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松语文学 > 穿越小说 >世界秩序最新章节 > 世界秩序TXT下载
错误举报

正文 第29节

  止使用核武器如果依然使用了核武器,必须马上采取什么措施来阻止战争对人类和社会造成的破坏如何处理在维护威慑的有效性,或者威慑失败时必须采取措施时,如何防止报复升级绝不能因技术进步而忽视这些人类发明有多么恐怖可怕,也不能忘记对这些技术的限制措施多么不堪一击。绝对不能允许核武器变成常规武器。在此关键时刻,要维持国际秩序,现有核大国就必须达成谅解,坚持核不扩散,否则核战争灾难将降临,并强加给我们另一种秩序。

  网络技术和世界秩序

  回顾历史,科技历经数十年c数世纪不断发展,提炼和整合了原有技术。甚至根本性的技术创新,也能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融入以前的战术和战略学说。坦克代替了数个世纪以来的骑兵,飞机是另一种形式的炮兵,战舰是移动的堡垒,航空母舰是飞机跑道。尽管核武器的破坏力极大提升,它在某些方面也是以往经验的延伸。

  当前这个时代的最新发展,是计算能力的快速提升和信息技术扩展至社会的每个领域。戈登摩尔还记得20世纪60年代他在英特尔公司担任工程师的经历。他发现了一种按照一定时间间隔持续变化的趋势,即计算机集成电路上的晶体管数量每两年翻一番。4“摩尔定律”被证明有惊人的预见性。计算机的尺寸变小了,成本下降了,但速度以指数级加快。先进的计算机处理器现在几乎可以嵌入任何物体中,包括电话c手表c汽车c家用电器c武器系统c无人机和人体内。

  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革命首先把众多个人和程序纳入同一交流媒介,并用同一种技术语言来翻译和追踪它们的行为。5网络空间20世纪80年代杜撰的一个新词,当时基本上是一个假设概念已经开始主导实体空间,并且开始在大型城市中心与实体空间融合。6网络空间的节点以指数级增加,节点之间的通信即时完成。一代人之前依靠人工或纸张的工作阅读c购物c教育c交友c工业和科学研究c政治运动c财务c政府档案保管c监视和军事战略都经过了计算领域的过滤筛选。人类活动变得越来越“数据化”,成为一个“可计量c可分析”系统的一部分。7

  这一趋势将不断深化,目前连接互联网的终端设备约为100亿台,2020年将达到500亿台。“物联网”或“万联网”已经浮出水面。创新者现在预测会出现一个计算无处不在的世界,小型数据处理设备将嵌入所有日常物品智能门锁c牙刷c腕表c健身追踪器c烟雾感应器c监控摄像机c烤箱c玩具和机器人中,或浮在空中以“智能尘埃”的形式勘测和塑造环境。8每个物体都接入互联网并程序化,与中央服务器或其他网络设备沟通。

  这种具有革命性的影响扩展到人类组织的每个层面。智能手机用户当前约10亿人9现在享有的信息和分析能力已经超过一代人之前的许多情报机构。聚合和监控这些信息的公司拥有的影响力和监视能力,已经超过当前许多国家和几乎所有传统大国。各国政府不愿把这个新领域拱手让给对手,因此踊跃进入这个还没有多少规则和约束的领域。所有的技术创新都具有诱惑力,这一新领域也将被视作一个战略优势领域。

  这些变化速度之快,已经把那些技术能力不足以理解其长远影响的国家远远地甩在了后面。科技发展把人类带入了一些迄今无法解释c不可想象的领域。结果,许多革命性技术只能在有能力c有判断力的技术先进国家得到使用。

  任何一国政府,哪怕是极权主义政府,都无法阻挡信息的流动,也无法阻挡前所未有的数字化趋势。大多数民主国家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本能,认为试图削弱信息革命的影响是不可能的,或许也是不道德的。自由民主世界之外的多数国家也不再试图拒绝变化,转而追求掌控变化。每个国家c公司和个人现在都是技术革命队伍中的一员,或是主体,或是客体。本书的侧重点是探讨科技变化对国际秩序前景的影响。

  在当代世界,核武器依然足以毁灭文明生活。尽管后果是灾难性的,但核武器的意义和用途依然可根据战争与和平周期来分析。而新的互联网技术开辟了全新图景,网络空间挑战了所有历史经验。它无处不在,但本身不具威胁性,威胁取决于如何使用。网络空间带来的威胁尚不明朗,无法定义,更难定性。网络通信在社会c金融c工业和军事部门的广泛应用带来诸多优势,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弱点。它超越了多数规则和规定其实也超出了许多监管者的技术理解力,在许多方面造成了哲学家所说的“自然状态”。根据霍布斯的说法,逃离这种状态的愿望就成了创建政治秩序的动力。

