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松语文学 > 穿越小说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最新章节 >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TXT下载
错误举报

正文 第16节

  。虽然他把趣味归入古文四象中“少阳之属”

  4,未必精当,但是从由审美对象,经过审美主体人的“审览”

  ,“久之必得些滋味,寸心若有怡悦之境”

  5的论断看,还是正确的。而且这五种审美趣味之间或可发生关系,或不发生关系,也就承认审美趣味的多样性。

  “嗜好趋向,各视其性

  1刘熙载:艺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65页,69页。

  2刘熙载:艺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65页,69页。

  3曾国藩全集。家书,岳麓书社1985年版第486页c198页c1296页4曾国藩全集。家书,岳麓书社1985年版第486页c198页c1296页5曾国藩全集。家书,岳麓书社1985年版第486页c198页c1296页

  163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741

  之所及“

  1;不强求一律。它们之所以能够成为审美主体个人爱好的不同审美认识和评价,其关键在于人自身需要不断变化c不断完善。他认为:

  人情贱同而思异。物穷则变,自古然也2。

  这种“贱同而思异”的人情,含有一定审美创造和欣赏中求得“奇趣”和“机趣”的精神。作为人自身精神又需要自我调节,把文艺鉴赏看成是“朝夕讽诵,洗涤名利争胜之心”

  3,求得一种心理平衡。我们且不管曾国藩能否认真实行。但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他所列举种种审美趣味,偏于超越现实功利,强调美的愉悦性,那是确实的了。文艺能够“对生活有所调节”

  4,可以发挥娱乐c休息的职能。然而,“文艺确实起一些消闲作用,但主要不是为了消闲。”

  5相比之下,曾国藩的文艺鉴赏的审美趣味说,显示出理论上的苍白和方法上的偏执了。

  1中国近代文论选上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64页。

  2曾文正公杂著卷1,第3页。

  3求阙斋日记类钞卷下,第52页。

  4周恩来:在文艺工作者座谈会和故事片创作会上的讲话,周恩来论文艺,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93页。

  5周恩来:要做一个革命的文艺工作者,周恩来论文艺,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164页。

  164

  841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第六章 刘熙载

  刘熙载1813181年

  ,字融斋,自号寤崖子。江苏兴化人。道光进士,官至左春坊左中允c广东学政,后主讲上海龙门书院。有艺概c昨非集等。

  艺概一书,由文概c诗概c赋概c词曲概c书概和经义概等六卷组成。虽不能说它已涉及到文艺门类的各个方面,但相对于一般的诗话c词话和文论来说,宽广得多,大有进行文艺美学研究的雏形构架之势,求同存异,探索其审美特征和审美规律,作出了文艺美学的整体研究尝试。从中国近代美学角度去看,艺概在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上的突破,值得我们深究和借鉴。

  第一节 文艺美学研究对象和方法的突破

  中国从魏晋开始,走上了“文学自觉时代”

  1。曹丕的典论。论文可算是这一自觉时代的代表作,也可以算作文概之类的祖师。以后刘勰的文心雕龙c钟嵘的诗品,均带有开创意义的诗文论。

  诗话c词话之类文学批评,最早要算宋代欧阳修的六一诗话。四库全书总

  1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而已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56页。

  165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941

  目“诗文评”的序论中,把自古以来评论诗文的著作分成五种,即:一究文体之源流而评其工拙者;二第作者之甲乙而溯厥师承者;三备陈法律者;四旁采故实者;五体兼说部随笔者。日本学者青木正儿在中国文学概说中承接了四库全书的说法,略有不同,分成为六种,即:一品评作品梁钟嵘之诗品等

  ;二记载关于作品之故实者唐孟棨之本事诗等

  ;三论文学之体者晋挚虞之文章流别论等

  ;四讲说文学之理论者唐释皎然之诗式等

  ;五系统的论述者梁刘勰之文心雕龙等

  ;六随笔的杂录者宋欧阳修之六一诗话等。并认为,前四种是文学评论的要素。不过,如果严格的说来,其中第二种关于作品的故实,应该排除。

  后二种,主要讲记载的方法的不同1。我们认为,从以上所举的一些实际论著来看,其研究对象或诗或文,并不相通相杂,专一清晰。即使一些研究者精通c深究较多的文艺门类,但仍然无意沟通,放在一部著作中。比如,陈师道有后山诗话,论书为宋陈师道论书,辑入佩文斋画谱。论书中。

  又比如,王士贞的艺苑卮言有论词c论曲等部分,而“士贞论诗之语甚多,杂见于池北偶谈c居易录等笔记中。其经后人纂辑成书者,有谐声别部同治间三余书屋重刊本改称分类诗话

  c带经常诗话二种“。丁福保所汇辑的清诗话中的渔洋诗话,”为其晚年所作,大多

  1[日]青木正儿:中国文学概说,隋树森译,重庆出版社1982年版,第161页。

  166

  051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记述生平经历与其兄弟友朋论诗谐谈之语,所标举者亦多流连山水点染风景之作,并不重在理论,但在其体事例中也可约略窥其论诗宗旨“。

