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节
2如此看来,历史上那些“杀身成仁,舍身取义”的仁人志士,包括被他热烈赞扬过的维新变法的同志谭嗣同的慷慨就义,也都是不可理解的了。事实上,这种人有着这样崇高的感情,也有着同样高度的理智。谭嗣同之所以能够“我自横刀向天笑”
,就是因为他十分清醒地认识到:“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3这是梁启超在谭嗣同传一文中的一段记载,写于1898年。事隔二十几年。同一个梁启超却在人生观与科学一文中把理智和情感完全对立起来,这是对崇高美
和正义善的曲解,是有害的自我否定。
梁启超的这种有害的自我否定,固然与他当时1924年政治思想的主导方面有关。而从理论上分析,除了把理智和情感完全对立c否定审美的标准以外,另外还否定了审美的价值。他不同意美和真c善一样,都有交换价值c使用价值,而是把审美的趣味与实际生活中的价值对立起来。他认为,生活本身没有价值可言,只有生活在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表明上他反对消遣主义,实际上是无限夸大了美的趣味性。他还奉行了孔子的“知不可而为”主义和老子的
1人生观与科学,饮冰室全集文集,第40册,第2426页2二心集。
“硬译”
与“文学的阶级性”
,鲁迅全集第四卷,第164页。
3谭嗣同传,饮冰室文集类编卷四戊戌集,第154页。
250
432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为而不有”主义,认为这两个主义在他的心目中具有“人类精神生活”上“绝大的价值”。
“知不可而为”主义,容易奖励无意识之冲动,“为而不有”主义,容易把精力消费于不经济的地方“
,抛开一切杂念c目的。因而,同这两大主义是并行不悖的。而且这两大主义构成了他的唯兴趣论的另一哲学基础,同狭隘的实用主义相对抗。他曾用“乐以为乐”和“室以为室”两个命题,作了一番讨论:
墨子说儒家言“乐以为乐”
,无异言“
“室以为室”。
这个比例,本来不通;我们自然不应该说“为吃饭而吃饭”。但是尽可以说“为美而爱美”
,“为文学而做文学”
,“为科学而做科学”。前者是和“室以为室”同性质,后者是和“乐以为乐”同性质;墨子只看见狭隘的实用主义,自然会起这种谬见,胡先生按指胡适之引者并非见不到此,何故附和他呢1
区分“乐以为乐”和“室以为室”两个命题,含有正确的见解。
在美的创造和欣赏中,绝不能与狭隘的实用主义划等号。
建筑房子,相对于文学作品来说不能不考虑到对象的实用方面。房子能遮雨c避暑c抗寒c防震,这是主要的,即所谓“室以为室”
如果作为建筑艺术来看,也有美化与实用的关系
,但是,文学作品的交换价值c使用价值,作用于精神方面,并经过若干中介中间环节
,才能作用于物质生产和现实生活。这是我们通常说的美的社会功利性。在这里,梁启
1评胡適之中国哲学史大纲,梁任公学术讲演集第一辑,第32页。
251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532
超只是敏感到这一点,并未深入探讨以上这个问题。他排除狭隘的实用主义,努力区别“室以为室”和“乐以为乐”
,可是,他又把“乐以为乐”推向一个极端,提出“为美而美”
,“为艺术而艺术”。这是否同他所说的美的创造和欣赏,也含有“无意识的冲动”和“把精力消费于不经济的地方”一致呢
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前者,与他把情感与理智对立起来,含有神秘主义的论断有关,后者用来直接反对狭隘的实用主义。
第五节 审美鉴赏的心境和物境
后期的梁启超自诩为“非唯”主义者。企图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找到第三条路。在他看来,人类从心界物界两方面调和结合而成的生活,叫做“人生”
1。他认为对人生来说,“人类外界的束缚,他力的压迫,终有方法解除:最怕的是心为形役,自己做自己的奴隶”
2。因此他主张要把“精神生活”放在第一位,把“物质生活”放在第二位,使精神生活“能对物质界宣告,至少要不受其牵制”。
3这种解除所谓“必为形役”的办法,不能靠物质生活,而只能靠精神生活。也就是俗语所说的,“心病还得心药治,自家有病自家知”。于是,梁启超仍由“心界”
