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松语文学 > 穿越小说 >万川之月:中国山水诗的心灵境界最新章节 > 万川之月:中国山水诗的心灵境界TXT下载
错误举报

正文 第14节

  杖青藜。〗

  将自己织入这幅天然图画中,成为和谐交融的画中人。诗人不是客观地c冷静地直观山水的色光形质,而是将自己也作为画境的一部分来表现c歌咏。这说明,以看画的心情看山水,实际上已经相当于用一种哲学的眼光看山水,这已经不仅仅是将绘画的赏鉴融入诗歌创作,而是将中国绘画精神,融入诗歌的境界了。

  个中着我添图画

  与此相联系的另一种常见写法,是看画时遗憾自己不在画中。而从反面表达人融入自然的执着意愿。如宋人崔鷃的与权易过石佛看宋大夫画山水:

  霜落石林江气青,隔江犹见暮山横。

  游中只欠崔天子,满帽秋风信马行。〗

  诗人之所以添写了满帽秋风c纵马驰骋的自我形象,是由于他觉得这幅山水中最大的“不足”,是没有把自己画进去。

  又如陈与义的题余秀才所藏江参山水横轴画:

  万壑分烟高复低,人家随处有柴扉。

  此中只欠陈居士,千仞冈头一振衣。〗

  朋友余秀才将家藏山水横轴呈陈与义看,诗人却在想像中把自己置入画境。这是从精神上“获取”了这幅画。

  又如释惠洪的舟中书所见:

  剩水残山惨淡间,白鸥无事小舟闲。

  个中着我添图画,便似华亭落照湾。〗

  不仅把山水想像成了图画,而且将自己也想像成图画中有机的一部分,表达化入自然的心理欲求。

  再如尤袤的六言诗题米元晖潇湘图第一首:

  万里江天杳霭,一村烟树微茫。

  只欠孤篷听雨,恍如身在潇湘。〗

  最末两句说:一旦画只小舟,画我在里头听雨,我就置身于烟雨潇湘之中了。这种写法,很难说是谁摹仿了谁。画境虽然有别,或野壑林泉,或秋山行旅,或潇湘听雨,然而看画看山水的心灵却是相通的。这相通的一点灵犀,正是山水画的真精神。

  生命的皈依

  中国山水画的真精神是什么是自然向人的亲近。是人对自然的拥入。

  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就是这种精神的演进史。最早在魏晋,“其画山水,则群峰之势,若细饰犀栉,或水不容泛,或人大于山。”3这是以人为主位,以山水为陪衬的时代,山水精神还没有达到自觉。接下来唐五代却不同了,“明皇天宝中,忽思蜀道嘉陵江水,遂假吴生驿驷令,往貌写。及回日,帝问其状,奏曰:臣无粉本,并记在心。后宣令于大同殿图之,嘉陵三百里山水,一日而毕。”4另一唐代画家张璪将其概括为八个大字:“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是山水精神与人的精神欢然拥抱c交契合一的时代。宇宙山川的广大存在,提升为人的生命存在。

  再接下来便是宋元文人山水画,发明了“空白”,创造了“水墨”,突出了诗意,也突出了大自然山水中人的精神性意味。这同样是以人为主位的时代,但这里的“人”,已经充分地对象化为山水,已经全面拥有了宇宙现象背后的美。这里的“人”,凭借着无限丰富的“空白”,凭借着无限深远的“水墨”,凭借着高度成熟的诗美学,真正将物质的存在,转化成了心灵本体的存在。因此,这是山水的本质与人的生命诗情融合的时代。

  这就是中国山水诗中跳动的灵魂。山水画的历史发展,正是中国人的生命意识,渐渐在山水自然之中洗沐c陶养自身,然后突破山水形质的拘限,完成自我本质的历史。因此,中国古代艺术中的山水画,不仅不像西方风景画那样,忠实地执着于对外在客观景象的模拟,而宜要突破外在客观景象的形质的存在。

  只须以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的“平远”概念为例,即可看出这种观念的自觉。郭熙于“高远”c“深远”c“平远”三远之中,特重“平远”:“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渺渺”。这一概念的提出,影响深远。平远的山水,使山水的形质得以破除,使蕴含在山水形质中的灵,与人的精神相接通,由有限的存在,导向若隐若现的无限的存在,在无限的存在之中,达成人的心灵最充分的解放与最自由的安顿。用一句最显豁的话来说,就是人的生命意识,以及那在由水中沐浴那被尘烦所污俗了的心灵,真正找到了精神家园。

  在山水诗一种常见的写法里,可以见出上述山水画蕴含的那种精神。这种写法,即由眼前有限的山水风景之中,生发出一种“意之所游而情脉不断”5的“远意”,生发出心灵的远游c乡关的梦寐。如苏东坡名篇书李世南所画秋景之一:

  野水参差落涨痕,疏林欹倒出霜根。

  扁舟一棹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

  扁舟摇摇,乡梦悠悠,这一份远意,又见于明人谢缙的题画:

  杨柳人家白板扉,苹花开处水禽飞。

  扁舟记得江乡路,蟹簖鱼罾对夕晖。〗

  故园水乡,熟悉的水路,夕晖中亲切的渔家风物,整幅小景充满了多少温馨又如僧德祥的题画:

  鸲鹆多情语晓风,恼他枝上白头翁。

  分明一段江南思,烟雨楼台似梦中。〗

  这乡关之思,又是何等的温柔飘渺如梦如幻。最为明确说出“家园”向往的一首诗,大概要推尤袤的题米元晖潇湘图第二首了:

  淡淡晓山横雾,茫茫远水平沙。

  安得绿蓑青笠,往来泛宅浮家。〗

  正是写出了那困顿挫折的生命向往皈依的精神乡关。

  「音乐境界」

  曲终人不见

  毫无疑问,中国音乐的特质是温柔清和的。中国古代不是没有粗厉噍杀的音乐,只是人们认为它不是那种可以代表天地精神的音乐。天地宇宙的精神是大和谐,音乐中宫商角徵羽的配合,也应是大和谐。

  荀子的乐论说:“君子以钟鼓道志,以琴瑟乐心。动以干戚,饰以羽旄,从以磬管。故其清明象天,其广大象地,其俯仰周旋有似于四时。故乐行而志清”。刘向的说苑修文篇也说:“君子执中以为本,务生以为基,故其音温和而居中,以象生育之气。”这是中国音乐精神的经典表述。我们今天已经很难详晓,那些礼仪彬彬的乐曲,具有什么样的情感心理c美学内容,但从经典表述之中,大体可以推定,中国正宗的音乐精神,是清雅平和c醇美甘冽c温情脉脉。这是一种人文的音乐,智慧的音乐。

  中国山水诗中的音乐意境,正是与天地宇宙融融相合的一种极近自然的音乐。一支横笛,一架琴瑟,当无边的原野c山林c水泽c云霭轻轻托起那一片声响时,我们只觉得它原是与自然物界本来一体的声响,所谓“鼓似天,钟似地,磬似水,竽笙箫和筦龠似星辰日月”。6因此,当中国诗人笔下的山水音乐化了的时候,我们简直觉得那音乐就是那山水的灵魂,并不是某个人所演奏,而是大自然自身在表现自己。

  由此可以注意到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山水诗中的音乐,基本上并不出现演奏者,如唐人赵嘏的遣兴:

  读彻残书弄水回,暮天何处笛声哀。

  花前无人会,依旧去年双燕来。〗

  诸如“何处”c“无人”这样一些常见的字眼,表达着声音从渺莫名,来自大自然某处神秘的地方。又如许浑的宿水阁:

  野客从来不解愁,等闲乘月海西头。

  未知南陌谁家子,夜半吹笙入水楼。〗

  不仅是江边水畔,在深山c在古寺,也有这样不可知的音乐,表达深山古寺的灵魂。如施肩吾的同隐者夜登四明山:

  半夜寻幽上四明,手攀松桂触云行。

  相呼已到无人境,何处玉箫吹一声〗

  你听,无边的幽寂之中悠悠升起一缕箫声,何人c何处,箫声诉说些什么样的情绪,都无须去猜知,因为那悠悠的箫声,已经轻轻诉说了深山灵魂里的话语,它已经替深山古寺,表达了它那窈吵眇莫名的美。

  钟磬声,也最能传达那古寺深沉的梦,如赵嘏僧舍:

  溪上禅关水木闲,水南山色与僧闲。

  春风尽日无来客,幽磬一声高鸟还。〗

  无人,惟飞鸟随钟磬声远逝。写鸟,是以感官可见的形象,追蹑那不可见的声响在空间的荡漾c延伸。来无端,去无端,“万物自生听,太空恒寂寥。还从静中起,却向静中消。”韦应物咏声有了声音,这山水的空间就变得无限寥阔,如钱起的晚钟:

  风送出山钟,云霞度水浅。

  欲寻声尽处,鸟灭寥天远。〗

  同时,也变得无限深c无限远。如刘长卿送灵澈: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

  音乐具有的弥漫性c穿透力,使有限的山水,有了无限远的意韵。音乐与画,在这里是相通的。

  乐象与物色

  中国的古乐器,都有某种确定的“乐象”,即某一种乐器特有的表现力特征。这种表现力特征。往往吻合着大自然山水中某一类特有的物色。音乐与山水相融合,也就是相通的表现力特征相融合。

