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节
王继位后要重新任命巴萨萨,继任的巴萨萨通常从同一氏族中遴选。每一位巴萨萨在京城都有自己的官邸,在本区有另一座官邸,他在区内的官邸中主持政务。每一座官邸都设一位管事,巴萨萨不在时由管事代行职权。
巴萨萨之下有六级较小的官吏统治各个小区。这些小区的贵族官吏由国王任命,任命时国王听取大区“伯爵”的建议,但是他们只对国王负责。和大区的伯爵一样,他们也在京城建有官邸,他们要在京都度过许多时间。所有的贵族合在一起组成王国的庞大议事会,这个议事会几乎老不停地开会。
除了在宫廷里供职之外,所有官吏的主要职责之一是执法。除了旧王驾崩和新王登基之间这一段无法无天的时间之外,绝对禁止泄私愤图报复。有一套繁复的法典,根据历代国王的敕令不时地对这套法典进行修订。各级贵族在当地担任法官。但是可以通过法庭逐级上诉,直至向国王上诉为止。打官司的时候,原告和被告双方都要付一笔金额相等的保证金,败诉者的保证金将被没收。这一机制有利于阻遏不必要的官司。证据不足以判案时就诉诸试罪法。获取供词常用肉刑拷问。怀疑对象等待开庭审判时常戴足枷。然而,由于监房不足,所以轻罪的惩处常常是损毁肢体,从割耳削鼻到处以宫刑或剁去手足。处以极刑的犯人常用于人祭。
征税是不定期的。每当王家的金库耗尽之时就进行征税。但是征税的方法却是有条不紊的。每个大区都任命了六名税务官,分别由国王c王姑c太后c首相c执掌偶像崇拜的官吏和该区的伯爵委任。税吏登门拜访每一位贵族,根据他属下的村寨数来确定征税的数额。税的形式是实物。从确定征税数额到征收实物之间有两月的间隔,以便于农民凑集所需的实物。税金一半归国王。其余的一半由太后c王姑和两位大臣分享。各区的伯爵从本区所征的税金中分到一份。农民被征召去当兵,被征用去修建公共工程。有一条奇怪的规定,被征用去做苦王的农民要付给工头一笔钱,然后才开始干活,虽然他的劳动是没有报偿的。
王族与平民和行政官员的区别非常鲜明。中心人物是国王c太后和王姑。他们三人,尤其是国王,都具有神圣的威望;这使人想起古埃及的请况。他被一整套繁复的仪式包围起来。任何人朝觐国王都必须五体投地。国王受婚姻羁绊,他有成群的妃嫔。妃嫔是作为赠礼或贿赂奉献给他的,或者是从他的父亲的后宫里继承下来的,亦或纯粹是他看中的女子。在众多的妃嫔中,先父给他选中的嫔妃地位最显要。所有的妃嫔都住在王宫里,都要受到严格的监护,以确保她们所生的子女都带有王家的血统。所有的子女都保留母亲的氏族图腾,以确认他们与母亲的氏族是同一血统。此外,他们全都尊敬狮子和豹子这两种图腾。
每一位王子一旦断奶,就送交他母亲那个大区的伯爵;由伯爵给王子指定一位监护人,分给他一小块领地。最年长的王子不能继位,他与伯爵共同监护自己的兄弟。最年长的公主同样有责任监护自己的妹妹。父王驾崩之后,王子们难免在短期内遭到惨死。一旦太子选定之后,他与太后就把所有可能觊觎王位的王子召集起来;王子们被送到指定的地点囚禁起来,在严密的看守下饥渴而死。公主们很受尊敬。她们不能结婚,亦不能生子,但是不要求她们严守贞操。有些公主成为祭师;有些公主靠小小的领地过活,她们过着乱交的生活。
国王一旦驾崩,两位大的朝臣c监护王子的伯爵和最年长的王子急忙开会磋商。确定了王位继承人之后,立即宣布国王死讯。宣布国王驾崩方式是熄灭王宫前的圣火,扼死看管圣火的官员c敲响专门的报丧鼓;报丧鼓只能在国王驾崩时使用,鼓声将噩耗传遍全国。鼓声一响,全国立即陷入无政府状态。伯爵男爵互相征伐。强者抢掠弱小的邻居。所有的王子都被召到议事会,听候伯爵监护人宣布继承王位的王子是谁。继后,首相要求与失望的王子及支持者比武决斗。新王的母亲成为太后,新王的一位同胞姐妹或同父异母姐妹被选为王姑。有些最重要的官吏也在这时指定。国王要经过一个非常繁复的仪式使自己的登基合法,仪式的名称叫“品尝全国佳肴”。但是,登基礼推迟到六个月之后举行。在此期间,他为先王服丧。