c“物界”二者调合的
1人生观与科学,饮冰室合集文集,第40册,第23页。
2治国学的两条大路,梁任公学术讲演集第三辑,第202207页。
3东南大学课毕告别群,梁任公学术讲演集第三辑,第219页。
252
632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自我内省”的伦理角度,转述为“心境”
c“物境”的真假美丑的审美观照的。他认为:
境界,心造也。一切物境皆虚幻,惟心所造之境为真实1。
在审美观照中,审美主体可以乐不可支,忘乎所以,进而达到物我合一的最高境界。同一审美对象,为什么会与不同的情绪和心境有关。正如梁后超所揭示的:“同一月夜也,琼筵羽觞,清歌妙舞,绣帘半开,素手相携,则有余乐;劳人思妇,对影独坐,促织鸣壁,枫叶绕船,则有余悲。同一风雨也,三两知己,围炉茅屋,谈今道故,饮酒击剑,则有余兴;独客远行,马头郎当,峭寒侵饥,流潦妨毂,则有余闷”。
2梁启超只是把同一月夜或同一风雨中,两种截然不时审美主体人
所处的情状描绘出来,实际上含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审美情绪和心境。在心理学上,情绪是一种较强烈的情感,带有较多的冲动性;而心境是一种微弱c平静而持续的情绪。在审美观照中,由于人的情绪和心境的不同,头脑中唤起的表象不同,想象活动的方向和对象各种属性引起感知的兴奋也是不相同的。这样,面对同一月夜,有人余乐,也有人余恶;面对同一风雨,有人余兴,也有人余闷。
在这个意义上说,人的情绪和心境不同,而引起同一审美对象的不同审美感受和审美评价;情绪和心境占有一定的影响和支配的地位。
因此,
1自由书。惟心,饮冰室专集第2册。
2自由书。惟心,饮冰室专集第2册。
253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732
说“境界,心造也”
,不是没有一定道理的。
然而,梁启超依据是佛理禅宗,与其说他是以“风动c幡动和心动”为例来说明审美主体人情绪和心境在审美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倒不如说他无限夸大审美主体人情绪和心境,来论述所谓“三界惟心”。因为他最后所要达到的是“四大皆空”的“寂灭”之境:
是以豪杰之上无大惊,无大喜,无大苦,无大乐,无大忧,无大惧。其所以能如此者,岂有他术哉亦明三界唯心之真理而已,除心中之奴隶而已。苟知此义,则人人皆可以为豪杰1。
正由于如此,他才论证“一切物境皆虚幻,惟心所造之境为真实”的唯心主义的判断。按照这一判断,一切审美对象都是虚幻的,审美主体人的情绪和心境所造之境界才是真实的。
殊不知王阳明就曾用这种主客观合一境界的真实性,来抹杀审美对象自身所具有的客观性。王阳明说:
你未看此花,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
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2。
这就是,花的存在和花的美都在我的心;美的欣赏都是“吾心”的流露。梁启超的物境为虚,心造之境为实的论述,显然继承了王阳明的观点,颠倒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在审美境界中,一方面我们要看到审美主体人因情
1自由书。惟心,饮冰室专集第2册。
2中国哲学史资料简编。宋元部分,第261页。
254
832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绪和心境的不同,而对审美对象作出了不同的选择性,敏感性和求新性的反映;另一方面,也要看到作为客体的审美对象,毕竟有其不同的属性c条件,提供给审美主体人进行选择c敏感和求新的可能。就拿梁启超自己所举的例子来说吧:
“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与“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同一桃花也,而一为清净,一为爱恋,其境绝异1。
试想如果桃花盛开的形状c鲜艳的光泽等属性c条件,不能近似少女的粉面,怎么会有“人面桃花”的联想,唱出这爱恋之境呢如果桃花不是随风吹落,飘浮春水,而是象松柏那样屹立山崖c傲霜斗雪,无论如何也唱不出清净之境了。
