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节
1931年奥兰多前哨早报收购记者星报,马丁安德森rtandersen受聘来到奥兰多管理这两份报纸;
1945年安德森买下上述两份报纸;
1951年两报搬入北奥兰治大道的新印刷厂;
1960年印刷厂扩建一倍;
1965年安德森将两报卖给芝加哥的论坛公司;
1966年安德森退休,威廉科诺默斯n一s被任命总编辑和发行人;
1973年两报合并为一份日报,取名前哨星报;
1976年查尔斯t布朗贝克charletbruack被任命总裁,詹姆斯d斯夸厄斯jasdsires被任命总编辑;
1981年哈罗德r利芬道尔har一ldtlifvendahl成为总裁和发行人,报社投资28亿美元建立印务中心;
1982年戴维伯金davidburg担任总编辑,报纸更名为现名奥兰多前哨报;
1985年约翰海勒担任总编辑;
1988年投资3500万美元的印刷厂扩建完成,报纸获得第一个普利策奖;
1990年报社位于湖县的印刷新址落成,从此可以满足广告商印刷“直邮广告”的需求;
1993年约翰p普尔纳j一hnppueer担任总裁c首席执行官和发行人,报纸获得第二个普利策奖;
1994年开通首个互联网站;
1996年创办黑人之声互联网站;
1997年在互联网上创办奥兰多数码城,创办24小时有线电视新闻台;
1998年创建为企业家和商务旅行者服务的网站日志;
1999年创办为西裔服务的星期天副刊,创办发行14,000份的旅行指南;
2000年报纸获得第三个普利策奖,凯瑟琳沃尔兹kathleen一thyfrankl被任命总编辑。
所有这些资料的封面,都印有“奥兰多市场成功手册”t一一lsf一rsuarket字样。
我们的谈话一直延续到中午12时,阿什莉邀我共进午餐。在餐桌上,我们继续交谈。我谈及自己感觉到南方人似乎比北方人和善好客。她立刻赞同,说她在纽约住过较长时间,也常去芝加哥和波士顿等大城市,那里的人远没有佛罗里达人那么友好,很有些咄咄逼人的味道。一般说来,越往南方人们越亲切。我问为什么,她说很难解释,也许是北部居民生存压力大c竞争激烈和各国移民多的缘故吧。
当谈起我正在开展的一个课题时,她突然问:
“你和西北大学的媒体管理研究中心谈过吗就是芝加哥那个西北大学。”
“没有,西北大学是很著名的学校,但我没听说这个中心。”
“你今后如果去芝加哥,一定要去这个中心。它曾经叫报业管理研究中心,正好合你的课题啊,”她热情地建议道。“我有一个朋友叫马克,在那里当主任。他是个很好的人,你和他交谈会很愉快。我手头没有他的电话,但我会从网上传给你,如果需要的话。西北大学就在城市的北部,它有商学院和新闻学院。”
“当然需要,太谢谢你了”我为这意外的收获欢喜不迭。后来我果然访问了那个研究中心,和马克主任交谈甚欢,那是后话。
五c美国报纸的中国情结
在和伯西亚的谈话中我发现,奥兰多前哨报较为关注中国大陆的情况。例如今天的社论委员会会议就考虑将中国吸收私营企业主入党作为社论题目,而伯西亚去年曾专程去中国采访。作为一家地方报纸,其眼界之宽,值得敬佩。我曾和他谈起他的中国之行。
他是去年4月受美国全国社论作家联合会的资助去中国旅行的。这个时间距他获得普利策奖正好一周年,可以想象其踌躇满志的心情。据他介绍,在中国期间,他访问了“各层次”的政府官员,与西方国家政府和经济组织在中国的代表交谈,还会见了中国的经济学家c新闻工作者c企业家,并向大c中学校的师生作了演讲,经历可谓相当丰富。回来后,他写了多篇报道,奥兰多前哨报2001年6月10日在星期天评论板块的封面刊登了其中三篇,并加了带大幅彩色插图的大字标题:中国改革之风thehancha。他给了我这期报纸,打开一看,这三篇文章中第一篇为中国的未来蕴含着各种机会和可能性,第二篇为不同文化视点导致美中关系复杂,第三篇为上海的复苏显示一座城市企图挽回失去的时间。三篇文章都很长,分别转至第四c第五和第六版,总共占去两个整版面积。文章做了很多分析,有些未必准确,或有失偏颇,如第一篇文章对中国未来的分析。但总体来看,他掌握了很多情况,引述了很多观点,信息量丰富,有助于加深美国人对中国的了解。
