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节
庾信的“峨眉蔽珠栊,玉钩隔琐窗”这样的句子,或许不过是凑成句对而已。后来唐人诗句如“萤飞秋窗满”李白c“松月夜窗虚”孟浩然c“斜月隐高窗”岑参之类,便已逸出对仗的考虑,已敏感到窗里透进的光影,极柔和c极朦胧,收敛了一份刺眼的芒线,澄汰了一份干燥的火气,乃晕化为一泓提纯后的清明。所以后来会有“题诗爱近水边窗”萨都剌这样的总结之语。黄山谷“尚能弄笔映窗光,画取江南好风日”,正是深得此中三昧。
文同的瀑光亭诗云:
横湖决余波,虢虢泻寒溜。
日影上高林,清光动窗牖。〗
倘若没有小窗,那么,湖水c瀑流c日照c高树,都不过是些孤立的风景元素,彼此之间缺乏一种有机的生命联系。而有了此一方窗牖,这些风景元素都提纯为一片灵幻异常的清光,大自然的存在化为诗人掬取的一泓清气。因而从小窗透出去,犹如从晶莹透明的心灵透出去,摄取一个空明清新的世界。如宋人傅察的咏雪:
都城十日雪,庭户皓己盈。
呼儿试轻扫,留伴小窗明。〗
一庭皓雪,满窗清光,便是脱俗清纯的世界,诗人“留雪伴窗”的那一份心情,尤为教人感动。又如陆游的雪晴欲出戏作:
欲觅溪头路,春泥不可行。
归来小窗下,袖手看新晴。〗
这里实在隐藏着污浊世界与清澄世界的两分对峙。于是我们可以窥及大自然中清莹之美的精神性质。又如宋人黄大受早作诗:
星光欲没晓光连,霞晕红浮一角天。
干尽小园花上露,日痕恰恰到窗前。〗
晶亮亮的露珠儿消失之后,便有那轻柔鲜美的第一线晨光,呈露于明窗之前了,诗人撷取这第一线的晨光,便是撷取生命中第一甘饴的清灵之气。从一个“连”字又可以看出诗人对清光的企盼与等待。再如另一首宋人称美不已的小诗,即苏舜钦的夏意:
别院深深夏簟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以最疏淡的笔致,表现了窗帘之明,与心境之清c天地之清,具同等的价值。于是我们可以理解:
起傍梅花读周易,一窗明月四檐声。魏了翁十二月九日雪融夜起达旦〗
实在是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心境;梅花窗明,实在隐含着易的精神。
疏影清魂
由窗c帘透过去的花枝疏影,无限幽倩,无限朦胧。犹如提纯而出的清光之魂c空明之魂。陆游诗“三弄笛声初到枕,一枝梅影正横窗”幽居春夜;张道洽诗“才有梅花便不同,寂寂轩窗淡淡风”咏梅,所拈出的一份清幽,便已带着花之香与花之影:以“影”写清,“清”便有无限的曼妙。宋代的诗人,特别钟情于此。文坛上,有佳话流传的写“影”诗人,一是张先子野,一是王安石。
据胡仔的苕溪渔隐丛话引古今诗话,有一个客人问张子野:人们都称先生为张三中心中事c眼中泪c意中人,你以为如何张先回答说:何不称我为张三影客人不晓。子野说:“云破月来花弄影”c“娇柔懒起,帘压卷花影”c“柳径无人,堕风絮无影”,此三句,我平生所最得意之句子也。其实,张先爱写影,写得好的也不止这三句。如“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青门引,就将浓情化为一叶记忆中的清影;又如“浮萍破处见山影”题西溪无相院,亦拈出了风动舟行之一瞬间的清空灵境;尤其是“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一句,完全是一个无限空明又无限朦胧的意境c其妙处远在子野自负的“三影”名句之上。
许顗彦周诗话记:“荆公爱看水中影,此亦性之所好。如秋水泻明河,迢迢藕花底,又桃花诗云:晴沟春涨绿周遭,俯视红影移渔船,皆观其影也”荆公的眼光里,花之影的韵味,甚于花之本身。如杏花云:
石梁度空旷,茅屋临清炯。
俯窥娇娆杏,未觉身胜影。〗
不止是花之影,进而所有的水中影都令人爱怜。如岁晚:
月映林塘淡,风含笑语凉。
俯窥怜绿净,小立伫幽香。〗
