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4节
663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746
尔尼雪夫斯基也作了这样的描述:“美的事物在人心中所唤起的感觉,是类似我们当着亲爱的人面前时洋溢于我们心中的那种愉悦”
1。爱是伦理学上的重要范畴,表现为一种道德情感,它与美感融合渗透,有时难以区别开来。在理论上把美与爱这两个不同领域内的范畴联系起来是必要的,真实的。
但是,这两者是如何连结起来的呢蔡元培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互相爱护c互相扶助”
,“全以同情为基本,同情的扩大和持久,可以美感上感情移入的作用助成之。例如图山水于壁上,可以卧游;观悲剧而感动,不觉流涕。这是感情移入的状态。儒家有设身处地之恕道,佛家有现身说法之方便。
这是同情的极轨。
于美术上时有感情移入的经过,于伦理上自然增进同情的能力。“
2这就是说,爱与美的连结是以情感活动为纽带。相互的友爱与互助,是以“同情为基本”。而同情的扩大与持久,可以由美感教育助成之,即美感可以增加和培养道德情感。
美是普遍的,爱也是普遍的,“人之于人,无所不爱”
3。
以美为对象的美感是没有“人我之差”的,以人为对象的道德感也是“以平为安”的。蔡元培说:
盖人类心理,以平为安,见有弱于我者,辄感天然之不平,而欲以人力平之,损有余以益不足,此爱护弱
1车尔尼雪夫斯基著c周扬译: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第6页。
2蔡元培先生全集,第899页。
3同上,第206页。
664
846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者之原理也1。
因此,无“人我差别”的美感,自然就能“扩大与持久”那种爱护弱者的同情心,从而也就培养了道德情感。他指出,“美感能助成道德”。这个结论是对的。但是,他认为“人类心理”
都是“以平为安”
,都有爱护弱者的同情心和道德行为,这是不符合阶级社会的历史事实的。在阶级社会里,以不同的经济地位而形成的极不平等的阶级关系,总是要影响,支配其他一切社会关系。
“为富不仁”
c“官官相护”在旧中国半封建半殖地社会是普遍现象。
伦理关系和审美关系也是如此。
因此,审美远远不是象蔡元培所分析的那样博爱c超脱c伦理之爱也不是全人类共同性的。蔡元培关于美的普遍性博爱的人性的分析,其实质就是美的对象能使审美主体超越不平等的阶级地位和剥削与被剥削的经济关系,而使人人相爱,不分彼此,“以平为安”。普遍爱美也终于“落实”到“平等”
c博爱“中去c这完全是先验的历史唯心主义的假设,根本不符合阶级社会的实际,与他所处时代尖锐的民族矛盾,阶级斗争的客观现实也是大相径庭的;它对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劳动人民来说,不能不带有空想性和欺骗性。
总之,蔡元培把审美的价值和人的本质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是完全必要的,因为只有通过对这种关系的分析,才能较深刻地揭示审美对人生的重要意见。当他从历史经验和现实生活出发,进行审美分析时,他的观点是比较正确的,符合审美关系的实际;当他从先验的“人类心理”出发,进行
1同上,第196页。
665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946
审美分析时,他的观点是超阶级的历史唯心主义的。这种情况在他整个美学思想中是一对矛盾。
第五节 文艺偏于直观,具有感性形式
文艺是具有可感的艺术形式,它以自身的c独特的形象,能够激起人们心灵中的感情和想象,从而打动人c感染人和鼓舞人c教育人。因此,形象性,成为文艺审美活动的第一显著的特征。蔡元培就是从文艺有别于科学这个角度,谈到形象性这一特征。他在美术生活
儿童专号的题词中指出:
科学基于概念,美术偏于直观1。
为什么文艺具有直观的审美特征呢蔡元培作了三个方面的具体论证。
一对于同一事物,科学与文艺美术的认识和评价不同。他举例说:
譬如这里有花,在科学上讲起来,这是菊科的植物,这是植物,这是生物,都是从概念上进行。若从美术家眼光看起来,这一朵菊花的形式与颜色觉得美观就是了,是不是叫菊花,都可不管。其余的菊科植物怎么样植物什么样生物什么样更可不必管了。又如这里有桌子,在科学上讲起来,他那桌面与四足的比例,是合乎
1蔡元培美学文选,插页书彰。
666
