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松语文学 > 穿越小说 >大故宫最新章节 > 大故宫TXT下载
错误举报

正文 第2节

  客”与明北京“宫殿为主c太液为客”的布局,是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在城市规划和宫殿布局上的映现。

  中轴脊梁上

  中轴线好比北京的“脊梁”。北京建城,先有中轴线,后有北京城,而皇宫在这条中轴线上,前有“出”后有“靠”,形成中轴线的一个个。

  中轴线即子午线,明北京城沿用了元大都城的中轴线,是规划设计中最先确定下来的核心要素。也就是先定中轴线,后建北京城。正如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所言: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线的建立而产生。

  在明清时期,这条中轴线上,从南到北排列着永定门c正阳门c大明门大清门c承天门c端门c午门c太和门c乾清门c神武门c地安门等10座最重要的城门,纵贯宫城c皇城c内城;这条中轴线上,矗立着太和殿奉天殿,皇极殿c中和殿华盖殿,中极殿c保和殿谨身殿,建极殿c乾清宫c交泰殿c坤宁宫,即前三宫c后三殿,共6座雄伟的宫殿,全城建筑都以中轴线为基线而对称展开,皇帝的宝座,就安设在中轴线上。这些伟大的建筑,形制体量,平衡对称,结构疏密,壮美谐和,高低错落,井然有序,阴阳之间,不激不随,构成了一幅世间独具的隽美画卷,同时也形成北京中轴线的。

  打开明清北京地图,可以清晰地看到这样一个现象:在皇宫之南,有三个坐北朝南c平面呈“凸”字形的建筑布局,层层递进,在中轴线上形成三个,显示出向前发展的磅礴气势。

  第一个“凸”字形的布局,依托宫城向南凸出。北依午门五凤楼,经端门,南望雄伟壮丽的承天门,东西两侧,各有一道红墙或庑廊围合。两翼分别布置一组对称的建筑群:左祖祭祀祖先的太庙今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右社祭祀社土地和稷五谷的社稷坛今中山公园。前者,是生命的延续,感恩祖先,因为没有祖先,就没有子孙;后者,是生活的维系,感恩土地及其生长的粮食,因为没有土地和粮食,就没有兆民生命。“左祖右社”按照明清规制,都算在宫城之内。从社会伦理看,这个布局,体现了对生命的敬畏c对自然的敬畏;从建筑格局看,这个布局,既突出了宫城的雄伟气势和帝王的至尊至上,又表现出天之骄子的社会责任。

  第二个“凸”字形的布局,依托皇城向南凸出。北依承天门,中经大明门大清门,南望正阳门前门,东有长安左门,西有长安右门,中间为宽阔的御道,两旁有东西向的千步廊,各110间,折而北向,廊房各34间,共288间,连檐通脊,组成巨大的宫前场院,以红墙封围。两侧红墙外面约今正义路以西c石碑胡同以东c长安街以南c前门以北,对称地布列着中央政府主要官署:左文吏部c户部c礼部c兵部c工部和翰林院等,右武中军c左军c右军c前军c后军的五军都督府和锦衣卫等,都在千步廊东西两侧和皇城附近。这个布局,进一步突出了宫城的雄伟气势和帝王的至尊至上,又表现出中央公务区集中办公的特点。

  这里就是现在的广场。后来城市发展,拆除宫前广场红色围墙,又加以拓展,成为现今的广场。宫前广场西拓,建了人民大会堂;东拓,建了国家博物馆;南拓,临近正阳门前门,更增加前的恢弘气势。

  第三个“凸”字形的布局,依托内城向南凸出。从正阳门前门往南,到永定门,两侧最重要的建筑群是“左天右地”东面是天坛,西面是山川坛即先农坛。这两组建筑群,天与地c乾与坤,相互对应,彼此对称。这个布局,进一步突出了宫城的雄伟气势和帝王的至尊至上,又表现出天地对应c天人感应的神秘色彩。

  以上这三个“凸”字形空间,在皇宫以南,沿着中轴线恢弘展开,迭起,既烘托出皇宫的宏伟气势,更延展了城市轴线的开阔气魄。

  故宫前有“三凸”,前面已说,后有“三靠”,下面介绍:

  第一“靠”是景山。在皇宫北侧堆土,形成高49米的万岁山又称煤山,清改称景山,收住宫气,形成皇宫的第一靠。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又在景山五峰上建起五亭中为万春,左为观妙c周赏,右为辑芳c富览,增添了秀丽的景色,也为我们今天欣赏故宫提供了登高望远之处。

