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93章 商业的影响
首先感谢编辑大人的关照,能有幸上人气连载,其次要感谢书友们的支持,感谢一步步支持到现在的书友,作者第一次写历史,能有目前的成绩已经很意外了,接下来作者会继续加油的。
王彦去岁年底举家迁到到武昌,并将行辕设在这九省通衢之地,因而一番大兴土木必然少不了。
从王彦将消息传来武昌后,何腾蛟就命人开使按着王彦的要求建造国学,武学c五忠军都督府c六部衙门c议政殿c谏台衙门等等,按着藩国的规制来建造,这等于重新回到了明初削藩前的局面,甚至是回到了汉初的宗藩,成为国中之国。
随着官府在武昌大肆建设,一些敏锐的商人和世家也察觉到随着战线向北推进,版图日益扩大,广京已经不在适合作为明朝的中心,衡阳藩将行辕设在武昌,就已经预示着明朝的政治中心将要随之北移。
这些商人自然要抓住机会,派人前往武昌买地,买宅,建立分号,有魄力的甚至直接将家族迁来武昌。
中国社会从古至今都是如此,商人想要做大就必须要了解政治,依靠官僚,否则上面一个政策就能让偌大的商会瞬时崩塌,而身处朝廷中心,无疑更容易获得各方面的信息,从而做到趋利避害,获取利益。
这些商号和世家的来临,为武昌带来了新的人口,也带来了财富和工作机会,无疑使得武昌的建设,更加繁忙。
大规模的建造,必然花费众多,王彦本不愿意多花这些银钱,但他现在等于是另起炉灶,有些表面的功夫,还是必须要做一做,否则太过寒碜,也没办法凝聚人心。
至于银钱怎么来?便是原来要上缴给朝廷的赋税,如今以备战的名义全部先集中到武昌。
广东c湖广等地的税银,不再上缴户部,而是由武昌每年象征性的支付隆武朝廷三十万两白银了事。
去岁光市舶司的赋税收入已经超过三百万两,隆武朝廷的赋税收入也达到了八百万,远远超过了弘光时期的五百万两。
这是王彦进行商业改革后的成果,而赋税增长最快的自然是没怎么经历过战乱的广东和湖南,若不是这两块地方未被破坏,隆武朝廷的赋税不可能增长这么快。
现在王彦将这两地控制起来,隆武朝廷就有些尴尬了,只剩下江西和半个福建,其中郑成功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江西还没从战乱的破坏中缓过劲来,这使得隆武的财政急剧缩水,只剩下不到一百五十万两。
庞天寿急着将王彦撵出朝廷,并不惜牺牲一些利益,但当他目的达到时,却猛然发现不是那么回事,王彦是被撵走了,但是他带来的资源也随之从隆武朝中撤出了。
隆武朝廷刚宽裕的财政顿时又绷紧起来,庞天寿派人去市舶司要银子,却被忠武营的士卒挡在了外面。
之后朝廷又下令广东c湖广等地方官府,向朝廷上缴税银,引起了地方上政令的错乱,不少地方官员都还是心向隆武朝廷的,王彦只得下令各地驻军,直接接管府库,把守要道拦截朝廷文书,并准备开始大规模的清洗。
一些帝党,拥护隆武的官员,对王彦极为失望,纷纷弃官,使得王彦治下诸多地方政务陷入了瘫痪。
自宋以来,中国在体制上,大体而言都是强中央弱地方,这使得庞天寿形成了惯性思维,以为占据中央后,就可以掌握天下的权利,没能考虑到实际情况。
这场争斗使得明朝内部人心动荡,隆武朝廷财政崩溃,庞天寿这时后悔,却已是覆水难收,万事俱休,而王彦的日子也不好过,他缺少了大批精通政务的官员。
这次算是让王彦见识了传统的强大,也让他意识到自身的根基真的很不稳固,但也更加坚信了这次策略大转向的正确性。
经历了年底和年初的动荡后,时间渐渐到了隆武四年三月,正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的季节。
衡阳藩国的各项制度也慢慢树立起来,也如初春的苗儿,慢慢成长。
原来的武昌城内,那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已经被人占满,行辕这么多衙门,根本无处安放,而征收民宅又因为地价太高,太费银钱。
武昌城外,长江北岸,这里规划出来一大片区域,用于官府的诸多建设,一些商号也在此买下土地,建造屋宅,整片区域十分繁忙。
这些官衙c府宅c商铺一但建立起来,很快就能形成一个新城。
王彦领着一众官员前来视察北岸新建的武学和国学,这时为藩国培养文武班底的地方,所以王彦特别重视。
两座学院相临而建,目前都还只是搭起一个框架,除了立起了几根梁柱,还只是一堆黄土,无数的民夫正抬着一根根圆木,运上工地,或者喊着号子敲打木桩。
王彦与众人站在一个小坡上,他看了一阵,便问一旁的游友伦道:“春分之际,正是农忙时节,孤见仅此片工地,就有民夫近万人,是否会影响百姓春耕呢?”