王陵的看管伯爵把国王的遗体接往他管辖的大区,将遗体做成木乃依。木乃依做完之后被送往一间房子,房子被用作陵墓。臣民献上树皮布。树皮布被堆放起来。直至塞到屋顶为止。接着就把门封上。四位国王的贴身侍从,四位嫔妃,数以百计的奴隶和俘虏被乱棒打死;他们的尸体横七竖八地丢在陵墓的周围。六个月之后,房门打开,木乃依的头颅被摘下来清洗干净。一个人用国王的颅骨喝啤酒和牛奶。此后,他就成为先王鬼魂向人民说话的媒介。先王的颅骨随后被放回陵墓。但是,他的颚骨和脐带被送往宫廷中的一所圣殿之中。每一位国王的宫室都永远保存以兹纪念。先王的大臣c宫廷官吏c众多的嫔妃继续祀奉他的亡灵。每死一位官吏,都要委任一位新官接替他的职位。在位的国王要拜谒亡父的陵墓一次。拜谒完毕,他发出信号,数以百计的c每次护卫国王出巡的随从就被抓起来作为牺牲,祭献给先王的鬼魂。
哀悼先王的时期接束就举行加冕典礼。国王和王姑宣誓就职c被授予王袍。从大路上抓来的两个人被蒙上眼睛送到国王的面前。其中一人被国王用箭射中,这位不幸的人被一支奇袭队带到边境,给打得遍体鳞伤,任其惨死。另一位被带往祭坛。有八个人作为牺牲一个接一个被杀死,他们的内脏被挂到这个人的脖颈上。此后,他被授予专门头衔,负责侍奉国王的嫔妃。最后,各区的伯爵共同为新王c太后和王姑修建宫室。太后和王姑都有各自的宫廷c大臣和宫廷官,这些官吏与国王的官吏在头衔和职能上都有相似之处。
巴干达人的超自然力信仰带上了强烈的法术色彩。和非洲各地一样,这里也有巫医。巫医的活动包括制造偶像c施行法术和医治疾病。巫医和祭师有明显的区别。祭师专门祀奉与自己相关的神祇。但是二者的职能有交叠之处,因此,本来是巫师重要活动的占卜,祭师也参与进行。巫医占卜时看玛瑙贝掷下时的纹路,看鸡肠的纹理,或者用其它客观的技法。祭师所得的神谕则藏于神庙之中。
巴干达宗教以亡灵崇拜为中心。一般人的灵魂据信于几年之内在本氏族的儿童身上投胎。儿童用亡灵的名字命名之后,对这个亡灵的崇拜随即停止。从人去世到亡灵投胎这段时间之内,要给鬼魂献祭。一般地说,鬼魂对亲属是以礼相待的,然而稍有不恭鬼魂就要立即报复,惩处不恭的行为。鬼魂的怨气常常被认为是后人生病的根源。
连巴干达最大的神衹实际上也是鬼魂,因为据信所有的神祇全部曾经是世上生活过的人。每个氏族都把自己老祖宗的亡灵作为主神来崇拜。同时,这位祖先又以酋长的化身出现,酋长任职时改为这位祖先的名字。作为一位鬼魂,他享有庙宇c祭师和神灵应有的一切其它设施。如此复杂的信仰造成的逻辑上的不一致,并没有使巴干达人感到困扰,正如古埃及人不会为此而感到困惑一样。所有已故的国王都被认为是全民的神祇,在位的国王常常向他们请教。所有黑人王国的社会组织和政治组织,都有许多共同的特色。它们基本的制度,似乎都代表着颇为相同的主题,是同样主题的各种各样的发展。在所有的王国中,农民都组成大同小异的扩展了的血亲群;血亲群的酋长既调节群体成员的纠纷,又担任祖先崇拜中的祭司。这种血亲组织与官僚组织有严格的分野,国家的运转建立在官僚组织的基础之上。即使官僚组织中的职位是世袭制,血亲组织的首领也不能染指其间。所有黑人王国都是高度主义的王国,国王有生杀予夺之权。此外,他还代表着最高上诉法庭,他的重要职能之一是执法公正。国王的仁慈固然使人感恩戴德,然而如果他从来不独断专行地使用自己的权力,他就可能被当做是软弱的国王。国王的御体任何时候都神圣不可侵犯,他的健康情况据信会影响国家的安宁。与此相联的是有正式的条文规定,病弱和衰老的国王要被杀死。
在黑非洲各国,王族的祖先都是民族崇拜的对象,都是王国的守护神。王族的机构设置得非常繁复,耗去了国家岁入的很大一部分。其配备包括禁卫军c组织繁复的宫廷官吏和数百计的嫔妃。虽然嫔妃的生活并非严格的隐居生活,但是常常防犯着她们与人私通。所有的黑人王国都没有立法机构,也没有代表民意的任何政府机构。虽然国王有一个议事会,但是议事会成员由国王指定,他们的职责全部是咨询性质的。和血亲部落酋长一样,国王的血亲通常也不能在政府机构中任职。王家的女子都享有高度的性生活自由,然而要不是禁止她们结婚生子,就是禁止她们的孩子继承王位。
在非洲文化的复兴之中据料这一复兴可能在下个世纪之内发生,要忽视这些长期扎根的传统,看来是不大可能的。把民主政治的现实和外在形式强加于非洲文明之上的任何企图,尤其是非常之不恰当的。
8印度
81 史前印度