  箫释名曰:“箫,肃也,其声肃而清也”。其表现力特征是清远悠游,有秋水绵邈的况味。因而箫声,宜秋天,宜月下,宜泛舟于水波不兴之夜。宋人武衍的秋夕清泛云:

  弄月吹箫过石湖,冷香摇荡碧芙蕖。

  贪寻旧日鸥边宿,露湿船头数轴书。〗

  这是冷香浮动的意境。舟也摇摇,月也泛泛,箫声也轻轻颤动于香气氤氲之中。

  琴瑟则包含着一种企盼,因它的表现力特征是谐适和美,细腻优雅。傅毅琴赋说:“尽声变之奥妙,抒心志之郁滞”。伯牙鼓琴的故事,司马相如以琴心挑卓文君的故事,都含有一种谐和心灵的向往。所以山水诗中的琴瑟之音,多隐含着高山流水c知音不遇的深意。如唐人刘沧的秋日山寺怀友人云:“云尽独看晴塞雁,月明遥听远村砧。相思不见又经岁,坐向松窗弹玉琴。”琴瑟声中的风景,多有一份清空明澈之美,清晨的天宇,深夜的月,水如佩环月如襟。如张祜的秋晓送郑侍御:

  离鸿声怨碧云净,楚瑟调高清晓天。

  尽日相看俱不语,西风摇落数枝莲。〗

  相看不语,心曲尽在瑟声中。又如杜牧的瑶瑟:

  玉仙瑶瑟夜珊珊,月过楼西桂烛残。

  风景人间不过此,动摇湘水彻明寒。〗

  一种莫名的企盼,朦胧得像一个梦。

  本书由派派小说论坛发书人一nce918搜集整理上传

  箜篌则有一种强烈的“险”与“怨”的表现力。据琴操记,箜篌产生于一个悲哀的故事。有一名叫子高的摆渡人,一天早上正洗船时,忽然有一狂夫,披发提壶而渡,其妻追喊而来,狂夫不止,遂坠河而死。妻乃号天嘘唏,鼓箜篌而歌,曲终投河而死。子高传其曲于世。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中“石破天惊逗秋雨”c“老鱼跳波瘦蛟舞”,最精彩地写出了箜篌的“险”与“怨”。

  筝,其声高劲铿锵,卓砾盘纡。同样表现一种优伤,筝比琴瑟更孤独更幽旷。杨巨源的雪中听筝,将古筝的声音置于寒雪苍茫的背景中:“玉柱泠泠对寒雪,清商怨徵声何切谁怜楚客向隅时,一片愁心与弦绝。”写出了孤独落寞的高人情怀。

  至于角声,更是一种悲凉凄切的音乐。在黄昏,在深夜,在夕晖下的古城c秋风中的边塞,永恒地回响着一支角声,诉说那人生中的风景,风景中深重的呜咽。也恰如杜牧说的:“城角为秋悲更远,护霜云破海天遥。”闻角李涉的润州听暮角云:

  江城吹角水茫茫,曲引边声怨思长。

  惊起暮天沙上雁,海门斜去两三行。〗

  茫茫的海空上孤独的雁行,正是角声引起的人生况味的象征。又张祜瓜州闻晓角云:

  寒耿稀星照碧霄,月楼吹角夜江遥。

  五更人起烟霜静,一曲残声送落潮。〗

  这孤独的意境,是角声创造的意境。角声,比琴声传得远,拥有更寥阔的空间,也比箫声的音域宽广,具有其他乐器所不具的特殊的穿透力。“一曲残声送落潮”,直贯通了大自然的生命节奏,谁不为之深深感动

  长笛一声人倚楼

  倘若在所有的乐器中,拈出一种最经常出现于山水景观中的乐器,则非“笛”莫属。

  风俗通说:“笛,涤也,所以涤邪秽,纳之雅正也”。笛的表现力非常丰富,在山水诗中有着最广泛的表情达意功能。笛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是“清”,这使它最贴近中国音乐本质的美。因此,凡有笛声的风景,便呈现一种清丽绝俗c清空窈眇的风景。笛声所“画”出的风景,最能教人联想到江南,尤其是早春二月的江南。如释仲殊的润州绝句所描绘的动人景色:

  北固楼前一笛风,断云飞出建康宫。

  江南二月多芳草,春在濛濛细雨中。〗

  早春二月一派清丽的生意,由烟雨晕出,由芳草写出,亦由一曲风中笛音“画”出了灵魂。所以诗人们写到江南,总要写到笛声,如同写到扬州,总要写到明月一样徐凝的忆扬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郑震的荆南别贾制书东归则兼而有之:“回首荆南天一角,月明吹笛下扬州。”月色c扬州c笛声,都是江南的灵魂。