  网络时代之前,国家实力取决于人力c装备c地理c经济和士气等要素。和平与战争时期有明确的分野。敌对状态由特定的事件触发,所执行的战略有明确的理论依据。情报部门主要在评估及偶尔削弱敌人实力方面发挥作用。情报活动受制于心照不宣的共同行为准则,或者至少受制于几十年的通行惯例。

  互联网技术超越了战略和学说,至少目前如此。在这个新时代,对于能力还没有共同的解释,甚至没有共同的理解。对于使用这些能力,尚缺少或明或暗的约束。当隶属关系不清的个人也能实施极具野心和侵入性的行动时,国家行动这个概念可能也变得模糊了。事实上,实施网络攻击比网络防御更为容易,这助长了新网络能力的进攻倾向,让情况更加复杂。10

  更加危险的是,实施这些行为的嫌疑人可以合理地推诿,而且也没有相关国际协议。即便有国际协议,现在也没有强制执行的制度。一台笔记本电脑就能造成全球性后果。一个人只要有足够的计算机能力,就能进入网络领域,在一个无人知晓的角落,让重要基础设施陷入瘫痪或彻底毁坏。在一国实际领土之外发起的行动,就可以让电网崩溃c电厂瘫痪。地下黑客集团已经证明能够侵入政府网络系统,散播机密信息,其结果足以对外交活动产生影响。“震网”就是一种由国家支持的网络攻击,它成功地破坏和延迟了伊朗的核努力,在破坏程度上相当于一次有限军事打击。112007年,俄罗斯对爱沙尼亚发起的“僵尸网络”攻击让通信瘫痪数日。

  这种状况即便暂时对发达国家有利,也不可能无限期地持续下去。通向世界秩序的道路也许漫长坎坷,但如果一个极为普遍的问题被排除在严肃对话之外,那么国际社会不会取得有意义的进展。所有各方,尤其是那些受不同文化传统影响的国家,不可能殊途同归,就这种侵入能力的本质和使用达成同样的结论。不过,对这一新形势形成共同认识c做出尝试非常必要。没有这种认识,各方将继续自行其是,从而扩大出现混乱结局的可能性。在虚拟网络世界采取的行动能够对现实世界采取的对策产生压力,而且它们造成的潜在破坏在本质上与以往的军事袭击相当。如果不做出明确的限制,不就相互克制的规则达成协议,危机很可能爆发,哪怕事出无意。国际秩序本身可能会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

  在其他战略能力方面,各国政府逐渐认识到,国家行为不受约束在本质上是自掘坟墓。即便潜在对手之间,也需要走一条可持续的道路,就是综合使用威慑和相互克制,再加上一些措施,防止因误解和沟通不畅而发生危机。

  网络空间在战略上已经不可或缺。撰写本书之时,用户不管是个人c公司还是国家行为都是取决于自己的判断。美国网络司令部司令预言:“下一次战争将在网络空间打响。”12我们无法想象这样一种国际秩序:一个关乎各国生存和进步的领域却没有任何国际行为标准,各国如何行事取决于单方面的决定。

  战争史表明,每一种进攻性技术能力最终都会被相应的防御性措施抵消,虽然每个国家不会平等地获得这种防御能力。这意味着技术欠发达国家必须接受高科技社会的保护吗结果会是过度紧张的力量平衡吗核威慑表现为破坏力的平衡,但一旦使用核武器,这种平衡将不复存在,因为最大的危险是攻击没有预警,威胁突然降临。

  与核武器一样,网络空间的威慑也不能建立在对称报复基础之上。如果网络攻击只限于特定的功能或范围,“同等反应”对美国和对攻击者可能产生全然不同的影响。例如,如果一个重要工业经济体的金融架构遭到破坏,那么受害者只能针对袭击者微不足道的同等资产进行反击吗或者只针对实施攻击的电脑这都无法构成充分的威慑,那么问题变成了“虚拟”进攻是否应该受到“相应”反击应在多大程度上以及按照何种对应方式反击新的威慑理论和战略学说尚在酝酿之中,急需向前推进。

  最后,建立一个全球网络环境框架势在必行。它也许跟不上技术的发展,但建立框架的过程将有助于领导者认识到危害和后果。在对抗过程中,协议即便无足轻重,至少也能防止因误解而陷入不可挽回的冲突。

