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松语文学 > 穿越小说 >中医诊断学最新章节 > 中医诊断学TXT下载
错误举报

正文 第18节

  症:

  1恶寒,兼见身疼体痛,无汗,苔白,脉浮紧的是外感风寒之邪。

  2微恶风寒,兼见有汗,苔薄,脉浮缓的是外感风邪。

  3恶寒,兼见肢节困重,少汗头昏,苔白厚腻,脉濡缓的是湿伤肌表。

  4恶寒,兼见脘腹冷痛,肠鸣泄泻的是外感寒邪直中中焦脾胃。

  5恶寒以形寒肢冷为特征,兼有腰膝酸软,欠温,或有五更作泻,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是肾阳不足之内伤虚寒证。

  6恶寒以形寒四肢踡卧为主,兼有面色苍白,口淡不渴,肠鸣,腹泻,舌淡,

  脉沉迟是脾阳虚弱证。

  7恶寒,兼有面色白虚浮,或肢体浮肿c咳嗽痰喘,是阳虚水饮内伤之证。

  8身虽恶寒,手足厥冷,但兼症却是口渴,呼吸气粗,便秘,溲赤,脉滑实有力,此是假寒证。假寒并非没有恶寒,身寒还是客观存在的,只是因为这种寒的病理本质是阳热性质,故称为假寒。亦包括上热下寒的“戴阳证”。

  9恶寒,手足厥冷,舌淡,脉微甚微细欲绝,是阴寒盛于内之寒厥证,多是伤寒厥阴病后期。

  三寒热互见

  恶寒和发热同时出现,或寒热交替发作,称做寒热互见。

  恶寒发热的产生机理,主要取决于邪气与正气交争的部位以及胜负情况,临床一般有外感寒热与内伤寒热两大类型。若感外淫之邪,卫阳被遏,营卫失和,正邪相争于卫表,则出现恶寒发热。离表入里,潜伏半表半里,出入营卫之间,入与阴争则恶寒,出与阳争则发热,正邪交争而发作。

  鉴别要点

  1c产生寒热互见的原因,寒热互见原因较为复杂,归纳起来以内伤脏腑气血为多,外感六淫等邪气力少,外感主要可见于风c寒c湿c热以及疟邪,瘴气等疫疠之气;内伤主要由于血虚,阳虚,肾阴亏损,及七情为病,肝胆气滞火郁,月经不调等,它如外邪侵入血室等也可引起寒热同时发作。

  2c辨寒热发作次序:发热恶寒行时是一开始就同时出现,但也有的是先有恶寒或先有发热,嗣后发热或恶寒出现,可分以下几种:

  〔1〕病是先恶寒,不久便发热,或恶寒后寒热互作,见于外感风寒。若先发热,继之恶寒c寒热互作,是外感风热之邪。邪气深入血室适值月经来潮或邪伏募原,也多先出现恶寒,继之发热,寒热互见。

  2寒热始终同时发作的,多见于内伤病证如血虚,阳虚,阴虚,气郁等证。

  3c寒热轻重及性质

  1恶寒重于发热的,可见于外感风寒邪气,寒热疟疾,冷瘴,邪伏募原的湿温证,机体阳气虚损证。

  2发热重于恶寒的,可见于外感风热邪气,热瘴,血虚证等。

  3寒热并重的,多见于疟疾,热入血室,少阳证,其恶寒发热均较重,以寒战壮热为特征,常反复往来发作。

  4寒热均轻,以内伤阴虚c血虚c阳虚,月经不调,肝胆气郁为主,如感外邪不重,其寒热亦可轻微。

  总之,寒热轻重受邪气性质,机体阴阳盛衰情况等因素影响,外感恶寒虽得衣被亦不减,内伤恶寒则得火热可使缓解;外感发热多骤起,发无定时,而内伤发热起病缓,热势也比较平稳,很少有壮热者。

