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松语文学 > 穿越小说 >知道点世界历史最新章节 > 知道点世界历史TXT下载
错误举报

正文 第22节

  作者:梁功平

  垄断组织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它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又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工业生产迅速发展,不仅使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而且使资本与生产越来越集中到少数大资本家手中。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一方面整个社会的生产资料被许许多多的资本家分别占有着,他们互相竞争和排斥;另一方面,生产的发展和扩大,又促使着资本相互吸引,使它们趋于集中和联合。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大的资本吞食小的资本,既取决于资本贪婪的本质,也是生产发展的一种内在要求。生产的规模越大,机器的效率越高,要求的资本也越多越大。因此,社会化的大生产,必定要求集中化的大资本。所以,生产越扩大,竞争越激烈,资本的集中也越迅速。伴随着生产发展而来的必然是资本日益集中到少数大企业和大资本家手中。

  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加速生产发展的同时,也加速了生产的集中。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和资本的集中都达到了很高的程度。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为少数大资本家垄断市场c抬高价格c攫取高额利润创造了条件。大企业为了避免因竞争带来的损失和破坏,互相妥协,通过联合,保证相互的既得利益,并防止新的竞争对手跻身其中。当少数大企业联合起来,通过订立各种协议来规定价格c划分市场c分配产量的时候,垄断就形成了。垄断指的就是少数大企业对某一经济部门的控制和垄断。垄断的形成,既约束了大企业之间的竞争,也限制了其他企业同垄断企业之间的竞争。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就这样逐步地为垄断所代替,资本主义也就跨入了一个新阶段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上一章上一节

  世界历史知道点上一章

  第三章日本和俄国

  垄断组织的形成2

  作者:梁功平

  垄断组织的产生,并迅速发展成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领域中的统治形式,不是偶然的,它是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生产迅速发展的产物。垄断组织的形成,对于调节生产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垄断组织是在股份公司的基础上形成的。而股份公司产生的原因,是为了解决个人资本积累不能在短时期内创办规模巨大的企业这个矛盾。进入19世纪70年代以后,大工业迅速增加,新兴工业部门大量出现,这些规模巨大的企业的建立,仅依靠个人资本的积累,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完成。在这种情况下,垄断组织也就应运而生了。但是应该指出的是,垄断不能消除竞争,更不能解决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而且垄断价格的产生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妨碍技术的改进和生产力的发展。

  1879年美孚石油托拉斯在美国首先成立,此后,托拉斯在美国蜂涌而出。托拉斯是把下属的企业合并为一个统一的企业。18791901年,美国工业部门的托拉斯发展到300多个,一共兼并了5000多家企业。而在德国,盛行的是另一种垄断组织的形式卡特尔,它是由参加卡特尔的各个的企业签订实行垄断的协定。德国的卡特尔1879年已经有14个,但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有较大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德国已有各种卡特尔近600个。当时德国最重要的垄断组织和企业有电气总公司c西门子公司c克虏伯公司等。

  除了卡特尔和托拉斯之外,重要的垄断组织形式还有辛迪加和康采恩。辛迪加和卡特尔一样,也是同一生产部门资本主义企业之间建立的垄断联盟。它与卡特尔不同的是,参加辛迪加的企业签有共同销售产品和采购原料的协定。因此,参加辛迪加的企业虽然在生产上和法律上仍然是的,但在商业上却已失去了性。它们的产品销售和原料采购都按事先协定规定的份额,由辛迪加建立统一的机构来办理。当时,辛迪加在法国最为流行。康采恩是更为复杂的一种垄断形式。它是以一两个实力雄厚的垄断企业为核心,把许多不同部门的企业联合成一个企业集团。核心企业通过收买股票c人事参与和业务控制等办法,把参加康采恩的其他企业置于自己的统治之下。

  上一章上一节

  世界历史知道点上一章

  第三章日本和俄国

  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的形成1

  作者:梁功平

  一战风云

  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的形成

  19世纪中叶以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技术进步带动了各国工业和经济的又一次腾飞,促使了各国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向帝国主义过渡。但同时,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也日益不平衡。各国在国家利益的冲突与协调中纷纷寻找新的对策。

  1879年,德俄关系日趋紧张,德国担心俄国和德国的宿敌法国结盟对付自己,加紧拉拢奥匈帝国。1879年8月27日,德国宰相俾斯麦与奥匈帝国的外交大臣安德拉西秘密会谈,谋求缔结反俄同盟。经过多方交涉,10月7日,德奥同盟条约在维也纳签订。主要内容是如果两国其中一国遭到俄国的进攻,两国应以全部的军事力量实行互助;如果其中一国遭到另一国家进攻,缔约国的另一方应对其盟国采取善意的中立,但是,如果进攻的国家得到俄国的支持,缔约国双方应共同作战直到共同议和为止。

