越而还。”当时舒称群舒c众舒,原来与徐同族,分布于今安徽合肥c庐江等县,在沿长江的边上。春秋后期,吴国兴起,遂成吴c楚共同争夺的目标。《左传》说得清楚,楚因征伐舒蓼,而盟吴越。这是吴越始见于《左传》的记载。
《春秋》经传,成公七年(公元前584年)记载:吴伐郯,入州来(今安徽凤台县)。鲁国季文子说:“中国不振旅,蛮夷入伐,而莫之或恤。”意思说,吴国侵入鲁国的边境,华复(中国)诸侯不能抵抗。当时人还把吴国作为蛮夷之类。《春秋》经传记上这一笔,似在表明吴已开始强大了。也是在公元前584年,楚国的叛臣巫臣在晋。他是在楚时与子重c子反等贵族争权夺利失败而逃到晋国的。他蓄意对楚报仇,于是给晋国君臣建议,联络新兴的吴以牵制楚国。晋国的君臣同意了他的策略,便使他代表晋国出使吴国。吴王寿梦信任巫臣,使巫臣的儿子狐庸作为“行人”。吴本长于水战,巫臣教吴训练车战。从此,吴开始伐楚。由淮水直至汉水沿岸,原是徐与群舒和其他蛮夷小国杂居的区域。现在它们也就成了吴楚争夺的目标。吴一岁内连续出战,声东击西,使楚国疲于奔命。“蛮夷之属楚者,吴尽取之”。1于是吴在春秋晚期成为霸国。
吴楚柏举之战公元前561年,吴王寿梦卒。寿梦有子四人:诸樊c余祭c余眛c季扎。季扎贤,寿梦本来想立季扎。季扎让,不可。于是乃立长子诸樊。以后,依次立。余眛卒,按照兄终弟及的习惯,吴人欲立季扎,而季扎坚决让,逃去。吴人说:“先王有命,兄卒,弟代立,必致季子,季子今逃位,则王余眛后立。今卒,其子当代”,乃立王余眛之子僚为王1。
楚之亡臣伍子胥奔吴。稍后,楚亡臣伯噽也奔于吴。二人都受到吴的重视,掌握国家大事。吴这时与华夏诸侯的关系,已愈加密切。寿梦卒时,鲁国为吴在周庙举行祭祀,确认吴c鲁为同姓和同宗。季扎让位后,他作为使臣聘问鲁国c齐国c卫国c晋国,而后由徐回国。他与晏婴c子产c叔向等都结交,谈论学问。他对于华夏诸侯的礼乐,文化已有很深的理解。由此可见吴虽然后起,却已全盘华夏化了。而吴c楚的关系却始终十分紧张,几乎连年不断发生战争。江淮流域之间的徐c舒c蓼等国成了吴c楚争夺的对象。楚国的兵力毕竟比吴强大,他的前锋已经到达今江苏南京等地。
但这时楚国公子弃疾推翻灵王,代立为君,是为平王,对外战争有所削弱。吴国公子光亦弑吴王僚,代立,即吴王阖庐。阖庐对伐楚之事毫不放松。公元前509年,楚使囊瓦伐吴,结果是吴大胜,败楚师于豫章,取楚之居巢(今安徽之巢县)。这时,蔡c陈已为楚国所灭,楚国对他们的人民屡次迁徙。平王即位后,蔡陈虽说是复国,但是名存实亡。蔡侯留楚,囊瓦诛求无厌。蔡侯逃归后,请晋伐楚。吴阖庐于是乘机与唐c蔡等联合伐楚。公元前506年,吴的军队已到了汉水,楚被迫反击,夹汉水而阵。吴王弟夫先出击,楚兵大败。吴王纵兵追之,战于柏举,五战而楚五败,楚昭王匆忙逃出1《左传》,成公七年。
1《史记·吴太伯世家》。
郢,到了郧,又逃到随(今湖北随县)。吴兵占领了楚的都城郢。
公元前505年,即吴入郢的次年,越乘吴国空虚而伐吴,吴甚危急。嗣因秦兵前来援助楚国,吴兵败退。夫听到这一消息,自前线赶回吴,便自立为王。阖庐不得不引兵归。夫败后奔楚。楚昭王于是年九月入郢复国,封夫为棠氏。公元前504年,吴使太子夫差伐楚。楚恐,由郢迁都于鄀。此后,吴越之间的战争又紧张起来。双方经反复较量,吴于公元前473年为越所灭。
第二节越越的兴起及越之灭吴据《史记·越王句践世家》说,越“其先禹之苗裔”,是夏后帝少康之庶子所建立的国家。因此,他与吴国一样,其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不一定是同族。但也“文身断发”,随从了土著的风俗习惯。相传,经历了二十余世,到了允常。他与吴阖庐的时期相当。这时,吴越之间曾发生过战争。晋利用吴以牵制楚,楚也同样利用越以牵制吴。公元前601年,楚伐舒蓼,与吴越结盟而还1。这可见吴越与楚发生关系,是同时的。
公元前537年,楚以诸侯及东夷伐吴。越大夫常寿过率师会楚于琐1。前518年,楚为舟师以略吴疆。越公子友率师,助楚攻吴2。
公元前496年,越王勾践即位。吴王阖庐得讯,乘机伐越。越王勾践使死士挑战。他们前进到吴阵前面,大喊一声,然后一齐用剑自杀。吴军看得目瞪口呆。正在这时,越军一齐猛攻过去。吴师大乱,败于槜李(今浙江嘉兴西南),阖庐被射伤,毒发而死。他告诫其子夫差说:不要忘记向越国报仇。公元前495年,吴夫差即位。次年,再伐越。越仓卒应战,败于夫椒。越被迫退至会稽山中(今绍兴诸暨之间),吴兵紧紧包围。句践准备自杀,范蠡劝谏句践不可如此,要他先“卑辞厚礼”向吴投降。越于是派大夫文种去吴国请降。吴王夫差已将允许,而伍子胥坚决反对。文种回来报告说:吴太宰噽多贪欲,可诱以利。因此,越以美女和宝器等贿赂太宰噽。噽向夫差说了越的许多好话,但伍子胥再三劝阻吴王,不让答应越的请求,并引经据典地讲了太康失国和少康中兴的故事。最后说:“今不灭越,又必悔之”3。吴王夫差还是不听伍子胥的劝谏,终于接受了越的投降。
越王亲自到吴国服了一段役。回国后,念念不忘复仇。相传,他卧薪尝胆,用以自励。在政治上,他奖励人民繁殖人口,努力生产,并教练士兵。范蠡和文种,都是楚国人。他们二人全心全意地为越尽忠效力,要越王等待天时。
公元前489年,吴代陈,召陈怀公。前487年,伐鲁。公元前485年,又与鲁共伐齐,救陈,还杀死了好强谏的伍子胥。公元前484年又与鲁败齐于艾陵。公元前482年,吴王北会诸侯于黄池(今河南封丘)。在会上,夫差以霸主自居,一定要在晋之前歃血订盟,使华夏诸侯都服从他。夫差正得意洋洋的时候,忽然听到越兵已乘虚进入吴的国都姑苏(今苏州)。夫差于会盟后匆匆赶回,使人以厚礼与越求和。句践估计自己的力量还不能灭吴,与吴讲和。
公元前478年,越大举伐吴。这时,吴军已疲弊不堪,精锐已尽死于齐c鲁,所以越大破吴兵。越留兵姑苏三年,迫使吴王不得不出来投降。据说句践本想同意吴投降而止,但是范蠡进谏,不可重蹈吴的覆辙,遂不许。夫差自杀。公元前473年,越于是灭吴。
1《左传》,宣公八年。
1《左传》,昭公五年。
2《左传》,昭公二十四年。
3《左传》,哀公二年。
越北上争霸及其灭亡句践灭吴之后,踌躇满志,仿效夫差的样子,经过夫差所开凿的邗沟,北渡淮水,与齐鲁诸侯会于徐州,并致贡于周。周元王使人赐句践胙肉,承认越是华夏诸侯的“伯”(霸主)。越这时的领土已过淮水以北,与鲁国接壤,东面由今宁波出海,南自今绍兴诸暨以至温州,西面则达今江西鄱阳湖。从太湖到宁绍平原,土地肥沃,农业发达。《史记·货殖列传》说:“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果隋蠃蛤,不待贾而足。地势饶食,无饥馑之患,以故呰窳偷生,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这是说,江淮以南包括太湖宁绍一带,依靠自然地理特别优厚的条件,人民生活是比较容易的。但“火耕而水耨”,生产力还是低下的。
由吴c越的社会历史看来,他们的发展相当迅速。但是基础不巩固。伍子胥c伯噽在吴,范蠡c文种在越,都是楚国人。还有孙武,是齐国人。他们各扮演了不同的角色。尤其是范蠡其人,他不但是政治家,而且是商业家。据说平吴之后,他预见到句践是个只能“同患难”,不能“共安乐”的人,所以功成身退,而隐居于五湖之间,但是他善于做生意,“三致千金”,成了百万富翁。伍子胥c范蠡c孙武,本编下,第二章别有传。
越灭吴后,因与鲁接壤,鲁国君很希望越的帮助,使他能够消灭三桓的势力。公元前474年,鲁叔青出使越国1。次年,越执邾子以归,鲁哀公要到越国去。季孙氏害怕哀公将对他不利,从中阻挠而止。宋c卫等国也把越作为霸主。但是,吴越争霸实际上已是霸业的回光还照了。
越在战国初年以后,江淮以北的土地被楚国所占领。因此越就衰弱了。
公元前306年,楚国乘越内乱,在江东设郡2,越亡。
1《左传》,哀公二十三年。
2据杨宽说。见其《战国史》页330及注。
第八章巴蜀c西南夷巴蜀和西南夷是古代散布于四川c贵州c云南等地的古老氏族部落。根据考古发掘和神话传说,它们的起源和文化不一定比华夏诸族要晚或落后,它们也并不与华夏诸族完全隔绝,毫无来往。不过先秦文献里确是较晚才提到它们。可以肯定地说,巴蜀在商周之际已经与商周发生关系,而在春秋战国以后,与楚秦等国的关系更加密切。两汉魏晋南北朝以后,《华阳国志》c《蜀王本纪》以及《山海经》等著作里对它们的起源和历史有专门的记载,但仍有史料不足或模糊不清的感觉。今且从《牧誓》的八族谈起,然后分别论述楚c秦对巴蜀的经营开发。
第一节巴蜀《牧誓》的八族《牧誓》是周武王伐纣前会师于孟津的誓师辞。当时,西南诸族多拥护周,而反对殷商。在《牧誓》中提到的诸族有庸c蜀c羌c髳c微c庐c彭c濮八族,或称为八国。其实它们只是氏族部落而已,还不能算是严格意义的国家。它们也并不一定恰好只有八国。当时会于孟津的诸族,一说有八百之多。这也说不上有多大可信的程度,但可见当时来会的诸侯之多。
关于《牧誓》八族,前代学者从孔安国c郑玄到孙星衍以及近人徐中舒,顾颉刚等都有考证。他们认为,大体上这些国家都是在周的西南,包括今陕西c四川c湖北等省交界的区域。商周之际,殷纣王对其四周小国都很暴虐,因此它们拥护周文王c武王。所谓“三分天下有其二”,是说殷商末年,不但殷丧失了对东夷的控制,而且西南诸族也大都依附于周。但周文王c武王还是小心翼翼地服事殷商,非到时机成熟,是不采取非常行动的。
《牧誓》八族有蜀而无巴。彭,可能就是巴。前辈学者认为彭在四川彭县。彭c巴双声,自可通用。《左传》襄公九年:“巴濮c楚c邓c吾南土也。”春秋以后,不见彭而只见巴,而且巴c濮往往并言。
《牧誓》中的髳,前辈学者考释,都以春秋时的茅戎当之,固指定其地在今河南三门峡附近。我们认为,茅戎也就是苗蛮的支族。《后汉书·西羌传》透露了这一消息,说:西羌之本,出自三苗,姜姓之别也。其国近南岳。及舜流四凶,徙之三危,河关之西南羌地是也。滨于赐支,至乎河首,绵地千里。赐支者,《禹贡》所谓析支者也。南接蜀,汉徼外蛮夷,西北接鄯善c车师诸国。所居无常,依随水草。地少五谷,以产牧为业。其俗氏族无定,或以父名母姓为种号。
西羌自出三苗,学者颇为置疑。但是苗羌必定地域邻近,而且迁徙活动也常相因,是可信的。析支即西南夷中的或臾,所以说“南接蜀c汉徼外蛮夷。”羌人向西南迁徙过程中,有苗蛮人参加,他们住在蜀的徼外。
古代各族人民的迁徙是十分频繁的,从而发生经济文化的接触,以及血缘关系的融合。研究巴蜀和西南夷的族源,易有分歧,其原因即在于此。巴濮的迁徙与楚的经营春秋以后,楚国由丹水以北向江汉流域发展。巴大概也在这时向东发展,都于江州(今四川重庆),并且沿着长江向下发展,直到巫峡c宜昌,沿江都有巴人的踪迹。
《左传》桓公九年(公元前703年),始见巴人的记载:巴子使韩服告于楚,请与邓为好。楚子使道朔将巴客以聘于邓,邓南鄙鄾人攻而夺之币,杀道朔及巴行人。楚子使薳章让于邓。邓人弗受。夏,楚使斗廉帅师及巴师围鄾。邓养甥c聃甥帅师救鄾。三逐巴师,不克。斗廉衡陈其师于巴师之中以战而北。邓人逐之,背巴师而夹攻之。
邓师大败。鄾人宵溃。
据此记载,巴当在楚国之西北,与邓(今河南邓县)相近。巴要与邓友好,而须先告楚国,则巴为服属于楚之附庸。
《左传》,庄公十八年(公元前676年),楚文王即位,与巴人伐申,巴人叛楚而伐那处,又进而攻楚之城门。冬,巴人又因楚阎敖“其族为乱”而伐楚。由此可见巴人的顽强。这时楚国的都城为郢(今湖北江陵纪南城),那处即在其北,巴国当在襄阳附近。
《左传》,文公十六年(公元前611年),楚大饥。戎伐其西南,至于阜山(今湖北房县南),师于林(当在今湖北荆门),又伐其东南。庸人帅群蛮以叛楚。麇人帅百濮聚于选,将伐楚。于是,申c息之北门不启。可注意的是庸人c麇人为首,联合群蛮c百濮共同反叛楚国。庸见于《牧誓》,在今湖北竹山县。楚师东来而百濮避锋先走。百濮在竹山之南。百濮包括许多属于濮的部落,正象群蛮一样,不易固定于一个地点。这时,从湖北北部山区到江汉流域,都有濮人的活动。平定这次动乱时,秦与巴都帮助楚国。《左传》这样说:“子越自石溪c子贝自仞以伐庸(石溪和仞皆在今湖北均县,为八庸之道)。秦人c巴人从楚师。”战争结果是楚灭了庸,百濮罢归。自此之后,巴更进一步服于楚了。
但是百濮与群蛮,氏族林立,没有统一。楚自若敖c蚡冒“毕路蓝缕,以启山林”,开发蛮濮以来,直至战国,始终没有能够征服了他们。因为他们处在湖山荆山c武当和桐柏大洪山的山区之中,时叛时服,非楚之兵力所及。吴c濮是楚国春秋晚期两大外患。这时也有一部分濮人顺着犍为c宜宾所谓“僰道”而举族向南迁徙,到了云南c贵州境内的。
蜀蜀作为族名,已见于甲骨文,如“蜀射三百”,“丁卯卜,共贞,至蜀,我有事。”“王登人正(征)蜀”等等。就内容看来,殷王有权征调蜀之射人;殷王有事,蜀有所谓“王事”之义务。但是蜀并不老老实实地服从于殷,故殷王屡有征蜀之役。
唐宋时,成都附近曾经发现很多人工堆积而成的巨石和石棺,当时人们都不解其故。其实,这是东夷人(包括殷商)的风俗习惯。今在辽东c辽西以及苏北铜山丘湾,都有发现。有人称之为“巨石文化”。蜀地有“巨石”的发现,也许是蜀人从沿海或中原迁徙到西南之诬。
《华阳国志·蜀志》说:蜀有王曰杜宇,一名杜主。“杜主”,古即“社主”。又说:“七国称王,杜宇称帝”,“乃以褒斜为前门,熊耳c灵关为后户,玉垒c峨眉为城郭”。这个传说的年代,并不很古,大约是春秋战国时的情况。大体说来,蜀这时的领域北抵汉中,西达氐羌,南到峨眉c乐山c宜宾,东与巴接壤。这一区域正是所谓川西平原,土地肥沃,因此春秋战国时蜀成了楚秦移民的目标。
春秋中期,楚庄王时发生贵族若敖氏的叛乱。平定以后,若敖氏的子孙遭到灭亡,斗氏c斑氏属于若敖氏的分族,也被迫迁徙“实边”。岷山庄王大概就是这时到了蜀的西南,与氐羌杂处,成了大族,被称为“豪”。豪就是敖,犹酋长的意思。另外,还有爨氏和一个被称为“盗”实即农民起义领袖的庄0,在战国时由楚都迁到滇黔。这情形,正象商周之际殷商的宗支向四处迁徙一样。不管它们是被迫的还是自愿的,民族的迁徙也就是文化传播,起着重要的文化交流作用。
春秋时期,楚国的金币(锾和金版)已流行于长江流域。近半个多世纪来,在今湖南c河南c江西c浙江都有发现。当时的金矿地点究竟在何处,徐中舒《论岷》山庄王与滇王c庄0的关系》一文,首先揭开丁这一秘密。汉代的严道(原是庄道,因避汉文帝讳改为严道)所在的岷山脚下,有一条犁牛河。犁c丽,同音,故亦名丽水,盛产黄金。同时云南腾冲北面的金宝山长傍川之间,也盛产黄金,也名丽水。楚国为了在两地开采金矿并运输到楚国,先后在云南楚雄和四川荥经置官设吏,即由岷山庄王经营其事。因荥经距楚雄较近,交通方便,所以较楚雄尤为重要。战国以后,秦国日益强大,自它占领了汉中之后,秦代替了楚在巴蜀的统治,于是,金矿的事业便停顿下来。1秦自商鞅变法以后,开始向东发展。秦惠文王听从司马错的建议,不忙攻伐三晋,而向巴蜀发展。司马错说:“取其地足以广国,得其财产足以富氏缮兵”。秦于是向蜀扩展。
公元前3年,蜀和道c巴发生战争。秦惠文王派张仪c司马错等人从剑阁伐蜀。蜀王亲自到葭萌(剑阁东北)迎战。结果败退,被秦兵追及杀死。就这样,蜀国就亡了。接着,秦又乘势灭了苴c巴。
蜀的灭亡是很迅速的。但是,秦统治蜀却化费了很大的气力。当时,蜀及其他西南少数民族,尚未形成国家,时叛时服。秦不能不对他们采取羁縻政策,如封蜀王的子弟为侯,又使陈庄相蜀,张若为守。秦在巴设置巴郡同时,仍然保留了蛮夷君长,又使他们“世尚秦女”。
公元前314年,秦惠文王封公子通为蜀侯。尽管秦派蜀相蜀守以监视蜀侯,但是蜀仍不断发生内乱。实际上,秦对蜀的统治是不稳固的。公元前311年,西南夷中的丹犁降蜀,而蜀相陈庄杀死丹犁,这就是怕蜀侯和西南夷勾结,以抗秦国。次年,秦武王派甘茂等人伐蜀,杀死陈庄。公元前308年,秦武王又封蜀侯子辉为侯,仍是使用以蜀治蜀的政策。公元前301年,秦昭王又派司马错入蜀,辉自杀,继立辉子绾为侯。公元前285年,秦怀疑绾反叛,把他杀死。从此只派张若为蜀守,设置蜀郡。
秦灭蜀后,连封三侯而又连杀三侯,然后才改蜀为郡,使蜀成为地方行政组织,加强了对蜀的统治。
1云南《思想战线》,1977年第4期。
第二节西南夷古代巴蜀西南,今四川c云南c贵州三省交界的地区,散布着许多氏族c部落,如夜郎c滇c邛cc昆明c冉c駹等,总称为西南夷。他们的族源非常复杂。有的来自黄河流域,有的来自西北,由新疆通过青海甘肃来到这个地方。现在这一地区还杂居着彝c羌c苗c傜等不同的少数民族。《史记·西南夷传》根据秦汉时期的材料记载其分布说: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其西靡莫之属,以什数,滇最大。
