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节
吹捧中国文革的大好形势。我着迷的中国文化他们只字不提。我向他们请教孔子c孟子及中国古典文学,得到的回答是中国正在破四旧。为此我特别难过失望。
中国文化如同围棋,游戏规则简单明了,几下子就可以解释清楚,但真正玩起来后才逐渐领略到其中深远的奥妙。中文也如此,表面看来中文没有动词变化,也没有阴性c阳性词汇及单复数。讲述任何时间发生的事,只需冠上相应的时间副词即可,如刚才c昨天c明天等等。这令初学汉语的西方人兴奋,认为很幸运地躲过了如法文般难啃的动词时态变化。但当他们的汉语真正入门后,就会发现正因为游戏的规则太少,而令外行更加无所适从。英语里有chesepuzzle中国迷宫一词,就是用来比喻晦涩难解的问题,而cheseb一xes是意喻事情太复杂。若西方人听不明白某人的谈话时会说:“你简直是在讲中文。”
大学毕业后由于我痴迷老庄c陶渊明的修身哲学,我决意模仿中国古代圣贤的生活方式,隐居到苏格兰深山乡野里,自己辟了一块荒地躬耕自食。“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馀亩,草屋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我知道两千年前我所景仰的陶兄曾如此这般地融入大自然。我一边务农边研读中国古代哲学c元曲及明清小说,并为报刊撰稿赚取生活费。编辑们对我的英文风格深感惊讶和新鲜,报社来信赞美我“难以想象,如天使般的行文”。我深知那是因为“启承转和”的中文写作玄机启发了我的思维,璀璨的中国文化给予了我享用不尽的灵感。直至今日,我仍坚持用中国文学的技巧逻辑来下笔英文散文。
英国第一位汉学家马礼逊r一bertrrin,他曾于1805年开始随旅居伦敦的广东侨商学习中文,为日后来华传教做准备。1807年,伦敦宣道会差他往中国宣道。由于当时无人愿陪伴马礼逊前往那个遥远封闭的东方,他只得孤身上路。又因找不到肯载他去中国的远洋船,马氏不得不先横渡大西洋绕过南美洲抵达美国,再从纽约转往中国。从那年1月8日启程,到9月7日终在广州登岸,历时8个月。当时的清政府严禁外国人传教,马礼逊只好以东印度公司译员的身份取得合法居留。马氏期盼进修中文的愿望同样遭遇到艰难,清廷严禁华人将祖宗的文化外传给蛮夷,违者处死。马氏的求学热忱最终感动了他的中国朋友,这位中文老师为免遭一旦被清政府捉拿后的酷刑折磨,每次他登门授课时都身藏毒药,预备危机时刻服毒自尽。此时马氏已着手将圣经翻译成中文,1811年,首版圣经节选出版。次年清政府再颁禁令“凡私刻印基督书籍者斩。”如此险恶的形势下,马礼逊仍执著地于1813年将新约圣经的全译本秘密出版。到1819年时,中文版圣经已印刷了200万册。
此后马氏旅居澳门,以教授西方传教士中文为业,陆续编撰出版了首部华英字典及中文语法课本。待1824年,马氏回英省亲时得到了英王乔治四世的召见,他呈献上自己翻译的中文版圣经。二年后马氏返回中国直至1834年病逝于广州。马礼逊的中文成就堪称是西方汉学第一人,对于日后中西文化沟通有着不容质疑的伟大贡献。
前文提到的鸦片战争一书的作者阿瑟韦利arthuraley,他是20世纪初英国了不起的汉学大师。说起韦利对中国产生兴趣还得先提到他的剑桥导师,韦利的老师曾假冒中国人写了本中国人眼中的西方,署名“约翰,中国人”。“中国人如何看西方”在当时引起西方人爆炸性的好奇,也使得韦利打算进一步了解东方世界。毕业后韦利来到大英博物馆专职负责艺术品,当时大英博物馆乏人研究东亚艺术品,便请他兼职。出于工作需要韦利开始自学汉语,1917年韦利翻译出版了170首中国诗歌。他的导言里有这样一句话:“中国有荷马,埃斯库罗斯c莎士比亚,或者托尔斯泰吗”他还评论说:“对于西方诗歌来说,最重要的主题是描述男女间无穷微妙的感情,然而中国诗人通常所歌颂的则是朋友间的情意。”韦利虽然将中国诗歌译介给西方人,但他始终都不会开口讲汉语,是位哑巴汉学家。