  第二“靠”是钟鼓楼。中轴线上的通道,从南到北绵延近8公里,到此打住,收笼城气,形成皇宫的第二靠。

  第三“靠”是北城墙,内城北城墙正中不开城门,再守城气,形成皇宫的第三靠。

  故宫以北的这“三靠”,还是沿着中轴线恢宏展开,迭起。既收住皇宫的宏伟气势,更挺起城市轴线的空间高度。

  中轴线是北京的“龙脊”,钟楼居于“龙脊”端点

  中轴脊梁下

  中轴线体现出中华民族一个沿袭至今的伟大理念,那就是“中正安和”。

  北京中轴线,从永定门到正阳门3100米,正阳门到钟楼4648米,全长7748米,过去称15里,现在称约公里。在中轴线上,正阳门,突出“正”中即是正,正即是中;,突出“安”;太和门,突出“和”,所以,中轴线的主旋律是“中正安和”。“中正安和”是中国传统文化之魂,体现着中华文化的精髓,展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

  中轴线南北绵延近8公里,体现出中华民族“中正安和”的伟大理念

  中与正北京在全国居中,宫城在北京居中,三大殿在宫城又居中。北京城又是按照都城方正型理论建造的。居中与对称是呼应的。北京的宫殿c坛庙等也多是对称的。在中轴线两侧,从南到北天坛与先农坛c太庙与社稷坛c日坛与月坛c文华殿与武英殿c东六宫与西六宫c东安门与西安门c东华门与西华门等都东西对称,南北对称的如前三殿与后三宫c中和殿与交泰殿c与地安门等,都对称布局,以求建筑平衡c理念和谐。

  安与和居中对称,讲求安和。

  就“安”来说,皇城南门,明为承天门,清改为;皇城的北门,明为北安门,清改为地安门。天和地都突出一个“安”字。总之,皇城六门的天安c地安c东安c西安c长安左c长安右这六座门,都突出“安”。这六个“安”,反映人们的愿望和期待:个人安康,家庭安福,人我安和,自然安顺,社会安泰,世界安宁。社稷江山,讲求谐和。

  就“和”来说,宫城外朝的三大殿,明初分别为奉天殿c华盖殿c谨身殿,突出“天”;明嘉靖重修三大殿后,依次改名为皇极殿c中极殿c建极殿,突出“极”。清初重修三大殿后,依次改名为太和殿c中和殿c保和殿。这个由神权的“天”,到君权的“极”,再到社会的“和”,反映出帝制社会虽然发展缓慢,思想理念却在不断进步。还有太和殿前庭院通向东华c西华的两门,东面左顺门后改会极门,清改名协和门c西面右顺门后改归极门,清改名熙和门总之,太和c中和c保和三殿与太和c协和c熙和三门,都突出“和”。这六个“和”,反映人们的愿望和期待:个人和悦,家庭和睦,人我和敬,自然和顺,社会和谐,世界和平。

  但是,“中正安和”在帝制时代只能是一种理念,实际上是不可能实现的。

  总上,明永乐十八年间,兴建宫城c皇城c大城,以中轴线贯穿其南北,展现“中正安和”理念。在中轴线上:南有“三凸”,意境深邃,是起兴之笔;中有宫城,宏伟壮丽,是之笔;北有“三靠”,平实厚重,是收束之笔。坐落在这条中轴线上的明清皇宫,既是北京的中心,也是天下的中心。

  承天之门

  在国人心目中,不仅有着历史文化之意义,更是北京与中国的地标性建筑。

  北京宫城南向有三道大门,就是午门c端门c承天门。端门规制与承天门相同,端门名称源自传说中天宫南向的大门,主要用来收存皇帝所用旗仗等器物。端门往南就是承天门。

  承天之门,后称承天门,既是宫城南向的第一重门,又是皇城的正门。承天门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门的名称是“奉天承运”的意思。承天门初建是木门,天顺年间又建。清顺治八年1651年重建后,改为。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再次重修。现在看到的,基本上是康熙朝大修后的面貌。

  承天门雄伟壮丽,金碧辉煌。从建筑上看,承天门的高大壮丽,采取六重措施:一是,最下部为米高的汉白玉石须弥座;二是,城楼建在高大城台之上,城台高达13米;三是,城楼用60根朱色巨柱支撑,东西面阔九间,南北进深五间,取周易“九五,飞龙在天”之意,象征皇权的“九五之尊”;四是,装饰鲜丽彩画;五是,屋顶重檐c黄琉璃瓦;六是,最上又有龙吻。

  历经600年历史的承天门既是皇城正门,也是宫城第一道门

  承天门的基座c城台c巨柱c高楼c殿顶c龙吻,层层加高,叠叠耸起,承天门的通高达到米,相当于12层楼那么高。还有,楼前的外金水河水,在桥下缓缓流动,低头看绿水,仰首望楼顶,在古时人看来,仿佛与天承接。作为既是皇城正门,又是宫城第一道门的承天门,绿水白桥,红墙朱柱,彩画黄瓦,蓝天白云,层层颜色,节节变化,亦动亦静,灿烂辉煌。经过近600年的历史沧桑,仍是中华文化的一颗明珠。

