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9节
菱之事,闻黛玉“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
第八十一回之语,惧祸之及,而自同于凤姐,亦自然之势也。宝玉之于黛玉,信誓旦旦,而不能言之于最爱之之祖母,则普通之道德使然;况黛玉一女子哉
由此种种原因,而金玉以之合,木石以之离,又岂有蛇蝎之人物,非常之变故,行于其间哉不过通常之道德,通常之人情,通常之境遇为之而已。由此观之,红楼梦者,可谓悲剧中之悲剧也2。
不是像第一种悲剧中所出现蛇蝎一样的恶人,也不是第二种
1红楼梦评论c中国近代文论选下册,第752页。
2红楼梦评论,中国近代文论选下册,第754755页。
510
494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悲剧中有非常之变故,红楼梦是因为“通常之道德,通常之人情,通常之境遇”在起作用。这种“通常之道德”竟使想背叛封建道德的贾宝玉也被束缚住,不敢在贾母面前表示他对林黛玉的爱情,令人愤恨而又同情。这种通情达意的艺术效果,激荡人心,久久萦怀不忘。当然,王国维对于“通常之道德,通常之人情,通常之境遇”的理解与上述不大一样。
他往往局限于以欲为基础的厌世主义,认为这种“欲”
或“痛苦”
,尽管有旧道德所使然,到最后还是人的生物本能所使然,要走“解脱”的道路罢了。因此,他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探求悲剧美的真正社会和历史原因了。
王国维对“解脱”能否付诸实行,却持有异议。他直言不讳地提出:
试问释迦示寂以后,基督尸十字架以来,人类及万物之欲生奚若其痛苦又奚若吾知其不异于昔也。然则所谓持万物而归之上帝者,其尚有所待欤抑徒沾沾自喜之说,而不能见诸实者欤果如后说,则释迦c基督自身之解脱与否,亦尚在不可知之数也1。
这一连串问号,自然就涉及到宗教的“解脱”
,红楼梦评论淋漓尽致地发挥了“解脱”说,但又如他在静安文集。自序中所说的对“解脱”说“提出绝大之疑问”
2。这就说明王国维并未忘情于世,不食人间烟火味。而这一点很重
1红楼梦评论,中国近代文论选下册,第760页。
2自序,静安文集,遗书第14册。
511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594
要,但多少为一般研究者所忽略。
认识红楼梦悲剧美的艺术价值,在我国近代远不止王国维一人,因为从这一点生发开去,就与中国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乃至民主革命的启蒙运动紧紧挂上了钩。天僇生在中国三大家小说论赞中说:
海宁王生,常言此书指红楼梦引者注为悲剧中之之悲剧,于欧西而有作者,则有如仲马父子,谢来c雨苟即雪莱c雨果引者注诸人,皆以喜为悲剧,声闻当世。至于头绪之繁,篇幅之富,文章之美,恐尚有未迨此书者。盖此书非苟焉所能读也,必富于厌世观者,始能读此书;必深通一切学问者,始能读此书;必富于哲理思想,种族思想,始能读此书。世人读之而不解,解矣而不能尽作者之意,则亦犹之乎不读也1。
天僇生可谓王国维的知音。除了种族思想外,厌世观c哲理思想,确实是王国维立论的基础。正如季新在红楼梦新评中所说:“惜雪芹虽知制度之流毒,却未知改良之方法”
2
一样,天僇生所说“种族思想”都同他们所处的时代脉搏息息相通的结果。诸如这样的“命意”是否出之于红楼梦,想来未必尽然。
王国维还认为,红楼梦中的悲剧美与优美c壮美是有内在联系的。他举了宝玉和黛玉最后之相见一节为最壮美的
1天僇生:中国三大家小说论赞,晚清文学丛钞。小说戏曲研究卷一。
2季新:红楼梦新评,小说海第一卷,第一c二号。
512
694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例证。并说“此书中壮美之部分,较多于优美之部分,而眩惑之原质殆绝焉1。当然悲剧美也好,壮美也好,都是服务于他伦理学上的”解脱“说的。悲剧”以其示人生之真相,又示解脱之不可已故“。
