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节
自然的视觉c听觉c触觉c嗅觉。于是大自然生命的朴拙大美得到最充分的尊重,大自然的全幅生机得以最自由的涌现。
如梅尧臣的一首诗起语云:
春风无行迹,似与草木期;
高低新萌芽,闭户我未知。郭之美忽过云往河北遏欧阳永叔沈子山〗
这“闭户我未知”句,便是关闭人为的感知功能。关闭了人为的感知,诗人的灵心,就化身为那似与青草们低语密约的春风了,这绝不是“拟人”,多情或喜悦都已冲淡,春风只呈现它自身,自身的韵律的优美。前面曾引过的陶渊明的“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两句诗,与其说是“拟人”,不如说是“拟物”。诗人不是让自然来牵就人的感情,不是把自己的想像投射于自然景物,而是完全的感应。应和着那煦煦的春风,应和着那生机勃勃的麦苗,应和着那农村生活的一切单纯的生命与美。清人薛雪评此一句云:“其妙处无从下得著语,非陶靖节所赋之,实此身心与天游耳。”正是一语破的。
在这种境界里,一旦诗人具有更清澈的心耳,更玲珑的心机,去感应大自然的内在生命律动时,人向自然的诗化转换,就发生了。如唐人刘方平的夜月: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诗人深深地沉浸于那样一个初春的月夜之中,以至于那初萌的氤氲春气,似正从大地深处,向诗人心灵深处弥漫而来,是诗人“今夜偏知春气暖”呢抑或是诗人从虫声的鸣叫里听出了报春的第一声欣语呢
又如苏东坡一首极有名的诗:
竹外桃花两三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惠崇春江晓景〗
诗人不是直接表达对春天的喜悦,而是把他的感觉,转换成大自然中生物的感觉,通过大自然本身的生命律动来体现。钱锺书先生指出,东坡诗意,实近南朝梁人王绮的雪里梅花“水泉犹未动,庭树已先知。”4清澈的心耳,玲珑的心机,在六朝山水之赏中,是一种语言上的刻意追求,而在宋人那里,则是一种心态上的反省的自觉。六朝注重的是高度敏锐的审美感受力,而宋人则更注重心与大自然之间的关系。
陶然醉酡
一旦清澈的心耳c玲珑的心机打开之后,从这一刻起,宇宙与人心之间的帷幕便永远的揭开了,诗人的心灵进入陶然醉酡的悟境,物我之间的界限渐渐由模糊而消解,“春山冶笑,我只见春山之态本然,秋气清严,我以为秋气之性如是,皆不期有当于吾心者也”。5
春山c秋山,阳光c空气既是自然的本然存在,又是构成人类心灵面貌和肢体的重要成分。“我们发见我们底情感和情感底初茁与长成,开放与凋谢c隐潜与显露,一句话说罢,我们底最隐秘和最深沉的灵境都是与时节c景色和气候很密切地互相缠结的。一线阳光片飞花,空气底最轻微的动荡,和我们眼无量数的重大或幽微的事物与现象,无不时时刻刻在影响我们底精神生活,及提醒我们和宇宙的关系,使我们确认我们只是大自然底交响乐里的一个音波,离,它要完全失掉它存在的理由,合,它将不独恢复一己底意义”6
在中国古代诗歌理论中,此种陶然醉酡之诗境,称之为“物化”。苏东坡书晃补之所藏文与可画竹诗云:
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
岂独不见人,嗒然遗其身。
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
庄周世无有,谁知此凝神。〗
文与可画竹子,仿佛自己就是竹子。“韩幹画马,人入其斋见幹身作马形。”7曾云巢画草虫,“方其落笔之际,不知我之为草虫耶草虫之为我耶此与造化生物之机缄盖无以异。”8诗人画家,同臻此境。
李白赠周处士诗云:
当其得意时,心与天壤俱。
闲云随舒卷,安识身有无〗
苏东坡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诗云:
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徘徊。〗
皆属此一种如梦如幻,身与物化c神与天游的大和谐大快乐境界。唐代诗论家司空图道:
匪神之灵,匪机之微,如将白云,清风与归。诗品超诣
高人画中,令色絪缊。御风蓬叶,泛彼无垠。诗品飘逸〗
