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松语文学 > 穿越小说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最新章节 >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TXT下载
错误举报

正文 第19节

  5

  1艺概,第7页。

  2同上,第170页。

  3同上,第112113页。

  4同上,第60页。

  5敏译: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025页。

  195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971

  的治学态度有关。象这样能够就艺术形象和情感入手进行欣赏的分析,属于美学范围。

  应该指出:刘熙载论述了审美主体艺术欣赏中的作用,然而并没有忽视对审美客体文艺作品的分析和评价。有这么几点:1情感是欣赏文学艺术作品的中介。

  “作者情生文,斯读者文生情。”

  1前者由内而外,后者由外而内2,确实搔到艺术欣赏痒处。

  2提倡“自然”

  c“清新”

  c“诗涉修饰,便可憎鄙”

  3;词要做到“天然去雕饰”

  4。

  “绝句于六艺多取风c兴,故视他体尤以委曲c含蓄c自然为尚。”

  5“谢云晖诗以情韵胜,虽才为不及明远,而语皆自然流出”。

  6

  3区别“本色”

  c“真色”与“借色”的问题,实际上是提倡“自然”

  c“清新”

  的另一种说法。

  “白贲占于贲之上爻,乃知品居极上之上,只是本色。”

  7“江文通诗”

  ,有凄凉日暮,不可如何之意,此诗之多情而入之济也。虽长于杂拟,于古人苍壮之作亦能肖吻,究非其本色耳。“

  8“洪容斋论唐诗戏

  1同上,第65页。

  2黄海章:中国文学批评简史,广东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224页。

  3艺概,第84页。

  4同上,第121页。

  5同上,第74页。

  6同上,第56页。

  7同上,第45页。

  8同上,第57页。

  196

  081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语,引杜牧公道世间惟白发,贵人头上不曾饶,高骈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吹将别调中。罗隐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

  余谓观此则南北剧中之本色当家处,古人早透消息矣。“

  1以上三则,分别论文c论诗c论剧,均以“本色”为审美标准。

  “本色”亦称为“真色”

  ,与“借色”相对举。所以“诗有借色而无真色,虽藻绩实死灰耳。”

  2“词之为物,色香味宜无所不具,以色论之,有借色,有真色。借色每为俗情所艳,不知必先将借色洗尽,而后真色见也。”

  3

  “古乐府中至语,本只是常语,一经道出,便成独得。词得此意,则极炼不炼,出色而本色,人籁悉归天籁矣。”

  4显然,所谓“极炼不如不炼,出色而本色”

  ,是“由人复天”的最高境界。

  4文艺形式美在“全体”

  c“恰好”

  ;内容美在意蕴。这同西方古典美学思想略有相通。

  “描头画角,是词之低品。盖词有全体,宜无失其全;词有内蕴,宜无失其蕴。”

  5“词要恰好,粗不得,纤不得,硬不得,软不得。不然,非伧父即儿女矣。”

  6刘熙载兼顾词的形式美和内容美的论述,得到后人

  1同上,第124页。

  2求阙斋日记类钞卷下,47页。

  足本曾文正公全集,东方书局印行。

  以下本章凡引自此书者,不再注书名,只分注其内含五种著作十八家诗钞c诗集c杂著c鸣原堂论文c日记。

  3艺概,第120页。

  4同上,第121页。

  5同上,第121页。

  6同上,第66页。

  197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181

  称赞:“近时兴化刘熙载论词,颇有合处,尚不染板桥余习。”

  1

  5文艺作品“切忌拾古人牙慧。”

  “盖在古人为清新者,袭之则腐烂也。拾得珠玉,化为灰尘,岂不重可鄙矣”

  2刘熙载在强调创造中,注意到“法度”

  ,引了李白诗“放言实是法言”

  ,他把创造的自由和“法度”的必然结合起来。综上所述,刘熙载艺概着重于文艺美学研究的雏形构架,努力沟通各门类文学艺术之间审美特征和规律,并上升到美c美感和美学范畴的哲理高度,是有十分精采和独到的理论贡献的。但是,由于刘熙载受着时代和阶级的限制,它的文艺美学的雏形构架还十分粗糙。

  艺概所研究的对象,并没有包含所有的文学艺术门类,从它分的六卷,似乎以文字为媒介作为取舍的标準,但又不单纯为文学作品,反而把不该放入的如经义概讨论八股时文放入,把应该放入的如宋元以来戏曲文学

  ,未列专卷。其中第五卷书概更接近于造型艺术。所以,前四卷,严格说来,只是文学的美学构架,这是一。

  二是,在整体上研究美学中的问题,由于受到传统的直觉式的批评,点悟式的断语的限制,具体作品的论证无法进一步上升,不免有琐碎之感。

  作者采用史论结合方法写作,文c诗c赋到唐宋止,词曲到元止,明c清则厥如,失去古今相通的脉络。

  1陈廷焯:白雨斋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177页。

  2艺概,第120页。

  198

  281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三是,艺概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儒家道学思想。它把六经作为文章的范围,以雅为标准,提倡温柔敦厚的诗教。虽然在注重文艺作品的内容和伦理道德的教育作用上,含有合理因素。但在当时的历史情况下,却是站在维护封建正统的儒家道学的立场上,钳制新的美学思想的产生和发展。他对于宋元戏曲文学,不列专卷而取鄙弃的态度,不能不说是阶级c思想局限所造成的。