自滇以北君长以什数,邛都最大。此皆魋结c耕田,有邑聚。其外,西自同师以东,北至楪榆,名为c昆明,皆编发,随畜迁徙,无常处,无君长,地方可数千里。自以东北,君长以什数,徙筰都最大。自筰以东北,君长以什数,冉駹最大。其俗,或土著,或移徙。在蜀之西,自冉駹以东北,君长以什数,白马最大。皆氐类也。此皆巴蜀西南外蛮夷也。
大体说来,这些部落都还没有形成国家,所谓“君长”也只是头人而已。秦汉至今,这一地区除了大部分彝族以外,还有氐羌c苗c徭c侗c僮等等。关于他们的族源和迁徙,是如今中外学者所关心和研究的问题,但是还仍然存在着许多“缺环”,不能解决。解放以后,在七十年代,考古学者在云南晋宁石寨山发现了滇王的坟墓和出土铜器。其中有一个铜鼓上有许多人物,有的是编发,有的是椎髻,正与《史记·西南夷传》所述相合。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小件的铜釦或兵器的装饰物上铸有许多野兽(如虎c豹c狼和鹿)互相搏斗和噬咬的情状。这显而易见,是西北或北方游牧部落所常见的图象。苏联学者把它们和中亚的游牧部落斯基泰文化相比较,提出晋宁石塞山文化中有斯基泰文化影响。日本学者白岛芳郎也用了大量的历史材料来证明这一假设1。他认为昆明就是《汉书》c《后汉书·西域传》里所说的昆弥。他们自战国以后,通过羌人或随着羌人一起来到云南洱海和昆明湖一带。因此,晋宁石塞山有西北游牧部落文化,甚至中亚斯基泰文化是完全可能的。但是他的历史材料辗转曲折,其根据是脆弱的。
春秋时期,楚国的贵族庄王就是若敖氏的后裔。他在四川荥经和云南楚雄经营开采金矿的事业。战国时期,庄0率领农民进入贵州南中(夜郎c牂牁)等地,他们与楚(濮)人一起结成部落。魏晋时的爨氏,即楚国斗氏(班氏)。其后他们子孙繁衍,成为大族。晋代的“五荼夷”,唐代的“勿邓”c“多岗”,宋代的“五斗夷”,其实都是斗氏的不同音译。勿c五,是少数民族在名字前加的“阿”字。勿c五,就是“阿”的不同写法。果如徐先生所说,云贵境内的西南夷人中确有楚国贵族的后裔,他们与当地的居民已经融合在一起了。
总之,古代西南夷是一个不同的氏族部落的通称。由于长期的杂居和迁徙,促使经济文化的交流,从而形成比较固定的共同体。
1徐中舒:《宋代斗夷源于楚国令尹子文》说,刊于《西南民族研究》,四川民族出版社。第九章秦第一节秦的早期历史秦的迁徙和建国秦,嬴姓,是西周东迁时才被周平王承认其为诸侯国的。对于它的起源,很早就有不同的传说。《史记·秦本纪》说:秦之先,帝颛顼顼之苗裔。孙曰女脩。女脩织。玄鸟陨卵,女脩吞之,生子大业。大业取少典之子,曰女华。女华生大费,与禹平水土,已成。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是为柏翳。舜赐姓嬴氏。
要完全理出这一传说的头绪来,还有很多困难,但嬴秦与赵,原来都崇拜玄鸟图腾,这却是一致的。因此,我们怀疑秦,赵原来都是殷商玄鸟图腾的支族,大约是在商周兴亡之际,他们乃由东方沿海迁徙到了西北黄土高原,因而与当地的戎羌等族杂居混合一起。因此蒙文通认为秦是戎族,近人则认为秦是殷商之后或东夷部落。二说可能是各说对了一半。
甲骨卜辞有c二字,象捕鸟兽的工具,后来分化为二字,即禽和毕之本字。丁山在《殷商氏族方国志》中有关于此二字形义的详细考证,认为其地即今山东之鱼台,即春秋时的费,亦即周公伯禽作《费誓》所在。费,古文作粊。但是丁氏没有指出汧水陇山之秦亦即由山东迁徙而来的。我们认为嬴秦即甲骨卜辞所见之,费即“女华生大费”之费。古代族名人名不分,其例甚多。
《秦本纪》接着说:大费生子二人。一曰大廉,实鸟俗氏。二曰若木,实费氏。其玄孙曰费昌,子孙或在中国,或在夷狄。费昌当夏桀之时,去夏归商为汤御,以败桀于鸣条。大廉玄孙曰孟戏c中衍,鸟身人言其玄孙曰中潏,在西戎,保西垂。生蜚廉。
这段记载保存着秦的玄鸟图腾的传说。同时秦迁于汧陇之间,正是在蜚廉之时。《孟子·滕文公》说:“周公相武王,诛纣伐奄”,三年讨其君,驱飞廉于海隅而戮之,灭国者五十。”这里的蜚廉,就是飞廉。显而易见,不待考证。但是他没有被戮,而是跋涉数千里,迁到了西北黄土高原。他是与赵同时迁徙的。因为蜚廉生恶来,恶来就是以后赵的祖先。依蒙文通所考,秦c赵原来都在汧山洋水一带,后来赵迁徙于今山西的西南,而秦仍在原地游牧。秦的周围都是羌戎部落。当然,他也就与戎同化,甚至成为戎族的一个部份。这样情形在古代是并不奇怪的。《秦本纪》引申侯的话说:昔我先郦山之女,为戎胥轩妻,生中潏,以亲故归周,保西垂。
申侯称“我先郦山之女”,则申侯应与郦山之女同是戎族。戎胥轩,据《史记·正义》说是秦的祖先中衍的曾孙,而生中潏。他们与姬周有婚姻关系,所以保卫周的西垂。
周孝王时,秦的祖先非子居于犬丘。犬丘之名,无疑是因犬戎所居而得名,当在今甘肃东南与陕西西南的交界之处。周孝王要非子在那里养马,“马大蕃息”。孝王因此让秦为附庸。这可见他的力量还是很微小的。
周厉王时,西戎叛乱,秦仲灭大骆之族。这就是说它已兼并了大骆之地而强大起来。至宣王时,周已命秦仲为大夫,诛西戎,为西戎所杀。秦仲有五个儿子,其长者曰庄公。宣王召集庄公兄弟五人,让他们带兵七千去伐西戎,占领了西戎大片的土地。庄公又生三个儿子,其长子曰世父。世父说:“戎杀我大父仲。我非杀戎王,则不敢入邑。”于是世父又伐戎,戎也包围犬丘,世父被戎所俘虏,后来又得释放。这时,秦一方面与戎战争,一方面又与戎有通婚关系。
周幽王时,关中已多戎人。幽王宠爱褒姒,要废除申后(申侯之女)和太子宜臼,引起申侯的反抗。西戎,骊山之戎同时叛乱。幽王被杀于骊山之下。诸侯都不来救,独有秦襄公以兵保卫周室。周避犬戎之难,东迁洛邑。太子宜臼逃到申国。褒姒子伯服即位。于是二王并立。后来宜臼胜利,是为平王。周平王赐襄公以岐以西之地,说“戎无道,侵夺我岐c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因此秦被封为诸侯,始建国,而与诸侯有通使聘享之礼。
秦霸西戎秦是在戎狄的包围中成长和壮大起来的。文公期间(公元前765—前7年)秦的势力大概才完全占领了岐西的地方,于“汧渭之会”(今陕西眉县)营建城邑,并且“初有史以纪事”,同时,开始筑畤。畤,就是殷商人所谓“社”。畤从田c止从寸,这可能与姜嫄“履大人跡”的故事有关。田就是田野,止就是“大人跡”。从寸,与封c邦等字相同,是象社树的种植。这就是说秦已自承他是周的继承者了。周室虽然东迁洛邑,但是当地还有许多周的“余民”居住着。史称“文公收周余民而有之,地至岐,岐以东献之周。”这可见文公的势力还仍只到达岐西,岐东“献之周”,实际上还在戎人手里。在宪公时(公元前715—前704年),秦又进一步向东发展,已渐渐到了岐东。前701年,秦已徙居平阳(即今陕西眉县),并派兵伐荡社,与毫王战,毫王奔戎。前698年,又伐荡社,取之。荡社和毫王也是和嬴秦一样,从东方迁徙过来。荡社就是汤社。毫即薄姑,商亦称为毫。但是它们也与戎同化了,所以被称戎王。
公元前697年,武公立,伐彭戏氏,至于华山。前688年,又伐邽冀戎,约在今甘肃天水附近,这样向东发展的同时,又向西北发展。可注意的是,秦这时在占领区不实行分封,而直接实行县制。它灭了今长安县东南的郑c杜时,就建立了县。春秋时期,诸侯国内实行郡县的,以秦c晋和楚为最早,这些国家恰好是宗法封建关系比较薄弱。
秦一步一步向东发展,岐东的戎被迫,也向东奔窜,沿着黄河,散布于河西河东之间。后来晋西c晋东以及周的洛水c伊水一带都有戎人的踪迹。当时北方的狄人也很盛,戎狄也就混合起来。
秦穆公时期(公元前659—前621年),秦国已有很大的发展,开始参加华夏诸侯的争霸战争与会盟。这时,华夏诸侯还仍把他看做“戎狄”,但穆公已尽量模仿华夏的礼乐文化了。有一次,戎王使由余于秦。秦穆公使他参观宫殿c陵寝c仓库,以夸耀他在经济文化上之发达。但是由余看了,毫无兴趣,反而冷笑地说:“使鬼为之,则劳神矣;使人为之,亦苦民矣。”穆公感到奇怪,问道:“中国以诗书礼乐法度为政,然尚时乱。今戎夷无此,何以为治?不亦难乎?”由余说:“此乃中国所以乱也。夫自上圣黄帝作为礼乐法度,身以先之,仅以小治。及其后世,日以骄淫,阻法度之威,以责督于下。下罢极,则以仁义怨望于上,上下交争怨而相篡弑,至于灭宗,皆以此类也。夫戎夷不然,上含淳德以遇其下,下怀忠信以事其上。一国之政,犹一身之治,不知所以治。此真圣人之治也。”这一故事反映秦已由戎化而华化了。
秦穆公初年,晋献公灭虞虢,这固然是为了抵抗狄人,也是为了防御秦人。《左传》襄公十四年。晋执戎子驹支,晋范宣子与戎子驹支的一段对话,是很有历史价值的,《左传》记:范宣子亲数诸朝。曰:“来!姜戎氏,昔秦人追逐,乃祖吾离于瓜州(今敦煌),乃祖吾离,被苫盖,蒙荆棘,以来归我先君。我先君惠公有不腆之田,与汝剖分而食之。”对曰:“昔秦人负恃其众,贪于土地,逐我堵戎。惠公蠲其大德,谓我诸戎是四岳之裔胄也,毋是翦弃,赐我南鄙之田,狐狸所居,豺狼所嗥。我诸戎翦除其荆棘,驱其狐狸豺狼,以为先君不侵不叛之臣,至于今不贰。”
姜戎氏即姜氏之戎,他们原来在今甘肃敦煌河西走廊。秦占领关中之后,他们被迫东窜。幸而晋惠公给他们土地,才在河东c晋西定居下来。这些戎人也不是不劳而获的,他们披苫盖,蒙荆棘,驱走了狐狸豺狼,才开辟出土地,得以耕种,并且还帮助晋与秦作战。姜戎与其他迁居于伊洛的戎人都是一样,其中有些人在东周初年与周c晋杂居,虽然也有时叛乱,但已经是华化了的戎人。
秦穆公在灭虞后,得虞国贤臣百里奚。穆公很尊重他,要他和他的儿子孟明视出谋献策,准备伐晋。后未成功。晋献公死后,晋惠公由梁入晋,就是由秦穆公出兵护送至晋的。惠公入国以后,他把亲口许纳送给秦的河西土地都赖掉了。晋旱,求济于秦。秦穆公慷慨地送去粮食。过了几年,秦闹饥荒,秦请求晋国援助,晋惠公不但不答应,反而乘机去攻伐秦国。于是发生韩之战(公元前645年),晋惠公被俘虏,后又释放回国。前641年,秦灭秦的同姓附庸小国梁(今陕西韩城)。前635年,晋公子重耳由秦回国即位,也是秦穆公以兵护送的。如此等等,无不可见秦穆公的雄心,而晋丝毫不肯让步。
公元前635年,周襄王弟带以狄伐王,王出居郑。王使人告难于晋c秦,晋文公刚即位,就带兵去伐王子带,助襄王入国。秦穆公也同时派兵到了河上。公元前630年,穆公助晋文公围郑。郑使人对穆公说:“亡郑厚晋,于晋而得矣,于秦未有利。晋之强,秦之忧也。”这话说中了秦的竞争对手在晋而不在郑。前628年,晋文公刚死,秦又袭郑,晋败之于殽。蹇叔和百里奚事先都曾极力劝谏,穆公不听,故有此败。秦穆公并不懊悔,孟明视c西乞术c白乙丙被晋俘虏,放归后,也依然重用。公元前625年,秦伐晋,以报殽役之仇。大败晋人,取王宫及鄙。次年又代晋,晋不敢出。公元前623年,晋伐秦。公元前621年秦穆公死。他的一生几乎无时无刻不在积极东侵,但是没有成功。秦自文公以后,虽然收复了周在关中的失地,巩固了秦的基础,但是散布在今甘肃c青海的羌戎人数是很多的,部落也不统一,陇西陇东一带还有绵诸c义渠之戎等。秦穆公由于不能实现东进的计划,于是向西去征伐这些落后的部落。史称其“益国十二,辟地千里,遂霸西戎。”游牧部落或叛或从,来去无踪,尽管这样,秦穆公最后还是成了西戎的霸主。后来秦晋之间还有许多小规模的接触和战争。如公元前617年晋伐秦,取秦少梁。前615年晋伐秦,取秦羁马。秦还击,与晋大战于河曲。这时,晋楚之间战争频繁。秦既不助晋,也不助楚,似平保持中立的政策。公元前506年,吴伐楚,攻入郢。楚王逃亡到随。楚申包胥告急于秦,七日不食,日夜哭泣,感动了秦哀公,于是以五百乘兵车救楚,吴师退出郢。总的来说,春秋时期秦楚之间的关系是比较和好的。
第二节秦在变法以后商鞅变法秦是在周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在其建国以前,还是在羌戎的包围中过着游牧的生活。周室东迁,羌戎的一部分虽然被秦的军事力量所驱逐向东南迁徙,但是关中之地依然是羌戎,后来还有从北方来的狄人杂居,时叛时服。大概在秦穆公以后,秦才扩大和巩固了国家的基础。春秋时期,尽管穆公称霸西戎,但是与晋c楚相比,无论是政治c经济c文化,都要落后得多。秦的宗族之间还常常发生械斗,似尚无大宗c小宗的区别。男女婚娶,还没有一定的制度和礼教。这一些,大概跟他与羌戎长期杂处是有关系的。但是不可否认,他另一方面已日益接受了华夏的礼乐文化,如前引由余对穆公所说的话,就可证明。
战国之初,三晋最早进行变法。商鞅由魏入秦,他在秦的变法与三晋的变法在内容上更为丰富。
秦孝公即位(公元前361年)时的形势是,黄河以东有强国六,与齐c楚c魏c燕c韩c赵并立,而淮泗之间有小国十余,楚魏与秦接界。秦僻在雍州,华夏诸侯以夷狄看待他。孝公下令国中说:“昔我穆公自岐雍之间,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狄,广地千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为后世开业,甚光美。会往者厉c躁c简公c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徙治栎阳,且欲东伐,复穆公之故地,脩穆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这说明孝公对于促使秦国强盛,有迫切的愿望。
公元前356年,孝公以商鞅为左庶长,实行第一次变法:(1)颁布法律,制连坐法;(2)重农抑商,奖励农业和开荒;(3)奖励耕战,禁止私斗,颁布依军功行赏的二十等爵制。前350年,商鞅又实行第二次变法,(1)废井田,开阡陌;(2)推行县制;(3)统一度量衡;(4)按户口征收赋税1。从第一次变法到第二次变法,可以看出商鞅变法已由军事的政治改革向经济的改革上步步深入。关于商鞅变法,本编下,第四章,商鞅另有传。现仅就下列问题,加以论述。
(1)提拔有军功的人,裁抑宗室旧贵族。颁布二十等爵制,就是为了这一目的而提出来的。春秋以来,华夏诸国贵族专政,君权旁落。如想改变这一现状,就必须提拔有军功的人,抑制宗室旧贵。《史记·商君列传》说:“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c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宗室贵族,是凭借血缘关系而取得世卿世禄的特权的。而今要凭借军功授官授爵及土地c奴隶和财产。这一政策的目的和作用,显而易见。但是商鞅变法并没有废止贵族等级爵制,也是显而易见的。
(2)“废井田,开阡陌”以后的田制,究竟是什么田制呢?《秦本纪》和《商鞅列传》里对此都未明确交待。商鞅废井田,在《汉书·食货志》里作“商鞅作辕田”,而《史记·商君列传》说:“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1参见杨宽著《战国史》,第184—193页。
平”,都并没有说农民可以私有土地。据新出土的云梦秦简的发现,商鞅“废井田,开阡陌”以后,却实行授田制。如秦简《田律》云:入顷刍c槀,以其受(授)田之数,无垦不垦,顷入刍三石,槀二石,刍自黄及束以上皆受之。入刍c槀,相输度可也。
秦简的时间虽然是秦末的事,但是它继承了商鞅变法之制,却是无可怀疑的。就《田律》看来,授田者为国家,受田者为农民。这里的农民原来就是井田制下的农民。春秋以后,无论秦晋,或鲁卫等国,由于“暴君污吏慢其经界”,结果井田制破坏了,农民失掉了土地,“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因此,新兴国家为了挽救这一社会危机,由国家按户口授予农民土地,而仍旧按照井田制的方式,即所谓“什伍”编制起来。这既是行政组织,也是军事组织。蒙文通引《春秋繁露》云:“梁内役民无已,使民比地为伍,一家亡,五家杀。”按梁在今陕西韩城,本来就是秦的同姓国。因此可知,秦的什伍编制是沿袭梁的旧制。连坐法也是这样。
井田制本是公社所有制。春秋以后公社土地被贵族所掠夺,因此他们“助耕公田”,实际已成为宗室贵族的农奴。秦变法后,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因而农民成为国家所有的“编户齐民”。按照户口授田多少,向国家缴纳租赋。在商鞅变法之初,这种田制改革对宗室贵族是不利的。对于刚刚受田的农民,由于“赋税平”,其生产积极性却有所提高,如果立了战功,还可获得最低级别的爵位,甚至获得奴隶或者“庶子”为他服役。
(3)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其目的是在于使农民固著于土地,不致流入城市,保证国家的粮源和兵源。商鞅规定:“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孥。”这可见商鞅对于商业活动限制的严厉。但也为奴隶制留下了一条尾巴。
