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松语文学 > 穿越小说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最新章节 >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TXT下载
错误举报

正文 第9节

  此本,点缀毫末分清妍5。

  “清”这个审美范畴,魏晋时代着重表现在社会生活中,“清谈玄学”就是当时的风尚。到唐宋时代,则着重体现在山水美学中,其审美情味有了更加深入的开拓和发展。

  阮元深知,在自然山水中徜徉的游人有着一种“逆反心理”。那就是在紧张的生活节奏下,在喧阗的城市,在热闹繁

  1世说新语。赏誉中谈到“清峙”

  ,世说新语。容止里说到“清举”。

  “峙”者,耸立也;“举”者,举止也。

  “清峙”

  c清举“

  ,主要指风骨c仪容,都是称赞人的“神态”之美,亦即“神姿”之美,前者指静观,后者言动态。

  世说新语。赏誉中还说到“清通”

  c“清畅”

  ,则从气质c气度方面称赞人的“神态”之美,形容神情豁达c气度不凡。

  2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上册,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70页。

  3苏轼论文艺,北京出版社1985年版,第230页。

  4同上,第234页。

  5纪评苏文忠公诗集卷二十九,为王定国所画烟江叠嶂图,第30页。

  89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37

  华之地,耳濡噪音,目染五色,心情撩乱,因而急需找到幽静的自然环境,投入佳境之中,宁静心情,调节精神生活。

  阮元说:

  但教识得林泉趣,自可消除市狱情1。

  情回意回得返真,世俗那得知其故2。

  “清”与“浊”相对,自然与野趣相依,“学为圃者,忘在官衙”

  3。朴实无华,任取天真,在一般世俗氛围和城市生活中,这种幽雅朴实的自然美,是无法寻觅的,只有置身在名山胜景中,才能得到精神上的超脱,达到“情回意回”。

  应该指出,阮元对于自然山水美的欣赏及自然功用的论述,是以庄学c玄学为其思想基础的,如他所说的“情赏在无言”

  4c“坐此生道心”

  5c“缅怀老聃言,顺物守以冲”

  6,以及“访仙”

  c“禅悟”等,均到自然山水中去寻求。这种超脱和遁世的双重性,应予以认真分析。

  第二节 “文笔论”和语言形式美

  自从韩愈c柳宗元提倡古文运动以后,古文在宋c元c明c

  1揅经室集,第903页。

  2同上,第912页。

  3同上,第694页。

  4揅经室集,第785页。

  5同上,第856页。

  6同上,第831页。

  90

  47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清时的文学领域中,取得了正统的地位。而骈文演变到宋代四六体阶段,已是衰落时期。但到了清代,由于桐城派墨守成规,作品内容空洞无物,古文体徒具形式,远远及不上唐宋八大家的气势。当时随着朴学的兴起,一般文人都学有渊源,修辞叙事,都有根据,这就有利于骈文的发展,所以汉学家不少人都是骈体能手,而古文家则倾向于宋学。

  如汪中c孙星衍c孔广森c洪亮吉等都是当时著名学者兼骈文大家。

  清中叶以后,随着骈体文的兴起,在正统的文学内部,出现了所谓“文笔论”派,企图从理论上为骈体文的发展提供依据,并对语言的形式美进行了研究。

  “文笔论”

  派提倡偶语c骈文,反对散体,在客观上对桐城派的文体进行挑战和否定。

  在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上,“文笔论”

  的首创者便是阮元。

  他同龚自珍一样,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他们不可能找到先进的理论武器,只能借用孔子和经学这种陈旧的思想武器。

  阮元曾竭力推崇孔子,以他为文学楷模,便是明显例证。他说:

  千古之文,莫大于孔子之言易1。

  孔子于乾c坤之言,自名曰“文”

  ;此千古文章之祖也。孔子于此发明乾c坤之蕴,诠释四德之名,以通天物万物,以警国家身心2。

  1中国近代文论选上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101页。

  2同上,第100页。

  91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57

  孔子自名其言易者曰“文”

  ,此千古文章之祖1。

  孔子文言,实为万世文章之祖2以上这些论述,都表明了阮元以孔子作为“文笔论”的楷模和依据,严格地与那些“欲反孔子之道,而自命曰文”

  3的学人划清界线。不过,阮元与龚自珍有所不同,龚自珍从“经学”中拮取孔子等人的“微言大义”

  ,而阮元推崇孔子,是从文学形式上进行仿照。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文心有韵”说。

  阮元在文言说中认为:

  古人无笔砚纸墨之便,往往铸金刻石,始传久远;其著之简策者,亦有漆书刀削之劳,非如今人下笔千言,言事甚易也。左传曰:“言之不文,行之不远”。此何也古人以简策传事者少,以口舌传事者多,是必寡其词,协其音,以文其言,使人易于记诵,无能增改,且无方言俗语杂于其间,使能达意,使能行远。此孔子于易所以著文言之篇也。古人歌c诗c箴c铭c谚语,凡有韵之文,皆此道也4。

  阮元认为,文章之初,先有韵语,“寡其词”