  承天门等级森严,戒备严密。承天门前的金水河上,架起汉白玉石虹桥七座,称外金水桥内金水桥在太和门前。中间一座桥稍宽,栏杆的柱头雕蟠龙,桥面只许皇帝通过,俗称“御路桥”;左右两座桥,栏杆的柱头雕荷花,桥面只许王公通过,俗称“王公桥”;再两边的只许三品以上的文武大臣通过,俗称“品级桥”;最靠边的两座普通浮雕石桥,才许四品以下官员等行走,俗称“公生桥”。

  承天门外金水桥前,装饰着石狮和华表。华表在承天门的前后各有一对。十余米高的华表上,满刻着云朵和蟠龙,顶端各雕刻有一只石兽,名叫犼h一u,俗称“望天犼”。门北侧的华表,石犼面向皇宫,俗称“望君出”;门南侧的华表,石犼背向皇宫,俗称“望君归”。这里有一个古老的传说:当皇帝深居简出日夜淫乐时,门后的两只石犼就说:“国君呀,你不要长期呆在宫廷里,快出来察看百姓苦难吧”所以人们给它取名叫“望君出”。当皇帝外出游幸日久不归时,门前的两只石犼就说:“国君呀,你不要长期在外面游逛了,快回来亲理国政吧”所以人们给它取名叫“望君归”。这个传说反映了百姓期待明君理政的善良愿望。

  承天门是明清皇帝举行金凤颁诏礼仪的场所。皇帝颁诏时,将诏书放入龙亭内,由御仗导引,从奉天殿皇极殿,太和殿起,抬到城楼上。礼部官员在承天门城楼上宣读诏书,听起来仿佛天音一般。文武百官在外金水桥南站立聆听,行三跪九叩大礼。然后礼官将诏书用木制金漆的“金凤”衔下,从城楼上徐徐降下,落在礼官跪接的云盘上,再把诏书放入龙亭内,送到礼部,誊录印刷,布告天下。这就叫做“金凤颁诏”,以显示皇权至尊c神权至上。

  但是,到了光绪年间,大清朝气数将尽,前乱象迭生。当时有御史参奏说:在举行金凤宣诏典礼的时候,有的官员不穿官服,有的官员还同身穿“裋shu褐”的仆役人等任意喧哗;在西侧值房前面,甚至有官员盘腿而坐,无视颁诏大典,简直不成事体光绪帝虽下诏查处值班官员,却提振不了日益松懈的朝纲。不过一代人的时间,大清朝灰飞烟灭,的金凤颁诏,从此成为前朝旧事。

  大明国门

  辽阔的明帝国中,大明门是唯一用国号命名的门,可谓“国门”,是皇朝正统所系。“日月光天德,山河壮帝居。”这副对联用来形容大明门,将皇帝c皇宫c皇朝c皇权推高到了极致。

  承天门作为皇城正门的时间并不长。乾隆中期以前的大约三个世纪里,皇城的正门,是承天门以南的大明门清代称大清门,民国称中华门。清朝入关以后,立即将大明门的牌匾摘下,翻过来刻上“大清门”。相比之下,承天门改名就毫不急切,直到顺治八年1651年才下诏。据说民国初年改大清门为中华门时,把门匾摘下,本想翻过来接着用,一看却被清朝抢了先。于是只好另找一块门额,刻上“中华门”三个大字。

  大明门是明代唯一用国号命名的“国门”,后更名为“大清门”“中华门”

  大明门大清门的重要,还可以从其门联看出。这副门联是著名学者解缙写的。解缙13691415年,江西吉水人,洪武进士,是个大才子c大学问家。永乐帝登极,受到重用,参与机务,任翰林学士c大学士,主持修纂明太祖实录c永乐大典。他的故事后面还要讲,这里特别介绍他为大明门作的一副门联

  上联是:日月光天德;

  下联是:山河壮帝居。

  这副对联自然是歌颂皇帝c皇宫c皇朝和皇权的,但就文学层面来说,的确是一副气势磅礴c石破天惊的对联。因为:

  其一,大气磅礴。仰望乾天的太阳与月亮,俯视坤地的山峦与江河,立地顶天,气贯寰宇,宏伟博大,无以复加。

  其二,语言通俗。苍天对大地,日月对江河,天德对帝居,自然对社会,上下联,五双字,语言朴实,没用典故,简明晓畅,妇孺都懂。

  其三,意境高远。日月之明光,山河之壮美,都为衬托大明而存在,将“天德”与“帝居”,扩充到天日之崇高,川流之长远。

  然而,孟子尽心下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幅对联将皇帝c皇宫c皇朝c皇权推高到极致。