欧洲之所以获得大陆的地位,要归因于希腊人偏狭的观念。印度之所以被剥夺了大陆的地位,同样要归因于希腊人的偏狭观念。庞大的印度半岛和欧洲大陆一样大,如果把俄国除外的话。印度半岛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它的气候从冰川复盖的山峰到郁郁苍苍的热带丛莽,再到和撒哈拉一样人迹罕至的沙漠,表现出应有尽有的各种变化。在整个的有史时期,没有任何与之匹敌的广大地区为如此众多的种族c语言和文化所占据。直至今日,情况依然如此。距现代大都市二三百英里的范围之内,就可以看见名副其实地以原始的狩猎和采集方式为生的人。世界上最大的钢铁厂的传动带与村子里的工匠比肩而立c相映成趣。乡间工匠从事世代相传的职业,他们的手艺是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入侵旁遮普1时的古老手艺。一卷之书无论如何不可能充分描写这样一个古老和复杂的国家。所以,本书的研讨必然要有所局限,它仅限于印度生活的一些侧面。这些侧面有助于说明印度文明在世界文明图景中的地位,有助于说明它作为文化成分的接受者和贡献者所扮演的角色。
1旁遮普:印度之一省份。
印度在地理上比欧亚大陆的任何其它部分更为隔绝。在北方,喜马拉雅山脉的巨大屏障把它和欧亚大陆的其余地区隔绝开来,这条大的山脉好比是防御侵略的马奇诺防线。这个堡垒的西端以沙漠和俾路支山脉为依靠,东端的屏障是同样令人生畏的丛莽和阿萨姆沼泽。和任何的静态防御工事一样,喜马拉雅山这条屏障也屡屡被攻破过。然而,在喜马拉雅山的背后,印度以其纵深防御更加令人生畏。一位蒙古将军侵入印度河流域之后写信报告说:“这是一个令人讨厌的国。这里的水不好,太阳毒得足以杀人。”一浪接一浪北方南下的入侵者,发现自己进入了一个拥挤而长期有人居住的国度。在这里,无论入侵者多么善于使用兵器,无论其最初的入侵是多么迅速,他们此后都面对着与气候和疾病作斗争的没完没了的战争。每一次新的征服和占领之后都有一场漫长而继续不断的生存斗争,在这场斗争中,原有的人口总是能占上风。只有与被征服者混血,只有接受印度生活方式中的许多东西,入侵者才能生存下去。他们的后代成为印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印度社会和宗教那繁复而富有弹性的结构中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在印度,文化的马赛克模式在论及近东文化时我们已提及这个模式达到了高峰。在印度,许多文化渊源迥异的小社会镶嵌起来,构成了一幅构图有序的画面,一个运转正常的整体;每一个结构单位各就其位,受到专门分工的活动和宗教认可的保护。印度文化的整合问题,就是靠创造这样一种拼板玩具似的格局解决的。正由于此,印度文明始终能保存一种独特的,极易识别的文化本质,它保存自己文化本质的时间至少已达3000年之久。和一切的文明一样,它广泛借用了异域文化成分;但是,它的借用是有选择的,它将借用的成分加以塑造,使之适应自己的文化模式。
从社会人类学的观点看,印度没有种族的问题。体质作为社会地位的指针,只不过是偶然现象。虽然“色”这个梵语字用来指四大种性的划分,而且对种性一词的经典诠释又表明:种性的出现是为了保护占统治地位的亚利安人,使之不与其它民族混血;但是今天,南印度黑皮肤的婆罗门种族并不会因肤色黑而使自己的贵族地位有所逊色,印度北方一些地区的白皮肤c灰眼睛的不可接触的贱民也不会因肤色淡白而使自己的身价略有升值。不过,肤色淡白是评价美的一个标准,正如它在美国黑人中是评价美的标准一样。
对于将种族作为一种体质现象来研究,印度提出了一连串使入神往的问题。完全不顾印度种性制度的入侵者,从当地人中虏掠妻妾。然而,在几代人的时间之内,他们便改信种性的传统习俗,开始不自觉地进行将人种混杂特点固定下来的试验了。聚众打劫的冒险家,趁混乱之机控制一些地盘,很快就宣称自己的种性地位得到了升迁,他们全然不顾自己五花八门的背景。最后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实际上每一位在印度出现的宗教改革家起家时,首先就否定种性,欢迎所有地区和所有社会阶层的人改宗信奉他的宗教,而宗教改革的结果,却是在几代人的时间里,将自己新的宗教改变成为一个新的种性。目前,你看见的情况实际上是这样的:如果把印度的种性当做是种性制度基础的地方性的功能社群,那么任何种性的成员,哪怕是只有几百年历史的种性,都趋于表现出家族血缘上的相似性。