红楼梦作为“悲剧之悲剧”
“其精神之存于解脱”
2,这就算作王国维论述悲剧美的社会作用吧。
第二节 文学的进化及其成因
一 文体“习套”和“新意”的矛盾“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3。这是王国维文学进化观的著名论断。他在宋元戏曲考。序中指出:
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也4。
从本意上看,所谓“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包含着两方面,一是一种文体在一个朝代极盛,致使这个朝代与这种文体不期而然地结合起来;二是正因为这种文体在这个朝代极盛,后世不可能再有这样的情况,在中国古典文学发展史上,确实不乏其例。
明清以来,一些著名的学者总结了这个文学现象,提出文学是随着时代而变化的主张。
如:袁宏道1568160
1红楼梦评论,中国近代文论选下册,第755页。
2同上,第252页。
3王国维戏曲论文集,第3页。
4王国维戏曲论文集,第3页。
513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794
年说过,骚c雅不相袭,十九首等篇与骚又不相袭,惟其善变,所以能各存其真,能名传有千古。惟其“代有升降,法不相沿,各极其变,各穷其趣”
1。所以一代有一代的异彩。顾炎武16131681年进一步指出诗文必须代变。他认为时代不同,文学的内容和风格亦因此不同。认清了时代的特点,就不会因袭古人的陈言,抹杀当前的现实。
到了王国维时代,康c梁改良派,继承魏源c龚自珍的传统,坚持了文学要变,要为变法运动服务的主张。他们反对桐城文章,提倡汉c魏六朝。特别是黄遵宪,主张“我手写吾口,古岂能拘牵。”
2主张诗歌改良。而洋务派官僚张之洞针对改良派文学要变的论点,加以反驳。他痛斥自龚自珍以来所提倡的六朝之风,是“怪民”
c“戾气”
,是“妖”
,是“亡国之音”
,公然声请要加以迫害。他否认时代的变化,硬说当时还是“清晏”
,树立所谓“雅”为永恒的标准3。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王国维提出“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在客观上带有进步意义。
但是为什么会产生“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呢王国维与他的先辈或同辈学者相比较,袁宏道是从“真”
c顾炎武是从“势”来说明变迁的原因,至少涉及到反映时代的内容c风格方面,而王国维却从文体论文体,强调形式方面的作用。他说:
1雪涛阁集序,小修诗序,见袁中郎集。
2杂感,中国近代文论选上册,第166页。
3哀六朝,中国近代文论选上册,第280页。
514
894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四言敝而有楚辞,楚辞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诗敝而有律绝,律绝敝而有词。盖文体通行即久,染指遂多,自成习套,豪杰之士,亦难于其中自出新意。故循而作他作,以身解脱。一切文体所以始盛终衰者,皆由于此。
故谓文学后不如前,余未敢信,但就一体论,则此说因无以易也1。
作为一种文体始盛终衰的原因,就在于“习套”与“新意”的矛盾。按吴宏一清代诗学的背景一文,解说为“趋古或学新,尚文或尚质简明的说,继承或反动,偏重形式或偏重内容,早就成为中外古今讨论文学争辩的问题,而所谓文学思潮也就是在这二者之间互为消长而已”
2,不大符合本意。显然,王国维有关“习套”与“新意”的论断中,提出的“新意”前提在于困惑形式“习套”
;“新意”为了新旧形式交替才发挥作用,不是“偏重形式或偏重内容”
的问题,这是服从于他的形式主义美学思想的。