进而不止于水中之影,凡月光c日光中之花影,皆可赏爱。如“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干”夜直。又如独卧三首之三:
午枕花前策欲流,日催红影上帘钩。
窥人鸟唤悠飏梦,隔水山供宛转愁。〗
在疏帘花影上滑动着的梦与愁,便是真正清愁与清梦,为不可知c不可说,又有着无边无际的清远的美。
清影中的道境
宋人中对清莹花影之喜爱,又何止是张子野c王荆公清影之美,在宋人是一种形上的感悟,在此一种心态里,人生体验之种种,皆由绚烂而归返平淡,由七色而融成无色。在此种心态里,思与诗协同着突破外在宇宙的形相外壳,透入诗心哲学本质。
宋人之所以钟情于此,实由于中国人文精神发展到宋代型态,更多了一种澄澈之美。苏东坡,有“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c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被人评为“仙笔也读之若玉宇琼楼,高寒澄澈”13此种文字c此种感悟,六朝及唐人写不出。唐人绝不会像宋人那样,为一地的月影徘徊终夜,如文同的新晴山月诗云:
高松漏疏月,落影如画地。
徘徊爱其下,夜久不能寐。〗
唐人爱大红大紫的牡丹,他们也绝写不出“断肠明月下,梅摇影”晁冲之感皇恩词,“新月娟娟,夜寒江静山衔斗,起来搔首,梅影横窗瘦”苏过点绛唇这样的诗句来。最使人难以忘怀的是: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陈与义卜算子〗
那由杏花疏影之中漾出的笛声,凝融了诗人对高洁脱俗的生活理想的向往和热爱。因而,清影之透明美,实在是宋人对人格c胸襟,心灵世界的自我发现c自我肯定。
宋代理学家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一记:
杨诚斋垂零陵日,有春日绝句云:“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张紫岩见之曰:“廷秀杨万里胸襟透脱矣”〗
你看那蕉绿汪汪,盈盈于纱窗,柳花濛濛,轻飏于空中,好一个透明的景致然而又何尝不是透明的心胸“透脱”,宋代理学常语,即透明c脱俗之心态也,即朱子“老怀清似水”寄曾艇斋诗之谓也。宋人对清影之赏,何等执着,何等痴顽连醉酒,也要醉倒于花影濛濛之中,如苏东坡门生李之仪的一首小诗:
几年无事在江湖,醉倒黄公旧酒垆。
觉后不知新月上,满身花影倩人扶。书扇〗
晋人之酣醉,为放浪形骸,任真葆道;唐人之豪饮,为醉卧沙场,天子呼来不上船;而宋人之饮酒,则为“满身花影倩人扶”,何等风流,何等儒雅陈郁藏一话腴云:
濂溪周敦颐先生倦吟,惟游庐山大林寺一律云:“木色含云白,禽声应谷清”。余味其意,则前一句明,后一句诚道在是矣。〗
因清境见道境,便是由艺进道,化艺术为哲学。
中国诗学中清莹美之崇尚,由“泉涓涓而始流”,发展而为“人行明镜中,鸟渡屏风里”,发展而为“谁开一窗明,纳此千顷静”程俱豁然阁。最后越转越空明,转化为一泓清影,清影中蕴含道境,一篙春水,梅影横窗,万古诗心。而此诗心,只属于真正的诗人。
黄山谷云:“天下清景,初不择贤愚而与之遇,然吾特疑端为我辈设”,14正是此意。
注释
1论语公冶长。
2论语微子。
3孟子万章。
4孟子尽心。
5庄子至乐。
6庄子在宥。
7庄子齐物论。
8陈直养老奉亲书引古今嘉言。
9宋史赵自然传。
10冷泉亭记,白氏长庆集。
11冯伯田诗集序,桐江集。
12世说新语任诞。
13唐宋十大家全集录东坡集录。
14惠洪冷斋夜话卷三。
第十章扁舟一棹音乐与绘画境界
万里江天杳霭,一村烟树微茫。
只欠孤篷听雨,恍如身在潇湘。〗
一提起“中国画”,我们的眼前会想像出一幅连绵无穷的长卷:永恒的云烟苍茫,永恒的峰峦叠峰;那永远没有尽头的一叶扁舟,仿佛沉落遗忘于宇宙悠渺的太空中,进入一个旷邈深远的梦。一提起中国古器乐,人们会想起那一曲春江花月夜;从江楼钟鼓c月上东山,到风回曲水c花影层台,再到水深云际c渔歌唱晚,最后到桡鸣远濑c欸乃归舟。这何止是一段段乐章,分明是一幅山水长卷,一组谱着音响的山水画,或者说,是丝竹的山水组诗。
