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帝国 第1329章陕北事变上
从经济层面打击对手,不算是什么新东西,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过,可是这毕竟不是一种常规的手段,懂的人只是极少数懂商业的人。
这一少部分人中,绝对不包括豪格,也不包括金国绝大多数的官员。
金国的危机在整个关中地区蔓延,经历了棉价暴跌的金国人,如同惊弓之鸟,又开始恐慌性的抢粮。
粮价很快超过了崇祯末年的水品,城中百姓害怕没粮吃,都拼命的往家里买粮,至少也要存几个月的存粮才能心安,一些粮号见此,有意减少出货,这又加速了粮价的上涨。
长安的粮价几日内就突破历史的新高,让不少关中百姓又回想起了十多年前的关中,惊慌的情绪已经严重影响到了金国的稳定。
这时金国朝廷开始出售官仓的粮食来平抑粮价,并以打击囤积居奇为由,查封多家粮号,才勉强稳定了长安的粮价,将长安的粮价压到三两每石。
豪格回到长安之后,对此大发雷霆,他原本是想利用这次种棉之事,打压内阁,同内阁做一次交易,并非真的打算要严惩下面失职的官员,但现在的事态发展,被押到长安的临潼县令第二天就被斩首,用来平息民愤了。
这时金国焦头烂额,从来就没遇见过这种事情,一时间只能先稳定长安,至于其他地区,暂时就难以顾及了。
陕北,长城之南,黄河之西,延安府北面的绥德州和榆林府,要说是个偏远之地,可是发生在关中平原的震荡,也影响到了这里。
相比关中平原,这里处于黄图高原,土地贫瘠,粮食产量有限,算是个又穷又苦的地方。
绥延总兵官王永强原本驻防延安,不过随着明军光复山西,他被调到了绥德州和榆林府,防备明军从偏关、吴堡等地突入陕北,避开潼关威胁关中。
王永强是陕北的一个军阀,有土地数万亩,佃户上万,再参与进攻山西的战役后,他又获得了不少人口,部曲从三千人扩张到了五千,佃户也有了两万户十万多人。
金国对于吴三桂、还有他这样的军阀,采取的都是包税制度,规定一部分税归中央之后,剩下的赋税都归他们所有。
至于赋税怎么分配,各个地方又有些不同,像吴三桂势力大又占据汉中,他能自主的税收比例就多,而王永强这种势力小一点,位置又不太重要的军阀,能自主的税就少。
他原本是三千部曲,金国也朝廷只承认这个数目,分税时按着三千之数来算,可是王永强和其他所有军阀一样,都有扩充兵马的需求,一下就把部曲扩充到了五千人。
这多出的两千人,要吃要喝还要发军饷,置办器械,金国留下的税,根本不够他的开销,而榆林和绥德又不是什么富裕地方,他也不好搜刮,要是搜刮太狠,人口跑到别处去,那他也就得不偿失了。
军阀的权力来自于属下的人马,所以军阀总有扩充兵马的**。
王永强将人马扩张到五千之后,却没钱养,可把他给愁怀了,而就在他发愁之际,关中棉价大涨,王永强自然后不犹豫的加入了种棉的行列。
金国朝廷棉三粮七的政策,在他这里就等同于一张废纸,几乎没怎么考虑,他名下的田产,就全部种了棉花,而且他还鼓励绥德州和榆林府的百姓也多种棉花,以获取跟多的税收。
王永强盘算的很好,和金国的许多聪明人一样,都是想卖了棉花再买粮吃。
这样计算一下差价,他依然可以大赚,可是他没想到,他的棉花刚收下来准备运往长安,棉价大跌和米价飞涨的消息就传了过来。
此时绥德州,总兵府邸,王永强在节堂内急的来回踱步。金国的粮食一直紧张,榆林和绥德州自然更缺,王永强一心想卖了棉花,再高价收粮,现在棉花没卖出去,他手里的粮食,却已经不够一月之用了。
王永强眼睛布满了血丝,显然没有睡好觉,嘴巴上一个大水泡,整个人都上火了。大堂里坐着一人叫高友才,是绥延的参将,镇守榆林北面的府谷县,同明军隔着黄河对持。
按照金国的规定,军田不能种经济作物只能种粮,不过他受到王永强的怂恿,也种了棉花,算是被王永强坑惨了。
高友才看着王永强在他眼前晃来晃去,实在脑仁疼,于是开口说道:“军门,从时间上算,派出去的人也该回来了啊。”
王永强停下步子,“是啊!昨天就该回了。直娘贼的不晓得老子急,回来后我饶不了他。”
他话音刚落,一名家丁快步跑进堂来禀报,“启禀军门,刘守备回来了。”
王永强听了大喜,急问道:“人在哪里!”
“回禀军门,人刚进城!”
一旁的高友才,不急插嘴道:“还不快让刘守备来见军门!”
家丁匆匆离去,大概过了一盏茶的功夫,一名风尘仆仆的汉子,便进了大堂。
王永强不等他行礼,就急不可耐的上前,一把抓住汉子的胳膊,急问道:“情况怎么样?新泰号的人怎么说?”