“御风”正是道家哲学的著名命题。列子黄帝云:“进二子之道,乘风而归,心凝形释,骨肉都融,不觉形之所依,足之所履。犹木叶干壳,意不知风乘我耶我乘风耶”苏辙栾城集卷一八有御风辞“澹乎与风为一,故风不知有我,而吾不知有风也。”追至根源,便是庄子齐物论中那个人们常乐道的故事: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化蝶也,自喻适志欤不知周也。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欤蝴蝶之梦为周欤〗
“物化”诗境的哲学思想渊源,正由庄周梦蝶故事开山。中国山水诗“无我之境”的内蕴,千言万语,皆与这一做梦的故事相通。庄子的本意,原不过是为了表达他对人的存在的一种深刻的体验,也即是说,人对自我生命的固执,原不过乃一场梦而已。然而却恰恰启悟了后代诗人对生命c对自然真正的审美体验;庄子哲学的真精神,乃在于对人类生命有一种最真挚的热爱。庄子哲学的特点,恰在于以否定或反面的语言,表达了他对人类生命的大慈大悲。
儒家从正面肯定生命的美与善,可以与庄子互补互证。正如“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共同指向生命的美,犹如一轮朗月,照澈诗心,沐浴着灵魂的四隅。
注释
1大学问,王文成公全集卷二十六。
2题冯鲁川小像册论诗,东莱草堂文钞卷五。
3庄子至乐。
4钱锺书谈艺录六八,中华书局1984年版,北京。
5郭熙山水训,转引自谈艺录第55页。
6梁宗岱诗与真,外国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北京。
7贺裳邹水轩词筌。
8罗大经鹤林玉露丙编卷六。
第四章泰山秋水向上与超越
志欲小天下,特来登泰山。
仰观绝顶上,犹有白云还。〗
早在诗经的时代,中国经典文学就给予诗人这样的承诺:升高能赋,可以为大夫。这是有关文学才能与政治才能之间达成的一项最古老的合同之一。1我们不必断言历代诗人如何无意识地受到这种承诺的强烈诱惑。然而,我们可以很容易在每一个诗人的集子里,发现登xxcxx临眺之类题目反复出现着。
在后世山水诗发展过程中,可以说“千年词客心,万古凭栏意”,登览与远眺,具有永恒的魅力。2可以说这个世界里有了山c有了楼,于是诗人们可以从芸芸众生c茫茫尘世之中上升起来,游目骋怀,超越狭小的身观所限,昂首天地,将其生命人格与精神情感,伸张于无限开阔的宇宙空间。因而登览诗,涵有人与自然之间隐潜的精神联系,映现着中国山水诗人的心灵境界。
同样是登览诗,同样是将人的精神向上提举,细加分析,却有着不同的文化心理模式。登览诗的背后,分别有庄子与孔子的影子。
「泰山之志」
孔子与泰山
泰山,号称“五岳独尊”,以其雄伟峻拔,为中国高山大岳的首冠。明代文人张岱不乏夸张的描写:“山东地势之高出于江南者,不知几千万仞,而岱又高出于山东几千万仞。则江南发足之地,凡从鞋趿下高一咫尺者,皆岱之高也。”3泰山在中国诗人心目中的地位,更在于它被层累地赋予了文化精神上的意义。封禅c游观c畋猎c求仙c铭功刻石。在泰山所有的意义中,孔子的所谓“泰山之志”,影响中国山水诗最为深刻。
孟子尽心载:“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的言辞非常简单。但是它所涉及的思想远远超出于这两句言辞之外。反复不断地吸引着后代诗人的,乃是这一言简意赅的断片之中贮藏着的孔子生命型态。虽然,具体的历史场合c情景,已经茫然无考。但是后人至少可以了解孔子一生中曾两次离开鲁国,第一次是去当时的东方大国齐国,宣传他的政治主张;第二次是当鲁定公对孔子产生了不信任,于是他带领弟子们开始周游列国,汲汲于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于天下。因而,“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所表现的心态,具有向上伸张的精神欲求,是孔子远大抱负c精进生命的一种象征。
论语为政记孔子语:“吾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正是孔子一生这种境界的自白。不断精进,奋力向上,孔子的泰山之志,作为他的生命历程与精神境界的一种感性显现,构成儒学有关生命存有型态的意义深刻的内涵。易经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孟子所谓“浩然之气,充塞于天地之间”,均与孔子的“泰山之志”具有精神上的相似之处。