审美境界是美感的一种别称。它是由审美对象所引起的,无论是自然界还是艺术品,都是相对于审美主体人而独自存在的客观事物。没有可感的具体形象,美感审美境界也无从发生。
虽然,梁启超在惟心中夸大审美主体人的情绪和心境,抹杀审美对象的客观性,斥之为“虚幻”
,但是,当他论述到审美趣味时,又公然承认审美过程既有“内发的情感”
,又有“外受的环境”
2。
“外受的环境”
,一般分为自然界和艺术品两大类。梁启超指出:
1自由书。惟心,饮冰室专集第2册。
2晚清两大家诗钞题词,饮冰室文集第43册。
255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932
人类总有机会和自然之美相接触,所谓水流花放,云卷月明,美景良辰,赏心乐事。只要你在一刹那间领略出来,可以把一天的疲劳忽然恢复,把多少时的烦恼丢在九霄云外。倘若能把这些影像印在脑里头令他不时复现,每复现一回,亦可以发生与初次领略时同等或仅较差的效用1。
梁启超把这种对自然之美的感受c领略,称之为“对境之赏会与复现”。外“境”之所以与审美主体人相对,也就是独自存在的客观事物了。
至于对艺术的感受c领略,梁启超则从人的审美感觉器官角度,加以论述,指出“专从事诱发以刺激各人器官不使钝的有三种利器:一是文学,二是音乐,三是美术。”
2作为审美主体人感受审美对象,必须通过审美感觉器官。这个审美感觉器官是人类长期社会实践所形成,并在社会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马克思指出过:
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不是对象3。
梁启超的论述,虽未能达到马克思的高度,但是他承认音乐可以诱发以刺激人的审美器官,是正确的。与此同时,承认艺术品“所构成的境界优美高尚,能把我们卑下平凡的境界
1美术与生活,饮冰室文集第39册。
2美术与生活,饮冰室文集第39册。
3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82页。
256
042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压下去“
1,也含有“心境”以外,具有艺术品独自存在的“物境”。
总之,梁启超在论述审美鉴赏中的心境和物境,就如他对美的功利性看法那样,具有自相矛盾的两面性,不能只执一端。把审美对象的自然界和艺术品“物境”看成为“虚幻”
,根源在于信奉佛理禅宗,无限夸大审美情绪和心境的地位和作用,追求精神上c道德上的圆满,而坠入虚幻的“天国”。一旦落入现实生活,依傍“外受的环境”
,结合“内发的情感”
,而编织的审美之境,才谈得上是来源于外境,又高于外境的c更高层次上的“真实”。
第六节 “自然之美”和“人工之美”
梁启超把中国古代的歌谣c乐府c诗c词,统称为“美文”
,并通过文学艺术自身的发展来分析研究,从而划分出所谓“自然之美”和“人工之美”这两个种类。他认为,“爱美是人类的天性”
2。好的文学艺术作品,就是与人类这种爱美的天性相契合。比如,中国的古歌谣,“是不会做诗的人最少也不是专门诗家的人将自己一瞬间的情感,用极简短自然的音节表现出来,并无意要他流传。因为这种天籁与人类
1美术与生活,饮冰室文集第39册。
2书法指导,饮冰室合集专集,第102册,中华书局1941年再版,第3页。
257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142
美好最相契合,所以好的歌谣,能令人人传诵历几千年不废。
其感人之深,有时还骂专门诗家的诗而之上。“
1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人类的好美性决不能以天然的自满足。
对于自然美加上些人工,不是别一种风味的美“。就象璞玉花草,经过人工的琢磨雕饰c栽植布置,显出”各式各样月异而岁不同的“美。
“诗的命运比歌谣悠长,境土比歌谣广阔,都为此故”
2。
梁启超把好的歌谣作为“自然的美”
;好的诗则在自然美的基础上,还加上“人工的美”。在他看来,诗与歌谣最显著的区别在于形式和情感表现的问题。
“诗和歌谣最显著的分别,歌谣的字句音节是新定的,或多或少,或长或短,都是随着一时情感所至,尽量发泄,发泄完便戛然而止。
诗呢
无论四言五言七言乃至楚骚体,最少也有略固定的字数句法和调法,所以词胜于意的地方总不能免。“
3骈俪之文,固自有其特殊之美,建立在“我国文字的构造”上。