这期报纸的内页还刊登了他写的另一篇占据半个版的文章,题为由旅游转向高科技一个熟悉的话题。文章写了伯西亚在西安采访时的感受,说当地人不甘心仅靠旅游景点赚钱,希望经济实现多元化,最好在高科技方面迈出坚实的步伐。他认为这一意愿和奥兰多很类似。奥兰多也是靠旅游景区和主题公园发展的,这里的政府和企业家也希望经济能够多元化,更希望在高科技领域取得突破。事实上,奥兰多靠近肯尼迪航中心,航天工业的相关产业会较好地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所以伯西亚说由旅游转向高科技是“一个熟悉的话题”。同一天该报还有其他作者写的一些关于中国的文章。如第三版有一篇头条评论为中国会因脆弱的自由而衰落,这就比较“负面”,也是美国报纸喜欢搞的平衡术,正面评论多了,就来点负面的。文章开头即称:“美国记者在挖掘让民众知情的新闻时享有极大的自由。当然,有时民众宁可不知道某些新闻。有时记者不得不报道的内容实际上伤害或打扰了读者。但我们的先辈们明白,一个自由的社会要想维持下去,所有不同观点,哪怕是令人沮丧的观点,都应该公平发表。正因为这样,先辈们写下了宪法第一修正案,用来保护新闻不受政府的干涉。”接着,这位作者批评了中国政府对报纸的管制。这是一篇与中国社会主义新闻原则格格不入的文章,当然代表了很多美国同行的观点。但按照“莫谈政治”的自我约束,我避开与伯西亚谈这类话题。我知道,就在一个多月前,他和我的一位同行就此话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后来我在美国各报跑了一圈后发现,关心中国状况的报纸,不独奥兰多前哨报。几乎我到过的所有报纸,都经常甚至大量地刊登有关中国的消息c通讯和评论。这里仅举我访问各报当天看到的情况为例。
7月3日访问圣彼得堡时报时,在我索要的该报最近的星期天刊中,即见该报在国际版刊登华盛顿邮报提供的报道,题为中国接受美国关于加入t一的条件。消息导语称:“美国和中国昨天宣布,双方就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一些问题达成协议,从而为中国成为该组织成员铺平了道路。”显然,当天华盛顿邮报也有此消息。
在7月2日对奥兰多前哨报的访问中,我见到当天报纸在a3版,也即美国人所谓“第二头版”sendfr一ntpa上,赫然有中国接受企业家的新闻。导语如下:“中国国家主席星期天即昨天笔者宣布,中国将允许私营企业主成为员。这是在意识到企业家们在国家未来发展中日益重要的作用时做出的最新决策。”在接下来的段落里,消息继续说:“江作为领袖,是在人民大会堂庆祝诞生80周年的讲话时做出上述宣布的。这是两个月来对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作大肆宣传后的一个惊人结果。”一查消息出处,还是来自华盛顿邮报新闻社。佛罗里达州的报纸比较喜欢用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这两家大报新闻社的稿,相对较少用美联社的稿件。
8月13日访问芝加哥太阳时报es时,该报给我的最近一期星期天刊7月22日的a叠新闻版用了两个整版篇幅,以横跨两版的大通栏标题中国的稀有鹤类与它们的美国朋友,刊登了该报记者的专题报道,讲述了中国云贵高原草海自然保护区保护野生鹤鸟的故事。该文虽然讲到美国一些动物保护专家前往协助的事迹,但刊登的6幅图片,除一幅丹顶鹤照片和一幅保护区位置图外,其余4幅大幅照片全部是关于当地农民的,尤以一农户全家4口人的合影最为抢眼。照片上两位年轻夫妇满足的微笑和两个孩子天真无邪的目光,加重了这两版内容的中国味道。
