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节
白,脉弦。此由肝气犯胃c胃失和降c胃气上逆所致。以延年半夏汤化裁:
半夏15g枳实各15g吴茱萸桔梗各7g生姜5g
槟榔20g鳖甲10g生龙牡各30g
仅服1剂,呃逆即止,饮食如常。至患者8月16日出院未复发。
按:此呃逆一症,系由郁怒伤肝c肝失疏泄c横逆犯胃c胃失和降c气逆上冲所致。辨证为肝气犯胃的要点有:1病起郁怒;2有胁肋胀满,肝经“布胁肋”也。治疗应以疏肝和胃c重镇降逆为法。延年半夏汤为古令录验方,载于外台秘要。由半夏c生姜c吴茱萸c鳖甲c槟榔c枳实c桔梗c前胡9味药组成。而延年半夏汤在组方用药上恰与该病病因病机及治则治法相符,故用之效如桴鼓。用于治疗心胃疼痛之证。
张晓雷延年半夏汤运用体会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6,122:75
病案10厥阴气冲
患者,女性,52岁。47岁开始月经不调,至49岁经断。在这期间,伴随月经或前或后c或多或少c或数月不来,或一月再现。同时出现每日不管是夜寐,还是午睡,或是打盹片刻,只要一醒,睁目瞬间,自觉有一股气从大腿内侧直冲小腹,至腹自散,所过之处有一种热感灼痛。绝经之后,这一症状一直存在至今。舌质正常,舌苔薄白,脉象弦兼细。
北柴胡12g条黄芩6g台党参8g生龙牡各3一g肉桂心3g
清半夏10g云茯苓15g远志肉10g炙甘草3g大红枣5枚
凉水浸05h,煮沸,待水减半时汤成。3次dc1次夜间,温服。
疗效:服药3剂,数年之恙顿除。随访至今,未见复发。人寐则血归于肝,闭目则卫从睛明由外入里;人寤则血出于肝,睁目则卫从睛明由里布外。人之荣卫,虽由心肺所主,但由肝为之所调。更年期之时,天癸将竭,精血已亏,水不涵木,由之肝血不足,阳气偏亢,阳盛则热,热盛则灼,趁人寐醒睁目之时,循足厥阴经上扰,°肝足厥阴之脉循股阴抵小腹,故所过之处有一时性灼热之感,证见自觉有一股气从大腿内侧直冲小腹,至腹自散,所过之处有一种热感灼痛。欲清透此热,须从足厥阴转入足少阳而解;欲补益先天之肾精,须从后天中焦脾胃生化以完成;欲使神魂安宁,须用重镇祛痰之药。拟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化裁调之。药证相符,故其效卓著。
巩春良循足厥阴经灼热1例
病案十一重症舌颤
2002年2月初,余随医疗组至门头沟区妙峰山镇为村民医疗服务。时见几人拥一老妪来诊。见其舌体外露,震颤不已,言语不清。细细问诊,老妪年七十有六,发病已三月有余,曾到市内多家大医院求治未果,头颅ct检查及颈颅多普勒检查未发现脑血管病灶,bp15480hg,既往无高血压病史,心肺听诊均正常。据家人讲,发病之前曾生气郁闷,多日烦躁,不思饮食,甚至哭喊,血压也较前增高,后见舌体外露,不停哆嗦c转动c震颤,夜间稍好,纳少,食后又发,伴口干,耳鸣,时头晕,大便发干,小便色黄。细查舌体红绛,无苔,按其脉右虚左弦略数。当时便按肝风内动断裁,拟镇肝熄风汤加
减。处方:
怀牛膝30g生赭石30g先煎生龙c牡各15g先煎
生龟板15g先煎生白芍15g玄参15g天冬15g
天麻6g柴胡6g生麦芽9g青蒿9g甘草6g
5剂,水煎服。另予天麻丸10袋,每日2次,1次1袋含服。患者依此法进5剂之后,病情明显好转,又自购5剂继服,半月后来院告知,已全然康复。2月28日来院复诊察患者确已痊愈,恐其年老c高年水亏,又宗原法加山萸肉6g,熟地30g,山药12g,5剂,水煎服,以巩固疗效。
刘世兴,重症舌颤治验1则,北京中医杂志2003年4月第22卷第2期,41
评析:灵枢曰∶“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于阴器,而脉络于舌本”。患者病起郁怒,以致肝风内动,病发舌体外露,不停哆嗦c转动c震颤,兼见口干,耳鸣,时头晕,大便发干,小便色黄,舌体红绛,无苔,按其脉右虚左弦略数,当为年老肝肾阴亏,水不涵本,复因郁怒,以致肝阳上亢,治当滋水涵木,镇肝熄风。镇肝熄风汤药合病机,故随手取效。