“我以谓爱美的人,殊不必先横一成见,一定是丹非素,徒削减自己娱乐的领土。楹联起自宋后,在骈俪文中,原不过附庸之附庸,然其佳者,也能令人起无限美感。”
4梁启超划分“自然的美”和“人工的美”
,固然与文艺形式情感的表现有关,但就论述的
1中国之美文及其历史,饮冰室合集专集,第74册,中华书局1941年再版,第1页。原引文“人功之美”
,“功”应改为“工”
,改为“人工之美”。
2中国之美文及其历史,饮冰室合集专集第74册,第1页。
3苦痛中的小玩意儿,饮冰室文集第45册。
4中国之美文及其历史,饮冰室合集专集第74册,第2页。
258
242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内容来说,又不仅仅限于文艺形式和情感的表现问题。
中国之美文及其历史是以汉乐府为论述的中心对象。
“汉代乐府,原来都是能唱的最少也可以徒歌
,所以和普通的诗可以划分出界限“
1。按梁启超对诗和歌谣的界定,汉代乐府“纯属自然美”
2。他指出汉代乐府有三大特色:1情感炽热,有违“诗教”。他认为,乐府上邪是一首情感热到沸度的恋歌c意境c格调c句法c字法无一不奇特“
,有所思“这一首恋歌,正是温柔敦厚,怨而不怒的反面。赌咒发誓,斩钉截铁,正见得一往情深。后代决无此作,专门诗家越发不能道其只字”。这是因为“诗贵含蓄婉转,乐府则多为热烈的直透的表现”
3。
2意境新颖,结构瑰丽。他认为乐府陌上桑和陇西行堪称“无一懈弱之点”的力作。
陇西行“以陇西为题,想写陇西风俗。
写的是一位有才干c知礼义的主妇,却从天上人顾视世间的眼中看出来。写天上话不多;境界却是极美丽闲适。写主妇言语举动,琐琐如画,却无一字堆垛,可谓极技术之能事“。
4
3格调崭新,度量深远。他曾把乐府陌上桑与晋
1中国之美文及其历史,饮冰室合集专集第74册,中华书局1941年再版,第43页。
2中国之美文及其历史,饮冰室合集专集,第74册,中华书局1941年再版,第1页。原引文“人功之美”
,“功”应改为“工”
,改为“人工之美”。
3同上,第101页。
4同上,第61页。
259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342
傅玄的艳歌行作了对照研究,说:陌上桑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
,就是因为他十分清醒地认识到:“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3这是梁启超在谭嗣同传一文中的一段记载,写于1898年。事隔二十几年。同一个梁启超却在人生观与科学一文中把理智和情感完全对立起来,这是对崇高美
和正义善的曲解,是有害的自我否定。
梁启超的这种有害的自我否定,固然与他当时1924年政治思想的主导方面有关。而从理论上分析,除了把理智和情感完全对立c否定审美的标准以外,另外还否定了审美的价值。他不同意美和真c善一样,都有交换价值c使用价值,而是把审美的趣味与实际生活中的价值对立起来。他认为,生活本身没有价值可言,只有生活在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表明上他反对消遣主义,实际上是无限夸大了美的趣味性。他还奉行了孔子的“知不可而为”主义和老子的
1人生观与科学,饮冰室全集文集,第40册,第2426页2二心集。
“硬译”
与“文学的阶级性”
,鲁迅全集第四卷,第164页。
3谭嗣同传,饮冰室文集类编卷四戊戌集,第154页。
250
432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为而不有”主义,认为这两个主义在他的心目中具有“人类精神生活”上“绝大的价值”。
“知不可而为”主义,容易奖励无意识之冲动,“为而不有”主义,容易把精力消费于不经济的地方“
,抛开一切杂念c目的。因而,同这两大主义是并行不悖的。而且这两大主义构成了他的唯兴趣论的另一哲学基础,同狭隘的实用主义相对抗。他曾用“乐以为乐”和“室以为室”两个命题,作了一番讨论:
墨子说儒家言“乐以为乐”
,无异言“
“室以为室”。
这个比例,本来不通;我们自然不应该说“为吃饭而吃饭”。但是尽可以说“为美而爱美”
,“为文学而做文学”
,“为科学而做科学”。前者是和“室以为室”同性质,后者是和“乐以为乐”同性质;墨子只看见狭隘的实用主义,自然会起这种谬见,胡先生按指胡适之引者并非见不到此,何故附和他呢1