我们对印度史前史的了解,迄今依然是极为粗糙的。我们的知识在很大程度上只建立在一些表面发现的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系统发掘的基础上。然而,这些发现说明,自从最遥远的古代开始,印度就是两个根本不同的文化复合体相会的场所。在古老的旧石器时代,印度西北部是手斧文化的场所,而手斧文化是属于非洲和西亚两地共同的传统。另一方面,印度东部和西部是砍砸器文化和燧石文化,而砍砸器文化和燧石器文化又是它与东南亚共同的文化传统。两种文化复合体的边界目前尚不能精确追踪。在这两种共生的传统并存于印度半岛的数万年中,这一条分界线很可能随气候变迁而不断波动。你可以期望,每一传统的分布都与具体的生态条件有关,手斧文化占据的地区与西南亚的自然环境相似,砍砸器和燧石文化占据的地区是东南亚或印度尼西亚类型的生态环境。
最迟在公元前3300年,印度河流域已经为一种伟大的文明所占有,这一文明是从西南亚新石器基地的文化演化而来的。它遵循着西南亚的文化传统,顺次经历了粗铜时代和青铜时代。铁文化引进之前,这一文明已经消亡。主要的粮食作物是小麦和大麦。迄今尚未找到这一文明栽培稻米的遗迹。许多艺术作品以牛为表现对象,其中包括把牛用做耕畜的描绘,这说明它的经济基础是农耕和奶制品业的混合经济。轮子和织机似乎从一开始就为人所知。无法说清耕犁用于何方,因为迄今为止既未找到实物也未找到表现耕犁的艺术品。耕犁出土材料缺乏的情况,与许多微型车出土的情況,适成鲜明的对照,这些小车或是用粘土做的模型,或是用青铜浇铸而成。它们似乎是印度河流域儿童宠爱的玩具,谷物显然是用木臼脱皮的。一个木臼遗迹周围的铺砖地面上有许多圆窝,这是打谷人世代赤脚踩出来的脚印,遗址中间是安放木臼的地方。
大概棉花已是栽培作物,因为在此发现了棉布。燧石c砍砸器和后来的青铜器都加工成许多形状。工具包括扁斧c手斧c齿尖交错的锯子,有趣的发现之一是一把尺子的残片,尺上的刻度非常精确,说明印度河流域的古人已经意识到细小而精确的度量标准。此外还发现了级阶复杂的一连串衡器。陶器的发现颇为丰富。甚至迄今挖掘的最低的一个堆积层里的陶器,也是陶轮制造的,且烧制精良。许多陶器是烹饪用的粗陶器。但是,比较精制的陶罐是红底色上黑釉再加一层油漆之类的拋光剂烧制而成的。图案以花草为主,很少显示出遒劲的笔力或具有新意的构图。小型的粘土人像难以计数,据信是制作的玩具。一个遗址里这类玩具很多,想必是一个制造外销玩具的中心。
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城市,是按网络结构精心设计的,每个城市有一条干道或数条干道,另有许多背街小巷与干道相连。毫无疑问,它们是精心设计c精心建造的,这一习惯在印度历史上自始至终保持下来。迄今发掘的所有遗址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城中没有任何可以被解释为是庙宇或宫殿的建筑。在莫亨若达罗遗址中,有一处宽大的遗迹是一幢带屋顶的大建筑,有许多柱础,但没有内墙分隔,大概是一个市场。还有一幢大建筑,里面有许多屋子,也许是一个行政中心。另有一个修建得非常出色的大型游泳池,四周有许多小间,看上去是更衣室。也许,这个游泳池是用来举行涤罪礼的地方,这种涤罪礼与现代印度教徒的涤罪礼相似。莫亨若达罗遗址没有防卫工事,发现的遗存中没有武器,这一情况引人注目。这一发现使考古学家的早期报告描绘了一个田园诗似的和平宁静的社会。后来的发掘说明,有一些城市有城墙,至少一个城市还修建了一个设防坚固的卫城。即使在莫亨若达罗遗址,也有迹象表明。该城曾受到攻击,城中的居民曾受到杀戮。
亚利安人是入侵印度的民族中受到最多宣传的民族。有关他们的许多传说实际上已成为宗教教条。据经典记载,他们约在公元前1500年进入印度,对原来的土著进行杀戮,或将其贬为奴隶。为了保存纯净的亚利安血统,他们建立了种姓制度。后来他们从征伐转向神秘主义,形成了泛神论的观念和灵魂演化的观念。后来的一切印度哲学都建立在上述观念的基础上。亚利安人成为三个地位最高的种性的祖先,他们的语言传到印度的大部分地区。
毕竟,亚利安人的入侵仅仅是许多次移居印度的迁徙浪潮中的一次入侵而已。这些迁徒使许多操印欧语的民族从欧亚大陆的东部大草原移入更加开化的地区。入侵者在各地创作并留下了许多文学作品,口耳传承的文学作品。所有这些文学作品所描绘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
