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松语文学 > 穿越小说 >大故宫最新章节 > 大故宫TXT下载
错误举报

正文 第5节

  高大雄伟的太和殿,兴建起来费时费工c开支浩大。因为太花钱,每次烧毁之后都是过了很多年才重修,结果明代起码有3个皇帝一辈子也没见过奉天殿皇极殿完好的样子。

  怎样防火救火呢朝廷采用改殿名c祭火神c祀水神和安水缸等措施。

  第一,改殿名。当时人们认为,既然雷火是从天上来,便从“天”字上找究竟大臣们从“奉天殿”的匾额上找了原因。重修三大殿后的匾额,是悬挂竖匾还是悬挂横匾呢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主张悬挂横匾,理由是原来是竖匾,匾上“奉天殿”三个字,“奉”字在上,“天”字被“奉”字盖住,“天”不出头,得罪了天,上天示警,两次天火,烧毁三大殿;悬挂横匾“天”字居中,中为大。另一种意见认为,虽然“天”字居中,但还是“奉”字在前,提出:“天字居中c上出,奉c殿二字,两旁稍下c相对。”嘉靖帝听了之后,认为横匾固然突出了“天”字,但“奉”与“殿”两字靠下写,这样很不雅观。那么,怎样办呢有人提出高见:取尚书洪范篇“皇极,皇建其有极”c“惟皇作极”中的“皇极”二字,于是,改奉天殿名为皇极殿,匾上“皇极殿”三个字竖匾直书。这样一来,“皇”字在上,皇帝为天子,则顺理成章。最后,嘉靖皇帝拍板,改“奉天殿”名为“皇极殿”,殿的匾额,仍用竖匾,“直匾顺书如故”。就是仍用竖匾,自上而下,竖直书写“皇极殿”。这场殿名和匾额之争虽一锤定音,但火灾仍旧。

  第二,祭火神。位于什刹海的火神庙,全称“火德真君庙”,历史悠久。明万历年间,为表达对“火德真君”的崇敬,将殿顶的灰瓦改成绿琉璃瓦。据说火神生日是六月二十三,于是明天启元年1621年就定每年六月二十二日为祀火神的日子。每到这一天,宫里就要派人来祭祀火神。每逢皇宫失了火,也要委派大臣来这里告灾,并求火神保佑平安。清乾隆时重修火神庙,又在山门及后阁顶上铺了黄琉璃瓦。慈禧太后在光绪十四年1888太和门那场大火之后,惊魂甫定,就去这座火神庙进香,乞求火神保佑。慈禧太后亲自来烧香,算是给了这座小庙最高的礼遇。这座火神庙完好保存至今。

  第三,祭水神。宫里本来供奉了水神玄武神,地点在御花园钦安殿。玄武神相传为北方太极之神,在五行之中,北方属水,所以玄武神就是水神。其实太和殿檐角装饰的虬龙和行什,也有保佑大殿防雷防火的含义。

  第四,安水缸。在故宫的各个地方放置了大小水缸308口,叫作“太平缸”,用来储水防火。大缸有铁的,有铜的,也有铜质鎏金的。一般来讲,铁缸是明代铸造的,铜缸有明代的,也有清代的,鎏金铜缸都是清代的。冬天缸下加温,防缸水冻冰。大缸雕饰华美,造价不菲。据乾隆年间奏销档记载,鎏金铜缸每口约重1696公斤,仅铜缸制造费就要白银500多两,再加上缸外覆盖的100两黄金,共需费至少白银1500两。故宫鎏金铜缸共22口,现存18口,其中太和殿前有4口。八国联军侵华时,窜入紫禁城,侵略者竟然用刺刀刮去缸上的金子。累累刀痕,至今可见,提醒人们,勿忘国耻