区分“乐以为乐”和“室以为室”两个命题,含有正确的见解。
在美的创造和欣赏中,绝不能与狭隘的实用主义划等号。
建筑房子,相对于文学作品来说不能不考虑到对象的实用方面。房子能遮雨c避暑c抗寒c防震,这是主要的,即所谓“室以为室”
如果作为建筑艺术来看,也有美化与实用的关系
,但是,文学作品的交换价值c使用价值,作用于精神方面,并经过若干中介中间环节
,才能作用于物质生产和现实生活。这是我们通常说的美的社会功利性。在这里,梁启
1评胡適之中国哲学史大纲,梁任公学术讲演集第一辑,第32页。
251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532
超只是敏感到这一点,并未深入探讨以上这个问题。他排除狭隘的实用主义,努力区别“室以为室”和“乐以为乐”
,可是,他又把“乐以为乐”推向一个极端,提出“为美而美”
,“为艺术而艺术”。这是否同他所说的美的创造和欣赏,也含有“无意识的冲动”和“把精力消费于不经济的地方”一致呢
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前者,与他把情感与理智对立起来,含有神秘主义的论断有关,后者用来直接反对狭隘的实用主义。
第五节 审美鉴赏的心境和物境
后期的梁启超自诩为“非唯”主义者。企图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找到第三条路。在他看来,人类从心界物界两方面调和结合而成的生活,叫做“人生”
1。他认为对人生来说,“人类外界的束缚,他力的压迫,终有方法解除:最怕的是心为形役,自己做自己的奴隶”
2。因此他主张要把“精神生活”放在第一位,把“物质生活”放在第二位,使精神生活“能对物质界宣告,至少要不受其牵制”。
3这种解除所谓“必为形役”的办法,不能靠物质生活,而只能靠精神生活。也就是俗语所说的,“心病还得心药治,自家有病自家知”。于是,梁启超仍由“心界”
c“物界”二者调合的
1人生观与科学,饮冰室合集文集,第40册,第23页。
2治国学的两条大路,梁任公学术讲演集第三辑,第202207页。
3东南大学课毕告别群,梁任公学术讲演集第三辑,第219页。
252
632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自我内省”的伦理角度,转述为“心境”
c“物境”的真假美丑的审美观照的。他认为:
境界,心造也。一切物境皆虚幻,惟心所造之境为真实1。
在审美观照中,审美主体可以乐不可支,忘乎所以,进而达到物我合一的最高境界。同一审美对象,为什么会与不同的情绪和心境有关。正如梁后超所揭示的:“同一月夜也,琼筵羽觞,清歌妙舞,绣帘半开,素手相携,则有余乐;劳人思妇,对影独坐,促织鸣壁,枫叶绕船,则有余悲。同一风雨也,三两知己,围炉茅屋,谈今道故,饮酒击剑,则有余兴;独客远行,马头郎当,峭寒侵饥,流潦妨毂,则有余闷”。
2梁启超只是把同一月夜或同一风雨中,两种截然不时审美主体人
所处的情状描绘出来,实际上含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审美情绪和心境。在心理学上,情绪是一种较强烈的情感,带有较多的冲动性;而心境是一种微弱c平静而持续的情绪。在审美观照中,由于人的情绪和心境的不同,头脑中唤起的表象不同,想象活动的方向和对象各种属性引起感知的兴奋也是不相同的。这样,面对同一月夜,有人余乐,也有人余恶;面对同一风雨,有人余兴,也有人余闷。
在这个意义上说,人的情绪和心境不同,而引起同一审美对象的不同审美感受和审美评价;情绪和心境占有一定的影响和支配的地位。
因此,
1自由书。惟心,饮冰室专集第2册。
2自由书。惟心,饮冰室专集第2册。
253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732
说“境界,心造也”
,不是没有一定道理的。
然而,梁启超依据是佛理禅宗,与其说他是以“风动c幡动和心动”为例来说明审美主体人情绪和心境在审美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倒不如说他无限夸大审美主体人情绪和心境,来论述所谓“三界惟心”。因为他最后所要达到的是“四大皆空”的“寂灭”之境:
是以豪杰之上无大惊,无大喜,无大苦,无大乐,无大忧,无大惧。其所以能如此者,岂有他术哉亦明三界唯心之真理而已,除心中之奴隶而已。苟知此义,则人人皆可以为豪杰1。