  4c辨寒热发作时其他体征

  1外感发热恶寒,可兼身痛体痛,苔薄,脉浮等。

  2肝胆气郁引起的寒热,与情绪有关,常因郁怒发作或加重。

  3疟疾寒热,休作有时,一天一次,或二天一次,也有三天一次者。汗后一般可热退身凉。

  4热入血室,寒热虽如疟状,但发作无定时,入夜加重,常伴神志错乱等症。

  5阳虚寒热,发热不高,形体怯冷,尤觉四肢不温c舌胖润苔白,脉沉弱。

  6少阳证寒热,是外邪内入半表半里证,兼口苦c咽干,目眩,脉弦等表现。

  7血虚和月经不调寒热,多发于女子,可伴有心悸失眠,健忘,口唇淡,舌淡红,脉细数。月经不调的寒热则受行经规律的影响,伴有头胀,胸胁胀闷等现象。

  8湿热痰浊郁于中焦,其寒热如疟,但汗出不清,兼胸闷呕恶,口干少饮,尿黄,便秘。

  四汗症

  体内阳气蒸化阴液从汗孔发于肌表,谓之汗。

  适当的排汗是机体调节体温,维持津液输布正常的一种生理活动。心之液为汗,肾主五液,又肺合皮毛主行卫气,所以汗的排泄情况直接受内伤脏腑和外感邪气的影响。临证一般情况是内伤汗症多因正气不足,阳虚不能固表,或阴虚不能摄持。外感汗症则随邪气的阴阳不同性质,腠理疏密程度不同而表现汗之有无。

  鉴别要点

  首先辨有无汗再是注意汗出时间c部位c温度及量之多少情况。

  1c有汗无汗辨

  1表证无汗:为寒束肌表之伤寒表实证,必兼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苔薄白,脉浮紧。

  2表证有汗自出:为风伤肌表之太阳中风证,当有恶风发热,脉浮缓。或风夹热邪证兼发热口渴,苔薄黄,脉浮数。虚人感冒表证有汗,有素日畏寒自汗等卫阳不足症可参鉴。

  2c汗出时间:在安静的环境中,正常人体只有当外界温度上升至2830c时才有明显汗液分泌。病理性汗出一般都有特定的时间性,对辨证有很重要参考作用。

  1日间汗出:即自汗。自汗者,不因劳动或经发散药而濈然汗自出,汗后常有形寒,乏力。由于阳虚不能卫外而为固,多见于内伤久病,气血虚损或产后血脱,阳虚无所依附。

  2夜间汗出:即盗汗。盗汗者,寐中窃出,醒后倏收。由阴虚不能内营而敛藏,多见于久病内伤阴虚证,汗后不恶寒,反觉五心烦热。

  3c汗出部位

  1头面汗出:仅头面汗出,兼有烦渴,苔黄,脉浮数,是上焦热郁。若兼身重,怠倦,苔黄腻,是湿热郁蒸中焦。若兼大便硬,但反易排出,色黑如柏油样,是阳明蓄血证。若小便不利,渴而不饮,此为血瘀膀胱。若伤寒胁痛,耳聋,口苦,头面汗出者,属少阳病。若兼畏寒,肤冷,苔白滑,脉沉迟,是病后或老年咳喘阳虚证。重病末期,突然额汗大出而喘,是虚阳上越,阴津随气而脱危候。