  此类技术的困境在于,除非对一些关键能力形成共识,否则不可能确立行为准则。但主要行为体不愿将这些能力公之于世。美国要求中国约束利用网络获取商业秘密的活动,并声称这些活动的规模前所未有。可是,美国在多大程度上愿意公开自己的网络行为呢

  因此,在外交和战略上,网络大国之间的关系具有内在的非对称性,是一种内在的混乱秩序。许多战略对抗的重点由实体转向信息领域,如数据收集和处理c网络渗透和心理操纵。如果没有明确的国际行为准则,这个体系的内在动力就会产生危机。

  人的因素

  自从16世纪近代史开启以来,政治哲学家一直在争论人类与环境的关系。霍布斯c洛克c卢梭从生物学c心理学角度对人类意识进行了描述,并以此为形成了他们的政治立场。美国的建国先驱们也是如此,麦迪逊的联邦党人文集第十篇就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追溯社会的演变时,他们探究“根深蒂固的人性”因素:每个人都有强大却易错的理性和与生俱来的“自恋”,二者相结合便使人“形成了不同的观点”;人的能力不同直接导致“学历和财产不同”,“社会划分成不同的利益和党派”。13虽然这些思想家对具体因素的分析及结论不同,但都从人性角度构建其理论框架,而人性的内在本质和现实体验是永恒不变的。

  当今世界,人类意识是经过一个前所未有的滤器过滤形成的。全天当中,电视c电脑和智能手机这“三大件”让人与屏幕几乎不停地互动。现实世界的人际交流被无情地推入网络设备构成的虚拟世界之中。最近的研究表明,成年美国人在屏幕前约花掉一半醒着的时间,而且这个时间还在延长。14

  这一文化剧变对国家关系有何影响决策者肩负着多重任务,其中许多是由他所在社会的历史和文化决定的。他必须首先分析他所处的社会,因此自然需要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没有对历史和未来的直觉,就无法做出判断。然后他必须努力了解这条轨迹将把他和社会带向何方。他必须抵制诱惑,不能照搬过去的决策,因为未来的路上会发生停滞,也会有衰落。在技术和政治剧变的时代,智慧不断告诉我们,必须另辟蹊径。显然,带领社会从此岸走向未知的彼岸时,一条新路既有优势也有劣势,而且好像总是优劣相当。沿着从未走过的道路前进需要睿智和勇气:需要睿智,是因为这个选择并非显而易见;需要勇气,是因为开始走这条路时将会形单影只。政治家必须激励人民坚持下去。伟大的政治家丘吉尔c两位罗斯福c戴高乐和阿登纳既有远见,又有决心,而当今社会越来越难以培养这些品质。

  互联网给我们这个时代带来了伟大且不可或缺的成就,但它侧重已然而非偶然c事实而非概念,侧重由共识而非自省形成的价值观。对于一碰按钮便能获取数据的人来说,历史和地理知识不是必需的。对那些在脸谱网上寻求成百上千的朋友点“赞”认可的人来说,那些孤独地在政治道路上跋涉的人的思维模式并不是显而易见的。

  在互联网时代,世界秩序经常等同于如下假设:如果人们能够自由获取和交流信息,人对自由的天然冲动会生根发芽,自由将会自动实现,历史将会自动前行。可是哲学家和诗人长期以来一直把思想分成三个部分:信息c知识和智慧。互联网聚焦于信息领域,极大地促进了信息的传播。越发复杂的功能被设计出来,尤其是能够对一些事实问题不会随着时间而改变做出回应。搜索引擎能够越来越快地处理越来越复杂的问题。可是,过度抓取信息可能反而抑制了知识的获取,让智慧更加遥不可及。

  诗人ts艾略特在磐石的合唱词中捕捉到了这一点:

  我们在生活中丢失的生命去哪儿了我们在知识中丢失的智慧去哪儿了我们在信息中丢失的知识去哪儿了15事实很少不言自明,它的意义c分析和解释至少在外交政策领域取决于环境和相关性。随着更多问题被当作涉及具体事实的问题,人们就形成了这样一种思维,即每个问题都必须有一个可以追索的答案,问题和对策都不必深思熟虑,“上网查查”就行了。但在国家关系中与其他许多领域一样,信息要想真的有用,就必须被置于广阔的历史背景和经验之中,逐渐成为实用的知识。如果领导人能够偶尔达到睿智的水平,于这个社会来说就是非常幸运的。