同时,就论断本身来看,虽不苟同“文学后不如前”的倒退主张,但缺乏他所处时代的先进人物的那股朝气,那个为时代变动服务的鲜明的政治目的。我们认为,在我国古典文学发展史上,从诗经四言
楚辞到唐诗c宋词,文体有个变迁的过程。这个变迁的原因是十分复杂c多样的。要对文体进行具体分析。就其总的来说,除了受文艺规律如,内容与形式的关系c政治
1人间词话。五四,人间词话,第218页。
2吴宏一:清代诗学的背景,台湾
文学评论第一辑,书评书目出版社,1976年10月再版。
515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994
与文艺的关系,等支配外,还同产生这种文体的那个时代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中的其他意识形态有密切联系。特别是形式的变革,多半受内容规定的。但是内容对于形式的变化,也只是主要的因素,却不是唯一的因素。韵文的形式常常与音乐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西域c匈奴音乐输入到中国来,汉代乐府得以发展到新阶段;印度音乐输入到中国来,魏晋六朝的韵文得以发展到新阶段,这是音乐影响韵文的实例。其次,韵文形式,又常常从民间文学吸取丰富健康的营养。民间文学的内容很丰富c生动。因为人民的生活和语言本身就是生动c丰富的。但由于劳动人民没有掌握文化,既不能使作品广泛流传,又不能将作品加工c提高,如果经过士大夫的学习与吸收,就可成为士大夫艺术成就最光辉的部分。魏晋六朝的五言诗,是吸收了乐府民歌的优秀部分;唐宋的词是吸收了民歌竹枝词的优秀部分。这是民间文学对诗词影响的实例。鲁迅曾指出过:
大众并无旧文学的修养,比起士大夫文学的细致来,或者会显得所谓“低落”
的,但也未染旧文学的痼疾,所以它又刚健c清新。无名氏文学如子夜歌之流,会给旧文学一种新力量1。
此外,作品里的语言,也要受语言变化的影响。即是说,语言的发展给文学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变化,反之,文学的发展也给语言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变化,要找出语言与文学互相影
1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第8485页。
516
05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响的关系。我们研究中国古代文体变迁史,一方面应从形式的本身,把握它的产生c发展和衰落的全过程,而另一方面应从多种因素上指出形式发展的渊源。王国维只是从“习套”与“新意”的矛盾,寻找“一切文体所以始盛终衰”的原因,并没有真正回答出问题的全部和实质。正因如此,他对于未来文学的要求,也同样地体现了这个观点:
上之所说,皆就抒情的文学言之。
离骚诗词皆是。
至叙事的文学,谓叙事诗c史诗c戏曲等,非谓散文也。
则我国尚在幼稚之时代。元人杂剧,辞则美矣。然不知描写人格为何事。至国朝之桃花扇,则有人格矣,然他戏曲则殊不称是。要之,不过稍有系统之词,而并失词之性质者也。以东方古文学之国,无一足以与西欧匹者,此则后此文学家之责矣1。
这样只是从文体形式上提出对未来文学的要求,怎么能与西欧匹敌呢文学发展的历史已经作了否定的回答。
二 作者的独创和时代鉴赏趣味的支配王国维的文学进化观,一方面固然受到他的形式主义美学体系的支配,把一个历史文体变迁,归结到新旧形式的更迭上。另一方面,由于他接触到具体文学现象,这些文学现象的复杂性,促使他进一步研究文学进化的成因。如果不越出他自设的形式主义的框框,就无法说明问题。
王国维经过深一层研究后认为,文体与作者的独创有关,
1文学小言,中国近代文论选下册,第780页。
517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105
