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节
责一名御史,竟然扯上该人“薰染方苞造言生事c欺世盗名之恶习”。又过了两年,乾隆帝批评泄露朝廷涉密,又拿方苞做靶子,可见余怒未息。
乾隆七年1742年,方苞分纂“三礼”中的周礼完成。皇帝赏给翰林院侍讲品级顶戴,准其回籍。清史稿方苞传卷二百九十方苞回家后七年多,讲学授徒,著文赋诗,虽少些官场热闹,却多些文化成果。桐城人方苞治学“为古文正宗”并提倡“义法”,尔后刘大櫆提出“神气”,姚鼐再力倡“义理c考据c辞章”就是观点c材料c文章,今人仍受启发。他们开创“桐城派”,被尊为“桐城派三祖”,影响广泛而深远。
武英避难
对方苞来说,武英殿修书的经历,成就了仕途的顶峰,而对同时代的陈鹏年来说,三度奉旨入武英殿修书,却成了仕途遇险时的武英避难所。
陈鹏年16631723年,湖南湘潭人。康熙三十年1691年中进士,出任浙江西安今浙江衢州境内知县。他三次蒙受大难,三次武英修书。
一蒙难一修书。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康熙帝第五次南巡。江南江西总督阿山召集属下,商量加征地丁银,作为皇帝巡幸的接待费。陈鹏年身为下级,竭力反对,事情告吹。阿山和陈鹏年结下疙瘩,又让陈鹏年去主管建造行宫。阿山的侍从向陈鹏年索贿,都被顶了回去,于是嫉恨陈鹏年的人就开始传闲话。康熙帝要到京口今江苏镇江检阅水师,阿山成心刁难陈鹏年,命令他在江上垒石铺路,限期一天完工。江流湍急,施工困难。众人担心完不成任务,人心惶遽。陈鹏年亲自率百姓运输土石,到黎明时,工程告竣。阿山还不罢休,又上奏折,参劾陈鹏年贪污残暴,将他关押在江宁监狱。阿山必欲致陈鹏年于死地,加上“大不敬”的罪名。就是他在任江宁知府时,下令封闭妓院,并将其改为讲堂,悬榜曰“天语丁宁”,每月宣讲圣谕。这本是好事,但陈鹏年被阿山指为亵渎圣谕,论罪当斩。消息一出,江宁百姓,呼号罢市,千余士子,举幡叩阍告御状,江宁织造曹寅也叩头为陈鹏年祈情。康熙帝经过调查,命陈鹏年罢官免死,征入武英殿修书。是为陈鹏年第一次入武英殿修书。
陈鹏年逃过一劫,蒙恩免死,感激涕零,对修书事,格外用心。他曾有初伏直武英殿诗,其小序云:“奉命直武英殿,日在凉堂广厦之间,带星而入,昏黑而返。”起早贪黑,辛劳修书。
二蒙难二修书。陈鹏年一干就是三年。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陈鹏年再次被启用,出任苏州知府,后任江苏布政使。他一如从前,改革风俗,清理积案。当地发生饥荒和瘟疫,清史稿陈鹏年传说他亲自“周历村墟,询民疾苦,请赈贷,全活甚众”。他获得巡抚张伯行的器重:“事无钜细,倚以裁决。”不料就此卷入总督和巡抚矛盾漩涡之中,再遭厄运。清制:各省设巡抚,一省或数省设总督;总督和巡抚往往同城,引起很多摩擦。当时的两江总督噶礼,不仅和巡抚张伯行矛盾很深,而且陈鹏年“素伉直,忤噶礼”,也和陈鹏年矛盾很深。噶礼找茬弹劾陈鹏年,不仅要夺他的官,而且要将他遣戍黑龙江。翌年,危难之时,又是康熙帝下旨宽宥,让陈鹏年回京到武英殿修书。是为陈鹏年第二次入武英殿修书。
三蒙难三修书。噶礼仍穷追不舍,又上书康熙帝,举报陈鹏年写“反诗”。康熙帝把诗发给阁臣传阅,说:“朕阅其诗,并无干碍。朕纂辑群书甚多,诗中所用典故,朕皆知之今与尔等公看,可知朕心之公矣”还下谕:“噶礼曾奏陈鹏年诗语悖谬。宵人伎俩,大率如此。朕岂受若辈欺耶”为陈鹏年主持了公道。后世有人称赞康熙帝此举“如神之哲,洞察隐微,可为万世法”。这自然有些过誉,但康熙帝的博览群书c明察秋毫,的确让陈鹏年又躲过一次生死劫难。武英殿的“凉堂广厦”,也再次成为陈鹏年仕途受挫时的避难所。是为陈鹏年第三次入武英殿修书。
康熙六十年1721年,黄河决口。康熙帝想起了当年赈灾的陈鹏年,第三次启用他,让他去治河,不久任河道总督。他忙得没时间回府,“止宿河堧ruán,寝食俱废”清史稿陈鹏年传卷二百七十七,就是夜宿河堤旁空地,废寝忘食,日晒水浸,洁己奉公,疲病交加。雍正元年1723年,陈鹏年病逝于治河工地,年六十。雍正帝下谕说:“鹏年积劳成疾,没于公所。闻其家有八旬老母,室如悬罄。此真鞠躬尽瘁c死而后已之臣。”陈鹏年官到总督正部,积劳成疾,累死之后,家贫如洗,四壁空空,就像倒悬的罄一样。陈鹏年身后谥“恪勤”,可谓恰如其分恪尽职守c勤勉任事。他的两个儿子树芝c树萱,也在武英殿校对书籍。