巴萨萨之下有六级较小的官吏统治各个小区。这些小区的贵族官吏由国王任命,任命时国王听取大区“伯爵”的建议,但是他们只对国王负责。和大区的伯爵一样,他们也在京城建有官邸,他们要在京都度过许多时间。所有的贵族合在一起组成王国的庞大议事会,这个议事会几乎老不停地开会。
除了在宫廷里供职之外,所有官吏的主要职责之一是执法。除了旧王驾崩和新王登基之间这一段无法无天的时间之外,绝对禁止泄私愤图报复。有一套繁复的法典,根据历代国王的敕令不时地对这套法典进行修订。各级贵族在当地担任法官。但是可以通过法庭逐级上诉,直至向国王上诉为止。打官司的时候,原告和被告双方都要付一笔金额相等的保证金,败诉者的保证金将被没收。这一机制有利于阻遏不必要的官司。证据不足以判案时就诉诸试罪法。获取供词常用肉刑拷问。怀疑对象等待开庭审判时常戴足枷。然而,由于监房不足,所以轻罪的惩处常常是损毁肢体,从割耳削鼻到处以宫刑或剁去手足。处以极刑的犯人常用于人祭。
征税是不定期的。每当王家的金库耗尽之时就进行征税。但是征税的方法却是有条不紊的。每个大区都任命了六名税务官,分别由国王c王姑c太后c首相c执掌偶像崇拜的官吏和该区的伯爵委任。税吏登门拜访每一位贵族,根据他属下的村寨数来确定征税的数额。税的形式是实物。从确定征税数额到征收实物之间有两月的间隔,以便于农民凑集所需的实物。税金一半归国王。其余的一半由太后c王姑和两位大臣分享。各区的伯爵从本区所征的税金中分到一份。农民被征召去当兵,被征用去修建公共工程。有一条奇怪的规定,被征用去做苦王的农民要付给工头一笔钱,然后才开始干活,虽然他的劳动是没有报偿的。
王族与平民和行政官员的区别非常鲜明。中心人物是国王c太后和王姑。他们三人,尤其是国王,都具有神圣的威望;这使人想起古埃及的请况。他被一整套繁复的仪式包围起来。任何人朝觐国王都必须五体投地。国王受婚姻羁绊,他有成群的妃嫔。妃嫔是作为赠礼或贿赂奉献给他的,或者是从他的父亲的后宫里继承下来的,亦或纯粹是他看中的女子。在众多的妃嫔中,先父给他选中的嫔妃地位最显要。所有的妃嫔都住在王宫里,都要受到严格的监护,以确保她们所生的子女都带有王家的血统。所有的子女都保留母亲的氏族图腾,以确认他们与母亲的氏族是同一血统。此外,他们全都尊敬狮子和豹子这两种图腾。
每一位王子一旦断奶,就送交他母亲那个大区的伯爵;由伯爵给王子指定一位监护人,分给他一小块领地。最年长的王子不能继位,他与伯爵共同监护自己的兄弟。最年长的公主同样有责任监护自己的妹妹。父王驾崩之后,王子们难免在短期内遭到惨死。一旦太子选定之后,他与太后就把所有可能觊觎王位的王子召集起来;王子们被送到指定的地点囚禁起来,在严密的看守下饥渴而死。公主们很受尊敬。她们不能结婚,亦不能生子,但是不要求她们严守贞操。有些公主成为祭师;有些公主靠小小的领地过活,她们过着乱交的生活。
国王一旦驾崩,两位大的朝臣c监护王子的伯爵和最年长的王子急忙开会磋商。确定了王位继承人之后,立即宣布国王死讯。宣布国王驾崩方式是熄灭王宫前的圣火,扼死看管圣火的官员c敲响专门的报丧鼓;报丧鼓只能在国王驾崩时使用,鼓声将噩耗传遍全国。鼓声一响,全国立即陷入无政府状态。伯爵男爵互相征伐。强者抢掠弱小的邻居。所有的王子都被召到议事会,听候伯爵监护人宣布继承王位的王子是谁。继后,首相要求与失望的王子及支持者比武决斗。新王的母亲成为太后,新王的一位同胞姐妹或同父异母姐妹被选为王姑。有些最重要的官吏也在这时指定。国王要经过一个非常繁复的仪式使自己的登基合法,仪式的名称叫“品尝全国佳肴”。但是,登基礼推迟到六个月之后举行。在此期间,他为先王服丧。
王陵的看管伯爵把国王的遗体接往他管辖的大区,将遗体做成木乃依。木乃依做完之后被送往一间房子,房子被用作陵墓。臣民献上树皮布。树皮布被堆放起来。直至塞到屋顶为止。接着就把门封上。四位国王的贴身侍从,四位嫔妃,数以百计的奴隶和俘虏被乱棒打死;他们的尸体横七竖八地丢在陵墓的周围。六个月之后,房门打开,木乃依的头颅被摘下来清洗干净。一个人用国王的颅骨喝啤酒和牛奶。此后,他就成为先王鬼魂向人民说话的媒介。先王的颅骨随后被放回陵墓。但是,他的颚骨和脐带被送往宫廷中的一所圣殿之中。每一位国王的宫室都永远保存以兹纪念。先王的大臣c宫廷官吏c众多的嫔妃继续祀奉他的亡灵。每死一位官吏,都要委任一位新官接替他的职位。在位的国王要拜谒亡父的陵墓一次。拜谒完毕,他发出信号,数以百计的c每次护卫国王出巡的随从就被抓起来作为牺牲,祭献给先王的鬼魂。