056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动学的理法的;因而推到各种形式不同的桌子,同是一种理法;而且与桌子相类的椅子凳子,也同是一种理法;因而推到屋顶与柱子的关系,也同是一种理法,都是从概念上进行。若从美术家眼光看起来,不过是一个桌面上纵横的尺度的比例配置得适当;四足的粗细与桌面大小厚薄,配置得也适当。
这段话是在1920年秋在湖南一次讲演中说的,目的在于阐明美术与科学的关系。
美术与科学的不同在于,“科学是用概念,美术是用直观”
1。但是,“在各种科学上,都有可以应用美术眼光的地方”
2。实际上是客观事物的声c色c形等,给人直观的感觉,而获得精神上的享受。
1934年,即相隔14年后,蔡元培虽强调美术和科学的区分,而这个区分,不是简单用概念和直观,而是提出“科学基于概念,美术偏于直观”
,实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并在这组关系中,各有其主导面。这实际上含有审美过程中的直观能力,并不排斥逻辑能力的萌芽。在其理论发展上推进了一步。
二
文艺具有直观性,是同人们接受美感的审美感觉器官发生关系的。蔡元培认为,建筑,雕刻c图画等是“关系视觉之美术”
3。他指出:吾人视觉之所得,皆面也,赖肤觉之助,而后见为体。
建
1同上,第53页。
2同上,第54页。
3蔡元培美学文选,第77页。
667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156
筑c雕刻,体面互见之美术也。其舍体而取面,而于面之中,仍含有体之感觉者,为图画。
体之感觉自何起
曰:在于远近之比例,明暗之掩映。
西人更益于绘影写光之法,而景状益近于自然。
这就是说,造型艺术的审美感觉器官,主要是视觉,而肤觉严格说来是触觉引者注
,也间接参与其中,所谓“赖肤觉之助,而后为见体”。
图画为什么可以“于面之中,仍含有体之感觉”呢这是“起于远近之比例,明暗之掩映”
,说到底,也是借助于肤觉触觉的间接参与。蔡元培还认为:
音乐者,合多数声音,为有法之组合,以娱耳而移情者也1。
音乐所托,一曰人发声,二曰乐器声,是听觉艺术。如果说图画“悦目”
,音乐则以“娱耳”。于是,音乐审美,就涉及到音阶c音量c音色c谐音,以及乐调c乐曲。它是直观性,不同于图画“绘影摄光”
,景状“近于自然”
,而是“以有节奏之变动为系统,而又不稍带于迹象”。而且,后者在人的生理上,“有节宣呼吸c动荡血脉之功,而在心理上,则人生之通式,社会之变态c宇宙之大观,皆得缘是而领会之。此其所以感人深,移风易俗也。”
2
正因为文艺具有直观性和审美器官的独特性,蔡元培进
1蔡元培文集,第54页。
2车尔尼雪夫斯基著c周扬译: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第6页。
668
256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一步引伸出“美的对象”的普遍和超脱的特性,指出:凡味觉c臭嗅觉c肤觉之含有质的关系,均不以美论:而美感的发动,乃以摄影和音波辗转传达之视觉为限,所以纯然有“天下为公”之概1。
三文艺具有直观性,也就有了一定感性形式的美。蔡元培把这种感性形式的美,看作“美的条件”或“美术的条件”。
他说:“图案上美的条件,第一是有节奏。简单的,是用一种花样,重复若干次。复杂的,是用两种以上的花样,重复了若干次第二是均齐。”
2还有“对比,增高,调和等等”。
3
又譬如说:
雕刻之精者:一曰匀称,各部分之长短肥瘠,互相比例,不违天然之状态也。二曰致密,琢磨之工,无懈可击也。三曰浑成,无斧凿痕也。四曰生动,仪态万方,合于力学之公例;神形活现,合于心理之公例也4。
作为雕刻之精的标志“匀称c致密c浑成c生动”
,前三点讲的是感性形式的美,第四点“生动”实是一个美学范畴5。
“合力学之公例”的为“形”
,“合心理学之公例”的为“神”。
神形兼备,相当于谢赫古画品录中所说的“气韵,生动
1蔡元培美学文选,第220页。
2同上,第93页。
3同上,第103页。
4蔡元培美学文选,第59页。
5参见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文艺出版社,第44页。
669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356
是也。“
1这是视觉艺术的感性形式美的规律。
至于听觉艺术的感性形式美的规律,与以上第二方面谈到的音阶c音量c音色c谐音,以及乐调c乐曲有关。虽然“初民的音乐,唱歌比器乐发达一点。两种都不过小调子,又是偏重节奏,那谐声是不注意的。他那音程,一,是比较的简单;二,是高度不能确定。”