方苞和陈鹏年,是武英殿修书官员的代表。当时,皇帝简选全国最有学问的大量官员参加修纂工作,选定的工匠也是百里挑一的。清代康雍乾时期武英殿编修与刻印的图书,用欧阳询c赵孟頫字体,可谓是书写精秀,刻字精良,校勘精细,纸墨精粹,印刷精湛,装潢精美,流传四海,嘉惠士林。康雍乾时期武英殿图书刻本,张秀民中国印刷史赞誉为“尽善尽美,跨越两宋”,版本学上称之为“殿本”。
图为乾隆年武英殿刻满文大藏经经版
武英殿的刻书,几乎囊括了清代历朝圣训c方咯c御制诗文集及历朝奏议等,内容遍及经c史c子c集,总计633种,53221册,于文化传承,其功绩大焉。
父子宰相
翁心存c翁同龢父子,江苏常熟今常熟市人,就是人们尽知的沙家浜故事发生的地方。翁家是常熟。翁氏一门,两朝宰相,两代帝师,两位状元,兄弟巡抚,三子公卿,四世翰林。翁氏家族有什么特点呢
耕读之家。翁家有一幅对联:上联是:绵世泽莫如为善;下联是:振家声还是读书。上联说的是做人,下联说的是修身。
翁心存17911862年,出身耕读之家。父亲翁咸封家境贫寒,节衣缩食,勤苦读书,中乾隆举人,为海州今连云港市学正教育局长。心存用功读书,考中进士。但是,翁心存痛失状元:宰相英和主试,定江苏翁心存为一甲一名,但另一人提议定为广东人,英不同意。在关键时刻,英身体不适,请同仁完卷,竟将翁卷放在一边,于是翁心存失去状元。而其子同龢c孙曾源为状元。史称:“郁之愈久,发之愈光。”后在上书房,做皇子老师。心存为皇六子恭亲王奕訢老师,这是他后来仕途宏达的关键。他是道光c咸丰两朝重臣,官阶逐步高升由顺天府尹,历官工c刑c兵c吏c户五个部的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协办大学士c体仁阁大学士。翁心存在朝与肃顺后为咸丰帝顾命大臣同官,但二人不和。肃顺等兴起户部大狱,差点要了他的命,先议降五级,后革职留任。咸丰帝死,同治帝立,恭亲王奕訢辅政,得到启用。不久,病死。有知止斋日记手稿藏国家图书馆。他的母亲许氏“通诗c易,五经大义,尤好观史”。不仅教子读书,还教子做人,家训是:“行好事,做好人。”
幸为帝师。翁同龢18301904年,身上有两个哥哥:长兄同书,进士,官安徽巡抚;次兄同爵,官湖北巡抚,署湖广总督。同龢出生在北京,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他在常熟读书,春天虞山百花盛开,不出书房一步;夏天酷热蚊子叮咬,他在几案下放个大瓮既消暑又防蚊;冬天,手持铜炉,诵读不辍。同龢26岁中状元。先后任同治帝c光绪帝老师。曾任都察院左都御使,刑部c工部和户部的尚书,体仁阁大学士c军机大臣c总理各国事务大臣。光绪帝“每事必问同龢,眷倚尤重”。他在刑部任职时,处理“杨乃武与小白菜案”,经省c府c县三级,七审七结,但浙江官员三十多人联名上告,慈禧太后命重审。翁同龢亲自访查,查阅案卷,反复议商,奏报慈禧,此案三年,最后平反。翁同龢在中法c中日之战的主战与主和,在戊戌变法中的态度,学界有不同声音。在戊戌政变后,光绪帝被囚禁,翁同龢被革职“著即行革职,永不叙用,交地方官,严加管束”。
晚年悲凉。翁同龢生命的最后10年,不是回家颐养天年,而是待罪惶恐度日。行动受到监视与限制,还要到县衙去“听训”。他深怕慈禧太后一不高兴,或懿命自裁,或抄家问罪。他为表现不问政治,不与友朋往来“灯市繁华常避影,酒场热闹早抽身”。他还在家乡西山祖墓旁盖一座屋宇,名“瓶庐”,寓意是“守口如瓶”,结庐隐居。院中设置正方形石板一块,重大节日在石板上遥向北京紫禁城叩头。晚上也不安宁,常“中夜惊起”,“梦闻霹雳”。过着“与鱼鸟相亲”c“寂寞似孤僧”的生活。翁同龢在家做了两件事:一是购买一口快刀,二是屋旁挖一眼井,准备随时以刀自裁或投井自尽。
翁同龢是同治c光绪的老师,晚年却极为悲凉