韦利翻译的中国诗歌,令西方读者领略了从未见识过的东方文明,当时媒体评论中国诗歌掀起的热浪时形容为:“读中国诗歌,如发现了新大陆一般地激动和兴奋。”当然中国诗歌热销离不开那个时代的背景原因。20世纪初的西方人,从报刊上读到的中国消息不是战争就是饥荒,但当读者从书架上取出韦利翻译的中国诗歌集时,里面所展示出来的则是另一个道德c文明c慈悲c诚实为社会准则的东方乐园。尤其欧洲经历了一战摧残及1917年俄罗斯十月革命的冲击,欧洲人开始悲观地怀疑欧洲文明是否即将崩溃。然而当欧洲人从韦利的书中读到另一端的东方文明,他们开始服膺中国数千年亘古不变的道德哲学,相信这就是文明古国多少世纪来行之有效的治国之本。
红火的中国文学市场效益,使自信的韦利于1929年辞去大英博物馆职位,成为一介的东方文学译者。30c40年代,他陆续出版了诗经1937年c论语1938年c猴子节译自西游记1942年。做为伦敦的一介学者,韦利偏爱“阳春白雪”风格的中国古诗,最推崇白居易和苏东坡。他自称不是一个翻译匠,他认为自己的文学风格与杜甫迥异,因此从未碰过他感觉翻译不出“灵魂”的中国古诗。韦利被形容为是“坐在家里的观察者”,因为他从未光临过亚洲。这么多年来,西方媒体纷纷载文表示“猜不透韦利从未涉足亚洲的原因。”上世纪30年代时曾有人邀请韦利去中国游览,被他坚拒。到了60年代垂暮之年的韦利,曾对我的老师道出拒绝前往中国的原由。他说:“中国对我来说,最熟悉的莫过于唐代的长安,但我估计如今那里已有了一些改变。”这位汉学家为了不破损头脑中的“长安”形象,宁愿终生不踏足“变迁”后的“长安”。上世纪20c30年代,韦利和美国诗人庞德翻译的中国古诗,对西方当代诗歌革命的兴起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韦利的朋友红楼梦的英译者戴维德霍克斯davidha一ry一fthest一ne第一卷,80年代前后又相继问世了其后的四卷。霍克斯认为将红楼梦书名直译为英文,会令读者产生悖于曹雪琴原意的缪误,而石头记最贴切曹氏的故事精神。霍氏翻译了红楼梦中的前八十回,后四十回的译本是由其弟子闵福德完成,这也成为一段汉学西渐的佳话,因为闵福德由此成就为霍氏的乘龙快婿。事实上霍氏的石头记,在众多的红楼梦版本中成为独树一帜的一套新版,霍克斯虽是以人民文学版的红楼梦为主要参考,但他同时也选择了其他版红楼梦中的一些内容,最后形成霍氏编辑版的石头记。
若右手持原文红楼梦,左手持霍氏的英译石头记,那你会感受到二者的精髓和韵味是浑然一体的,小说中原有的幽默c节奏都得到了精彩c准确地传达。霍氏的石头记与杨宪益夫妻合译的红楼梦分庭抗礼之下,杨氏版本单独欣赏时不易察觉的文采欠妥之处,经与霍氏版本之比较,就较易辨出霍氏艺高一筹。霍克斯在其译著序言中表示:“原著虽然是一本未完成之作,但它是一位伟大作家呕心沥血的结晶。因此我认为,凡是书中的内容都有其价值。所以我要将书中的一切都翻译出来,甚至包括双关语也要表达出来。我不自视所有的细节都处理得完美,但如果读者能从这本中国小说中获得乐趣,哪怕他们仅仅感受到我读其时所获乐趣的百分之一,我也就不虚此生了。”
霍氏在处理众多缤纷的红楼梦人物时,采用了“四项基本原则”。为了使英语读者理清故事中不同阶层的人物,霍克斯首先将贾府里的主人名字通通冠上汉语拼音,比如宝玉ba一yuc王熙凤ac麝月sk。戏子的名字全部法语化,道士c和尚c尼姑的名字都用拉丁文来表示,以烘托其宗教身份。这样四条人物线的处理方式,方便了英语读者不至于为小说中复杂的人物脉络搞得晕头转向。霍克斯还强调:“红楼梦中涉及的一些中国古典戏曲c古书,诗词典故和民间俗语,这些对于西方读者来说完全陌生。若仅仅在译本里加个脚注的话,那会令读者如同戴着脚链打网球一样地别扭。所以我将原著中的中国文化部分单独提出来加以介绍。”
霍克斯与其汉学前辈韦利观念一致的是,当我询问他什么时候再回北京看看时。他表示:“19481951年时候的北京,我仍旧记得清清楚楚,我常在梦里云游,我不打算去看一个我不认识的北京,那样会破坏我记忆里的老北京。”