既然中国最典型的绘画与音乐,都与宇宙山川有着不解之缘,那么,就不难理解山水诗中有那么多的音乐境界和绘画境界了。诗c画c乐三者的因缘,最根本的一点,乃是中国艺术精神中自然意识太深太重所致。从精神上说,中国古代艺术三者最高的终极存在,都通向中国生命哲学中的“道”。
惟其如此,中国真正的大画家,必具有一份诗人性情,而中国真正的大诗人,也一定具有一份音乐心灵。王维说他自己“夙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表明自己之兼有画才诗艺,乃系得之于“夙世”与“前身”的天才;殊不知这“夙世”与“前身”的因缘,实在是中国艺术中诗与画在根源之地相通的因缘。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1更代表一个根深蒂固的艺术精神,并预示了一个长久的文人艺术传统。比古希腊的西蒙尼底斯sides所谓“画是静默的诗,诗是语言的画”,包含了更多的历史真实性。而王维的音乐天才,亦与他的诗艺相通,且不说他会吹笛c弹琴c懂古曲,只须提到那个旗亭传唱的故事,那支悠悠地流传了几百年的送别歌曲阳关三叠,于是我们就不能不相信,诗与音乐,同样都是一种诗心人道情怀照射而出的结晶。
但是,那山水诗中的水墨丹青色光与那些飘渺无端的乐声,那空中之音,镜中之花,水中之月,依然只是一月:中国哲学中的生命意识。
「绘画境界」
诗画融合
中国艺术史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就是在一幅山水作品中,留有大片空白,空白中题有一首诗,你说这作品是诗呢,还是画这是中国的“国粹”。
德人莱辛lessg在他的美学名著拉奥孔中,认为诗是时间的艺术,画是空间的艺术,二者原理根本不同,“各有各的面貌衣饰,是绝不争风吃醋的姊妹”。在中国传统的艺术观念里,却一直没有这个分疏。“诗画一律”c“诗原通画”,自宋代以还,一直是个牢不可破的看法。
宋代大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第二篇画意中说:“更如前人言: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哲人多谈此言,吾人所师”。黄山谷也说他的一位画家朋友,把诗才变成画意来表现:“李侯有句不肯吐,淡墨写作无声诗。”次韵子瞻c子由题憩寂园米友仁也用这个说法,称自己的山水画是诗:“古人作语咏不得,我寓无声缣楮间”自题山水南宋人孙绍远搜罗了唐以来的题画诗,编成一册声画集;而宋末名画家杨公远又把自己的诗集,定名为野趣有声诗,诗人吴龙翰作序,说:“画难画之景,以诗凑成;吟难吟之诗,以画补足。”从这个概念的流行,可见诗与画关系的融合。二者关系的不加分疏,绝不仅仅是中国古人长于综合而拙于分析的思维方式的原因,更重要的是,诗与画都倾向于表达自然山水,自然意识太深太浓,这是二者不可分疏的“情缘”c“命缘”。
所以,“画”与“诗”,在中国古人的词典里,常常是“风景,”的同义词,是艺术的审美观照中的“山水”本身。这是中国独有的用法。因而,在山水诗中,“画”与“诗”两个词,犹如,“天”与“地”c“日”与“月”一样常成为最现成又最变化无穷的固定对偶。如洪炎的“有逢即画原非笔,所见皆诗本不言”四月二十三日晚同太冲c表之c公实野步,画与诗都指“野步”时感受到的风景之美。文天样的“宿雁半江画,寒蛩四壁诗”夜坐,也是极浑成极顺手的对子。戴复古的“人家远近屋参差,半成图画半成诗”,便是“句中对”了。写得最好的对子,当然是宋人俞桂的过湖:
舟移别岸水纹开,日暖风香正落梅。
山色濛濛横画轴,白鸥飞处带诗来。〗