8月14日访问芝加哥论坛报和该报媒体关系经理比厄里格谈话时,他特别谈到该报对中国的报道,说该报对中国的报道不仅较多,而且客观全面;不仅新闻方面的报道量大,在社论评论方面也经常列入选题。他向我出示了几份该报近期对中国重点评论的网络版,如7月1日该报在星期天刊评论版以一个我们知之甚少的中国为题,用数千字的篇幅讲述中国改革开放的全面情况,小标题分别为“现代c大型c自豪”,“经济改革”,“大陆生意人”,“自知之明”,“人们感觉良好”,内容丰富有趣,里面提到,主要观点认为北京和台湾的未来关系,关键看香港的发展,6月13日的社论自由贸易的一道亮色abrighterdayf一rfreetrade,主要观点认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将成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自由贸易的桥梁,等等。
8月16日到访底特律新闻thedetr一itnes的当天,该报在a叠第三版头条位置刊登一则中国新闻,标题占据3栏:台湾人在中国大陆找到事业和财富,副标题为新到大陆的台湾人投资数十亿美元,创造300万工作岗位。报道说,“台湾商人无视导弹防御计划和潜水艇问题,也不顾北京和台北政府之间如何敌对,他们对大陆热爱有加,特别是对上海。据估计,目前台湾2200万人口中,大约有80万人在大陆工作,其中多达30万人在上海,这座中国新的梦幻城市。”文章又说:“台湾不明朗的经济前景是促使商人北移的主要原因,如台湾的失业率创16年最高,达4;台湾股市市值损失40;对台湾总统的管理信心大幅下挫,等等。今年4月台湾一项调查显示,64被调查者都有意愿到大陆开创事业或在那里工作。这个数字是一年前的同类调查数据的8倍。”这篇报道还在标题下专辟一栏放置背景资料,题为岛民外流,列举了“在过去的30年里,台湾掀起的三次移民潮”:第一次是“在1971年台湾被迫将在联合国的席位让位于中国之后,移民主要目标北美洲”;第二次“是1979年,华盛顿与北京建立正式外交关系后,移民目标北美洲”;第三次“是2000年,在台湾民主选举总统c的当选结束了50年的一党统治之后,经济出现滑坡,移民主要目标中国大陆”。这篇报告是洛杉矶时报提供的,可以肯定该报也会在同一天刊载此文。
8月24日访问波士顿环球报的当天,该报a8版的头条文章是中国承认艾滋病患者猛增chaadtsbigriseaids,用了近2000字报道中国艾滋病蔓延的情况。这算是一条“报忧”的稿件。
10月23日访问巴尔的摩太阳报时,见该报在a叠第23版评论版刊出占4栏宽标题的中国问题评论,题为西方门前打仗中国感到不安。评论第一段说:“中国对美国反恐战争策略性的c有限度的支持,已经得到美国国内广泛的尊敬。”接着,文章另起一段将话锋一转:“但是,尽管中国与美国有一些共同的敌人,但从深层次来看,中国对美事力量在其后院的运作感到越来越不安。”这篇评论还配了龙和鹰互相怒目而视的漫画插图,文图面积超过四分之一版。
10月25日访问费城问讯报时,该报当天a叠第二版刊出保罗就有关失误向中国道歉的报道,占3栏。报道的导语称:“教皇保罗二世昨天向中国伸出橄榄枝,就殖民历史阐述中的错误表示歉意并希望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这篇消息的背景是梵蒂冈此前就历史上西方神职人员在中国的作用作了不符合事实的阐述,并称中国有800万人忠于教皇并秘密进行礼拜活动。对此中国政府表示强烈不满并予以坚决驳斥。