商鞅变法,总的精神是奖励耕战。孝公死后,商鞅被迫至死,但其法未改。这对于促进秦的富强以及后来秦之统一六国,都起了重要的作用。
统一六国的战争秦自孝公任用商鞅变法以后,国力渐强。他要向东发展,首当其冲的就是三晋。秦与三晋的战争最为频繁,也最剧烈。
公元前325年,秦惠文君继魏,齐之后也称王了。由于魏c齐战争中魏失败了,秦国乘机攻占了魏国河西河东的一些城邑。公元前318年,魏以公孙衍为相,发起了三晋c燕c楚“五国伐秦”。这是第一次“合纵”策略的实现。但是这次伐秦战争,是以楚为纵长,而并未真正参加。当时,楚c齐和亲。张仪在秦惠文君前尽力主张“连横”,想从而破坏六国的合纵,尤其是齐c楚的联合。张仪曾经两次使楚。楚怀王是昏庸之君,受张仪甘言密语的诱骗,断绝了对齐的关系。这是张仪连横策略的胜利。
对于西部的开发,秦惠文王听从司马错的意见,认为,灭亡巴蜀对秦更为有利。公元前3年,秦趁苴c巴两国冲突之际,大举攻蜀,蜀王失败逃走,后被杀死。蜀国就这样灭亡了。随着秦军又攻灭苴和巴国。
秦对巴蜀的征服,使他获得了丰富的经济资源。此后,秦积极开发巴蜀,巴蜀的水利和农工商业都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接着,公元前314年,秦又兼并了今陕西大荔c庆阳一带的义渠。这义渠就是北狄败退后留下来的余部。公元前312年,秦联络韩c魏对楚c齐发动战争。秦攻占了楚的汉中(今河南西峡县丹水以北地区)。接着,又向齐进攻,直到濮水之上。秦楚在蓝田(今湖北钟祥县西北)展开大战,楚大败。在这次战争中,秦取得汉中,使关中和巴蜀连成一片,解除了楚对秦西南方面的威胁。
公元前308年,秦武王攻占韩的宜阳。从此,秦的势力进一步伸入中原。公元前298年,齐c韩c魏三国联合攻秦,攻入函谷关,迫使秦讲和。秦昭王即位,穰侯魏冉专权,增加了一些封君。昭王的同母弟公子市既封为泾阳君,后又改封于宛。公子悝先封高陵君,后又改封于邓。宣太后的同母弟芈戎先封为华阳君,后又改封为新城君。正如《史记·穰侯列传》所说:“宣太后,穰侯擅权,泾阳君c高陵君之属太侈,富于王室。”但是秦的力量并未因此而削弱。公元前294年,秦又攻伐韩与魏。次年韩c魏反攻。在伊阙一战,秦将白起杀死韩c魏联军二十四万多人。
为了争夺宋国的定陶,秦c齐都展开了外交活动,拉拢关系。公元前288年,秦昭王在宜阳自称西帝,并派人尊齐闵王为东帝,以便联合攻赵。但是燕国的说士苏秦为燕活动,向齐劝说:“伐赵不如伐宋之利”,要使“天下爱齐而憎秦”。齐闵王听从了他的意见,只有三个月便自动取消了帝号。秦昭王不得不也取消了西帝称号。赵国李兑也积极支持苏秦。于是形成了合纵的局面。公元前287年,赵c魏c韩c燕c齐,共同攻秦。这是公孙衍以后的再次大合纵。
公元前286年,齐闵王代宋。在此以前,齐已数次伐宋,但都未灭宋。
这次,齐终于把宋灭了。公元前284年,三晋c燕c秦五国,联合伐齐。燕将乐毅乘机进攻齐国,齐望风披靡,几乎亡国。
公元前279年,齐田单反攻,终于复国。秦将白起这时攻下楚都鄢郢,攻到竞陵c安陵,向南又攻取洞庭五渚。从此,齐楚都削弱了。
公元前272年秦灭义渠。这时,秦昭王任用范雎为相。他是魏国人,主张论功行赏,因能授官。因为昭王即位后,宣太后c魏冉专权,虽然没有削弱对外的战斗力,但是君权不免旁落,所以范雎提出这样的主张,他获得了昭王的信任,被任为相。公元前266年,昭王夺去太后和穰侯等人的权力。在战略方面,范雎提出“远交近攻”的方针。这样,对土地的占领“得寸则王之寸,得尺则王之尺”。他又提出“毋独改其地,而攻其人。”这就是不但攻占其地,而且杀戮敌人,以消灭其战斗力。以前,白起在魏伊阙之役时,已施行了这一策略,杀死敌人至二十余万。攻郢之役,他竟灌水入城,死伤兵民不计其数。从此秦便以三晋为直接进攻的目标。
公元前265年,秦大举攻韩,占领了韩的少曲(今河南济源县东北)c高平(即向,今河南孟县西)。次年,白起攻取了太行山南的南阳地,以断绝韩本土和上党郡之间的孔道。公元前262年,秦又攻取韩的野王(今河南沁阳西),把韩国上党郡和韩本土完全隔绝起来。韩国感到害怕,想献出上党郡以与秦和。而上党郡守不从。韩惠王派冯亭去代替,那知冯亭去了之后也不肯降秦,而把韩的上党郡十七县献给赵国,以求赵的帮助。赵派廉颇率领大军驻守长平(今山西高平县西北)。秦也立即派白起c王龁进攻。由此引起战国最大的一次战争,亦即长平之战。
公元前259年,秦派大将王陵乘胜进攻赵都邯郸。白起与范雎有隙,托病不肯出战。赵这时正值长平战大败之后,“死者不得收,伤者不得疗,涕泣相哀,戮力同忧”,英勇抵抗,秦军死伤也不少,而仍攻邯郸不下。范雎以王龁代替王陵,又派郑安平为将军。公元前257年,魏楚图谋救赵。合力作战,秦军大败。这是秦继长平之战以后攻赵的第二次大战。
公元前256年,秦继续进攻韩赵,取得赵韩的一些城邑,斩首十余万。
这时,东方各国又发动了一次合纵,连西周君也参加了,在伊阙共击秦军。秦进攻西周。西周君被迫投降,人口三万,邑共三十六个。公元前249年,秦又灭东周。前244年,秦攻取魏地,建置东郡,包括原来卫亡后的一部分土地在内。
公元前250年,秦孝文王死,庄襄王即位,吕不韦做相国。公元前247年,庄襄王死,儿子政即位。公元前238年,政受冠礼,亲自专政。他平定嫪毐之乱,接着又削除了吕不韦的势力。
自长平之战和邯郸之围以后,秦继续向三晋不断进攻。他的势力实际深入于黄河中原腹心地带。公元前241年,三晋等五国举行了最后一次合纵战争。但三晋大部分土地已被秦夺取并建立了郡,最后的灭亡时间已不远了。公元前231年,秦灭韩。公元前228年,秦将王贲大破赵军,建立邯郸郡。同年,秦又破燕。公元前227年,在易水大破燕,攻下燕都蓟城,燕王喜迁都到了辽东。燕王喜听从代王嘉的意见,杀了太子丹。公元前225年,秦攻魏,以黄河水灌大梁。三个月,城坏魏亡。公元前225年,秦派李信攻楚,李信军失利。秦王又派王翦进攻,进入楚都寿春。公元前222年,楚亡。同年又灭燕赵(代王嘉)。公元前221年,齐最后灭了,齐晋六国统一于秦。此后,秦的历史就进入封建皇朝的历史时代一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
魏攻赵邯郸的时候,秦也在元里(今陕西韩城西南)打败了魏军,旋率师伐韩,深入韩地。在齐军大败魏于桂陵的同时,楚也攻取魏的睢水,秽水间地。但是后来魏国逐步扭转战局,还是把赵都邯郸攻克了。前352年魏惠王调用了韩队,在襄陵打败了齐c宋c卫的联军。由此可见魏国兵力并没有因桂陵之战失败而丧失了强盛的声威。前344年魏又举行逢泽(在今河南开封)之会,遭到韩国的抵制。
公元前342年,魏国向韩进攻,韩又向齐求救。齐威王接受了孙膑的建议,并不马上出兵,直到前341年齐军才赶到马陵(今河南省范县西南)。马陵道路狭窄,两旁多阻碍,又在夜里,当魏军进入马陵时,齐伏兵四起,万弩俱发,魏军大乱,太子申被俘,庞涓自杀。齐国又一次获得战略上的大胜。同时秦c齐c赵又三面围攻魏军,魏反攻又失败。次年魏公子卬和秦卫鞅交战,公子卬中计被俘。这是魏国又一次的惨败。
公元前344年,齐c魏会于徐州,互相称王。公元前333年,赵攻魏,并为了防止齐c魏联合进攻,在漳水c滏水之间建筑长城。这时秦又取得魏的河西郡。
公元前325年,秦惠文君也称王。同时魏c赵c韩c燕c中山五国相王。魏在连遭失败之后,国力衰落下去,齐c秦显得强大。于是国与国之间出现了“合纵”和“连横”的斗争。公元前318年,三晋和齐c楚联合攻秦,兵至函谷,不胜而还。这是第一次的“合纵”战争。同时秦用张仪主张,以连横破坏合纵。
战国中期之初,秦集中力量于西南开发,也就暂时放松了对三晋的压力。公元前3年秦灭巴蜀,获得了丰富的粮食仓库。同时秦兼并了义渠的土地,巩固了北疆。前314年齐宣王趁燕国子之叛乱攻取了燕。前312年秦c魏c韩联合,与楚c齐开战。这是张仪连横战略的成功。秦当时主要在破坏楚c齐的联合,楚怀王轻信张仪,结果不仅损害了楚齐关系,也损害了楚本身的利益。
公元前308年秦攻占韩的宜阳(今河南宜阳县西)。前306年,楚灭亡了越。
楚怀王不明当时形势,仍倒向秦的一边,以致引起韩c魏和齐的联合。
公元前301年,齐c魏c韩三国联军攻楚的方城,在泚水旁的垂沙打败了楚军。前298年,齐c韩c魏三国进攻秦,一直打到函谷关。
赵因为地处北边,与游牧部落接壤。赵实行“胡服骑射”,这完全是为了军事上的需要,但也引起了旧贵族的反对。公元前310年,赵灭中山。这时,赵和齐c燕的矛盾日益增长。而燕要富国强兵,赵c齐又都是它的敌人。苏秦在燕,主张联合五国攻秦或者攻齐。因为赵国相当强大,苏秦认为,如果齐c赵联合,对燕不利。他奔走于齐c赵之间,其目的就是阻止他们的联合,使赵和韩c魏一致对秦或者对齐。
公元前287年,齐攻秦,后来三晋也参加。这是苏秦所发动的合纵的胜利,但是不久就破裂了。公元前286年,齐湣王灭宋,引起各国间均势的破坏,过去是五国攻秦,现在变为五国攻齐了。次年,韩也参加攻齐。公元前285年秦也参加攻齐。燕昭王看到这时合纵攻齐的形势已经成熟,前284年,以乐毅为将,率领大军出发,一连攻下齐国七十余城。齐湣王逃到莒时,被楚淖齿所杀。以后齐在田单领导下,动员全民反攻,才逐渐收复了失地。从此形势又起了变化。
公元前275年秦大举攻魏,再次攻到魏国大梁,魏被迫求和。公元前273年,魏赵联军向韩进攻,韩求救于秦。秦白起率军到了华阳(今河南郑州市南),斩首十五万。
赵在三晋中,兵力最强,是秦统一六国最大的障碍。公元前270年,秦赵阏与(今山西和顺县)之战,赵奢c廉颇战败了秦,使赵的威风大增,因而酝酿了秦赵之间更为剧烈c更大规模的长平之战。
在长平之战以前,秦连攻韩,取得不少重要据点。公元前263年,秦已攻取了太行山的南阳地,以断绝韩本土和上党郡之间的孔道。前262年,韩的野王(今河南沁阳县)又被秦攻取,韩的本土和上党郡完全隔绝了。韩国愿意献出上党郡向秦求和,但上党郡守不肯服从。韩惠王派冯亭去接替他。冯亭到任后,也不肯降秦,而把上党郡十七县献给赵国。赵于是封冯亭为华阳君,并派廉颇率领大军驻守长平(今山西高平县西北),防备秦军。秦白起c王进攻长平。这次战争,两国都派了大军和名将,是一场关系重大的战争。
秦赵两军在长平相持三年,不分胜负。后来赵孝成王中秦反间之计,听信了赵括(赵奢子)夸夸其谈的话,起用赵括代替廉颇为将。公元前260年7月,赵括一到前线就大举进攻秦军。白起采用了迂回的运动战术,先在正面诈败后退,另外布置两支骑兵,袭击赵军后路。赵军攻秦堡垒不利,而秦的奇兵二万五千人已经断绝了赵军后路,另一支奇兵又切断了赵军的堡垒,把赵军切成两段。但秦军亦颇不利。秦昭王听到消息,亲自赶到河内,赐民爵一级,把十五岁以上的壮丁悉数征发到长平前线,用来堵击赵的军粮和援兵。到九月间,赵军已被困了四十六天,饥饿乏食,分为四队轮流向秦反攻,仍未能突出重围。赵括亲自带精兵搏斗,被箭射中而死,赵军大败。全军四十多万人全部被俘。白起竟把浮虏全部活埋。战国后期,秦战略战术不在夺其土地,而在歼灭敌人的战斗力,它的残酷性是过去从来没有过的。
到了公元前259年,秦攻取赵的太原郡,并占领了上党郡。白起正要乘胜攻破赵国,由于范睢和白起发生龃龉,另派王陵进攻赵的邯郸。白起托病不出。赵民坚决与秦抵抗到底。到了第二年,王陵的军队死伤很多,仍不能下。秦昭王改用王龁代替王陵,范睢又起用私交郑安平为将。
到公元前257年,魏c楚两国始谋救赵。但魏的军队踌躇不进。后来魏信陵君以计夺得虎符,才使魏军前进,楚军也赶到。魏c楚两军夹攻,秦失利,大败。这是秦赵第二次大战。可见赵的兵力还是很强大的,仍是秦的劲敌。
但这时秦统一六国的形势基本上已经完成。公元前256年,秦灭西周。
前254年,魏攻取了定陶,又灭亡了卫,间接地有助于秦的统一。因为齐楚和魏韩实际上已衰弱了,秦的兵力已占中原腹心。前249年,秦又灭东周。前237年,秦攻占了赵的上党和河间。
公元前231年,魏c韩被迫献出了土地。次年,秦派内史腾攻韩,俘虏了韩王安,把所得的韩地建置南阳郡。
公元前229年,秦乘赵旱灾,大举攻赵,进围赵都邯郸。赵王宠臣郭开受秦贿赂,谣言李牧与司马尚谋反。赵王因此改用赵忽和颜聚代替李牧和司马尚,后来又杀死了李牧。次年,王翦大破赵军。赵公子嘉率其宗族几百人逃到代郡,自立为代王。秦于是建立邯郸郡。前222年秦灭了燕,接着又回攻代,虏代王嘉,赵亡。
公元前225年秦派王贲攻魏,包围了魏都大梁,引黄河水灌城,三个月,城坏,魏灭。
综观三晋的兴亡,战国前期以魏为盛,战国后期以赵为强。赵尽管先后经过长平之战和邯郸之围的重大打击,但还是抗秦的重要力量。赵之亡,并不是由于兵力之不足,而是由于赵王听信奸言,更易良将。看来,秦王政得以灭六国,有多种原因,并不单纯是由于军事上的胜利,这是不能草草作出结论的。
第四节中山1中山建国及其初亡春秋中期,白狄代赤狄崛起于西北。后来它逐渐发展,顺着原来赤狄的路线,逾太行山而东,到了宋c齐c鲁c卫之间。按照传统的说法,白狄本是赤狄的分部。但是赤狄以媿姓为主,即鬼方之后,而白狄则是姮姓,或说是妘姓。又说鲜虞出于白狄,而鲜虞是姬姓,说法不一。总之,白狄与赤狄不一定是同姓同族。古代部落联盟集合许多不同姓氏的部落而成,强则合在一起,弱则各自分裂;经济文化上也不一致。
自公元前628年,“狄有乱”1。次年,白狄始见于《春秋》。则狄之乱为赤狄白狄之分裂。晋败狄于箕,获白狄子,是这时白狄尚服属于赤狄,相从征伐。《春秋》经传只称狄而包括赤狄白狄在内,没有分别的必要。公元前606年(宣公三年)赤狄侵齐2,其后赤狄白狄并见,知白狄已离赤狄而独立,分为二部。公元前602年赤狄侵齐,而白狄及晋平3,其对外关系。显然背道而驰,这更可证明自为部落,各有其土地和人民。自赤狄东徙而逐渐衰落之后,白狄代之而兴。
赤狄是合甲氏c留吁c潞氏c廧咎如四部而成。后来四部陆续被晋所灭亡,赤狄遂亡。白狄也是同样,它分为肥c鼓c仇由和鲜虞四部。鲜虞最强,其余三部都属于它。肥在今河北藁城,鼓在今晋县,鲜虞在今正定,仇由在今山西太原盂县。春秋中期以后,白狄大部分已逾太行山而东,到了河北c河南c山东境内。它们占领了原来赤狄所占领的地方。元城c邯郸c清河c永年c邢台c唐山c任县(今皆属于河北省北部)c浚县c恩县c冠县c范县(今属河南c山东),都曾先后被狄人所占领,而后来又被晋人所占领,战国时期则分属于三晋c中山和齐。
公元前569年,晋悼公采取魏绛的和戎政策1。这是赤狄衰落c山戎和白狄代之以兴的标志。其后,晋与白狄的肥c鼓和鲜虞的战争便不断地发生。公元前530年,晋假道于鲜虞,遂入昔阳(今河北晋县西)以肥子绵皋归。次年晋自著雍侵鲜虞,及中人(今河北唐县),大获而归。又过了一年,晋荀吴伐鲜虞,围鼓。三月,以鼓子鞮归。经过以上数次战争,肥c鼓部已被晋歼灭,首长都被俘虏了,但不久,晋放回了鼓子。直至前520年,晋才一举而灭亡了鼓,使晋大夫涉沱守其地2。从此鲜虞独强,它一直与晋为敌,并参加了范氏c中行氏对赵c魏c智的斗争。
《左传》哀公三年(公元前492年)记载:“齐卫围威,求救于中山”。杜注:中山,鲜虞。这是鲜虞改名中山之始,也可能是鲜虞建国之始。
按鲜虞之名最早见于周幽王时。《国语·郑语》说:“当成周者,北有1本文参考了蒙文通《周秦少数民族研究》,段连勤《北狄与中山国》及李学勤《东周与秦代文明》的有关部分。
1《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2《左传》,宣公三年。
3《左传》,宣公七年。
1《左传》,襄公四年。
2《左传》,昭公二十年。
卫c燕c狄c鲜c虞,潞c洛c泉c徐c蒲”。狄当指赤狄,鲜虞后来归属于白狄,它是在晋国六卿不断内战中建立了国家的。
公元前491年,荀寅奔鲜虞。齐联合鲜虞伐晋,纳荀寅于柏人(今河北内丘县)3。荀寅是范吉射的姻亲,他在与赵氏的斗争中一直是帮助范氏c中行氏的。当时齐卫等国也与中山采取同一立场,站在范氏c中行氏的方面。公元前489年晋赵鞅帅师伐鲜虞,是赵氏对鲜虞中山的报复。同时智氏也灭了鲜虞的同盟氏族仇由氏。
晋国六卿之间的斗争日益剧烈。范氏c中行氏失败以后,四家瓜分了它俩的土地和人民。晋出公被驱逐出国。但是四家之间依然不断发生战争,最后智氏被韩赵魏三家所灭。
战国之初,三家中以魏为最强。公元前408年,魏文侯以乐羊为将,率兵攻伐中山,中山坚决抵抗。至公元前406年,魏终于灭了中山。自公元前492年史书上始见中山,至此时被灭,历时八十余年。
关于中山被灭亡的原因,《吕氏春秋·先识》篇有一段预言性的记载:晋太史屠黍见晋之乱也,见晋公(晋出公)之骄而无德义也,以其图法归周。周威公见而问焉,曰:“天下之国孰先亡?”对曰:“晋先亡”居三年,晋果亡。威公又见屠黍而问焉,曰:“孰次之?”