  德国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孤立法国,在同奥匈结盟以后,又开始拉拢意大利。德国先是怂恿意大利同法国在北非竞争,1881年,法国从阿尔尼利亚入侵突尼斯,意大利虽然对突尼斯觊觎已久,但在与法国的争斗中无力反击,非常恼火,决定投靠德c奥。经过多方讨价还价,1882年5月,德c奥c意三国在维也纳签订同盟条约。条约规定如果意大利遭到法国的进攻,德国和奥匈帝国应以全力援助,如果德国遭到法国的进攻,意大利也要担负同样的义务;如果缔约国的一国或两国遭受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大国指法c俄进攻,缔约三国应协同作战。但是,意大利对此有一个保留条件,即如果是英国进攻德国或奥匈,意大利则不予援助,同时,还规定,如果一个大国指俄国攻击缔约一国时,另外两国应该保持善意的中立,也就是一旦发生俄c奥战争,意大利将保持中立。这个条约的有效期虽然只有5年,但后来三国4次续订。

  这样,三国同盟最终形成。但是,意大利始终是三心二意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意大利以中立和参战为手段,向交战双方讨价还价,后来由于协约国方面满足了它的要求,它便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1815年5月向奥匈宣战,三国同盟破裂。

  上一章上一节

  世界历史知道点上一章

  第三章日本和俄国

  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的形成2

  作者:梁功平

  19世纪80年代后期,德俄矛盾又趋加深,俄国同法国的关系开始密切起来。1892年8月,法俄两军的总参谋长签订了秘密军事协定,规定:如果德国或意大利在德国支持下进攻法国,俄国应用它的所有军队进攻德国;如果德国或奥地利在德国的支持下进攻俄国,法国应用它的所有军队与德国作战。1893年12月15日和1894年1月4日,法俄两国政府以来往信函的方式正式通知对方军事协定已经获得批准,法俄正式结成同盟。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德国实力的急剧膨胀,英国感到自己的地位受到越来越大的威胁,它决定放弃传统的光荣孤立政策,开始同法俄靠拢。

  1904年4月,英国和法国签订了瓜分殖民地的协约。这个协约的主要内容是:法国不干涉英国在埃及的行动,英国承认法国在摩洛哥有维护安宁和协助改革的权力;划定两国在暹罗即今天的泰国的势力范围:以湄公河为界,西半部是英国的势力范围,东半部是法国的势力范围;法国放弃在纽芬兰独占的捕鱼权,英国则让给法国西非一些殖民地。同时,秘密条款还规定,双方政府之一如为“情势所迫”,也可变更埃及或摩洛哥的现状。但是自由贸易c自由通行苏伊士运河c直布罗陀海峡南岸禁止设防等原则仍继续维持。一旦摩洛哥的苏丹政权终止,摩洛哥的一部分领土即直布罗陀海峡南岸就要让给西班牙。

  通过协约,英法两国的矛盾解决,双方利益趋向一致。此后,英俄为了对付共同的对手德国也开始调整相互之间的关系。1907年8月,英国和俄国在彼得堡签订了分割殖民地的协定。这个协定的主要内容是:划定波斯即今天的伊朗东南部为英国的势力范围,北部为俄国的势力范围,两者之间是一个中立地带,对英俄两国平等开放; 俄国承认阿富汗在自己势力范围之外,并承允英国代替阿富汗的外交。英国则声明不变更这个国家的政治地位;尊重的领土完整,不得干涉它的内政,只可经过中国政府中介与它进行交涉。因为是中国的领土,这项内容很明显是对中国主权的侵犯。这样,所谓的“三国协约”最终形成。但是,与三国同盟不同的是三国协约没有签订一项共同条约,只有法国俄国是负有军事义务的同盟国,英国却没有承诺承担军事义务。

  上一章上一节

  世界历史知道点上一章

  第三章日本和俄国

  德国“史里芬计划”的破灭1

  作者:梁功平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相继建立,在各种利益与矛盾的交织中,第一次世界大战终于在1914年正式爆发。

  战争既是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也是争夺利益协调矛盾的手段。一战正是世纪之交的国际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产物。其中各国都心怀鬼胎,早有预谋。德国更是早在1905年就制定了在第一次大战的作战计划,即臭名昭著的“史里芬计划”。

