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松语文学 > 穿越小说 >走进美国大报最新章节 > 走进美国大报TXT下载
错误举报

正文 第8节

  纸的表现及20多家报纸的号外版;数年前专家已发出警告;现场电视直播使亿万观众目睹灾难。

  二十六版社论和来信版:向美国发动的战争社论;发自恐怖之日来信专辑,当天收到的15篇读者来信,均与恐怖事件有关。

  二十七版评论版:不同的世界评论;耻辱的一天评论;死一般寂静评论;美国的急救电话:911评论。

  我比较当日的华尔街日报c洛杉矶时报c华盛顿邮报和今日美国这四大报纸,没有一家像纽约时报这样报道详细,内容如此周全。这也难怪第二天人们争相购买该报,弄得报社不得不重新印刷以满足供应。相信很多美国人知道,每逢大事,欲求信息之全,非买纽约时报不可。

  纽约时报的超长报道是其长期形成的传统,这种超长报道并不滥用,一般只关注独家新闻和重大事件。只要是独家新闻,哪怕记者只得到原始材料,只要它是其他媒体搞不到的,该报也照搬不误。这一做法深受读者欢迎。如1908年6月独家发表引起激烈争议的共和党政纲,1919年6月以8个版篇幅刊登第一次世界大战合约的全文,1945年发表敦巴顿橡树园会议文件,1945年8月30日以15个版的篇幅刊登长达13万字的珍珠港事件调查报告全文,1947年披露马歇尔计划,1951年5月先后以32版的篇幅刊登“联合”司令麦克阿瑟将军在参议院军事委员会所作的证词,1964年9月累计用48个版的篇幅刊登肯尼迪谋杀案调查报告,1971年刊载五角大楼文件等。

  在突发事件的超长报道方面,也有以下例证:1923年8月于头版以通栏标题刊登沃伦甘梅利尔哈丁alielhardg总统中风去世及卡尔文柯立芝calv一lid继任总统的消息,内页又用6个版报道新老两位总统的生平,成为报界公认的最早的大型专题报道典范;1945年8月7日是星期二,该报当时总版数仅38版,却用了10个整版报道广岛原子弹爆炸的消息,稿件全部来自现场唯一目击记者c该报的威廉劳伦斯e;1963年11月23日,在肯尼迪总统遇刺身亡的第二天,该报推出16版的专题报道,详细记叙事件的始末及现场情况,还包括47幅照片。当然,该报也不是所有重大事件的报道都占尽先机,如对“水门事件”的报道就落在华盛顿邮报后面。

  六c千人编辑部与优厚的员工待遇

  应我要求,雷恩斯介绍了该报编辑部的组织架构和运行情况。不出我所料,支撑纽约时报每日沉甸甸内容的是一支专业性很强c人员众多的采编队伍。雷恩斯告诉我说,该报全班人马约5000人,其中编辑记者约1100人,包括60名普利策奖获得者。这些编辑记者60在纽约市,40在外地和国外。编辑部下面大大小小的部门有大约15个,另设11个驻外记者站或分社,其中的华盛顿分社最为庞大,约50人。据了解,尽管美国报纸的版面数量普遍很多,但编辑部人数超过1000人的只有两家报纸:一个是纽约时报,另一个是洛杉矶时报。列为全国第四大报的洛杉矶时报在很多方面似乎都向纽约时报看齐,这一点我们后面将专门谈到。

  纽约时报的编辑部主要设在三楼宽敞的新闻室,总编辑的办公室也在这一层。副刊和星期天刊的部门大部分在八楼。在这两层楼里办公的1100人是在怎样一个架构下运作起来的呢这是我很感兴趣的一个问题。据观察,该报的编辑部实行的是以分类组合c采编合一为主的体制。在这种体制下,编辑部被分成新闻和副刊两大类,各大类下又按报道的内容分为部或组,如新闻类的本市新闻部c国内新闻部和财经部等,副刊类的科学部c星期天刊部等。在这些部门里,编辑和记者“合署办公”,主编相当于部主任。主编和编辑对记者有绝对指挥权,记者采访的稿件主要在本部门的版面落地生根,重要的可上要闻版,但也由本部主编或编辑审改签发。但在个别部门,也实行采编分开,如版面编辑部,其职责有点像中国报纸的总编室,专门负责稿件的文字修饰和版面的设计拼装,里面是清一色文字编辑,没有记者;还有一个特别报道部,由主编临时从各部调动记者投入重点报道,其职责类似中国一些报纸的机动记者部,除了主编,全是记者。另外,该报从事写作这一职业的人员分为三类,一类在新闻部门工作,被称作记者;一类在副刊部门工作,被称为作家er,还有一类在社论c评论等部门工作或在新闻部门从事评论写作,被称为专栏作家或评论员。