美国的汉学起源可以追溯到18世纪建国初年。早在1818年,美国第三任总统杰佛逊在致友人的信中,就曾提到他对中国的“表意文字”有着强烈的好奇心。那个时代的美国人对中国仅停留在好奇阶段,尽管当时通过中国“买办”,中美之间的贸易频仍,但整个美国也找不到一位懂中文的白人。到了1901年,哥伦比亚大学开设了“丁龙中文讲座deanngpr一fesr。创立人卡本第尔h一raceier是位哥大校友,此人在旧金山的开矿热潮中掘了几桶金,不过他因酗酒成性而常常滋事。一晚卡氏酒后被人殴打晕倒在路旁,恰巧一位矮小卑微c失业潦倒的中国人丁龙路过他身旁,于是便将其救回家里。此后丁龙成为卡氏的忠仆,但卡氏酗酒的恶习难改,甚至有时喝醉后还会殴打丁龙。对此丁龙从不记恨在心,相反却常用儒家的“忠恕”c“信义”等教诲自许。这一切终于打动了卡氏,这位美国人感佩之余,捐赠十万美元在母校哥大于20世纪开篇时设立了“丁龙讲座”,邀请欧洲汉学家过来演讲,让美国人有机会领略中国的儒教传统。
20世纪初,美国诗人庞德堪称当代文学革命的先锋。可以肯定地说,庞德的当代新文学思潮,与他拜读和翻译了许多中国c日本诗词所受到的熏陶启发密切相关。当年我读庞德翻译的中国古诗时,诧异所谓西方当代新潮诗歌,原来中国人一c二千年前就已经这么写了。谈到庞德翻译中国古典诗歌,还有一些有趣的轶事。庞德最初并不懂中文,他旅居日本的好友佛洛诺萨,是位研究东方文学艺术的先驱,佛氏常用日文读中文书,佛氏过世后其日语版“汉书”笔记转到了庞德手中,庞德深为着迷。由于日学家佛氏不懂中文,其中国诗歌笔记都是日本化的,比如李白被写成rihaku,陶渊明变成t一eei。庞德持着日文的中国诗词笔记,以他超乎寻常的想象天分翻译创作出“中国诗歌”。起初庞德曾以为一个汉字的左右两偏旁意味着两个字。就这样,庞德误读或猜偏旁的地方,都经庞德的“活译”加创意而变得更加绚丽,被诗人杨炼称为gnificentstakes壮丽的错误。
1915年,庞德出版了中国古诗英译本中国,共收录317首诗词,大部分是李白的作品,其中还包括古诗青青河边草。诗集扉页上,庞德注明其译作是以佛洛诺萨的笔记,以及莫列ri和埃列加ariga两教授对笔记的解释为根据。显然庞德借助日语笔记读汉诗,其译作与原文的出入便在所难免。比如,李白的长干行,庞德的译本成为水路商人妻子的一封信,而青青河边草的英文标题是美丽的梳妆台,从而创作出庞德个人浪漫风格的英文中国古诗。庞德从译中国古诗入门,进而研究起中国古代文明和儒学思想,庞德推崇的东方古风在其诗作里也得到体现。比如庞德将自己一笔一划描画出来的汉字,镶嵌进其创作的诗文中,同时还用罗马拼音字符将“尧”c“舜”c“禹”做为诗作中的一行诗。20年后庞德中年时,他的汉语有了长足的长进,他可以读懂康熙字典。于是他开始翻译诗经,庞德认为诗经既然是中国草根百姓的民歌,故他开创了用美国民歌的文风来阐述诗经,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创举。由于庞德认为儒学对于中国各朝代的兴衰变迁起着关键作用,于是将四书c大学c中庸c论语c孟子译成英文,向西方介绍中国哲学的价值观,他的译文点点滴滴都体现了其对儒学的研究和理解。
中国人的种族观念肖恩 爱尔兰
中国人的种族歧视态度十分明显。但若你对中国人这样说,十个中国人里有九人以上坚决反对这种指责,他们还会激烈地反驳说白人才有种族歧视呢,我们中国从不存在种族歧视这种事。果真如此吗凡在中国生活过的老外,一提起中国百姓对不同地区c不同国家c不同肤色人的势利眼态度,每个老外都能道出几则真实的段子来。一位中国姑娘对我提及种族歧视问题时,发表了如下宏论:“我们中国不存在种族歧视,虽然我们看不惯黑人,不过谢天谢地中国没有黑人民族。”