  1

  然而,刘熙载艺概的研究对象不局限于单一的诗或文,而是在文概或诗概以外,还有赋概c词曲概c书概和经义概,串成一本书。所谓评论的四要素和记载的二方法上,又似乎兼而有之,甚至有了现代史c论结合的萌芽。

  艺概分为六卷,每卷基本上是三个层次,其中后两个层次,六卷相同:第二层次是从史的方面,对作家c作品进行具体评价:第三层次是从论的方面,对文艺某一门类的创作和欣赏的理论进行梳理和阐发。

  艺概六卷的第一层次,归纳起来有两种:一种是关于文艺某一门类的本质c范围c地位和作用等文概c诗概c书概c经义概

  ;对一种是关于文艺各门类的比较,在内容c章法上承上启下赋概c词曲概。

  虽然艺概仍然采取“随笔的杂录”

  ,与六一诗话是一脉相承的。

  但是,由于每卷采取以上三个层次的构架,又力图把文艺各门类打通,“举此概乎彼,举少概乎多”

  2,用简练的语言,作突出重点的评论,通过“触类引伸”

  ,来显示复杂的内容。因而,相对于一般诗话c词话和文论来说,具有综合的趋势,六卷既能成章,又能“触类引伸”

  ,相得益彰。

  1郭绍虞:清诗话。前言,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4页。

  2刘熙载:艺概。叙,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页。

  167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151

  其一c“诗文一源”

  ,相通相异。

  刘熙载论述韩愈的诗作有正有奇;实与韩愈自身的文论中的主张一致。指出:

  诗文一源,昌黎诗有正有奇,正者即所谓“约六经之旨而成文”

  ,奇者即所谓“时有感激怨懟奇怪之辞。”

  1

  这里讲的“源”

  ,不是生活的“源”

  ,而是创作理论之“源”。

  韩愈以自己文散文的创作理论,作为自己创作诗歌的基础。韩愈的诗“正”

  ,以其赠张籍:“此日足可惜。此酒不足尝”。

  “儒者之言,所由与任达者异。”

  2为证。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统观昌黎诗,颇以雄怪自喜”

  3,正是韩愈的诗“奇”。对于“奇”的文论引语,刘熙载未作诠释。文论引语中的“正”

  ,即“约六经之旨成文”

  ,其中的“旨”作了诠释。他指出:

  “旨”字专以本领言,不必其文之相似。故虽于庄c骚c太史c子云c相如之文博取兼资,其约经旨者自在也。

  陆傪见李习之复性书,曰:“子之言,尼父之心也。”亦不以文似孔子而云然。

  4

  这一段话,与他对韩愈赠张籍诗句的引伸c阐述是一致

  1刘熙载:艺概。叙,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页。

  2同上,第622页。

  3刘熙载:艺概。叙,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页。

  4刘熙载:艺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21页。

  168

  251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的。

  “诗文一源”不正表现在这里吗

  “诗文一源”

  ,就同一作家来讲,就是以文观诗,或以诗观文,相互通邮驰驿。就不同作家来讲,也有创作理论之“源”相通的。比如:

  陈言务去,杜诗与韩文同。黄山谷c陈后山诸公学杜在此。

  1

  “唯陈言之务去”

  ,2出自韩昌黎答李翊书;樊绍述墓志铭中也有论述。刘熙载对于“唯陈言之务去”

  ,有着自己的理解和阐述,以为:

  所谓陈言者,非必剿袭古人之说以为己有也,只识见议论落于凡近,未能高出一头,深入之境,自“结撰至思”者观之,皆陈言也。

  3

  从这里可以看出“高出一头,深入一境”

  ,成为非陈言的标准。

  而在刘熙载的心目中,杜诗又是“高c大c深俱不可及”的4。这是杜诗与韩文的创作理论之“源”相通的结果。

  诗与文相通,还在于它们在描绘手法和风格的传承上。刘熙载认为:

  文有文律,陆机文赋所谓“普辞条与文律”是

  1同上,第68页。

  2中国历代文论选上册,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431页。

  3艺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2223页。

  4同上,第59页。

  169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351

  也。杜诗云:“晚节渐于诗律细,”使将诗律。

  “律”字解作五律七律,则文律又何解乎大抵只是以法律耳1。

  如此说来,诗文“律”相同,即诗文“法”相同也。就象杜诗和史记在描绘手法和风格上相同一样:

  杜陵五七古叙事,节次波澜,离合断续,从史记得来,而苍莽雄直之气,亦逼近之,毕仲游但谓杜诗似司马迁而不系一辞,正欲使人自得耳。

  2

  “细筋入骨如秋鹰,字外出力中藏棱。”

  史记c杜诗其有焉3。

  虽然“骚为赋之祖”