2但是,初民的音乐,毕竟具有一定的感性形式美,只不过与现代音乐相比较,其“形式是简单一点儿,粗野一点儿”罢了3。
尤其可贵的,蔡元培还揭示了“复杂而统一”是文艺感性形式美的“公例”
,“至今尚颠扑不破”。
雅氏即亚里士多德引者注对于美术,提出“复杂而统一”一条例,至今尚颠扑不破。譬如我在这个黑板上画了一了一个圆圈,是统一的,但不觉得美,因为太简单。又譬如我左边画几个人,右边画个动物,中间画些山水c房屋c花木等类,是复杂的;但也不觉得美,因为彼此不相连贯,没有统系,就是不统一。所以既要复杂,又要统一,确是美术的公例4。
显然,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说过“寓变化于整齐之中,
1此句标点,按钱书华管锥篇第四册,第1353页所作的句读。参见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第三章“释气韵生动”第十二节“气韵与形似问题。”
台湾学生书局1966年版,第193206页。
2蔡元培美学文选,第102页。
3同上,第103页。
4蔡元培美学文选第122页。
670
456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藏奇崛于方平之内“
1似乎也恪守了这一“公例”。
从以上三方面来看,蔡元培关于文艺进行审美时必须从具体形象入手的论述是正确的。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他也能够从艺术具体形象入手,进行审美活动。但是,他于1916年写了石头记索隐一文,表面上好像注意到了文学的政治意义,但实质上却没有真正从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上去认识红楼梦的社会意义,相反地却从自己的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观念出发,把文学与政治关系庸俗化,强拼硬凑地把小说情节和历史事实相比附,对红楼梦作了许多曲解。这是需要认真记取的。
第六节 情感愉悦性是美的享乐的前提
蔡元培对文艺直觉性的认识和把握,从理论根源上说,根植于西方近代心理学对于知c情c意的剖析。蔡元培认为,“感情是属于美术的。”
2“美学的概念者,基本于快与不快之感”。
4由此可见,文艺的审美的特征除了有直观形象性以外,还有情感愉悦的特征。
为什么文艺在审美过程中会产生情感愉悦呢蔡元培进一步从文艺创作和文艺鉴赏中,作者c作品c观者之间的情感传达和交流,加以论证。他说:“人皆有情。若喜c若怒c
1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上海广艺书局1916年丙辰季夏月版,卷三,第9页。
2蔡元培美学文选,第135页。
671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556
若哀c若乐c若爱c若惧c若怨望c若急迫,凡一切心理上之状态,皆情也。
情动于中,则声发于外,于是有都,俞c噫c咨c吁c嗟c乌呼c咄咄c荷荷等词。“
1诗歌是语言艺术,具有强烈情感性,毛诗序中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2,强感的勃发和体现。蔡元培“情动于中”
c“声发于外”
,是基本上沿用了毛诗序的观点,但他认为毛诗序把诗歌创作看成简单的“嗟叹”所能完成的观点,是欠妥的。他曾说:
虽然,情之动也,心与事物为缘。若者为其发动之因,若者为其希望之果。且情之程度,或由弱而强,或由强而弱,或由甲种之情而嬗为乙种,或合数种之情而冶诸于一炉,有决非简单之叹词所能写者,于是以抑扬之声调c复杂之语言形容之。而诗歌作焉3。
诗人的复杂情感,冶熔一炉,借助“抑扬之声调c复杂之语言”表露出来,是典型化c审美化的情感,“决非简单之叹词所能写者。”
后来梁启超在中国韵文所表现的情感一文中,研究如何用美妙的技术表达情感,列出五种表情法4,也许是受到蔡元培的启示。
然而作为语言艺术的诗歌,“与语言最相近,用一种表情的语言,按着节奏慢慢儿念起来,就变为歌词了。
尚书说:
1蔡元培美学文选,第153页。
2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上册,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30页。
3蔡元培美学文选,第56页。