第二讲手少阴心经医案精选评析
一经脉走向:爱爱医网\9uea&hp,vif
灵枢经脉: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爱爱医网p~:s4i\
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爱爱医网”ss7u{
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内后廉,行太阴c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
该经起自心中,出来后归属于心系心脏周围的组织,向下通过膈肌,联络小肠。其分支从心系向上夹着食道连于目;其直行主干又从心系上肺,向下斜出于腋下,沿上肢内侧后边,至肘中,沿前臂内侧后边,到手掌后豆骨突起处进入掌内后边,沿小指桡侧到达其末端。脉气由此与手太阳小肠经相连。
二经脉主病
该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咽干,心痛,口渴,目黄,胸胁痛和上肢前边内侧本脉过处发冷,疼痛,手掌热痛等。
三联系脏腑
心c心系c小肠c肺c目系c喉咙
第三讲足少阳胆经医案精选评析
一经脉循行
kxrj一4s0 1正经
灵枢经脉: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于,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膈,络肝c属胆,循肋胁里,出气街,绕毛际,横入髀厌中。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之间,循大指歧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c出三毛。
语译:足少阳胆经:从外眼角开始瞳子髎,上行到额角颔厌c悬颅c悬厘c曲鬓;会头维c和髎c角孙,下耳后率谷c天冲c浮白c头窍阴c完骨c本神c阳白c头临泣c目窗c正营c承灵c脑空c风池,沿颈旁,行手少阳三焦经经天容,至肩上退后,交出手少阳三焦经之后会大椎,经肩井,会秉风,进入缺盆锁骨上窝。
它的支脉:从耳后进入耳中会翳风,走耳前听会c上关;会听宫c下关,至外眼角后;另一支脉:从外眼角分出,下向大迎,会合手少阳三焦经至眼下;下边盖过颊车下颌角,下行颈部,会合于缺盆锁骨上窝。由此下向胸中,通过膈肌,络于肝,属于胆;沿胁里,出于气街腹股沟动脉处绕阴部毛际,横向进入髋关节部。
uxx0 它的主干直行脉:从缺盆锁骨上窝下向腋下渊液c辄筋;会天池,沿胸侧,过季胁日月c京门;会章门,向下会合于髋关节部带脉c五枢c维道c居髎环跳。由此向下,沿大腿外侧风市c中渎,出膝外侧膝阳关,下向腓骨头前阳陵泉,直下到腓骨下段阳交c外丘c光明c阳辅c悬钟,下出外踝之前丘墟,沿足背进入第四趾外侧足临泣c地五会c侠溪c足窍阴。
它的支脉:从足背分出,进入大趾趾缝间,沿第一c二跖骨间,出趾端,回转来通过爪甲,出于趾背毫毛部,接足厥阴肝经。
2络脉
灵枢经脉:足少阳之别,名曰光明。去踝五寸,别走厥阴,下络足跗。
语译:足少阳络脉,名光明。在距离外踝上五寸处分出,走向足厥阴经脉,向下联络足背。爱爱医网3s”ejh,k2
3经别
灵枢经别:足少阳之正,绕髀,入毛际,合于厥阴;别者入季胁之间,循胸里属胆,散之肝,上贯心,以上挟咽,出颐颔口角或口唇中,散于面,系目系,合少阳于外眦也。
语译:足少阳经别,从足少阳胆经分出,绕过大腿前侧进入外阴部,同足厥阴经的经别会合,分支进入浮肋之间,沿着胸腔里,归属于胆,散布到肝脏,上贯心中,挟着食道,浅出于下颔中间,散布在面部,联系眼球后面通入颅腔,当外眦部与足少阳经脉会合。
it0gk&r6k0 面部循行在足少阳经别描述“散于面”,这在十四经脉十二经脉加任c督脉中唯一提到的散于面的经脉,对某些疾病的治疗辨证很有参考价值。