12月12日我第三次访问纽约时报时,见一份报纸12月5日头版刊登题为中国正努力使器官捐献法制化的报道,介绍中国目前在器官移植方面的进展和存在的问题。报道篇幅较长,转文至a14版,共占四分之一版。同日,见前一天12月11日报纸头版再次刊登中国新闻,题为中国农村艾滋病蔓延迅速,导语称:“正当中国中央政府对艾滋病人数增长问题采取公开化的透明政策时,很多地方政府对此类问题却讳莫如深,对病人需求不愿理睬。”这篇配有彩色图片的报道也很长,转文至a16版。
今年1月25日,当我再次与华尔街日报执行总编辑的秘书联系时,该报当天在a10版头条位置刊登题为中国人的言论向台湾示好,副标题为外交政策负责人称北京有可能接纳台湾执政党。报道称:“中国高级外交官员暗示北京可能愿意接纳台湾执政党,这一表示将舒缓目前两岸的紧张关系。在北京昨天一个会议上,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说,台湾民进党中只有极少数人真正在致力于将台湾出去,他邀请绝大多数人来大陆访问。”和该报其他重要报道一样,这篇报告配发了钱其琛和的“钢笔画”肖像。同日,该报在国际板块头版刊登3栏报道,题为飞机事件调查涉及解放军。报道称前段时间暴露的中国向美国购买的总统专机装有大量窃听装置的事件,正在深入调查中,有可能涉及参与这宗交易的军方人士,云云。
总之,穿行于美国报界,有关中国的报道可谓不绝于耳。有一次我索性用自己纽约公共图书馆借书证的号码登陆该馆的一个网站,查阅各报中国报道的数量,结果是:据不完全统计,自1999年1月至2001年12月,美国各报刊发的有关中国的报道达1万多篇,其中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一周内,华尔街日报c洛杉矶时报c华盛顿邮报和今日美国4家报纸就刊发中国报道38篇。
依我所见,美国媒体的中国报道热至少给我留下三个印象:一是中国的崛起正引起越来越多的美国读者的关注,各报正努力满足读者的这一“知情权”;二是这些报道反衬出美国公众对中国的了解还太少,中国目前社会任何现状的披露,都可能成为“新闻”我在美国期间,处处感到美国人对中国之了解程度远远低于中国人对美国的了解。有一次我带着数码摄像机到教室,任课的美国教授课前闲聊时问我这个摄像机花了多少钱。我说是1998年在香港买的,当时是最好的索尼机,花费港币15000元,接近2000美元。她听了大吃一惊,说我一定属于中国最富有的阶层。我忙解释说中国城市中拥有数码摄像机的人很多,他们和我一样都是普通工薪阶层人士,只因喜好这个,才舍得在上面花钱。我所在的城市,花二三万美元买私家小轿车的也至少数以千计。她听后更加吃惊,摇摇头,做了一个难以置信的表情。另注:去年美国境内数码摄像机的最高价格为1500美元;三是就我所见到的中国报道,并没有明显的“妖魔化中国”的倾向,上面列举的10多篇报道都是到各报采访时撞上的,没有刻意挑选,报纸也有一定代表性,某种意义上也可视为一种抽样调查吧。
第八章圣彼得堡时报
佛州大报特立独行
坚守贞操誓不卖身
圣彼得堡时报,创刊于1884年,自称是佛州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曾被时代周刊评为全美10大日报。该报最大特点是运作,不属于任何报团,这在当今美国大型日报中是极为罕见的,其控股权被该报创始人交给自己创办的新闻学校。该报售价也最廉,仅25美分一份。2001年3月至9月平日刊平均发行333,250份居全国第二十七;星期日刊发行421,585份,居全国第二十九;冬季最多发行近500,000。
一c海湾名城有如仙境
将这家中国人很少听说过的报纸列入采访对象,不仅仅因为它是美国排行前30名并在华盛顿特区以南的南方诸州中享有盛名,而主要因为它是一份罕见的大报,这在当今美国大报几乎悉数归报团所有的形势下,十分难得。
2001年7月3日一早,我驾车从佛罗里达州的奥兰多市出发,目的地正是这个州的另一座重要城市圣彼得堡市。