  由于没有现成完整的资料,我只好反复询问,包括后来询问该报企业发展部高级主任约翰戴利。最后,我终于基本弄清楚该报编辑部的人员编制和分布,尽管不一定十分准确:

  新闻方面高层负责人依次为:总编辑现为雷恩斯,执行总编以上2人各设秘书或助理1人,副执行总编编制2人,现为1人,助理执行总编7人,协调副执行总编asciatenagdit一r,3人,高级新闻编辑,图片主编。

  需要说明的是,asciatenagdit一r这个头衔,如单独领会似应译为副执行总编,该排在助理执行总编之上,但雷恩斯却告诉我他们的地位在助理执行总编之下,故不能翻译成副职。这个职位可兼任部门实职,也有只负责各部门协调的,所以我试译为协调副执行总编。美国其他一些大报也设有此职。

  各部门:

  图书信息中心,设主任1人,资料员及研究人员约30人;

  新闻办公室,负责编辑部的总务c人事c办公用品供应c秘书的管理等,由一名协调执行总编负责,设高级经理c各部门事务经理c人事经理各1人;

  社论版,设主编1人直接归发行人领导,并配行政助理1人,副主编1人配行政助理1人,助理副主编2人,社论委员8人;

  评论版,归社论版主编领导,另设主编1人,来信编辑2人,国际事务评论家1人,其他专栏评论家5人,文化和社会专栏评论家1人,自由专栏评论家1人;

  国内新闻部,设正副主编各1人,白班编辑c夜班编辑c周末版编辑各1人,助理编辑1人,宗教记者2人,社会政策记者1人,另设国内教育版纽约时报十分重视文化教育,相应力量的配备也很强大,含正副主编各1人,记者6人;

  国际部,设正副主编各1人,助理主编2人,另设驻联合国记者站,含首席记者和记者各1人;

  大都市新闻部,设主编1人配行政助理1人,副主编1人,地方版编辑2人,助理编辑2人,任务编辑1人负责向记者分配任务,企业和周末版编辑各1人,专栏作家3人,记者23人,另设驻警察局c纽约州首府c市政厅c纽约市各区及附近重要城市记者站11个,各含首席记者1人,普通记者1~2人;

  版面设计部负责除头版以外的其他各版的设计组版,设主编1人,副主编1人,助理主编1人,拼版编辑及美术设计和图标设计员40余人;

  经济部,设正副主编各1人,任务编辑1人主要负责向记者分配和下达采访任务,夜班编辑1人,其他编辑5人,分别负责世界经济c市场c媒体经济c劳务市场c网络等版面,专栏作家4人,记者19人,分别负责消费c经济c能源c食品c工业与环境c保险c媒体与娱乐c兼并c证券c税务c技术c电信c华尔街等领域新闻和调查性报道,另设技术版,含主编1人c技术版编辑1人及记者4人;

  文化部,设正副主编及助理主编各1人,编辑2人,图书c艺术c音乐c舞蹈c建筑c电影c电视c剧院c儿童c餐馆等领域评论家25人其中仅音乐评论家就有6人,分别负责古典音乐c流行音乐c国内音乐,记者16人有的兼专栏作家;

  科学与健康部,设科学主编1人,编辑2人,专栏作家2人,科学作家3人;

  社会事务部,设主编1人,记者若干;

  特别报道部,负责调查性报道,设主编1人,记者可从各部临时借调;

  体育部,设主编1人配秘书1人,副主编2人,图片编辑3人,助理编辑2人,企业编辑1人,专栏作家11人,记者24人;

  副刊部,设正副主编各1人,时尚c人物等评论家c专栏作家c记者共6人;另设饮食版,含正副主编各1人c专栏作家及记者6人;设房地产版,主编由副刊部主编兼任,副主编和助理主编c编辑各1人,记者5人;设星期天时尚版,副刊部副主编兼该版主编,副主编1人,专栏作家和摄影记者各1人;设电子科技版,负责消费类科技,含正副主编各人,专栏作家及记者5人;设劳务市场版,含主编1人,专栏作家和记者各1人;

