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松语文学 > 穿越小说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最新章节 >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TXT下载
错误举报

正文 第26节

  “极明晰极緻密的科学头脑”

  1有很大的关系。他说:美术家雕刻一种事物,总要在未动工以前把那件事物的整个实在体完全摄取,一攫攫住他的一生命,霎时间和我的生命并合为一。这种境界,很含有神秘性,虽然可以说是在理性的范围以外;然而非用锐入的观察法一直透入深处,也断断不能得这种境界。这种锐入观察法,也是促进科学的一种助力2。

  提倡文学艺术的无理性,往往导致文学艺术的末路。梁启超在这里注重文学艺术创作过程中的理性因素,虽借着科学意义上的“真”来阐发的,但毕竟正确道出文学艺术创作过程中复杂现象。以上这两点,算是他这个“门外汉”的“门内话”吧。

  梁启超在认识和处理真c善c美的关系上,既是个“真美合一”论者,又是个“美善合一”论者。如果他的“真美合一”偏重于科学意义上的探求,尚未脱离文学艺术对象的话,而“美善合一”的命题,则是从伦理学上加以论证的。

  他常常以“美善”作为道德教育的一个要求或准标,说:

  智识者,所以救国民之心得,与个人之心得。使能深明真理,而养成一种美善之性质也。

  1梁任公学术讲演集第一辑,商务印书馆1922年版,第60页。

  2同上,第59页。

  270

  452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智识与情之联络者,使其行为善则心为愉快,不善则心为慙悚也1。

  按梁启超对一个人自幼年至青年时的区分,在五岁以下幼童,“其感情皆起于觉,恐怖之情甚强”

  ,六岁至十三岁儿童“情绪始动”

  ,十四岁至二十一岁少年,“前半期虽动于情,后半期情操”

  ,廿二岁至廿五岁成人,“情操发达”

  2。作为“美”的一个主要特征的美情,是贯穿于一个人从幼小到成年的感受中,确实会带来“心为愉快”之情;人的“美”和“善”又确实会相通。在这个意义上说,“情操”是人的“美”和“善”的结晶。因而,在讨论自古以来性善c性恶的问题时,梁启超提出:先生以善服从之根性,为美根性乎,恶根性乎

  回答是:“恶为美根性,固此当有以救之”

  3。这就是对于当时以丑为美c以恶为善c美丑善恶不辩的一种针砭。

  梁启超坚持“美善合一”论,意在开发民智,拯救世道人心,他十分痛恨奴隶性的积习,提倡一个民族个国家必须有于世界之林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创造一个他理想之中的“新民”。他在支那教育问题一文中所以提出“美丑善恶不辩”的论题,就在于“支那人种固号为善于服从者,则无人不可以为之主,无人不可以奴隶之不必有所择也”

  4。

  1新民汇编。余录,饮冰室文集类编二

  ,第187页。

  2教育政策私议,重订分类饮冰室文集全编,卷九学术类下,厂益书局印行,第3页。

  3新民汇编。余录,饮冰室文集类编二

  ,第187页。

  4新民汇编。余录,饮冰室文集类编二

  ,第200页。

  271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552

  这在当时历史条件下,面临着列强各国对中国“豆分瓜剖”

  的情势,要求铲除奴隶性,树立自信力,是关系到救亡图存的国家c民族的大事。而养成这种奴隶性的积习,又由于奴隶的旧教育所致。但是,作者并没有就此深究下去,而是笔锋一转,得出如下结论:“虽不可服从于强力,而不可不服从公理。”

  1带上了很浓重的妥协c欺骗的色彩。通晓中国近代史的人都知道,列强各国对中国实行的又恰恰是强权即公理。

  同一个梁启超在另一篇文章中,对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后大肆掠夺的暴行,似乎又看到了这一点:

  西哲常言,两不平等者相遇,无所谓道理,权利即道理也2。

  梁启超是个充满矛盾的历史人物。在对待强权与公理方面是这样的,在“美善”的本质问题的理解方面也是这样。一会儿说,“美善”可知的,可通过后天教育培养的;一会儿又毫无保留地宣扬埃机的格言:“善也,美也,不能自知者”

  3。后一说显然抵销了前一说,是错误的。

  梁启超“美善合一”

  的命题,是从伦理学上来论证的。

  但他在进行美学批评时,美善问题,也不可能不涉及到。比如,他评论东汉郊祀歌“分咏四时”的四首邹子所作

  ,“皆从自然界的顺序,看出人生美善相乐的意义”

  4;又比如,他

  1同上,第201页。

  2杂著类下,重订分类饮冰室文集类编卷二十,广益书店,第1页。

  3饮冰室文集类编卷九辛丑集下,第187页。

  4中国之美文及其历史,饮冰室合集文集第74册,弟37页。

  272

  652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在论述白居易新乐府自序中的创作主张,也包含了“美善合一”的味道。认为白居易“并不是为诗而作诗,他替那些穷苦的人们提起公诉,他向那些作恶的人们宣说福音”