两个城市相距不远,走高速公路约一个半小时车程,相当于深圳至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
1945年安德森买下上述两份报纸;
1951年两报搬入北奥兰治大道的新印刷厂;
1960年印刷厂扩建一倍;
1965年安德森将两报卖给芝加哥的论坛公司;
1966年安德森退休,威廉科诺默斯n一s被任命总编辑和发行人;
1973年两报合并为一份日报,取名前哨星报;
1976年查尔斯t布朗贝克charletbruack被任命总裁,詹姆斯d斯夸厄斯jasdsires被任命总编辑;
1981年哈罗德r利芬道尔har一ldtlifvendahl成为总裁和发行人,报社投资28亿美元建立印务中心;
1982年戴维伯金davidburg担任总编辑,报纸更名为现名奥兰多前哨报;
1985年约翰海勒担任总编辑;
1988年投资3500万美元的印刷厂扩建完成,报纸获得第一个普利策奖;
1990年报社位于湖县的印刷新址落成,从此可以满足广告商印刷“直邮广告”的需求;
1993年约翰p普尔纳j一hnppueer担任总裁c首席执行官和发行人,报纸获得第二个普利策奖;
1994年开通首个互联网站;
1996年创办黑人之声互联网站;
1997年在互联网上创办奥兰多数码城,创办24小时有线电视新闻台;
1998年创建为企业家和商务旅行者服务的网站日志;
1999年创办为西裔服务的星期天副刊,创办发行14,000份的旅行指南;
2000年报纸获得第三个普利策奖,凯瑟琳沃尔兹kathleen一thyfrankl被任命总编辑。
所有这些资料的封面,都印有“奥兰多市场成功手册”t一一lsf一rsuarket字样。
我们的谈话一直延续到中午12时,阿什莉邀我共进午餐。在餐桌上,我们继续交谈。我谈及自己感觉到南方人似乎比北方人和善好客。她立刻赞同,说她在纽约住过较长时间,也常去芝加哥和波士顿等大城市,那里的人远没有佛罗里达人那么友好,很有些咄咄逼人的味道。一般说来,越往南方人们越亲切。我问为什么,她说很难解释,也许是北部居民生存压力大c竞争激烈和各国移民多的缘故吧。
当谈起我正在开展的一个课题时,她突然问:
“你和西北大学的媒体管理研究中心谈过吗就是芝加哥那个西北大学。”
“没有,西北大学是很著名的学校,但我没听说这个中心。”
“你今后如果去芝加哥,一定要去这个中心。它曾经叫报业管理研究中心,正好合你的课题啊,”她热情地建议道。“我有一个朋友叫马克,在那里当主任。他是个很好的人,你和他交谈会很愉快。我手头没有他的电话,但我会从网上传给你,如果需要的话。西北大学就在城市的北部,它有商学院和新闻学院。”
“当然需要,太谢谢你了”我为这意外的收获欢喜不迭。后来我果然访问了那个研究中心,和马克主任交谈甚欢,那是后话。
五c美国报纸的中国情结
在和伯西亚的谈话中我发现,奥兰多前哨报较为关注中国大陆的情况。例如今天的社论委员会会议就考虑将中国吸收私营企业主入党作为社论题目,而伯西亚去年曾专程去中国采访。作为一家地方报纸,其眼界之宽,值得敬佩。我曾和他谈起他的中国之行。
他是去年4月受美国全国社论作家联合会的资助去中国旅行的。这个时间距他获得普利策奖正好一周年,可以想象其踌躇满志的心情。据他介绍,在中国期间,他访问了“各层次”的政府官员,与西方国家政府和经济组织在中国的代表交谈,还会见了中国的经济学家c新闻工作者c企业家,并向大c中学校的师生作了演讲,经历可谓相当丰富。回来后,他写了多篇报道,奥兰多前哨报2001年6月10日在星期天评论板块的封面刊登了其中三篇,并加了带大幅彩色插图的大字标题:中国改革之风thehancha。他给了我这期报纸,打开一看,这三篇文章中第一篇为中国的未来蕴含着各种机会和可能性,第二篇为不同文化视点导致美中关系复杂,第三篇为上海的复苏显示一座城市企图挽回失去的时间。三篇文章都很长,分别转至第四c第五和第六版,总共占去两个整版面积。文章做了很多分析,有些未必准确,或有失偏颇,如第一篇文章对中国未来的分析。但总体来看,他掌握了很多情况,引述了很多观点,信息量丰富,有助于加深美国人对中国的了解。