许多次听过一些中国朋友愤愤不平地发感慨:“有些中国女孩真下贱,为了出国竟然与黑鬼睡觉。”发表这些言论的有大学教师c媒体记者甚至国家干部和公安人员,都是些受过良好教育的文化人。每每耳闻如此种族歧视的人身攻击,我都难过惊讶得瞠目结舌。并且这也太具讽刺意味了吧,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曾坚定不渝地支持非洲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亚c非c拉美这些发展中国家一直都是中国的老朋友,然而中国百姓竟然如此鄙视和谩骂自己的盟友。这种明目张胆的种族偏见态度如今在西方都是很罕见的,在西方这几十年来不以肤色看待人的种族平等观念已深入人心。而且我特别要指出的是,中国人动辄以黑人甚至黑鬼来称呼非洲人,而西方人则多会用非洲人或非洲裔美国人这种尊称。在西方个别没教养的右翼白人纳粹血统论狂,通常他只能将其种族歧视的心态暗藏于内心里,从事一些暗地里的勾当,而警察和人民随时都在严密监视着这些坏份子的一举一动,遇有种族歧视言论的苗头,社会舆论以及法律就会毫不留情地给予迎头痛击。
然而在中国若非亲眼目睹我简直不敢相信,中国人居然能随时随地c肆无忌惮地脱口攻击非洲人及其他深肤色人种。有天晚上在北京参加一位法国人的晚会,整个晚上最惹人注目的要算是一对异国夫妻,丈夫是在北京留学的非洲黑人,妻子则是位北京姑娘。大陆目前嫁给西方白种人的姑娘已不罕见,不少中国人甚至艳羡她们一夜间即可移民到富裕的西方世界。不过若是嫁给一位黑人那可就非同小可了,这个姑娘需要有极大的勇气去面临社会世俗的偏见。这不眼下我就注意到晚会上很少有中国人与这对夫妇搭讪,他们也是最早离去的。待他们出门后我听到一个刺耳的声音:“嫁给谁不好,总不至于困难到非得找个黑鬼不可。这到了晚上黑乎乎地不见人影,光瞧见一排白牙在眼前乱舞多恐怖呀。”随即周围人一阵不怀好意地哄堂大笑。如果这话出自一个白人之口,大家一定会立即警觉到这是一个明目张胆的白人种族歧视狂,自傲生为白人优于有色人种,白人至上观念如今已普遍被世人唾弃不齿。然而说这句话的恰恰是中国人,这就不好理解甚至悲哀了,中国人自己身为有色人种,在西方白人世界里多少年来同样是种族歧视的受害者。可以说在此意义上,中国人c黑人及其他有色人种有着“同病相怜”的命运,大家理应是同一条反种族主义战线上的难友。如果中国人再看不起比自己肤色稍深一些的民族,岂不是同类人之间自己鄙视自己的悲剧吗简直就是五十步笑百步。
一位非洲人讲起在中国的经历时感叹:“在外国留学生圈子里,不少人都羡慕我。我认识几个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美国人c德国人,他们总跟我说:你多好啊,懂法c中c英三门语言,又念到了研究生,找工作也容易。哪像我们,没文化,口袋里也没几个钱。我自己感觉也不错。可我跟他们几个一起上街时,遇到的中国人往往会对他们更殷勤。大概中国人以为白人就是比黑人有钱c有文化。街上的中国人常常手指着我喊道看,黑人据我的观察,白人走在街上,人们会说:看,老外。不会说:看,白人前几天在北京一个地铁站附近,一个男人看到我特别兴奋,赶紧拽身边的小男孩,手指点着我说:看,黑人那个小孩子本来在看别的东西,他脑子里没有黑人c白人的区分,可悲的是大人硬把种族的观念灌输给小孩子。刚开始听到这样的话时,我会反击一下,比如用地道的汉语冲着他们说:看什么看没见过啊。对方一般会很不好意思地走开。时间长了,我就不这么说了,看我的人太多,我一个一个地教育忙不过来。”
事实上,中国百姓的种族歧视态度比西方人公开和明目张胆。比如一个英籍印度裔学生就发誓永不再回中国去了,原因是那棕黑色的皮肤为他招惹来许多歧视烦恼。在北京乘出租车,司机竟公然对他说:“这个世界上,白人第一,黄种人第二,棕色人种第三,黑人第四。”乘公共汽车时,他刚落坐而身旁的那位中国姑娘却立即起身躲开了。同他一起去北京留学的同班英国白人们,每个人轻而易举地都交上了中国朋友,唯独他因是印度人始终没有中国人愿与他私下交朋友。最后这位棕肤印度人无可奈何地感慨道:“中国人的概念是一白遮百丑,如果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