二主病
足少阳胆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甚则面微有尘,体无膏泽,足外反热,是为阳厥。是主骨所生病者,头痛颔痛,目锐眦痛,缺盆中肿痛,胁下肿c马刀c侠瘿,汗出振寒,疟,胸c胁c肋c髀c膝外至胫绝骨外踝前及诸节皆痛。
三病案选评
病案1胆心综合征
陈某,女。56岁,1996年3月20日初诊。因反复发作右上腹疼痛半年余,伴心慌胸闷一月而就诊。并伴见纳呆c恶心c大便干c尿黄。血波改变。b超示慢性胆囊炎c胆结石。舌红c苔腻,脉弦。证属湿热内蕴。胆胃不和,热扰心神。治以清热利胆,和中安神。方用黄连温胆汤加减:
黄连3g黄芩10g生大黄10g竹茹10g枳实10g
姜半夏l0g茯苓20g金钱草30g炙鸡内金10g炙远志l0g,陈皮10g生甘草6g。
服上药5剂,右上腹痛好转。纳谷增,无恶心呕吐,无胸闷c心慌,大便日行l2次。复查心电图正常。服药15剂后,右上腹痛消失。
谈晓琴,黄连温胆汤临证举隅,江西中医药,2003,346:33
评析:胆心综合征是胆囊炎引起的心绞痛c心律失常及心电图缺血性改变等一系列心功能紊乱的症候群。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体气血津液的运行脏腑器官的功能活动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协调均通过经络系统的运输传导c联络调节的功能得以实现。胆与心通过经络相互依存。灵枢经别记载:“足少阳之正别者入季胁之问,循胸里属胆散之上肝贯心”。灵枢经脉日:“胆足少阳之脉以下胸中,贯膈循胁里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胆与心关系密切。正如遵生八笺胆脏附肝总论所述:“心主火,胆主水,火得水而灭,故胆大者心不惊;水盛火煎,故胆小者心常慎。”可见,只有胆的功能正常,疏泄调畅,精汁清净,心主血脉c主神明等功能才正常。反之,则导致心系疾病的发生。
四诊合参,察其舌红c苔腻,脉弦,为痰热之象。且心慌时出现纳呆c恶心c大便干等胃失和降之征,正属胆经痰热犯胃扰心,故黄连温胆汤加金钱草c鸡内金c大黄c远志等清痰湿化郁热,利胆和胃宁心。
病案2a珠网膜下腔出血
王某女,59岁1989年4月22日住院。7天前劳动时。突发头痛,项强,恶心呕吐,在某医院经脑脊液,ct检查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经降低颅内压c止血c抗感染等治疗,病情稳定。遂邀中医会诊。证见精神淡漠,头晕而痛,颈项强直,时有呕吐。近3天来每天下午发热恶寒,心烦不宁,时或谵语,大便3日未解小便短赤。舌红c苔薄腻微黄,脉弦细。拟清胆化痰,和胃畅中。方选蒿苓清胆汤化裁治之:
青蒿20g黄芩10g竹茹10g枳实10g青黛10g
茯苓12g葛根12g柴胡12g半夏8g陈皮8g
滑石15g钩藤l4g山羊角40g
服药6剂,发热呕吐已止,大便巳解,头痛项强减轻,纳食c精神好转。再进6剂,头痛c项强均除,已能坐起吃饭,四肢话动自如,再拟益气活血通络调理善后。
姚松树,蒿芩清胆汤新用吉林中医药1992,4:31
评析:作者自注说本病系“郁怒伤及肝胆,郁而化热生痰,痰热内阻,气血瘀滞,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气机逆乱有关”。故“治疗本病多从清胆热化痰为基本治则,故选蒿芩清胆汤化裁治之”。
大部分读者看完可能还是不能完全理解辨证思路。若从经络辨证入手,则可明了的多。“每天下午发热恶寒,心烦不宁,时或谵语,大便3日未解小便短赤。舌红c苔薄腻微黄,脉弦细”,从脏腑辨证好胆热内蕴不难理解。但“头晕而痛,颈项强直”则不易明了,从学伤寒论我们就知道,项强多与太阳c阳明病有关,与少阳有何干系“胆足少阳之脉,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胆经痰热窜入经脉,同样也可见到头晕而痛c颈项强直了。故本案之辨证有其可取之处,方用蒿芩清胆汤清化胆经痰热,加钩藤c山羊角清热熄风,药证相符,取效便在意料之中。