4饮冰室文集,卷三十八。
672
656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歌永言礼记说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咏叹之。
就是这个意思。“蔡元培把诗歌分为主观的表情诗[lyrik]相当于抒情诗和客观的史诗与剧本,相当于叙事诗。
“这两类都是用感情作要素,是从感情出来,仍影响到感情上去。”
1
既然作者要借助一定的感性形式来表露情感,构成作品,那么作品中的感性形式,对于观者来说,也可领会其表露的一定情感。譬如,“舞蹈的快乐,是由一种运动发表他感情的冲刺”。这一种“运动”是从筋骨活动上的形体动作,属于感性形式。蔡元培认为,“舞人的快乐,从筋骨活动上发生。看客的快乐,从感情移入上发生。因看客有一种快乐,推想到拟人的鬼神也有这种感情,于是有宗教式的舞蹈。”
2
由于文艺在审美过程中会产生感情愉悦,它给予人的快与不快之感,也就发挥了文艺的娱乐c消遣的社会作用。而且这种娱乐c消遣是高尚的,正常的。
蔡元培是位教育家,一贯把社会和学校的艺术感情教育,看成是他实施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身为北京大学校长,亲自讲述美学课,先后设立书法研究会,书画研究会和音乐研究会,延请专家学者主持教学,“均听学生自由选习”
3,提倡学术自由,改变清朝旧北大学生的中的气息。
蔡元培与1920年在湖南讲演中指出:
1蔡元培文选,第97页。
2同上,第96页。
3同上,第206页。
673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756
近来学生多有为麻雀c扑克或阅恶劣小说等不正当之消遣,此固原因于其人之不悦学。无以社会及学校无正当之消遣,为主要原因,甚至生趣索然,意兴无聊,因而自杀者1。
针对这一情况,要“注意美的享受”。
“音乐c图画c旅行c游戏c演戏等”
,则能“代替不好的消遣”
;“大家看看文学书,唱唱诗歌,也可以悦性怡情。单独没有兴会,总要有几个人以上共同享乐c学校中要常有此种娱乐的组织。
有此种组织,感情可以调和,同学间不好的意见和争执,也要少些了。人是感情的动物,感情要好好涵养之,使活泼而得生趣“。
2他还指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746
尔尼雪夫斯基也作了这样的描述:“美的事物在人心中所唤起的感觉,是类似我们当着亲爱的人面前时洋溢于我们心中的那种愉悦”
1。爱是伦理学上的重要范畴,表现为一种道德情感,它与美感融合渗透,有时难以区别开来。在理论上把美与爱这两个不同领域内的范畴联系起来是必要的,真实的。
但是,这两者是如何连结起来的呢蔡元培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互相爱护c互相扶助”
,“全以同情为基本,同情的扩大和持久,可以美感上感情移入的作用助成之。例如图山水于壁上,可以卧游;观悲剧而感动,不觉流涕。这是感情移入的状态。儒家有设身处地之恕道,佛家有现身说法之方便。
这是同情的极轨。
于美术上时有感情移入的经过,于伦理上自然增进同情的能力。“
2这就是说,爱与美的连结是以情感活动为纽带。相互的友爱与互助,是以“同情为基本”。而同情的扩大与持久,可以由美感教育助成之,即美感可以增加和培养道德情感。
美是普遍的,爱也是普遍的,“人之于人,无所不爱”
3。
以美为对象的美感是没有“人我之差”的,以人为对象的道德感也是“以平为安”的。蔡元培说:
盖人类心理,以平为安,见有弱于我者,辄感天然之不平,而欲以人力平之,损有余以益不足,此爱护弱
1车尔尼雪夫斯基著c周扬译: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第6页。
2蔡元培先生全集,第899页。
3同上,第206页。
664
846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者之原理也1。
因此,无“人我差别”的美感,自然就能“扩大与持久”那种爱护弱者的同情心,从而也就培养了道德情感。他指出,“美感能助成道德”。这个结论是对的。但是,他认为“人类心理”
都是“以平为安”
,都有爱护弱者的同情心和道德行为,这是不符合阶级社会的历史事实的。在阶级社会里,以不同的经济地位而形成的极不平等的阶级关系,总是要影响,支配其他一切社会关系。
“为富不仁”
c“官官相护”在旧中国半封建半殖地社会是普遍现象。
伦理关系和审美关系也是如此。