“有声画”与“无声诗”的概念把戏,在这里统统消失;诗就是画,画也就是诗,不仅是姊妹,而且是孪生姊妹。既然作为“山水”“风景”的同义词,怎么能分开呢
从“丹青”到“家数”
其实,早在山水画盛行之前,就已经有诗人以读画的眼光吟咏山水了。李白即其中之一,其诗云:
帝子潇湘去不还,空余秋草洞庭间。
淡扫明湖开玉镜,丹青画出是君山。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之五〗
这不是诗仙找不到恰当的语言来形容洞庭秋色之美,实在是诗仙对诗与画融合因缘的一种天才的感觉。当然,毕竟只是“感觉”而已,所以也只是泛泛地提到“丹青”。
随着山水画的进一步发展,诗人也渐渐学会用真正内行的眼光,读出诗与画的更深一层的融合。如“水墨”的受到重视,是唐以后绘画史上的“革命”,从李思训大方墨彩的青绿金碧山水,到米友仁c王庭筠c赵令穰,色彩渐渐褪淡,水墨的地位渐渐确立,到了北宋南宋之交的李唐c梁楷c牧谿等人水墨酣畅淋漓的作品,水与墨的交响得以最后完成。
然而在米友仁出生之前,北宋诗人刘敞就已经敏感到水墨的魅力,并将这种体会写入山水诗,即微雨登城二首之一:
雨映寒空半有无,重楼闲上倚城隅。
浅深山色高低树,一片江南水墨图。〗
这不能不说也是一种天才的感觉。后来随着中国文化中心南移,从空气干燥c视觉明朗的华北平原,到江南湿润韵秀c烟雨空灵的水乡泽国,“水”与“墨”的交响得到了充分的助力。写于北宋初年的这首小诗,恰恰透露了这种因缘。
再进一步,不仅是“水墨”,而且更以山水画中流派c技法c家数的眼光,去吟咏山水之美,这方面最有代表性的例子是北宋诗人兼画家文同。如:
独坐水轩人不到,满林如挂“暝禽图”。晚雪湖上寄景孺〗
这是用某画家的某一幅具体作品,指某一特定的风景,又如:
峰峦李成似,润谷范宽能。长举
君如要识营丘画,请看东头第五重。长举驿楼〗
这是用某一类画家的风格代表某一类山水的美感。正如钱钟书指出:在文同之前,“像韩偓的山驿:叠石小松张水部,暗山寒雨李将军,还有林逋的乘公桥作:忆得江南曾看着,巨然名画在屏风,不过是偶然一见;而他之后,这就成为中国写景诗文里的惯技,西洋要到18世纪才有类似的例子。”文同这种手法,跟当时画家向杜甫c王维等人的诗句里去找绘画题材和布局的试探,都表示诗和画这两门艺术在北宋前期更密切的结合起来了。2
相忘于江湖
诗画融合,更重要的是诗情画意的融合。绘画所做不到c完不成的东西,由诗情来加以补充。许多诗人画家都注意到,在意蕴的深广c表现力的无限性c暗示性等方面,诗歌都占有一定的优势。画虽然是可见的c有形的,但恰恰又是遮蔽的,无法传达情蕴的。诚如陈与义的和大光道中绝句所云“转头云日还如锦,一片葱茏画不成”。
又如司马池的行色:
冷于陂水淡于秋,远陌初穷见渡头。
赖是丹青无画处,画成应遣一生愁。〗
这些风景中的意蕴,画无力单独完成,必须靠语言的强烈提示。这不是对画的不信任,而是强调诗对画的补充。又如,画不能将作者本人也同时“画”入作品,诗无疑具有这方面的优势。这就是山水诗中的画境的一种极常见的写法,明确地将“人”作者或他人“画”入画中。如孙觌的横山堂二首之一:
波间指点见青红,雪脊嶒棱倚半空。
幻出生绡三万幅,游人浑在画图中。〗
“波间指点”者自然是“人”,到末句已将有情有感的游览者作者“浑”然化入山水画之中,成为风景本身的一部分了。这种写法,观照者与审美对象融为一体,诗有更充分的优势。又如金人党怀英的渔村诗话图:
江村清境皆画本,画里更传诗话工。
渔父自醒还自醉,不知身在画图中。〗
“不知”,即庄子所谓“相忘于江湖”之意。实际上这种写法的背后隐藏着一种愿望,即“人”融入山水自然的欲求,因此,这里的“画”,不仅仅是“江山如画”,更有灵魂的止泊,精神的家园的含义。
再如清人任虞臣的登大泽北峰:
青天人近树盘空,盈耳山声不见风。
坐爱千峰争是画,却忘身在画中游。〗
人观赏的山水是画,而人的观赏c游历c登览等行为本身。也构成画的有机部分;画与看画的人不是主客二分的,而是融溶一体的。再如宋人李弥逊的七律云门道中晚步,也是这样一首好诗。前面写若耶溪云门道中层林叠嶂c烟水迷离之景,中间写太阳落山c樵夫归来,野烟散尽,耕牛在田边歇息一片宁静与安谧,结尾写:
独绕辋川图画里,醉扶白叟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
文同的瀑光亭诗云:
横湖决余波,虢虢泻寒溜。
日影上高林,清光动窗牖。〗
倘若没有小窗,那么,湖水c瀑流c日照c高树,都不过是些孤立的风景元素,彼此之间缺乏一种有机的生命联系。而有了此一方窗牖,这些风景元素都提纯为一片灵幻异常的清光,大自然的存在化为诗人掬取的一泓清气。因而从小窗透出去,犹如从晶莹透明的心灵透出去,摄取一个空明清新的世界。如宋人傅察的咏雪:
都城十日雪,庭户皓己盈。
呼儿试轻扫,留伴小窗明。〗
一庭皓雪,满窗清光,便是脱俗清纯的世界,诗人“留雪伴窗”的那一份心情,尤为教人感动。又如陆游的雪晴欲出戏作:
欲觅溪头路,春泥不可行。
归来小窗下,袖手看新晴。〗
这里实在隐藏着污浊世界与清澄世界的两分对峙。于是我们可以窥及大自然中清莹之美的精神性质。又如宋人黄大受早作诗:
星光欲没晓光连,霞晕红浮一角天。
干尽小园花上露,日痕恰恰到窗前。〗
晶亮亮的露珠儿消失之后,便有那轻柔鲜美的第一线晨光,呈露于明窗之前了,诗人撷取这第一线的晨光,便是撷取生命中第一甘饴的清灵之气。从一个“连”字又可以看出诗人对清光的企盼与等待。再如另一首宋人称美不已的小诗,即苏舜钦的夏意:
别院深深夏簟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以最疏淡的笔致,表现了窗帘之明,与心境之清c天地之清,具同等的价值。于是我们可以理解:
起傍梅花读周易,一窗明月四檐声。魏了翁十二月九日雪融夜起达旦〗
实在是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心境;梅花窗明,实在隐含着易的精神。
疏影清魂
由窗c帘透过去的花枝疏影,无限幽倩,无限朦胧。犹如提纯而出的清光之魂c空明之魂。陆游诗“三弄笛声初到枕,一枝梅影正横窗”幽居春夜;张道洽诗“才有梅花便不同,寂寂轩窗淡淡风”咏梅,所拈出的一份清幽,便已带着花之香与花之影:以“影”写清,“清”便有无限的曼妙。宋代的诗人,特别钟情于此。文坛上,有佳话流传的写“影”诗人,一是张先子野,一是王安石。
据胡仔的苕溪渔隐丛话引古今诗话,有一个客人问张子野:人们都称先生为张三中心中事c眼中泪c意中人,你以为如何张先回答说:何不称我为张三影客人不晓。子野说:“云破月来花弄影”c“娇柔懒起,帘压卷花影”c“柳径无人,堕风絮无影”,此三句,我平生所最得意之句子也。其实,张先爱写影,写得好的也不止这三句。如“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青门引,就将浓情化为一叶记忆中的清影;又如“浮萍破处见山影”题西溪无相院,亦拈出了风动舟行之一瞬间的清空灵境;尤其是“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一句,完全是一个无限空明又无限朦胧的意境c其妙处远在子野自负的“三影”名句之上。
许顗彦周诗话记:“荆公爱看水中影,此亦性之所好。如秋水泻明河,迢迢藕花底,又桃花诗云:晴沟春涨绿周遭,俯视红影移渔船,皆观其影也”荆公的眼光里,花之影的韵味,甚于花之本身。如杏花云:
石梁度空旷,茅屋临清炯。
俯窥娇娆杏,未觉身胜影。〗
不止是花之影,进而所有的水中影都令人爱怜。如岁晚:
月映林塘淡,风含笑语凉。
俯窥怜绿净,小立伫幽香。〗
进而不止于水中之影,凡月光c日光中之花影,皆可赏爱。如“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干”夜直。又如独卧三首之三:
午枕花前策欲流,日催红影上帘钩。
窥人鸟唤悠飏梦,隔水山供宛转愁。〗