这期报纸的内页还刊登了他写的另一篇占据半个版的文章,题为由旅游转向高科技一个熟悉的话题。文章写了伯西亚在西安采访时的感受,说当地人不甘心仅靠旅游景点赚钱,希望经济实现多元化,最好在高科技方面迈出坚实的步伐。他认为这一意愿和奥兰多很类似。奥兰多也是靠旅游景区和主题公园发展的,这里的政府和企业家也希望经济能够多元化,更希望在高科技领域取得突破。事实上,奥兰多靠近肯尼迪航中心,航天工业的相关产业会较好地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所以伯西亚说由旅游转向高科技是“一个熟悉的话题”。同一天该报还有其他作者写的一些关于中国的文章。如第三版有一篇头条评论为中国会因脆弱的自由而衰落,这就比较“负面”,也是美国报纸喜欢搞的平衡术,正面评论多了,就来点负面的。文章开头即称:“美国记者在挖掘让民众知情的新闻时享有极大的自由。当然,有时民众宁可不知道某些新闻。有时记者不得不报道的内容实际上伤害或打扰了读者。但我们的先辈们明白,一个自由的社会要想维持下去,所有不同观点,哪怕是令人沮丧的观点,都应该公平发表。正因为这样,先辈们写下了宪法第一修正案,用来保护新闻不受政府的干涉。”接着,这位作者批评了中国政府对报纸的管制。这是一篇与中国社会主义新闻原则格格不入的文章,当然代表了很多美国同行的观点。但按照“莫谈政治”的自我约束,我避开与伯西亚谈这类话题。我知道,就在一个多月前,他和我的一位同行就此话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后来我在美国各报跑了一圈后发现,关心中国状况的报纸,不独奥兰多前哨报。几乎我到过的所有报纸,都经常甚至大量地刊登有关中国的消息c通讯和评论。这里仅举我访问各报当天看到的情况为例。
7月3日访问圣彼得堡时报时,在我索要的该报最近的星期天刊中,即见该报在国际版刊登华盛顿邮报提供的报道,题为中国接受美国关于加入t一的条件。消息导语称:“美国和中国昨天宣布,双方就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一些问题达成协议,从而为中国成为该组织成员铺平了道路。”显然,当天华盛顿邮报也有此消息。
在7月2日对奥兰多前哨报的访问中,我见到当天报纸在a3版,也即美国人所谓“第二头版”sendfr一ntpa上,赫然有中国接受企业家的新闻。导语如下:“中国国家主席星期天即昨天笔者宣布,中国将允许私营企业主成为员。这是在意识到企业家们在国家未来发展中日益重要的作用时做出的最新决策。”在接下来的段落里,消息继续说:“江作为领袖,是在人民大会堂庆祝诞生80周年的讲话时做出上述宣布的。这是两个月来对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作大肆宣传后的一个惊人结果。”一查消息出处,还是来自华盛顿邮报新闻社。佛罗里达州的报纸比较喜欢用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这两家大报新闻社的稿,相对较少用美联社的稿件。
8月13日访问芝加哥太阳时报es时,该报给我的最近一期星期天刊7月22日的a叠新闻版用了两个整版篇幅,以横跨两版的大通栏标题中国的稀有鹤类与它们的美国朋友,刊登了该报记者的专题报道,讲述了中国云贵高原草海自然保护区保护野生鹤鸟的故事。该文虽然讲到美国一些动物保护专家前往协助的事迹,但刊登的6幅图片,除一幅丹顶鹤照片和一幅保护区位置图外,其余4幅大幅照片全部是关于当地农民的,尤以一农户全家4口人的合影最为抢眼。照片上两位年轻夫妇满足的微笑和两个孩子天真无邪的目光,加重了这两版内容的中国味道。