经过作者的创新努力,可使衰落的文体重新振兴,带进了作者个人的风格。他说:
有明一代,乐府道衰。
写情c扣舷,尚有宋元遗响。仁宣以来,兹事几绝,独文愍夏言以魁硕之才,起而振之。豪壮典丽,与于湖c剑南为近1。
作为文夏言的乐府诗是这样,纳兰性德的词也是这样:
自元迄明,益以不振,至于国朝,而纳兰侍卫以天赋之才,崛起于方兴之族,其所为词,悲讶顽艳,独有得于意境之深,可谓豪杰之士,奋乎百世之下者矣2。
由于王国维深明此理,面对元明以来日益衰微的词坛敢于独创,惨淡经营。即使前人抒写过的题材,到他的手里,刻意求工,又是一番“新意”。这也许是他对自己诗词自负很高的理论依据罢。在文学发展史上,作者的独创,可使文体衰而复振,但是,作者带进的个人风格,不单纯是个形式的问题。
既看到新旧文体的更迭,又看到新旧文体之间有它的历史继
1观堂外集。桂翁词跋,人间词话,第255页。
2引自山阴樊志厚:人间词乙稿序人间词话附录。二二,人间词话第257页
c此文与人间词甲稿序是否系王国维托名之作,争论久矣。周振甫,徐调孚持否定意见,其理由见人间词话附录。二二人间词话第257页和文汇报1962年8月15日周振甫文章。
今查“山阴”实有之地名c王国维在乾隆浙江通志考异残卷中一再提及见遗书第40册
,这也增加了“樊志厚”似有其人的可信性。但“山阴”与“海宁”有对偶之嫌,仍不能下结论。此文中有“余与静安均持此论”之语,即使樊志厚非王国维,其基本观点是一致的。
518
205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承性,特别是注意到作者可以利用旧形式进行创作:“创者易工”
c“因者难巧”。这不能说没有发展的因素。当然,王国维探讨“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目的,并不是厚古薄今,或颂古非今。从宋元戏曲考。序看来,旨在肯定宋元戏曲这样俗文学的历史地位。
“数极而迁,虽才是弗能以为美”
1。这个肯定表面上似乎作为一种文体来看,实质上是与资产阶级利用俗文学“开发民智”有关,因此又不仅仅是个文体形式的问题了。
更有甚者,就是当他透过宋代金石学进步如此之迷的研究,竟然接触到时代的原因。他认为:
缘宋自仁宗以后,海内无事,士大夫政事之暇得,以肆力学问,其时哲学c科学c史学c美术各有相当之进步2。
由于得暇治文,加上“士大夫各有相当之素养,赏鉴之趣味与研究之趣味,思古之情与求新之念互相错综,此种精神于当时之代表人物苏轼
c沈括
c黄庭坚
c黄伯恩
诸人著述中在在可以遇之。“因此,在这种”一面赏鉴的,一面研究的“风气下,”金石学亦宋人所创学术之一“
3。同样,有宋一代的文艺,主要是宋词c宋画,也受到赏鉴之趣味与研究之趣味,思古之情与求新之念互相错综精神的影响。
1转引自吴文祺:再谈王静安先生的文学见解,文学季刊创刊号,1934年1月1日。
2宋代之金石学,静安文集续编,遗书第15册。
3宋代之金石学,静安文集续编,遗书第15册。
519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305
绘画则董源以降,始变唐人画工之画而为士大夫之画,在诗歌则兼尚技术之美,与唐人尚自然之美者,蹊径迥殊1。
这应该说是王国维不得不越出他自设的形式主义的框框,这是可喜的另一面吧。
三 地理环境与中国上古南北文学之辨以上从两个侧面摆出了王国维的文学进化的主要论述和原因。除了这两个侧面外,王国维还从另一角度,探讨了中国上古南北文学的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这以屈子文学之精神为代表作。
这篇文章的重点是研究屈原的思想和创作,同北方学派和南方学派的关系。但是,却用了一大半篇幅论证春秋战国以前的学派和文学分为南c北两派。
我国春秋以前,道德政治上之思想,可分为二派:一帝王派,一非帝王派。
前者称道尧c舜c禹c汤c文c武,后者则称其学出于上古之隐君子如庄周所称广成子之类。或托之于上古之帝王,前者近古学派,后者远古学派也。前者贵族派,后者平民派。前者入世派,后者遯世派也非真遯世派,知其主义之终不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