  4,但是,在诗概这部分,刘熙载还是讲到楚辞c离骚c说明它可以作为“诗”的一种。郦道元的水经注包含了楚辞的胜境,也是文诗相通的一个事例:

  郦道元叙山水,峻洁层深,奄有楚辞。山鬼c招隐士胜境。柳柳州游记,此其先导耶5

  但是,刘熙载认为,诗文毕竟有不同之处:

  文所不能言之意,诗或能言之。大抵文善醒,诗善醉,醉中语亦有醒时道不到者。盖其天机之发,不可思

  1艺概,第77页。

  2同上,第60页。

  3同上,第60页。

  4同上,第87页。

  5同上,第18页。

  170

  451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议也。故余论文旨曰:“惟此圣人,瞻言百里。”论诗旨曰:“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1

  其二c诗c赋异同之处。

  对于这个问题的论述,刘熙载在艺概卷三赋概里用了一个大层次进行集中论说:“诗c赋相关有二,一从本来,二从表里。”这里的“诗”指的是“古诗”

  ,即诗经。

  赋,古诗之流。古诗如风c雅c颂是也,即离骚出于国风c小雅可见。

  言情之赋本于风,陈义之赋本于雅c述德之赋本于颂。

  诗为赋心,赋为诗体。诗言持,赋言铺,持约而铺博也。古诗人本合二义为一,至西汉以来,诗赋始各有专家2。

  按刘熙载的看法,西汉以后,出现诗家和赋家,产生了所谓“赋无非诗,诗不皆赋”的现象3。诗赋之间也有了较明显的区别。他指出:

  赋起于情事杂沓,诗不能驭,故为赋为铺陈之。斯于千态万状,层见迭出者,吐无不畅,畅或无竭。

  楚辞。招魂:“结撰至思,澜芳假些。

  人有所极,同心赋些。“

  1同上,第80页。

  2艺概,第86页。

  3同上,第87页。

  171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551

  曰“至”曰“极”

  ,此皇甫士安三都赋序,所谓“欲人不能加”也1。

  赋别于诗者,诗辞情少而声情多,赋声情少而辞情多。皇甫士安三都赋序六:“昔之为文者,非苟尚辞而已”。正见赋之尚辞不待言也2。

  以上两则,是从赋可以补诗之不足和诗尚情c赋尚辞二个方面,找出了诗c赋不同之处。各有各的特点和价值。

  其三,诗c曲杂剧

  ,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比较。他认为,词曲同理,“苟曲理未明,词亦恐难独善矣。”

  3这是因为:曲之名古矣。近世所谓曲者,乃金c元之北曲,及后复溢为南曲者也。

  未有曲时,词即是曲:既有曲时,曲可悟词4。

  这说明词c曲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复杂关系。由于二者“同理”

  ,相近“可悟”

  ,又随看“明理”

  ,彼此显出区别。这自然是“曲成一家”以后的话。

  “曲成一家”

  ,在于明曲之理,但又不能排斥词曲仍有关系,类似“赋可以补诗之不足”

  :

  词如诗,曲如赋。赋可以补诗之不足者也。昔人谓金c元所用之乐,嘈杂凄紧缓急之间,词不能按,乃更为新声,是曲亦可补词之不足也5。

  1同上,第8687页。

  2同上,第87页。

  3艺概,第123页。

  4艺概,第123页。

  5同上,第124页。

  172

  651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词为诗余,曲为词余,本是传统观点。杨恩寿的词余丛话是论曲,就是例证。然而,刘熙载用“补”

  ,不用“余”

  ,改变了立场,不是站在“诗”“词”的角度来看待后起的“词”

  c“曲”

  ,而是站在“词”

  “曲”的角度来找出它与原先的“诗”

  c“词”

  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以古论今易,以今述古难。

  他还认为,“曲”可以细分为三,以是否代字诀为别,类似“诗言志”与“赋体物”。

  曲止小令c杂剧c套数三种。小令c套数不用代字诀,杂剧全是代字诀,不代者品欲高,代者才欲富。此亦如“诗言志”

  c“赋体物”之别也。又套数视杂剧尤宜贯串,以杂剧可借白为联络耳1。

  他在词曲概这卷末尾,用了不少材料,论证“词曲合一”

  :

  词曲本不相离,惟词以文言,曲以声言耳。词c辞通。

  左传襄二十九年杜注云:“此皆各依其本国歌所常用声曲。”

  正义云:“其所作文辞,皆准其乐音,令宫商相和,使成歌曲。”是辞属文,曲属声,明甚。古乐府有曰辞者,有曰曲者,其实辞即曲之辞,曲即辞之曲也。襄二十九年正义又云:“声随辞变,曲尽更歌。”

  此可为词曲合一之证2。

  其四,书画“异形同品”。

  1艺概,第126页。

  2同上,第133页。

  173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751

  书与画异形而同品。画之意象变化,不可胜穷,约之,不出神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