  瑕不掩瑜,功不可没。尽管刘熙载艺概有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或不足,但它在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发展史上,有着特殊的贡献,发挥过一定的历史作用,应该给予实事求是的分析和评价。

  中国近代文论选把它排斥在外,绝不是妙法良策。

  199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381

  第四部分 改良主义美学思想

  1894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中日甲午战争。

  战争以中国失败并签订了屈辱的马关条约告终。它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后果。中国面临着帝国主义列强的“瓜分豆剖”的局势。

  “要救国,只有维新”

  ,这成为当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的共同呼声。

  为了挽救民族危机,他们办报纸c开学堂c设学会,著书立说,上书言事,奔走呼号,鼓吹变法图强,起过一定的进步的历史作用。

  改良主义美学思想,从属于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政治运动。

  主要代表人物有:康有为c梁启超c黄遵宪c严复等。他们公开推崇龚自珍c魏源的启蒙意义美学观点,又吸收西方美学c文艺学理论,作为论述美学问题的理论基础,给近代美学论坛带来了新意。

  康有为针对近代中国民族发展的共同心理素质问题,第一个呐喊出“人的解放”

  ,以西方资产阶级“自由c平等c博爱”为人类公理,求得建立人与自然c与灵魂,乃至人与人之间的崭新关系。

  严复接受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的进化论,提出“鼓民力,开明智,新民德”的主张,重视“德c智c体”的全面发展,企望救亡图存,振兴中华。

  改良主义美学思想家十分关注文艺美学的研究,明确提出文艺为鼓吹改良的武器。

  黄遵宪从诗与古今c诗与现实c诗与诗人c诗与传统等四个方面,正面回答了“诗界革命”的

  200

  481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理论问题。

  梁启超运用西方美学c心理学c社会学的知识,围绕美感的特征和社会功用,倡导“小说界革命”。康有为继承阮元c包世臣的书法美学思想,在中西文字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探索中国文字实用和审美的双重性质,尊碑轻帖,追求雄强美。

  然而,真正作为改良主义美学思想最杰出的代表是梁启超。不过,他的后期一些理论观点,如美的研究的出发点和归结点c美与真善的关系c艺术情感教育等,比在倡导“小说界革命”的前期思想,要复杂得多,深刻得多。但与以后王国维中西美学的会冲c结合相比较,又显出他自己承认的所谓“粗率浅薄”

  1;由于理论来源的庞杂,不作自我封闭,自相矛盾处不少。

  1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

  201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581

  第七章 康有为

  康有为18581927年

  ,又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广东南海县人。他出身于世代官僚地主的家庭,接受严格的封建正统教育,十九岁始从朱次琦受封建的“济人经世”之学。但现实的刺激,国家的命运,使他对于传统的文化学术发生怀疑,感到它的无用。二十二岁,通过张鼎华,才接触到改良主义的思潮,同年又在香港亲眼看到英国侵略者所建立的殖民地秩序,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比封建主义制度要优越得多,从此开始了向西方寻找真理的历程。

  1894年中国被日本战败以后,康有为成了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首领,发动了戊戌变法运动。

  这一运动,在1898年受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镇压而失败。康有为亡命海外,到处组织“保皇会”

  ,用“保皇”的口号,来同资产阶级革命派争夺群众,遭到当时革命派宣传家章炳麟的批驳。辛亥革命后,参与张勋复辟,到天津去“朝见”被赶出清故宫的溥仪。甚至在死前还写“奏摺”给溥仪“谢恩”。

  康有为美学思想主要表现在社会美和艺术美方面,其代表作有诗集自序c人境庐诗草序c广艺舟双楫及其有关政论文章。

  与黄遵宪相比,不太集中;与梁启超相比,份量又不足。

  但因为他在改良派的政治思想中所处的领导地位,又不能不深究他的美学思想。

  202

  681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第一节 为“人的解放”而呐喊

  中国在漫长的岁月流逝中,由于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早已形成了对祖先崇拜与皇权至上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共同心理习俗。这种心理与习俗,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一极必然是超经济的强制,而另一极则必然是农奴式的屈从。它们取决于地主封建式的生产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关系c政治关系,在旧时代条件下,对于稳定封建民族共同体的社会结构,曾经起过积极作用。然而,这些在封建社会中充当过维系纽带的共同心理素质,到了近代,已经变成巨大的历史惰力,崇拜祖先,使人们习惯于墨守陈规,因循苟且,以至变得硬化c僵死。皇权至上,使人们在重重等级的重压下扭曲变形,使来自下层的种种变革和创新精神遭到挫折和扼杀,使整个社会只剩下凝固化了的躯壳,而失去不断前进的青春活力。因此,为了有力地推动近代民族文化的形成和近代民族共同体的发展,就必须冲破这陈旧的精神罗网,确立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共同心理素质,树立具有鲜明时代色彩的新的民族精神。