第八十一回之语,惧祸之及,而自同于凤姐,亦自然之势也。宝玉之于黛玉,信誓旦旦,而不能言之于最爱之之祖母,则普通之道德使然;况黛玉一女子哉
由此种种原因,而金玉以之合,木石以之离,又岂有蛇蝎之人物,非常之变故,行于其间哉不过通常之道德,通常之人情,通常之境遇为之而已。由此观之,红楼梦者,可谓悲剧中之悲剧也2。
不是像第一种悲剧中所出现蛇蝎一样的恶人,也不是第二种
1红楼梦评论c中国近代文论选下册,第752页。
2红楼梦评论,中国近代文论选下册,第754755页。
510
494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悲剧中有非常之变故,红楼梦是因为“通常之道德,通常之人情,通常之境遇”在起作用。这种“通常之道德”竟使想背叛封建道德的贾宝玉也被束缚住,不敢在贾母面前表示他对林黛玉的爱情,令人愤恨而又同情。这种通情达意的艺术效果,激荡人心,久久萦怀不忘。当然,王国维对于“通常之道德,通常之人情,通常之境遇”的理解与上述不大一样。
他往往局限于以欲为基础的厌世主义,认为这种“欲”
或“痛苦”
,尽管有旧道德所使然,到最后还是人的生物本能所使然,要走“解脱”的道路罢了。因此,他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探求悲剧美的真正社会和历史原因了。
王国维对“解脱”能否付诸实行,却持有异议。他直言不讳地提出:
试问释迦示寂以后,基督尸十字架以来,人类及万物之欲生奚若其痛苦又奚若吾知其不异于昔也。然则所谓持万物而归之上帝者,其尚有所待欤抑徒沾沾自喜之说,而不能见诸实者欤果如后说,则释迦c基督自身之解脱与否,亦尚在不可知之数也1。
这一连串问号,自然就涉及到宗教的“解脱”
,红楼梦评论淋漓尽致地发挥了“解脱”说,但又如他在静安文集。自序中所说的对“解脱”说“提出绝大之疑问”
2。这就说明王国维并未忘情于世,不食人间烟火味。而这一点很重
1红楼梦评论,中国近代文论选下册,第760页。
2自序,静安文集,遗书第14册。
511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594
要,但多少为一般研究者所忽略。
认识红楼梦悲剧美的艺术价值,在我国近代远不止王国维一人,因为从这一点生发开去,就与中国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乃至民主革命的启蒙运动紧紧挂上了钩。天僇生在中国三大家小说论赞中说:
海宁王生,常言此书指红楼梦引者注为悲剧中之之悲剧,于欧西而有作者,则有如仲马父子,谢来c雨苟即雪莱c雨果引者注诸人,皆以喜为悲剧,声闻当世。至于头绪之繁,篇幅之富,文章之美,恐尚有未迨此书者。盖此书非苟焉所能读也,必富于厌世观者,始能读此书;必深通一切学问者,始能读此书;必富于哲理思想,种族思想,始能读此书。世人读之而不解,解矣而不能尽作者之意,则亦犹之乎不读也1。
天僇生可谓王国维的知音。除了种族思想外,厌世观c哲理思想,确实是王国维立论的基础。正如季新在红楼梦新评中所说:“惜雪芹虽知制度之流毒,却未知改良之方法”
2
一样,天僇生所说“种族思想”都同他们所处的时代脉搏息息相通的结果。诸如这样的“命意”是否出之于红楼梦,想来未必尽然。
王国维还认为,红楼梦中的悲剧美与优美c壮美是有内在联系的。他举了宝玉和黛玉最后之相见一节为最壮美的
1天僇生:中国三大家小说论赞,晚清文学丛钞。小说戏曲研究卷一。
2季新:红楼梦新评,小说海第一卷,第一c二号。
512
694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例证。并说“此书中壮美之部分,较多于优美之部分,而眩惑之原质殆绝焉1。当然悲剧美也好,壮美也好,都是服务于他伦理学上的”解脱“说的。悲剧”以其示人生之真相,又示解脱之不可已故“。
红楼梦作为“悲剧之悲剧”
“其精神之存于解脱”