孔子周游列国途中,困于陈蔡之间,绝粮,从者病,而讲诵弦歌之声不衰。是时,孔子问弟子:“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回答道:“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赞赏之。4颜回的话,又与孔子的泰山之志,具有精神上的一致。
这种无限向上伸展的精神,正是在古代登览诗中表现出来的抒情型态。它发源于“五岳之长”的泰山,又绝不仅仅止于泰山。
望岳及其他泰山诗
岱宗夫何如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项,一览众山小。〗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孔子死后千多年,青年诗人杜甫来到泰山。写下了这首有名的望岳诗。诗中典型地表现出了杜甫未来的生命方向;表明了他首先是一个“士”,其次才是诗人,表明了他生命历程的,正是先贤的思想高度。其体地说,即是孔子的泰山之志。
“岱宗夫如何”这一句发端,已经不是写寺,因为它超出了诗歌的格式和用语,足以见出青年杜甫的生命健力。正如金圣叹评的“一字未落,却已使读者胸中眼中隐隐隆隆具有岳字望字”5“齐鲁青未了”,所展示的空间,无限延伸。一个“青”字,即此广大山川中绵绵延伸的生机,亦是青年诗人心胸中无限蓬勃的生机。中四句,更将天地宇宙摄入望中。金圣叹说“从来大境界非大胸襟未易领略,读此四句益信。”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诗人还要超越此一空间,将它转化为“小”。
朱熹的四书集注说“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一句:“所处益高,则其视下益小;所见既大,则其小者不足观也。”金圣叹从诗题上说“翻望字为凌字已奇,乃至翻岳字为众山字,益奇也。”由此可见,与其说杜甫写泰山,不如说诗人借泰山之雄与高,写其“登泰山而小天下”的精神志向。清人浦起龙读杜心解说:“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取为压卷,屹然作镇”。正是拈出了此一层意义。朱熹说的“所处益高所见益大”,以及金圣叹说的“翻”,都是指这种不断向上c不断精进的生命欲求。
杜甫望岳一诗,犹如粒种子,包孕着诗人一生致君尧舜,生命不息c理想不灭的强大情神动源。杜甫晚年,在夔州曾深情追忆青春时的心胸:“昔我游山东,忆戏东岳阳。穷秋立日观,矫首望八荒。”诗人以其“矫首望八荒”的形象,以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思想境界与人格高度,大大充实c传承c光大了孔子“泰山之志”的内涵其意义已远非山水诗所能范围了,亦远非铭诗于泰山之石所能体现的了。
有了杜甫这首望岳,所有写泰山的诗似乎都黯然失色。可有可无。此一现象,颇类似“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李白语的黄鹤楼诗。元人元好问虽然也写过一首歌行体的游泰山,但篇末也无奈发出感叹“眼前有句道不得,但觉胸次高崔巍。”能真切感受泰山对人的胸襟的提升c提举,便是真诗人。
尽管如此,明代诗人杨继盛的登泰山诗仍值得品味。诗云:
志欲小天下,特来登泰山。
仰观绝顶上,犹有白云还。〗
我们不仅由此小诗中,感受到了泰山的文化意蕴如何吸引着一代一代的诗人,感受到了中国哲人的襟怀滋养着中国诗人的情怀,我们还同时发现,诗歌也以其特有的方式,注释c阐发着哲学精神:“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一层;“仰观绝顶上,犹有白云还”又是一层宇宙空间的无限,正是人类精神生命无限向上的证明。最深刻的诗情,实在已经打通了最微至的生命哲学。
文化精神灌育着诗思血液,诗美体验又融凝为文化精神。我们从这种意义读登览诗,虽然不必是登泰山诗,虽然不必明言儒学影响,但无往而不是“泰山之志”的精神形态,无往而不体现文化精神。
精神的张势之一