病案第四讲奇经八脉病案精选评析
上一篇下一篇2007070510:45:43个人分类:献给喜爱中医的人
查看207评论0评分00
1小腹瘕聚温奇消症
古今医案按积块门主治:妇人产后着恼,左小腹结块,每发时小腹胀痛,从下攻上,膈间乳上皆痛等。用药:
炒黑小茴香3g桂酒炒当归6g鹿角霜5g生桂肉9g
大川芎24g菟丝子5g
水煎,送服阿魏丸2g。
应用举例:王xx。女5一岁l99252就诊,前阴流血性分泌绚,淋漓不断,其气腥臭约2年之久屡治无效。自述下腹胀满而下坠,腰酸,脉细涩,按其小腹,有块状物,缘由生育过多,下元奇脉空虚,气血流行失畅,日积月累,症块乃生。即内经“任脉为病女子带下瘕聚之谓,姑仿叶氏温奇消症之法:
小茴香6g鹿角胶l0g烊化当归l一g菟丝子l0g桂枝6g
香附l0g莪术10g炒玄胡10g川芎10g大黄虫丸l一吞
五剂。
二诊服药五剂,觉小腹略有疼痛感腹部块物有所缩小,前阴流血已止舌红苔糜,脉弦细此气血渐和之征象,续用原方加茯苓10g地鳖虫l一g,共服三月而愈。
卢绍城,吕立言,叶天士治奇经五法应用举隅黑龙江中医药,1995,5:29
评析:凡产后或小产,以及崩带日久,俱系奇经八脉损伤虚而不复,是以崩漏淋带,症瘕c疝痛,无非冲c任c督c带c阴阳维跷失其维护所致。故l方用小茴香入下焦温行滞气,炒当归温和血海,桂枝c香附c元胡c莪术c川芎温和行血,鹿角入督理阳,菟丝走任行阴,盖督统诸阳脉,任统诸阴脉,阴阳调和,则八脉皆得复职,堆有形之块,非汤药可去,送服犬黄虫丸,以虫蚁搜剔攻有形,则其块有不请乎
2温奇振萎法
未刻本叶氏医寨主治精血衰竭,肝肾空虚,下肢瘘弱,不耐步行,或腿足麻木,脉沉而缓等。用药:
淡苁蓉45g枸杞子45g全当归30g川牛膝30g白茯苓30g
巴戟天24g炒小茴香9g木瓜24g川萆解24g金毛拘脊膏丸。
应用举例:沈xx,男43岁农民9385初诊因劳累过度头晕。腰酸足软2月,现渐致两脚软弱,立则颤抖。难以行走,脉濡,苔薄白。内经云:骨枯而髓减,故足任身,发为骨萎。仿温养振萎法:
枸杞子15g全当归15g川怀牛膝各15g巴戟天15g木瓜15g
肉苁蓉15g桑寄生15g川断15g炒杜仲15g川萆解l5g
五剂。
二诊头晕腰酸减轻,已能扶杖行走,但肢体仍有颤抖,脉濡。此萎证其来已渐。原非汤剂可荡速愈,前方加入虎潜丸10g,日三次吞服,此后共服汤剂一月,虎潜丸300g,并进行锻炼,日渐康复如初。
卢绍城,吕立言,叶天士治奇经五法应用举隅黑龙江中医药,1995,5:29
评析下焦之病,肝肾主之。肝性刚,肾恶燥。故用辛润益肝肾之体。温奇经健“作强之官”,本法苁蓉c杞子c当归多液以养肝肾巴戟c茴香,狗脊c牛膝入奇经而健筋骨。萆解开痹除湿,木瓜c川断c桑寄生舒筋活络共奏温养振萎之法加虎潜丸其效更佳。
3镇冲止逆法:
临证指南医案主治。妊振呕吐。或经行呕逆不食以及冲气上逆眩晕等证。
用药;紫石英30,姜半夏12g白茯苓10g苏子6g,生甘草2g,苏叶6g香附6g,陈皮6g。
应用举例:赵某某,女,26岁,92一11一2初诊:怀孕3月,胸廓痞闷,频颁呕吐,欲入即出,头晕,脉细滑,舌苔薄白而腻。良由胃气虚弱。冲脉眙气上逆,仿叶氏镇冲止逆法:
紫石英30g苏叶6g姜半夏l0g白茯苓l0gc陈皮6g
苏子6g砂仁3g甘草3g
三剂。
二诊药后呕吐止,渐能纳谷。上方加白术l0g以健脾而愈
卢绍城,吕立言,叶天士治奇经五法应用举隅黑龙江中医药,1995,5:30
评析:难经云:“冲脉为病,逆气而里急”,因冲脉起于会阴,挟脐而行;叉冲为血海,隶属于阳明,故一经受孕而逆气冲逆犯胃,以致呕吐,厌食者甚多,甚则头晕,胸闷。亦所不免。本例法取紫石英之重,坐镇冲脉,以降逆气半夏c茯苓以和胃止眍;胨皮c苏子降气c砂仁和胃而安胎,共成镇冲和胃安胎之剂。临床应用,屡用屡验可见叶氏治奇之法,深究奇经之奥,其妙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