  小儿睡时惯常头汗,如无其他症状,不属病态,俗称“蒸笼头”。

  2手足心汗出:多是精血不足的阴虚内热证,常兼手足心汗,前胸汗出,咽干,尿赤,舌红,脉细致。手足不温而汗出的,是气虚证。经常多脚汗者,俗称“汗脚”。

  3心胸汗出:心窝部常有津津汗出,又称“心汗”,是思虑过度,劳伤心脾二经所致。

  4两腋汗出:亦称“漏腋”。因多汗两腋窝经常潮湿,为湿热流注所致。

  5半身汗出:或左或右,或上或下半身汗自出,由气血不足,湿痰风邪阻滞经络所致,常为半身不遂先兆。

  6阴部汗出:外生殖器c阴囊部位常汗出较多,为下焦湿热,肾气不足之征。

  4c汗出量多少

  1大汗蒸蒸,并见高热烦渴引饮,脉洪大,是阳热内迫,阴津外迫的实热证。

  2表证发汗太过,可见于汗液漏出不止,又称“漏汗”。常伴有小便短涩,四肢关节拘急屈伸不利等阳虚津伤症。

  3当病情危重时,若见汗出淋漓不止,如珠如油,是阴阳离绝,阳气奔散于外,名曰“绝汗”,又称“脱汗”。

  5c汗出温度高低

  1冷汗,见于阳虚,卫气不固久病。或大受惊恐,或精神过度紧张,阳气消耗,真气失守,可伴有神疲,面色苍白,便溏,小便清长,舌淡,脉沉迟等阴寒证侯。

  2热汗:多由外感风热之邪或内热蒸迫所致,可伴见口渴,烦躁,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数等热性证候。

  6c辨汗出兼症

  1先见全身战栗,而后汗出的,名为“战汗”。多是邪盛正馁,邪伏不去,今一旦正气来复,邪正相搏,为疾病转折点。若汗出热退身凉,脉静,为邪去正安,病有向愈之机;若汗后烦躁不安,脉来疾急,为正不胜邪,主危候。

  2汗出色黄,兼见身热,胸满,四肢头面肿,小便不利,脉沉迟,名为“黄汗”是水湿内停,营血为病之征。

  五昏迷

  凡神志不清,对外界任何刺激均无反应的表现,谓之昏迷。又称“昏愦”c“神昏”c“昏蒙”。

  昏迷原因比较复杂,外感内伤均可引起。大致外感多由表邪不解内传入里化热;内伤多因气血耗损,阴阳衰竭。总之,邪气盛则实,以痰浊,热帜,风阳,瘀血阻蔽清窍,导致气机逆乱,神明被蒙为主要病理机转。正气夺则虚,以久病气血大伤,汗c吐c下等疗法失宜,阴精阳气互不维系,神虚浮无所依为主要病理机转。无论外感内伤,虚实昏迷,都以损伤心c脑c肝c肾为重点。

  昏迷既可作为一个病证存在,又常以十分重要的症状表现于许多病证过程中。不管怎样,都预示病情严重,必须密切观察,迅速做出正确诊断,并采取紧急抢救措施。

  鉴别要点

  由于昏迷是一个病证,所以凡能出现昏迷症状的其他一些疾病都应与其加以鉴别。但昏迷作为许多病证的临床表现本身就很复杂,所以又要注意对内部的分析。

  lc能出现昏迷的病证:除昏迷病本证之外,临床还能出现昏迷的疾病可分为外感性疾病与内伤性疾病两大类:

  1外感疾病:主要指外感热病,如伤寒邪热内结阳明胃肠,温病邪入营血或逆传心包以及中暑,小儿急惊风,疫毒痢疾,瘴疟等。毒蛇咬伤为外伤性昏迷。

  2内伤疾病:中风c癇证,厥证c痰证c消渴病c癃闭及膨胀等。

  2c昏迷的闭c脱证型辨:昏迷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病理过程,根据临床具体表现可分为闭证与脱证两种证型:

  1闭证;昏迷时牙关紧急,两手握固,面赤气粗,痰声拽锯。

  2脱症:昏迷时四肢厥冷,目合,口开,手撒,遗尿,鼻鼾,甚则面赤如妆,汗出加油,脉微欲绝。

  3c详细询问病史:产生昏迷的各种疾病的典型病史十分有助于对昏迷性质的诊断。如有明显高热病程多见于外感温热病。饮食不洁,可能为疫毒痢疾。有昏迷反复发作史,多是癇证。素日痰湿过盛,头晕肢麻,多是中风卒中或痰证。形体壮实,发作前有明显精神刺激,一般是气厥或血厥实证昏迷。若素日体弱,昏迷前有过度疲劳,睡眠不足,饥饿受寒等诱因,属气厥昏迷的虚证。若饮食素来恣食肥甘,体顶肥胖,要考虑痰厥性昏迷。在暴饮暴食后,是食厥性昏迷。夏月久暴烈日之下,或高温环境之中昏迷为中暑。小儿高热突然昏迷,是急惊风。有膨胀,癃闭c消渴病史,在病后期都应警惕出现昏迷。有明显失血的,是血厥证昏迷。我国岭南烟瘴地区又当注意瘴疟性昏迷发生。