  图为造于清代的鎏金铜缸

  重建大殿

  太和殿四经火焚,四次重建,有如凤凰涅槃,在烈火一次次再生。近六百年,岿然犹存,成为中国骄傲c世界文化遗产。

  三大殿重建工程是极为浩大的。明永乐朝三大殿被焚毁后,到明正统六年1441年九月,才重修告成。经历永乐c洪熙c宣德c正统四代,整20年。

  嘉靖时三大殿再遭雷火后,到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九月,重修三大殿告成。嘉靖年间,“南倭北虏”,修筑外城,又“营建三殿,岁无虚日”。

  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三大殿又遭雷火焚毁,天启七年1627年八月,三大殿再修告成。这中间隔了30年。

  明末李自成占领北京,撤退前在紫禁城放火。这一烧,害得顺治帝只能在皇极门太和门举行登极大典。太和殿最后一次彻底修好,就要到康熙朝了。

  第四次: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太和殿又遭火灾。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二月,重修太和殿告成。今人看到的太和殿大体上是康熙朝重修的面貌。

  太和殿是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和艺术的集大成者,也凝聚了无数能工巧匠的心血。

  营造宫殿所用的墨斗

  据明英宗实录记载,正统五年1440年建奉天c华盖c谨身三殿,乾清c坤宁二宫,征发现役工匠c操练官军七万人之多。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三殿火灾,仅清理火场就用了三万名军工。不但费工,而且费钱。全国闹得“山林空竭,所在灾伤”。修好之后,又烧毁了。万历帝想要再修,结果花钱更多:“三殿工兴,采楠杉诸木于湖广c四川c贵州,费银九百三十余万两,征诸民间,较嘉靖年费更倍。”这么多钱,天启年间修成三大殿时却说“共用银五百九十五万七千五百十九两余”。这点钱连买木头都不够,显然大大缩水了。

  皇家兴建宫殿,全国百姓遭殃。一些诤臣,冒死谏阻。嘉靖时的工部员外郎刘魁,江西泰和人,先叫家里买好棺材,然后上奏疏:“一役之费,动至亿万。土木衣文绣,匠作班朱紫,道流所居拟于宫禁。国用已耗,民力已竭,而复为此不经无益之事,非所以示天下后世”结果触怒了嘉靖帝,刘魁遭廷杖,又被下诏狱。同狱三位难友,不许家中送饭,“三人屡濒死,讲诵不辍”。相比之下,清朝的江皋,当官做事就有技巧得多。

  江皋,安徽桐城人,康熙时在广西柳州当知府。恰逢太和殿兴工,朝廷派使者来柳州采办大木,老百姓都很惊恐。老者们说:明朝修宫殿时就来这儿找大木,为此死者不胜其数,尸体横卧山谷。江皋同情,想出计策。使者到了,他让百姓带路,自己骑马和使者一起去找大木。只见一棵大树挺立在绝壁上,下面就是深谷。江皋下马,拉着使者爬山,越走山崖越陡,连侧身都没法下脚。使者咋舌说:“这可采不了”回去奏明皇帝,把采办的事免了。

  王骘zhi,山东福山今烟台人,是我的烟台老乡。官至闽浙总督c户部尚书。康熙平三藩时,王骘为四川松威道,负责督运军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清史稿说王骘一行“覆舟坠马,屡经险阻,师赖以济”。康熙重修太和殿时,命令到四川找楠木。在四川当过父母官的王骘,觐见皇帝,恳切陈词。大意是说:“四川大多地方是崇山峻岭,只有成都一带有些平地。大木生长地方,是高山深谷c人迹罕至,砍伐很不方便,这才能留下来。民夫进山采木,要攀着藤条c贴着山崖才能走,这就够难的了,而采完了的大木还要从山里运到江边,路途有百八十里,其间深涧急滩,溪流纡折,要花上几个月时间才能运达。运木头要掌握节令,水运必须等到夏秋水大时进行,陆运则要到春冬水小时进行,不是说沿着一条路走几天就到了,难着呢”这就把采木的艰险讲得很实在了。王骘接着说:“四川连遭战祸,几百里地都荒无人烟。臣当年运粮行间,满目疮痍。好不容易平定了,可以休养生息,可是全省到现在也不过有一万八千多丁而已,还比不上其他省一个县的丁多。从这么点人里抽调五千人入山采木,需要的衣服c粮食c器具成百上千,民夫要从千百里外赶来,耕作之事都荒废了,国家上哪儿征税去”一番情真意切,康熙皇帝被说服了,下旨说:“四川屡经兵火,困苦已极,采木累民。塞外松木,取充殿材,足支数百年,何必楠木令免采运。”