  ,“协其言”

  ,使之“易于记诵”

  ,便于“行远”。这一论点,基本上符合文学发展的规律,是合情合理的。诚如鲁迅在门外文谈中所

  1同上,第103页,105页。

  2同上,第103页,105页。

  3同上,第101页4同上,第100页。

  92

  67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指出的:我们的祖先的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必须发表意见,才渐渐的练出复杂的声音来。

  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有一个叫道:“杭育杭育”

  ,那么,这就是创作;大家也要佩服,应用的。这就等于出版,倘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下来,这就是文学,他当然就是作家,也就是文学家,是“杭育杭育”派。

  “杭育杭育”派的原始素材采自吕氏春秋一书:

  今举大木者,前呼舆謣,后亦应之。此其于举大木者善矣,岂无郑卫之音哉,然不若此宜也1。

  这里,把前呼后应的“杭育杭育”

  ,说成类似“郑卫之音”

  ,同阮元的“文章之初,先有韵语”看法有相通之处。

  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学艺术本身也不能停留在“古人不及今人”的幼稚地步,就象鲁迅所讲的现在的新诗人如果要用诗经。关睢中的头几句话,作一首白话诗,“到无论什么副刊上去投稿试试吧,我看十分之九是要被编辑者塞进字纸篓去的。”

  2文学艺术有其自身独特的规律。寡词协音,只能是语言艺术形式美化的一条规律,不是语言艺术的形式美化的唯一准绳。阮元的错误在于他过于夸大了寡词协音,并以此作为衡量文学作品唯一准绳。

  1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上册,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83页。

  2鲁迅:门外文谈。

  93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77

  为此,阮元笼统地指责一切“单行之语,纵横恣肆,动辄千言万字”的作品,认为它们只是“古人直言之言,论难之语,非言之有文者也,非孔子之所谓文也。”

  1就是说,它们都不能算作“文”

  ,或文学作品。他在与友人论古文书中指出:

  两汉文章,著于班c范,体制和正,气息渊雅,不为激音,不为客气。

  若云后代之文,有能盛于两汉者,虽愚者亦知其不能矣2。

  两汉之“文”似乎就以班固c范晔为顶峰,为后人不可企及,并不符合文学发展的历史事实。

  如果说指责一切“单行之语,纵横恣肆,动辄千言万语”的作品,是笼而统之的论述,那么对于汉之“文”的评价,涉及作家作品,则是很具体的论述。后者与前者相比较,其论述还以古视今,今不如古,又多了一层复古主义色彩。

  为了证明文必有韵的论点,阮元引用刘勰文心雕龙。

  总术中的“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

  ,作为根据,进而指出:

  梁时恒言所谓韵者,固指押脚韵,亦兼谓章句中之音韵,即古人所言之宫羽,今人所言之平仄也3。

  显然,这里对刘勰文心雕龙。总术“有韵为文”论述的补

  1中国近代文论选上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100页。

  2中国近代文论选上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107页。

  3同上,第102页。

  94

  87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充。虽然梁时“有韵为文,无韵无笔”的说法比较流行。但是,并不为阮元引伸的用有韵无韵来区别“文”

  文学作品

  “笔”

  其他作品

  ,有违本意。梁时萧统曾招聚文学之士,编集文选30卷。就在这本文选中选入了很多无韵之文;萧绎在金楼子。立言中,对于“文”

  “笔”的区别,也主要是从文学性质上的特点来着眼的,而不是拘泥于有韵无韵。

  阮元对于萧统编纂文选十分推崇,在揅经室集。自序中说:

  余三十余年以来,说经纪事,不能不笔之于书。然求其如文选。序所谓“事出沉思,义归翰藻”者,甚鲜,是不得称之为文也1。

  “义归翰藻”中的“翰藻”

  ,指的是文学作品艺术形式的美化。

  阮元用这么一个审美标准来衡量自己所有的作品。

  不仅如此,他还在书梁昭明太子〈文选。序后〉中说:

  昭明所选,名之曰“文”。盖必文而后选也。非文则不选也2。

  既然梁时“文”的概念超出了“寡词协音”的范围,那么对“文必有韵”的“韵”

  ,作出不只是押脚韵,而且也包含了“章句中之音韵”“平仄”了。这个修正,把一些“不押韵之文”

  ,包括文选中的很多无韵之文也容纳在内了。因此,阮元提出:

  1揅经室集,第1页。

  2中国近代文论选上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105页。

  95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97

  八代不押韵之文,其中奇偶相生,顿挫抑扬,咏叹声情,皆有合乎音韵宫羽者;诗c骚而后,莫不皆然。是以声韵流变,而成四六,亦祇论章句中之平仄,不复有押脚韵也。四六乃有韵文之极致,不得谓之为无韵之为文也1。韵者,即声音也;声音即文也。

  然则今人所使单行之文,极其奥折奔放者,乃古之笔,非古之文也2。

  应该承认,“章句中之音韵”

  “平仄”