哀悼先王的时期接束就举行加冕典礼。国王和王姑宣誓就职c被授予王袍。从大路上抓来的两个人被蒙上眼睛送到国王的面前。其中一人被国王用箭射中,这位不幸的人被一支奇袭队带到边境,给打得遍体鳞伤,任其惨死。另一位被带往祭坛。有八个人作为牺牲一个接一个被杀死,他们的内脏被挂到这个人的脖颈上。此后,他被授予专门头衔,负责侍奉国王的嫔妃。最后,各区的伯爵共同为新王c太后和王姑修建宫室。太后和王姑都有各自的宫廷c大臣和宫廷官,这些官吏与国王的官吏在头衔和职能上都有相似之处。
巴干达人的超自然力信仰带上了强烈的法术色彩。和非洲各地一样,这里也有巫医。巫医的活动包括制造偶像c施行法术和医治疾病。巫医和祭师有明显的区别。祭师专门祀奉与自己相关的神祇。但是二者的职能有交叠之处,因此,本来是巫师重要活动的占卜,祭师也参与进行。巫医占卜时看玛瑙贝掷下时的纹路,看鸡肠的纹理,或者用其它客观的技法。祭师所得的神谕则藏于神庙之中。
巴干达宗教以亡灵崇拜为中心。一般人的灵魂据信于几年之内在本氏族的儿童身上投胎。儿童用亡灵的名字命名之后,对这个亡灵的崇拜随即停止。从人去世到亡灵投胎这段时间之内,要给鬼魂献祭。一般地说,鬼魂对亲属是以礼相待的,然而稍有不恭鬼魂就要立即报复,惩处不恭的行为。鬼魂的怨气常常被认为是后人生病的根源。
连巴干达最大的神衹实际上也是鬼魂,因为据信所有的神祇全部曾经是世上生活过的人。每个氏族都把自己老祖宗的亡灵作为主神来崇拜。同时,这位祖先又以酋长的化身出现,酋长任职时改为这位祖先的名字。作为一位鬼魂,他享有庙宇c祭师和神灵应有的一切其它设施。如此复杂的信仰造成的逻辑上的不一致,并没有使巴干达人感到困扰,正如古埃及人不会为此而感到困惑一样。所有已故的国王都被认为是全民的神祇,在位的国王常常向他们请教。所有黑人王国的社会组织和政治组织,都有许多共同的特色。它们基本的制度,似乎都代表着颇为相同的主题,是同样主题的各种各样的发展。在所有的王国中,农民都组成大同小异的扩展了的血亲群;血亲群的酋长既调节群体成员的纠纷,又担任祖先崇拜中的祭司。这种血亲组织与官僚组织有严格的分野,国家的运转建立在官僚组织的基础之上。即使官僚组织中的职位是世袭制,血亲组织的首领也不能染指其间。所有黑人王国都是高度主义的王国,国王有生杀予夺之权。此外,他还代表着最高上诉法庭,他的重要职能之一是执法公正。国王的仁慈固然使人感恩戴德,然而如果他从来不独断专行地使用自己的权力,他就可能被当做是软弱的国王。国王的御体任何时候都神圣不可侵犯,他的健康情况据信会影响国家的安宁。与此相联的是有正式的条文规定,病弱和衰老的国王要被杀死。
在黑非洲各国,王族的祖先都是民族崇拜的对象,都是王国的守护神。王族的机构设置得非常繁复,耗去了国家岁入的很大一部分。其配备包括禁卫军c组织繁复的宫廷官吏和数百计的嫔妃。虽然嫔妃的生活并非严格的隐居生活,但是常常防犯着她们与人私通。所有的黑人王国都没有立法机构,也没有代表民意的任何政府机构。虽然国王有一个议事会,但是议事会成员由国王指定,他们的职责全部是咨询性质的。和血亲部落酋长一样,国王的血亲通常也不能在政府机构中任职。王家的女子都享有高度的性生活自由,然而要不是禁止她们结婚生子,就是禁止她们的孩子继承王位。
在非洲文化的复兴之中据料这一复兴可能在下个世纪之内发生,要忽视这些长期扎根的传统,看来是不大可能的。把民主政治的现实和外在形式强加于非洲文明之上的任何企图,尤其是非常之不恰当的。
8印度
81 史前印度