  康熙帝年轻时比较开明,他不仅谕准了王骘的奏请,而且批准了湖北巡抚石琳的奏议,放宽了在湖北采木的期限。前面说过,万历时为了重修三大殿,采木的地方有湖广c四川c云贵。康熙一朝,石琳任职湖北,江皋任职广西,王骘任职四川,都能为本地老百姓说话,减轻百姓疾苦。清史稿一个没忘,都把他们体恤民间疾苦的德政记载下来,至今值得称道。

  太和大典

  太和殿奉天殿,皇极殿是明清皇家举行重大典礼,例如登极典礼c大婚典礼c亲征典礼的地方。

  太和殿是政治性c标志性c礼仪性的宫殿建筑。中国被誉为“礼仪之邦”。左传说:“礼,王之大经也。”太和殿是皇帝举行大典礼仪的殿堂,如“三大节”正旦春节c万寿皇帝生日c冬至,其他如登极c大婚c立储c亲征等典礼,在此举行。

  先说登极典礼。就是皇帝登极的即位大典。奉天殿皇极殿,太和殿自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月初一启用,有明一代先后三次遭到焚毁。因为重修工程过于浩大,明朝在北京的十四位皇帝中,有七位皇帝永乐c洪熙c宣德c正统c景泰c泰昌c天启没有在这里登极。清朝在太和殿举行登极大典的皇帝有雍正帝及其以后的诸帝。

  次说大婚典礼。在奉天殿皇极殿c太和殿举行大婚,应是少年天子,因为成年天子已经在登上皇位之前结过婚了,只有少年天子才能在皇帝位上册立皇后并举行大婚礼仪。这样,明朝只有正统帝9岁和万历帝10岁两位少年天子在皇帝任上完成大婚。正统帝朱祁镇在刚修完的奉天殿举行大婚礼仪时,油漆味还没有完全散去。万历帝任上虽然发生了明代最后一次皇极殿大火,但他总算赶在这之前大婚。所以,明朝只有两位皇帝的大婚之礼用上了奉天殿。清朝有顺治6岁c康熙8岁c同治6岁c光绪4岁四位少年天子在太和殿举行大婚典礼溥仪虽3岁登极但结婚时已经退位。

  再说亲征典礼。永乐定都北京后亲征时,奉天殿已经被焚。正统帝亲征蒙古瓦剌时,匆忙无序,一片慌乱,哪里顾得上举行亲征大典正德帝亲征时,怕大臣阻谏,施展小计,秘密进行,也没有举行大典。清朝只有康熙帝亲征过,倒是在太和殿举行过大典。可见,明清两代24帝的500年间,皇帝在太和殿举行亲征大典的,只有清康熙帝举行亲征噶尔丹大典的一个孤例。

  明清在奉天殿皇极殿c太和殿举行的盛大典礼,应是既隆重c又庄严,相反是既纵情任性c又形同儿戏太殿朝会留下不少荒诞不经的故事。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蒙古俺答汗的军队从古北口破塞入关,冲到密云,抢怀柔,围顺义,又到通州堵了白河的渡口,然后蹂躏昌平,甚至跑到明帝的陵寝明十三陵在昌平界内,相当于今京北郊区县横扫一遍,百姓损失无算,“杀掠不可胜纪”。于是“京师戒严,召各镇勤王”。朝臣们都很着急,嘉靖帝却很久不上朝,重大军政机务,没法当面启奏。大臣们轮番请皇帝出来议事,嘉靖帝却总也不肯。多亏礼部尚书徐阶坚持,皇帝才终于答应。