2,这就算作王国维论述悲剧美的社会作用吧。
第二节 文学的进化及其成因
一 文体“习套”和“新意”的矛盾“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3。这是王国维文学进化观的著名论断。他在宋元戏曲考。序中指出:
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也4。
从本意上看,所谓“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包含着两方面,一是一种文体在一个朝代极盛,致使这个朝代与这种文体不期而然地结合起来;二是正因为这种文体在这个朝代极盛,后世不可能再有这样的情况,在中国古典文学发展史上,确实不乏其例。
明清以来,一些著名的学者总结了这个文学现象,提出文学是随着时代而变化的主张。
如:袁宏道1568160
1红楼梦评论,中国近代文论选下册,第755页。
2同上,第252页。
3王国维戏曲论文集,第3页。
4王国维戏曲论文集,第3页。
513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794
年说过,骚c雅不相袭,十九首等篇与骚又不相袭,惟其善变,所以能各存其真,能名传有千古。惟其“代有升降,法不相沿,各极其变,各穷其趣”
1。所以一代有一代的异彩。顾炎武16131681年进一步指出诗文必须代变。他认为时代不同,文学的内容和风格亦因此不同。认清了时代的特点,就不会因袭古人的陈言,抹杀当前的现实。
到了王国维时代,康c梁改良派,继承魏源c龚自珍的传统,坚持了文学要变,要为变法运动服务的主张。他们反对桐城文章,提倡汉c魏六朝。特别是黄遵宪,主张“我手写吾口,古岂能拘牵。”
2主张诗歌改良。而洋务派官僚张之洞针对改良派文学要变的论点,加以反驳。他痛斥自龚自珍以来所提倡的六朝之风,是“怪民”
c“戾气”
,是“妖”
,是“亡国之音”
,公然声请要加以迫害。他否认时代的变化,硬说当时还是“清晏”
,树立所谓“雅”为永恒的标准3。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王国维提出“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在客观上带有进步意义。
但是为什么会产生“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呢王国维与他的先辈或同辈学者相比较,袁宏道是从“真”
c顾炎武是从“势”来说明变迁的原因,至少涉及到反映时代的内容c风格方面,而王国维却从文体论文体,强调形式方面的作用。他说:
1雪涛阁集序,小修诗序,见袁中郎集。
2杂感,中国近代文论选上册,第166页。
3哀六朝,中国近代文论选上册,第280页。
514
894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四言敝而有楚辞,楚辞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诗敝而有律绝,律绝敝而有词。盖文体通行即久,染指遂多,自成习套,豪杰之士,亦难于其中自出新意。故循而作他作,以身解脱。一切文体所以始盛终衰者,皆由于此。
故谓文学后不如前,余未敢信,但就一体论,则此说因无以易也1。
作为一种文体始盛终衰的原因,就在于“习套”与“新意”的矛盾。按吴宏一清代诗学的背景一文,解说为“趋古或学新,尚文或尚质简明的说,继承或反动,偏重形式或偏重内容,早就成为中外古今讨论文学争辩的问题,而所谓文学思潮也就是在这二者之间互为消长而已”
2,不大符合本意。显然,王国维有关“习套”与“新意”的论断中,提出的“新意”前提在于困惑形式“习套”
;“新意”为了新旧形式交替才发挥作用,不是“偏重形式或偏重内容”
的问题,这是服从于他的形式主义美学思想的。
同时,就论断本身来看,虽不苟同“文学后不如前”的倒退主张,但缺乏他所处时代的先进人物的那股朝气,那个为时代变动服务的鲜明的政治目的。我们认为,在我国古典文学发展史上,从诗经四言
