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松语文学 > 穿越小说 >走进美国大报最新章节 > 走进美国大报TXT下载
错误举报

正文 第3节

  。1889年,两人将客户晚函扩容,注册出版华尔街日报。出版该报的同时,他们编制了12类主要股票的指数,用以表现股票市场的变化。这些指数后来扩大到20种,到上世纪90年代后期进一步发展至30种。它们被习惯称为道琼斯平均工业指数,迄今仍是世界股票市场的重要指标。

  1902年,两位创始人将公司连同报纸变现卖给一位名叫克拉伦斯barr一n的商人,但将名称固定不变列为转让的先决条件。巴伦于1921年又出版了巴伦氏barr一ns财经周刊。该周刊直到现在仍是华尔街日报的重要姊妹刊。但那时的华尔街日报局限于金融机构和证券炒家,发行量有限。直到上世纪40年代巴尼基尔格baeygilg一re执掌该报帅印并将内容大大拓宽使之照顾到广大非专业人事兴趣后,报纸发行量才大幅增长,进而成为一份全国性大报。1976年,该报在全国率先采用卫星传版技术,将在纽约排好的版面通过卫星送往全国各地18个分印点。1980年,该报的发行量首次超过纽约每日新闻dailynes,成为全国发行量最大的报纸,1983年首次突破200万的发行量,此后在10多年的时间一直居全国第一。

  据保罗介绍,如今的华尔街日报拥有的驻外分社或记者站数量居全国报纸之首,仅亚洲就设有北京c上海c台北c香港c新加坡c吉隆坡c印度尼西亚c菲律宾c东京c汉城c印度c巴基斯坦等记者站。交谈中,他还非常友好地谈到他对中国的印象。他说他到过北京一次,到过上海4次。他说:“我喜欢上海,那是座奇妙的城市。在上海我喜欢玩小赛车,就是在特定跑道上开的那种,太棒了。我穿着特殊的制服驾驶那小汽车,它的速度很快。我的同事们玩得比我好,他们开起来比我快多了。”我说:“深圳也有这样的小赛车,欢迎你今后到深圳来过过瘾。”他高兴地回应:“好啊,听香港的同事说那是座很漂亮的城市,我愿意去看看。”

  我们的谈话一开始就很轻松。

  四c听到“我是保罗”时,新闻部主任哭了

  不过,坐在这简陋的总编辑办公室,话题很容易扯到导致这一结局的911事件上去。实际上是保罗本人的故事对我产生了吸引力,因为在911事件中他所扮演的角色,我已略有所闻。于是,我们很快将话题转到3个月前发生在他周围的变故。

  从谈话中得知,911事件后,华尔街日报的人马就一分为四:分别在曼哈顿的三处建筑和新泽西州靠近普林斯顿prcet一n的印刷厂办公,其中新闻编辑部及其他部门的编辑主要集中在新泽西,行政人员在前述市中心和另外一处道琼斯公司物业办公,记者们则主要在我们现在谈话的地方工作。911事件使原本采编合一的部门,变得采编分开了。坐在这间临时办公室里,保罗向我们谈起了当时一段感人的故事。

  2001年9月11日上午8时45分,保罗像往常一样和报社绝大多数员工都在埋头工作,一切平静如常。大约两分钟后,突然当头一声巨响,接着就是玻璃窗劈里啪啦坠落的声音,所有人都惊得站立起来,记者很快向保罗报告情况:一架大型波音客机撞入世界贸易中心两座高楼的北楼,楼顶正在燃烧。人们惊魂未定时,保罗已意识到事态严重,立即大声招呼编辑们将已出样的报纸和所有小样稿件收集起来准备带走。话音未落,大约9时零3分,又响起惊天动地的另一爆炸声世贸中心南楼被另一架飞机撞中并爆炸起火。电视里已明确证实这是一起蓄意实施的恐怖袭击事件,袭击的目标正是举世闻名c以两座姊妹摩天大厦曾为世界最高楼为标志的世界贸易中心。世界贸易中心与纽约世界金融中心只隔一条狭窄的街道,而华尔街日报就在世界金融中心办公,其在自由街200号的办公楼距爆炸起火的两座塔楼仅数十米之遥。

  情况万分危急,大楼内员工立即开始撤离。此刻,两座塔楼的瓦砾已散落到报社窗前,人们惊恐地看到楼上有人从200多米的高空坠落,周围呼声四起。就在大家蜂拥出走时,保罗和一些部门负责人还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保罗在离开这座大楼前下的最后一道命令,是要求在场的主编们通过手机和互联网向所有编辑部工作人员传达他的紧急决定:

  “编辑c技术人员c排版制作人员等统统乘船到南布伦瑞克uthbrunsk,道琼斯公司在哈德逊河对面的新泽西州的印刷基地,距世贸中心约50英里笔者注集结,记者回家继续办公,电脑全部打开,电话保持畅通。”

  后来美国新闻界把华尔街日报能遇此大难而如期出版,归功于保罗在紧要关头做出的一系列正确决策。

  大约上午10时零5分,人们继续走出大楼四处分散时,烧了一个多小时的世贸中心南大厦轰然倒塌,浓烈的烟雾和大量的尘土呛得人们几乎喘不过气来。我当时住在与世贸大厦一河之隔的纽约市斯塔藤岛区。从电视中获得消息后,我立即驱车赶往南渡口,只见从渡船上下来的人都灰头土脸c惊恐万状,很多人在哭。虽然隔着条哈德逊河,我的嗓子也被呛得痒痒的,说不出话来。我当即采写了现场目击新闻并拍了数码像片传给了自己在国内的单位深圳特区报业集团。一连三天我发回7篇稿件,可惜当时报社接到上面要求不得采用新华社以外的稿件,因此多数稿件未能见报,这是后话。

  大约10时27分,第二座大厦倒塌。因地下油库的燃烧和大厦的倾轧,姊妹大厦旁两座10多层高的裙楼也分崩离析,成为瓦砾。当时我在河对面,看到整个曼哈顿南半区和布鲁克林区的全部都被黄色烟尘所淹没,唯一仍清晰可见的,是位于上风头的自由女神塑像。地处灾难中心的华尔街日报员工们于烟雾尘埃中找寻着逃生之路,彼此难以互顾。纽约时报在9月14日一篇报道中对此有如下描写:

  华尔街日报的编辑们不得不在堆满瓦砾和尸块的街巷中奔走在那天指9月11日笔者注的大部分时间,很多编辑部员工是在担心斯泰格尔即保罗遇难的极度惊恐中读过的。

  较早逃到渡船上的金钱与投资部主编劳伦斯英格拉西亚egrassia回忆说:看到塔楼上的人往下跳时,我难受极了,视线简直无处躲藏。到了河对岸,我耳朵里仍回响着绝望者们的呼号。大楼倒塌时,我脑子里只有一个想法那些在我后面撤离的同事们全完了。他一直在想:“保罗斯泰格尔死了吗”

  在他之后上了另一条渡船的助理执行总编詹姆斯潘西洛jaspensier一也同样为留在后面的保罗担心。撤出大楼前,他还在给同事们发最后的eil传达保罗的指示,是一位安全人员一把将他从电脑桌前拖走逼他立刻逃生的。他于中午到达编辑卡来米在新泽西的一座公寓,随后劳伦斯和机动记者组主编拉里卢特及另一名编辑也相继赶到。很快,他们接到前方记者的第一个电话。记者在电话中哭着描述尸体和四处溅血的街道,然后问谁负责记录他们的稿件。3

  诚如纽约时报所言,保罗是最后一批离开大楼的员工之一。他刚出大门就见南大厦倒塌,和他同行的几位同事很快就在烟尘中走散。在两座大厦倒塌之后,整个道琼斯公司还有约900员工正由金融中心向外奔逃,保罗就是其中一位。他回忆说:“当时的景象就像庞培城被维苏威火山吞没前的那一刻庞培是意大利古都,公元79年在欧洲大陆唯一活火山维苏威火山爆发时被毁灭笔者注,任何人都难卜生死。”他拖着一条略跛的腿艰难地摸索前进,正在举步维艰时,一辆收容汽车将他载离险境。渡过哈德逊河后已近下午1时,疲惫不堪的他赶紧掏出手机致电副执行总编拜伦e卡拉美byr一neca,他曾要求另3位副执行总编到卡拉美家集合。说到“我是保罗”时,卡拉美愣了一下,然后激动地迭声反问:“保罗,保罗你是保罗斯泰格尔吗啊”

  卡来米这样说着,自己已泣不成声,三位副执行总编主编也泪流不止。

  保罗也心潮难平,忙赶去与他们会合。他们在卡拉美家接收着从华盛顿办事处及新泽西印刷基地编辑们处理过的新闻稿。该报一版版式独特而保守,很少用大字标题,更难得用通栏标题。但是这次他们决定使用通栏大字标题。接着,他们反复商量着标题内容,最后一致同意用保罗做的标题:

  “恐怖分子劫持客机摧毁世贸中心,击中五角大楼”terr一ristsdestr一yer,hitpentag一nraidhhijackedjets

  同日纽约时报在“美国遇袭”的特大字号主标题下,也用了如下通栏标题:“被劫持客机摧毁双塔击中五角大楼”hijackedjetsdestr一ytpentag一n。

  总部设在纽约的美国两大报纸的思路完全一样,真可谓英雄所见略同。

  与此同时,道琼斯公司首席技术官比尔戈弗雷billg一dfrey紧急定购了100台电脑并安装全部软件,又设法遥控打开原办公大楼卫星控制室的电脑,并与之连通;记者们通过家中的电脑撰写并发出各类稿件;该报在全国全资拥有的17个分印点全力配合。华尔街日报次日凌晨终于如期出版,当日160万份报纸全部售罄。在此后的两三个星期中,该报记者始终在各自家中发稿,编辑们则在新泽西遥控指挥。华尔街日报在相当困难的条件下每日如期付印,质量未受影响。

  2002年4月8日,设在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的普利策奖评选委员会决定授予华尔街日报普利策突发新闻奖,以表彰该报在异乎寻常的艰苦环境下对这次事件所做的杰出而及时的报道。以牺牲一名记者和办公楼被毁损为代价而获此殊荣后,保罗心情复杂。他面对编辑部全体员工说:“这指911事件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巨大的灾难,不过每个人都干得那么棒,我为大家感到自豪,这次得的奖包含了每个人的贡献。我对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4

  五c历史上第三次通栏标题

  在当今世界各国报纸版面不断推陈出新且崇尚斑斓色彩的潮流中,华尔街日报看上去简直像是出土文物。请看它的头版:

  5条栏线将全部内容分成整齐的6栏,没有大字标题,没有破栏,没有新闻图片,没有彩色,整个版面黑乎乎的,全是密密麻麻的正文文字,而且一律采用古老的垂直编排版式。该版最大的标题也比今日美国头版最小的标题字号小,而且不用粗体。除了发生911这样的惊天动地事件,它的标题永远限于一栏宽。这种样式与笔者看过的欧美17世纪的报纸十分相似,所不同者就是有二三幅经美术处理的人物肖像以及纸张质量好些。它怎么看也不像一张报纸的头版,不过唯其如此,它在报摊上倒也十分突出,一眼就能认出。该报的内页和封底也差不多,除了广告,很难见到突出的大字标题和新闻照片。

  在注重版面设计的美国报界,华尔街日报算得上是个另类了。

  但在9月12日这一天,华尔街日报出现了罕见的通栏大字标题。在该报1889年创刊以来112年的漫长历史中,这是第三次。

  第一次通栏标题出现于1947年12月8日,即美国夏威夷州珍珠港遭日本重创的第二天。在这次事件中,有2403名美国人丧生,1178人受伤,被当时的美国人认为是有史以来最屈辱的经历。随后,美国正式卷入二战,开始了惊心动魄的太平洋战争,并付出了4万多条生命。第二次通栏标题出现于1991年1月18日,是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对伊拉克发动海湾战争的第二天。在由美国及其盟国用高科技武器闪电般打赢的被称作“沙漠风暴”的这场战争中,伊拉克人至少付出了10万条生命,但美国人伤亡无几。而在911事件中,美国遇难和失踪的人数最初被统计为6000多人,到年底确定的死亡人数为近3000人。2002年6月30日,世贸大厦的清理工作正式宣告结束,死亡人数的最终统计结果为2823人。华尔街日报第三次通栏标题发表后25天,即2001年10月7日,美国在阿富汗打响了针对塔利班武装和基地组织的反恐战争。

  由此也可以发现,华尔街日报的三次通栏标题都与战争和血腥事件有关。这多少反映出美国人判断新闻的价值取向,例如普利策奖就一向钟情于战争报道。2002年4月8日评出的14项普利策新闻奖中,有8项是关于911事件及反恐战争的。

  但我此刻关心的是华尔街日报那“可憎”的面孔,因为我对此感到不解。在听完保罗911的惊险故事后,我立刻向他一口气倒出对该报版式的全部疑问,诸如“你们为什么选择这样的版式”“你们的版式有多久未变了”“你们为什么不用新闻图片”“读者喜欢这样的面孔吗”“哪里是贵报的头条”