从空间的角度读登览诗,“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就包含着由较小的精神空间,伸张为较大的精神空间这样一种抒情原型。这里说的空间,指的是空间的表象,生命的意象。从空间表象即生命符号的角度,我们来读千古传诵的登鹳雀楼诗: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日,更上一层楼。〗
鹳雀楼在山西蒲州,座立在黄河边的高坡上。它的前面是气势磅礴的中条山脉;眼底下是激流滚滚的黄河。诗人的意念,首先随着巍巍的中条山脉绵亘起伏,向东向西伸展而去,飞向遥远的天边,在那里与正在徐徐降落的太阳会合。然后,诗人的意念又随着滔滔滚滚泻千里的黄河,由西向东,伸展到遥远的水天相接的远方。白日由东向西运行不息。黄河由西向东奔流无止,这不仅是宇宙自然的空间,同时也是诗人精神意念上的空间,是诗人深情感悟到的民族精神生存空间的咏唱
此时此刻,诗人王之涣被眼前的景象,胸中的激情深深感动了。联想到他所生当一个令人振奋的盛唐时代,他心里一定涌满了蓬蓬勃勃的激情,躁动不安的激情。他不满足,虽然不一定知道为什么不满足;他似乎觉得眼前的空间依然不足以容纳他心中汹涌的热情,尽管他的视线已达到天边地尽头,诗人还要“更上一层楼”,去登上那楼外之楼,去见天外之天。诗人的精神空间,此时已经更加伸展,伸展到天地之外的无限宇宙大化空间,诗人所表现的生命境界,是无限开阔而无止域c无限向上而无止息的境界。
从精神形式上说,“更上一层楼”,与“会当凌绝顶”具有同样一种空间意味。都是先展示一个大空间,然后又将其转化而为“小”这种抒情模式。成为登览诗中光景常新的美学形式。
宋代有个名叫萧德藻的诗人,被贬谪到古夜郎,在那里漂泊了三年。羁客的怨思,浪子的酸辛,他的生命前程苍茫一片。这年秋天,诗人来到洞庭湖。八百里湖光山色,无限高爽辽阔的秋天秋水,给予诗人一种极美的精神愉悦,那些怨思苦情,渐渐退却。诗人泛舟湖上,随着白鹭的翩翩起飞,捕捉诗的灵感;远眺水尽头隐隐的青山感受到仓胸无限的开阔口这时,诗人忽然感觉到勃勃的意兴难以平复,他索兴弃舟登岸,要登上那千古名楼,要高瞻远瞩,获取个更广大的精神空间。他的登岳阳楼诗下半部写道:
得句鹭飞处,看山天尽头。
犹嫌未奇绝,更上岳阳楼。〗
一切都发生得那么自然,真切,很难说诗人摹仿了王之涣。只能说登览的传统中,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或有着冥冥相应的精神隐秘联系,将诗人们一一沟通了。
又如欧阳修写的一首登山的诗中峰:
望望不可到,行行何屈盘。
一径林杪出,千岩云下看。
烟岚半明灭,落照在峰端。〗
细加玩味,全诗中贯穿着一股不断向上攀越的力量,全诗亦有由小到大的空间意味。“一径林杪出,千岩云下看”,何等高迈回头看走过的山路,当初的艰辛与逼仄,可以由此刻的轻快与开阔作了补偿。然而再抬头望去,那落照峰端的风景,该更奇绝;从峰端看此地,当有更美的享受。空间的意味,不仅富于情思,又更有一份高昂的人生意志。我们说登览诗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精神,尤其是儒家思想的刚健精神,正是在这种地方。
再如明代民族英雄于谦,一生赤胆忠心,“铁石犹存死后心”,为国鞠躬尽瘁。他任山西巡抚时,作有一首上太行诗:
西风落日草斑斑,云薄秋容鸟独还。
两鬓霜华千里客,马蹄又上大行山。〗
西风劲草,落日暮云,高天归鸟,何等苍茫c壮阔的境界。我们不仅看到了巍巍太行的寥廓景象,我们不仅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壮阔所透露出的诗人胸襟,我们更由最末句,看到了诗人立马太行,雄视千里的英雄形象。感受到他壮心不已c生命不衰的烈士情怀。
登览诗除了以激清c生命意志的形态表达中国哲学精神之外,还有一种形态,即智慧的形态。在此一种形态里,激情的奔涌,意志的张力,都沉潜下来,诗人用慧眼拈出自然山水的一角,作理智的观照c知性的反省。如清人刘源禄登崂山胜景之一的华楼诗:
山下烟霞山上楼,丹梯摄足小勾留。
置身已在烟霞上,还有烟霞最上头。〗
此一帧小诗,正是以清新明快的语言,将中国哲学的深刻意蕴,化而为形象生动的人生智慧格言。
唐人司空图诗品说:“行神如空,行气为虹,喻彼行健,是谓存雄。”劲健“大用外腓,真体内充,返虚入浑,积健为雄”雄浑一个“健”字,追到户中国诗歌艺术中空间美学体验的文化之根。百尺阑干横海立,一生襟抱与山开,中国诗人的登览c凭阑c高瞻c远眺,千古诗人襟抱,岂止是艺术而已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