中国文化如同围棋,游戏规则简单明了,几下子就可以解释清楚,但真正玩起来后才逐渐领略到其中深远的奥妙。中文也如此,表面看来中文没有动词变化,也没有阴性c阳性词汇及单复数。讲述任何时间发生的事,只需冠上相应的时间副词即可,如刚才c昨天c明天等等。这令初学汉语的西方人兴奋,认为很幸运地躲过了如法文般难啃的动词时态变化。但当他们的汉语真正入门后,就会发现正因为游戏的规则太少,而令外行更加无所适从。英语里有chesepuzzle中国迷宫一词,就是用来比喻晦涩难解的问题,而cheseb一xes是意喻事情太复杂。若西方人听不明白某人的谈话时会说:“你简直是在讲中文。”
大学毕业后由于我痴迷老庄c陶渊明的修身哲学,我决意模仿中国古代圣贤的生活方式,隐居到苏格兰深山乡野里,自己辟了一块荒地躬耕自食。“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馀亩,草屋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我知道两千年前我所景仰的陶兄曾如此这般地融入大自然。我一边务农边研读中国古代哲学c元曲及明清小说,并为报刊撰稿赚取生活费。编辑们对我的英文风格深感惊讶和新鲜,报社来信赞美我“难以想象,如天使般的行文”。我深知那是因为“启承转和”的中文写作玄机启发了我的思维,璀璨的中国文化给予了我享用不尽的灵感。直至今日,我仍坚持用中国文学的技巧逻辑来下笔英文散文。
英国第一位汉学家马礼逊r一bertrrin,他曾于1805年开始随旅居伦敦的广东侨商学习中文,为日后来华传教做准备。1807年,伦敦宣道会差他往中国宣道。由于当时无人愿陪伴马礼逊前往那个遥远封闭的东方,他只得孤身上路。又因找不到肯载他去中国的远洋船,马氏不得不先横渡大西洋绕过南美洲抵达美国,再从纽约转往中国。从那年1月8日启程,到9月7日终在广州登岸,历时8个月。当时的清政府严禁外国人传教,马礼逊只好以东印度公司译员的身份取得合法居留。马氏期盼进修中文的愿望同样遭遇到艰难,清廷严禁华人将祖宗的文化外传给蛮夷,违者处死。马氏的求学热忱最终感动了他的中国朋友,这位中文老师为免遭一旦被清政府捉拿后的酷刑折磨,每次他登门授课时都身藏毒药,预备危机时刻服毒自尽。此时马氏已着手将圣经翻译成中文,1811年,首版圣经节选出版。次年清政府再颁禁令“凡私刻印基督书籍者斩。”如此险恶的形势下,马礼逊仍执著地于1813年将新约圣经的全译本秘密出版。到1819年时,中文版圣经已印刷了200万册。
此后马氏旅居澳门,以教授西方传教士中文为业,陆续编撰出版了首部华英字典及中文语法课本。待1824年,马氏回英省亲时得到了英王乔治四世的召见,他呈献上自己翻译的中文版圣经。二年后马氏返回中国直至1834年病逝于广州。马礼逊的中文成就堪称是西方汉学第一人,对于日后中西文化沟通有着不容质疑的伟大贡献。
前文提到的鸦片战争一书的作者阿瑟韦利arthuraley,他是20世纪初英国了不起的汉学大师。说起韦利对中国产生兴趣还得先提到他的剑桥导师,韦利的老师曾假冒中国人写了本中国人眼中的西方,署名“约翰,中国人”。“中国人如何看西方”在当时引起西方人爆炸性的好奇,也使得韦利打算进一步了解东方世界。毕业后韦利来到大英博物馆专职负责艺术品,当时大英博物馆乏人研究东亚艺术品,便请他兼职。出于工作需要韦利开始自学汉语,1917年韦利翻译出版了170首中国诗歌。他的导言里有这样一句话:“中国有荷马,埃斯库罗斯c莎士比亚,或者托尔斯泰吗”他还评论说:“对于西方诗歌来说,最重要的主题是描述男女间无穷微妙的感情,然而中国诗人通常所歌颂的则是朋友间的情意。”韦利虽然将中国诗歌译介给西方人,但他始终都不会开口讲汉语,是位哑巴汉学家。韦利翻译的中国诗歌,令西方读者领略了从未见识过的东方文明,当时媒体评论中国诗歌掀起的热浪时形容为:“读中国诗歌,如发现了新大陆一般地激动和兴奋。”当然中国诗歌热销离不开那个时代的背景原因。20世纪初的西方人,从报刊上读到的中国消息不是战争就是饥荒,但当读者从书架上取出韦利翻译的中国诗歌集时,里面所展示出来的则是另一个道德c文明c慈悲c诚实为社会准则的东方乐园。尤其欧洲经历了一战摧残及1917年俄罗斯十月革命的冲击,欧洲人开始悲观地怀疑欧洲文明是否即将崩溃。然而当欧洲人从韦利的书中读到另一端的东方文明,他们开始服膺中国数千年亘古不变的道德哲学,相信这就是文明古国多少世纪来行之有效的治国之本。