  摄影部,设主编1人,副主编1人,摄影记者29人;

  网络公司,负责纽约时报网站,设正副总经理及助理总经理各1人,主编1人,执行主编1人,编辑5人,各领域制作人24人;另设今日纽约组,负责在网上发布关于纽约市艺术c娱乐c餐饮c购物c运动c休闲c事件等指南性资料,设经理和编辑各1人,制作人3人;

  星期天刊部,负责编辑出版星期天刊除新闻以外的各种内容,设14个小组版,含各组正副主编及采编人员共84人;

  国内各地分社或记者站,共11个,其中以华盛顿分社最为庞大:设主任1人,主编1人,副主编1人,白班编辑c夜班编辑c周末编辑c国际编辑各1人,经理1人,首席记者4人,任务记者1人负责值班并分配采访任务,普通记者35人。国外分社或记者站,共24个,约50多人。

  另外,纽约时报编辑部员工的待遇十分优厚,居全国各报之首。在我的要求下,雷恩斯透露很多报纸不愿透露员工收入情况说,该报记者的底薪是每年75,000美元,同样资历的编辑比记者略高。这是相当高的待遇了,比同处一城的老牌报纸纽约邮报记者收入高一倍,相当于美国收入最高的华文报纸世界日报的3倍,是侨报等其他大部分华文报纸记者收入的5倍均与新记者相比。在美国,家庭年收入达5万美元,即列入中产阶级,而美国能拿到年薪5万元的个人不到10。刚被聘为正教授的大学教师,收入也仅5万元左右,在不少公立大学还不到这个数。换句话说,家中只要有一人在纽约时报编辑部工作,即可保持富裕生活水准,包括可买下30万美元左右的别墅当然是分期付款和到任何地方度假。

  但招聘采编人员的条件很苛刻,其中一条是在新闻岗位上工作过5年以上。这一规定,客观上形成了该报在全国范围层层选拔人才的机制。现在美国很多大报或著名报纸的编辑部都不从高校直接聘人,哪怕你有博士头衔。一般来说,像纽约时报c华盛顿邮报the一resun等大城市主要报纸,也要求3年以上新闻工作经历。新闻学院的学生无论怎么热爱纽约时报,也只得从最基层的报纸做起。

  据说,很多美国地方报纸的记者甚至将进入纽约时报作为自己一生的追求。不过,对特殊人才的争夺,也常使报纸打破常规。一些干将,特别是在著名大报工作的骨干,常成为各报争夺的对象,因而流动性也较大,这些骨干有的也往往恃才傲物,对自己的身价了如指掌,动辄以跳槽吓人。华尔街日报前总裁基尔格在任该报驻华盛顿办事处主任时,与纽约总部的主编格里木关系不和,认为他总是无端为华盛顿的稿件设置障碍。有一次,基尔格手下一位记者写了一篇题为为什么罗斯福要扩大最高法庭的专栏稿件,基尔格审改完稿件正满心欢喜地打算回家,谁知电报机响了,纸带上出现“你的稿件退回。太过松散。纽约格里木。”基尔格尔马上拨电话找他理论,但格里木拒不接听。一怒之下,基尔格直接打电话给总裁何格特:“何格特,我是基尔格。很对不起,我没时间解释,不过,除非我的社论稿明天在第六栏见报,否则下星期一到纽约时报来找我。”9总裁不愿为此丧失一员大将,只好说服格里木将这篇稿件按时在指定位置刊登,并让他们二人取得协议,由华盛顿办事处派一位专人在纽约编辑文稿。

  七c“我们并不总支持民主党”

  在上述部门里,社论部是一个特殊的部门。这个部门的主编,从地位上讲与总编辑相当,他不受总编辑节制而直接归发行人领导。但从权力来看,他就比总编辑小得多,仅管辖数十人和几个版。这种将新闻与评论严格分开的做法,在美国被很多报纸采用,如华盛顿邮报c洛杉矶时报等。据介绍,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使新闻更加客观公正,使评论更加自主。根据美国报纸通行的游戏规则,新闻是客观的,由客观世界决定,而社论是主观的,必须体现报纸的立场。将两者分开,有助于更好地划清客观与主观的界限。