楚辞到唐诗c宋词,文体有个变迁的过程。这个变迁的原因是十分复杂c多样的。要对文体进行具体分析。就其总的来说,除了受文艺规律如,内容与形式的关系c政治
1人间词话。五四,人间词话,第218页。
2吴宏一:清代诗学的背景,台湾
文学评论第一辑,书评书目出版社,1976年10月再版。
515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994
与文艺的关系,等支配外,还同产生这种文体的那个时代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中的其他意识形态有密切联系。特别是形式的变革,多半受内容规定的。但是内容对于形式的变化,也只是主要的因素,却不是唯一的因素。韵文的形式常常与音乐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西域c匈奴音乐输入到中国来,汉代乐府得以发展到新阶段;印度音乐输入到中国来,魏晋六朝的韵文得以发展到新阶段,这是音乐影响韵文的实例。其次,韵文形式,又常常从民间文学吸取丰富健康的营养。民间文学的内容很丰富c生动。因为人民的生活和语言本身就是生动c丰富的。但由于劳动人民没有掌握文化,既不能使作品广泛流传,又不能将作品加工c提高,如果经过士大夫的学习与吸收,就可成为士大夫艺术成就最光辉的部分。魏晋六朝的五言诗,是吸收了乐府民歌的优秀部分;唐宋的词是吸收了民歌竹枝词的优秀部分。这是民间文学对诗词影响的实例。鲁迅曾指出过:
大众并无旧文学的修养,比起士大夫文学的细致来,或者会显得所谓“低落”
的,但也未染旧文学的痼疾,所以它又刚健c清新。无名氏文学如子夜歌之流,会给旧文学一种新力量1。
此外,作品里的语言,也要受语言变化的影响。即是说,语言的发展给文学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变化,反之,文学的发展也给语言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变化,要找出语言与文学互相影
1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第8485页。
516
05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响的关系。我们研究中国古代文体变迁史,一方面应从形式的本身,把握它的产生c发展和衰落的全过程,而另一方面应从多种因素上指出形式发展的渊源。王国维只是从“习套”与“新意”的矛盾,寻找“一切文体所以始盛终衰”的原因,并没有真正回答出问题的全部和实质。正因如此,他对于未来文学的要求,也同样地体现了这个观点:
上之所说,皆就抒情的文学言之。
离骚诗词皆是。
至叙事的文学,谓叙事诗c史诗c戏曲等,非谓散文也。
则我国尚在幼稚之时代。元人杂剧,辞则美矣。然不知描写人格为何事。至国朝之桃花扇,则有人格矣,然他戏曲则殊不称是。要之,不过稍有系统之词,而并失词之性质者也。以东方古文学之国,无一足以与西欧匹者,此则后此文学家之责矣1。
这样只是从文体形式上提出对未来文学的要求,怎么能与西欧匹敌呢文学发展的历史已经作了否定的回答。
二 作者的独创和时代鉴赏趣味的支配王国维的文学进化观,一方面固然受到他的形式主义美学体系的支配,把一个历史文体变迁,归结到新旧形式的更迭上。另一方面,由于他接触到具体文学现象,这些文学现象的复杂性,促使他进一步研究文学进化的成因。如果不越出他自设的形式主义的框框,就无法说明问题。
王国维经过深一层研究后认为,文体与作者的独创有关,
1文学小言,中国近代文论选下册,第780页。
517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105
经过作者的创新努力,可使衰落的文体重新振兴,带进了作者个人的风格。他说:
有明一代,乐府道衰。