左传说:“君以此始,必以此终。”翁心存c翁同龢父子的突起,因为是帝王之师恭亲王c同治帝c光绪帝,光绪帝从皇帝宝座上跌落,翁同龢自然也跟着革职还乡。不过,翁同龢给慈安和慈禧两宫太后讲过课,所以慈禧最后给他留了一条活路,没有赐他自裁。他的故居,保存尚好,今为翁同龢纪念馆。
给人点燃一盏善灯,为己留下一缕光明。翁同龢爱才c重才c惜才c举才。翁同龢识拔张謇,终成状元,是清代科举史上的一段佳话。当年张謇科举考试,屡试不中,失去信心,经济拮据,改从实业,放弃科举。翁同龢不仅给予经济支持,而且予以精神鼓励。光绪十一年1885年张謇赴北京应顺天乡试,翁为主考官。试前,翁亲到张住处东单牌楼关帝庙探访,考试后亲阅张的试卷,录为举人第二名。光绪二十年1894年,42岁的张謇最后一次赴京参加会试,中贡士第十名。殿试时,翁命收卷官等候张交卷,直送他手里。翁亲阅张謇试卷,评语为“文气甚老,字亦雅,非常手也”。次日评定前十名次序,相传翁将张謇试卷放在最上面,又向帝力荐,光绪帝钦定,张謇中本恩科状元。
翁同龢落魄回乡后,想结庐隐居,但无钱构筑。张謇仗义而为,给予资助,得以建成。另一门生是张元济,光绪十八年1892年进士,后为商务印书馆负责人。张元济主持涵芬楼影印出版瓶庐丛稿和翁文恭公日记,今有中华书局翁同龢日记点校本,使翁同龢著述得以广为传播。
乾清宫门
乾清门是外朝和内廷的分界。门前有一条横街,俗称“天街”往东,出景运门通太上皇的宁寿宫;往西,出隆宗门通皇太后的慈宁宫;往南,迎面是保和殿。门里是后宫区,外朝大臣c皇亲国戚及其他人等,非经皇帝特许,万万不能进入乾清门,擅入者,处绞刑;而后宫妃嫔宫女们,没有得到皇帝许可,也绝对不可以随便外出乾清门,违反者,受严处。
乾清门在清代兼为处理政务的场所,特别是康熙朝的“御门听政”主要在这里。乾清门给历史留下最深刻的记忆是“御门听政”。许多重要决策是在乾清门“御门听政”时做出的。康熙大帝的勤政,五十五年,寒暑无间,坚持不懈,一以贯之,难能可贵,值得史鉴。
乾清门是外朝和内廷的分界,擅入擅出者要受到严处
御门听政是明清皇帝处理军政要务的一种重要会议形式。所谓“御门听政”,通俗地说,就是皇帝办公会议。御门听政,常在早上举行,所以又称早朝。皇帝在太和殿举行的朝会,叫作大朝;在乾清门等处举行的日常朝会,叫作常朝。明朝皇帝御门听政,早期在奉天门皇极门,文武官员每天拂晓到奉天门早朝,皇帝接受朝拜,处理政事。清初御门听政在乾清门。如皇帝在皇宫外活动,那就随皇帝行宫所在地而规定处理政务的场所。
清朝初期御门听政的场所,为什么由太和门改到乾清门呢我想,太和门在皇宫最南端,皇帝住在乾清宫,每天早上要从后宫乘舆,经过大半个皇宫,路程远,费时间,动静大,不方便。皇帝在乾清门听政,出了乾清宫,没有几步,很快就到,便捷得多。虽说乾清门不如太和门气派,但它接近后宫,比较实际,效率也高,体现了康熙帝不摆排场c讲求实效的作风。
清朝御门听政,从顺治朝开始,到康熙朝,逐渐制度化c规范化。在乾清门的门道设“黼扆”fuyi,就是围帐;帐前设御座宝座,座前设御案,案上放置奏疏或奏折。大臣跪拜时,乾隆五年1740年命设毡垫,这是乾清门设毡垫的开端。养吉斋丛录
清朝御门听政时间,夏c秋为辰初早七时,冬c春为辰正早八时。北京冬天很冷,早晨更冷,虽设围帐,也要取暖,御座前设两个铜火盆。乾清门是开敞的,虽有火盆,还是很冷。这种取暖同现代暖气相比,可要寒冷多了
御门听政时参加的官员,有大学士c六部九卿六部尚书加左都御使c理藩院尚书c通政使,内阁学士,翰林院侍读c侍讲,日讲起居注官c各部相关官员等,一般十来人。
御门听政仪式,与会官员,先在午门外汇合,传旨宣召,鱼贯而入,到乾清门。跪迎皇帝升座,记注官等就位侍立。与会官员,分列东西,按级序立。部院奏事官员,捧疏者到正中,靠近黄案前跪,奏事毕,兴,退回原班。吏部引见各部院属官毕,退。记注官立御榻之右。每奏一事,皇帝降旨,大学士c学士承旨讫,兴。皇帝还宫,皆退。迟到官员要受申斥或处分。设满c汉科道官各一员侍班,纠参失仪官员。
会议文件奏疏或奏折,一式两份,一份呈上御案,一份由内阁学士捧本在御前背诵,如果记忆不熟或满语生疏,会受到斥责或处分。每本奏完,皇帝用满语或汉语降旨。一段时间,文件批写,都在乾清门。在诸学士执笔批写中,以折尔肯的书写为最快。诸臣一二张没写完,折尔肯已写完五张。他的草书更快,时人皆称他为“文坛飞将”。散会后,文件交内阁,遵旨缮写处理。副本交内阁或军机处存档,成为军机处录副,这就是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内阁或军机处的档案。