  1。

  这个评价似乎太俗c太现代化了一点。但是,白居易的“美刺”之道作为诗歌教化的手段,还是符合历史本来面目的。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梁启超在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一文中,分析了人类情感的本质,并不都是善的c美的,而是要进行情感教育,扬善惩恶,褒美贬丑。文艺作品又是情感教育的最好利器。孔尚任的桃花扇中的哭主c沉江几出,写得“很见力量”

  ,很有感情,“一个个字都带着鲜红的血呕出来。”梁启超曾回忆他小时候读它,“不知淌了几多眼泪”。说他“自己对于满清的革命思想,最少也有一部分受这类文学的影响”

  2。这个现身说法有力地验证了他的“美善合一”论。

  梁启超的“真美合一”和“美善合一”的哲学基础是根植于中国古代传统的物我“圆融说”

  ,而不是西方哲学中物我“对立说”。对于物我圆融的观念,儒c道c释三家实际是一致的。

  “儒家的天人合一,道家的清静无为物我为一,佛释家的自我觉悟含有人物我一体思想,同时都以我为中心;也都与物质无关”

  3。这种物我圆触的观念,自

  1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乙丑专编饮冰室文集卷七十一,第6页。

  2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乙丑专编饮冰室文集卷七十一第6页。

  3田曼诗:美学,台湾三民书局1982年版,第221页。

  273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752

  然解决不了物质上,科学上的问题,而是解决精神上c道德上的问题。换句话说,“真美合一”和“美善合一”

  ,是在物我圆融的审美观照中进行,并趋于完成。

  当然,“真美合一和”美善合一“

  ,只是说明了真c善c美的关系中相互联系的一面,真c善c美还有相互区别的另一面。从它们相互联系方面来评价,也可以拿它们其中单独一个作为标准来评价,不能用这个标准代替或否定另一个标准。同时,真c善c美的标准还有一个整体联系,三合为一,天衣无缝。历史上许多优秀文艺作品又往往是真c善c美统一而完整的体现。显然,梁启超的美学思想尚未达到如此精密而又辩证的理论高度,具有阶级的c时代的局限性。不过,他的“真美合一”和“美善合一”

  ,毕竟反映了他对于真c善c美的社会的功利评价,偏重于文艺作品美的评价倾向,发挥过历史的积极作用。

  第九节 艺术情感教育

  梁启超的美育思想,核心在于情感教育。

  1906年3月,他从事心理学之研究,“顷欲作一文论感情者题之名称未定”

  1;后来在中国韵文里所表现的感情一文中,他从剖析情感的性质入手,论述到感情教育,尤其是艺术情感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一情感的性质c地位和作用。

  1光绪三十二年三月与佛苏我兄书。

  274

  852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梁启超认为,“天下最神圣的莫过于情感”

  1。

  这是指情感的地位。他用磁力吸铁的比喻,说明情感的感染力,有点类似柏拉图以磁力与铁环的关系来说明艺术的感染力2。这样的感染力,的确是既深且广,且能起到团结c教育人们的作用。不过,梁启超从整个情感作用来说,比柏拉图的范围要宽得多,甚至认为“是人类一切动作的原动力。”

  3情感为什么会有这么神圣的地位,又为什么会有这么既深且广的社会作用呢梁启超认为,这同情感本身的性质有关。情感作为“生命之奥”的东西,是一种人的本能c实际存在,又能超越本能c超越实际存在4。

  梁启超的感情c生命一体说,按其哲学基础来源有二:一是中国的儒家。直接引用易传“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c中庸“能尽其性,则能尽人物之性,可以与天地参”和宋儒“体验”的观点5。二是西方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因而,他的感情c生命一体说,显然是主观唯心主义,带有一定“神秘性”

  6的色彩。但是,他强感能够构成一种既含现在,又超越现在的境界,情感的艺术创造和欣赏中,多少与生命力发生关系,很有参考价值。

  1中国韵文里所表现的情感,饮冰室文集,第38册。

  2柏拉图文艺对话录,朱光潜译后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358页。

  3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乙丑专编饮冰室文集卷七十一,第6页。

  4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乙丑专编饮冰室文集卷七十一,第6页。

  5评胡适之中国哲学史大纲,饮冰室合集文集第13册。

  6美术与科学,饮冰室文集。卷三十八。

  275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952

  梁启超在论述情感的性质c地位和作用时,努力同理智相区别。他借用西方美学理论,把情感与理解作为人类两大精神因素,指出:

  用理解来引导人,顶多叫人知道那件事应该做,那件事怎么做法,却是被引导的人到底去做不去做,没有什么关系。有时所知道的越发多,所做的倒越发少1。

  诚然,以情感人,在一定范围定程度上,较之以理服人,有更大的愉悦性和诱导力,象是“春风化雨,点滴入土”。长期以来,中国传统的儒家主张“发乎情,止于礼义”

  ,用理智管束情感。主张“宥情”

  c“尊情”的龚自珍,针锋相对地提出“发乎情,止于命”

  2,抬高感情,贬低理性,表现出“对某一神圣事物的亵渎”

  3,反映了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个性解放的要求。梁启超继承了龚自珍的美学思想,而把它推向反理性c神秘化的极端。

