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松语文学 > 穿越小说 >青年必读书手册最新章节 > 青年必读书手册TXT下载
错误举报

正文 第9节

  面把家书刊行问世,借以表明自己忠心为清廷效命,

  以塞弄臣之口。曾国藩家书自那时起便风靡流行,历久不衰。后经多家取舍

  整理,形成多种版本。总的说来,他的家书现存1400多篇,从道光二十年到

  同治十年,历时31年,其内容包括了修身c教子c持家c交友c用人c处世c

  理财c治学c治军c为政等方面,这些家书真实而又细密,平常而又深入,

  是一部真实而又生动的生活宝鉴。

  曾国藩的家书,上由祖父母至父辈,中对诸弟,下及儿辈。他一生强调

  立志,常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他为自己写下座右铭道:“不

  为圣贤,便为禽兽;不问收获,只问耕耘。”在其家书家教中,立志之论甚

  多。立志之后,据此求过,自律自勉。他说:“余身旁须有一胸襟恬淡者,

  时时伺吾之短,以相箴规,庶不使矜心生于不自觉。”曾国藩原先嗜好

  吸水烟,后来他要戒绝,但也不太容易,他对其弟说:“自戒潮烟以来,心

  神彷徨几若无主。遇欲之难,类如此矣不挟破斧沉舟之势,讵有济哉”

  曾国藩硬是凭律己的毅力将烟戒绝。

  在为人处世上,曾国藩终生以“拙诚”“坚忍”行事。他在致其弟信中

  说:“吾自信亦笃实人,只为阅历世途,饱更事变,略参些机权作用,便把

  自家学坏了贤弟此刻在外,亦急需将笃实复还,万不可走入机巧一路,

  日趋日下也。”至于坚忍功夫,曾国藩可算修炼到了极点。他说:“困心横

  虑,正是磨练英雄,玉汝于成。李申夫尝谓余怄气从不说出,一味忍耐,徐

  图自强。因引谚曰:好汉打脱牙和血吞。此二语,是余生平咬牙立志之

  诀。余庚戌辛亥间,为京师权贵所唾骂;癸丑甲寅,为长沙所唾骂;乙卯丙

  辰为江西所唾骂;以及岳州之败,靖港之败,湖口之败,盖打脱牙之时多矣,

  无一次不和血吞之。”曾国藩崇尚坚忍实干,不仅在得意时埋头苦干,尤其

  是在失意时绝不灰心,他在安慰其弟曾国荃连吃两次败仗的信中说:“另起

  炉灶,重开世界,安知此两番之大败,非天之磨练英雄,使弟大有长进乎

  谚云:吃一堑,长一智。吾生平长进,全在受挫辱之时。务须咬牙励志,

  费其气而长其智,切不可徒然自馁也。”