清帝御门听政,议决重大治策。
先说治河决策。据郎潜纪闻记载:御门听政时,皇帝与大臣商讨治河方略。巡抚张伯行熟谙水性,面奏河务。康熙帝反问,张伯行从衣袖里取出地图,一面比画,一面答辩。大臣牛钮当即斥责张伯行狂妄。康熙帝说:“毕竟是他留心,即书本亦是他看过,尔等谁留心者”张伯行留心河务,不仅实地考察,还查阅书上记载,你们谁这样留心过诸位大臣,闭口不言。
次说版图大事。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五月初一,康熙帝御乾清门,派内大臣索额图c佟国维c马喇等一行,出使俄罗斯国。命选精骑万余人扈行,私从仆马,数字过万,旌旗绵延,三十余里。行前,康熙帝指示索额图等,大意是:俄罗斯侵占我边境,交战在黑龙江c松花江c呼玛尔江等处,占据我属尼布楚今涅尔琴斯克c雅克萨今阿尔巴津地方,收纳我逃人根特木尔等。为反击侵入,我兵筑黑龙江城今漠河黑龙江北岸,两次进剿雅克萨,攻围其城。这就是同俄罗斯关系的原委。黑龙江地方,最为重要。嫩江而下为松花江,松花江而下为黑龙江,还有恒滚c牛满c精奇里等江,都汇流入黑龙江,直达于海。当天,索额图等启行。但因噶尔丹叛乱,召索额图一行回京。局势稍定后,再派索额图等出使,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与俄国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中俄东北部边界。
康熙书房上
乾清宫庭院在清顺治c康熙两朝,实际上是当时中国的政治中心c国家权力重心。皇帝日常办公c接见臣工c读书学习c生活起居,皇子读书和皇帝办公厅包括秘书处c机要处c侍卫处c研究室c智囊团等,都集中在这座庭院里。
康熙书房就是南书房,在乾清门到乾清宫这个相对的乾清宫庭院里,院的周围有40间门庑环绕,四维面主要有四殿昭仁殿c弘德殿c端凝殿和懋勤殿c三房南书房c上书房和敬事房c两处奏事处c批本处和一宫乾清宫等建筑和机构,其中乾清门里西侧,坐南朝北的一处就是南书房。
南书房为康熙帝创立,位于乾清宫庭院内
南书房的设立是康熙帝的一个创造,这是应军事之需c行政之需c学问之需和情趣之需。说军事之需,是因为当时正进行平定三藩之乱的战争,军报紧急而繁多,指示应迅速及时,皇帝身边需要有军政顾问和机要秘书。说行政之需,是因为康熙帝是勤政君主,三藩平定后,皇权集中,日理万机,处理政务,也需要一个贴近的咨询c秘书班子。说学问之需,是因为康熙帝酷爱读书学习,经史子集,天文地理,算学音律,地方民情,随时请教和探讨,需要身边有机要的师友。说情趣之需,是因为康熙帝喜欢书法c绘画c诗词c文玩,也需要人同趣相通,同好相逑。所以,南书房建立后,没有因平定三藩之战结束而结束,而是坚持下来,并制度化c规范化。
康熙帝设立南书房的最初动因是:其一,康熙帝身边的太监c宫女,没有文化或文化不高,不能同他研讨经史,切磋书法;其二,各大臣都有职务,也不能随时陪伴身边,日侍左右;其三,他们住地离皇宫较远,随时咨商,很不方便,每日派员,轮流值班。其四,加强皇权,抑制旗权。所以要设南书房,这些随侍左右的大臣应是:品德高尚,学艺专长,任事专职,住近宫廷。
南书房的名称。“书房”是清入关前的旧名,“南”字是因书房在乾清宫南面,所以称南书房,又称南斋。雍正时在圆明园也设有南书房。最早正式入直南书房的官员为张英和高士奇。南书房官员称南书房行走,但自大学士到侍郎等,都称翰林,进出南书房,可走乾清门。但进出门时都由内监或侍卫陪同,不可个人单独进出,在书房门外的院里也不能随便走动。
南书房的官员,地位特殊,称为“内廷”。“内廷”官员有哪些人呢一是御前大臣,二是军机大臣,三是南书房翰林,四是上书房师傅,五是内务府总管。就连内阁大学士c内阁官员都算外廷,而不算内廷。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内阁为外廷。内阁又为什么算外廷因为雍正朝从内阁分出军机处,军机大臣算