因此,审美远远不是象蔡元培所分析的那样博爱c超脱c伦理之爱也不是全人类共同性的。蔡元培关于美的普遍性博爱的人性的分析,其实质就是美的对象能使审美主体超越不平等的阶级地位和剥削与被剥削的经济关系,而使人人相爱,不分彼此,“以平为安”。普遍爱美也终于“落实”到“平等”
c博爱“中去c这完全是先验的历史唯心主义的假设,根本不符合阶级社会的实际,与他所处时代尖锐的民族矛盾,阶级斗争的客观现实也是大相径庭的;它对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劳动人民来说,不能不带有空想性和欺骗性。
总之,蔡元培把审美的价值和人的本质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是完全必要的,因为只有通过对这种关系的分析,才能较深刻地揭示审美对人生的重要意见。当他从历史经验和现实生活出发,进行审美分析时,他的观点是比较正确的,符合审美关系的实际;当他从先验的“人类心理”出发,进行
1同上,第196页。
665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946
审美分析时,他的观点是超阶级的历史唯心主义的。这种情况在他整个美学思想中是一对矛盾。
第五节 文艺偏于直观,具有感性形式
文艺是具有可感的艺术形式,它以自身的c独特的形象,能够激起人们心灵中的感情和想象,从而打动人c感染人和鼓舞人c教育人。因此,形象性,成为文艺审美活动的第一显著的特征。蔡元培就是从文艺有别于科学这个角度,谈到形象性这一特征。他在美术生活
儿童专号的题词中指出:
科学基于概念,美术偏于直观1。
为什么文艺具有直观的审美特征呢蔡元培作了三个方面的具体论证。
一对于同一事物,科学与文艺美术的认识和评价不同。他举例说:
譬如这里有花,在科学上讲起来,这是菊科的植物,这是植物,这是生物,都是从概念上进行。若从美术家眼光看起来,这一朵菊花的形式与颜色觉得美观就是了,是不是叫菊花,都可不管。其余的菊科植物怎么样植物什么样生物什么样更可不必管了。又如这里有桌子,在科学上讲起来,他那桌面与四足的比例,是合乎
1蔡元培美学文选,插页书彰。
666
056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动学的理法的;因而推到各种形式不同的桌子,同是一种理法;而且与桌子相类的椅子凳子,也同是一种理法;因而推到屋顶与柱子的关系,也同是一种理法,都是从概念上进行。若从美术家眼光看起来,不过是一个桌面上纵横的尺度的比例配置得适当;四足的粗细与桌面大小厚薄,配置得也适当。
这段话是在1920年秋在湖南一次讲演中说的,目的在于阐明美术与科学的关系。
美术与科学的不同在于,“科学是用概念,美术是用直观”
1。但是,“在各种科学上,都有可以应用美术眼光的地方”
2。实际上是客观事物的声c色c形等,给人直观的感觉,而获得精神上的享受。
1934年,即相隔14年后,蔡元培虽强调美术和科学的区分,而这个区分,不是简单用概念和直观,而是提出“科学基于概念,美术偏于直观”
,实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并在这组关系中,各有其主导面。这实际上含有审美过程中的直观能力,并不排斥逻辑能力的萌芽。在其理论发展上推进了一步。
二
文艺具有直观性,是同人们接受美感的审美感觉器官发生关系的。蔡元培认为,建筑,雕刻c图画等是“关系视觉之美术”
3。他指出:吾人视觉之所得,皆面也,赖肤觉之助,而后见为体。
建
1同上,第53页。
2同上,第54页。
3蔡元培美学文选,第77页。
667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156
筑c雕刻,体面互见之美术也。其舍体而取面,而于面之中,仍含有体之感觉者,为图画。
体之感觉自何起
曰:在于远近之比例,明暗之掩映。
西人更益于绘影写光之法,而景状益近于自然。
这就是说,造型艺术的审美感觉器官,主要是视觉,而肤觉严格说来是触觉引者注
,也间接参与其中,所谓“赖肤觉之助,而后为见体”。
图画为什么可以“于面之中,仍含有体之感觉”呢这是“起于远近之比例,明暗之掩映”
,说到底,也是借助于肤觉触觉的间接参与。蔡元培还认为:
音乐者,合多数声音,为有法之组合,以娱耳而移情者也1。
音乐所托,一曰人发声,二曰乐器声,是听觉艺术。如果说图画“悦目”
,音乐则以“娱耳”。于是,音乐审美,就涉及到音阶c音量c音色c谐音,以及乐调c乐曲。它是直观性,不同于图画“绘影摄光”
,景状“近于自然”