  在持家教子方面,曾国藩主张勤俭持家,努力治学,睦邻友好,读书明

  理。他在家书中写道:“余教儿女辈惟以勤俭谦三字为主。弟每用一钱,

  均须三思,诸弟在家,宜教子侄守勤敬。吾在外既有权势,则家中子弟最易

  流于骄,流于佚,二字皆败家之道也。”他希望后代兢兢业业,努力治学。

  他常对子女说,只要有学问,就不怕没饭吃。他还说,门第太盛则会出事端,

  主张不把财产留给子孙,子孙不肖留亦无用,子孙图强,也不愁没饭吃,这

  就是他所谓的盈虚消长的道理。

  在治军用人方面,曾国藩更是有其独到之处。对于武器和人的关系,他

  认为“用兵之道,在人不在器”,“攻杀之要在人而不在兵”。在军队治理

  上主张以礼治军:“带勇之法,用恩莫如用仁,用威莫如用礼”,“我辈带

  兵勇,如父兄带子弟一般,无银钱,无保举,尚是小事,切不可使他扰民而

  坏品行,因嫖赌洋烟而坏身体,个个学好,人人成材”。为使官兵严守纪律,

  爱护百姓,曾国藩亲作爱民歌以劝导官兵,后来的三大纪律c

  八项注意与之不无关联。在战略战术上,他认为战争乃死生大事,应“先

  求稳当,次求变化”。在用人上,讲求“仁孝,血诚”原则,选拔经世致用

  的人才。选人标准是“崇实黜浮,力杜工巧之风”,因而石达开说“曾国藩

  不以善战名,而能识拔贤将”。曾国藩的幕府就是一所人才培训基地,李鸿

  章c左宗棠c彭玉麟c华衡芳等都在其左右共事。

  总之,曾国藩一生经历了中国衰朽的过程。就其本人而言,早年专精学

  问,学作圣贤,着实取得不小成绩,后从戎理政,也大有所成。他的门人李

  鸿章曾感叹地说:“吾师道德功业,固不待言,即文章学问,亦卓绝一世。”

  曾国藩关于治学修身齐家和立志立功立德的论述,对后人仍有研究和弘扬的

  价值。

  精彩篇章推荐

  1勉君子应立志  教人应立什么志,立了志之后怎么行为。

  2告兄弟相处之道  引家事c引史事说明兄弟如何相处。

  3读书可以变化气质  拿自己戒烟作例,说明做事要有恒心,要读书

  使自己养成厚重的气质。

  精彩语言辑录

  择交是第一要事,须择志趣远大者。

  办大事者,以选替手为第一要义。

  危急之际,惟有专靠自己,不靠他人为老实主意。

  天下无易境,天下无难境;终身有乐处,终身有忧处。

  不为圣贤,便为禽兽;不问收获,只问耕耘。

  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

  中国人

  作者:林语堂

  成书时间:1935年

  类别:人生修养

  版本推荐:学林出版社版

  书海领航

  林语堂是中国近代史上学贯中西的文学家c哲学家与语言学家,尤其是

  在文学创作c语言研究和向西方传播中国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是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先驱者之一,他的作品包括小说c散文c评论c

  词典c教科书等共计30余部,现今几乎在世界各大图书馆都有收藏。人们称

  他为“亦孔子亦耶稣”的代表人物,毕生以“两脚踏东西之文化,

  一心评宇宙之文章”为座右铭。

  1895年10月10日出生于福建龙溪一个传教士的家庭,原名和乐,并于

  1925年在语丝杂志上首次用语堂作名发表文章。自幼受西方传统文化的

  熏陶和影响,早年求学于厦门寻源书院和上海圣约翰大学,后飘洋过海,留

  学于美国哈佛大学和德国莱比锡大学,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学成回国,先

  后在北京大学c北京师范大学和厦门大学等处执教。1936年抗战爆发前夕客

  居美国,1966年去台湾,1975年4月在国际笔会维也纳大会上被推选为国际

  笔会副会长,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殊荣。1976年3月26日因病在香

  港去世,葬于台湾阳明山。

  30年代初,林语堂生活在上海。当时,这里是不可一势的洋人的天堂。

  他们把崇洋媚外的中国人当作自己的买办和佣人,通过他们或阅读字林西

  报c华北日报来获得有关中国的各种信息。林语堂对这种数典忘祖的

  中国人羡慕在中国享有特权的洋人,对洋人唯唯诺诺,深以为耻。这时,他

  正应美国纽约约翰戴j一hn day公司约稿,于1934年夏天在庐山牯岭用

  英语撰写 untry and  pe一ple一书,在1935年出版。中文书名

  有中国人和吾国吾民两种译法。

  中国人是一部有关中国社会c历史和文化的著作,作者希望超越国

  家c民族与语言的隔阂,让更多的西方人对中国人及其文化有比较客观c全

  面的认识。获1938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作家赛珍珠女士认为该书“是关

  于中国最完美c最重要的一本书”c“是有关中国的杰作,全书渗透着中国

  人的基本精神”,并欣然为该书作序。对这部深刻剖析古老中国的专著,一

  向持重的美国星期六文学评论周刊曾请著名评论家伯民撰写书评。他认

  为:“林具有在欧洲c美国等地生活的丰富经历,这使他能够以慧眼全方位

  评论西方的文化习俗。他对西方文化有着丰富的认识和了解。他的笔锋温和

  幽默。该书是以英文写作c以中国为题材的最佳力作。”