  一天,大臣们在天刚破晓时,就鱼贯入朝,恭恭敬敬地候着皇帝。嘉靖帝什么时候才出来呢明史说是“日晡bu”的时候。“晡”是指申时,也就是午后3点到5点。嘉靖帝到了奉天殿,望着干等了一天的满朝文武大臣,一句话也不说,就给了徐阶一道敕谕,让他把大伙引到午门,“切责之”可怜的大明臣子们,一门心思想保朱姓江山,结果先是吃了闭门羹,继是被变相罚了站c罚了跪,最后是还挨了骂,事情又没办成,心里有多沮丧

  后说宣统皇帝故事。更让清朝大臣丧气的是宣统皇帝。慈禧太后临终前传懿旨,由她夫家侄孙c年仅三岁的溥仪继承光绪皇帝的遗位,并让自己的侄子,溥仪的生父c醇亲王载沣监国。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一月初九日,宣统皇帝登极大典在太和殿举行。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回忆道:

  我被他们折腾了半天,加上那天天气奇冷,因此当他们把我抬到太和殿,放到又高又大的宝座上的时候,早超过了我的耐性限度。我父亲单膝侧身跪在宝座下面,双手扶我,不叫我乱动,我却挣扎着哭喊:“我不挨这儿,我要回家我不挨这儿,我要回家”父亲急得满头是汗。文武百官的三跪九叩没完没了,我的哭叫也越来越响。我父亲只好哄我说:“别哭,别哭,快完了,快完了”典礼结束后,文武百官窃窃私议:“怎么可以说快完了呢”“说要回家可是什么意思呵”王公大臣们,议论纷纷,垂头丧气,认为这是大清皇朝的不祥之兆。

  “末代皇帝”溥仪和他的父亲c监国摄政王载沣像

  礼记乐记说:“礼者,天地之序也。”宣统登极,礼仪失序,变成闹剧,大清覆亡,失去江山,成为必然。辛亥革命,民国建立,宣统退位,结束帝制。冯帅相逼,溥仪出宫,回到醇亲王北府今宋庆龄故居真的是大清朝完了,真的是溥仪回家了

  举贤荐能

  康熙皇帝极为重视选拔人才,并且破格录用人才。他求贤若渴,在太和殿进行博学鸿儒科的举荐与考试,广为招揽人才,希望能争取士人之心,稳固清朝政权。

  康熙十七年1678年正月二十三日,为选拔人才,康熙帝决定在三年一届的科举考试之外,加设博学鸿儒科,亲自考选高官们推荐的人才。康熙帝为什么要在正常科举考试之外特开博学鸿儒科呢因为:

  其一,清朝入主中原已有三十五年,南明几个小王朝都被扑灭,农民军余部也被逐一平息,明遗民有组织的抵抗趋于消弭,太平之世已露端倪。在以武打天下之后,应以文治天下。这就需要争取士人之心。

  其二,时三藩之乱未平,海内骚然,人心不稳。一些士人,心存动摇。安定人心,首要收服士心。

  其三,明末清初的知识分子多有气节,面对满洲政权,虽然硬顶不成,但惹不起总躲得起吧所以,一批才俊,不考功名,不走仕途,游离于体制之外,成为隐逸之士,不能为清廷所用。

  其四,当时在议修明史,需要大批人才,康熙帝想用“特召”的办法,招揽贤能人才,充实修史队伍。

  康熙帝广为招揽人才,争取士人之心

  康熙皇帝确是求贤如渴,制定了宽松的举荐条件。但是,仍有很多士人坚守节操,拒不接受推荐。至于拒绝的办法,则是各显神通:

  一是隐居。比如九岁就能写文章的贺贻孙,江西永新人,名声很响,明亡之后,隐居不出。有官员想举荐他应试博学鸿儒科,写了信给他。贺贻孙见信脸色一变,说:“我逃避得了这个世道,却没逃得了功名啊,功名实在太牵累人了我以后就消失了”于是“剪发衣缁,结茅深山”,就是剪了头发,换上僧人袈裟,逃到深山里,用茅草搭了个房子住着,从此再没有人能找到他的踪迹。