  笛声在风景中还有一个常见的表情功能,即牵引怀乡的情愫。或许是东汉马融长笛斌中那个“逆旅闻笛”的故事,代表了中国诗人飘泊颠踬的共同体验,或许笛声的清远悠扬,本身即长于勾引乡思,如黄山谷诗所谓“可怜一曲并船曲,说尽故人离别情。”奉答李和甫代简二绝句总之,笛声总与思乡相联系。

  著名诗作如唐人李益的春夜闻笛: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这笛声吹出了春天将至的消息,无情如大雁犹急急回归,人何以堪李益另一名篇从军北征云: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

  碛里行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以最壮观的大写意笔致,写出了笛声中浓浓的乡情。

  关于笛声与风景诗,唐诗纪事还有一则轶事,说杜牧读了赵嘏的名句“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反复吟味不已,因称赵嘏为“赵倚楼”。赵嘏这首题为长安秋望的诗,也是写乡愁的。这两句,星也几点,雁也几点,象征人的飘泊无依;倚楼听笛,最是一副茕茕孑立c无限惆怅的游子神态,像一尊雕像,凝融了千古词客心。

  最喜渔歌声欸乃

  山水诗中的音乐,又有很大一部分是民间渔夫樵父采莲女子的歌唱。这种音乐情调,比之于文人化的箫鼓琴瑟,更具一份天籁之美。因为,中国诗歌的根,大半在民歌。诗经中那些采藜采薇c采采卷耳的歌唱,便是远古农妇劳动场面的真实录音,具有简单而浓郁的韵味。后世读之,犹如“恍听田家妇女三五于平原旷野c风和日丽之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7。或许,中国诗歌的开端,便具有这样一种温润明朗素朴的农业人生的根源之美,所以,后代写山水的诗人,一旦从山水中听到了渔歌樵歌,便犹如重新发现了那远古最可珍贵的生命之好音,最令人无限低徊的农业人生的诗情。

  诗经中农妇采摘歌最常见的遗风流韵,正是后世的那些采莲采菱的歌声。“隔江看红树,沿月听歌声”储光羲江西曲四首之一,当月色给莲塘罩上一层轻柔的薄纱,歌声便引人向往那莲塘深处的美:“月暗送潮风,相寻路不通。菱歌唱不辍,知在此塘中”崔国辅小长干曲。夜晚,是“求之不可得,沿月棹歌回”孟浩然万山潭作;清晨,那唱歌的人就出来了:“三十二村村一峰,峰峰削出青芙蓉。歌声唱出烧茶女,幽涧杜鹃相映红”陈世和西樵歌。长年的歌声,于是感化得那山水都有情有义了,如辛弃疾的武夷山:

  玉女峰前一棹歌,烟鬟雾髻动清波。

  游人去后枫林夜,月满空山可奈何。〗

  同时诗人也留下了那么多的同清情和思念。

  除了采菱采莲的歌声之外,山水诗中另一常有的民间音乐,就是渔歌了。“渔歌唱晚,响穷蠡海之滨”,8如果没有“渔歌”,洞庭湖的黄昏一定缺少了一份感动人心的魅力。“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陈与义卜算子,如果没有渔歌,漫漫历史人生会添增更沉重的况味。渔歌不是正统的音乐,绝不登大雅之堂,然而,唐人元稹名篇欸乃曲却写出了渔歌野唱的深刻意义:按:欸乃曲作者应为元结,此处写元稹,就有误。校者注

  千里枫林烟雨深,无朝无暮有猿吟。

  停桡静听曲中意,好是云山韶濩音。〗

  抒写山水的性灵,返归人性的纯真,大约也是符合儒家关于“乐”的理想的。正如明人周珽评论此诗说:“烟雨晦暝,猿吟朝暮,此际欸乃时发,静而听之,自有无穷之思。谁谓山讴野唱,非清庙明堂之响,不足以娱耳也。”9

  山水诗人往往将“渔歌”与“回家”联系在一起。如唐人司马札就曾咏唱:“几家烟火依村步,何处渔歌是故乡”晓过伊水寄龙门僧。宋人林景熙也写过:“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溪亭。清人陈梦雷回故乡福建省亲,有建溪舟行四首,其二云:

  转帆看鸟影,侧耳听雷声。

  阅尽风波后,渔歌一曲清。〗

  借渔歌,诗人表达了他远离宦场,身心得以休宁的一份欣然。

  中国山水诗中渔歌如此之多,如此之美,可以找到答案。渔歌中的山水,无不是一种止泊身心的桃花源式的所在。如清人赵冀的阳湖晚归所写:

  诗情澄水空无滓,心事闲云淡不飞。

  最喜渔歌声欸乃,扣舷一路送人归。〗

  写出了诗人在清空无滓的世界中最深的满足。那悠悠渔歌中渐渐远去的一棹扁舟,只留下永恒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