  梁启超把情感与理智相对立,认为情感体验只能是按部就班地受其情绪感染,而不能进行是非评价,说什么“情感这样的东西,含有神秘性,想用理性来解剖它,是不可能的。

  因为只有情感能变易情感,理性绝对的不能变易情感“。

  4这是错误的。在实际生活中,情感要受一定的理智制

  1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饮冰室文集第38册。

  2龚自珍全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85页。

  3马克思: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人民出版社1949年版,第43页。

  4评非宗教同盟,饮冰室文集卷三十八。

  276

  062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约,而且理智有时也会产生一定的情感。所以,既要肯定以情感人,又不能否定以理服人,怎么能把前者抬上九天,后者打入地底呢值得一提的是,他还主张情感可以陶养,即使自身最强烈的感情,“经过若干时候之后,总能拿出理性来镇住他”

  1,多少使他的理论不至于因极端而坠入无底深渊。

  他从以上三方面,论述了情感的地位和作用c情感本身的性质c情感与理智的关系,为他提出情感教育问题打下了理论基础。他指出:

  情感的作用固然是神圣的,但他的本质不能说他都是善的,都是美的:他也有很恶的方面,他也有很丑的方面。

  他是盲目的,到处乱碰乱迸,好起来好得可爱,坏起来也坏得可怕所以古来大宗教家大教育家,都最注意情感的陶养,老实说,是把情感教育放在第一位。情感教育的目的,不外将情感善的c美的方面尽量发挥,把那恶的c丑的方面渐渐压伏淘汰下去。这种工夫做得一分,便是人类一分的进步2。

  二艺术是情感教育最大的利器。

  既然“情感教育放在第一位”

  ,情感教育的目的是扬善美c弃恶丑,那么如何发挥情感教育的作用呢

  梁启超找来找去,认为“情感教育的最大的利器,就是艺术”

  3。在他看来,艺术的本质在于情感,艺术又具有情感教育的基本特征。

  因而,

  1民国十四年十二月二十七日与思成书。

  2中国韵文里所表现的情感,饮冰室文集卷三十八。

  3中国韵文里所表现的情感,饮冰室文集卷三十八。

  277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162

  如何发挥情感教育的作用,侧重点就在于艺术的创造和欣赏。

  在这个意义上,他的情感教育论,也可以称之为艺术情感教育论。

  应该指出,梁启超关于情感是艺术的本质,艺术是情感的表现的论述,虽有片面性,但还有值得肯定的地方。高尔基曾经指出:

  艺术的本质是赞成或反对的斗争,漠不关心的艺术是没有,而且不可能有的,因为人不是照相机,他不是“摄照”现实,他或是确定现实,或是改变现实,毁灭现实1。

  赞成和反对,包含着一定的情感态度的肯定和否定。这在艺术作品会有种种的表现。纵观几千年来人类保存下来的艺术珍品,没有一件不涉及到情感的表现。

  当然,表现情感,也不单纯为艺术独有,人类的种种创造都伴随着一定的情感。正如列宁所说的:“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

  2但在哲学c科学以及体力劳动中,情感的表现有一定的限度。唯独文学艺术中的情感,能够借助不同的媒介和精微的形式,得到鲜明生动而又运用自如的表现,成为艺术品。

  关于这一点功能,梁启超称之为“艺术的权威”

  3。他认为,第一,艺术的情感教育是潜移默化的,它要经过“若干期间内占领”读者c观众c

  1高尔基:文学论文选,第414页。

  2转引自王朝闻主编:美学概论,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06页。

  3中国韵文里所表现的情感,饮冰室文集卷三十八。

  278

  262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听众的“心”。第二,再现“那霎时间便过去的情感”

  ,是艺术对现实生活中情感表现的“物化”

  ,因为“物化”了,“随时可以再现”

  ,就有了永久的意义和价值;第三,艺术还表现艺术家自己“个性”的情感。艺术情感教育在于“艺术家自己个性的情感,打进别人的情国里头”

  1,基本上是讲艺术情感教育中的“移情”

  作用。

  梁启超并不到此为止。

  他还进一步指出,艺术的情感教育,可以在“移情”的基础上,达到“移人”的目的。他曾说过:“我虽不敢说无韵的诗绝对不能成立,但终觉其不能移我情。”

  2这是因为人们在艺术欣赏中的情感活动,呈现了一种极其活跃的心理状态,耳濡目染,自然作用于欣赏者自身。他指出:

  凡人之情,莫不惮庄严而喜谐谑。善为教者,则因人之情而导之。故或出之以滑稽,或托之以寓言。孟子有好货好色之喻,屈平有美人芳草之辞,寓谲谏于诙谐,发忠爱于罄艳,其移人之深,视庄言危论,往往有过;贻未可以劝百讽一而轻薄之中3。

  “善为教者”

  ,要懂得“移情”和“移人”是艺术情感教育过程中的两个不同的阶段。

  先有“移情”

  ,才有“移人”

  ,没有“移情”

  ,是不可能产生“移人”的。而“移人”是艺术情感教育的更有价值的阶段,也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的“物我合一”的“境界”。因此,艺术创作不仅要力求使

  1中国韵文里所表现的情感,饮冰室文集卷三十八。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