红火的中国文学市场效益,使自信的韦利于1929年辞去大英博物馆职位,成为一介的东方文学译者。30c40年代,他陆续出版了诗经1937年c论语1938年c猴子节译自西游记1942年。做为伦敦的一介学者,韦利偏爱“阳春白雪”风格的中国古诗,最推崇白居易和苏东坡。他自称不是一个翻译匠,他认为自己的文学风格与杜甫迥异,因此从未碰过他感觉翻译不出“灵魂”的中国古诗。韦利被形容为是“坐在家里的观察者”,因为他从未光临过亚洲。这么多年来,西方媒体纷纷载文表示“猜不透韦利从未涉足亚洲的原因。”上世纪30年代时曾有人邀请韦利去中国游览,被他坚拒。到了60年代垂暮之年的韦利,曾对我的老师道出拒绝前往中国的原由。他说:“中国对我来说,最熟悉的莫过于唐代的长安,但我估计如今那里已有了一些改变。”这位汉学家为了不破损头脑中的“长安”形象,宁愿终生不踏足“变迁”后的“长安”。上世纪20c30年代,韦利和美国诗人庞德翻译的中国古诗,对西方当代诗歌革命的兴起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韦利的朋友红楼梦的英译者戴维德霍克斯davidha一ry一fthest一ne第一卷,80年代前后又相继问世了其后的四卷。霍克斯认为将红楼梦书名直译为英文,会令读者产生悖于曹雪琴原意的缪误,而石头记最贴切曹氏的故事精神。霍氏翻译了红楼梦中的前八十回,后四十回的译本是由其弟子闵福德完成,这也成为一段汉学西渐的佳话,因为闵福德由此成就为霍氏的乘龙快婿。事实上霍氏的石头记,在众多的红楼梦版本中成为独树一帜的一套新版,霍克斯虽是以人民文学版的红楼梦为主要参考,但他同时也选择了其他版红楼梦中的一些内容,最后形成霍氏编辑版的石头记。
若右手持原文红楼梦,左手持霍氏的英译石头记,那你会感受到二者的精髓和韵味是浑然一体的,小说中原有的幽默c节奏都得到了精彩c准确地传达。霍氏的石头记与杨宪益夫妻合译的红楼梦分庭抗礼之下,杨氏版本单独欣赏时不易察觉的文采欠妥之处,经与霍氏版本之比较,就较易辨出霍氏艺高一筹。霍克斯在其译著序言中表示:“原著虽然是一本未完成之作,但它是一位伟大作家呕心沥血的结晶。因此我认为,凡是书中的内容都有其价值。所以我要将书中的一切都翻译出来,甚至包括双关语也要表达出来。我不自视所有的细节都处理得完美,但如果读者能从这本中国小说中获得乐趣,哪怕他们仅仅感受到我读其时所获乐趣的百分之一,我也就不虚此生了。”
霍氏在处理众多缤纷的红楼梦人物时,采用了“四项基本原则”。为了使英语读者理清故事中不同阶层的人物,霍克斯首先将贾府里的主人名字通通冠上汉语拼音,比如宝玉ba一yuc王熙凤ac麝月sk。戏子的名字全部法语化,道士c和尚c尼姑的名字都用拉丁文来表示,以烘托其宗教身份。这样四条人物线的处理方式,方便了英语读者不至于为小说中复杂的人物脉络搞得晕头转向。霍克斯还强调:“红楼梦中涉及的一些中国古典戏曲c古书,诗词典故和民间俗语,这些对于西方读者来说完全陌生。若仅仅在译本里加个脚注的话,那会令读者如同戴着脚链打网球一样地别扭。所以我将原著中的中国文化部分单独提出来加以介绍。”
霍克斯与其汉学前辈韦利观念一致的是,当我询问他什么时候再回北京看看时。他表示:“19481951年时候的北京,我仍旧记得清清楚楚,我常在梦里云游,我不打算去看一个我不认识的北京,那样会破坏我记忆里的老北京。”