半夏15g枳实各15g吴茱萸桔梗各7g生姜5g
槟榔20g鳖甲10g生龙牡各30g
仅服1剂,呃逆即止,饮食如常。至患者8月16日出院未复发。
按:此呃逆一症,系由郁怒伤肝c肝失疏泄c横逆犯胃c胃失和降c气逆上冲所致。辨证为肝气犯胃的要点有:1病起郁怒;2有胁肋胀满,肝经“布胁肋”也。治疗应以疏肝和胃c重镇降逆为法。延年半夏汤为古令录验方,载于外台秘要。由半夏c生姜c吴茱萸c鳖甲c槟榔c枳实c桔梗c前胡9味药组成。而延年半夏汤在组方用药上恰与该病病因病机及治则治法相符,故用之效如桴鼓。用于治疗心胃疼痛之证。
张晓雷延年半夏汤运用体会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6,122:75
病案10厥阴气冲
患者,女性,52岁。47岁开始月经不调,至49岁经断。在这期间,伴随月经或前或后c或多或少c或数月不来,或一月再现。同时出现每日不管是夜寐,还是午睡,或是打盹片刻,只要一醒,睁目瞬间,自觉有一股气从大腿内侧直冲小腹,至腹自散,所过之处有一种热感灼痛。绝经之后,这一症状一直存在至今。舌质正常,舌苔薄白,脉象弦兼细。
北柴胡12g条黄芩6g台党参8g生龙牡各3一g肉桂心3g
清半夏10g云茯苓15g远志肉10g炙甘草3g大红枣5枚
凉水浸05h,煮沸,待水减半时汤成。3次dc1次夜间,温服。
疗效:服药3剂,数年之恙顿除。随访至今,未见复发。人寐则血归于肝,闭目则卫从睛明由外入里;人寤则血出于肝,睁目则卫从睛明由里布外。人之荣卫,虽由心肺所主,但由肝为之所调。更年期之时,天癸将竭,精血已亏,水不涵木,由之肝血不足,阳气偏亢,阳盛则热,热盛则灼,趁人寐醒睁目之时,循足厥阴经上扰,°肝足厥阴之脉循股阴抵小腹,故所过之处有一时性灼热之感,证见自觉有一股气从大腿内侧直冲小腹,至腹自散,所过之处有一种热感灼痛。欲清透此热,须从足厥阴转入足少阳而解;欲补益先天之肾精,须从后天中焦脾胃生化以完成;欲使神魂安宁,须用重镇祛痰之药。拟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化裁调之。药证相符,故其效卓著。
巩春良循足厥阴经灼热1例
病案十一重症舌颤
2002年2月初,余随医疗组至门头沟区妙峰山镇为村民医疗服务。时见几人拥一老妪来诊。见其舌体外露,震颤不已,言语不清。细细问诊,老妪年七十有六,发病已三月有余,曾到市内多家大医院求治未果,头颅ct检查及颈颅多普勒检查未发现脑血管病灶,bp15480hg,既往无高血压病史,心肺听诊均正常。据家人讲,发病之前曾生气郁闷,多日烦躁,不思饮食,甚至哭喊,血压也较前增高,后见舌体外露,不停哆嗦c转动c震颤,夜间稍好,纳少,食后又发,伴口干,耳鸣,时头晕,大便发干,小便色黄。细查舌体红绛,无苔,按其脉右虚左弦略数。当时便按肝风内动断裁,拟镇肝熄风汤加
减。处方:
怀牛膝30g生赭石30g先煎生龙c牡各15g先煎
生龟板15g先煎生白芍15g玄参15g天冬15g
天麻6g柴胡6g生麦芽9g青蒿9g甘草6g
5剂,水煎服。另予天麻丸10袋,每日2次,1次1袋含服。患者依此法进5剂之后,病情明显好转,又自购5剂继服,半月后来院告知,已全然康复。2月28日来院复诊察患者确已痊愈,恐其年老c高年水亏,又宗原法加山萸肉6g,熟地30g,山药12g,5剂,水煎服,以巩固疗效。
刘世兴,重症舌颤治验1则,北京中医杂志2003年4月第22卷第2期,41
评析:灵枢曰∶“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于阴器,而脉络于舌本”。患者病起郁怒,以致肝风内动,病发舌体外露,不停哆嗦c转动c震颤,兼见口干,耳鸣,时头晕,大便发干,小便色黄,舌体红绛,无苔,按其脉右虚左弦略数,当为年老肝肾阴亏,水不涵本,复因郁怒,以致肝阳上亢,治当滋水涵木,镇肝熄风。镇肝熄风汤药合病机,故随手取效。
第二讲手少阴心经医案精选评析