8月14日访问芝加哥论坛报和该报媒体关系经理比厄里格谈话时,他特别谈到该报对中国的报道,说该报对中国的报道不仅较多,而且客观全面;不仅新闻方面的报道量大,在社论评论方面也经常列入选题。他向我出示了几份该报近期对中国重点评论的网络版,如7月1日该报在星期天刊评论版以一个我们知之甚少的中国为题,用数千字的篇幅讲述中国改革开放的全面情况,小标题分别为“现代c大型c自豪”,“经济改革”,“大陆生意人”,“自知之明”,“人们感觉良好”,内容丰富有趣,里面提到,主要观点认为北京和台湾的未来关系,关键看香港的发展,6月13日的社论自由贸易的一道亮色abrighterdayf一rfreetrade,主要观点认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将成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自由贸易的桥梁,等等。
8月16日到访底特律新闻thedetr一itnes的当天,该报在a叠第三版头条位置刊登一则中国新闻,标题占据3栏:台湾人在中国大陆找到事业和财富,副标题为新到大陆的台湾人投资数十亿美元,创造300万工作岗位。报道说,“台湾商人无视导弹防御计划和潜水艇问题,也不顾北京和台北政府之间如何敌对,他们对大陆热爱有加,特别是对上海。据估计,目前台湾2200万人口中,大约有80万人在大陆工作,其中多达30万人在上海,这座中国新的梦幻城市。”文章又说:“台湾不明朗的经济前景是促使商人北移的主要原因,如台湾的失业率创16年最高,达4;台湾股市市值损失40;对台湾总统的管理信心大幅下挫,等等。今年4月台湾一项调查显示,64被调查者都有意愿到大陆开创事业或在那里工作。这个数字是一年前的同类调查数据的8倍。”这篇报道还在标题下专辟一栏放置背景资料,题为岛民外流,列举了“在过去的30年里,台湾掀起的三次移民潮”:第一次是“在1971年台湾被迫将在联合国的席位让位于中国之后,移民主要目标北美洲”;第二次“是1979年,华盛顿与北京建立正式外交关系后,移民目标北美洲”;第三次“是2000年,在台湾民主选举总统c的当选结束了50年的一党统治之后,经济出现滑坡,移民主要目标中国大陆”。这篇报告是洛杉矶时报提供的,可以肯定该报也会在同一天刊载此文。
8月24日访问波士顿环球报的当天,该报a8版的头条文章是中国承认艾滋病患者猛增chaadtsbigriseaids,用了近2000字报道中国艾滋病蔓延的情况。这算是一条“报忧”的稿件。
10月23日访问巴尔的摩太阳报时,见该报在a叠第23版评论版刊出占4栏宽标题的中国问题评论,题为西方门前打仗中国感到不安。评论第一段说:“中国对美国反恐战争策略性的c有限度的支持,已经得到美国国内广泛的尊敬。”接着,文章另起一段将话锋一转:“但是,尽管中国与美国有一些共同的敌人,但从深层次来看,中国对美事力量在其后院的运作感到越来越不安。”这篇评论还配了龙和鹰互相怒目而视的漫画插图,文图面积超过四分之一版。
10月25日访问费城问讯报时,该报当天a叠第二版刊出保罗就有关失误向中国道歉的报道,占3栏。报道的导语称:“教皇保罗二世昨天向中国伸出橄榄枝,就殖民历史阐述中的错误表示歉意并希望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这篇消息的背景是梵蒂冈此前就历史上西方神职人员在中国的作用作了不符合事实的阐述,并称中国有800万人忠于教皇并秘密进行礼拜活动。对此中国政府表示强烈不满并予以坚决驳斥。
12月12日我第三次访问纽约时报时,见一份报纸12月5日头版刊登题为中国正努力使器官捐献法制化的报道,介绍中国目前在器官移植方面的进展和存在的问题。报道篇幅较长,转文至a14版,共占四分之一版。同日,见前一天12月11日报纸头版再次刊登中国新闻,题为中国农村艾滋病蔓延迅速,导语称:“正当中国中央政府对艾滋病人数增长问题采取公开化的透明政策时,很多地方政府对此类问题却讳莫如深,对病人需求不愿理睬。”这篇配有彩色图片的报道也很长,转文至a16版。