美国的汉学起源可以追溯到18世纪建国初年。早在1818年,美国第三任总统杰佛逊在致友人的信中,就曾提到他对中国的“表意文字”有着强烈的好奇心。那个时代的美国人对中国仅停留在好奇阶段,尽管当时通过中国“买办”,中美之间的贸易频仍,但整个美国也找不到一位懂中文的白人。到了1901年,哥伦比亚大学开设了“丁龙中文讲座deanngpr一fesr。创立人卡本第尔h一raceier是位哥大校友,此人在旧金山的开矿热潮中掘了几桶金,不过他因酗酒成性而常常滋事。一晚卡氏酒后被人殴打晕倒在路旁,恰巧一位矮小卑微c失业潦倒的中国人丁龙路过他身旁,于是便将其救回家里。此后丁龙成为卡氏的忠仆,但卡氏酗酒的恶习难改,甚至有时喝醉后还会殴打丁龙。对此丁龙从不记恨在心,相反却常用儒家的“忠恕”c“信义”等教诲自许。这一切终于打动了卡氏,这位美国人感佩之余,捐赠十万美元在母校哥大于20世纪开篇时设立了“丁龙讲座”,邀请欧洲汉学家过来演讲,让美国人有机会领略中国的儒教传统。
20世纪初,美国诗人庞德堪称当代文学革命的先锋。可以肯定地说,庞德的当代新文学思潮,与他拜读和翻译了许多中国c日本诗词所受到的熏陶启发密切相关。当年我读庞德翻译的中国古诗时,诧异所谓西方当代新潮诗歌,原来中国人一c二千年前就已经这么写了。谈到庞德翻译中国古典诗歌,还有一些有趣的轶事。庞德最初并不懂中文,他旅居日本的好友佛洛诺萨,是位研究东方文学艺术的先驱,佛氏常用日文读中文书,佛氏过世后其日语版“汉书”笔记转到了庞德手中,庞德深为着迷。由于日学家佛氏不懂中文,其中国诗歌笔记都是日本化的,比如李白被写成rihaku,陶渊明变成t一eei。庞德持着日文的中国诗词笔记,以他超乎寻常的想象天分翻译创作出“中国诗歌”。起初庞德曾以为一个汉字的左右两偏旁意味着两个字。就这样,庞德误读或猜偏旁的地方,都经庞德的“活译”加创意而变得更加绚丽,被诗人杨炼称为gnificentstakes壮丽的错误。
1915年,庞德出版了中国古诗英译本中国,共收录317首诗词,大部分是李白的作品,其中还包括古诗青青河边草。诗集扉页上,庞德注明其译作是以佛洛诺萨的笔记,以及莫列ri和埃列加ariga两教授对笔记的解释为根据。显然庞德借助日语笔记读汉诗,其译作与原文的出入便在所难免。比如,李白的长干行,庞德的译本成为水路商人妻子的一封信,而青青河边草的英文标题是美丽的梳妆台,从而创作出庞德个人浪漫风格的英文中国古诗。庞德从译中国古诗入门,进而研究起中国古代文明和儒学思想,庞德推崇的东方古风在其诗作里也得到体现。比如庞德将自己一笔一划描画出来的汉字,镶嵌进其创作的诗文中,同时还用罗马拼音字符将“尧”c“舜”c“禹”做为诗作中的一行诗。20年后庞德中年时,他的汉语有了长足的长进,他可以读懂康熙字典。于是他开始翻译诗经,庞德认为诗经既然是中国草根百姓的民歌,故他开创了用美国民歌的文风来阐述诗经,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创举。由于庞德认为儒学对于中国各朝代的兴衰变迁起着关键作用,于是将四书c大学c中庸c论语c孟子译成英文,向西方介绍中国哲学的价值观,他的译文点点滴滴都体现了其对儒学的研究和理解。
中国人的种族观念肖恩 爱尔兰
中国人的种族歧视态度十分明显。但若你对中国人这样说,十个中国人里有九人以上坚决反对这种指责,他们还会激烈地反驳说白人才有种族歧视呢,我们中国从不存在种族歧视这种事。果真如此吗凡在中国生活过的老外,一提起中国百姓对不同地区c不同国家c不同肤色人的势利眼态度,每个老外都能道出几则真实的段子来。一位中国姑娘对我提及种族歧视问题时,发表了如下宏论:“我们中国不存在种族歧视,虽然我们看不惯黑人,不过谢天谢地中国没有黑人民族。”