一经脉走向:爱爱医网\9uea&hp,vif
灵枢经脉: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爱爱医网p~:s4i\
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爱爱医网”ss7u{
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内后廉,行太阴c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
该经起自心中,出来后归属于心系心脏周围的组织,向下通过膈肌,联络小肠。其分支从心系向上夹着食道连于目;其直行主干又从心系上肺,向下斜出于腋下,沿上肢内侧后边,至肘中,沿前臂内侧后边,到手掌后豆骨突起处进入掌内后边,沿小指桡侧到达其末端。脉气由此与手太阳小肠经相连。
二经脉主病
该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咽干,心痛,口渴,目黄,胸胁痛和上肢前边内侧本脉过处发冷,疼痛,手掌热痛等。
三联系脏腑
心c心系c小肠c肺c目系c喉咙
第三讲足少阳胆经医案精选评析
一经脉循行
kxrj一4s0 1正经
灵枢经脉: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于,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膈,络肝c属胆,循肋胁里,出气街,绕毛际,横入髀厌中。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之间,循大指歧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c出三毛。
语译:足少阳胆经:从外眼角开始瞳子髎,上行到额角颔厌c悬颅c悬厘c曲鬓;会头维c和髎c角孙,下耳后率谷c天冲c浮白c头窍阴c完骨c本神c阳白c头临泣c目窗c正营c承灵c脑空c风池,沿颈旁,行手少阳三焦经经天容,至肩上退后,交出手少阳三焦经之后会大椎,经肩井,会秉风,进入缺盆锁骨上窝。
它的支脉:从耳后进入耳中会翳风,走耳前听会c上关;会听宫c下关,至外眼角后;另一支脉:从外眼角分出,下向大迎,会合手少阳三焦经至眼下;下边盖过颊车下颌角,下行颈部,会合于缺盆锁骨上窝。由此下向胸中,通过膈肌,络于肝,属于胆;沿胁里,出于气街腹股沟动脉处绕阴部毛际,横向进入髋关节部。
uxx0 它的主干直行脉:从缺盆锁骨上窝下向腋下渊液c辄筋;会天池,沿胸侧,过季胁日月c京门;会章门,向下会合于髋关节部带脉c五枢c维道c居髎环跳。由此向下,沿大腿外侧风市c中渎,出膝外侧膝阳关,下向腓骨头前阳陵泉,直下到腓骨下段阳交c外丘c光明c阳辅c悬钟,下出外踝之前丘墟,沿足背进入第四趾外侧足临泣c地五会c侠溪c足窍阴。
它的支脉:从足背分出,进入大趾趾缝间,沿第一c二跖骨间,出趾端,回转来通过爪甲,出于趾背毫毛部,接足厥阴肝经。
2络脉
灵枢经脉:足少阳之别,名曰光明。去踝五寸,别走厥阴,下络足跗。
语译:足少阳络脉,名光明。在距离外踝上五寸处分出,走向足厥阴经脉,向下联络足背。爱爱医网3s”ejh,k2
3经别
灵枢经别:足少阳之正,绕髀,入毛际,合于厥阴;别者入季胁之间,循胸里属胆,散之肝,上贯心,以上挟咽,出颐颔口角或口唇中,散于面,系目系,合少阳于外眦也。
语译:足少阳经别,从足少阳胆经分出,绕过大腿前侧进入外阴部,同足厥阴经的经别会合,分支进入浮肋之间,沿着胸腔里,归属于胆,散布到肝脏,上贯心中,挟着食道,浅出于下颔中间,散布在面部,联系眼球后面通入颅腔,当外眦部与足少阳经脉会合。
it0gk&r6k0 面部循行在足少阳经别描述“散于面”,这在十四经脉十二经脉加任c督脉中唯一提到的散于面的经脉,对某些疾病的治疗辨证很有参考价值。
二主病