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
乾隆七年1742年,方苞分纂“三礼”中的周礼完成。皇帝赏给翰林院侍讲品级顶戴,准其回籍。清史稿方苞传卷二百九十方苞回家后七年多,讲学授徒,著文赋诗,虽少些官场热闹,却多些文化成果。桐城人方苞治学“为古文正宗”并提倡“义法”,尔后刘大櫆提出“神气”,姚鼐再力倡“义理c考据c辞章”就是观点c材料c文章,今人仍受启发。他们开创“桐城派”,被尊为“桐城派三祖”,影响广泛而深远。
武英避难
对方苞来说,武英殿修书的经历,成就了仕途的顶峰,而对同时代的陈鹏年来说,三度奉旨入武英殿修书,却成了仕途遇险时的武英避难所。
陈鹏年16631723年,湖南湘潭人。康熙三十年1691年中进士,出任浙江西安今浙江衢州境内知县。他三次蒙受大难,三次武英修书。
一蒙难一修书。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康熙帝第五次南巡。江南江西总督阿山召集属下,商量加征地丁银,作为皇帝巡幸的接待费。陈鹏年身为下级,竭力反对,事情告吹。阿山和陈鹏年结下疙瘩,又让陈鹏年去主管建造行宫。阿山的侍从向陈鹏年索贿,都被顶了回去,于是嫉恨陈鹏年的人就开始传闲话。康熙帝要到京口今江苏镇江检阅水师,阿山成心刁难陈鹏年,命令他在江上垒石铺路,限期一天完工。江流湍急,施工困难。众人担心完不成任务,人心惶遽。陈鹏年亲自率百姓运输土石,到黎明时,工程告竣。阿山还不罢休,又上奏折,参劾陈鹏年贪污残暴,将他关押在江宁监狱。阿山必欲致陈鹏年于死地,加上“大不敬”的罪名。就是他在任江宁知府时,下令封闭妓院,并将其改为讲堂,悬榜曰“天语丁宁”,每月宣讲圣谕。这本是好事,但陈鹏年被阿山指为亵渎圣谕,论罪当斩。消息一出,江宁百姓,呼号罢市,千余士子,举幡叩阍告御状,江宁织造曹寅也叩头为陈鹏年祈情。康熙帝经过调查,命陈鹏年罢官免死,征入武英殿修书。是为陈鹏年第一次入武英殿修书。
陈鹏年逃过一劫,蒙恩免死,感激涕零,对修书事,格外用心。他曾有初伏直武英殿诗,其小序云:“奉命直武英殿,日在凉堂广厦之间,带星而入,昏黑而返。”起早贪黑,辛劳修书。
二蒙难二修书。陈鹏年一干就是三年。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陈鹏年再次被启用,出任苏州知府,后任江苏布政使。他一如从前,改革风俗,清理积案。当地发生饥荒和瘟疫,清史稿陈鹏年传说他亲自“周历村墟,询民疾苦,请赈贷,全活甚众”。他获得巡抚张伯行的器重:“事无钜细,倚以裁决。”不料就此卷入总督和巡抚矛盾漩涡之中,再遭厄运。清制:各省设巡抚,一省或数省设总督;总督和巡抚往往同城,引起很多摩擦。当时的两江总督噶礼,不仅和巡抚张伯行矛盾很深,而且陈鹏年“素伉直,忤噶礼”,也和陈鹏年矛盾很深。噶礼找茬弹劾陈鹏年,不仅要夺他的官,而且要将他遣戍黑龙江。翌年,危难之时,又是康熙帝下旨宽宥,让陈鹏年回京到武英殿修书。是为陈鹏年第二次入武英殿修书。
三蒙难三修书。噶礼仍穷追不舍,又上书康熙帝,举报陈鹏年写“反诗”。康熙帝把诗发给阁臣传阅,说:“朕阅其诗,并无干碍。朕纂辑群书甚多,诗中所用典故,朕皆知之今与尔等公看,可知朕心之公矣”还下谕:“噶礼曾奏陈鹏年诗语悖谬。宵人伎俩,大率如此。朕岂受若辈欺耶”为陈鹏年主持了公道。后世有人称赞康熙帝此举“如神之哲,洞察隐微,可为万世法”。这自然有些过誉,但康熙帝的博览群书c明察秋毫,的确让陈鹏年又躲过一次生死劫难。武英殿的“凉堂广厦”,也再次成为陈鹏年仕途受挫时的避难所。是为陈鹏年第三次入武英殿修书。
康熙六十年1721年,黄河决口。康熙帝想起了当年赈灾的陈鹏年,第三次启用他,让他去治河,不久任河道总督。他忙得没时间回府,“止宿河堧ruán,寝食俱废”清史稿陈鹏年传卷二百七十七,就是夜宿河堤旁空地,废寝忘食,日晒水浸,洁己奉公,疲病交加。雍正元年1723年,陈鹏年病逝于治河工地,年六十。雍正帝下谕说:“鹏年积劳成疾,没于公所。闻其家有八旬老母,室如悬罄。此真鞠躬尽瘁c死而后已之臣。”陈鹏年官到总督正部,积劳成疾,累死之后,家贫如洗,四壁空空,就像倒悬的罄一样。陈鹏年身后谥“恪勤”,可谓恰如其分恪尽职守c勤勉任事。他的两个儿子树芝c树萱,也在武英殿校对书籍。