许多次听过一些中国朋友愤愤不平地发感慨:“有些中国女孩真下贱,为了出国竟然与黑鬼睡觉。”发表这些言论的有大学教师c媒体记者甚至国家干部和公安人员,都是些受过良好教育的文化人。每每耳闻如此种族歧视的人身攻击,我都难过惊讶得瞠目结舌。并且这也太具讽刺意味了吧,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曾坚定不渝地支持非洲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亚c非c拉美这些发展中国家一直都是中国的老朋友,然而中国百姓竟然如此鄙视和谩骂自己的盟友。这种明目张胆的种族偏见态度如今在西方都是很罕见的,在西方这几十年来不以肤色看待人的种族平等观念已深入人心。而且我特别要指出的是,中国人动辄以黑人甚至黑鬼来称呼非洲人,而西方人则多会用非洲人或非洲裔美国人这种尊称。在西方个别没教养的右翼白人纳粹血统论狂,通常他只能将其种族歧视的心态暗藏于内心里,从事一些暗地里的勾当,而警察和人民随时都在严密监视着这些坏份子的一举一动,遇有种族歧视言论的苗头,社会舆论以及法律就会毫不留情地给予迎头痛击。
然而在中国若非亲眼目睹我简直不敢相信,中国人居然能随时随地c肆无忌惮地脱口攻击非洲人及其他深肤色人种。有天晚上在北京参加一位法国人的晚会,整个晚上最惹人注目的要算是一对异国夫妻,丈夫是在北京留学的非洲黑人,妻子则是位北京姑娘。大陆目前嫁给西方白种人的姑娘已不罕见,不少中国人甚至艳羡她们一夜间即可移民到富裕的西方世界。不过若是嫁给一位黑人那可就非同小可了,这个姑娘需要有极大的勇气去面临社会世俗的偏见。这不眼下我就注意到晚会上很少有中国人与这对夫妇搭讪,他们也是最早离去的。待他们出门后我听到一个刺耳的声音:“嫁给谁不好,总不至于困难到非得找个黑鬼不可。这到了晚上黑乎乎地不见人影,光瞧见一排白牙在眼前乱舞多恐怖呀。”随即周围人一阵不怀好意地哄堂大笑。如果这话出自一个白人之口,大家一定会立即警觉到这是一个明目张胆的白人种族歧视狂,自傲生为白人优于有色人种,白人至上观念如今已普遍被世人唾弃不齿。然而说这句话的恰恰是中国人,这就不好理解甚至悲哀了,中国人自己身为有色人种,在西方白人世界里多少年来同样是种族歧视的受害者。可以说在此意义上,中国人c黑人及其他有色人种有着“同病相怜”的命运,大家理应是同一条反种族主义战线上的难友。如果中国人再看不起比自己肤色稍深一些的民族,岂不是同类人之间自己鄙视自己的悲剧吗简直就是五十步笑百步。
一位非洲人讲起在中国的经历时感叹:“在外国留学生圈子里,不少人都羡慕我。我认识几个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美国人c德国人,他们总跟我说:你多好啊,懂法c中c英三门语言,又念到了研究生,找工作也容易。哪像我们,没文化,口袋里也没几个钱。我自己感觉也不错。可我跟他们几个一起上街时,遇到的中国人往往会对他们更殷勤。大概中国人以为白人就是比黑人有钱c有文化。街上的中国人常常手指着我喊道看,黑人据我的观察,白人走在街上,人们会说:看,老外。不会说:看,白人前几天在北京一个地铁站附近,一个男人看到我特别兴奋,赶紧拽身边的小男孩,手指点着我说:看,黑人那个小孩子本来在看别的东西,他脑子里没有黑人c白人的区分,可悲的是大人硬把种族的观念灌输给小孩子。刚开始听到这样的话时,我会反击一下,比如用地道的汉语冲着他们说:看什么看没见过啊。对方一般会很不好意思地走开。时间长了,我就不这么说了,看我的人太多,我一个一个地教育忙不过来。”
事实上,中国百姓的种族歧视态度比西方人公开和明目张胆。比如一个英籍印度裔学生就发誓永不再回中国去了,原因是那棕黑色的皮肤为他招惹来许多歧视烦恼。在北京乘出租车,司机竟公然对他说:“这个世界上,白人第一,黄种人第二,棕色人种第三,黑人第四。”乘公共汽车时,他刚落坐而身旁的那位中国姑娘却立即起身躲开了。同他一起去北京留学的同班英国白人们,每个人轻而易举地都交上了中国朋友,唯独他因是印度人始终没有中国人愿与他私下交朋友。最后这位棕肤印度人无可奈何地感慨道:“中国人的概念是一白遮百丑,如果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