在疏帘花影上滑动着的梦与愁,便是真正清愁与清梦,为不可知c不可说,又有着无边无际的清远的美。
清影中的道境
宋人中对清莹花影之喜爱,又何止是张子野c王荆公清影之美,在宋人是一种形上的感悟,在此一种心态里,人生体验之种种,皆由绚烂而归返平淡,由七色而融成无色。在此种心态里,思与诗协同着突破外在宇宙的形相外壳,透入诗心哲学本质。
宋人之所以钟情于此,实由于中国人文精神发展到宋代型态,更多了一种澄澈之美。苏东坡,有“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c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被人评为“仙笔也读之若玉宇琼楼,高寒澄澈”13此种文字c此种感悟,六朝及唐人写不出。唐人绝不会像宋人那样,为一地的月影徘徊终夜,如文同的新晴山月诗云:
高松漏疏月,落影如画地。
徘徊爱其下,夜久不能寐。〗
唐人爱大红大紫的牡丹,他们也绝写不出“断肠明月下,梅摇影”晁冲之感皇恩词,“新月娟娟,夜寒江静山衔斗,起来搔首,梅影横窗瘦”苏过点绛唇这样的诗句来。最使人难以忘怀的是: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陈与义卜算子〗
那由杏花疏影之中漾出的笛声,凝融了诗人对高洁脱俗的生活理想的向往和热爱。因而,清影之透明美,实在是宋人对人格c胸襟,心灵世界的自我发现c自我肯定。
宋代理学家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一记:
杨诚斋垂零陵日,有春日绝句云:“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张紫岩见之曰:“廷秀杨万里胸襟透脱矣”〗
你看那蕉绿汪汪,盈盈于纱窗,柳花濛濛,轻飏于空中,好一个透明的景致然而又何尝不是透明的心胸“透脱”,宋代理学常语,即透明c脱俗之心态也,即朱子“老怀清似水”寄曾艇斋诗之谓也。宋人对清影之赏,何等执着,何等痴顽连醉酒,也要醉倒于花影濛濛之中,如苏东坡门生李之仪的一首小诗:
几年无事在江湖,醉倒黄公旧酒垆。
觉后不知新月上,满身花影倩人扶。书扇〗
晋人之酣醉,为放浪形骸,任真葆道;唐人之豪饮,为醉卧沙场,天子呼来不上船;而宋人之饮酒,则为“满身花影倩人扶”,何等风流,何等儒雅陈郁藏一话腴云:
濂溪周敦颐先生倦吟,惟游庐山大林寺一律云:“木色含云白,禽声应谷清”。余味其意,则前一句明,后一句诚道在是矣。〗
因清境见道境,便是由艺进道,化艺术为哲学。
中国诗学中清莹美之崇尚,由“泉涓涓而始流”,发展而为“人行明镜中,鸟渡屏风里”,发展而为“谁开一窗明,纳此千顷静”程俱豁然阁。最后越转越空明,转化为一泓清影,清影中蕴含道境,一篙春水,梅影横窗,万古诗心。而此诗心,只属于真正的诗人。
黄山谷云:“天下清景,初不择贤愚而与之遇,然吾特疑端为我辈设”,14正是此意。
注释
1论语公冶长。
2论语微子。
3孟子万章。
4孟子尽心。
5庄子至乐。
6庄子在宥。
7庄子齐物论。
8陈直养老奉亲书引古今嘉言。
9宋史赵自然传。
10冷泉亭记,白氏长庆集。
11冯伯田诗集序,桐江集。
12世说新语任诞。
13唐宋十大家全集录东坡集录。
14惠洪冷斋夜话卷三。
第十章扁舟一棹音乐与绘画境界
万里江天杳霭,一村烟树微茫。
只欠孤篷听雨,恍如身在潇湘。〗
一提起“中国画”,我们的眼前会想像出一幅连绵无穷的长卷:永恒的云烟苍茫,永恒的峰峦叠峰;那永远没有尽头的一叶扁舟,仿佛沉落遗忘于宇宙悠渺的太空中,进入一个旷邈深远的梦。一提起中国古器乐,人们会想起那一曲春江花月夜;从江楼钟鼓c月上东山,到风回曲水c花影层台,再到水深云际c渔歌唱晚,最后到桡鸣远濑c欸乃归舟。这何止是一段段乐章,分明是一幅山水长卷,一组谱着音响的山水画,或者说,是丝竹的山水组诗。