写情c扣舷,尚有宋元遗响。仁宣以来,兹事几绝,独文愍夏言以魁硕之才,起而振之。豪壮典丽,与于湖c剑南为近1。
作为文夏言的乐府诗是这样,纳兰性德的词也是这样:
自元迄明,益以不振,至于国朝,而纳兰侍卫以天赋之才,崛起于方兴之族,其所为词,悲讶顽艳,独有得于意境之深,可谓豪杰之士,奋乎百世之下者矣2。
由于王国维深明此理,面对元明以来日益衰微的词坛敢于独创,惨淡经营。即使前人抒写过的题材,到他的手里,刻意求工,又是一番“新意”。这也许是他对自己诗词自负很高的理论依据罢。在文学发展史上,作者的独创,可使文体衰而复振,但是,作者带进的个人风格,不单纯是个形式的问题。
既看到新旧文体的更迭,又看到新旧文体之间有它的历史继
1观堂外集。桂翁词跋,人间词话,第255页。
2引自山阴樊志厚:人间词乙稿序人间词话附录。二二,人间词话第257页
c此文与人间词甲稿序是否系王国维托名之作,争论久矣。周振甫,徐调孚持否定意见,其理由见人间词话附录。二二人间词话第257页和文汇报1962年8月15日周振甫文章。
今查“山阴”实有之地名c王国维在乾隆浙江通志考异残卷中一再提及见遗书第40册
,这也增加了“樊志厚”似有其人的可信性。但“山阴”与“海宁”有对偶之嫌,仍不能下结论。此文中有“余与静安均持此论”之语,即使樊志厚非王国维,其基本观点是一致的。
518
205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承性,特别是注意到作者可以利用旧形式进行创作:“创者易工”
c“因者难巧”。这不能说没有发展的因素。当然,王国维探讨“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目的,并不是厚古薄今,或颂古非今。从宋元戏曲考。序看来,旨在肯定宋元戏曲这样俗文学的历史地位。
“数极而迁,虽才是弗能以为美”
1。这个肯定表面上似乎作为一种文体来看,实质上是与资产阶级利用俗文学“开发民智”有关,因此又不仅仅是个文体形式的问题了。
更有甚者,就是当他透过宋代金石学进步如此之迷的研究,竟然接触到时代的原因。他认为:
缘宋自仁宗以后,海内无事,士大夫政事之暇得,以肆力学问,其时哲学c科学c史学c美术各有相当之进步2。
由于得暇治文,加上“士大夫各有相当之素养,赏鉴之趣味与研究之趣味,思古之情与求新之念互相错综,此种精神于当时之代表人物苏轼
c沈括
c黄庭坚
c黄伯恩
诸人著述中在在可以遇之。“因此,在这种”一面赏鉴的,一面研究的“风气下,”金石学亦宋人所创学术之一“
3。同样,有宋一代的文艺,主要是宋词c宋画,也受到赏鉴之趣味与研究之趣味,思古之情与求新之念互相错综精神的影响。
1转引自吴文祺:再谈王静安先生的文学见解,文学季刊创刊号,1934年1月1日。
2宋代之金石学,静安文集续编,遗书第15册。
3宋代之金石学,静安文集续编,遗书第15册。
519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305
绘画则董源以降,始变唐人画工之画而为士大夫之画,在诗歌则兼尚技术之美,与唐人尚自然之美者,蹊径迥殊1。
这应该说是王国维不得不越出他自设的形式主义的框框,这是可喜的另一面吧。
三 地理环境与中国上古南北文学之辨以上从两个侧面摆出了王国维的文学进化的主要论述和原因。除了这两个侧面外,王国维还从另一角度,探讨了中国上古南北文学的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这以屈子文学之精神为代表作。
这篇文章的重点是研究屈原的思想和创作,同北方学派和南方学派的关系。但是,却用了一大半篇幅论证春秋战国以前的学派和文学分为南c北两派。
我国春秋以前,道德政治上之思想,可分为二派:一帝王派,一非帝王派。
前者称道尧c舜c禹c汤c文c武,后者则称其学出于上古之隐君子如庄周所称广成子之类。或托之于上古之帝王,前者近古学派,后者远古学派也。前者贵族派,后者平民派。前者入世派,后者遯世派也非真遯世派,知其主义之终不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