  扑面而来的盛誉,使中国人在欧美作家占据的世袭领地上,一举荣

  登畅销书排行榜,仅1935年发行后短短的4个月内就创造了印刷发行7版的

  奇迹。它在世界各地供不应求,伦敦的威廉海涅曼 heenn

  公司在1939年又出版了该书修订本,增加了中日战争之我见一章。该书

  后来成为林语堂在西方文坛上的成名作与代表作。

  内容梗概

  林语堂经过长期痛苦探索c反省与沉思之后,以弘扬中国悠久的传统文

  化为出发点,用大量翔实的背景材料为依据,对中西方文化作了广泛深入的

  比较,以通俗c微妙的方式阐述了自己对于中国人与文化的感受,试图向世

  界打开中国这扇古老的大门。正是因为对祖国的赤子之情,才使作者坦诚相

  见,不惜惹怒与此持异议的作家和同胞,甚至将中国的“麻烦都公之于世”,

  而不是为她涂脂抹粉。作者在自序中声称:本书不是为中国“伟大的爱国者”

  和西方的“爱国者”而作,只是为那些“没有失去自己最高人类价值”的人

  而写。

  经过对南北方人的考证,林语堂发现这样一个事实:所有伟大王朝的创

  业者都来自一个相当狭窄的山区,即陇海铁路周围,包括河南东部c河北南

  部c山东西部以及安徽北部。为楚汉争霸中的刘邦与项羽,明朝的开国皇帝

  朱元璋,宋朝的赵匡胤以及近代史上的袁世凯c冯玉祥c吴佩孚c鹿钟麟等

  人,如果我们以陇海铁路的某一点为中心画一个圆圈,那么圈内就是这些封

  建帝王的出生地。

  对于中国人消极避世的活命态度,林语堂认为这是由于个人权利缺乏有

  效的保障,才产生了这种不可忽视的处世态度,正如乌龟培育自己的甲壳一

  样。现实社会中“见义不为”的种种现象,不正是由于法律在保持个人权利

  的具体执行中发生了某些偏差,才导致人们对参与公共事业“管闲事”

  持淡漠的态度吗

  关于“家庭与婚姻问题”,作者认为:在家庭里,妇女是统治者,没有

  一个现代人会相信莎士比亚所说的:“弱者,你的名字是女人”。他认为中

  国妇女不是那种易受压迫的妇女。尽管被剥夺了西方妇女所享受的尊敬与社

  会权力,但当她们一旦适应了封建的家庭生活之后,也就不会计较是否

  参加社交聚会,而会认为自己在家庭的地位是最重要的因素。从这一观点出

  发,我们就不难理解: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在家庭生活中,中国为什么会诞生

  那么多慈禧太后式的人物。

  在“人生的归宿”这一人类永恒的命题上,作者认为:在很大程度上,

  人生仅仅是一场闹剧,有时最好站在一旁,观之笑之,这比一味介入要强得

  多。人生在世最重要的是掌握仅有的会给自己带来幸福的东西。他把“回归

  自然”视为一切美和幸福的永恒源泉。极力推崇人的一辈子应考虑如何真正

  的活着,而不是谋划如何发展;应珍惜现在的时光尽情享受,而不是去奋发

  劳动;应养精蓄锐以备它日之不测,而不是发挥自己的精力。

  1939年该书的修订本出版时,增加了中日战争之我见一章,记录作

  者在国家生存死亡的危急关头,为中华民族命运前途的思考。

  精彩篇章推荐

  1北方与南方  由于北方人与南方人在性格c体魄c习俗上的区别,

  作者经过广泛考证,得出的结论是:“北方人基本上是征服者,而南方人基

  本上是商人”c“所有伟大王朝的创业者都来自一个相当狭窄的山区,即陇

  海铁路周围”。

  2消极避世  老年人都很稳重,因为所有的老滑头们都得到了消极避

  世的好处,在一个人权得不到保障的社会,吃一次亏就够呛了。

  3家庭与婚姻  在中国,结婚是妇女不可剥夺的权利,无论作为妻子,

  还是作为母亲,充分享受这一权利,她们就有了争取其它权力的最好武器。

  4人生的乐趣  玩耍时的中国人要比干正事的中国人可爱。许多人在

  政治上是荒谬的,在社会上是幼稚的,但他们在闲暇时却最聪明c最理智。

  5中国未来的道路  中国是为了一个更伟大的目标而与日本宣战的:

  建立一个有别于美国的民主体制,使中国成为一个进步的民主国家,而

  中国人将成为中国民主政体的基石。

  精彩语言辑录

  中国人消极避世的习惯有如英国人出门带雨伞,因为政治气候对

  那些试图单独做点冒险事业的人来说,总是不大正常的。

  文明可以改变爱情的方式,但却永远不能扼杀爱情。

  只有当一个人歇下手头不得不干的事情,开始做他所喜欢的事情

  时,他的个性才会显露出来。

  菜根谭

  作者:洪应明

  成书时间:明朝万历年间

  类别:格言集

  版本推荐:西北大学出版社版

  书海领航

  从封建时代的明万历年间传到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从闭关自守的

  旧中国传到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历经400年之久,80年代又掀起新的世界

  热潮。在日本c美国等经济强国,它成为企业家修身必读之书。这就是被誉

  为囊括了5000年中国处世智慧的奇书菜根谭。

  菜根谭写于明代万历年间,作者洪应明,字自诚,号还初道人。他

  流传至今的著作除菜根谭外,还有被收入四库全书的仙佛奇踪4

  卷。关于洪应明的生卒年月c籍贯生平现已无从考证。据推测,他很可能是

  余杭县人,是一位退出官场后久居山林的隐士。

  菜根谭不是一部系统的,逻辑严密的学术著作,而是一部论述修身c

  处事c待人c接物的格言集。书中的每则格言从数十字到近百字不等,共有

  360则。这些格言警句文词秀美,对仗工整,短小精粹,促人觉醒,耐人寻

  味,有着深刻的哲理。问世400多年来,广泛流传于民间并远播海外。早在

  明治维新时期,就已经有好几种版本的菜根谭流传到了日本。近代奉化

  人孔玉叟东游日本时,在京都书店购得日本竹子恭注释的菜根谭,他将

  此书带回国内校印出版,并在序言中写道:“此书虽仅仅数十页纸,不足以

  见学术之本源,然急功近名者服之,可当清凉散;萎靡不振者服之,可当益

  智膏。”1923年,供职于汀州亚盛顿医院的医生傅连璋,毅然用自己养病的

  钱刊印了300部菜根谭,分别赠给各藏书楼和图书馆。他在序言中评价

  菜根谭一书时写道:“立言平淡c说理精深,皆权利之徒之药石也”。

  菜根谭融儒c道c佛三家思想为一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晶,

  既体现了儒家的中庸思想,道家的无为思想,还体现了佛家的出世思想。成

  为一种涉身处世,待人接物的方法体系。全书以追求高尚纯洁为宗旨,深者

  见深,浅者见浅。此书在日本倍受社会各界人士的珍视。事业成功的人爱读

  它,事业失意的人也爱读它,企业界c商界的人爱读它,政界c学术界的人

  也爱读它。特别是到了80年代,更成为日本企业界“人人关心爱读的书籍”。

  风靡全球的环球杂志介绍日本社会的菜根谭热时说:“论企业管理

  的书籍成千上万,而从根本道理上说,多数抵不过一部菜根谭。”

  内容梗概

  菜根谭作为一部专门论述为人处世的格言集,全书在内容上没有严

  密的逻辑关系,而是通过360则格言警句,揉合了儒c道c佛三家思想以及

  作者本人的生验,形成了一套为人处世的法则和方式。

  菜根谭中关于论述处世方面的格言集中体现了道家的“抱朴归真”c

  儒家的“中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