  听完我的提问,保罗简直开心地笑出声来。他说:“告诉你吧,我们一版的风格有60年未变了,我们的确极少用新闻图片,本报甚至没有摄影记者。但我们有一位图片编辑,他主要负责处理周末版指星期五版,该报没有星期六和星期天版的一些图片。我们的读者已经习惯并喜欢我们的样式,我们每天发行180万份报纸可以说明这一点。头版样式也是我们区别于其他报纸的最明显的表面特征。当然,这种固定的格式也方便排版,几乎不需要每天设计。911事件发生那天,我们就是从新泽西州的办公室将几天前的版式调出来后灌入新内容的,否则我们不会那么快。”

  “至于本报的头条,”他指着面前小圆桌上的报纸说,“不是最左边,也不在最右边,而是左起第二c第三栏这两栏的第一条稿件。”“这么说有两个头条了”我看着冠以“snes”今日新闻,这也是头版最大的标题,但其实是个栏名的并列栏,疑惑地问。他点点头说:“一个是财经新闻的头条,一个是其他新闻的头条。”接下来,保罗详细介绍了华尔街日报版式的来历和缘由。

  华尔街日报的头版有三方面在美国是独一无二的:一是纸型最宽,超过美国所有报纸的宽度与中国报纸相仿,宽达385公分,而纽约时报为34公分,今日美国经过一再压缩,目前最窄,为315公分。该报的栏也宽,两边接近边缘,给人版面容量特大的感觉。二是几乎没有图片该报曾经给“今日新闻”栏加上小刊头插图,但没多久就被认为是浪费空间而取缔了。三是没有破栏或跨栏的标题,所有新闻都在一栏内走完,如果排不完,宁可转版。这一风格是该报前总裁凯西霍加特caseyh一gate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确定的。1945年接替霍加特担任总裁的巴尼基尔格baeygilg一re高度认同这一风格,认为该报应从外表到内里都区别于其他任何报纸。他还认为,财经新闻是最朴实的,财经新闻的读者也最注重实际。对他们来说,内容是最重要的,报纸无需华丽的外表,也不需要靠大字标题去吆喝。

  事实上,华尔街日报头版最受欢迎的内容的确就是保罗所指的那个双头条栏“今日新闻”。这两栏中,左栏是财经新闻,右栏是世界范围的重要新闻,各栏有10多条简短新闻。每条新闻都不加标题,只是开头几个字用黑体,看上去有点像简讯。大约半数新闻文后有提示内页详细报道的页码。据说,这两栏是上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期间创立的,旨在向那些日理万机的企业家们提供一个快捷的信息渠道。首次“今日新闻”就是由后来升任总裁的基尔格撰写的,他当时还是个年轻记者。几十年来,该报保持了最早的风格,由一帮编辑和记者精心编写这两栏的稿件。有时记者采访一天获得的重要新闻,也只能浓缩成几十个字放在头版。只有编辑认为真正值得深入报道的新闻,才被允许写成长篇新闻在内页刊登。

  保罗说,非财经类的重要新闻,很多都不需要作详细报道,留给其他报纸去报吧。但要把这几十个c上百个字的短新闻写好也绝非易事。“我们要求仅凭这短小内容就能抓住读者,或让匆忙的读者仅此一瞥即可知道事情的大概。我们还要求开头几个字就切中要害,让它们起到标题的作用。我们还有一批人每天就哪些新闻有资格入此栏进行磋商。”

  说实话,我原来并不喜欢华尔街日报,它那黑压压的面孔让你不由得产生畏惧心理,担心自己买到报纸不知从何看起,担心大部分文章难以卒读。但后来我渐渐喜欢上了,原因之一就是它有这么两个精编的头条专栏,可以在5分钟之内尽知天下大事。而且,该报头版的其他文章有些也很生动。如左数第一栏的特稿就很有特色。该栏每天刊登一篇一千多字的特稿,从极普通的c看上去并无什么新闻价值的事情入手,以小见大地反映当前经济状况,颇有可读性。如去年7月19日我首次购买该报,即见该栏特稿报道纽约市一位写字楼里的女清洁工,正为家中一大堆帐单发愁。原来,她已无力付清这些帐单,因为尽管纽约去年将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到每小时55美元,她却仍然无法维持一家的基本生活费用。而20年前她干同样的活,最低工资每小时仅45美元,却活得比现在好,从未发生付不起帐单的事。报纸绘声绘色,借此平凡故事反映社会公众及部分官员对新公布的纽约最低工资标准的担忧。这种贴近读者的报道选题和报道手法使该栏成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