,而是“以有节奏之变动为系统,而又不稍带于迹象”。而且,后者在人的生理上,“有节宣呼吸c动荡血脉之功,而在心理上,则人生之通式,社会之变态c宇宙之大观,皆得缘是而领会之。此其所以感人深,移风易俗也。”
2
正因为文艺具有直观性和审美器官的独特性,蔡元培进
1蔡元培文集,第54页。
2车尔尼雪夫斯基著c周扬译: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第6页。
668
256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一步引伸出“美的对象”的普遍和超脱的特性,指出:凡味觉c臭嗅觉c肤觉之含有质的关系,均不以美论:而美感的发动,乃以摄影和音波辗转传达之视觉为限,所以纯然有“天下为公”之概1。
三文艺具有直观性,也就有了一定感性形式的美。蔡元培把这种感性形式的美,看作“美的条件”或“美术的条件”。
他说:“图案上美的条件,第一是有节奏。简单的,是用一种花样,重复若干次。复杂的,是用两种以上的花样,重复了若干次第二是均齐。”
2还有“对比,增高,调和等等”。
3
又譬如说:
雕刻之精者:一曰匀称,各部分之长短肥瘠,互相比例,不违天然之状态也。二曰致密,琢磨之工,无懈可击也。三曰浑成,无斧凿痕也。四曰生动,仪态万方,合于力学之公例;神形活现,合于心理之公例也4。
作为雕刻之精的标志“匀称c致密c浑成c生动”
,前三点讲的是感性形式的美,第四点“生动”实是一个美学范畴5。
“合力学之公例”的为“形”
,“合心理学之公例”的为“神”。
神形兼备,相当于谢赫古画品录中所说的“气韵,生动
1蔡元培美学文选,第220页。
2同上,第93页。
3同上,第103页。
4蔡元培美学文选,第59页。
5参见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文艺出版社,第44页。
669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356
是也。“
1这是视觉艺术的感性形式美的规律。
至于听觉艺术的感性形式美的规律,与以上第二方面谈到的音阶c音量c音色c谐音,以及乐调c乐曲有关。虽然“初民的音乐,唱歌比器乐发达一点。两种都不过小调子,又是偏重节奏,那谐声是不注意的。他那音程,一,是比较的简单;二,是高度不能确定。”
2但是,初民的音乐,毕竟具有一定的感性形式美,只不过与现代音乐相比较,其“形式是简单一点儿,粗野一点儿”罢了3。
尤其可贵的,蔡元培还揭示了“复杂而统一”是文艺感性形式美的“公例”
,“至今尚颠扑不破”。
雅氏即亚里士多德引者注对于美术,提出“复杂而统一”一条例,至今尚颠扑不破。譬如我在这个黑板上画了一了一个圆圈,是统一的,但不觉得美,因为太简单。又譬如我左边画几个人,右边画个动物,中间画些山水c房屋c花木等类,是复杂的;但也不觉得美,因为彼此不相连贯,没有统系,就是不统一。所以既要复杂,又要统一,确是美术的公例4。
显然,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说过“寓变化于整齐之中,
1此句标点,按钱书华管锥篇第四册,第1353页所作的句读。参见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第三章“释气韵生动”第十二节“气韵与形似问题。”
台湾学生书局1966年版,第193206页。
2蔡元培美学文选,第102页。
3同上,第103页。
4蔡元培美学文选第122页。
670
456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藏奇崛于方平之内“
1似乎也恪守了这一“公例”。
从以上三方面来看,蔡元培关于文艺进行审美时必须从具体形象入手的论述是正确的。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他也能够从艺术具体形象入手,进行审美活动。但是,他于1916年写了石头记索隐一文,表面上好像注意到了文学的政治意义,但实质上却没有真正从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上去认识红楼梦的社会意义,相反地却从自己的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观念出发,把文学与政治关系庸俗化,强拼硬凑地把小说情节和历史事实相比附,对红楼梦作了许多曲解。这是需要认真记取的。
第六节 情感愉悦性是美的享乐的前提
蔡元培对文艺直觉性的认识和把握,从理论根源上说,根植于西方近代心理学对于知c情c意的剖析。蔡元培认为,“感情是属于美术的。”