游友伦摇摇头,“殿下放心,今岁武昌府一带,许多百姓改种棉花,要到四月间才开始种植,因而正好乘着闲暇,给官府做工挣些零钱,等到了四月间,这批人回乡后,下官便征集种稻米的民夫来上工,并不会影响百姓生产,反而能为他们增加一比收入。”
王彦听了点点头,这历代大兴土木,必然劳民伤财,他很担心这一点。
按着游友伦的做法,他现在并没有扰民,只是加倍的伤财,但这些钱财也没什么好心疼的,百姓有了钱,武昌的商业也就盘活,有利于商业的繁荣和发展。
不过这百姓改种棉花,是怎么回事呢?王彦皱了下眉头问道:“粮食乃国之根本,武昌百姓怎么改种棉花呢?”
游友伦微微一愣,“殿下,此种风气在去年便已经兴起,今年二月时,官府做了统计,武昌府三成的稻田,已经改成棉田了,荆州c岳州等地也差不多如此。”
一旁的陈永华,见游友伦没说出一个所以然来,便接话说道:“殿下,宋时有苏湖熟,天下足之语,但到本朝便成了湖广熟天下足,这其中的转变,就是因为江浙一带成为本朝的棉纺织中心,民间种棉花比种稻米更划算,所以江浙普遍转种棉花,本朝的种粮的中心,便开始往湖广移动,而此时江南在满清手中,洪贼又将棉田改为稻田,本朝商贾欲纺织棉布贸易,但民间缺少棉花,很难买到原料,从而使得棉花价值走高,百姓见有利可图,自然改种棉花。”
经过他这么一说,王彦立刻就明白了,但他心中的忧虑却没有消除,反而更胜,他脑海中立刻出现一副现在的大明版图,寻找可以取代湖广的产粮之地,但他脑中搜索了一遍,却悲观的发现,根本没有足以撑起大明的粮仓。
这要是都盲目的种棉花,那还得了。
陈永华见王彦表情严肃,猜到了他的想法,连忙说道:“殿下,南洋啊!”
王彦听他一说,眼前一亮,他从经营粤地开始,每年都会向南洋买粮,那地方一年三熟,真比起来,湖广都比不过,但南洋诸国毕竟是外邦,让他们掌握大明的粮食命脉,王彦只觉得卵子被人捏住了一样。
“这粮食乃国家根本,还是要掌握在自己手中比较好。”王彦沉吟一声说道。
陈永华笑了笑,“殿下不是设立了理藩院吗?而且水师现在正联合藩属攻打占城,这些契机都可以利用起来,加强本朝对藩属的控制。”
几人正说着,这时一支骑兵忽然疾驰到了高地下面,一员将领急匆匆的下马,跑了上来,单膝禀报道:“启禀殿下,何总督让末将请殿下回城,说是鲁监国派使者过来了。”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
王彦去岁年底举家迁到到武昌,并将行辕设在这九省通衢之地,因而一番大兴土木必然少不了。
从王彦将消息传来武昌后,何腾蛟就命人开使按着王彦的要求建造国学,武学c五忠军都督府c六部衙门c议政殿c谏台衙门等等,按着藩国的规制来建造,这等于重新回到了明初削藩前的局面,甚至是回到了汉初的宗藩,成为国中之国。
随着官府在武昌大肆建设,一些敏锐的商人和世家也察觉到随着战线向北推进,版图日益扩大,广京已经不在适合作为明朝的中心,衡阳藩将行辕设在武昌,就已经预示着明朝的政治中心将要随之北移。
这些商人自然要抓住机会,派人前往武昌买地,买宅,建立分号,有魄力的甚至直接将家族迁来武昌。
中国社会从古至今都是如此,商人想要做大就必须要了解政治,依靠官僚,否则上面一个政策就能让偌大的商会瞬时崩塌,而身处朝廷中心,无疑更容易获得各方面的信息,从而做到趋利避害,获取利益。
这些商号和世家的来临,为武昌带来了新的人口,也带来了财富和工作机会,无疑使得武昌的建设,更加繁忙。
大规模的建造,必然花费众多,王彦本不愿意多花这些银钱,但他现在等于是另起炉灶,有些表面的功夫,还是必须要做一做,否则太过寒碜,也没办法凝聚人心。
至于银钱怎么来?便是原来要上缴给朝廷的赋税,如今以备战的名义全部先集中到武昌。
广东c湖广等地的税银,不再上缴户部,而是由武昌每年象征性的支付隆武朝廷三十万两白银了事。
去岁光市舶司的赋税收入已经超过三百万两,隆武朝廷的赋税收入也达到了八百万,远远超过了弘光时期的五百万两。
这是王彦进行商业改革后的成果,而赋税增长最快的自然是没怎么经历过战乱的广东和湖南,若不是这两块地方未被破坏,隆武朝廷的赋税不可能增长这么快。
现在王彦将这两地控制起来,隆武朝廷就有些尴尬了,只剩下江西和半个福建,其中郑成功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江西还没从战乱的破坏中缓过劲来,这使得隆武的财政急剧缩水,只剩下不到一百五十万两。
庞天寿急着将王彦撵出朝廷,并不惜牺牲一些利益,但当他目的达到时,却猛然发现不是那么回事,王彦是被撵走了,但是他带来的资源也随之从隆武朝中撤出了。