正由于如此,他才论证“一切物境皆虚幻,惟心所造之境为真实”的唯心主义的判断。按照这一判断,一切审美对象都是虚幻的,审美主体人的情绪和心境所造之境界才是真实的。
殊不知王阳明就曾用这种主客观合一境界的真实性,来抹杀审美对象自身所具有的客观性。王阳明说:
你未看此花,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
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2。
这就是,花的存在和花的美都在我的心;美的欣赏都是“吾心”的流露。梁启超的物境为虚,心造之境为实的论述,显然继承了王阳明的观点,颠倒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在审美境界中,一方面我们要看到审美主体人因情
1自由书。惟心,饮冰室专集第2册。
2中国哲学史资料简编。宋元部分,第261页。
254
832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绪和心境的不同,而对审美对象作出了不同的选择性,敏感性和求新性的反映;另一方面,也要看到作为客体的审美对象,毕竟有其不同的属性c条件,提供给审美主体人进行选择c敏感和求新的可能。就拿梁启超自己所举的例子来说吧:
“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与“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同一桃花也,而一为清净,一为爱恋,其境绝异1。
试想如果桃花盛开的形状c鲜艳的光泽等属性c条件,不能近似少女的粉面,怎么会有“人面桃花”的联想,唱出这爱恋之境呢如果桃花不是随风吹落,飘浮春水,而是象松柏那样屹立山崖c傲霜斗雪,无论如何也唱不出清净之境了。
审美境界是美感的一种别称。它是由审美对象所引起的,无论是自然界还是艺术品,都是相对于审美主体人而独自存在的客观事物。没有可感的具体形象,美感审美境界也无从发生。
虽然,梁启超在惟心中夸大审美主体人的情绪和心境,抹杀审美对象的客观性,斥之为“虚幻”
,但是,当他论述到审美趣味时,又公然承认审美过程既有“内发的情感”
,又有“外受的环境”
2。
“外受的环境”
,一般分为自然界和艺术品两大类。梁启超指出:
1自由书。惟心,饮冰室专集第2册。
2晚清两大家诗钞题词,饮冰室文集第43册。
255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932
人类总有机会和自然之美相接触,所谓水流花放,云卷月明,美景良辰,赏心乐事。只要你在一刹那间领略出来,可以把一天的疲劳忽然恢复,把多少时的烦恼丢在九霄云外。倘若能把这些影像印在脑里头令他不时复现,每复现一回,亦可以发生与初次领略时同等或仅较差的效用1。
梁启超把这种对自然之美的感受c领略,称之为“对境之赏会与复现”。外“境”之所以与审美主体人相对,也就是独自存在的客观事物了。
至于对艺术的感受c领略,梁启超则从人的审美感觉器官角度,加以论述,指出“专从事诱发以刺激各人器官不使钝的有三种利器:一是文学,二是音乐,三是美术。”
2作为审美主体人感受审美对象,必须通过审美感觉器官。这个审美感觉器官是人类长期社会实践所形成,并在社会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马克思指出过:
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不是对象3。
梁启超的论述,虽未能达到马克思的高度,但是他承认音乐可以诱发以刺激人的审美器官,是正确的。与此同时,承认艺术品“所构成的境界优美高尚,能把我们卑下平凡的境界
1美术与生活,饮冰室文集第39册。
2美术与生活,饮冰室文集第39册。
3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82页。
256
042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压下去“
1,也含有“心境”以外,具有艺术品独自存在的“物境”。
总之,梁启超在论述审美鉴赏中的心境和物境,就如他对美的功利性看法那样,具有自相矛盾的两面性,不能只执一端。把审美对象的自然界和艺术品“物境”看成为“虚幻”