既然中国最典型的绘画与音乐,都与宇宙山川有着不解之缘,那么,就不难理解山水诗中有那么多的音乐境界和绘画境界了。诗c画c乐三者的因缘,最根本的一点,乃是中国艺术精神中自然意识太深太重所致。从精神上说,中国古代艺术三者最高的终极存在,都通向中国生命哲学中的“道”。
惟其如此,中国真正的大画家,必具有一份诗人性情,而中国真正的大诗人,也一定具有一份音乐心灵。王维说他自己“夙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表明自己之兼有画才诗艺,乃系得之于“夙世”与“前身”的天才;殊不知这“夙世”与“前身”的因缘,实在是中国艺术中诗与画在根源之地相通的因缘。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1更代表一个根深蒂固的艺术精神,并预示了一个长久的文人艺术传统。比古希腊的西蒙尼底斯sides所谓“画是静默的诗,诗是语言的画”,包含了更多的历史真实性。而王维的音乐天才,亦与他的诗艺相通,且不说他会吹笛c弹琴c懂古曲,只须提到那个旗亭传唱的故事,那支悠悠地流传了几百年的送别歌曲阳关三叠,于是我们就不能不相信,诗与音乐,同样都是一种诗心人道情怀照射而出的结晶。
但是,那山水诗中的水墨丹青色光与那些飘渺无端的乐声,那空中之音,镜中之花,水中之月,依然只是一月:中国哲学中的生命意识。
「绘画境界」
诗画融合
中国艺术史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就是在一幅山水作品中,留有大片空白,空白中题有一首诗,你说这作品是诗呢,还是画这是中国的“国粹”。
德人莱辛lessg在他的美学名著拉奥孔中,认为诗是时间的艺术,画是空间的艺术,二者原理根本不同,“各有各的面貌衣饰,是绝不争风吃醋的姊妹”。在中国传统的艺术观念里,却一直没有这个分疏。“诗画一律”c“诗原通画”,自宋代以还,一直是个牢不可破的看法。
宋代大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第二篇画意中说:“更如前人言: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哲人多谈此言,吾人所师”。黄山谷也说他的一位画家朋友,把诗才变成画意来表现:“李侯有句不肯吐,淡墨写作无声诗。”次韵子瞻c子由题憩寂园米友仁也用这个说法,称自己的山水画是诗:“古人作语咏不得,我寓无声缣楮间”自题山水南宋人孙绍远搜罗了唐以来的题画诗,编成一册声画集;而宋末名画家杨公远又把自己的诗集,定名为野趣有声诗,诗人吴龙翰作序,说:“画难画之景,以诗凑成;吟难吟之诗,以画补足。”从这个概念的流行,可见诗与画关系的融合。二者关系的不加分疏,绝不仅仅是中国古人长于综合而拙于分析的思维方式的原因,更重要的是,诗与画都倾向于表达自然山水,自然意识太深太浓,这是二者不可分疏的“情缘”c“命缘”。
所以,“画”与“诗”,在中国古人的词典里,常常是“风景,”的同义词,是艺术的审美观照中的“山水”本身。这是中国独有的用法。因而,在山水诗中,“画”与“诗”两个词,犹如,“天”与“地”c“日”与“月”一样常成为最现成又最变化无穷的固定对偶。如洪炎的“有逢即画原非笔,所见皆诗本不言”四月二十三日晚同太冲c表之c公实野步,画与诗都指“野步”时感受到的风景之美。文天样的“宿雁半江画,寒蛩四壁诗”夜坐,也是极浑成极顺手的对子。戴复古的“人家远近屋参差,半成图画半成诗”,便是“句中对”了。写得最好的对子,当然是宋人俞桂的过湖:
舟移别岸水纹开,日暖风香正落梅。
山色濛濛横画轴,白鸥飞处带诗来。〗
“有声画”与“无声诗”的概念把戏,在这里统统消失;诗就是画,画也就是诗,不仅是姊妹,而且是孪生姊妹。既然作为“山水”“风景”的同义词,怎么能分开呢
从“丹青”到“家数”
其实,早在山水画盛行之前,就已经有诗人以读画的眼光吟咏山水了。李白即其中之一,其诗云:
帝子潇湘去不还,空余秋草洞庭间。