  4c掌握易发昏迷的一些病证主要特点:当病人出现昏迷后,除了解病史和熟知哪些病可以出现外,特别要注意各种病证的昏迷特点。

  1中风昏迷:淬然昏倒,不省人事,时间较长。伴见口眼歪斜,半身不遂,鼾睡等。本证发病多急迫,变化较快,证情危急。

  2厥证昏迷:虽也有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但多在短时间内逐渐苏醒,且无手足偏废,口眼歪斜,失语等后遗症。四肢逆冷是其常伴主症,不难与中风昏迷鉴别。至于一厥不复而死的属少见重证。临床要详细区分食c痰c气c血以及围暑致厥的昏迷。

  1气厥性昏迷:可有口噤握拳,呼吸气粗,苔薄白,脉伏或沉弦,属实。若兼见面色苍白,呼吸微弱,肢冷汗出,舌淡;脉沉微,是气厥虚证。

  2血厥性昏迷:实证兼见面赤唇紫,舌红,脉沉弦。虚证兼见面色苍白,口唇无华,四肢震颤,目陷口张,自汗肢冷,呼吸微弱,舌淡,脉芤或细数无力。

  3痰厥性昏迷:喉间痰鸣,或呕吐痰涎,舌苔白腻,脉沉滑。

  4食厥性昏迷:气息窒塞,脘腹胀满,舌苔厚腻,脉滑实。

  5暑厥性昏迷:发作前头晕头痛,胸中烦闷,身热而红,昏迷出现后或有谵妄者,舌质红干,脉洪数,或虚弦而数。

  3癇证昏迷:发作时常伴有异常声音如猪羊畜叫,肢体抽搐,口吐涎沫,牙关紧急,口眼相引,目睛上吊,醒后多有头晕头痛,精神疲困,其他一如常人。

  4小儿急惊风昏迷:先有壮热,之后惊搐抽掣,啼哭无泪,继而转入昏迷,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牙关紧闭,两目直视,指纹青紫。可因掠c风c痰c热等发病。

  5痰证性昏迷:凡痰证出现昏迷者,或因痰与气结,或因痰郁化热。痰郁气结者,兼见呕吐痰涎,或进食发噎,或咽喉如物梗塞不利,舌红苔厚腻,脉弦滑。若因郁化热者,兼见喉中痰鸣,苔厚腻,脉弦滑。

  6癃闭证昏迷:一般出现于本证末期,小便点滴难下,浮肿,恶心呕吐,视物模糊,或伴有神志异常改变。

  7消渴证昏迷,素有“三多”症,即多饮,多食,多屎。挨到后期阴竭阳亡之际,常转入昏迷。

  8臌胀性昏迷,腹胀大,皮色苍黄,脉络暴露。晚期多发昏迷。二便不通,或呕血,口鼻出血,为难治危证。

  9疫毒痢证昏迷:伴壮热,口渴,头痛烦躁,腹痛剧烈,里急后重,痢下鲜紫脓血,舌质红绛,苔黄燥,脉滑数。小儿可无明显腹痛下痢就已处于昏迷状态,病情危重,尤当注意。

  10瘴疟证昏迷:或为热多寒少,或为寒多热少。每日发作或间日发作,烦闷身重,昏沉不语,或狂言谵语。

  11外感证昏迷:多在温病或伤寒化热病程中出现。若热犯阳明,则日晡热剧,烦躁不安,时而谵语。邪犯心包,则舌尖红绛,撮空捋线,循衣摸床。热入营血,常伴有皮肤发斑,其色紫黯,舌质红绛或紫黯无苔,脉沉细数。若血热互结下焦,则为下焦蓄血证,必兼小腹急结,神志如狂,小便自利。