对曰:“中山次之。天生民而令有别,有别,人之义也,所异于禽兽麋鹿也。君臣上下之所以立也。中山之俗,以昼为夜,以夜继日,男女切倚,固无休息,此亡国之风也。臣故曰中山次之。居二年,中山果亡。
可见,鲜虞中山一直保持它的旧俗。但以此为灭亡的原因,则未必可信。中山复国及其再度灭亡自公元前406年中山为魏所灭,至公元前378年复国,经过了三十年。
其间,必定充满着一段艰苦曲折的民族斗争的历史过程,可惜史料缺略,能知者有限。但是可以肯定地说,战国中期以后由于魏国自身的衰弱,及当时形势的变化,才使中山有复国的机会。
三家分晋以后,魏国与中山之间隔着一个赵国,而中山与赵紧密相邻。
因此,魏国对中山的统治是不够巩固的。前378年,狄败魏于浍1。史家认为此狄即指中山,此已是中山复兴之始。同年,赵伐中山,战于中人(今河北唐县)又与中山战于房子(今河北柏乡县西北)。这是中山复兴以后,起而干涉和平定中山的国家已不是魏,而是赵,这说明赵代替了魏国的地位。中山复国的年代,史书缺载,但是史家根据《世本》的记载,“中山武公居顾,桓公徙灵寿,为赵武灵王所灭”,认定中山亡于魏国,在中山武公之时,而其复国则在中山桓公徙灵寿以后,因此以前373年左右为中山复国的年代。顾在今河北正定县,灵寿则在今河北平山县。1978年,考古工作者在平山三汲公社发现中山的城址c陵墓c青铜器及铁器,可以证明它就是中山桓公所迁之灵寿遗址。
现在我们根据出土的中山王方壶c方鼎和壶的长篇铭文,可以证实3《左传》,哀公四年。
1《史记·魏世家》。
中山复国以后的一些重要史迹。
(1)中山国君的世系据方鼎c方壶铭文,可知作器者是中山王。由它上推则为文c武c桓c成以及王自己。《水经·滱水》注说:“中山为武公之国,其后桓公不恤国政,二年果灭。”这是错误的。桓公迁于灵寿以后复国,他恰好是“复国”的人物。桓公以后则是成王,是王的父亲。王的太子则是。
(2)在铭文中还提到中山与齐联合平定燕国子之之乱的事。史书只载齐宣王伐燕而不及中山。从铭文内容看来,中山不但是伐燕的参加者,而且获得“吉金”(青铜兵器),因而铭功纪德而作鼎c壶。方鼎铭文中说:“燕君子哙不顾大谊(义),不谋诸侯,而臣宗易位,以内绝召公之业,乏其先王之祭祀”,这完全是站在宗法制上面的说法。
复国以后的中山和复国以前的中山不但在经济文化上发生显著的变化,而且它的国力已大大增强。公元前323年,魏c赵c韩c燕c中山五国相王。在此以前,齐c秦c魏已经称王,而此次魏又发起五国相王。这是想借此拉拢韩c赵c燕c中山等国以对抗齐c秦c楚,并虚张自己的声势而已。可注意的是,这时偏在东北的燕c中山也称王了。
但是中山毕竟只是次等国,由于其地理形势处于赵齐的中间,所以使它不是依靠东面的齐,便是依靠西面的赵,看来它是更依靠齐国的。就赵国方面说,它为了扩大领土,也只有向近邻中山发展更加方便。燕在它的东北,虽是弱国,但当时燕赵之间却有林胡c楼烦等游牧部落活动着,并不很好对付。
公元前369年,中山筑长城,据说这就是为了抵御赵国的入侵的。其地点即在中山国以南与赵接壤的地方,房子(今河北柏乡县西北)c扶柳(今河北省冀县西南)一线。惟中山长城遗址,至今尚未发现,此可备一说。中山曾与赵争鄗(今河北柏乡县北)。《赵世家》说: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暴吾地,系累吾民,引水围鄗。微社稷之神灵,则鄗几于不守也。先王丑之,而怨未能报也。
这是赵武灵王决心实行胡服骑射时,对公子成说的话。语重心长,可见鄗的重要性。
鄗位于古槐水北岸,地当南北之冲,是战略上的要地。中山得鄗,即可沿槐水设防,以制止赵国的入侵,失鄗,则赵以鄗为基地,长驱北进,可以威胁中山的安全。因此,在中山亡于赵以前,双方曾在鄗多次发生争夺战。如前引赵武灵王的话,说中山曾经引水围鄗,也可证明。
赵在武灵王时,国力已强大起来,它不断地发动对中山的战争。赵虽然是“万乘之国”,中山只是“千乘之国”,但在战争中却遭到中山的坚强抵抗。《吕氏春秋·贵卒》篇说:“赵氏攻中山,中山之人多力者曰‘吾丘鴪’,衣铁甲,操铁杖以战,而所击无不碎。”这可见当时中山已经使用铁兵器,并发挥了作用,后来燕国参加了对中山的战争,以报前中山与齐伐燕的仇恨。公元前305年赵武灵王亲自率军进攻中山,从井陉塞分二路进攻,向北连克中山国的城邑。赵武灵王率领的军队攻占了鄗c封龙c石邑c东垣四邑。中山献四邑求和。经过这次战争以后,中山便衰落下去。《战国策·魏策》说:“中山数割(地)数伐而随以亡。”
公元前300年起,赵国又发动了对中山的进攻。经过了五年,才彻底打垮了中山的军队。公元前296年,赵攻入中山的国都灵寿。中山君王的儿子已于战前即位。灵寿破后,他仓皇逃到齐国。燕国这次也参加灭亡中山的战争。
中山虽灭亡了,但赵仍使的儿子尚(一作胜)继祀,一年后才废除。第六章徐c楚徐和楚,还有舒,自西周以后,在相当长久的时期内都是中原各国的对抗势力。春秋时,鲁人作颂,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保有凫绎,遂荒徐宅。”这都是赞颂周c鲁对于徐c舒和楚的胜利。荆即荆楚,舒可兼指徐舒。荒,训“有”。“遂荒徐宅”,占有徐人所宅居也。因文献的不足,徐楚史事已难于详考,而楚尚较徐舒为胜。
第一节徐c舒徐舒的分化及其迁徙古文字徐和舒本是一字。金文,徐作。《说文》云:“余,舍之省”,则徐本应作,与舒“从舍正合。“予”,可能就是从“邑”之误。《春秋经》僖公三年,“徐人伐舒”,《玉篇》引作“徐人伐”,则是舒作之证。但是我们不能读作“徐人伐徐”,只能是说徐已分为二族,即徐和舒了。旧说徐,嬴姓;舒,偃姓。赢c偃,一声之转,也可证明其为同族的分化。殷周之际,管c蔡与武庚同时叛乱,今山东泰山到沿海一带的东夷部落纷纷响应。其中有熊c盈c徐c奄诸姓。有人认为熊就是荆楚,盈就是赢,徐c奄就是徐舒。这是很可能的。因此,他们必定居地相互邻近。周公东征,灭国五十,人民四处逃亡,有的逃到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甚至逃到海外。有的向西北逃,有的向江淮流域逃。舒在今安徽庐江舒城之间,部落繁多,有舒蓼c舒庸c舒鸠c舒龙c舒鲍c舒龚等,总称为群舒。
西周时期,他们被称为东南夷或者东国c南国。他们始终没有放弃对西周及齐c晋等国的反抗斗争。文献记载缺略,但《鲁颂·闽宫》里还提到“荆舒是惩”的话,铜器中如《小臣》c《班》c《善鼎》都有关于征伐东南夷的记载。《鲁颂》以荆舒并称,可见他们尚相距不远。
后来荆楚更向西南迁徙。周昭王“南征不复”,死于汉水,也与征伐徐楚有关。当时的战线由长江下游延伸到了汉c淮流域。穆王时,西北犬戎活动频繁,穆王曾经向西巡狩,到达昆仑山下,见到西王母,乐而忘归。正在这时,他听到西南徐偃王叛乱的消息,立刻命造父(赵的祖先)驾车,以一日千里的速度赶快回来。对于徐偃王有种种不同的传说。有的说,他好行仁义,当时有三十六个小国都朝见他。有的说,他长得很软弱,驼背,仰起头来才能看到对面的人。其实这只是从偃王的“偃”或“尸”(夷)字上想象出来的。偃有曲屈之义;尸,甲骨金文作,也是曲屈之形。也有人认为他的时代与穆王不合,考证出他是春秋时楚武王c文王时的人物。但是,徐国确实存在过一个了不起的反抗西周统治的英雄人物1,却无可怀疑。
徐舒的兴衰西周末年,徐暂时衰落。公元前668年(鲁庄公二十六年),《春秋经》:“公会宋人c齐人伐徐”。此春秋以后,徐始见于记载。以后徐见于《春秋》1见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页188,1985年文物出版社。
经传者,逐渐频繁,可见它正由衰而渐兴盛。
齐桓公称霸时,江南楚国也逐渐强大,列楚穆王c楚庄王时,它的势力已经伸入江淮流域,因而徐与群舒也逐渐与楚发生战争。
公元前657年(楚成王十五年),《春秋》僖公三年记载:“徐人取舒”。上文已经说过,徐c舒已经分裂为二。徐所以伐其同族,正说明徐有兼并群舒而成为大国的企图。据它书记载,这时朝见徐国者有三十六国,所以徐旭生认为徐偃王应在此时,而不应在西周穆王时。但是,不论是否如此,徐此时必是强大。而且齐为了防范楚的东侵,显然有拉拢徐舒等国及散布于河南东部的小国的企图,因而徐舒就成为齐c楚争夺的对象。《左传》鲁僖公五年载:“楚斗谷于菟灭弦,弦子奔黄。于是江c黄c道c柏方睦于齐,皆弦姻也,弦子恃之而不事楚,又不设备,故亡”。弦在今河南省潢川县西北,息县南。它灭亡的原因是它依赖齐国并跟江(嬴姓,今河南正阳县东南有故江城)c黄(嬴姓,今河南光县西)c道(今河南确山县)c柏(今河南舞阳县有柏亭)等小国有婚姻关系,而不防备。楚之灭弦,则是楚c齐争霸的结果。
公元前646年春,楚人伐徐。三月,诸侯大夫救徐。秋七月,齐师c曹师伐厉(今湖北随县有厉山店)以救徐。冬,楚人败徐于娄林(今安徽省泗县东北)。《左传》认为此次楚伐徐的原因是“徐即诸夏”,意即徐国依靠齐国为首的华夏诸侯而遭到楚的征伐。但齐和华夏诸侯并不能起到保护徐的作用。自弦被灭之后,江c黄等国都被楚灭掉。后来楚国又灭六(今安徽六安)c蓼(今安徽霍邱县)。这样已经逼近了群舒的范围。公元前615年,群舒叛楚。次年,楚伐群舒,灭之,并与吴越结盟而还。
徐舒的灭亡当楚国的势力正向江淮流域发展时,长江下游吴c越相继兴起。晋利用吴以制楚,楚也利用越以制吴。因此,江淮之间的小国成了吴楚争夺的对象。《左传》,成公七年(前584年),吴入州来(今安徽凤台县)。同年,吴始伐楚,伐巢(今安徽巢县),伐徐。
公元前576年,舒庸人导吴围巢,伐驾,围釐c虺。此三地,不详所在,但当与巢不远,仍在安徽北部。这次战争,舒庸人是吴的向导,可见群舒中已经有一部分归附吴国了。故前570年楚遂伐吴,克鸠兹(今安徽芜湖市东南二十五里)至于衡山(当涂县东北六十里之横山)。这时,楚的力量已经伸展到长江下游,因而引起了华夏诸侯的恐慌。公元前563年,晋侯c宋公c卫侯c曹伯c莒子c邾子c滕子c薛伯c杞伯c小邾子c齐世子光会于祖(今江苏邳县北而稍西之加口),它们不得不与吴寿梦举行和平谈判。吴以后更集中兵力争夺群舒。公元前560年,前559年,吴楚于庸浦(舒庸之浦)c于棠(今江苏县境),都发生战争,互有胜负。前549年,吴召舒鸠人,煽动它们叛楚。楚责备舒鸠人,舒鸠人遂与楚结盟。不久,吴又来救,楚大败吴,并灭舒鸠(今安徽舒城县)。
在吴楚争夺群舒的斗争中,徐都没有参与,它只能自保而已。直到公元前538年,以楚为首,会诸侯于申,楚把徐子捉起来。那次参加会盟的有蔡c陈c许,还有顿c胡c沈(皆在河南安徽交界处)以及淮夷等。楚国又乘机攻克朱方(今江苏丹徒县境内)。这朱方是吴封齐的叛臣庆封的邑,其目的就是防御楚国。两年之后,徐仪楚去朝聘楚国(传世有王义楚鍴),这说明楚国还是比吴强大。
但是新兴的吴不肯罢休。前537年到前530年,吴楚连年在淮南江北一带发生战争。公元前529年,吴灭州来。公元前518年,吴又灭巢和钟离(今安微凤台县东南稍北)。前512年,吴伐徐,吴筑防壅水灌徐。就在这一年,徐灭亡了。
越强大后,它又继吴北上称霸,与晋争夺盟主的席位。它的势力伸向淮水以北,与鲁c徐c邾c滕c莒国接壤。但是战国以后,越也衰落了,楚又灭越。泗上小国也大都被齐c楚所吞并。
徐c舒是春秋时期江淮之间的小国,南北接通的枢纽。它在沟通南北文化上起着重要的作用。1979年,江西靖安县李家村发现青铜器窖藏一处,其中有徐器三件,其一为徐王义楚鉴。1988年靖安以南高安县西清泉市出青铜器十二件,其中一件徐王义觯和二件徐王义楚觯。徐都自称为王,与楚相同。
徐c舒与吴也有密切的关系。吴国北上,必须经过徐国。据说吴季札经过徐时,徐君殷勤招待季札。徐君看见季札身上的佩剑,十分爱慕,形之于色。等到季札回国时,徐君已死,季札到徐君墓前扫墓后,就把剑挂在墓前树上。人问其故。季札说:“我知道徐君爱慕我的剑,我因出使上国,没有能够给他,但是我已心许之”。这一故事反映了徐吴的关系。以上出土青铜器,所以在江西发现,是因为吴的西境即在今江西境内。
第二节楚楚的先世及楚建国楚的先世,在传说中,有相当悠久的历史。据说,他是帝颛顼高阳的后裔。战国时期楚国的诗人屈原在《离骚》这篇自传式的诗里就自认为是“帝高阳之苗裔”。《大戴礼·五帝德》说,颛顼“乘龙而至四海,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趾,西济于流沙,东至于蟠木。动静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祗励”。这就不是一个人,而应当是一个神,而且是一个法力很大的神了。
颛顼之族原来在西北黄土高原,后来它的一支迁到了山东沿海,与少皞氏住在相近的地方1。夏商和商周之际,颛顼之族的支裔大概又继续向江淮流域迁徙。如陈c郑建国以前,那里也曾有颛顼族的支裔活动过。后来颛顼的族人又向西南方向流动。
颛顼的后裔昆吾氏和彭祖氏,在夏殷时,曾先后为侯伯,他们的身份,似与中原诸侯同,还不一定就是蛮夷。昆吾的弟兄季连,始以芈为姓,是楚的直系祖先。昆吾氏和彭祖氏后来都被夏商所灭。季连之后,也衰微了,史称其“或在中国,或在蛮夷,弗能纪其世”。可以说,他们中的一部分已经蛮夷化了。
据说,季连这一支最后迁到了丹阳。顾名思义,丹阳就是丹水之阳,位于今陕西河南和湖北三省交界之处。丹水与浙水合流,进入汉水上游,与荆山山脉连成一片。当初迁时,这一带尽是高山峻岭c森林荆棘,楚人与土著部落杂居,他们的生活是极其艰苦的。
当楚鬻熊时,他们看到殷纣王愈来愈加暴虐,西南的落后部落很不满意,因此他便去投靠新兴的周。周在这时一方面服事殷商,一方面却暗暗发展势力。大概这时,许多姬姓姜姓的宗族子孙迁移到了汉水流域。楚鬻熊依附于周,周当然十分欢迎。后来周克商时,西南的许多小国庸c蜀c羌c髳c微c庐c彭c濮等都自动地与周武王会师孟津。其中虽无荆楚的名字,但周原甲骨确有“楚子”,那么楚可能也和八国一样,共同参加了周克商的战争。《史记·楚世家》说:“季连之苗裔曰鬻熊。鬻熊子事文王,早卒。其子曰熊丽。”至熊绎之时,周成王已正式封他于楚,“赐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阳。”爵名,姓氏,都邑都被规定下来,似已建立了早期国家。楚的国君被称为“楚子”,就是从熊绎开始的。
当周夷王时,王室衰微,诸侯或相伐。楚子熊渠,史称其“甚得江汉间民和,乃兴兵伐庸,至于鄂。”庸原在川陕巴山渝水之间。据说,周武王伐纣时,巴人“前歌后舞”,以鼓动士兵勇气。后来不知何时,它已迁徙到今湖北的竹山。鄂也是商周之际的古国,后来迁徙于湖北的鄂城。就地理形势来看,楚已向汉水以北的山丘地带拓土殖民,一直到了南阳盆地。
熊渠不满足于对周的依附,说:“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乃立其三个儿子,都在江上楚蛮地区。不久以后,熊渠虽去掉了王号,他独立建国的要求已是很显然的了。此后,楚与周的关系就比过去不同了。
1参考徐旭生著《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增订本74页。
楚与汉阳诸姬周克商后,周已成为华夏诸侯的共主。楚国也渐渐强大起来,向江汉流域发展。同时,江汉流域一带有许多落后的部落散布着。其中,除姬姓c姜姓外,还有偃c嬴c子c姞c媿姓等,他们大概也是殷周之际迁徙到这里的。楚向江汉流域的发展,使诸姜诸姬受到威胁。周昭王时曾经三次南征,其主要对象就是楚。如新出土的《史墙盘》铭文说:“弘鲁邵王,广纰荆楚”,邵王就是昭王,纰就是讨伐的意思。古本《竹书纪年》记载更为详细。第一次南征是在昭王五十六年。他渡过汉水,遇到大咒,昭王无法前进,便只好退师。《纪年》记载第二次南征时“天大曀(阴暗),雉兔皆震,丧六师于汉”。大概也因天气恶劣,路途受阻,六师死伤不少,又只好回师。最后一次在昭王末年,结果是昭王死在汉水中。这时,北方的游牧部落ǎ狁也很活跃,因而使南方的蛮夷部落有隙可乘,得以顺利发展。
西周末年,西北发生旱灾c地震,犬戎作乱,周室东迁。楚国更加强大。熊通已自称为武王。
楚武王已进入春秋时期。楚由丹阳迁都于郢(今湖北江陵县城北五公里)。由此,可以北上,到达黄河中游,南通长江。地势险要,农业经济发达。这是楚国春秋时期成为南方强国的重要条件。
楚武王时,汉水以北的诸侯小国中,以随为大。楚武王也以随作为战争的主要对象。公元前706年,楚武王始伐随。公元前704年,楚武王第二次伐随。公元前690年,楚武王最后一次伐随。楚始终未能使随屈服,结果,结盟而还。武王在路上生病而死。
公元前703年,楚与巴国联兵伐邓(今河南邓县),大败邓人,掌握了渡汉水向北开拓的通道。公元前701年,郧人曾联合随c绞c州c蓼伐楚。楚将屈假c斗伯比等先发制人,不等四国之师与郧会合,就迅速出兵攻郧,大败郧师。四国之师被迫退回。此后,楚灭了蓼国。唐国也因而沦为楚的附庸。这时,楚在南阳盆地的势力迅速扩大。
楚迁郢后,在公元前688年,楚文王即位第二年,锐意北上,渡汉水,经邓,伐申。公元前682年,灭申。在灭申前后,另一个姜姓吕国也被灭。公元前687年,楚又伐邓。九年以后,公元前678年,灭邓。
汉阳诸姬,以随为大。楚数次出兵征伐,也不能使它屈服。申c息被灭后,随更加势单力薄,但是它一直延续到战国时期。1975年,南阳境内陆续发现申吕等国古墓。1978年,又在随县擂鼓墩发现了一座曾侯的大墓,其出土青铜器大部分都有曾侯之名,与宋代安陆县所出土的《楚王章镈》铭文基本相同。镈器是楚惠王奠祀曾侯之物。为什么在随国竟有曾侯之墓葬及如此多的器物呢?考古学者与史学者认为这个曾侯墓在灭随后,由别地迁来的。也有人直接了当地认为曾就是随,与姒姓之鄫无关。