今年1月25日,当我再次与华尔街日报执行总编辑的秘书联系时,该报当天在a10版头条位置刊登题为中国人的言论向台湾示好,副标题为外交政策负责人称北京有可能接纳台湾执政党。报道称:“中国高级外交官员暗示北京可能愿意接纳台湾执政党,这一表示将舒缓目前两岸的紧张关系。在北京昨天一个会议上,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说,台湾民进党中只有极少数人真正在致力于将台湾出去,他邀请绝大多数人来大陆访问。”和该报其他重要报道一样,这篇报告配发了钱其琛和的“钢笔画”肖像。同日,该报在国际板块头版刊登3栏报道,题为飞机事件调查涉及解放军。报道称前段时间暴露的中国向美国购买的总统专机装有大量窃听装置的事件,正在深入调查中,有可能涉及参与这宗交易的军方人士,云云。
总之,穿行于美国报界,有关中国的报道可谓不绝于耳。有一次我索性用自己纽约公共图书馆借书证的号码登陆该馆的一个网站,查阅各报中国报道的数量,结果是:据不完全统计,自1999年1月至2001年12月,美国各报刊发的有关中国的报道达1万多篇,其中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一周内,华尔街日报c洛杉矶时报c华盛顿邮报和今日美国4家报纸就刊发中国报道38篇。
依我所见,美国媒体的中国报道热至少给我留下三个印象:一是中国的崛起正引起越来越多的美国读者的关注,各报正努力满足读者的这一“知情权”;二是这些报道反衬出美国公众对中国的了解还太少,中国目前社会任何现状的披露,都可能成为“新闻”我在美国期间,处处感到美国人对中国之了解程度远远低于中国人对美国的了解。有一次我带着数码摄像机到教室,任课的美国教授课前闲聊时问我这个摄像机花了多少钱。我说是1998年在香港买的,当时是最好的索尼机,花费港币15000元,接近2000美元。她听了大吃一惊,说我一定属于中国最富有的阶层。我忙解释说中国城市中拥有数码摄像机的人很多,他们和我一样都是普通工薪阶层人士,只因喜好这个,才舍得在上面花钱。我所在的城市,花二三万美元买私家小轿车的也至少数以千计。她听后更加吃惊,摇摇头,做了一个难以置信的表情。另注:去年美国境内数码摄像机的最高价格为1500美元;三是就我所见到的中国报道,并没有明显的“妖魔化中国”的倾向,上面列举的10多篇报道都是到各报采访时撞上的,没有刻意挑选,报纸也有一定代表性,某种意义上也可视为一种抽样调查吧。
第八章圣彼得堡时报
佛州大报特立独行
坚守贞操誓不卖身
圣彼得堡时报,创刊于1884年,自称是佛州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曾被时代周刊评为全美10大日报。该报最大特点是运作,不属于任何报团,这在当今美国大型日报中是极为罕见的,其控股权被该报创始人交给自己创办的新闻学校。该报售价也最廉,仅25美分一份。2001年3月至9月平日刊平均发行333,250份居全国第二十七;星期日刊发行421,585份,居全国第二十九;冬季最多发行近500,000。
一c海湾名城有如仙境
将这家中国人很少听说过的报纸列入采访对象,不仅仅因为它是美国排行前30名并在华盛顿特区以南的南方诸州中享有盛名,而主要因为它是一份罕见的大报,这在当今美国大报几乎悉数归报团所有的形势下,十分难得。
2001年7月3日一早,我驾车从佛罗里达州的奥兰多市出发,目的地正是这个州的另一座重要城市圣彼得堡市。
两个城市相距不远,走高速公路约一个半小时车程,相当于深圳至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