  二是称病。思想家傅山青主,山西阳曲人,明清易代后,就穿上了道士衣服,在地里打个洞居住,赡养老母,直到天下大定,才出门和人来往。他被推荐应试的时候,都七十二岁了,坚决不从。地方官强迫他从命,让人抬着他的床上路进京。到了距京城二十里的地方,他誓死不进城。大学士冯溥看不下去,率先来劝告,朝中大官们也来看望,可是傅山不迎不送,就躺在从家里抬来的床上。左都御使魏象枢一看,上奏说:傅山岁数大了,身体不好。这算给了康熙帝一个台阶下。于是康熙帝下诏,就不让参加考试,封给他一个内阁中书正七品的职务以示荣宠。冯溥要傅山谢恩,不从就让人抬着他去。结果傅山还没进宫,刚望见大清门,触景生情,想起亡明,“大明门”改名“大清门”的伤心往事,让他止不住地流泪,整个身子都扑倒在地。魏象枢大概怕他乱说话,赶紧上前说:“止,止,是即谢矣”行了,行了,这就算谢过恩了等他总算踏上归程的时候,冯溥以下大臣都来送他。只见傅山舒口气,说:从今往后就逃脱出来,没什么牵累了傅山虽名义上当了内阁中书,但他实际上并没有做,而是无论冬夏都只穿布衣,自称为“民”,从不说自己是官,死的时候也穿着道士服入殓。傅山工书画,他曾说:“书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清史稿傅山传说:“人谓此言,非止言书也”人如其字,字如其人,这值得深思。

  三是抗拒。比如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江苏昆山人,明亡之后,誓不降清,“一年之中,半宿旅店”,先后“四谒孝陵,六谒思陵”,心向故明。当时大臣们争相举荐他应试,他不领情,而且“以死自誓”,宁死不从,众人只得作罢。他有位好友,本来关系很紧密,就因为人家应征赴试,便从此绝交。

  四是妥协。大思想家黄宗羲,浙江余姚人,当时获得了叶方蔼的推荐。叶方蔼时任翰林院掌院学士c修明史总裁官,后来担任博学鸿儒科的阅卷官。有这样的人推荐,当然备极荣耀。可是黄宗羲多次辞谢,总算推掉了。博学鸿儒科试后,选出的才俊投入明史的编撰工作,叶方蔼受命监修。他不死心,想请黄宗羲出任顾问。当地最高级官员总督和巡抚备了礼物来聘任黄宗羲,又被推辞掉了。朝廷商议,黄宗羲恐怕来不了了,就请皇帝下令,让浙江巡抚抄录黄宗羲著作中有关明史的部分,送到京城,并让黄宗羲的儿子黄百家参与修史。一天,大学士徐乾学在南书房值班,康熙帝问起遗民中有何贤达,徐乾学又推荐了黄宗羲,并解释说他已经老了。康熙说:“可以请先生到京城来,朕不交办他任何具体事情。等先生要回乡,一定派官员护送他。”徐乾学回说黄宗羲真的很老了,没有来京的意思,引得康熙帝连连叹息人才之难得。康熙帝确有虚怀若谷的求才之心,黄宗羲也就没有一味硬抗。虽然黄宗羲屡辞不就,但明史的纂修者每有大事,常会向他咨询,或请他审稿,或请他提出建议。他还把自己积累的资料给明史馆用。

  大故宫第二部分

  殿试赐宴

  康熙帝的人才选拔政策,使得一年之间,北京“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对于来京的名士,康熙帝想得很周到。他下令户部每月发放太仓大米,把这些人才供养起来,度过天寒日短的冬天再说。等到康熙十八年1679年三月初一,正是北京阳春三月的和暖季节,清代第一次,也是最为盛大的一次博学鸿儒科考试,在太和殿和体仁阁隆重举行。

  康熙朝的博学鸿儒科考试,究竟在哪里举行有说在太和殿,也有说在体仁阁。清史稿彭孙遹传记载:召试太和殿,赐宴体仁阁。当时参加考试的尤侗也记作:“太和殿御试,赐饭体仁阁下。”这是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