  因此,在纽约时报,总编辑不过问社论部的事,也不参加社论委员会的会议,而社论版主编也不参加新闻部门的编前会,更不会对新闻采访指手划脚。不过,两边的人员流动却是经常的,该报不少评论员就曾经是资深记者,获得过普利策奖的名记者也大有人在。雷恩斯在当总编辑之前,就是社论版主编。由社论版主编调任总编辑的,雷恩斯并非第一人。美国著名报纸的社论和评论版还强调与各类利益集团划清界线,具体表现就是社论版和评论版绝不刊登任何广告。

  在我看来,纽约时报的社论版与该报其他版庄重而不温不火的基调有所不同。它所刊登的社论常常对时事政治进行尖刻的点评。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在我第一次访问该报前不久,布什总统在阿富汗战火正酣时,突然于某日下午发表谈话透露,将考虑对伊拉克动武,因为有迹象表明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与的恐怖组织有联系。后来人们可以看出,小布什与当初发动海湾战争的老布什总统一样,始终将萨达姆政权视为眼中钉,意欲尽早拔除而后快。谁知,就在小布什总统发表这番语气暧昧的讲话后的第二天,纽约时报立即在社论版头条位置刊出社论,题为在不适当的时候做出的不适当的决定英文标题已记不准确,严斥布什讲话。社论第一段即语出惊人,大意为:布什政府若在眼下打击恐怖组织的关键时刻扩大范围去攻打伊拉克,将犯下严重错误。此时考虑这一问题,既选错了时间,也选错了对象,云云。文章分析了当前的形势,并论述了攻打伊拉克之谬误,言辞犀利,毫不含糊。后来事态的发展,证明纽约时报的观点是正确的:直至今年4月阿富汗战争告一段落后,美国正式联络欧洲盟国表示要对伊拉克动武,却仍未得到阿拉伯国家的支持没有阿拉伯国家的支持,美国决不敢对伊拉克轻举妄动,以至副总统切尼中东之行的重点不得不从说服阿拉伯国家支持打击伊拉克转移到调停巴以冲突上来。换句话说,即使在布什当初发表那番谈话后的半年,打击伊拉克的时机仍未成熟。

  后来我在其他社论中也多次感受到纽约时报社论版咄咄逼人的口气。最近的一个例子发生在美国国防部向国会提交“核态势评估”的秘密报告刚刚被舆论披露时。这份报告将一些国家列入危险国家,将包括中国在内的主权国家置于导弹瞄准范围,并声称必要时可实施先发制人的核袭击,在国际社会引起强烈反响。报告披露后不久,即2002年3月12日,纽约时报刊出社论,强烈谴责国防部的这一做法,指出报告“破坏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其降低美国使用核武器限制条件的做法是“不顾后果的愚蠢”行为。社论说,如果别的国家计划发展新型核武器,并考虑对一些无核国家实施先发制人的攻击,华盛顿就会将该国列为危险的“无赖国家”。但上周末公开的五角大楼评估报告却建议美国自己这样做。社论继续说,五角大楼的评估报告降低了美国使用核武器的条件,破坏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是错误的。在美国的核武器库中增添新型核武器需要恢复核试验,这就意味着美国要放弃自愿暂停核试验的承诺。10

  据了解,该报早期的社论原是相当温和的。老发行人奥克斯反对社论对时局说三道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行将结束时,该报在一篇语气温和的社论中主张接受奥地利人的和平建议,不料第二天报社即收到3000封抗议电报,称该报向敌人举起了白旗,讥讽报纸拿了奥地利金币奥地利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侵略国和战败国,是美英法等国的进攻对象笔者。奥克斯在压力下甚至想辞职,并一度打算取消社论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该报在发行人苏兹贝格的主持下一改社论的中庸平和,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参与政治,报纸成为世界反法西斯的舆论中心。此后,该报社论版就愈发放言无忌,甚至被人指责为傲慢自负。

  面对雷恩斯这位前社论版主编,我有意提到这个问题,并阐述了自己对前述关于攻打伊拉克那篇社论的看法。于是我们之间有如下对话:

  笔者:“你们的社论很厉害,听说白宫官员都不得不每天读你们的文章,并受你们的影响。是这样吗”

  雷恩斯:“我想我们的社论对政策会有一些影响,官员们也会注意我们的社论。但在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