2“美学的概念者,基本于快与不快之感”。
4由此可见,文艺的审美的特征除了有直观形象性以外,还有情感愉悦的特征。
为什么文艺在审美过程中会产生情感愉悦呢蔡元培进一步从文艺创作和文艺鉴赏中,作者c作品c观者之间的情感传达和交流,加以论证。他说:“人皆有情。若喜c若怒c
1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上海广艺书局1916年丙辰季夏月版,卷三,第9页。
2蔡元培美学文选,第135页。
671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556
若哀c若乐c若爱c若惧c若怨望c若急迫,凡一切心理上之状态,皆情也。
情动于中,则声发于外,于是有都,俞c噫c咨c吁c嗟c乌呼c咄咄c荷荷等词。“
1诗歌是语言艺术,具有强烈情感性,毛诗序中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2,强感的勃发和体现。蔡元培“情动于中”
c“声发于外”
,是基本上沿用了毛诗序的观点,但他认为毛诗序把诗歌创作看成简单的“嗟叹”所能完成的观点,是欠妥的。他曾说:
虽然,情之动也,心与事物为缘。若者为其发动之因,若者为其希望之果。且情之程度,或由弱而强,或由强而弱,或由甲种之情而嬗为乙种,或合数种之情而冶诸于一炉,有决非简单之叹词所能写者,于是以抑扬之声调c复杂之语言形容之。而诗歌作焉3。
诗人的复杂情感,冶熔一炉,借助“抑扬之声调c复杂之语言”表露出来,是典型化c审美化的情感,“决非简单之叹词所能写者。”
后来梁启超在中国韵文所表现的情感一文中,研究如何用美妙的技术表达情感,列出五种表情法4,也许是受到蔡元培的启示。
然而作为语言艺术的诗歌,“与语言最相近,用一种表情的语言,按着节奏慢慢儿念起来,就变为歌词了。
尚书说:
1蔡元培美学文选,第153页。
2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上册,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30页。
3蔡元培美学文选,第56页。
4饮冰室文集,卷三十八。
672
656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歌永言礼记说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咏叹之。
就是这个意思。“蔡元培把诗歌分为主观的表情诗[lyrik]相当于抒情诗和客观的史诗与剧本,相当于叙事诗。
“这两类都是用感情作要素,是从感情出来,仍影响到感情上去。”
1
既然作者要借助一定的感性形式来表露情感,构成作品,那么作品中的感性形式,对于观者来说,也可领会其表露的一定情感。譬如,“舞蹈的快乐,是由一种运动发表他感情的冲刺”。这一种“运动”是从筋骨活动上的形体动作,属于感性形式。蔡元培认为,“舞人的快乐,从筋骨活动上发生。看客的快乐,从感情移入上发生。因看客有一种快乐,推想到拟人的鬼神也有这种感情,于是有宗教式的舞蹈。”
2
由于文艺在审美过程中会产生感情愉悦,它给予人的快与不快之感,也就发挥了文艺的娱乐c消遣的社会作用。而且这种娱乐c消遣是高尚的,正常的。
蔡元培是位教育家,一贯把社会和学校的艺术感情教育,看成是他实施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身为北京大学校长,亲自讲述美学课,先后设立书法研究会,书画研究会和音乐研究会,延请专家学者主持教学,“均听学生自由选习”
3,提倡学术自由,改变清朝旧北大学生的中的气息。
蔡元培与1920年在湖南讲演中指出:
1蔡元培文选,第97页。
2同上,第96页。
3同上,第206页。
673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756
近来学生多有为麻雀c扑克或阅恶劣小说等不正当之消遣,此固原因于其人之不悦学。无以社会及学校无正当之消遣,为主要原因,甚至生趣索然,意兴无聊,因而自杀者1。
针对这一情况,要“注意美的享受”。
“音乐c图画c旅行c游戏c演戏等”
,则能“代替不好的消遣”
;“大家看看文学书,唱唱诗歌,也可以悦性怡情。单独没有兴会,总要有几个人以上共同享乐c学校中要常有此种娱乐的组织。
有此种组织,感情可以调和,同学间不好的意见和争执,也要少些了。人是感情的动物,感情要好好涵养之,使活泼而得生趣“。
2他还指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