  12湿温证昏迷:在透发白时期常有昏迷,但多似明似昩,或时清时昩,时或谵语,舌苔黄腻,脉濡滑或数。

  13突然头晕仆倒,不省人事,面色苍白,自汗出,称为“晕厥”。多因肝肾两亏,风阳上扰。轻者数分钟内可自然苏醒,重者汗出不止,肢冷脉伏;

  六抽搐

  四肢筋脉不自主地拘急弛纵,谓之抽搐。古称“瘈疭”,俗称“抽风”。

  抽搐的形成,主要是筋脉失养所致,或由外邪壅塞经脉;或为内伤津血亏耗,总不外阴虚血少,筋脉失去濡养。盖心主血,肝主筋,故本症以心c肝主要病理基础,邪气外侵发病者多实,内伤津血不足者当虚。

  抽搐是某些疾病的一个重要症状,同时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牙关紧急等症又常一同出现,所以临床应注意辨别。

  鉴别要点

  详细询问病史,辩发病属何原因抽搐时状态以及哪些病证可出现抽搐症。

  1c注意抽搐时的状态

  1四肢呈强直性抽搐,发作突然,颈项强直,角弓反张,属实。见于外感风毒寒湿之邪或火热内郁。

  2内伤久病c失血c热性病后期抽搐一般逐渐发生,发作时也较和绥,呈聂聂而动状,属虚。

  2c详查病史

  1小儿有明显高热,出现抽搐的是小儿急惊风证。小儿在吐泻后或佝偻体弱四肢抽搐的为慢惊风,又称“慢脾风”。婴儿临产如有断脐不洁,可产生小儿破伤风性抽搐。

  2有恶寒发热,脉浮等外感表证,或发热;或慢性久病素体虚弱c产后失血等病史的,若四肢抽搐统称之为痉证。

  3妊娠六c七月后,或临分娩时出现抽搐,叫子痫。

  4有反复抽搐发作史,常为痫证。

  5抽搐前有外伤史,狗咬伤史的是破伤风和狂犬病。

  3c抽搐发病原因:抽搐作为一个临床症状可见于多种疾病中,所以发病原因比较复杂,现归纳如下:

  1风寒湿邪外侵,阻滞经络。

  2湿热之邪入络,经气不畅。

  3热炽阳明,津伤燥热内结。

  4温热邪气内传营血,风阳内动。

  5慢性久病重病或失血之后使气血两虚;或瘀血内停,血行不畅。

  6伤口污染,疯狗咬伤以及一些外因性如农药c植物类c工业毒物类c药物中毒等。

  4c抽搐时伴随的其他症状

  1四肢抽搐,同时项强背直,角弓反张,是痉证。

  1外感痉病,同时伴有发热恶寒,头痛无汗,苔白,脉浮紧的是刚痉,兼伴发热不恶寒,头痛汗出,苔薄白,脉沉细而迟,为柔痉;兼伴身热,胸脘痞闷,渴不欲饮,小便短赤,为湿热致痉。

  2热结痉病:同时伴有发热胸闷,口噤齘齿,腹胀便秘,甚角弓反张,头痛如劈,呕吐,神昏,苔黄腻,脉弦数。

  3温热内传营血痉病,同时伴有壮热神昏,头晕眼痛,牙关紧急,舌红绛,苔黄燥,脉弦数。

  4气血双亏痉病,同时伴有头晕目眩,自汗短气,神疲乏力,舌质淡红,脉弦细。

  6瘀血致痉,伴形体赢瘦,项背强直,舌质暗或紫斑,脉细涩。

  6热病后期致痉:伴午后低热,舌绛苔少,脉细弱。

  2四肢抽搐,又症见牙关紧急,项背强直,面呈苦笑貌,是破伤风。

  3四肢抽搐,又口吐涎沫,商目上吊,昏不识人,或口中如作猪羊叫声,醒后一如常人,是痫证。

  4四肢抽搐,伴厥冷,昏不识人,为阳气衰微。

  5四肢抽搐,伴肢体偏废,语言不利,口眼歪斜后遗症的是中风证。

  6四肢抽搐,但神志清楚,躁动不安,恐怖,高热,尤其恐水,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