欧洲之所以获得大陆的地位,要归因于希腊人偏狭的观念。印度之所以被剥夺了大陆的地位,同样要归因于希腊人的偏狭观念。庞大的印度半岛和欧洲大陆一样大,如果把俄国除外的话。印度半岛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它的气候从冰川复盖的山峰到郁郁苍苍的热带丛莽,再到和撒哈拉一样人迹罕至的沙漠,表现出应有尽有的各种变化。在整个的有史时期,没有任何与之匹敌的广大地区为如此众多的种族c语言和文化所占据。直至今日,情况依然如此。距现代大都市二三百英里的范围之内,就可以看见名副其实地以原始的狩猎和采集方式为生的人。世界上最大的钢铁厂的传动带与村子里的工匠比肩而立c相映成趣。乡间工匠从事世代相传的职业,他们的手艺是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入侵旁遮普1时的古老手艺。一卷之书无论如何不可能充分描写这样一个古老和复杂的国家。所以,本书的研讨必然要有所局限,它仅限于印度生活的一些侧面。这些侧面有助于说明印度文明在世界文明图景中的地位,有助于说明它作为文化成分的接受者和贡献者所扮演的角色。
1旁遮普:印度之一省份。
印度在地理上比欧亚大陆的任何其它部分更为隔绝。在北方,喜马拉雅山脉的巨大屏障把它和欧亚大陆的其余地区隔绝开来,这条大的山脉好比是防御侵略的马奇诺防线。这个堡垒的西端以沙漠和俾路支山脉为依靠,东端的屏障是同样令人生畏的丛莽和阿萨姆沼泽。和任何的静态防御工事一样,喜马拉雅山这条屏障也屡屡被攻破过。然而,在喜马拉雅山的背后,印度以其纵深防御更加令人生畏。一位蒙古将军侵入印度河流域之后写信报告说:“这是一个令人讨厌的国。这里的水不好,太阳毒得足以杀人。”一浪接一浪北方南下的入侵者,发现自己进入了一个拥挤而长期有人居住的国度。在这里,无论入侵者多么善于使用兵器,无论其最初的入侵是多么迅速,他们此后都面对着与气候和疾病作斗争的没完没了的战争。每一次新的征服和占领之后都有一场漫长而继续不断的生存斗争,在这场斗争中,原有的人口总是能占上风。只有与被征服者混血,只有接受印度生活方式中的许多东西,入侵者才能生存下去。他们的后代成为印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印度社会和宗教那繁复而富有弹性的结构中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在印度,文化的马赛克模式在论及近东文化时我们已提及这个模式达到了高峰。在印度,许多文化渊源迥异的小社会镶嵌起来,构成了一幅构图有序的画面,一个运转正常的整体;每一个结构单位各就其位,受到专门分工的活动和宗教认可的保护。印度文化的整合问题,就是靠创造这样一种拼板玩具似的格局解决的。正由于此,印度文明始终能保存一种独特的,极易识别的文化本质,它保存自己文化本质的时间至少已达3000年之久。和一切的文明一样,它广泛借用了异域文化成分;但是,它的借用是有选择的,它将借用的成分加以塑造,使之适应自己的文化模式。
从社会人类学的观点看,印度没有种族的问题。体质作为社会地位的指针,只不过是偶然现象。虽然“色”这个梵语字用来指四大种性的划分,而且对种性一词的经典诠释又表明:种性的出现是为了保护占统治地位的亚利安人,使之不与其它民族混血;但是今天,南印度黑皮肤的婆罗门种族并不会因肤色黑而使自己的贵族地位有所逊色,印度北方一些地区的白皮肤c灰眼睛的不可接触的贱民也不会因肤色淡白而使自己的身价略有升值。不过,肤色淡白是评价美的一个标准,正如它在美国黑人中是评价美的标准一样。
对于将种族作为一种体质现象来研究,印度提出了一连串使入神往的问题。完全不顾印度种性制度的入侵者,从当地人中虏掠妻妾。然而,在几代人的时间之内,他们便改信种性的传统习俗,开始不自觉地进行将人种混杂特点固定下来的试验了。聚众打劫的冒险家,趁混乱之机控制一些地盘,很快就宣称自己的种性地位得到了升迁,他们全然不顾自己五花八门的背景。最后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实际上每一位在印度出现的宗教改革家起家时,首先就否定种性,欢迎所有地区和所有社会阶层的人改宗信奉他的宗教,而宗教改革的结果,却是在几代人的时间里,将自己新的宗教改变成为一个新的种性。目前,你看见的情况实际上是这样的:如果把印度的种性当做是种性制度基础的地方性的功能社群,那么任何种性的成员,哪怕是只有几百年历史的种性,都趋于表现出家族血缘上的相似性。