  从书籍中获取知识是一种与互联网不同的体验。阅读比较花费时间,为了让这个过程更轻松,文风非常重要。因为一个人不可能读完有关某个主题的所有书籍,更不可能穷尽所有书籍,把读过的内容总结归纳也不容易,所以向书本学习有利于概念思考,即能够识别可比的数据和事实,并把这种模式应用于未来。文风把内容与美学结合在一起,使读者与作者建立起关系,也与主题建立起关系。

  传统上,另一个获取知识的途径是私人谈话。几千年来,思想的探讨和交流,除了交换信息中的实质性内容,还涉及情感和心理维度。它能让人了解对方的信念和个性等无形的东西。当今的网络文化非常奇怪,使人不愿面对面交流,尤其是一对一谈话。

  在很大程度上,计算机解决了信息的获取c保存和提取问题。数据可以不限量地以可处理的形式有效储存。计算机提供了一些书籍时代无法获取的数据。它被高效包装,文风不再必要,记忆也无用武之地。当脱离环境处理一个决定时,计算机可以提供10年前无法想象的工具,但它也限制了视角。因为信息唾手可得,通信瞬间完成,所以对“意义”的关注度下降,甚至对“意义”也失去了清晰定义。这可能鼓励决策者不用未雨绸缪而是坐等问题出现,把决策当成一系列的事件,而不是历史连续体的一部分。如果这样,操控信息将取代思考成为主要政策工具。

  同样,互联网还有淡化历史记忆的倾向。这种现象被描述为:“人们可以忘记那些他们认为可以从外部获得的信息,记住那些他们认为将会找不到的信息。”16现在大量信息都可以从外部获得,互联网降低了记忆的动力。通信技术增加了人们对技术的依赖,技术被视为思想的辅助和媒介,而降低了人们向内求索的能力。信息俯拾即是,人们更愿意当研究者,而不是思想者。17人类意识的变化可能改变个人的性格和交流的本质,也会改变人类社会本身。印刷时代的人们与中世纪的先人看到的是同一个世界吗在计算机时代,我们用肉眼看世界的方式会被改变吗

  西方历史和心理学迄今依然认为,真相与观察者的性格和经历无关。可是我们这个时代正在改变真相本质的概念。几乎每个网站都包含某种定制功能,根据互联网追踪记录,确定用户的背景和偏好。这些方法意在鼓励客户“消费更多内容”,并在此过程中接触更多广告,最终推动互联网经济。18这些微妙的导引与传统上人类做选择的更大趋势是一致的。商品被分门别类,那些“你喜欢的”东西被优先展示,在线新闻被称为“最适合你的新闻”。19两个人使用同一搜索引擎查询同一问题,不一定得到同样的答案。真相的概念被相对化c个人化,失去了普遍性。信息被标榜为免费。其实,信息接收者支付的是供陌生人利用的数据,且会进一步影响他未来获得的信息。

  无论这一手段在消费领域效用如何,都会对制定决策产生影响。决策面临的各种困难选择总是相近的。在社交网络无处不在的世界里,一个人还有空间拿出勇气,做出并非基于共识的决定吗“预言家得不到他所处时代的承认”这个说法是有道理的,因为他们不按常规观念行事,这是成就预言家的秘诀。在我们这个时代,留给预言家的提前期可能完全消失了。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追求透明和互联,破坏了,抑制了个性培养和决策的力量。

  美国的选举,特别是总统选举,代表了这一演变的另一个方面。据报道,2012年选举活动中有数以千万的潜在选民。对社交网络c公共文件c医疗记录的研究表明,这些档案实际上是每个人的情况介绍,精确程度甚至超过其本人的记忆。这让竞选活动可以选择喜欢的战术,可以是好朋友上门拜访通过互联网发现c个性化信件源于社交网络研究,也可以是小组会议。

  总统竞选几乎变成了互联网运营大师之间的媒体竞争。候选人以前谈论治国理政的实质问题,现在则沦为营销发言人,其营销方法的侵入性在一代人之前还属罕见。候选人的主要作用变成了筹集资金,而不是阐述议题。营销活动是为了传达候选人的理念,还是候选人表达的理念只是“大数据”研究的结果,意在迎合选民的偏好和偏见能否避免只照顾大众情绪,而将建国先驱们设想的理性过程抛诸脑后,使民主演变成蛊惑人心的结局如果选举所要求的素质与执政所必需的素质差距太大,外交政策中所需的理念把握和历史感就会丧失。培养这些素质可能耗费总统第一任期太多时间,不利于美国发挥领导作用。

  数字时代的外交政策

  有思想深度的观察家认为,互联网和先进计算能力崛起带来的全球转型,是一个大众赋权和走向和平新时代的开端。不管是曝光当局的胡作非为,还是消除导致误解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