如梅尧臣的一首诗起语云:
春风无行迹,似与草木期;
高低新萌芽,闭户我未知。郭之美忽过云往河北遏欧阳永叔沈子山〗
这“闭户我未知”句,便是关闭人为的感知功能。关闭了人为的感知,诗人的灵心,就化身为那似与青草们低语密约的春风了,这绝不是“拟人”,多情或喜悦都已冲淡,春风只呈现它自身,自身的韵律的优美。前面曾引过的陶渊明的“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两句诗,与其说是“拟人”,不如说是“拟物”。诗人不是让自然来牵就人的感情,不是把自己的想像投射于自然景物,而是完全的感应。应和着那煦煦的春风,应和着那生机勃勃的麦苗,应和着那农村生活的一切单纯的生命与美。清人薛雪评此一句云:“其妙处无从下得著语,非陶靖节所赋之,实此身心与天游耳。”正是一语破的。
在这种境界里,一旦诗人具有更清澈的心耳,更玲珑的心机,去感应大自然的内在生命律动时,人向自然的诗化转换,就发生了。如唐人刘方平的夜月: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诗人深深地沉浸于那样一个初春的月夜之中,以至于那初萌的氤氲春气,似正从大地深处,向诗人心灵深处弥漫而来,是诗人“今夜偏知春气暖”呢抑或是诗人从虫声的鸣叫里听出了报春的第一声欣语呢
又如苏东坡一首极有名的诗:
竹外桃花两三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惠崇春江晓景〗
诗人不是直接表达对春天的喜悦,而是把他的感觉,转换成大自然中生物的感觉,通过大自然本身的生命律动来体现。钱锺书先生指出,东坡诗意,实近南朝梁人王绮的雪里梅花“水泉犹未动,庭树已先知。”4清澈的心耳,玲珑的心机,在六朝山水之赏中,是一种语言上的刻意追求,而在宋人那里,则是一种心态上的反省的自觉。六朝注重的是高度敏锐的审美感受力,而宋人则更注重心与大自然之间的关系。
陶然醉酡
一旦清澈的心耳c玲珑的心机打开之后,从这一刻起,宇宙与人心之间的帷幕便永远的揭开了,诗人的心灵进入陶然醉酡的悟境,物我之间的界限渐渐由模糊而消解,“春山冶笑,我只见春山之态本然,秋气清严,我以为秋气之性如是,皆不期有当于吾心者也”。5
春山c秋山,阳光c空气既是自然的本然存在,又是构成人类心灵面貌和肢体的重要成分。“我们发见我们底情感和情感底初茁与长成,开放与凋谢c隐潜与显露,一句话说罢,我们底最隐秘和最深沉的灵境都是与时节c景色和气候很密切地互相缠结的。一线阳光片飞花,空气底最轻微的动荡,和我们眼无量数的重大或幽微的事物与现象,无不时时刻刻在影响我们底精神生活,及提醒我们和宇宙的关系,使我们确认我们只是大自然底交响乐里的一个音波,离,它要完全失掉它存在的理由,合,它将不独恢复一己底意义”6
在中国古代诗歌理论中,此种陶然醉酡之诗境,称之为“物化”。苏东坡书晃补之所藏文与可画竹诗云:
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
岂独不见人,嗒然遗其身。
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
庄周世无有,谁知此凝神。〗
文与可画竹子,仿佛自己就是竹子。“韩幹画马,人入其斋见幹身作马形。”7曾云巢画草虫,“方其落笔之际,不知我之为草虫耶草虫之为我耶此与造化生物之机缄盖无以异。”8诗人画家,同臻此境。
李白赠周处士诗云:
当其得意时,心与天壤俱。
闲云随舒卷,安识身有无〗
苏东坡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诗云:
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徘徊。〗
皆属此一种如梦如幻,身与物化c神与天游的大和谐大快乐境界。唐代诗论家司空图道:
匪神之灵,匪机之微,如将白云,清风与归。诗品超诣
高人画中,令色絪缊。御风蓬叶,泛彼无垠。诗品飘逸〗