公元前635年和前622年,秦人两次伐都。鄀也是前代遗留下来的古国,原在河南内乡的商密,后南迁至湖北宜城,从此分为下鄀(商密)和上鄀(宜城)。由于下鄀与秦交界,受到秦的压迫而南迁,投靠楚。
濮是一个古老的原始部落,种类繁多,史称“百濮”。它也由丹阳荆山山区渐渐向南迁徙,到达楚国的西南边境。公元前611年,楚庄王三年,楚国大饥,西南的部落乘机骚动。《左传》文公十六年记载:“楚大饥,戎伐其西南,至于阜山,师于大林。又伐其东南,至于阳丘,以侵訾枝。庸人率群蛮以叛楚。濮人率百濮聚于选,将伐楚,于是申c息之北门不启。楚人谋徙于阪高”。所谓戎,也就是“百濮”。根据这段记载,大略可以探知这些部落或聚或散,非常顽强。当今桐柏山c大洪山之间,就是他们的根据地。所以他们乘楚饥荒,出来攻击c骚乱。
庸,在周武王伐纣时,原在周的西南,今陕西c湖北c四川三省交界的地方。楚迁于丹阳并占领了南阳盆地以后,庸也到了随县c枣阳一带。百濮之乱,庸人带头叛楚,以致申c息的城门都不敢开,楚也想迁都,以避其锋,形势是够危急的1。但是楚庄王坚决抵抗,庸c麇等国被楚所灭。这时庄王在国内又消灭了若敖氏的叛乱,他的权力大为巩固。
自楚武王至文王时,不断对外战争,汉阳诸姬和诸姜小国已基本上被消灭了。楚国从此北上争霸,东进江淮。春秋时期楚国始终是南中国最强大最发达的国家。
北上争霸与东进江淮楚自武王文王积极经营南阳以后,便打开了北上争霸与东进江淮的道路。公元前684年,楚败蔡师,并俘蔡侯献舞而归,这是楚向华夏诸侯公开挑战的开始。息侯的夫人是陈君的女儿,与蔡侯夫人是姊妹。息侯路过蔡国,蔡侯对息妫无礼,因此引起息侯对蔡侯报复的念头,并求助于楚。这时,楚文王正想北上争霸,便答应了息侯,先向息挑战,趁蔡侯前来救息时,将他俘虏。蔡c息都是姬姓诸侯,息在淮水以南(今河南息县西南),蔡在淮水以北,申吕以东。蔡被伐,息也受到威胁。公元前682年,息终于被楚所灭,不久申也被灭。从此申c息成为楚国直属的县,北上争霸的桥头堡。
公元前666年,楚令尹子元伐郑。他是成王的叔父,因成王即位不久,大权落在他的手里。楚要北上争霸,不能不通过陈c蔡c宋c郑战争就因此展开了。
据说,令尹子元这次伐郑以后,行动更为放肆。他喜欢妫夫人,居然住进王宫。射师斗廉进宫劝阻,子元不但不听,反而把斗廉抓了起来。成王c妫夫人与申公斗班等人密谋,由斗班及其父斗御强联合斗梧c斗谷於菟等,率领甲士,包围王宫,杀死了子元。成王于是任命斗谷於菟为令尹。斗氏一族原是若敖氏的分族,这次的宫廷斗争实际是一场宗族间的政治斗争。《左传》庄公三十年记:斗谷於菟“自毁其家,以纾楚国之难”,他在这场政治斗争中是出了大力的。
这时正值齐桓公称霸。他以“尊王攘夷”为旗号,联合诸侯共同抗御戎狄。楚国被认为是南方蛮夷的国家,也在齐防御之列。公元前656年春,郑向齐告急。齐桓公率领鲁c宋c陈c卫c曹诸队前来救援。他先去讨伐依附于楚的蔡国,蔡不战而降。接着便向楚国进发。楚派屈完去与齐桓公谈判。管仲代表齐桓公,责问楚为什么“包茅不入,王祭不共,”为什么“昭王南征而不复”。屈完回答说:“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1齐桓公觉得楚国不会轻易屈服,也就自动退兵于召陵(今河南郾城),与楚结盟,维持了表面上的霸主形象。
1据《左传》的记载看来,申c息应在楚东,而戎出自西南,不致使申息北门不启。1《左传》,僖公四年。
楚成王北上争霸受阻,他改向江淮东进。当时,江淮流域到海边一带,还散布着徐c舒等偃(嬴)姓部落,道路不通,楚成王半途折回。公元前655年,楚国伐许(今河南许昌),公元前649年伐黄(今河南潢川县)。楚穆王时已灭六c英(今安徽六安和河南固始)。楚庄王时灭舒蓼(今安徽庐江县),又灭舒庸。这一连串的战争规模不大,却是楚国势力的不断向东发展。齐桓公死后,宋襄公不自量力,企图称霸。公元前639年,他邀集齐楚在宋国鹿上(今安徽太和)举行会盟,目的是要齐楚和其他诸侯小国奉他为霸主,并决定秋季在睢(今河南睢县东南)再次再行会盟。楚成王表面上都同意了。到了秋天,楚c郑c陈c许c曹等国果然如期来会。宋襄公主持会盟,楚成王却早埋伏下甲士,当场执住宋襄公,并即进军宋国。宋民尽力抵抗,幸未酿成亡国大祸。
宋国称霸失败,北方诸侯足以抵抗楚国的只有晋国。公元前633年楚成王会合陈c蔡c郑c许等队进攻宋国。晋文公召集大臣研究对策。狐偃说:“曹刚服从于楚,卫国又与楚结亲。我们如果打曹卫两国,楚国一定会来救援。这样,宋国之围也就可以解除。”这时,陈c蔡c郑c许等国都亲楚国,只宋亲晋,可见楚国之强。晋文公接受了狐偃的建议,公元前632年初春,晋文公将伐曹,假道于卫,卫人弗许。于是晋军南渡河,侵曹伐卫。这时,晋文公与齐盟于敛盂。卫侯感到害怕,要想与晋国结盟,晋不同意。卫侯想投靠楚国,而国人不愿意,反驱逐卫君出国。晋军很快占领了卫国的五鹿(今河南濮阳县南)与秦齐两国结盟,使他们保持中立。然后晋军急攻曹国,俘虏了曹共公。
当曹卫危急之时,楚成王曾派兵救援,由令尹子玉进攻宋国。曹卫屈服后,楚成王感到形势不利,对于战争已不抱胜利的希望。令尹子玉却坚持拼到底,成王很不高兴。这时,晋先轸对晋文公献策说:“可以让宋国假装丢开我们,贿赂齐秦,让他们出面向楚求情退兵。如果楚不同意,就得罪了齐秦。我们再把曹卫两国的土地分给宋国,楚亲曹卫,必加紧攻宋。”楚令尹子玉对于晋军的策略十分恼火。楚将宛春对子玉说:“晋将曹卫的土地分给宋国,目的是要稳住宋国。我们可以将计就计。只要晋恢复曹卫两国,我们也可立即解除宋围。”令尹子玉同意,并派他去见晋文公。
晋狐偃对文公献策说:“我们可以私下允许曹卫复国,但它们必须向楚宣布绝交。这样,曹卫两国都会感激我们。同时扣留宛春,以激怒楚令尹子玉,让他和我们作战,宋国的围也就可以解除了!”子玉不知是计,更加发怒,追击晋军。宋国也立刻助晋作战。双方将在城濮展开激战,晋文公先下令退避三舍,以报谢楚成王对他的款待。子玉却更加骄横,战争的结果,楚军左右两翼都被晋军打败,幸而中军还未损失。楚军终于失败了。令尹子玉懊丧地回国,将到申息时,楚成王派人对他说:“大夫失败回来,如何对得起申息的父老啊!”申息两国灭亡后,成为楚国的县,楚国的兵源大半出自申息,所以成王有这番话。子玉听了成王的话便自杀了。1城濮之战是晋国取得华夏诸侯霸主的转折点。楚国在这次战争中虽然失败,但是他的实力并未有多大损失。到楚庄王时,楚国更强大了。
楚庄王是穆王之子,成王之孙。他初即位时,国内很不稳定。公子燮等曾经作乱,幸而不久被平定下来。接着楚国大闹饥荒,蛮戎百濮等部落乘机1《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骚动;楚王甚至想暂时迁徙。但终于也平定下去,从而巩固了楚庄王的统治。楚庄王的霸业公元前606年,楚庄王北上争霸,统帅大军打败了洛水附近的陆浑之戎。这一部份戎族,和伊水c杨拒c泉皋之戎邻近,散布于伊水c洛水之间。楚庄王打败了陆浑戎,就进入了周的洛邑郊外。周派王孙满来见楚庄王。楚庄王问他周鼎的轻重大小。鼎彝是古代国君和贵族的权力象征。庄王问鼎大小轻重,当然是试探性的。当时中原诸侯力量,尤其是晋国不好对付,楚庄王于是罢师回国。
三年以后,公元前601年,楚与吴越结盟。公元前598年,楚以夏征舒弑死陈灵公而发生内乱,便打着助陈平乱的旗帜去伐陈,楚很快就进入陈国,以陈为县。庄王和群臣正举行庆祝,楚大夫申叔时从齐国回来了。他说:夏征舒弑君固然有罪,但你把它的国家灭掉了,不是太过分了吗?他又打比喻说:有人牵牛践踏了别人的田,固然错误,但是把牛也夺为己有,不是也太过分了吗?庄王听了觉得有理,便立刻下令使陈复国。从此陈进一步靠拢楚国。
公元前606年到前598年之间,楚先后七次进攻郑国。晋国作为华夏霸主,理应出来大力干涉,但只出兵二次打入郑国,以惩罚他亲楚之罪。对于楚国,却无可如何。这时晋国正卿赵盾专政,灵公无能,只好一任楚国东征西伐,不能尽到霸主的责任。公元前598年夏,楚国召集陈c郑等国举行辰陵会盟。陈c郑只好背晋服楚,都来参加会盟。但是郑国于次年又偷偷地去向晋国表示服从,这样又引起了楚国的干涉。楚军进攻郑国,把郑国都城团团围住。已十七天了,晋国的救兵仍迟迟未来。郑国竭力抵抗,城里的人在太庙里抱头哭泣,守城的将士也痛哭起来,连楚军营中也可听到。楚庄王命令楚军退后三十里。但是郑国人立刻动手修理城墙,加强防御,不肯投降。楚庄王再次包围郑国,达三个月。楚军终于从城墙残破的缺口处进入郑国城内。郑襄公袒着胸,牵着羊去见庄王请罪。楚庄王认为郑君有礼,能够“下人”,就没有把郑国灭掉。
公元前597年,楚郑两国结了盟约。郑国投降,楚国退兵,战争算已结束。但是晋国的援军终于来到,因而晋国将士之间发生了争论。主帅荀林父主张回师,上军统帅士会也同意荀的意见,而中军副将先却坚决反对,擅自带着军队渡过黄河。楚庄王的军队在郔(今河南郑州市南)驻扎。楚军内部对于是否与晋开战,也有争论。但是楚晋之间的战争毕竟发生了。
晋国主将之间意见既不一致,作战的决心与准备也不足。所以一与楚军接触,晋魏锜c赵栴的军队就败退下来,伤亡很多人。荀罃也被楚所俘。晋军慌忙退到黄河,准备渡河。楚军追来。晋军纷纷争渡,攀着船舷。船上的士兵用刀乱砍,晋军手指纷纷落在船里,可以成捧,秩序大乱,哭声c叫喊声混成一片,晋军大败。楚庄王在河边祭了河神后凯旋。
这是楚晋争霸以来的第二次大战即所谓邲之战。虽然打败了晋,但是他深知晋国的实力雄厚,当时有人建议在黄河边上筑一“京观”,以示胜利。楚庄王讲了“武”字从止从戈的道理,没有接受修筑“京观”的建议。
就在邲之战的那一年,楚国乘胜去进攻宋的附庸萧国(今安徽萧县西北)。萧在宋之东,陈在宋之南,郑在宋之西。宋一听说,便出兵对楚作战以救萧。萧俘获了楚大夫熊相宜僚和庄王的儿子公子丙,并把他们二人杀死。庄王大怒,猛力进攻萧国。萧国被灭了,宋也败归。第二年楚又攻宋,没有结果。公元前595年,楚派申舟出使齐国,路过宋国,没有向宋借道,宋便把申舟拘留,不久又杀了他。于是楚又攻宋,紧紧包围了宋国都城。宋求救于晋,晋只派解杨对宋国表示援助的意思,但是援军迟迟未到。宋国被围已达九个月,城中缺粮,到了“易子而食,析骨以炊”的地步,但是仍不投降。楚国也同样感到军粮不济,于是与宋结盟。
自楚成王至楚庄王,楚国的霸业已达到了顶峰,陈c蔡c郑c宋以及淮泗小国都已经降服于楚。在战争中,人民被掳掠c迁徙,井灶被填塞,土地荒芜。因此,公元前579年,以宋国华元为主,发起了晋楚之间的“弭兵之盟”。虽然不久即告破裂,但这次弭兵之盟反映诸侯小国家对于和平的强烈要求,诸侯大国也因大夫专政,公室日益衰微,也参加了会盟。
楚国贵族及其内部斗争春秋时期楚国由汉水流域逐渐发展到长江流域,并且骎骎北上争霸,但它始终不是华夏诸侯。相反,由于齐晋等国的对抗,尽管楚屡屡起兵讨伐陈c蔡c郑c宋等国,几乎灭了它们,但是它终于又使它们复国。就经济文化而论,楚与华夏诸侯国家已无显著的差别。春秋中后期以后,楚大夫为楚共王拟取谥号时已说:“赫赫楚国,而君临之,抚有蛮夷,奄征南海,以属诸夏”1。这就是说,楚国已在长江以南“抚有蛮夷”。
《左传》昭公七年,楚大夫芈尹无宇因为逃走了一个看门奴隶,追捕到了章华之宫。他被有司挡住,不得进去。后来进宫见到楚灵王,他发了一大套理论,证明楚文王和周文王时一样也实行家内奴隶制。他还说:天子经略,诸侯正封,古之制也。封略之内,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谁非君臣?故《诗》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里楚亦自承认它是诸侯,而全国土地都是“王有”,所谓“封略之内,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谁非君臣”,与《诗·大雅·北山》的诗句只是文字不同,而内容完全相同。
虽然这样,但是把楚国的政治c经济与文化与华夏诸侯相比较,还是有差别的。
楚国的王自称为“敖”(或作豪),后来则专指未成年而亡的王为“敖”,如贾敖c庄敖c郏敖等。其次,楚国以莫敖为最尊之官,仅次于王。楚武王时,令尹与莫敖并称。后来莫敖或设或不设,似无定制。再后则令尹为仅次于王的最尊的官,莫敖之名遂不见于史。令尹初并不限于贵族,如鄀俘观丁父,申俘彭仲爽都曾为令尹,并得到楚王的信任。后来,其官大都以公子或嗣君为之,非贵族是无法得到这崇高的机会的。令尹当国,司马主兵,与晋国之卿将不分,却有不同。
楚国斗氏,与成氏同出于若敖族,势均力敌。令尹之职差不多由这两家所垄断。若敖是楚王熊咢的儿子,楚武王的祖父,在位二十七年死去,由于在位时间不太长,被称为“敖”。“若”是他的出身地点,可能就是鄀。楚武王时,若敖氏的别支斗伯比始称斗氏。斗伯比的母亲是郧国人。父亲早死,1《左传》,襄公十三年;《国语·楚语上》。
他幼时随着母亲在郧国长大,和郧国国君的女儿为表兄妹,因而相爱,生了一个儿子。据说,郧夫人怕这件事张扬出去不光彩,便把这私生子偷偷地扔到沼泽地里。郧国国君从外面打猎回来,看到一只老虎给弃儿喂奶,心里奇怪,回来后告诉了郧夫人。郧夫人才把事情真相告诉丈夫。郧国国君认为这个孩子将来必定很有出息,因此取回,在宫中养育。楚国人叫乳为“谷”,叫老虎为“於菟”(音乌图),因此便把它叫做斗谷於菟,他即后来的楚国令尹子文。古代表兄妹通婚是很通常的风俗。斗谷於菟因为成了令尹,便把他的降生神话化了。
楚成王长大后,他为了巩固君权,把前令尹子元杀死。斗氏贵族在这场斗争中出了很大的力,因而成王以子文继任令尹。子文也屡建功勋。子文死后,他的儿子斗班继任令尹。子文的弟弟子良和子良的儿子子越继任司马。他们都是很有野心的人。公元前605年,工正(官名)贾与子越合谋,杀了斗班,而由子越当上令尹,贾当上司马。后来子越又带着若敖氏的族人把贾杀死。楚庄王听说了,大怒。子越先发制人,把自己的军队布置在蒸野,准备武装暴乱。楚庄王恐怕力量不敌,派人与子越谈判,并派文王c成王c穆王的子孙作为人质。子越拒不接受。于是,庄王不得不与子越展开武装斗争。公元前605年七月,庄王与子越的军队在皋浒(今湖北襄阳西)开战。子越用箭瞄准庄王射去,飞过车辕,穿过鼓架,一直射到铜钲上。接着又射来一箭,飞过车辕,透过车盖,差一点就射中了庄王。士兵们都很惊慌后退。庄王却镇定地说:“先君文王进攻息国的时候,有三支宝箭,一直放在宝库里,而被子越偷去二支。现在他的二支箭已用完,不足畏了,快冲吧!”庄王亲自击鼓,鼓舞军心,立刻士气大振,向子越冲击,取得大胜。庄王身边有一个著名的射手叫养由基,立刻射出一箭,把在前面的子越射死了1。庄王平定了子越之乱以后,接着灭了若敖氏全族,只有令尹子文的一支被保留下来。此后,他们仍掌握大权。
比较起来,楚国的君权比华夏诸侯为集中。令尹带兵作战失败,往往受到处分。屈瑕伐罗之役失败,自缢而死。城濮失败,子玉被责自杀。后来,子上c子反也都是被杀或自杀。楚康王时,子囊c子庚为令尹,忠心耿耿,政绩卓著。子囊将死时,对继任者子庚说:一定要加固郢城,以防制吴的进攻。当时人都称赞子囊为“忠”,“将死不忘社稷”。子庚任令尹时,他能团结贵族,各尽职能,“以靖国人”,“君子谓楚于是能官人”1。但是楚国的贵族与君主,仍有权力之争。如子庚死后,康王使薳()子冯为令尹。薳子冯去征求申叔豫的意见。申叔豫说:“国多宠而王弱,国不可为”,他便假托有病,不肯接受。于是王使子甫为令尹。子南宠任观起,王担心大权旁落。每次见到了南的儿子弃疾时,常掉泪不语。弃疾再三询问其故,王说:“令尹之不能(意即不能团结和用人),尔所知也。”后来王杀子南,弃疾自缢,王复使薳子冯为令尹。他多次遇见申叔豫,申叔豫避而不说话,薳子冯心里明白。这时观起已被车裂,但是朝廷里依旧有宠臣八人。薳子冯把他们一一辞退,朝廷才安定下来。以上诸例,可以看到君主与贵族的权力之争。而贵族之间又有他们的矛盾和斗争的。
楚国宋之役以后,子重请求申c吕的土地以为“赏田”,王许之。申公1《左传》,宣公三年。
1《左传》,襄公十四年c十五年。
巫臣反对。他说:“不可。此申c吕所以邑也,是以为赋,以御北方。若取之,是无申,吕也,晋c郑必至于汉”。王同意了巫臣的劝谏,没有把申c吕分封给子重。子重因此怨恨申公巫臣。又另一个贵族子反,要娶陈国的美人夏姬,巫臣阻止了他。但是后来巫臣自己却占有了夏姬,并且悄悄地带着夏姬投奔晋国。子重c子反于是瓜分了巫臣的“室”2。巫臣听到这一消息,便死心塌地依靠晋国,出谋献策,联合吴国反楚。他给子重c子反写信说:“尔以谗慝贪婪事君而多杀不辜,余必使尔疲于奔命以死。”春秋时,君臣名分尚不严格,出奔他国是常有的现象,不足为怪。而楚国贵族投奔晋国则更为普遍。“楚材晋用”的典故就是这样来的。
从政治体制上看,楚国君主权力比较集中。它比别国,较早地实行县制。如申吕等国被灭以后,楚王没有把它们分封给贵族,而是由君主直接控制。申吕是最早置县的。此外,尚有武城c邓等县。在开发了丹江以后,把下都迁往楚国内地,又在丹江那里置析c上都等县。县的最高官吏叫做县公或县尹,他们都不是“临土治民”的封君。