  近代中国的民族发展所需要的究竟是什么样的共同心理素质究竟怎样培养与发展这种共同心理素质这是近代许多进步思想家c美学家所关注并试图加以解决的问题。康有为就是中国近代为“人的解放”而呐喊的第一人。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末c九十年代代初,他就在自己的著作中,喊出了他那个时代的最强音:自由c平等c博爱。

  185年,康有为

  203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781

  “手定大同之制,名曰人类公理”

  ;186年,康有为“又作公理书,依几何为之者”

  1。这两部手稿,今俱遗失。所存早期遗稿中,有一部著作,题名实理公法全书2,写定于18911892年前后,书中依据所谓“几何公理”推演出一系列法则,作为人类社会所应遵循的公理,作为衡量中外各国古往今来所有社会政治制度是非得失的标准,与他所述的公理书非常相近,很可能就是公理书的修订稿。这是一部值得重视的作品,因为它集中地反映了康有为思想所曾达到的高度,尽管当时未曾刊布,但却构成了康有为论社会美的思想精华所在。正是在这部著作中,康有为以自由c平等c博爱的人为中心,抨击了种种既往的与现存的制度,绘制了他的理想世界的蓝图。

  实理公法全书,通过具体的剖析,论证了人的本质不仅存在于人与自然的统一c与灵魂的统一之中,而更存在于人与人的统一之中。

  这部著作通过夫妇c父母c子女c师徒c君臣c长幼c朋友等各种人与人的关系,以及在人与人发生关系的基础上所派生出来的礼仪c刑罚c教事c治事等各个方面的逐一分析,说明了人的本质是否符合实理和公法,正具体地体现在所有这些实际的人与人的关系之中。

  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合乎“实理”与“公法”的理想的人呢康有为认为,根据“人各合天地原质以为人”与“人

  1康有为:康南海自编年谱。

  2抄件缩微胶卷,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图书馆藏。台湾成文出版社万木草堂遗稿外编据以排印。

  204

  81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各具一魂“这两大”实理“

  ,可知理想中的合乎“几何公理”

  的人,一要“人类平等”

  ,二要“人有自主之权”。这种“平等”与“自主之权”怎样才算真正得到实现呢康有为认为,在夫妇关系上,应当做到“凡男女如系两相爱悦者,则听其自便,倘有分毫不相爱悦,则无庸相聚”

  ;在父母子女关系上,应当做到“父母与子女宜各有自主之权”

  ,“父母不得责子女以孝,子女不得责父母以慈”

  ;在师徒关系上,应当做到“圣不秉权,权归于众,古今言论以理为衡,不以圣贤为主,但视其言论何如,不得计其为何人之言论”

  ;在君臣c长幼c朋友等关系上,也同样应当“平等行之”。

  在所有这些关系上,情况若是另一种样子,即如果没有真正实现“平等”与“自主”

  ,康有为认为,那就只能说人的本质受到了摧残,违背了“几何公理”。

  比如,在夫妇关系上,“凡男女之约,不由自主,由父母定之”

  ,“男女为纲,妇受制于其夫”

  ,康有为便断言:“此更与几何公理不合,无益人道。

  “又比如,在师徒关系上,”圣权无限,凡奉此圣之教育,所有言论,惟以此圣为主,不以理为衡“

  ,康有为断言,这就“与几何公理全背”

  ,“无益人道”

  ,再比如,在君臣关系上,康有为认为,“君民共主,威权有限”已经“失几何公理之本源”

  ,“君主威权无限”则“更大背几何公理”。

  尽管康有为在这里没有触及人与人的关系中最为本质的生产关系c阶级关系,但是,它毕竟实际也证明了,人的解放,人的本质的真正发现,人的平等与自主之权的真正实现,决不是一句空话,所有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社会问题,都有赖于社会各个方面切切实实的变革。家族宗法制是中国封

  205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981

  建社会结构的基础,康有为便把打破封建家族伦理关系看作真正实现人的平等与自主的;皇权至上是中国封建政治制度的主要支柱,康有为便把“立一议院以行政,并民主亦不立”

  看作最高的境界,看作人的平等与自主的充分体现。

  康有为所要求的变革,正是对中国传统的封建制度的根本否定,是对自由c平等c博爱的理性所代表的新的社会制度的勇敢追求。

  后来,巨大的政治和舆论压力,使康有为不敢将他的这些观点明白晓畅地宣布出来;他采用了“托古改制”的方法,竭力借助孔学中的旧概念,较为隐晦曲折地来表达他的这些思想:“孔子以人情为道”

  ,“顺天理以养生命”

  1。然而,他在理论上所站立的基本立场并未改变。康有为之所以成为中国维新运动的领袖和杰出的代表c与他这一方面的深刻认识有着密切关系。

  继康有为之后,谭嗣同c梁启超在他们所著的仁学c新民说等著作中,也把人的解放作为中心议题,阐述了与康有为相类似的观点。在理论形式上,他们师法康有为的“托古改制”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