“御风”正是道家哲学的著名命题。列子黄帝云:“进二子之道,乘风而归,心凝形释,骨肉都融,不觉形之所依,足之所履。犹木叶干壳,意不知风乘我耶我乘风耶”苏辙栾城集卷一八有御风辞“澹乎与风为一,故风不知有我,而吾不知有风也。”追至根源,便是庄子齐物论中那个人们常乐道的故事: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化蝶也,自喻适志欤不知周也。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欤蝴蝶之梦为周欤〗
“物化”诗境的哲学思想渊源,正由庄周梦蝶故事开山。中国山水诗“无我之境”的内蕴,千言万语,皆与这一做梦的故事相通。庄子的本意,原不过是为了表达他对人的存在的一种深刻的体验,也即是说,人对自我生命的固执,原不过乃一场梦而已。然而却恰恰启悟了后代诗人对生命c对自然真正的审美体验;庄子哲学的真精神,乃在于对人类生命有一种最真挚的热爱。庄子哲学的特点,恰在于以否定或反面的语言,表达了他对人类生命的大慈大悲。
儒家从正面肯定生命的美与善,可以与庄子互补互证。正如“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共同指向生命的美,犹如一轮朗月,照澈诗心,沐浴着灵魂的四隅。
注释
1大学问,王文成公全集卷二十六。
2题冯鲁川小像册论诗,东莱草堂文钞卷五。
3庄子至乐。
4钱锺书谈艺录六八,中华书局1984年版,北京。
5郭熙山水训,转引自谈艺录第55页。
6梁宗岱诗与真,外国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北京。
7贺裳邹水轩词筌。
8罗大经鹤林玉露丙编卷六。
第四章泰山秋水向上与超越
志欲小天下,特来登泰山。
仰观绝顶上,犹有白云还。〗
早在诗经的时代,中国经典文学就给予诗人这样的承诺:升高能赋,可以为大夫。这是有关文学才能与政治才能之间达成的一项最古老的合同之一。1我们不必断言历代诗人如何无意识地受到这种承诺的强烈诱惑。然而,我们可以很容易在每一个诗人的集子里,发现登xxcxx临眺之类题目反复出现着。
在后世山水诗发展过程中,可以说“千年词客心,万古凭栏意”,登览与远眺,具有永恒的魅力。2可以说这个世界里有了山c有了楼,于是诗人们可以从芸芸众生c茫茫尘世之中上升起来,游目骋怀,超越狭小的身观所限,昂首天地,将其生命人格与精神情感,伸张于无限开阔的宇宙空间。因而登览诗,涵有人与自然之间隐潜的精神联系,映现着中国山水诗人的心灵境界。
同样是登览诗,同样是将人的精神向上提举,细加分析,却有着不同的文化心理模式。登览诗的背后,分别有庄子与孔子的影子。
「泰山之志」
孔子与泰山
泰山,号称“五岳独尊”,以其雄伟峻拔,为中国高山大岳的首冠。明代文人张岱不乏夸张的描写:“山东地势之高出于江南者,不知几千万仞,而岱又高出于山东几千万仞。则江南发足之地,凡从鞋趿下高一咫尺者,皆岱之高也。”3泰山在中国诗人心目中的地位,更在于它被层累地赋予了文化精神上的意义。封禅c游观c畋猎c求仙c铭功刻石。在泰山所有的意义中,孔子的所谓“泰山之志”,影响中国山水诗最为深刻。
孟子尽心载:“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的言辞非常简单。但是它所涉及的思想远远超出于这两句言辞之外。反复不断地吸引着后代诗人的,乃是这一言简意赅的断片之中贮藏着的孔子生命型态。虽然,具体的历史场合c情景,已经茫然无考。但是后人至少可以了解孔子一生中曾两次离开鲁国,第一次是去当时的东方大国齐国,宣传他的政治主张;第二次是当鲁定公对孔子产生了不信任,于是他带领弟子们开始周游列国,汲汲于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于天下。因而,“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所表现的心态,具有向上伸张的精神欲求,是孔子远大抱负c精进生命的一种象征。
论语为政记孔子语:“吾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正是孔子一生这种境界的自白。不断精进,奋力向上,孔子的泰山之志,作为他的生命历程与精神境界的一种感性显现,构成儒学有关生命存有型态的意义深刻的内涵。易经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孟子所谓“浩然之气,充塞于天地之间”,均与孔子的“泰山之志”具有精神上的相似之处。