  大明门虽然重要,但规制不高:和承天门相比,没有城台,没有重檐,只开三门,平时闭而不开。之所以如此,大概是考虑到大明门居于承天门与正阳门之间,相邻两门,十分高大,中间门低,两边门高缓和节奏,错落有致,南北平衡,总体和谐。1959年,中华门被拆除,“国门”记忆,日渐尘封。

  在几百年前,国门是地位和荣耀的象征,是天朝正统所系,不仅为万民仰望,而且引发过激烈的斗争。下面我讲三个同大明门大清门有关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明嘉靖帝即位时,围绕通行大明门的礼仪,发生了震动朝野的“大礼议”。明正德帝死后无子,按“兄终弟及”的皇位继承制,由他的堂弟朱厚熜继位。朱厚熜是兴献王的儿子,要从湖北安陆今钟祥来北京即位,年方十五。礼部按太子即位礼仪,请朱厚熜从东安门进皇城。他说:“皇兄遗诏里是说让我即位当皇帝的,礼部这么说算怎么回事”他的车驾到城外,就是不进城。礼部没有办法,最后是由大明中门进入,到皇宫登极,年号为嘉靖,就是嘉靖皇帝。

  第二个故事。当时,嘉靖帝的父亲已经去世,母亲还健在。朱厚熜年纪小,又孝顺,对群臣说:“至亲莫若父母。”他的母亲也来京到了通州。礼部奏请“圣母至京,宜由东安门入”。走东安门入皇城嘉靖帝不准;再议由大明门左侧门入,又不从;最后皇帝断然下旨:走大明门正中的门正僵持着,嘉靖帝的母亲很生气,闹起脾气,拒不入京。嘉靖帝听了,痛哭不止,提出不想当皇帝了,要“奉母归”母子都回湖北老家去大臣们吓坏了,最后决定妥协一步:按照嘉靖皇帝的意思办。嘉靖帝的母亲这才从通州启程,由大明门正中门进入皇城,再进入宫城,同当了皇帝的儿子团聚。明史记事本末大礼议

  第三个故事。清朝在大清门也有故事。清朝后妃和明朝一样,只有皇后大婚时允许走大清门,其他妃嫔只许走紫禁城的后门玄武门康熙时改神武门。相传同治帝的皇后阿鲁特氏和婆母慈禧太后斗气,曾脱口而出说:“媳妇是从大清门抬进来的”言外之意您不配这句话如果属实,一定会深深刺痛慈禧太后的心。后来慈禧太后逼死儿媳,或许这句话埋下了一个祸根。

  正阳之门

  大明门以南,就是内城正门正阳门初称丽正门,俗称前门。永乐建北京时,正阳门就是京城的南大门。为了防御蒙古入犯,正阳门修筑了包括城楼c瓮城和箭楼在内的完整防御体系。

  正阳门城楼居北,城台与承天门一样高大,城楼两层,整座城楼高达42米,是北京城门之最,守城者因此占据居高临下的优势。城台南北上沿各有米高的女墙,用来掩护守城士兵。城台正中只开一个门,门内还有千斤闸,从外部难以攻入。城楼高两层,面宽七间,进深三间;楼顶为重檐歇山顶,灰瓦绿琉璃剪边。

  正阳门箭楼居南,是明朝正统年间增建的。箭楼城台比城楼略矮,同样只开一个门,而且门有两重:前为千斤闸今仍能看到闸板遗迹,上下开闭;后为铁叶大门,左右对开。箭楼本身是一座砖砌的堡垒,上下共分四层,东c南c西三面开射窗,正面有52个,侧面各有21个,射窗共有94个。城楼和箭楼之间由瓮城连通。敌兵一旦攻破箭楼门洞,守军就可以关闭箭楼和城楼的大门,使敌兵进退不能,如同掉入瓮中;然后居高临下,从四面八方合击被围之敌,是谓“瓮中捉鳖”。

  正阳门是北京内城的正门

  总之,正阳门的设计,处处从军事防御着眼。正阳门的命运,也总是与兵事息息相连。这里主要讲讲明朝崇祯年间,李建泰在正阳门出征的故事。

  李建泰,山西曲沃人,官至东阁大学士。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李自成军队进逼山西。崇祯帝临朝叹息说:“朕非亡国之君,事事皆亡国之象。祖宗栉zhi风沐雨之天下,一朝失之,何面目见于地下朕愿督师亲决一战,身死沙场无所恨,但死不瞑目耳”说完痛哭起来。李建泰见状慨然说:“臣家曲沃,愿意用家产充当军饷,不用官家发钱,请求带兵西征”崇祯帝转悲为喜,给李建泰升官,让他兼督师,赐给上方宝剑,准许便宜行事,还按照他的意思派去了下属。

  同月二十六日,在正阳门举行遣将礼,就是出征饯行礼仪。快到正午,崇祯帝登上正阳门楼。卫士东西对列,从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