汉子就是刘守备,名叫刘成勇,是王永强的心腹,被他派到南面去打探棉花销售和粮食的价格问题。
刘成勇见王永强满脸期待之色,他一时间不知该如何开口,一旁的高友才等粮食回去下锅,见此不禁急道:“成勇,什么个情况,你到是说啊!”
刘成勇未语先叹了口气,王永强和高友才见此,心立时凉了半截,不禁松开他的胳膊,后退一步,“真跌了啊!”
刘成勇整理下情绪,拱手道:“军门,高将军,棉价跌得一塌糊涂,一两每担在关中都卖不出去。新泰号也指望不上,商号已经倒闭,孙东主欠债太多,上吊自杀了。”
王永强和高友才脸上一阵惨白,答应收棉的新泰号倒了,连东主也死了,那他们的棉花铁定砸在手里。
高友才不禁慌道:“这可怎么办,棉花卖不出去,哪里有钱买粮?”
王永强一阵烦躁,又来回走了起来,他走了几步,忽然又看向刘成勇道:“你再去趟延安,看绥延巡抚衙门有没有粮,让董抚台先借我点粮!”
高友才也点了点头,“对,先借点应急,等以后再还。”
刘成勇却摇了摇头,“军门,我回来的时候特意在延安打听过,朝廷将延安的存粮都调到长安稳定粮价去了,董抚台也没余粮。”
这真是没路可走了,王永强又懊恼的踱步起来,一旁的高友才眉头紧皱,半响后忽然说道:“军门,要不我们直接向朝廷要粮吧!”
王永强皱着眉头,还在考虑,站着的刘成勇却忽然道:“军门、高将军,这万万不可,关中几个改种棉花严重的县,知府都被砍头,脑袋还悬在长安城示众哩。皇上正在气头上,这个时候找朝廷要粮,就说明咱们用军田种棉,是不打自招!”
王永强和高友才一阵愕然,粮食就快耗完,他们真没办法了。
就在两人感到有些绝望时,方才那名家丁又急忙跑了进来,他看了堂上几人,走到王永强身边,用只有他能听见的声音低声道:“军门,府外来了一人,自称是从河东过来的,说有要事要见军门。”
“河东?”王永强却没有避讳高友才和刘成勇,他脸上一阵惊讶之后,直接说道,“让他进来。”
不多时,一名文人就被带进节堂,他扫视堂内几人一眼,同刘成勇对视一眼后,马上移开目光看向王永强,拱手笑道:“鄙人,胡笑生见过王军门。”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
这一少部分人中,绝对不包括豪格,也不包括金国绝大多数的官员。
金国的危机在整个关中地区蔓延,经历了棉价暴跌的金国人,如同惊弓之鸟,又开始恐慌性的抢粮。
粮价很快超过了崇祯末年的水品,城中百姓害怕没粮吃,都拼命的往家里买粮,至少也要存几个月的存粮才能心安,一些粮号见此,有意减少出货,这又加速了粮价的上涨。
长安的粮价几日内就突破历史的新高,让不少关中百姓又回想起了十多年前的关中,惊慌的情绪已经严重影响到了金国的稳定。
这时金国朝廷开始出售官仓的粮食来平抑粮价,并以打击囤积居奇为由,查封多家粮号,才勉强稳定了长安的粮价,将长安的粮价压到三两每石。
豪格回到长安之后,对此大发雷霆,他原本是想利用这次种棉之事,打压内阁,同内阁做一次交易,并非真的打算要严惩下面失职的官员,但现在的事态发展,被押到长安的临潼县令第二天就被斩首,用来平息民愤了。
这时金国焦头烂额,从来就没遇见过这种事情,一时间只能先稳定长安,至于其他地区,暂时就难以顾及了。
陕北,长城之南,黄河之西,延安府北面的绥德州和榆林府,要说是个偏远之地,可是发生在关中平原的震荡,也影响到了这里。
相比关中平原,这里处于黄图高原,土地贫瘠,粮食产量有限,算是个又穷又苦的地方。
绥延总兵官王永强原本驻防延安,不过随着明军光复山西,他被调到了绥德州和榆林府,防备明军从偏关、吴堡等地突入陕北,避开潼关威胁关中。
王永强是陕北的一个军阀,有土地数万亩,佃户上万,再参与进攻山西的战役后,他又获得了不少人口,部曲从三千人扩张到了五千,佃户也有了两万户十万多人。
金国对于吴三桂、还有他这样的军阀,采取的都是包税制度,规定一部分税归中央之后,剩下的赋税都归他们所有。
至于赋税怎么分配,各个地方又有些不同,像吴三桂势力大又占据汉中,他能自主的税收比例就多,而王永强这种势力小一点,位置又不太重要的军阀,能自主的税就少。
他原本是三千部曲,金国也朝廷只承认这个数目,分税时按着三千之数来算,可是王永强和其他所有军阀一样,都有扩充兵马的需求,一下就把部曲扩充到了五千人。