方苞和陈鹏年,是武英殿修书官员的代表。当时,皇帝简选全国最有学问的大量官员参加修纂工作,选定的工匠也是百里挑一的。清代康雍乾时期武英殿编修与刻印的图书,用欧阳询c赵孟頫字体,可谓是书写精秀,刻字精良,校勘精细,纸墨精粹,印刷精湛,装潢精美,流传四海,嘉惠士林。康雍乾时期武英殿图书刻本,张秀民中国印刷史赞誉为“尽善尽美,跨越两宋”,版本学上称之为“殿本”。
图为乾隆年武英殿刻满文大藏经经版
武英殿的刻书,几乎囊括了清代历朝圣训c方咯c御制诗文集及历朝奏议等,内容遍及经c史c子c集,总计633种,53221册,于文化传承,其功绩大焉。
父子宰相
翁心存c翁同龢父子,江苏常熟今常熟市人,就是人们尽知的沙家浜故事发生的地方。翁家是常熟。翁氏一门,两朝宰相,两代帝师,两位状元,兄弟巡抚,三子公卿,四世翰林。翁氏家族有什么特点呢
耕读之家。翁家有一幅对联:上联是:绵世泽莫如为善;下联是:振家声还是读书。上联说的是做人,下联说的是修身。
翁心存17911862年,出身耕读之家。父亲翁咸封家境贫寒,节衣缩食,勤苦读书,中乾隆举人,为海州今连云港市学正教育局长。心存用功读书,考中进士。但是,翁心存痛失状元:宰相英和主试,定江苏翁心存为一甲一名,但另一人提议定为广东人,英不同意。在关键时刻,英身体不适,请同仁完卷,竟将翁卷放在一边,于是翁心存失去状元。而其子同龢c孙曾源为状元。史称:“郁之愈久,发之愈光。”后在上书房,做皇子老师。心存为皇六子恭亲王奕訢老师,这是他后来仕途宏达的关键。他是道光c咸丰两朝重臣,官阶逐步高升由顺天府尹,历官工c刑c兵c吏c户五个部的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协办大学士c体仁阁大学士。翁心存在朝与肃顺后为咸丰帝顾命大臣同官,但二人不和。肃顺等兴起户部大狱,差点要了他的命,先议降五级,后革职留任。咸丰帝死,同治帝立,恭亲王奕訢辅政,得到启用。不久,病死。有知止斋日记手稿藏国家图书馆。他的母亲许氏“通诗c易,五经大义,尤好观史”。不仅教子读书,还教子做人,家训是:“行好事,做好人。”
幸为帝师。翁同龢18301904年,身上有两个哥哥:长兄同书,进士,官安徽巡抚;次兄同爵,官湖北巡抚,署湖广总督。同龢出生在北京,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他在常熟读书,春天虞山百花盛开,不出书房一步;夏天酷热蚊子叮咬,他在几案下放个大瓮既消暑又防蚊;冬天,手持铜炉,诵读不辍。同龢26岁中状元。先后任同治帝c光绪帝老师。曾任都察院左都御使,刑部c工部和户部的尚书,体仁阁大学士c军机大臣c总理各国事务大臣。光绪帝“每事必问同龢,眷倚尤重”。他在刑部任职时,处理“杨乃武与小白菜案”,经省c府c县三级,七审七结,但浙江官员三十多人联名上告,慈禧太后命重审。翁同龢亲自访查,查阅案卷,反复议商,奏报慈禧,此案三年,最后平反。翁同龢在中法c中日之战的主战与主和,在戊戌变法中的态度,学界有不同声音。在戊戌政变后,光绪帝被囚禁,翁同龢被革职“著即行革职,永不叙用,交地方官,严加管束”。
晚年悲凉。翁同龢生命的最后10年,不是回家颐养天年,而是待罪惶恐度日。行动受到监视与限制,还要到县衙去“听训”。他深怕慈禧太后一不高兴,或懿命自裁,或抄家问罪。他为表现不问政治,不与友朋往来“灯市繁华常避影,酒场热闹早抽身”。他还在家乡西山祖墓旁盖一座屋宇,名“瓶庐”,寓意是“守口如瓶”,结庐隐居。院中设置正方形石板一块,重大节日在石板上遥向北京紫禁城叩头。晚上也不安宁,常“中夜惊起”,“梦闻霹雳”。过着“与鱼鸟相亲”c“寂寞似孤僧”的生活。翁同龢在家做了两件事:一是购买一口快刀,二是屋旁挖一眼井,准备随时以刀自裁或投井自尽。
翁同龢是同治c光绪的老师,晚年却极为悲凉
左传说:“君以此始,必以此终。”翁心存c翁同龢父子的突起,因为是帝王之师恭亲王c同治帝c光绪帝,光绪帝从皇帝宝座上跌落,翁同龢自然也跟着革职还乡。不过,翁同龢给慈安和慈禧两宫太后讲过课,所以慈禧最后给他留了一条活路,没有赐他自裁。他的故居,保存尚好,今为翁同龢纪念馆。