就《左传》昭公七年“人有十等”的记载看来,楚国的土地都是属于公室所有的,贵族只能占有而不能私有。庶人的地位相当于平民,但是他们与皂隶同属于被统治阶级。公元前548年,楚屈建(子木)为令尹,他整理兵赋,登记甲兵。《左传》记载说:“掩书土田,度山林,鸠薮泽,辨京陵,表,数疆潦,规偃豬(渚),町原隰,牧隰皋,井衍沃,量入修赋,赋车籍马,赋车兵徒卒,甲楯之数”。他把事情办完后,把文件材料交给了令尹子木。“井衍沃”,就是在平衍的地方划分井田,可见楚国也是有井田制的。但是除井田以外,还有按各种地势划分的土地,它们也要征收兵赋,凡九等。政府按赋税收入开支。由此可见春秋中期以后,楚国赋税制度方面的改革。这些兵赋,如果不象鲁国那样入于三桓,而是全部入于公室,那么楚国公室的财力的确是很雄厚的。楚国对县制的实施和土地制度及兵赋的改革,是社会发展的结果,也是君权和贵族之间的斗争形式的反映。
晋楚争霸的尾声。楚与吴越的关系自第一次弥兵之盟以后,隔了四年,前575年,郑国背晋从楚。晋厉公命栾书伐郑。郑国告知楚国。楚共王出兵援郑。由司马子反统率中军,令尹子重统率左军。楚晋之间的争霸战争又发生了。
当楚军经过申县时,司马子反会见了申叔时,征求他的意见。申叔时说:“德行c刑罚c和顺c道义c礼法c信用,都是战争所必须的条件,现在楚国不顾百姓利害,又毁弃盟约,战争不一定胜利。但子反不爱听。
楚c晋两军相遇于鄢陵(今河南鄢陵西北),于是发生鄢陵之战。晋国的军队中,苗贲皇是从楚国逃奔晋国去的,熟悉楚国的情况,在战争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楚国方面子反和子重都私心太重,楚国内部矛盾重重,存在着失败的因素。开战不久,楚国左右两军已渐支持不住。晋国的军力集中于楚共王统率的中军。晋将吕锜飞来一箭,恰好射王的眼睛。共王身旁养由基是著名的射手,立刻还了一箭,射中了吕锜。两方不分胜负,准备次日再战。楚共王召集子反前来商量。不料子反喝酒大醉。共王大为失望,便自行2《左传》,成公七年。
收军回国,楚军终于大败。子反羞愧自杀。
鄢陵战后,晋国在华复诸侯中的地位又增高起来。郑c陈c蔡等国由于邻近楚国,仍旧抱着“两亲晋楚”的态度。这时,楚晋之间虽然没有发生大战,但是为了争郑争许,小规模的战争却未停止。前557年的湛版之战(今河南叶县附近),就是为了争许而发生的。虽然晋又胜楚,但这时争霸已成尾声。前546年,由宋国向戎发起第二次弭兵之盟,得到晋c楚c齐c秦四个大国的同意,在宋召开。鲁c蔡c郑c陈c卫c许c曹c邾c滕等国也都参加了。晋国韩宣子说:“兵,民之残也,财用之蠢,小国之大灾也”1。虽然结盟之后,小国仍旧要向晋楚两个大国负担兵赋,但是从此晋楚四十余年间没有发生大战。
早在楚庄王时,楚国为了北上争霸,他的势力已经伸入淮水以北和长江中下游。公元前601年,楚与吴越结盟,这是他与吴越发生外交关系的开始。后来楚国申公巫臣投奔晋国,他向晋国建议以吴制楚的策略,很快得到晋国的采纳,并被派到吴国去见吴王寿梦。这时晋国正是六卿专政,各自忙于发展势力,无暇对楚作战,以致吴日益强大,所以巫臣的计策也就顺利地得以实现。从此,江淮之间(今安徽北部)的许多偃嬴小国成了吴楚争夺的对象。因战线漫长,吴采用“声东击西”的战略,使楚国的军队疲于奔命。如州来一地,一会儿被楚占领,一会儿被吴占领,变动频繁。
公元前550年,楚国开始用舟师攻打吴国。公元前548年,舒鸠(在今安徽舒城)背楚亲吴,楚发兵去打,吴军来救。楚打败了吴师,便顺利消灾了舒鸠。随后吴又包围了巢(今安徽巢县)。当吴军入城时,巢人暗中射了一箭,正中诸樊身上,吴军大乱,败归。在吴楚初战阶段,楚国还是比较占优势的。公元前538年,楚灵王在申地大会诸侯,蔡c陈c郑c许c滕c顿c胡c沈c小邾和宋等国与淮夷都参加了,晋国默不表态。会后,楚灵王亲率诸侯各国的军队攻伐吴国,包围了朱方(今江苏镇江东南)。吴国反攻,夺去了棘(今河南永城县南)c栎c麻(今安徽易山县东北)三邑。从这些地名看来,楚军已深入长江下游。
公元前529年,楚灵王的兄弟发动宫廷政变。楚灵王不得不撤回前线的军队。吴军乘机反攻。令尹弃疾由蔡回国,篡夺了王位,是为平王。公元前525年,楚平王命令尹阳丐率舟师与吴在长岸(今安徽当涂西南)展开大战。楚夺去吴王余祭的大船余皇(船名)。前518年,吴反攻,灭了巢和钟离。这时,吴公子光在吴国发动政变。他利用刺客专诸刺杀了吴王僚,然后即位,是为吴王阖闾(一作阖庐),从楚国投奔吴国的伍子胥,为吴效命。后来楚伯噽c齐国的军事家孙武也都到吴。吴这时的政治经济有了更迅速的发展。相反,楚国自灵王以后,政局很不稳定,公子弃疾是以军事阴谋而夺得王位的,后来他又驱逐太子建出国,国人不服。陈蔡虽已复国,但是陈蔡人民对于楚国的统治深怀仇恨。平王死后,昭王即位,令尹囊瓦贪馋无厌,常常勒索陈蔡人民。蔡昭侯这时在楚,囊瓦见到他身上的玉佩和皮裘,也不放过,企图夺为己有,把蔡昭侯拘留在楚。过了三年,唐成公朝聘楚国时,囊瓦见到他的马好,也夺为己有,拘留了唐成公。
公元前506年,吴以蔡唐为前导,进攻楚国。通过小别山c大别山(今湖北光山c英山之间)到达柏举(今湖北麻城),与楚军相遇。这个充满了1《左传》,襄公二十七年。
贪欲的囊瓦根本无心作战,一触即败,便自行逃奔到郑国去了。吴军接着又在雍澨(今湖北京山西南)等地五次大胜楚军,进而直攻郢都。吴军进入郢都,大肆烧杀破坏。
昭王匆匆逃出郢都,非常狼狈,辗转到了随。吴军也接着赶到,要随国交出昭王。幸而随君好言拒绝,才免于难。楚国申包胥乞求秦国的援军也已赶到,同时越国也乘虚攻入吴国都城姑苏。吴阖庐不敢逗留,仓皇赶回。昭王于是回郢。楚国这才算免除了灭国的危险。
楚的衰亡楚国是西周以来长江流域兴起的一个古老国家,严格说来,它始终不是周所分封的诸侯。春秋以后,它的势力虽然骎骎北上,但是由于齐晋等国华夏诸侯的坚决抵抗,它终于不能渡过黄河以北。在黄河以南的陈蔡以及汉阳诸姬c诸姜c淮水的偃嬴等等,都已被它所征服或兼并。宋c郑c鲁虽然未被灭亡,但是岌岌可危,不绝如缕。春秋后期,楚国的势力伸向西南巴蜀和东南吴越,足足占领了半个中国。它的经济文化已大大地赶上了华夏,并且具有自己的特色。战国以后,楚国虽然领土广大c物产丰富,成为七雄之一,但却开始走向衰落。
战国时期,秦c魏等国进行变法,楚国尽管在庄王时曾经消灭了若敖氏,但是贵族的势力还很强大。悼王时曾任用吴起变法,他的主要目标仍在于限制贵族的势力。吴起建议应该防止旧贵族“上逼主而下虐民”,又主张废除世系比较疏远的贵族,精简官僚机构,节省封赏的开支等等。悼王并未认真实行。悼王一死,吴起在旧贵族的武装暴乱中牺牲了。以后,楚怀王更是一个昏君,宠用靳尚c郑袖等人。屈原忠君爱国,反而流放在外。战国时期,楚国貌虽强大,而实质是相当虚弱的。
自“合纵”c“连横”之说兴,各国都受其影响。公元前318年,以魏国公孙衍为首的“合纵”策略得到韩c魏和燕c楚的支持,于是发动了第一次五国伐秦的战争,但燕楚实际并未真正出兵参战。
秦国初强以后,采纳了司马错先占领巴蜀的策略,暂时停止东进。楚国于春秋时已经经营巴蜀。秦对巴蜀的活动同时也就是在经济上对楚国的削弱。
公元前313年,张仪自动建议出使楚国,要楚与齐绝交。因为巴蜀灭亡后,秦c楚紧密相连,如果楚齐结合,对秦不利。而且为了破坏“合纵”策略,最好也是从楚下手,拆散三晋或齐与楚的联合。但是楚怀王看不清形势,被张仪诱骗,果然断绝了与楚的外交关系。
公元前312年,楚进围韩的雍氏,秦救韩攻楚。这时秦c韩c魏与齐楚形成对立集团,所以齐助楚对秦作战。秦军在丹阳(今河南西峡县西丹水以北地区)大败楚军,俘虏了楚将屈丐等七十多人,攻占了楚的汉中。接着,秦又向齐进攻,攻到濮水之上,俘虏了齐将声子,打跑了齐将匡章。楚怀王征发军队反攻,秦楚在兰田(今湖北钟祥县西北)发生大战,结果是楚又大败。
春秋末年,楚利用越以制吴。越灭吴后,也北上争霸,占领了淮水以北的广大土地。但是越不久又衰落了。至公元前306年,楚乘越国内乱而灭了越。越被灭后,楚国的势力又伸展到了淮北。
秦宣太后和魏冉当政,企图改善与楚的关系。公元前305年,楚秦联姻,楚王派人到秦迎亲。次年,秦又把上庸(今湖北房县均山)地方还给了楚。一年后,齐c韩c魏进攻楚国,楚怀王派太子横赴秦作为人质,请求秦出兵援助。三国一听说秦军助楚,便自动撤退。但是秦c楚关系不久又破裂了。这是因为楚太子横在秦与秦大夫发生私斗,乘机逃回楚国。齐c韩c魏再次进攻楚国方城(今叶县附近),在沘(今河南泌阳河与下游唐河)展开大战,相持半年之久。三国之军偷渡沘水,取得胜利。韩c魏分别攻占了宛c叶以北地区。公元前301年,秦攻楚,相持一年,楚军大败,死伤士兵二三万人。秦攻占了楚的襄城(一作新城)。公元前300年,楚又派太子横到齐国为人质,企图以齐压秦。前299年,秦攻占了楚国八城。同时,秦昭襄王散布和平空气,给楚怀王信,表示愿结盟友好。楚怀王信以为真,亲自到武关约会。秦的伏兵一下子把怀王捉住,被送到咸阳。
公元前297年,楚怀王偷偷地跑出秦国赴赵。赵不敢收容,只好折回。
秦兵赶到,又被送回咸阳,不久死于秦。战国时期,楚国不仅在战争中屡次被打败,而且国君庸懦c政治腐化,很快地就衰落了。
公元前284年,五国合纵攻齐。燕将乐毅攻入齐都临淄。楚国于战争之初,本未参加,当燕将乐毅连下齐七十余城,而齐湣王逃亡,楚国才派淖齿救齐。但齐湣王逃到莒时,淖齿却把湣王杀死。
公元前282年,秦昭王和楚顷襄王先后在鄢c穰相会。公元前280年,秦派司马错由蜀攻取楚黔中,楚献汉北地和上庸地给秦。
公元前278年,秦白起率领大军由汉北地区南下攻鄢。鄢郢相距不过二三百里,它实际上是郢的陪都,史书上常以鄢郢并称。白起是秦国一个后起的军事家,主张不但攻取敌人之地,而且要歼灭敌人之人力c财力。他在对鄢的战争中,引用鄢水灌入鄢城,楚军民淹死者达数十万人。同时秦张若军由四川出发,进攻巫c黔中,进展也很迅速。到第二年,白起军又攻占楚的郢都。顷襄王逃到了陈。
自鄢郢相继攻占之后,秦又接着向东占据了竟陵(今湖北潜江)等地直到安陆(今湖北云梦安陆一带),向西攻占了西陵(今湖北宜昌),向南攻占了巫和黔中。
公元前241年,楚国又迁都于寿春。公元前230年,秦已灭韩。接着破赵破燕。公元前225年,秦灭魏。公元前226年,秦攻楚。公元前224年,楚将项燕兵败自杀。次年,秦攻入楚都寿春,俘虏楚王负刍。楚亡。
第七章吴c越吴越,相传是太伯·夏禹的后裔所建立,其事不一定可信。但如说,他们是由来自中原的贵胄c豪杰或其他的人同当地居民共同建立的国家,则似可无疑。春秋后期,吴越经济迅速发展,并先后北上争霸,成为中原盟主。不久以后,却又或灭亡,或衰落。吴越的历史行径,显然有它的特点。
第一节吴1吴的兴起依春秋战国时期的记载,吴的建国是在吴太伯和弟仲雍的时期。相传,当周古公亶父(即太王)时,他已准备“翦商”。他预见到他的小儿子季历将生一个大人物(文王昌),因此要把王位(其实当时尚未建国)传给季历。大哥太伯c二哥仲雍知道了父亲的意图之后,便自动跑到了“荆蛮”,以便父亲传位给季历。象这样的美德,在古代倒并不奇怪。然而“荆蛮”终究在哪里呢?要说是今天的江苏南部太湖区域,就是太伯c仲雍所建立的吴国(无锡),好像是太远了。在古代交通困难的情形下,这难免使人怀疑。然而古人迁徙的能力却确是惊人的。依人类学者所说,他们甚至远渡重洋,爬过海拔八千米的高山,今人所认为不可能的,古人反而可以做到。而且夏商周三代既然已进入文明时代,就更没有理由可以完全加以否定。
据《史记·吴太伯世家》所说,在吴建国以前,这里的土著还是“断发文身”的。越人也是这样。因此,吴越统治者与土著人民不妨是属于两个不同的族。
吴在金文里写作工,句吴。工,句是发语词,以k或g发音。吴c虞古音相同。因此,有些史学家想把它和古代汾河流域之间的“虞”联系起来,认为太伯c仲雍最初所到的“荆蛮”就在那里,以后他们又迁到汉水流域。楚国强大以后,虞又东迁到了江南,并且改写为吴。本世纪五十年代初,江苏丹徒烟燉山发现一个《俎侯矢》1,其铭文大意是武王c成王征伐东国,王赐封给俎侯矢弓矢c山川c土地,王人若干,郑七百又若干夫,俎庶人六百又若干夫。俎侯矢为了颂扬王的恩德,给虞公父丁做此尊彝。据此可以断定,这是武王c成王征伐殷商和东国时的器物。这个俎侯(宜作宜侯)就是虞公矢。虞c吴同音。虞公,就是吴国的开创者。时间虽然不是古公亶父时,但也只相差五六代。
《史记·吴太伯世家》说:“自太伯作吴,五世而武王克殷,封其后为二。其一,虞,在中国;其一,吴,在蛮夷。十二世而晋灭中国之虞。中国之虞灭二世,而夷蛮之吴兴。”这样说来,司马迁也承认汾河流域之虞与在长江下游江苏太湖之吴,确是一个来源而分裂为二的。晋灭虞c虢在晋献公时,与吴兴的时间大体上可以连接。
吴的建国大概自吴寿梦之时。在古代,太湖一带农业经济的发展,并不太低,但是吴越国家的建立却要晚于华夏诸侯。因此,晋楚争霸尽管非常剧1本篇依据《史记·吴太伯世家》的地方,不另一一作注。
1《文物参考资料》1955年第六期有唐兰等人考证。
烈,吴或越却不参加会盟和斗争。《左传》宣公二年(公元前601年)记载:“楚为众舒叛,故伐舒蓼,灭之。楚子疆之。盟吴越而还。”当时舒称群舒c众舒,原来与徐同族,分布于今安徽合肥c庐江等县,在沿长江的边上。春秋后期,吴国兴起,遂成吴c楚共同争夺的目标。《左传》说得清楚,楚因征伐舒蓼,而盟吴越。这是吴越始见于《左传》的记载。
《春秋》经传,成公七年(公元前584年)记载:吴伐郯,入州来(今安徽凤台县)。鲁国季文子说:“中国不振旅,蛮夷入伐,而莫之或恤。”意思说,吴国侵入鲁国的边境,华复(中国)诸侯不能抵抗。当时人还把吴国作为蛮夷之类。《春秋》经传记上这一笔,似在表明吴已开始强大了。也是在公元前584年,楚国的叛臣巫臣在晋。他是在楚时与子重c子反等贵族争权夺利失败而逃到晋国的。他蓄意对楚报仇,于是给晋国君臣建议,联络新兴的吴以牵制楚国。晋国的君臣同意了他的策略,便使他代表晋国出使吴国。吴王寿梦信任巫臣,使巫臣的儿子狐庸作为“行人”。吴本长于水战,巫臣教吴训练车战。从此,吴开始伐楚。由淮水直至汉水沿岸,原是徐与群舒和其他蛮夷小国杂居的区域。现在它们也就成了吴楚争夺的目标。吴一岁内连续出战,声东击西,使楚国疲于奔命。“蛮夷之属楚者,吴尽取之”。1于是吴在春秋晚期成为霸国。
吴楚柏举之战公元前561年,吴王寿梦卒。寿梦有子四人:诸樊c余祭c余眛c季扎。季扎贤,寿梦本来想立季扎。季扎让,不可。于是乃立长子诸樊。以后,依次立。余眛卒,按照兄终弟及的习惯,吴人欲立季扎,而季扎坚决让,逃去。吴人说:“先王有命,兄卒,弟代立,必致季子,季子今逃位,则王余眛后立。今卒,其子当代”,乃立王余眛之子僚为王1。
楚之亡臣伍子胥奔吴。稍后,楚亡臣伯噽也奔于吴。二人都受到吴的重视,掌握国家大事。吴这时与华夏诸侯的关系,已愈加密切。寿梦卒时,鲁国为吴在周庙举行祭祀,确认吴c鲁为同姓和同宗。季扎让位后,他作为使臣聘问鲁国c齐国c卫国c晋国,而后由徐回国。他与晏婴c子产c叔向等都结交,谈论学问。他对于华夏诸侯的礼乐,文化已有很深的理解。由此可见吴虽然后起,却已全盘华夏化了。而吴c楚的关系却始终十分紧张,几乎连年不断发生战争。江淮流域之间的徐c舒c蓼等国成了吴c楚争夺的对象。楚国的兵力毕竟比吴强大,他的前锋已经到达今江苏南京等地。
但这时楚国公子弃疾推翻灵王,代立为君,是为平王,对外战争有所削弱。吴国公子光亦弑吴王僚,代立,即吴王阖庐。阖庐对伐楚之事毫不放松。公元前509年,楚使囊瓦伐吴,结果是吴大胜,败楚师于豫章,取楚之居巢(今安徽之巢县)。这时,蔡c陈已为楚国所灭,楚国对他们的人民屡次迁徙。平王即位后,蔡陈虽说是复国,但是名存实亡。蔡侯留楚,囊瓦诛求无厌。蔡侯逃归后,请晋伐楚。吴阖庐于是乘机与唐c蔡等联合伐楚。公元前506年,吴的军队已到了汉水,楚被迫反击,夹汉水而阵。吴王弟夫先出击,楚兵大败。吴王纵兵追之,战于柏举,五战而楚五败,楚昭王匆忙逃出1《左传》,成公七年。
1《史记·吴太伯世家》。
郢,到了郧,又逃到随(今湖北随县)。吴兵占领了楚的都城郢。
公元前505年,即吴入郢的次年,越乘吴国空虚而伐吴,吴甚危急。嗣因秦兵前来援助楚国,吴兵败退。夫听到这一消息,自前线赶回吴,便自立为王。阖庐不得不引兵归。夫败后奔楚。楚昭王于是年九月入郢复国,封夫为棠氏。公元前504年,吴使太子夫差伐楚。楚恐,由郢迁都于鄀。此后,吴越之间的战争又紧张起来。双方经反复较量,吴于公元前473年为越所灭。
第二节越越的兴起及越之灭吴据《史记·越王句践世家》说,越“其先禹之苗裔”,是夏后帝少康之庶子所建立的国家。因此,他与吴国一样,其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不一定是同族。但也“文身断发”,随从了土著的风俗习惯。相传,经历了二十余世,到了允常。他与吴阖庐的时期相当。这时,吴越之间曾发生过战争。晋利用吴以牵制楚,楚也同样利用越以牵制吴。公元前601年,楚伐舒蓼,与吴越结盟而还1。这可见吴越与楚发生关系,是同时的。
公元前537年,楚以诸侯及东夷伐吴。越大夫常寿过率师会楚于琐1。前518年,楚为舟师以略吴疆。越公子友率师,助楚攻吴2。
公元前496年,越王勾践即位。吴王阖庐得讯,乘机伐越。越王勾践使死士挑战。他们前进到吴阵前面,大喊一声,然后一齐用剑自杀。吴军看得目瞪口呆。正在这时,越军一齐猛攻过去。吴师大乱,败于槜李(今浙江嘉兴西南),阖庐被射伤,毒发而死。他告诫其子夫差说:不要忘记向越国报仇。公元前495年,吴夫差即位。次年,再伐越。越仓卒应战,败于夫椒。越被迫退至会稽山中(今绍兴诸暨之间),吴兵紧紧包围。句践准备自杀,范蠡劝谏句践不可如此,要他先“卑辞厚礼”向吴投降。越于是派大夫文种去吴国请降。吴王夫差已将允许,而伍子胥坚决反对。文种回来报告说:吴太宰噽多贪欲,可诱以利。因此,越以美女和宝器等贿赂太宰噽。噽向夫差说了越的许多好话,但伍子胥再三劝阻吴王,不让答应越的请求,并引经据典地讲了太康失国和少康中兴的故事。最后说:“今不灭越,又必悔之”3。吴王夫差还是不听伍子胥的劝谏,终于接受了越的投降。