足少阳胆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甚则面微有尘,体无膏泽,足外反热,是为阳厥。是主骨所生病者,头痛颔痛,目锐眦痛,缺盆中肿痛,胁下肿c马刀c侠瘿,汗出振寒,疟,胸c胁c肋c髀c膝外至胫绝骨外踝前及诸节皆痛。
三病案选评
病案1胆心综合征
陈某,女。56岁,1996年3月20日初诊。因反复发作右上腹疼痛半年余,伴心慌胸闷一月而就诊。并伴见纳呆c恶心c大便干c尿黄。血波改变。b超示慢性胆囊炎c胆结石。舌红c苔腻,脉弦。证属湿热内蕴。胆胃不和,热扰心神。治以清热利胆,和中安神。方用黄连温胆汤加减:
黄连3g黄芩10g生大黄10g竹茹10g枳实10g
姜半夏l0g茯苓20g金钱草30g炙鸡内金10g炙远志l0g,陈皮10g生甘草6g。
服上药5剂,右上腹痛好转。纳谷增,无恶心呕吐,无胸闷c心慌,大便日行l2次。复查心电图正常。服药15剂后,右上腹痛消失。
谈晓琴,黄连温胆汤临证举隅,江西中医药,2003,346:33
评析:胆心综合征是胆囊炎引起的心绞痛c心律失常及心电图缺血性改变等一系列心功能紊乱的症候群。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体气血津液的运行脏腑器官的功能活动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协调均通过经络系统的运输传导c联络调节的功能得以实现。胆与心通过经络相互依存。灵枢经别记载:“足少阳之正别者入季胁之问,循胸里属胆散之上肝贯心”。灵枢经脉日:“胆足少阳之脉以下胸中,贯膈循胁里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胆与心关系密切。正如遵生八笺胆脏附肝总论所述:“心主火,胆主水,火得水而灭,故胆大者心不惊;水盛火煎,故胆小者心常慎。”可见,只有胆的功能正常,疏泄调畅,精汁清净,心主血脉c主神明等功能才正常。反之,则导致心系疾病的发生。
四诊合参,察其舌红c苔腻,脉弦,为痰热之象。且心慌时出现纳呆c恶心c大便干等胃失和降之征,正属胆经痰热犯胃扰心,故黄连温胆汤加金钱草c鸡内金c大黄c远志等清痰湿化郁热,利胆和胃宁心。
病案2a珠网膜下腔出血
王某女,59岁1989年4月22日住院。7天前劳动时。突发头痛,项强,恶心呕吐,在某医院经脑脊液,ct检查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经降低颅内压c止血c抗感染等治疗,病情稳定。遂邀中医会诊。证见精神淡漠,头晕而痛,颈项强直,时有呕吐。近3天来每天下午发热恶寒,心烦不宁,时或谵语,大便3日未解小便短赤。舌红c苔薄腻微黄,脉弦细。拟清胆化痰,和胃畅中。方选蒿苓清胆汤化裁治之:
青蒿20g黄芩10g竹茹10g枳实10g青黛10g
茯苓12g葛根12g柴胡12g半夏8g陈皮8g
滑石15g钩藤l4g山羊角40g
服药6剂,发热呕吐已止,大便巳解,头痛项强减轻,纳食c精神好转。再进6剂,头痛c项强均除,已能坐起吃饭,四肢话动自如,再拟益气活血通络调理善后。
姚松树,蒿芩清胆汤新用吉林中医药1992,4:31
评析:作者自注说本病系“郁怒伤及肝胆,郁而化热生痰,痰热内阻,气血瘀滞,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气机逆乱有关”。故“治疗本病多从清胆热化痰为基本治则,故选蒿芩清胆汤化裁治之”。
大部分读者看完可能还是不能完全理解辨证思路。若从经络辨证入手,则可明了的多。“每天下午发热恶寒,心烦不宁,时或谵语,大便3日未解小便短赤。舌红c苔薄腻微黄,脉弦细”,从脏腑辨证好胆热内蕴不难理解。但“头晕而痛,颈项强直”则不易明了,从学伤寒论我们就知道,项强多与太阳c阳明病有关,与少阳有何干系“胆足少阳之脉,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胆经痰热窜入经脉,同样也可见到头晕而痛c颈项强直了。故本案之辨证有其可取之处,方用蒿芩清胆汤清化胆经痰热,加钩藤c山羊角清热熄风,药证相符,取效便在意料之中。