孔子周游列国途中,困于陈蔡之间,绝粮,从者病,而讲诵弦歌之声不衰。是时,孔子问弟子:“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回答道:“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赞赏之。4颜回的话,又与孔子的泰山之志,具有精神上的一致。
这种无限向上伸展的精神,正是在古代登览诗中表现出来的抒情型态。它发源于“五岳之长”的泰山,又绝不仅仅止于泰山。
望岳及其他泰山诗
岱宗夫何如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项,一览众山小。〗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孔子死后千多年,青年诗人杜甫来到泰山。写下了这首有名的望岳诗。诗中典型地表现出了杜甫未来的生命方向;表明了他首先是一个“士”,其次才是诗人,表明了他生命历程的,正是先贤的思想高度。其体地说,即是孔子的泰山之志。
“岱宗夫如何”这一句发端,已经不是写寺,因为它超出了诗歌的格式和用语,足以见出青年杜甫的生命健力。正如金圣叹评的“一字未落,却已使读者胸中眼中隐隐隆隆具有岳字望字”5“齐鲁青未了”,所展示的空间,无限延伸。一个“青”字,即此广大山川中绵绵延伸的生机,亦是青年诗人心胸中无限蓬勃的生机。中四句,更将天地宇宙摄入望中。金圣叹说“从来大境界非大胸襟未易领略,读此四句益信。”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诗人还要超越此一空间,将它转化为“小”。
朱熹的四书集注说“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一句:“所处益高,则其视下益小;所见既大,则其小者不足观也。”金圣叹从诗题上说“翻望字为凌字已奇,乃至翻岳字为众山字,益奇也。”由此可见,与其说杜甫写泰山,不如说诗人借泰山之雄与高,写其“登泰山而小天下”的精神志向。清人浦起龙读杜心解说:“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取为压卷,屹然作镇”。正是拈出了此一层意义。朱熹说的“所处益高所见益大”,以及金圣叹说的“翻”,都是指这种不断向上c不断精进的生命欲求。
杜甫望岳一诗,犹如粒种子,包孕着诗人一生致君尧舜,生命不息c理想不灭的强大情神动源。杜甫晚年,在夔州曾深情追忆青春时的心胸:“昔我游山东,忆戏东岳阳。穷秋立日观,矫首望八荒。”诗人以其“矫首望八荒”的形象,以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思想境界与人格高度,大大充实c传承c光大了孔子“泰山之志”的内涵其意义已远非山水诗所能范围了,亦远非铭诗于泰山之石所能体现的了。
有了杜甫这首望岳,所有写泰山的诗似乎都黯然失色。可有可无。此一现象,颇类似“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李白语的黄鹤楼诗。元人元好问虽然也写过一首歌行体的游泰山,但篇末也无奈发出感叹“眼前有句道不得,但觉胸次高崔巍。”能真切感受泰山对人的胸襟的提升c提举,便是真诗人。
尽管如此,明代诗人杨继盛的登泰山诗仍值得品味。诗云:
志欲小天下,特来登泰山。
仰观绝顶上,犹有白云还。〗
我们不仅由此小诗中,感受到了泰山的文化意蕴如何吸引着一代一代的诗人,感受到了中国哲人的襟怀滋养着中国诗人的情怀,我们还同时发现,诗歌也以其特有的方式,注释c阐发着哲学精神:“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一层;“仰观绝顶上,犹有白云还”又是一层宇宙空间的无限,正是人类精神生命无限向上的证明。最深刻的诗情,实在已经打通了最微至的生命哲学。
文化精神灌育着诗思血液,诗美体验又融凝为文化精神。我们从这种意义读登览诗,虽然不必是登泰山诗,虽然不必明言儒学影响,但无往而不是“泰山之志”的精神形态,无往而不体现文化精神。
精神的张势之一
从空间的角度读登览诗,“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就包含着由较小的精神空间,伸张为较大的精神空间这样一种抒情原型。这里说的空间,指的是空间的表象,生命的意象。从空间表象即生命符号的角度,我们来读千古传诵的登鹳雀楼诗: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日,更上一层楼。〗