越王亲自到吴国服了一段役。回国后,念念不忘复仇。相传,他卧薪尝胆,用以自励。在政治上,他奖励人民繁殖人口,努力生产,并教练士兵。范蠡和文种,都是楚国人。他们二人全心全意地为越尽忠效力,要越王等待天时。
公元前489年,吴代陈,召陈怀公。前487年,伐鲁。公元前485年,又与鲁共伐齐,救陈,还杀死了好强谏的伍子胥。公元前484年又与鲁败齐于艾陵。公元前482年,吴王北会诸侯于黄池(今河南封丘)。在会上,夫差以霸主自居,一定要在晋之前歃血订盟,使华夏诸侯都服从他。夫差正得意洋洋的时候,忽然听到越兵已乘虚进入吴的国都姑苏(今苏州)。夫差于会盟后匆匆赶回,使人以厚礼与越求和。句践估计自己的力量还不能灭吴,与吴讲和。
公元前478年,越大举伐吴。这时,吴军已疲弊不堪,精锐已尽死于齐c鲁,所以越大破吴兵。越留兵姑苏三年,迫使吴王不得不出来投降。据说句践本想同意吴投降而止,但是范蠡进谏,不可重蹈吴的覆辙,遂不许。夫差自杀。公元前473年,越于是灭吴。
1《左传》,宣公八年。
1《左传》,昭公五年。
2《左传》,昭公二十四年。
3《左传》,哀公二年。
越北上争霸及其灭亡句践灭吴之后,踌躇满志,仿效夫差的样子,经过夫差所开凿的邗沟,北渡淮水,与齐鲁诸侯会于徐州,并致贡于周。周元王使人赐句践胙肉,承认越是华夏诸侯的“伯”(霸主)。越这时的领土已过淮水以北,与鲁国接壤,东面由今宁波出海,南自今绍兴诸暨以至温州,西面则达今江西鄱阳湖。从太湖到宁绍平原,土地肥沃,农业发达。《史记·货殖列传》说:“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果隋蠃蛤,不待贾而足。地势饶食,无饥馑之患,以故呰窳偷生,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这是说,江淮以南包括太湖宁绍一带,依靠自然地理特别优厚的条件,人民生活是比较容易的。但“火耕而水耨”,生产力还是低下的。
由吴c越的社会历史看来,他们的发展相当迅速。但是基础不巩固。伍子胥c伯噽在吴,范蠡c文种在越,都是楚国人。还有孙武,是齐国人。他们各扮演了不同的角色。尤其是范蠡其人,他不但是政治家,而且是商业家。据说平吴之后,他预见到句践是个只能“同患难”,不能“共安乐”的人,所以功成身退,而隐居于五湖之间,但是他善于做生意,“三致千金”,成了百万富翁。伍子胥c范蠡c孙武,本编下,第二章别有传。
越灭吴后,因与鲁接壤,鲁国君很希望越的帮助,使他能够消灭三桓的势力。公元前474年,鲁叔青出使越国1。次年,越执邾子以归,鲁哀公要到越国去。季孙氏害怕哀公将对他不利,从中阻挠而止。宋c卫等国也把越作为霸主。但是,吴越争霸实际上已是霸业的回光还照了。
越在战国初年以后,江淮以北的土地被楚国所占领。因此越就衰弱了。
公元前306年,楚国乘越内乱,在江东设郡2,越亡。
1《左传》,哀公二十三年。
2据杨宽说。见其《战国史》页330及注。
第八章巴蜀c西南夷巴蜀和西南夷是古代散布于四川c贵州c云南等地的古老氏族部落。根据考古发掘和神话传说,它们的起源和文化不一定比华夏诸族要晚或落后,它们也并不与华夏诸族完全隔绝,毫无来往。不过先秦文献里确是较晚才提到它们。可以肯定地说,巴蜀在商周之际已经与商周发生关系,而在春秋战国以后,与楚秦等国的关系更加密切。两汉魏晋南北朝以后,《华阳国志》c《蜀王本纪》以及《山海经》等著作里对它们的起源和历史有专门的记载,但仍有史料不足或模糊不清的感觉。今且从《牧誓》的八族谈起,然后分别论述楚c秦对巴蜀的经营开发。
第一节巴蜀《牧誓》的八族《牧誓》是周武王伐纣前会师于孟津的誓师辞。当时,西南诸族多拥护周,而反对殷商。在《牧誓》中提到的诸族有庸c蜀c羌c髳c微c庐c彭c濮八族,或称为八国。其实它们只是氏族部落而已,还不能算是严格意义的国家。它们也并不一定恰好只有八国。当时会于孟津的诸族,一说有八百之多。这也说不上有多大可信的程度,但可见当时来会的诸侯之多。
关于《牧誓》八族,前代学者从孔安国c郑玄到孙星衍以及近人徐中舒,顾颉刚等都有考证。他们认为,大体上这些国家都是在周的西南,包括今陕西c四川c湖北等省交界的区域。商周之际,殷纣王对其四周小国都很暴虐,因此它们拥护周文王c武王。所谓“三分天下有其二”,是说殷商末年,不但殷丧失了对东夷的控制,而且西南诸族也大都依附于周。但周文王c武王还是小心翼翼地服事殷商,非到时机成熟,是不采取非常行动的。
《牧誓》八族有蜀而无巴。彭,可能就是巴。前辈学者认为彭在四川彭县。彭c巴双声,自可通用。《左传》襄公九年:“巴濮c楚c邓c吾南土也。”春秋以后,不见彭而只见巴,而且巴c濮往往并言。
《牧誓》中的髳,前辈学者考释,都以春秋时的茅戎当之,固指定其地在今河南三门峡附近。我们认为,茅戎也就是苗蛮的支族。《后汉书·西羌传》透露了这一消息,说:西羌之本,出自三苗,姜姓之别也。其国近南岳。及舜流四凶,徙之三危,河关之西南羌地是也。滨于赐支,至乎河首,绵地千里。赐支者,《禹贡》所谓析支者也。南接蜀,汉徼外蛮夷,西北接鄯善c车师诸国。所居无常,依随水草。地少五谷,以产牧为业。其俗氏族无定,或以父名母姓为种号。
西羌自出三苗,学者颇为置疑。但是苗羌必定地域邻近,而且迁徙活动也常相因,是可信的。析支即西南夷中的或臾,所以说“南接蜀c汉徼外蛮夷。”羌人向西南迁徙过程中,有苗蛮人参加,他们住在蜀的徼外。
古代各族人民的迁徙是十分频繁的,从而发生经济文化的接触,以及血缘关系的融合。研究巴蜀和西南夷的族源,易有分歧,其原因即在于此。巴濮的迁徙与楚的经营春秋以后,楚国由丹水以北向江汉流域发展。巴大概也在这时向东发展,都于江州(今四川重庆),并且沿着长江向下发展,直到巫峡c宜昌,沿江都有巴人的踪迹。
《左传》桓公九年(公元前703年),始见巴人的记载:巴子使韩服告于楚,请与邓为好。楚子使道朔将巴客以聘于邓,邓南鄙鄾人攻而夺之币,杀道朔及巴行人。楚子使薳章让于邓。邓人弗受。夏,楚使斗廉帅师及巴师围鄾。邓养甥c聃甥帅师救鄾。三逐巴师,不克。斗廉衡陈其师于巴师之中以战而北。邓人逐之,背巴师而夹攻之。
邓师大败。鄾人宵溃。
据此记载,巴当在楚国之西北,与邓(今河南邓县)相近。巴要与邓友好,而须先告楚国,则巴为服属于楚之附庸。
《左传》,庄公十八年(公元前676年),楚文王即位,与巴人伐申,巴人叛楚而伐那处,又进而攻楚之城门。冬,巴人又因楚阎敖“其族为乱”而伐楚。由此可见巴人的顽强。这时楚国的都城为郢(今湖北江陵纪南城),那处即在其北,巴国当在襄阳附近。
《左传》,文公十六年(公元前611年),楚大饥。戎伐其西南,至于阜山(今湖北房县南),师于林(当在今湖北荆门),又伐其东南。庸人帅群蛮以叛楚。麇人帅百濮聚于选,将伐楚。于是,申c息之北门不启。可注意的是庸人c麇人为首,联合群蛮c百濮共同反叛楚国。庸见于《牧誓》,在今湖北竹山县。楚师东来而百濮避锋先走。百濮在竹山之南。百濮包括许多属于濮的部落,正象群蛮一样,不易固定于一个地点。这时,从湖北北部山区到江汉流域,都有濮人的活动。平定这次动乱时,秦与巴都帮助楚国。《左传》这样说:“子越自石溪c子贝自仞以伐庸(石溪和仞皆在今湖北均县,为八庸之道)。秦人c巴人从楚师。”战争结果是楚灭了庸,百濮罢归。自此之后,巴更进一步服于楚了。
但是百濮与群蛮,氏族林立,没有统一。楚自若敖c蚡冒“毕路蓝缕,以启山林”,开发蛮濮以来,直至战国,始终没有能够征服了他们。因为他们处在湖山荆山c武当和桐柏大洪山的山区之中,时叛时服,非楚之兵力所及。吴c濮是楚国春秋晚期两大外患。这时也有一部分濮人顺着犍为c宜宾所谓“僰道”而举族向南迁徙,到了云南c贵州境内的。
蜀蜀作为族名,已见于甲骨文,如“蜀射三百”,“丁卯卜,共贞,至蜀,我有事。”“王登人正(征)蜀”等等。就内容看来,殷王有权征调蜀之射人;殷王有事,蜀有所谓“王事”之义务。但是蜀并不老老实实地服从于殷,故殷王屡有征蜀之役。
唐宋时,成都附近曾经发现很多人工堆积而成的巨石和石棺,当时人们都不解其故。其实,这是东夷人(包括殷商)的风俗习惯。今在辽东c辽西以及苏北铜山丘湾,都有发现。有人称之为“巨石文化”。蜀地有“巨石”的发现,也许是蜀人从沿海或中原迁徙到西南之诬。
《华阳国志·蜀志》说:蜀有王曰杜宇,一名杜主。“杜主”,古即“社主”。又说:“七国称王,杜宇称帝”,“乃以褒斜为前门,熊耳c灵关为后户,玉垒c峨眉为城郭”。这个传说的年代,并不很古,大约是春秋战国时的情况。大体说来,蜀这时的领域北抵汉中,西达氐羌,南到峨眉c乐山c宜宾,东与巴接壤。这一区域正是所谓川西平原,土地肥沃,因此春秋战国时蜀成了楚秦移民的目标。
春秋中期,楚庄王时发生贵族若敖氏的叛乱。平定以后,若敖氏的子孙遭到灭亡,斗氏c斑氏属于若敖氏的分族,也被迫迁徙“实边”。岷山庄王大概就是这时到了蜀的西南,与氐羌杂处,成了大族,被称为“豪”。豪就是敖,犹酋长的意思。另外,还有爨氏和一个被称为“盗”实即农民起义领袖的庄0,在战国时由楚都迁到滇黔。这情形,正象商周之际殷商的宗支向四处迁徙一样。不管它们是被迫的还是自愿的,民族的迁徙也就是文化传播,起着重要的文化交流作用。
春秋时期,楚国的金币(锾和金版)已流行于长江流域。近半个多世纪来,在今湖南c河南c江西c浙江都有发现。当时的金矿地点究竟在何处,徐中舒《论岷》山庄王与滇王c庄0的关系》一文,首先揭开丁这一秘密。汉代的严道(原是庄道,因避汉文帝讳改为严道)所在的岷山脚下,有一条犁牛河。犁c丽,同音,故亦名丽水,盛产黄金。同时云南腾冲北面的金宝山长傍川之间,也盛产黄金,也名丽水。楚国为了在两地开采金矿并运输到楚国,先后在云南楚雄和四川荥经置官设吏,即由岷山庄王经营其事。因荥经距楚雄较近,交通方便,所以较楚雄尤为重要。战国以后,秦国日益强大,自它占领了汉中之后,秦代替了楚在巴蜀的统治,于是,金矿的事业便停顿下来。1秦自商鞅变法以后,开始向东发展。秦惠文王听从司马错的建议,不忙攻伐三晋,而向巴蜀发展。司马错说:“取其地足以广国,得其财产足以富氏缮兵”。秦于是向蜀扩展。
公元前3年,蜀和道c巴发生战争。秦惠文王派张仪c司马错等人从剑阁伐蜀。蜀王亲自到葭萌(剑阁东北)迎战。结果败退,被秦兵追及杀死。就这样,蜀国就亡了。接着,秦又乘势灭了苴c巴。
蜀的灭亡是很迅速的。但是,秦统治蜀却化费了很大的气力。当时,蜀及其他西南少数民族,尚未形成国家,时叛时服。秦不能不对他们采取羁縻政策,如封蜀王的子弟为侯,又使陈庄相蜀,张若为守。秦在巴设置巴郡同时,仍然保留了蛮夷君长,又使他们“世尚秦女”。
公元前314年,秦惠文王封公子通为蜀侯。尽管秦派蜀相蜀守以监视蜀侯,但是蜀仍不断发生内乱。实际上,秦对蜀的统治是不稳固的。公元前311年,西南夷中的丹犁降蜀,而蜀相陈庄杀死丹犁,这就是怕蜀侯和西南夷勾结,以抗秦国。次年,秦武王派甘茂等人伐蜀,杀死陈庄。公元前308年,秦武王又封蜀侯子辉为侯,仍是使用以蜀治蜀的政策。公元前301年,秦昭王又派司马错入蜀,辉自杀,继立辉子绾为侯。公元前285年,秦怀疑绾反叛,把他杀死。从此只派张若为蜀守,设置蜀郡。
秦灭蜀后,连封三侯而又连杀三侯,然后才改蜀为郡,使蜀成为地方行政组织,加强了对蜀的统治。
1云南《思想战线》,1977年第4期。
第二节西南夷古代巴蜀西南,今四川c云南c贵州三省交界的地区,散布着许多氏族c部落,如夜郎c滇c邛cc昆明c冉c駹等,总称为西南夷。他们的族源非常复杂。有的来自黄河流域,有的来自西北,由新疆通过青海甘肃来到这个地方。现在这一地区还杂居着彝c羌c苗c傜等不同的少数民族。《史记·西南夷传》根据秦汉时期的材料记载其分布说: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其西靡莫之属,以什数,滇最大。
自滇以北君长以什数,邛都最大。此皆魋结c耕田,有邑聚。其外,西自同师以东,北至楪榆,名为c昆明,皆编发,随畜迁徙,无常处,无君长,地方可数千里。自以东北,君长以什数,徙筰都最大。自筰以东北,君长以什数,冉駹最大。其俗,或土著,或移徙。在蜀之西,自冉駹以东北,君长以什数,白马最大。皆氐类也。此皆巴蜀西南外蛮夷也。
大体说来,这些部落都还没有形成国家,所谓“君长”也只是头人而已。秦汉至今,这一地区除了大部分彝族以外,还有氐羌c苗c徭c侗c僮等等。关于他们的族源和迁徙,是如今中外学者所关心和研究的问题,但是还仍然存在着许多“缺环”,不能解决。解放以后,在七十年代,考古学者在云南晋宁石寨山发现了滇王的坟墓和出土铜器。其中有一个铜鼓上有许多人物,有的是编发,有的是椎髻,正与《史记·西南夷传》所述相合。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小件的铜釦或兵器的装饰物上铸有许多野兽(如虎c豹c狼和鹿)互相搏斗和噬咬的情状。这显而易见,是西北或北方游牧部落所常见的图象。苏联学者把它们和中亚的游牧部落斯基泰文化相比较,提出晋宁石塞山文化中有斯基泰文化影响。日本学者白岛芳郎也用了大量的历史材料来证明这一假设1。他认为昆明就是《汉书》c《后汉书·西域传》里所说的昆弥。他们自战国以后,通过羌人或随着羌人一起来到云南洱海和昆明湖一带。因此,晋宁石塞山有西北游牧部落文化,甚至中亚斯基泰文化是完全可能的。但是他的历史材料辗转曲折,其根据是脆弱的。
春秋时期,楚国的贵族庄王就是若敖氏的后裔。他在四川荥经和云南楚雄经营开采金矿的事业。战国时期,庄0率领农民进入贵州南中(夜郎c牂牁)等地,他们与楚(濮)人一起结成部落。魏晋时的爨氏,即楚国斗氏(班氏)。其后他们子孙繁衍,成为大族。晋代的“五荼夷”,唐代的“勿邓”c“多岗”,宋代的“五斗夷”,其实都是斗氏的不同音译。勿c五,是少数民族在名字前加的“阿”字。勿c五,就是“阿”的不同写法。果如徐先生所说,云贵境内的西南夷人中确有楚国贵族的后裔,他们与当地的居民已经融合在一起了。
总之,古代西南夷是一个不同的氏族部落的通称。由于长期的杂居和迁徙,促使经济文化的交流,从而形成比较固定的共同体。
1徐中舒:《宋代斗夷源于楚国令尹子文》说,刊于《西南民族研究》,四川民族出版社。第九章秦第一节秦的早期历史秦的迁徙和建国秦,嬴姓,是西周东迁时才被周平王承认其为诸侯国的。对于它的起源,很早就有不同的传说。《史记·秦本纪》说:秦之先,帝颛顼顼之苗裔。孙曰女脩。女脩织。玄鸟陨卵,女脩吞之,生子大业。大业取少典之子,曰女华。女华生大费,与禹平水土,已成。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是为柏翳。舜赐姓嬴氏。
要完全理出这一传说的头绪来,还有很多困难,但嬴秦与赵,原来都崇拜玄鸟图腾,这却是一致的。因此,我们怀疑秦,赵原来都是殷商玄鸟图腾的支族,大约是在商周兴亡之际,他们乃由东方沿海迁徙到了西北黄土高原,因而与当地的戎羌等族杂居混合一起。因此蒙文通认为秦是戎族,近人则认为秦是殷商之后或东夷部落。二说可能是各说对了一半。
甲骨卜辞有c二字,象捕鸟兽的工具,后来分化为二字,即禽和毕之本字。丁山在《殷商氏族方国志》中有关于此二字形义的详细考证,认为其地即今山东之鱼台,即春秋时的费,亦即周公伯禽作《费誓》所在。费,古文作粊。但是丁氏没有指出汧水陇山之秦亦即由山东迁徙而来的。我们认为嬴秦即甲骨卜辞所见之,费即“女华生大费”之费。古代族名人名不分,其例甚多。
《秦本纪》接着说:大费生子二人。一曰大廉,实鸟俗氏。二曰若木,实费氏。其玄孙曰费昌,子孙或在中国,或在夷狄。费昌当夏桀之时,去夏归商为汤御,以败桀于鸣条。大廉玄孙曰孟戏c中衍,鸟身人言其玄孙曰中潏,在西戎,保西垂。生蜚廉。
这段记载保存着秦的玄鸟图腾的传说。同时秦迁于汧陇之间,正是在蜚廉之时。《孟子·滕文公》说:“周公相武王,诛纣伐奄”,三年讨其君,驱飞廉于海隅而戮之,灭国者五十。”这里的蜚廉,就是飞廉。显而易见,不待考证。但是他没有被戮,而是跋涉数千里,迁到了西北黄土高原。他是与赵同时迁徙的。因为蜚廉生恶来,恶来就是以后赵的祖先。依蒙文通所考,秦c赵原来都在汧山洋水一带,后来赵迁徙于今山西的西南,而秦仍在原地游牧。秦的周围都是羌戎部落。当然,他也就与戎同化,甚至成为戎族的一个部份。这样情形在古代是并不奇怪的。《秦本纪》引申侯的话说:昔我先郦山之女,为戎胥轩妻,生中潏,以亲故归周,保西垂。
申侯称“我先郦山之女”,则申侯应与郦山之女同是戎族。戎胥轩,据《史记·正义》说是秦的祖先中衍的曾孙,而生中潏。他们与姬周有婚姻关系,所以保卫周的西垂。
周孝王时,秦的祖先非子居于犬丘。犬丘之名,无疑是因犬戎所居而得名,当在今甘肃东南与陕西西南的交界之处。周孝王要非子在那里养马,“马大蕃息”。孝王因此让秦为附庸。这可见他的力量还是很微小的。
周厉王时,西戎叛乱,秦仲灭大骆之族。这就是说它已兼并了大骆之地而强大起来。至宣王时,周已命秦仲为大夫,诛西戎,为西戎所杀。秦仲有五个儿子,其长者曰庄公。宣王召集庄公兄弟五人,让他们带兵七千去伐西戎,占领了西戎大片的土地。庄公又生三个儿子,其长子曰世父。世父说:“戎杀我大父仲。我非杀戎王,则不敢入邑。”于是世父又伐戎,戎也包围犬丘,世父被戎所俘虏,后来又得释放。这时,秦一方面与戎战争,一方面又与戎有通婚关系。