病案第四讲奇经八脉病案精选评析
上一篇下一篇2007070510:45:43个人分类:献给喜爱中医的人
查看207评论0评分00
1小腹瘕聚温奇消症
古今医案按积块门主治:妇人产后着恼,左小腹结块,每发时小腹胀痛,从下攻上,膈间乳上皆痛等。用药:
炒黑小茴香3g桂酒炒当归6g鹿角霜5g生桂肉9g
大川芎24g菟丝子5g
水煎,送服阿魏丸2g。
应用举例:王xx。女5一岁l99252就诊,前阴流血性分泌绚,淋漓不断,其气腥臭约2年之久屡治无效。自述下腹胀满而下坠,腰酸,脉细涩,按其小腹,有块状物,缘由生育过多,下元奇脉空虚,气血流行失畅,日积月累,症块乃生。即内经“任脉为病女子带下瘕聚之谓,姑仿叶氏温奇消症之法:
小茴香6g鹿角胶l0g烊化当归l一g菟丝子l0g桂枝6g
香附l0g莪术10g炒玄胡10g川芎10g大黄虫丸l一吞
五剂。
二诊服药五剂,觉小腹略有疼痛感腹部块物有所缩小,前阴流血已止舌红苔糜,脉弦细此气血渐和之征象,续用原方加茯苓10g地鳖虫l一g,共服三月而愈。
卢绍城,吕立言,叶天士治奇经五法应用举隅黑龙江中医药,1995,5:29
评析:凡产后或小产,以及崩带日久,俱系奇经八脉损伤虚而不复,是以崩漏淋带,症瘕c疝痛,无非冲c任c督c带c阴阳维跷失其维护所致。故l方用小茴香入下焦温行滞气,炒当归温和血海,桂枝c香附c元胡c莪术c川芎温和行血,鹿角入督理阳,菟丝走任行阴,盖督统诸阳脉,任统诸阴脉,阴阳调和,则八脉皆得复职,堆有形之块,非汤药可去,送服犬黄虫丸,以虫蚁搜剔攻有形,则其块有不请乎
2温奇振萎法
未刻本叶氏医寨主治精血衰竭,肝肾空虚,下肢瘘弱,不耐步行,或腿足麻木,脉沉而缓等。用药:
淡苁蓉45g枸杞子45g全当归30g川牛膝30g白茯苓30g
巴戟天24g炒小茴香9g木瓜24g川萆解24g金毛拘脊膏丸。
应用举例:沈xx,男43岁农民9385初诊因劳累过度头晕。腰酸足软2月,现渐致两脚软弱,立则颤抖。难以行走,脉濡,苔薄白。内经云:骨枯而髓减,故足任身,发为骨萎。仿温养振萎法:
枸杞子15g全当归15g川怀牛膝各15g巴戟天15g木瓜15g
肉苁蓉15g桑寄生15g川断15g炒杜仲15g川萆解l5g
五剂。
二诊头晕腰酸减轻,已能扶杖行走,但肢体仍有颤抖,脉濡。此萎证其来已渐。原非汤剂可荡速愈,前方加入虎潜丸10g,日三次吞服,此后共服汤剂一月,虎潜丸300g,并进行锻炼,日渐康复如初。
卢绍城,吕立言,叶天士治奇经五法应用举隅黑龙江中医药,1995,5:29
评析下焦之病,肝肾主之。肝性刚,肾恶燥。故用辛润益肝肾之体。温奇经健“作强之官”,本法苁蓉c杞子c当归多液以养肝肾巴戟c茴香,狗脊c牛膝入奇经而健筋骨。萆解开痹除湿,木瓜c川断c桑寄生舒筋活络共奏温养振萎之法加虎潜丸其效更佳。
3镇冲止逆法:
临证指南医案主治。妊振呕吐。或经行呕逆不食以及冲气上逆眩晕等证。
用药;紫石英30,姜半夏12g白茯苓10g苏子6g,生甘草2g,苏叶6g香附6g,陈皮6g。
应用举例:赵某某,女,26岁,92一11一2初诊:怀孕3月,胸廓痞闷,频颁呕吐,欲入即出,头晕,脉细滑,舌苔薄白而腻。良由胃气虚弱。冲脉眙气上逆,仿叶氏镇冲止逆法:
紫石英30g苏叶6g姜半夏l0g白茯苓l0gc陈皮6g
苏子6g砂仁3g甘草3g
三剂。
二诊药后呕吐止,渐能纳谷。上方加白术l0g以健脾而愈
卢绍城,吕立言,叶天士治奇经五法应用举隅黑龙江中医药,1995,5:30
评析:难经云:“冲脉为病,逆气而里急”,因冲脉起于会阴,挟脐而行;叉冲为血海,隶属于阳明,故一经受孕而逆气冲逆犯胃,以致呕吐,厌食者甚多,甚则头晕,胸闷。亦所不免。本例法取紫石英之重,坐镇冲脉,以降逆气半夏c茯苓以和胃止眍;胨皮c苏子降气c砂仁和胃而安胎,共成镇冲和胃安胎之剂。临床应用,屡用屡验可见叶氏治奇之法,深究奇经之奥,其妙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