给人点燃一盏善灯,为己留下一缕光明。翁同龢爱才c重才c惜才c举才。翁同龢识拔张謇,终成状元,是清代科举史上的一段佳话。当年张謇科举考试,屡试不中,失去信心,经济拮据,改从实业,放弃科举。翁同龢不仅给予经济支持,而且予以精神鼓励。光绪十一年1885年张謇赴北京应顺天乡试,翁为主考官。试前,翁亲到张住处东单牌楼关帝庙探访,考试后亲阅张的试卷,录为举人第二名。光绪二十年1894年,42岁的张謇最后一次赴京参加会试,中贡士第十名。殿试时,翁命收卷官等候张交卷,直送他手里。翁亲阅张謇试卷,评语为“文气甚老,字亦雅,非常手也”。次日评定前十名次序,相传翁将张謇试卷放在最上面,又向帝力荐,光绪帝钦定,张謇中本恩科状元。
翁同龢落魄回乡后,想结庐隐居,但无钱构筑。张謇仗义而为,给予资助,得以建成。另一门生是张元济,光绪十八年1892年进士,后为商务印书馆负责人。张元济主持涵芬楼影印出版瓶庐丛稿和翁文恭公日记,今有中华书局翁同龢日记点校本,使翁同龢著述得以广为传播。
乾清宫门
乾清门是外朝和内廷的分界。门前有一条横街,俗称“天街”往东,出景运门通太上皇的宁寿宫;往西,出隆宗门通皇太后的慈宁宫;往南,迎面是保和殿。门里是后宫区,外朝大臣c皇亲国戚及其他人等,非经皇帝特许,万万不能进入乾清门,擅入者,处绞刑;而后宫妃嫔宫女们,没有得到皇帝许可,也绝对不可以随便外出乾清门,违反者,受严处。
乾清门在清代兼为处理政务的场所,特别是康熙朝的“御门听政”主要在这里。乾清门给历史留下最深刻的记忆是“御门听政”。许多重要决策是在乾清门“御门听政”时做出的。康熙大帝的勤政,五十五年,寒暑无间,坚持不懈,一以贯之,难能可贵,值得史鉴。
乾清门是外朝和内廷的分界,擅入擅出者要受到严处
御门听政是明清皇帝处理军政要务的一种重要会议形式。所谓“御门听政”,通俗地说,就是皇帝办公会议。御门听政,常在早上举行,所以又称早朝。皇帝在太和殿举行的朝会,叫作大朝;在乾清门等处举行的日常朝会,叫作常朝。明朝皇帝御门听政,早期在奉天门皇极门,文武官员每天拂晓到奉天门早朝,皇帝接受朝拜,处理政事。清初御门听政在乾清门。如皇帝在皇宫外活动,那就随皇帝行宫所在地而规定处理政务的场所。
清朝初期御门听政的场所,为什么由太和门改到乾清门呢我想,太和门在皇宫最南端,皇帝住在乾清宫,每天早上要从后宫乘舆,经过大半个皇宫,路程远,费时间,动静大,不方便。皇帝在乾清门听政,出了乾清宫,没有几步,很快就到,便捷得多。虽说乾清门不如太和门气派,但它接近后宫,比较实际,效率也高,体现了康熙帝不摆排场c讲求实效的作风。
清朝御门听政,从顺治朝开始,到康熙朝,逐渐制度化c规范化。在乾清门的门道设“黼扆”fuyi,就是围帐;帐前设御座宝座,座前设御案,案上放置奏疏或奏折。大臣跪拜时,乾隆五年1740年命设毡垫,这是乾清门设毡垫的开端。养吉斋丛录
清朝御门听政时间,夏c秋为辰初早七时,冬c春为辰正早八时。北京冬天很冷,早晨更冷,虽设围帐,也要取暖,御座前设两个铜火盆。乾清门是开敞的,虽有火盆,还是很冷。这种取暖同现代暖气相比,可要寒冷多了
御门听政时参加的官员,有大学士c六部九卿六部尚书加左都御使c理藩院尚书c通政使,内阁学士,翰林院侍读c侍讲,日讲起居注官c各部相关官员等,一般十来人。
御门听政仪式,与会官员,先在午门外汇合,传旨宣召,鱼贯而入,到乾清门。跪迎皇帝升座,记注官等就位侍立。与会官员,分列东西,按级序立。部院奏事官员,捧疏者到正中,靠近黄案前跪,奏事毕,兴,退回原班。吏部引见各部院属官毕,退。记注官立御榻之右。每奏一事,皇帝降旨,大学士c学士承旨讫,兴。皇帝还宫,皆退。迟到官员要受申斥或处分。设满c汉科道官各一员侍班,纠参失仪官员。
会议文件奏疏或奏折,一式两份,一份呈上御案,一份由内阁学士捧本在御前背诵,如果记忆不熟或满语生疏,会受到斥责或处分。每本奏完,皇帝用满语或汉语降旨。一段时间,文件批写,都在乾清门。在诸学士执笔批写中,以折尔肯的书写为最快。诸臣一二张没写完,折尔肯已写完五张。他的草书更快,时人皆称他为“文坛飞将”。散会后,文件交内阁,遵旨缮写处理。副本交内阁或军机处存档,成为军机处录副,这就是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内阁或军机处的档案。