这多出的两千人,要吃要喝还要发军饷,置办器械,金国留下的税,根本不够他的开销,而榆林和绥德又不是什么富裕地方,他也不好搜刮,要是搜刮太狠,人口跑到别处去,那他也就得不偿失了。
军阀的权力来自于属下的人马,所以军阀总有扩充兵马的**。
王永强将人马扩张到五千之后,却没钱养,可把他给愁怀了,而就在他发愁之际,关中棉价大涨,王永强自然后不犹豫的加入了种棉的行列。
金国朝廷棉三粮七的政策,在他这里就等同于一张废纸,几乎没怎么考虑,他名下的田产,就全部种了棉花,而且他还鼓励绥德州和榆林府的百姓也多种棉花,以获取跟多的税收。
王永强盘算的很好,和金国的许多聪明人一样,都是想卖了棉花再买粮吃。
这样计算一下差价,他依然可以大赚,可是他没想到,他的棉花刚收下来准备运往长安,棉价大跌和米价飞涨的消息就传了过来。
此时绥德州,总兵府邸,王永强在节堂内急的来回踱步。金国的粮食一直紧张,榆林和绥德州自然更缺,王永强一心想卖了棉花,再高价收粮,现在棉花没卖出去,他手里的粮食,却已经不够一月之用了。
王永强眼睛布满了血丝,显然没有睡好觉,嘴巴上一个大水泡,整个人都上火了。大堂里坐着一人叫高友才,是绥延的参将,镇守榆林北面的府谷县,同明军隔着黄河对持。
按照金国的规定,军田不能种经济作物只能种粮,不过他受到王永强的怂恿,也种了棉花,算是被王永强坑惨了。
高友才看着王永强在他眼前晃来晃去,实在脑仁疼,于是开口说道:“军门,从时间上算,派出去的人也该回来了啊。”
王永强停下步子,“是啊!昨天就该回了。直娘贼的不晓得老子急,回来后我饶不了他。”
他话音刚落,一名家丁快步跑进堂来禀报,“启禀军门,刘守备回来了。”
王永强听了大喜,急问道:“人在哪里!”
“回禀军门,人刚进城!”
一旁的高友才,不急插嘴道:“还不快让刘守备来见军门!”
家丁匆匆离去,大概过了一盏茶的功夫,一名风尘仆仆的汉子,便进了大堂。
王永强不等他行礼,就急不可耐的上前,一把抓住汉子的胳膊,急问道:“情况怎么样?新泰号的人怎么说?”
汉子就是刘守备,名叫刘成勇,是王永强的心腹,被他派到南面去打探棉花销售和粮食的价格问题。
刘成勇见王永强满脸期待之色,他一时间不知该如何开口,一旁的高友才等粮食回去下锅,见此不禁急道:“成勇,什么个情况,你到是说啊!”
刘成勇未语先叹了口气,王永强和高友才见此,心立时凉了半截,不禁松开他的胳膊,后退一步,“真跌了啊!”
刘成勇整理下情绪,拱手道:“军门,高将军,棉价跌得一塌糊涂,一两每担在关中都卖不出去。新泰号也指望不上,商号已经倒闭,孙东主欠债太多,上吊自杀了。”
王永强和高友才脸上一阵惨白,答应收棉的新泰号倒了,连东主也死了,那他们的棉花铁定砸在手里。
高友才不禁慌道:“这可怎么办,棉花卖不出去,哪里有钱买粮?”
王永强一阵烦躁,又来回走了起来,他走了几步,忽然又看向刘成勇道:“你再去趟延安,看绥延巡抚衙门有没有粮,让董抚台先借我点粮!”
高友才也点了点头,“对,先借点应急,等以后再还。”
刘成勇却摇了摇头,“军门,我回来的时候特意在延安打听过,朝廷将延安的存粮都调到长安稳定粮价去了,董抚台也没余粮。”
这真是没路可走了,王永强又懊恼的踱步起来,一旁的高友才眉头紧皱,半响后忽然说道:“军门,要不我们直接向朝廷要粮吧!”
王永强皱着眉头,还在考虑,站着的刘成勇却忽然道:“军门、高将军,这万万不可,关中几个改种棉花严重的县,知府都被砍头,脑袋还悬在长安城示众哩。皇上正在气头上,这个时候找朝廷要粮,就说明咱们用军田种棉,是不打自招!”
王永强和高友才一阵愕然,粮食就快耗完,他们真没办法了。
就在两人感到有些绝望时,方才那名家丁又急忙跑了进来,他看了堂上几人,走到王永强身边,用只有他能听见的声音低声道:“军门,府外来了一人,自称是从河东过来的,说有要事要见军门。”
“河东?”王永强却没有避讳高友才和刘成勇,他脸上一阵惊讶之后,直接说道,“让他进来。”
不多时,一名文人就被带进节堂,他扫视堂内几人一眼,同刘成勇对视一眼后,马上移开目光看向王永强,拱手笑道:“鄙人,胡笑生见过王军门。”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