  “史里芬计划”是当时的德国参谋总长史里芬制定的,因而以其名字命名,称为“史里芬计划”。此计划认为德国的主要敌人在西方,因此把战略重点放到西欧,并制定了详细的作战计划:首先在西线采取先发制人的手段,集中优势兵力,采用“闪电战术”,在四至六星期内经比利时袭击法军后方,迅速打败法国,切断英国与欧洲大陆的联系,然后回过头来,向东对付俄国,在三个月最迟四个月内赢得战争。

  “史里芬计划”受到了德皇的重视,后又经过反复论证c补充和修改,成为德国发动世界大战的基本蓝本,由继任的参谋总长毛奇部署整个战争,并在一战中得以实施。

  1914年8月4日早晨,德国第一c第二两个集团军,在埃米蒂将军的率领下,迅速越过比利时边境,直奔地势险要的列日要塞。列日要塞,易守难攻,由勒芒将军率领比利时王国的军队约4万余人在此坚守。

  德军参谋总长毛奇基本上是按照“史里芬计划”来部署德国的战略,此后又在左翼的阿尔萨斯c洛林地区高筑深壕,按兵不动,只布置少数兵力以逸待劳,借以吸引法国部队,构成巧妙的“铁钻”态势。这就避免了东c西两线同时受敌,一虚一实,迷惑法军,这一计划是“史里芬计划”中的关键步骤。史里芬对此步骤十分看重,他临死时再三嘱咐说:“切莫削弱我右翼纵队”

  毛奇将军虽然基本上保留了史里芬的设想,但却一再向东线和西线左翼分兵,原计划放在右翼的70个师的兵力削减很多,这无疑对以后战局带来很大的影响。而法军在其顽强却又固执的统帅霞飞将军的指挥下,一味地猛攻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对列日要塞置之不理,比利时的勒芒将军只好孤军迎敌。

  上一章上一节

  世界历史知道点上一章

  第三章日本和俄国

  德国“史里芬计划”的破灭2

  作者:梁功平

  法国对列日要塞置之不理,使德军心中暗暗高兴,庆幸“史里芬计划”成功,根本不把比利时军队放在眼里,自认为他们会不战而降。比利时是一个主权国家,拒绝投降,德国便以武力要挟对方。德c比双方在列日要塞展开了激烈的炮击。炮击进行了一天,双方各有伤亡,日落时分,只好停了下来。第二天,德军又用飞机从上而下轮番轰炸列日炮台,德军虽空袭得势,但在进攻炮台时,几次冲锋皆被英勇的比利时军队用交叉火力击退。此后,德军由第二集团军副参谋长鲁登道夫将军指挥,采用穿插渗透的战术,从东西两个炮台之间的缺口攻入,并迅速占领了列日镇。但列日周围把守炮台的比利时军队还在顽强战斗,阻碍了德军前进的步伐。

  按照“史里芬计划”中的闪电战术,要想进攻法国,就必须尽快通过列日,因而德军从后方调来一门巨型攻城榴弹炮。到8月16日,列日指挥部所在的最后一座炮台失守,德军取得了初步的进展。此后德军便长驱直入,短短4天之内,便占领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同时,根据“史里芬计划”,兵分五路,直向法国首都扑去。而这恰好又为法军从东北出击,乘机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创造了机会。很快,霞飞将军指挥法军顺利地攻进了阿尔萨斯c洛林地区。当法队进入阔别40多年的地方时,感到十分欣慰,他们通过各种方式,来庆祝自己的胜利。

  而事实上,这正是“史里芬计划”中所特意设置的圈套,德军用有计划的退却,来引诱法军深入,以便拉开他们与进攻法国的德军的距离,在适当时候展开反攻。果然,霞飞将军很快便接到一个个失利的消息,如梦初醒的法军重新配备兵力,把军队调到左翼,以便从另一面夹攻德军。此时的德军参谋总长毛奇已经得意忘形,他只看到自己的部队逼近巴黎,并迫使法国政府于9月3日迁往波尔多,便以为“史里芬计划”马上就能实现。于是,就抽调两个军到东线去对付俄国人。但是这却改变了“史里芬计划”中的规定,使德军右翼的进攻力量,从原来的16个军减少到8个军,在数量上少于法军。