清帝御门听政,议决重大治策。
先说治河决策。据郎潜纪闻记载:御门听政时,皇帝与大臣商讨治河方略。巡抚张伯行熟谙水性,面奏河务。康熙帝反问,张伯行从衣袖里取出地图,一面比画,一面答辩。大臣牛钮当即斥责张伯行狂妄。康熙帝说:“毕竟是他留心,即书本亦是他看过,尔等谁留心者”张伯行留心河务,不仅实地考察,还查阅书上记载,你们谁这样留心过诸位大臣,闭口不言。
次说版图大事。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五月初一,康熙帝御乾清门,派内大臣索额图c佟国维c马喇等一行,出使俄罗斯国。命选精骑万余人扈行,私从仆马,数字过万,旌旗绵延,三十余里。行前,康熙帝指示索额图等,大意是:俄罗斯侵占我边境,交战在黑龙江c松花江c呼玛尔江等处,占据我属尼布楚今涅尔琴斯克c雅克萨今阿尔巴津地方,收纳我逃人根特木尔等。为反击侵入,我兵筑黑龙江城今漠河黑龙江北岸,两次进剿雅克萨,攻围其城。这就是同俄罗斯关系的原委。黑龙江地方,最为重要。嫩江而下为松花江,松花江而下为黑龙江,还有恒滚c牛满c精奇里等江,都汇流入黑龙江,直达于海。当天,索额图等启行。但因噶尔丹叛乱,召索额图一行回京。局势稍定后,再派索额图等出使,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与俄国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中俄东北部边界。
康熙书房上
乾清宫庭院在清顺治c康熙两朝,实际上是当时中国的政治中心c国家权力重心。皇帝日常办公c接见臣工c读书学习c生活起居,皇子读书和皇帝办公厅包括秘书处c机要处c侍卫处c研究室c智囊团等,都集中在这座庭院里。
康熙书房就是南书房,在乾清门到乾清宫这个相对的乾清宫庭院里,院的周围有40间门庑环绕,四维面主要有四殿昭仁殿c弘德殿c端凝殿和懋勤殿c三房南书房c上书房和敬事房c两处奏事处c批本处和一宫乾清宫等建筑和机构,其中乾清门里西侧,坐南朝北的一处就是南书房。
南书房为康熙帝创立,位于乾清宫庭院内
南书房的设立是康熙帝的一个创造,这是应军事之需c行政之需c学问之需和情趣之需。说军事之需,是因为当时正进行平定三藩之乱的战争,军报紧急而繁多,指示应迅速及时,皇帝身边需要有军政顾问和机要秘书。说行政之需,是因为康熙帝是勤政君主,三藩平定后,皇权集中,日理万机,处理政务,也需要一个贴近的咨询c秘书班子。说学问之需,是因为康熙帝酷爱读书学习,经史子集,天文地理,算学音律,地方民情,随时请教和探讨,需要身边有机要的师友。说情趣之需,是因为康熙帝喜欢书法c绘画c诗词c文玩,也需要人同趣相通,同好相逑。所以,南书房建立后,没有因平定三藩之战结束而结束,而是坚持下来,并制度化c规范化。
康熙帝设立南书房的最初动因是:其一,康熙帝身边的太监c宫女,没有文化或文化不高,不能同他研讨经史,切磋书法;其二,各大臣都有职务,也不能随时陪伴身边,日侍左右;其三,他们住地离皇宫较远,随时咨商,很不方便,每日派员,轮流值班。其四,加强皇权,抑制旗权。所以要设南书房,这些随侍左右的大臣应是:品德高尚,学艺专长,任事专职,住近宫廷。
南书房的名称。“书房”是清入关前的旧名,“南”字是因书房在乾清宫南面,所以称南书房,又称南斋。雍正时在圆明园也设有南书房。最早正式入直南书房的官员为张英和高士奇。南书房官员称南书房行走,但自大学士到侍郎等,都称翰林,进出南书房,可走乾清门。但进出门时都由内监或侍卫陪同,不可个人单独进出,在书房门外的院里也不能随便走动。
南书房的官员,地位特殊,称为“内廷”。“内廷”官员有哪些人呢一是御前大臣,二是军机大臣,三是南书房翰林,四是上书房师傅,五是内务府总管。就连内阁大学士c内阁官员都算外廷,而不算内廷。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内阁为外廷。内阁又为什么算外廷因为雍正朝从内阁分出军机处,军机大臣算
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