我们对印度史前史的了解,迄今依然是极为粗糙的。我们的知识在很大程度上只建立在一些表面发现的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系统发掘的基础上。然而,这些发现说明,自从最遥远的古代开始,印度就是两个根本不同的文化复合体相会的场所。在古老的旧石器时代,印度西北部是手斧文化的场所,而手斧文化是属于非洲和西亚两地共同的传统。另一方面,印度东部和西部是砍砸器文化和燧石文化,而砍砸器文化和燧石器文化又是它与东南亚共同的文化传统。两种文化复合体的边界目前尚不能精确追踪。在这两种共生的传统并存于印度半岛的数万年中,这一条分界线很可能随气候变迁而不断波动。你可以期望,每一传统的分布都与具体的生态条件有关,手斧文化占据的地区与西南亚的自然环境相似,砍砸器和燧石文化占据的地区是东南亚或印度尼西亚类型的生态环境。
最迟在公元前3300年,印度河流域已经为一种伟大的文明所占有,这一文明是从西南亚新石器基地的文化演化而来的。它遵循着西南亚的文化传统,顺次经历了粗铜时代和青铜时代。铁文化引进之前,这一文明已经消亡。主要的粮食作物是小麦和大麦。迄今尚未找到这一文明栽培稻米的遗迹。许多艺术作品以牛为表现对象,其中包括把牛用做耕畜的描绘,这说明它的经济基础是农耕和奶制品业的混合经济。轮子和织机似乎从一开始就为人所知。无法说清耕犁用于何方,因为迄今为止既未找到实物也未找到表现耕犁的艺术品。耕犁出土材料缺乏的情况,与许多微型车出土的情況,适成鲜明的对照,这些小车或是用粘土做的模型,或是用青铜浇铸而成。它们似乎是印度河流域儿童宠爱的玩具,谷物显然是用木臼脱皮的。一个木臼遗迹周围的铺砖地面上有许多圆窝,这是打谷人世代赤脚踩出来的脚印,遗址中间是安放木臼的地方。
大概棉花已是栽培作物,因为在此发现了棉布。燧石c砍砸器和后来的青铜器都加工成许多形状。工具包括扁斧c手斧c齿尖交错的锯子,有趣的发现之一是一把尺子的残片,尺上的刻度非常精确,说明印度河流域的古人已经意识到细小而精确的度量标准。此外还发现了级阶复杂的一连串衡器。陶器的发现颇为丰富。甚至迄今挖掘的最低的一个堆积层里的陶器,也是陶轮制造的,且烧制精良。许多陶器是烹饪用的粗陶器。但是,比较精制的陶罐是红底色上黑釉再加一层油漆之类的拋光剂烧制而成的。图案以花草为主,很少显示出遒劲的笔力或具有新意的构图。小型的粘土人像难以计数,据信是制作的玩具。一个遗址里这类玩具很多,想必是一个制造外销玩具的中心。
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城市,是按网络结构精心设计的,每个城市有一条干道或数条干道,另有许多背街小巷与干道相连。毫无疑问,它们是精心设计c精心建造的,这一习惯在印度历史上自始至终保持下来。迄今发掘的所有遗址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城中没有任何可以被解释为是庙宇或宫殿的建筑。在莫亨若达罗遗址中,有一处宽大的遗迹是一幢带屋顶的大建筑,有许多柱础,但没有内墙分隔,大概是一个市场。还有一幢大建筑,里面有许多屋子,也许是一个行政中心。另有一个修建得非常出色的大型游泳池,四周有许多小间,看上去是更衣室。也许,这个游泳池是用来举行涤罪礼的地方,这种涤罪礼与现代印度教徒的涤罪礼相似。莫亨若达罗遗址没有防卫工事,发现的遗存中没有武器,这一情况引人注目。这一发现使考古学家的早期报告描绘了一个田园诗似的和平宁静的社会。后来的发掘说明,有一些城市有城墙,至少一个城市还修建了一个设防坚固的卫城。即使在莫亨若达罗遗址,也有迹象表明。该城曾受到攻击,城中的居民曾受到杀戮。
亚利安人是入侵印度的民族中受到最多宣传的民族。有关他们的许多传说实际上已成为宗教教条。据经典记载,他们约在公元前1500年进入印度,对原来的土著进行杀戮,或将其贬为奴隶。为了保存纯净的亚利安血统,他们建立了种姓制度。后来他们从征伐转向神秘主义,形成了泛神论的观念和灵魂演化的观念。后来的一切印度哲学都建立在上述观念的基础上。亚利安人成为三个地位最高的种性的祖先,他们的语言传到印度的大部分地区。
毕竟,亚利安人的入侵仅仅是许多次移居印度的迁徙浪潮中的一次入侵而已。这些迁徒使许多操印欧语的民族从欧亚大陆的东部大草原移入更加开化的地区。入侵者在各地创作并留下了许多文学作品,口耳传承的文学作品。所有这些文学作品所描绘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