  法军虽然表面上溃不成军,但实力并未消弱,再加上霞飞的左翼力量,使德军转眼受到法军的两面夹击,被迫在马恩河与法军进行遭遇战。这是“史里芬计划”所没有的。这次大战于9月5日一直打到10日,双方总计投入了150多万人的兵力,在长达200公里的战线上,展开了激烈的阵地战,这就是一战时期著名的“马恩河”大会战。法军阵亡2万多人c受伤12万余人,德军损失更为惨重,共有4万多人阵亡,17万余人受伤。结果,德军支持不住,向北败退,双方从此形成相峙局面。

  马恩河战役也使德军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创,“史里芬计划”无法顺利实现。此役刚一结束,毛奇就哀叹道:“我们输掉了整个战争”9月14日,毛奇被德皇撤职。至此,原本“完美无缺”的“史里芬计划”彻底破灭了。

  上一章上一节

  世界历史知道点上一章

  第三章日本和俄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1

  作者:梁功平

  1914年6月28日,波斯尼亚的首府萨拉热窝的大街上,两声枪响震惊了全世界。也正是这枪声,引燃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这一天,奥匈帝国王储弗兰茨斐迪南大公偕王妃索菲亚女公爵在波斯尼亚边境检阅完军事演习后,到萨拉热窝进行访问。

  这时的奥匈帝国正在加紧进行以摧毁塞尔维亚为目标的战争准备。20世纪初,塞尔维亚摆脱了土耳其人的统治,成为南斯拉夫民族统一运动的中心力量,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两地的斯拉夫人,强烈要求摆脱奥匈帝国的统治,与塞尔维亚合并,建立统一的南斯拉夫国家。这一切使奥匈帝国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者极为不安。斐迪南和奥匈帝国总参谋长冯赫特岑多夫主持了制定侵略塞尔维亚的战争计划,此次军事演习的假想敌就是塞尔维亚。演习时间选定在6月28日,这一天是塞尔维亚被土耳其征服的纪念日。这种明目张胆的挑衅行为激起了塞尔维亚人民的极大愤恨,一场刺杀斐迪南的行动在酝酿之中。当时,在塞尔维亚国内已出现反奥宣传活动和爱国团体,如1908年成立的“国防会”和1911年成立的“黑手会”。他们在巴尔干地区已经制造了多次暗杀事件,许多青年爱国者都是以献身精神去进行这些恐怖活动的。

  塞尔维亚政府事前已发觉了要刺杀斐迪南的行动,并对这一行动表示反对,担心这一事件可能导致可怕的后果,因为塞尔维亚难以抵挡奥匈的进攻,而俄国此时尚未完成陆军的改编计划,不可能给塞尔维亚有力的援助。塞尔维亚政府试图阻拦“黑手会”的人出境,但与“黑手会”有联系的边防军使他们顺利地越境进入波斯尼亚。塞尔维亚政府又通过本国驻奥匈公使提醒奥匈政府注意,如果斐迪南前往波斯尼亚,将会有生命危险。但是奥匈政府对这一警告置若罔闻。

  上一章上一节

  世界历史知道点上一章

  第三章日本和俄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2

  作者:梁功平

  斐迪南夫妇在城郊检阅军事演习之后,一长列皇室汽车缓缓驶过人群拥挤的街道。斐迪南为了长期占领这块土地,想通过此行在表面上给塞尔维亚人民一点好感。因此,他不想在这座城市炫耀他的军事力量,只带了少数的卫兵进行防卫,道路两旁的警戒也只由稀疏的宪兵和警察负责。斐迪南坐在第二辆车上,索菲亚坐在他的右边。波斯尼亚军政府长官奥斯卡波蒂奥雷克将军坐在左边的位上,司机旁边是侍从官哈拉希伯爵。

  这种情况,对刺杀者来说是一个绝好的机会。在通往市政厅的途中,埋伏在路旁的塞族青年察布里诺维奇,突然奋力向车队扔过一枚炸弹。司机见势不妙,立刻加快车速。炸弹落在车篷上又弹到地上,在第三辆汽车前面,炸裂了那辆汽车的前轮胎,炸弹的碎片击伤了总督和大公几个副手。斐迪南夫妇故作镇静地参加了市政厅举行的欢迎仪式,然后略作休息,驱车前往医院看望受伤的随从。

  这一次为了安全起见,侍从官员特意站在汽车的踏板上,手按刀柄,保护斐迪南夫妇。可是斐迪南还是劫数难逃。车队行驶到拉丁桥时,19岁的塞尔维亚青年普林齐普早已做好准备,当车离他不到2米时,他一个箭步冲上前去,拔出手枪对准斐迪南夫妇扣动了板机。

  斐迪南夫妇的被刺身亡,使本来就充满火药味的巴尔干“火药桶”一下爆炸了。在战争一触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