  ,同押脚韵一样,都是文学作品艺术美化的形式。骈文四六具有平仄音律之形式美。但是,这种平仄音律的形式美,已与古代易于记诵的协音,有了很大的发展和距离。

  沈约在当时提出了音韵说,对律诗的形成起过一定的作用。但是,阮元却固守所谓“平仄音律”

  ,并以此要求一切样式戏曲c小说c散文等等都应纳入这个模式,不免削足适履。

  至于“八代不押韵之文,其中奇偶相生”

  ,“皆合乎音韵宫羽者”

  ,远不如后来的包世臣的眼界宽,把前人的“奇偶”与“疾徐拽繁复顺逆集散”

  3结合在一起分析研究,然后才提出自己的论述。由此可见,阮元由“寡词协音”“押脚韵”章句中的“平仄”

  c“奇偶”这么一条思路来论证他的“文必有韵”

  ,其出发点有合理的成分,而推导和结论是不合理的。

  其二,文必尚偶。

  1同上,第102页,104页。

  2同上,第102页,104页。

  3包世臣:艺舟双辑,上海古今书室丙辰1916年季夏月版,第1页。

  96

  08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阮元在文言说中指出。

  “文”

  “不但多用韵,抑且多用偶”。用韵与尚偶,都是对文学作品艺术形式的美化。

  只有偶俪为文,才是文学作品,反之,就不是了。孔子的文言之所以被阮元推崇为“万世文章之祖”

  ,就是符合文必有韵,文必尚偶这两种艺术形式美:

  孔子文言,实为万世文章之祖。此篇奇偶相生,音韵相和,如青白之成文,如咸c韶之合节,非清言质说者比也,非振笔纵书者比也,非佶屈澁语者比也1。

  文必尚偶,同文必有韵一样,含有很大的片面性。如果就文学作品来说,最典型莫过于骈文,只有它才能“不但多用韵,抑且多用偶”。

  此后的刘师培继承了阮元的学说,十分清楚地道出了这一点,即“骈文一体,实为文体之正宗”和“文章正规”

  2;因而,那种与偶俪相对立的散行文体,就不能算作文学作品了。美具有多样性。

  “诗人温厚骚人怨,一种芳华各自情”

  3,偶俪是文学作品艺术形式美的审美标准,散行也是文学作品艺术形式美的审美标准,怎么能顾此失彼,尊一罢百呢

  这个顾此失彼,尊一罢百的理论依据的偏颇,在阮元四六丛话序中就可以窥见了。他还指出:

  1中国近代文论选上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载,第105页。

  2同上,下册第562页。

  3揅经室集,第839页。

  97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18

  自齐梁以后,溺于声律,彦和雕龙,渐开四六之体,至唐而四六更卑,然文体不可谓之不弊,而文统不可谓之不正1。

  所谓文体之“卑”

  ,就在于它“溺于声色”

  ,离开了“沈思瀚藻”的要求;所谓“文统”之“正”

  ,就是说它形式上的尚“偶”不尚“奇”

  ,所以他不仅不赞成唐c宋古文运动对于散文形式的改革,指出:

  自唐c宋韩c苏诸大家以奇偶相生之文为八代之衰而矫之,于是昭明所不选者,反皆为诸家所取。故其所著,非经即子,非子即史,求其合于昭明序所谓文者鲜矣,合乎班孟坚两都赋序所谓文章者更鲜矣2。

  这话把“桐城派”推崇唐宋八大家的美好世界,无疑捅了一个大窟窿。

  “文起八代之衰”

  ;“八代之文”并非为“文”

  ,也就不存在“起”

  “衰”的问题了。韩c苏而下至于明代的“唐宋派”

  ,各家都不是女的“正统”

  ,只有“四书排偶之文即八股文

  ,真乃上接唐c宋四六为一脉,为文之正统“

  3。这自然是十分荒唐的。为此,章炳麟在国故论衡。文学总略里,曾经给予了有力的批驳,指出:魏晋以前,文c笔本无分别,晋以后始作区别。虽然范晔的后汉书c刘勰的文心雕龙中,都曾论及,但并非绝对地以此为界。至于昭明文选,既是名曰文选,但却选了许多无韵之文;既

  1中国近代文论选上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105页。

  2中国近代文论选上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载,第105页。

  3同上,第106页。

  98

  28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标“沈思翰藻”

  ,而沈思若庄子,翰藻若淮南,只字未录。可见萧统自己,就没有定见。这一来,他首先推倒了“文言说”的历史依据。

  接着,他针对阮元以韵偶为文之说,驳道:

  文辞之用,各有体要,盖人有陪贰,物有匹耦;爱恶相攻,刚柔相易,人情不能无然,故语辞应以为俪。

  反是,或引端竟末,若礼经c春秋经c九章算数者,虽欲为俪无由。犹耳目不可只,而胸腹不可双,各任其事1。

  这段驳辞,写得痛快淋漓。

  他从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立论,不仅击中了“文言说”的要害,也阐明了内容决定形式的原理,终结了骈散之争。

  不过,应该承认两点:一是阮元从文学作品艺术形式美化角度,探求“文笔”之分,在中国近代美学史颇有影响。

  李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