,根源在于信奉佛理禅宗,无限夸大审美情绪和心境的地位和作用,追求精神上c道德上的圆满,而坠入虚幻的“天国”。一旦落入现实生活,依傍“外受的环境”
,结合“内发的情感”
,而编织的审美之境,才谈得上是来源于外境,又高于外境的c更高层次上的“真实”。
第六节 “自然之美”和“人工之美”
梁启超把中国古代的歌谣c乐府c诗c词,统称为“美文”
,并通过文学艺术自身的发展来分析研究,从而划分出所谓“自然之美”和“人工之美”这两个种类。他认为,“爱美是人类的天性”
2。好的文学艺术作品,就是与人类这种爱美的天性相契合。比如,中国的古歌谣,“是不会做诗的人最少也不是专门诗家的人将自己一瞬间的情感,用极简短自然的音节表现出来,并无意要他流传。因为这种天籁与人类
1美术与生活,饮冰室文集第39册。
2书法指导,饮冰室合集专集,第102册,中华书局1941年再版,第3页。
257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142
美好最相契合,所以好的歌谣,能令人人传诵历几千年不废。
其感人之深,有时还骂专门诗家的诗而之上。“
1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人类的好美性决不能以天然的自满足。
对于自然美加上些人工,不是别一种风味的美“。就象璞玉花草,经过人工的琢磨雕饰c栽植布置,显出”各式各样月异而岁不同的“美。
“诗的命运比歌谣悠长,境土比歌谣广阔,都为此故”
2。
梁启超把好的歌谣作为“自然的美”
;好的诗则在自然美的基础上,还加上“人工的美”。在他看来,诗与歌谣最显著的区别在于形式和情感表现的问题。
“诗和歌谣最显著的分别,歌谣的字句音节是新定的,或多或少,或长或短,都是随着一时情感所至,尽量发泄,发泄完便戛然而止。
诗呢
无论四言五言七言乃至楚骚体,最少也有略固定的字数句法和调法,所以词胜于意的地方总不能免。“
3骈俪之文,固自有其特殊之美,建立在“我国文字的构造”上。
“我以谓爱美的人,殊不必先横一成见,一定是丹非素,徒削减自己娱乐的领土。楹联起自宋后,在骈俪文中,原不过附庸之附庸,然其佳者,也能令人起无限美感。”
4梁启超划分“自然的美”和“人工的美”
,固然与文艺形式情感的表现有关,但就论述的
1中国之美文及其历史,饮冰室合集专集,第74册,中华书局1941年再版,第1页。原引文“人功之美”
,“功”应改为“工”
,改为“人工之美”。
2中国之美文及其历史,饮冰室合集专集第74册,第1页。
3苦痛中的小玩意儿,饮冰室文集第45册。
4中国之美文及其历史,饮冰室合集专集第74册,第2页。
258
242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内容来说,又不仅仅限于文艺形式和情感的表现问题。
中国之美文及其历史是以汉乐府为论述的中心对象。
“汉代乐府,原来都是能唱的最少也可以徒歌
,所以和普通的诗可以划分出界限“
1。按梁启超对诗和歌谣的界定,汉代乐府“纯属自然美”
2。他指出汉代乐府有三大特色:1情感炽热,有违“诗教”。他认为,乐府上邪是一首情感热到沸度的恋歌c意境c格调c句法c字法无一不奇特“
,有所思“这一首恋歌,正是温柔敦厚,怨而不怒的反面。赌咒发誓,斩钉截铁,正见得一往情深。后代决无此作,专门诗家越发不能道其只字”。这是因为“诗贵含蓄婉转,乐府则多为热烈的直透的表现”
3。
2意境新颖,结构瑰丽。他认为乐府陌上桑和陇西行堪称“无一懈弱之点”的力作。
陇西行“以陇西为题,想写陇西风俗。
写的是一位有才干c知礼义的主妇,却从天上人顾视世间的眼中看出来。写天上话不多;境界却是极美丽闲适。写主妇言语举动,琐琐如画,却无一字堆垛,可谓极技术之能事“。
4
3格调崭新,度量深远。他曾把乐府陌上桑与晋
1中国之美文及其历史,饮冰室合集专集第74册,中华书局1941年再版,第43页。
2中国之美文及其历史,饮冰室合集专集,第74册,中华书局1941年再版,第1页。原引文“人功之美”
,“功”应改为“工”
,改为“人工之美”。
3同上,第101页。
4同上,第61页。
259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342
傅玄的艳歌行作了对照研究,说:陌上桑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