淡扫明湖开玉镜,丹青画出是君山。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之五〗
这不是诗仙找不到恰当的语言来形容洞庭秋色之美,实在是诗仙对诗与画融合因缘的一种天才的感觉。当然,毕竟只是“感觉”而已,所以也只是泛泛地提到“丹青”。
随着山水画的进一步发展,诗人也渐渐学会用真正内行的眼光,读出诗与画的更深一层的融合。如“水墨”的受到重视,是唐以后绘画史上的“革命”,从李思训大方墨彩的青绿金碧山水,到米友仁c王庭筠c赵令穰,色彩渐渐褪淡,水墨的地位渐渐确立,到了北宋南宋之交的李唐c梁楷c牧谿等人水墨酣畅淋漓的作品,水与墨的交响得以最后完成。
然而在米友仁出生之前,北宋诗人刘敞就已经敏感到水墨的魅力,并将这种体会写入山水诗,即微雨登城二首之一:
雨映寒空半有无,重楼闲上倚城隅。
浅深山色高低树,一片江南水墨图。〗
这不能不说也是一种天才的感觉。后来随着中国文化中心南移,从空气干燥c视觉明朗的华北平原,到江南湿润韵秀c烟雨空灵的水乡泽国,“水”与“墨”的交响得到了充分的助力。写于北宋初年的这首小诗,恰恰透露了这种因缘。
再进一步,不仅是“水墨”,而且更以山水画中流派c技法c家数的眼光,去吟咏山水之美,这方面最有代表性的例子是北宋诗人兼画家文同。如:
独坐水轩人不到,满林如挂“暝禽图”。晚雪湖上寄景孺〗
这是用某画家的某一幅具体作品,指某一特定的风景,又如:
峰峦李成似,润谷范宽能。长举
君如要识营丘画,请看东头第五重。长举驿楼〗
这是用某一类画家的风格代表某一类山水的美感。正如钱钟书指出:在文同之前,“像韩偓的山驿:叠石小松张水部,暗山寒雨李将军,还有林逋的乘公桥作:忆得江南曾看着,巨然名画在屏风,不过是偶然一见;而他之后,这就成为中国写景诗文里的惯技,西洋要到18世纪才有类似的例子。”文同这种手法,跟当时画家向杜甫c王维等人的诗句里去找绘画题材和布局的试探,都表示诗和画这两门艺术在北宋前期更密切的结合起来了。2
相忘于江湖
诗画融合,更重要的是诗情画意的融合。绘画所做不到c完不成的东西,由诗情来加以补充。许多诗人画家都注意到,在意蕴的深广c表现力的无限性c暗示性等方面,诗歌都占有一定的优势。画虽然是可见的c有形的,但恰恰又是遮蔽的,无法传达情蕴的。诚如陈与义的和大光道中绝句所云“转头云日还如锦,一片葱茏画不成”。
又如司马池的行色:
冷于陂水淡于秋,远陌初穷见渡头。
赖是丹青无画处,画成应遣一生愁。〗
这些风景中的意蕴,画无力单独完成,必须靠语言的强烈提示。这不是对画的不信任,而是强调诗对画的补充。又如,画不能将作者本人也同时“画”入作品,诗无疑具有这方面的优势。这就是山水诗中的画境的一种极常见的写法,明确地将“人”作者或他人“画”入画中。如孙觌的横山堂二首之一:
波间指点见青红,雪脊嶒棱倚半空。
幻出生绡三万幅,游人浑在画图中。〗
“波间指点”者自然是“人”,到末句已将有情有感的游览者作者“浑”然化入山水画之中,成为风景本身的一部分了。这种写法,观照者与审美对象融为一体,诗有更充分的优势。又如金人党怀英的渔村诗话图:
江村清境皆画本,画里更传诗话工。
渔父自醒还自醉,不知身在画图中。〗
“不知”,即庄子所谓“相忘于江湖”之意。实际上这种写法的背后隐藏着一种愿望,即“人”融入山水自然的欲求,因此,这里的“画”,不仅仅是“江山如画”,更有灵魂的止泊,精神的家园的含义。
再如清人任虞臣的登大泽北峰:
青天人近树盘空,盈耳山声不见风。
坐爱千峰争是画,却忘身在画中游。〗
人观赏的山水是画,而人的观赏c游历c登览等行为本身。也构成画的有机部分;画与看画的人不是主客二分的,而是融溶一体的。再如宋人李弥逊的七律云门道中晚步,也是这样一首好诗。前面写若耶溪云门道中层林叠嶂c烟水迷离之景,中间写太阳落山c樵夫归来,野烟散尽,耕牛在田边歇息一片宁静与安谧,结尾写:
独绕辋川图画里,醉扶白叟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