隆武朝廷刚宽裕的财政顿时又绷紧起来,庞天寿派人去市舶司要银子,却被忠武营的士卒挡在了外面。
之后朝廷又下令广东c湖广等地方官府,向朝廷上缴税银,引起了地方上政令的错乱,不少地方官员都还是心向隆武朝廷的,王彦只得下令各地驻军,直接接管府库,把守要道拦截朝廷文书,并准备开始大规模的清洗。
一些帝党,拥护隆武的官员,对王彦极为失望,纷纷弃官,使得王彦治下诸多地方政务陷入了瘫痪。
自宋以来,中国在体制上,大体而言都是强中央弱地方,这使得庞天寿形成了惯性思维,以为占据中央后,就可以掌握天下的权利,没能考虑到实际情况。
这场争斗使得明朝内部人心动荡,隆武朝廷财政崩溃,庞天寿这时后悔,却已是覆水难收,万事俱休,而王彦的日子也不好过,他缺少了大批精通政务的官员。
这次算是让王彦见识了传统的强大,也让他意识到自身的根基真的很不稳固,但也更加坚信了这次策略大转向的正确性。
经历了年底和年初的动荡后,时间渐渐到了隆武四年三月,正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的季节。
衡阳藩国的各项制度也慢慢树立起来,也如初春的苗儿,慢慢成长。
原来的武昌城内,那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已经被人占满,行辕这么多衙门,根本无处安放,而征收民宅又因为地价太高,太费银钱。
武昌城外,长江北岸,这里规划出来一大片区域,用于官府的诸多建设,一些商号也在此买下土地,建造屋宅,整片区域十分繁忙。
这些官衙c府宅c商铺一但建立起来,很快就能形成一个新城。
王彦领着一众官员前来视察北岸新建的武学和国学,这时为藩国培养文武班底的地方,所以王彦特别重视。
两座学院相临而建,目前都还只是搭起一个框架,除了立起了几根梁柱,还只是一堆黄土,无数的民夫正抬着一根根圆木,运上工地,或者喊着号子敲打木桩。
王彦与众人站在一个小坡上,他看了一阵,便问一旁的游友伦道:“春分之际,正是农忙时节,孤见仅此片工地,就有民夫近万人,是否会影响百姓春耕呢?”
游友伦摇摇头,“殿下放心,今岁武昌府一带,许多百姓改种棉花,要到四月间才开始种植,因而正好乘着闲暇,给官府做工挣些零钱,等到了四月间,这批人回乡后,下官便征集种稻米的民夫来上工,并不会影响百姓生产,反而能为他们增加一比收入。”
王彦听了点点头,这历代大兴土木,必然劳民伤财,他很担心这一点。
按着游友伦的做法,他现在并没有扰民,只是加倍的伤财,但这些钱财也没什么好心疼的,百姓有了钱,武昌的商业也就盘活,有利于商业的繁荣和发展。
不过这百姓改种棉花,是怎么回事呢?王彦皱了下眉头问道:“粮食乃国之根本,武昌百姓怎么改种棉花呢?”
游友伦微微一愣,“殿下,此种风气在去年便已经兴起,今年二月时,官府做了统计,武昌府三成的稻田,已经改成棉田了,荆州c岳州等地也差不多如此。”
一旁的陈永华,见游友伦没说出一个所以然来,便接话说道:“殿下,宋时有苏湖熟,天下足之语,但到本朝便成了湖广熟天下足,这其中的转变,就是因为江浙一带成为本朝的棉纺织中心,民间种棉花比种稻米更划算,所以江浙普遍转种棉花,本朝的种粮的中心,便开始往湖广移动,而此时江南在满清手中,洪贼又将棉田改为稻田,本朝商贾欲纺织棉布贸易,但民间缺少棉花,很难买到原料,从而使得棉花价值走高,百姓见有利可图,自然改种棉花。”
经过他这么一说,王彦立刻就明白了,但他心中的忧虑却没有消除,反而更胜,他脑海中立刻出现一副现在的大明版图,寻找可以取代湖广的产粮之地,但他脑中搜索了一遍,却悲观的发现,根本没有足以撑起大明的粮仓。
这要是都盲目的种棉花,那还得了。
陈永华见王彦表情严肃,猜到了他的想法,连忙说道:“殿下,南洋啊!”
王彦听他一说,眼前一亮,他从经营粤地开始,每年都会向南洋买粮,那地方一年三熟,真比起来,湖广都比不过,但南洋诸国毕竟是外邦,让他们掌握大明的粮食命脉,王彦只觉得卵子被人捏住了一样。
“这粮食乃国家根本,还是要掌握在自己手中比较好。”王彦沉吟一声说道。
陈永华笑了笑,“殿下不是设立了理藩院吗?而且水师现在正联合藩属攻打占城,这些契机都可以利用起来,加强本朝对藩属的控制。”
几人正说着,这时一支骑兵忽然疾驰到了高地下面,一员将领急匆匆的下马,跑了上来,单膝禀报道:“启禀殿下,何总督让末将请殿下回城,说是鲁监国派使者过来了。”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