鹳雀楼在山西蒲州,座立在黄河边的高坡上。它的前面是气势磅礴的中条山脉;眼底下是激流滚滚的黄河。诗人的意念,首先随着巍巍的中条山脉绵亘起伏,向东向西伸展而去,飞向遥远的天边,在那里与正在徐徐降落的太阳会合。然后,诗人的意念又随着滔滔滚滚泻千里的黄河,由西向东,伸展到遥远的水天相接的远方。白日由东向西运行不息。黄河由西向东奔流无止,这不仅是宇宙自然的空间,同时也是诗人精神意念上的空间,是诗人深情感悟到的民族精神生存空间的咏唱
此时此刻,诗人王之涣被眼前的景象,胸中的激情深深感动了。联想到他所生当一个令人振奋的盛唐时代,他心里一定涌满了蓬蓬勃勃的激情,躁动不安的激情。他不满足,虽然不一定知道为什么不满足;他似乎觉得眼前的空间依然不足以容纳他心中汹涌的热情,尽管他的视线已达到天边地尽头,诗人还要“更上一层楼”,去登上那楼外之楼,去见天外之天。诗人的精神空间,此时已经更加伸展,伸展到天地之外的无限宇宙大化空间,诗人所表现的生命境界,是无限开阔而无止域c无限向上而无止息的境界。
从精神形式上说,“更上一层楼”,与“会当凌绝顶”具有同样一种空间意味。都是先展示一个大空间,然后又将其转化而为“小”这种抒情模式。成为登览诗中光景常新的美学形式。
宋代有个名叫萧德藻的诗人,被贬谪到古夜郎,在那里漂泊了三年。羁客的怨思,浪子的酸辛,他的生命前程苍茫一片。这年秋天,诗人来到洞庭湖。八百里湖光山色,无限高爽辽阔的秋天秋水,给予诗人一种极美的精神愉悦,那些怨思苦情,渐渐退却。诗人泛舟湖上,随着白鹭的翩翩起飞,捕捉诗的灵感;远眺水尽头隐隐的青山感受到仓胸无限的开阔口这时,诗人忽然感觉到勃勃的意兴难以平复,他索兴弃舟登岸,要登上那千古名楼,要高瞻远瞩,获取个更广大的精神空间。他的登岳阳楼诗下半部写道:
得句鹭飞处,看山天尽头。
犹嫌未奇绝,更上岳阳楼。〗
一切都发生得那么自然,真切,很难说诗人摹仿了王之涣。只能说登览的传统中,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或有着冥冥相应的精神隐秘联系,将诗人们一一沟通了。
又如欧阳修写的一首登山的诗中峰:
望望不可到,行行何屈盘。
一径林杪出,千岩云下看。
烟岚半明灭,落照在峰端。〗
细加玩味,全诗中贯穿着一股不断向上攀越的力量,全诗亦有由小到大的空间意味。“一径林杪出,千岩云下看”,何等高迈回头看走过的山路,当初的艰辛与逼仄,可以由此刻的轻快与开阔作了补偿。然而再抬头望去,那落照峰端的风景,该更奇绝;从峰端看此地,当有更美的享受。空间的意味,不仅富于情思,又更有一份高昂的人生意志。我们说登览诗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精神,尤其是儒家思想的刚健精神,正是在这种地方。
再如明代民族英雄于谦,一生赤胆忠心,“铁石犹存死后心”,为国鞠躬尽瘁。他任山西巡抚时,作有一首上太行诗:
西风落日草斑斑,云薄秋容鸟独还。
两鬓霜华千里客,马蹄又上大行山。〗
西风劲草,落日暮云,高天归鸟,何等苍茫c壮阔的境界。我们不仅看到了巍巍太行的寥廓景象,我们不仅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壮阔所透露出的诗人胸襟,我们更由最末句,看到了诗人立马太行,雄视千里的英雄形象。感受到他壮心不已c生命不衰的烈士情怀。
登览诗除了以激清c生命意志的形态表达中国哲学精神之外,还有一种形态,即智慧的形态。在此一种形态里,激情的奔涌,意志的张力,都沉潜下来,诗人用慧眼拈出自然山水的一角,作理智的观照c知性的反省。如清人刘源禄登崂山胜景之一的华楼诗:
山下烟霞山上楼,丹梯摄足小勾留。
置身已在烟霞上,还有烟霞最上头。〗
此一帧小诗,正是以清新明快的语言,将中国哲学的深刻意蕴,化而为形象生动的人生智慧格言。
唐人司空图诗品说:“行神如空,行气为虹,喻彼行健,是谓存雄。”劲健“大用外腓,真体内充,返虚入浑,积健为雄”雄浑一个“健”字,追到户中国诗歌艺术中空间美学体验的文化之根。百尺阑干横海立,一生襟抱与山开,中国诗人的登览c凭阑c高瞻c远眺,千古诗人襟抱,岂止是艺术而已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