周幽王时,关中已多戎人。幽王宠爱褒姒,要废除申后(申侯之女)和太子宜臼,引起申侯的反抗。西戎,骊山之戎同时叛乱。幽王被杀于骊山之下。诸侯都不来救,独有秦襄公以兵保卫周室。周避犬戎之难,东迁洛邑。太子宜臼逃到申国。褒姒子伯服即位。于是二王并立。后来宜臼胜利,是为平王。周平王赐襄公以岐以西之地,说“戎无道,侵夺我岐c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因此秦被封为诸侯,始建国,而与诸侯有通使聘享之礼。
秦霸西戎秦是在戎狄的包围中成长和壮大起来的。文公期间(公元前765—前7年)秦的势力大概才完全占领了岐西的地方,于“汧渭之会”(今陕西眉县)营建城邑,并且“初有史以纪事”,同时,开始筑畤。畤,就是殷商人所谓“社”。畤从田c止从寸,这可能与姜嫄“履大人跡”的故事有关。田就是田野,止就是“大人跡”。从寸,与封c邦等字相同,是象社树的种植。这就是说秦已自承他是周的继承者了。周室虽然东迁洛邑,但是当地还有许多周的“余民”居住着。史称“文公收周余民而有之,地至岐,岐以东献之周。”这可见文公的势力还仍只到达岐西,岐东“献之周”,实际上还在戎人手里。在宪公时(公元前715—前704年),秦又进一步向东发展,已渐渐到了岐东。前701年,秦已徙居平阳(即今陕西眉县),并派兵伐荡社,与毫王战,毫王奔戎。前698年,又伐荡社,取之。荡社和毫王也是和嬴秦一样,从东方迁徙过来。荡社就是汤社。毫即薄姑,商亦称为毫。但是它们也与戎同化了,所以被称戎王。
公元前697年,武公立,伐彭戏氏,至于华山。前688年,又伐邽冀戎,约在今甘肃天水附近,这样向东发展的同时,又向西北发展。可注意的是,秦这时在占领区不实行分封,而直接实行县制。它灭了今长安县东南的郑c杜时,就建立了县。春秋时期,诸侯国内实行郡县的,以秦c晋和楚为最早,这些国家恰好是宗法封建关系比较薄弱。
秦一步一步向东发展,岐东的戎被迫,也向东奔窜,沿着黄河,散布于河西河东之间。后来晋西c晋东以及周的洛水c伊水一带都有戎人的踪迹。当时北方的狄人也很盛,戎狄也就混合起来。
秦穆公时期(公元前659—前621年),秦国已有很大的发展,开始参加华夏诸侯的争霸战争与会盟。这时,华夏诸侯还仍把他看做“戎狄”,但穆公已尽量模仿华夏的礼乐文化了。有一次,戎王使由余于秦。秦穆公使他参观宫殿c陵寝c仓库,以夸耀他在经济文化上之发达。但是由余看了,毫无兴趣,反而冷笑地说:“使鬼为之,则劳神矣;使人为之,亦苦民矣。”穆公感到奇怪,问道:“中国以诗书礼乐法度为政,然尚时乱。今戎夷无此,何以为治?不亦难乎?”由余说:“此乃中国所以乱也。夫自上圣黄帝作为礼乐法度,身以先之,仅以小治。及其后世,日以骄淫,阻法度之威,以责督于下。下罢极,则以仁义怨望于上,上下交争怨而相篡弑,至于灭宗,皆以此类也。夫戎夷不然,上含淳德以遇其下,下怀忠信以事其上。一国之政,犹一身之治,不知所以治。此真圣人之治也。”这一故事反映秦已由戎化而华化了。
秦穆公初年,晋献公灭虞虢,这固然是为了抵抗狄人,也是为了防御秦人。《左传》襄公十四年。晋执戎子驹支,晋范宣子与戎子驹支的一段对话,是很有历史价值的,《左传》记:范宣子亲数诸朝。曰:“来!姜戎氏,昔秦人追逐,乃祖吾离于瓜州(今敦煌),乃祖吾离,被苫盖,蒙荆棘,以来归我先君。我先君惠公有不腆之田,与汝剖分而食之。”对曰:“昔秦人负恃其众,贪于土地,逐我堵戎。惠公蠲其大德,谓我诸戎是四岳之裔胄也,毋是翦弃,赐我南鄙之田,狐狸所居,豺狼所嗥。我诸戎翦除其荆棘,驱其狐狸豺狼,以为先君不侵不叛之臣,至于今不贰。”
姜戎氏即姜氏之戎,他们原来在今甘肃敦煌河西走廊。秦占领关中之后,他们被迫东窜。幸而晋惠公给他们土地,才在河东c晋西定居下来。这些戎人也不是不劳而获的,他们披苫盖,蒙荆棘,驱走了狐狸豺狼,才开辟出土地,得以耕种,并且还帮助晋与秦作战。姜戎与其他迁居于伊洛的戎人都是一样,其中有些人在东周初年与周c晋杂居,虽然也有时叛乱,但已经是华化了的戎人。
秦穆公在灭虞后,得虞国贤臣百里奚。穆公很尊重他,要他和他的儿子孟明视出谋献策,准备伐晋。后未成功。晋献公死后,晋惠公由梁入晋,就是由秦穆公出兵护送至晋的。惠公入国以后,他把亲口许纳送给秦的河西土地都赖掉了。晋旱,求济于秦。秦穆公慷慨地送去粮食。过了几年,秦闹饥荒,秦请求晋国援助,晋惠公不但不答应,反而乘机去攻伐秦国。于是发生韩之战(公元前645年),晋惠公被俘虏,后又释放回国。前641年,秦灭秦的同姓附庸小国梁(今陕西韩城)。前635年,晋公子重耳由秦回国即位,也是秦穆公以兵护送的。如此等等,无不可见秦穆公的雄心,而晋丝毫不肯让步。
公元前635年,周襄王弟带以狄伐王,王出居郑。王使人告难于晋c秦,晋文公刚即位,就带兵去伐王子带,助襄王入国。秦穆公也同时派兵到了河上。公元前630年,穆公助晋文公围郑。郑使人对穆公说:“亡郑厚晋,于晋而得矣,于秦未有利。晋之强,秦之忧也。”这话说中了秦的竞争对手在晋而不在郑。前628年,晋文公刚死,秦又袭郑,晋败之于殽。蹇叔和百里奚事先都曾极力劝谏,穆公不听,故有此败。秦穆公并不懊悔,孟明视c西乞术c白乙丙被晋俘虏,放归后,也依然重用。公元前625年,秦伐晋,以报殽役之仇。大败晋人,取王宫及鄙。次年又代晋,晋不敢出。公元前623年,晋伐秦。公元前621年秦穆公死。他的一生几乎无时无刻不在积极东侵,但是没有成功。秦自文公以后,虽然收复了周在关中的失地,巩固了秦的基础,但是散布在今甘肃c青海的羌戎人数是很多的,部落也不统一,陇西陇东一带还有绵诸c义渠之戎等。秦穆公由于不能实现东进的计划,于是向西去征伐这些落后的部落。史称其“益国十二,辟地千里,遂霸西戎。”游牧部落或叛或从,来去无踪,尽管这样,秦穆公最后还是成了西戎的霸主。后来秦晋之间还有许多小规模的接触和战争。如公元前617年晋伐秦,取秦少梁。前615年晋伐秦,取秦羁马。秦还击,与晋大战于河曲。这时,晋楚之间战争频繁。秦既不助晋,也不助楚,似平保持中立的政策。公元前506年,吴伐楚,攻入郢。楚王逃亡到随。楚申包胥告急于秦,七日不食,日夜哭泣,感动了秦哀公,于是以五百乘兵车救楚,吴师退出郢。总的来说,春秋时期秦楚之间的关系是比较和好的。
第二节秦在变法以后商鞅变法秦是在周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在其建国以前,还是在羌戎的包围中过着游牧的生活。周室东迁,羌戎的一部分虽然被秦的军事力量所驱逐向东南迁徙,但是关中之地依然是羌戎,后来还有从北方来的狄人杂居,时叛时服。大概在秦穆公以后,秦才扩大和巩固了国家的基础。春秋时期,尽管穆公称霸西戎,但是与晋c楚相比,无论是政治c经济c文化,都要落后得多。秦的宗族之间还常常发生械斗,似尚无大宗c小宗的区别。男女婚娶,还没有一定的制度和礼教。这一些,大概跟他与羌戎长期杂处是有关系的。但是不可否认,他另一方面已日益接受了华夏的礼乐文化,如前引由余对穆公所说的话,就可证明。
战国之初,三晋最早进行变法。商鞅由魏入秦,他在秦的变法与三晋的变法在内容上更为丰富。
秦孝公即位(公元前361年)时的形势是,黄河以东有强国六,与齐c楚c魏c燕c韩c赵并立,而淮泗之间有小国十余,楚魏与秦接界。秦僻在雍州,华夏诸侯以夷狄看待他。孝公下令国中说:“昔我穆公自岐雍之间,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狄,广地千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为后世开业,甚光美。会往者厉c躁c简公c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徙治栎阳,且欲东伐,复穆公之故地,脩穆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这说明孝公对于促使秦国强盛,有迫切的愿望。
公元前356年,孝公以商鞅为左庶长,实行第一次变法:(1)颁布法律,制连坐法;(2)重农抑商,奖励农业和开荒;(3)奖励耕战,禁止私斗,颁布依军功行赏的二十等爵制。前350年,商鞅又实行第二次变法,(1)废井田,开阡陌;(2)推行县制;(3)统一度量衡;(4)按户口征收赋税1。从第一次变法到第二次变法,可以看出商鞅变法已由军事的政治改革向经济的改革上步步深入。关于商鞅变法,本编下,第四章,商鞅另有传。现仅就下列问题,加以论述。
(1)提拔有军功的人,裁抑宗室旧贵族。颁布二十等爵制,就是为了这一目的而提出来的。春秋以来,华夏诸国贵族专政,君权旁落。如想改变这一现状,就必须提拔有军功的人,抑制宗室旧贵。《史记·商君列传》说:“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c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宗室贵族,是凭借血缘关系而取得世卿世禄的特权的。而今要凭借军功授官授爵及土地c奴隶和财产。这一政策的目的和作用,显而易见。但是商鞅变法并没有废止贵族等级爵制,也是显而易见的。
(2)“废井田,开阡陌”以后的田制,究竟是什么田制呢?《秦本纪》和《商鞅列传》里对此都未明确交待。商鞅废井田,在《汉书·食货志》里作“商鞅作辕田”,而《史记·商君列传》说:“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1参见杨宽著《战国史》,第184—193页。
平”,都并没有说农民可以私有土地。据新出土的云梦秦简的发现,商鞅“废井田,开阡陌”以后,却实行授田制。如秦简《田律》云:入顷刍c槀,以其受(授)田之数,无垦不垦,顷入刍三石,槀二石,刍自黄及束以上皆受之。入刍c槀,相输度可也。
秦简的时间虽然是秦末的事,但是它继承了商鞅变法之制,却是无可怀疑的。就《田律》看来,授田者为国家,受田者为农民。这里的农民原来就是井田制下的农民。春秋以后,无论秦晋,或鲁卫等国,由于“暴君污吏慢其经界”,结果井田制破坏了,农民失掉了土地,“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因此,新兴国家为了挽救这一社会危机,由国家按户口授予农民土地,而仍旧按照井田制的方式,即所谓“什伍”编制起来。这既是行政组织,也是军事组织。蒙文通引《春秋繁露》云:“梁内役民无已,使民比地为伍,一家亡,五家杀。”按梁在今陕西韩城,本来就是秦的同姓国。因此可知,秦的什伍编制是沿袭梁的旧制。连坐法也是这样。
井田制本是公社所有制。春秋以后公社土地被贵族所掠夺,因此他们“助耕公田”,实际已成为宗室贵族的农奴。秦变法后,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因而农民成为国家所有的“编户齐民”。按照户口授田多少,向国家缴纳租赋。在商鞅变法之初,这种田制改革对宗室贵族是不利的。对于刚刚受田的农民,由于“赋税平”,其生产积极性却有所提高,如果立了战功,还可获得最低级别的爵位,甚至获得奴隶或者“庶子”为他服役。
(3)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其目的是在于使农民固著于土地,不致流入城市,保证国家的粮源和兵源。商鞅规定:“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孥。”这可见商鞅对于商业活动限制的严厉。但也为奴隶制留下了一条尾巴。
商鞅变法,总的精神是奖励耕战。孝公死后,商鞅被迫至死,但其法未改。这对于促进秦的富强以及后来秦之统一六国,都起了重要的作用。
统一六国的战争秦自孝公任用商鞅变法以后,国力渐强。他要向东发展,首当其冲的就是三晋。秦与三晋的战争最为频繁,也最剧烈。
公元前325年,秦惠文君继魏,齐之后也称王了。由于魏c齐战争中魏失败了,秦国乘机攻占了魏国河西河东的一些城邑。公元前318年,魏以公孙衍为相,发起了三晋c燕c楚“五国伐秦”。这是第一次“合纵”策略的实现。但是这次伐秦战争,是以楚为纵长,而并未真正参加。当时,楚c齐和亲。张仪在秦惠文君前尽力主张“连横”,想从而破坏六国的合纵,尤其是齐c楚的联合。张仪曾经两次使楚。楚怀王是昏庸之君,受张仪甘言密语的诱骗,断绝了对齐的关系。这是张仪连横策略的胜利。
对于西部的开发,秦惠文王听从司马错的意见,认为,灭亡巴蜀对秦更为有利。公元前3年,秦趁苴c巴两国冲突之际,大举攻蜀,蜀王失败逃走,后被杀死。蜀国就这样灭亡了。随着秦军又攻灭苴和巴国。
秦对巴蜀的征服,使他获得了丰富的经济资源。此后,秦积极开发巴蜀,巴蜀的水利和农工商业都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接着,公元前314年,秦又兼并了今陕西大荔c庆阳一带的义渠。这义渠就是北狄败退后留下来的余部。公元前312年,秦联络韩c魏对楚c齐发动战争。秦攻占了楚的汉中(今河南西峡县丹水以北地区)。接着,又向齐进攻,直到濮水之上。秦楚在蓝田(今湖北钟祥县西北)展开大战,楚大败。在这次战争中,秦取得汉中,使关中和巴蜀连成一片,解除了楚对秦西南方面的威胁。
公元前308年,秦武王攻占韩的宜阳。从此,秦的势力进一步伸入中原。公元前298年,齐c韩c魏三国联合攻秦,攻入函谷关,迫使秦讲和。秦昭王即位,穰侯魏冉专权,增加了一些封君。昭王的同母弟公子市既封为泾阳君,后又改封于宛。公子悝先封高陵君,后又改封于邓。宣太后的同母弟芈戎先封为华阳君,后又改封为新城君。正如《史记·穰侯列传》所说:“宣太后,穰侯擅权,泾阳君c高陵君之属太侈,富于王室。”但是秦的力量并未因此而削弱。公元前294年,秦又攻伐韩与魏。次年韩c魏反攻。在伊阙一战,秦将白起杀死韩c魏联军二十四万多人。
为了争夺宋国的定陶,秦c齐都展开了外交活动,拉拢关系。公元前288年,秦昭王在宜阳自称西帝,并派人尊齐闵王为东帝,以便联合攻赵。但是燕国的说士苏秦为燕活动,向齐劝说:“伐赵不如伐宋之利”,要使“天下爱齐而憎秦”。齐闵王听从了他的意见,只有三个月便自动取消了帝号。秦昭王不得不也取消了西帝称号。赵国李兑也积极支持苏秦。于是形成了合纵的局面。公元前287年,赵c魏c韩c燕c齐,共同攻秦。这是公孙衍以后的再次大合纵。
公元前286年,齐闵王代宋。在此以前,齐已数次伐宋,但都未灭宋。
这次,齐终于把宋灭了。公元前284年,三晋c燕c秦五国,联合伐齐。燕将乐毅乘机进攻齐国,齐望风披靡,几乎亡国。
公元前279年,齐田单反攻,终于复国。秦将白起这时攻下楚都鄢郢,攻到竞陵c安陵,向南又攻取洞庭五渚。从此,齐楚都削弱了。
公元前272年秦灭义渠。这时,秦昭王任用范雎为相。他是魏国人,主张论功行赏,因能授官。因为昭王即位后,宣太后c魏冉专权,虽然没有削弱对外的战斗力,但是君权不免旁落,所以范雎提出这样的主张,他获得了昭王的信任,被任为相。公元前266年,昭王夺去太后和穰侯等人的权力。在战略方面,范雎提出“远交近攻”的方针。这样,对土地的占领“得寸则王之寸,得尺则王之尺”。他又提出“毋独改其地,而攻其人。”这就是不但攻占其地,而且杀戮敌人,以消灭其战斗力。以前,白起在魏伊阙之役时,已施行了这一策略,杀死敌人至二十余万。攻郢之役,他竟灌水入城,死伤兵民不计其数。从此秦便以三晋为直接进攻的目标。
公元前265年,秦大举攻韩,占领了韩的少曲(今河南济源县东北)c高平(即向,今河南孟县西)。次年,白起攻取了太行山南的南阳地,以断绝韩本土和上党郡之间的孔道。公元前262年,秦又攻取韩的野王(今河南沁阳西),把韩国上党郡和韩本土完全隔绝起来。韩国感到害怕,想献出上党郡以与秦和。而上党郡守不从。韩惠王派冯亭去代替,那知冯亭去了之后也不肯降秦,而把韩的上党郡十七县献给赵国,以求赵的帮助。赵派廉颇率领大军驻守长平(今山西高平县西北)。秦也立即派白起c王龁进攻。由此引起战国最大的一次战争,亦即长平之战。
公元前259年,秦派大将王陵乘胜进攻赵都邯郸。白起与范雎有隙,托病不肯出战。赵这时正值长平战大败之后,“死者不得收,伤者不得疗,涕泣相哀,戮力同忧”,英勇抵抗,秦军死伤也不少,而仍攻邯郸不下。范雎以王龁代替王陵,又派郑安平为将军。公元前257年,魏楚图谋救赵。合力作战,秦军大败。这是秦继长平之战以后攻赵的第二次大战。
公元前256年,秦继续进攻韩赵,取得赵韩的一些城邑,斩首十余万。
这时,东方各国又发动了一次合纵,连西周君也参加了,在伊阙共击秦军。秦进攻西周。西周君被迫投降,人口三万,邑共三十六个。公元前249年,秦又灭东周。前244年,秦攻取魏地,建置东郡,包括原来卫亡后的一部分土地在内。
公元前250年,秦孝文王死,庄襄王即位,吕不韦做相国。公元前247年,庄襄王死,儿子政即位。公元前238年,政受冠礼,亲自专政。他平定嫪毐之乱,接着又削除了吕不韦的势力。
自长平之战和邯郸之围以后,秦继续向三晋不断进攻。他的势力实际深入于黄河中原腹心地带。公元前241年,三晋等五国举行了最后一次合纵战争。但三晋大部分土地已被秦夺取并建立了郡,最后的灭亡时间已不远了。公元前231年,秦灭韩。公元前228年,秦将王贲大破赵军,建立邯郸郡。同年,秦又破燕。公元前227年,在易水大破燕,攻下燕都蓟城,燕王喜迁都到了辽东。燕王喜听从代王嘉的意见,杀了太子丹。公元前225年,秦攻魏,以黄河水灌大梁。三个月,城坏魏亡。公元前225年,秦派李信攻楚,李信军失利。秦王又派王翦进攻,进入楚都寿春。公元前222年,楚亡。同年又灭燕赵(代王嘉)。公元前221年,齐最后灭了,齐晋六国统一于秦。此后,秦的历史就进入封建皇朝的历史时代一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