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节
广州。但我出门不久即遇前面发生重大车祸,很多警察在疏导交通,所有车辆必须离开高速公路绕行一段小路,结果导致这条小路大塞车。我因有重要约会在身,不免心急火燎,只好告知对方因路遇车祸可能会迟到,并表示歉意。对方倒也客气,要我别着急,注意安全,他会等我。好在一个多小时后汽车总算重新回到高速公路,我便加速前进。美国的高速公路一般最高限速55至65英里合88至104公里,南方少数路段最高限速可达70英里合112公里,这是美国高速公路的极限了。奥兰多至圣彼得堡有不少路段可以开70英里,但我为了赶路,车速已经超过80英里,前面有些车也是这个速度。直到我前面两辆车突然被不知哪里冒出来的警察拦住,吓出我一身冷汗,这才将速度降回70英里。即使这样赶路,我还是没有忘记欣赏车外的风景,因为这里太美了。
佛罗里达州是美国东南部三面环海的狭长半岛,到处可见旖旎的南国海滨风光,而圣彼得堡市位于海水似镜c海岸如钩的坦帕湾,更是旅游者的胜地。这里的海滨如同半个月亮,从“水晶滩”到“福特德索托公园”,长达48公里。访问结束后我曾专门开车绕道福特德索托公园,见这里的海滩果然绿树婆娑,滩长无边,沙细如雪,水清见底。更为奇特的是,诺大一片海面,波澜不兴,水平如镜,海水从孩子膝盖深处缓缓向前延伸,直到100米外成人仍可站立呼吸,仿佛人工修建的游泳池。我看到几对父母放心地让孩子们在水中嘻戏,自己则在岸边的吊床上读书消遣,或拿着面包招引大群的海鸥在自己周围飞舞。岸边深处,在密集的树荫下,是这些家庭带来的一顶顶帐篷和一辆辆汽车,每辆汽车旁都有自来水c烧烤灶等设施。我用摄像机记录下了这片美景,一面感叹大自然之神奇造化。
我的汽车先经过坦帕市。这里的海水似乎已流进了城市,若干精致的桥梁跨越其间,其中有一个通往圣彼得堡市的跨海大桥长约6公里。汽车在上面行驶时,只见一边是水天一色,另一边是蓝天碧海之间的现代建筑群,惹得我恨不能将沿途美景尽收眼底。离开坦帕市,不远就到了圣彼得堡市。这两个姐妹城市共享一个海湾,人口都不到30万,经济都很发达。坦帕市仅港口收入每年就达110多亿美元。
但我万万没料到,就在坦帕市美丽的建筑群中的一幢42层高的大楼,后来上演了一幕把神经本已很脆弱的美国人又吓了一跳的事件:2002年1月5日傍晚,一位年仅15岁的少年,驾驶一架轻型飞机,一头撞入这美洲银行大厦的第28层,造成机毁人亡惨剧,幸好当时该层人员已下班离开,未有更大伤亡。那天是个不吉利的日子,当天下午已有两架小型飞机坠落,造成至少5人死亡。但引起最大震动的还是这少年的行为。美洲银行的高度相当于世贸大厦姊妹楼的一半,但也是方方正正的;而少年驾驶的飞机虽比那波音767小得多,但机翼也有36英尺长;撞击大楼的位置是第28层,与世贸大厦南楼被撞的位置比例相当。因此,整个事件看上去像是911恐怖袭击事件的微缩版。后经查明,这位9年级高中优秀学生,是蓄谋已久c刻意模仿911事件进行这次自杀式袭击的。少年是附近一所飞行学校的业余学生,那天趁教练不注意将飞机独自开出,教练发现时想拦截已来不及,还以为他是要上天过把瘾呢。谁知,此时少年上衣口袋里已揣着遗书,表示支持,但否认与任何恐怖分子有联系。当时一架海岸巡逻直升飞机的驾驶员上天欲引导他降落,但对方置之不理。在撞上美洲银行大厦之前,人们发现这架飞机曾掠过麦克代尔空军基地上空,这个空军基地当时是美国指挥阿富汗反恐战争的总司令部所在地。此次事件发生后,这里的空中戒备森严。
但在我7月份访问这里的时候,周围还是一片祥和气象。汽车穿过干净秀丽的圣彼得堡市区街道,来到市中心的南第一大道490号。这座看上去还是崭新的有玻璃幕墙和透明玻璃装饰的大厦,便是圣彼得堡时报的办公楼。
二c竟有同仁先行造访
接待我的是该报老资格高级编辑托马斯c罗林斯th一scrals。美国报界并无中国那样全国统一的专业技术职称,“高级编辑”只是各报自己任命的一种职务,数量很少,其地位大概相当于部门主编或更高,通常负责若干项目。罗林斯似乎就属于那种地位“更高”的高级编辑,分管两三个部门,自己有宽大的办公室,有秘书听命于侧房。他说他今年已经60岁了,为这家报纸服务了整整38年。此前,他已经在电话里告诉我,因为明天是国庆日7月4日,不少人员休假,编辑部很忙,总编辑无暇出面和我交谈,特委托他接待。见面时他又作了解释,并婉转表示,我向总编辑提的问题他基本都可以回答,我忙说当然当然。
罗林斯戴副金边眼镜,笑呵呵的,看上去倒不像60岁,只是脑袋有些谢顶,嘴巴中间掉了颗上门牙。他要我称呼他的名字托马斯。他的领带下端未及腰带,衬衣口袋里插着两支钢笔,两边衣袖挽了几道,这个打扮使我想起中国写字楼里一些职员的夏季装束。他说:“你来得真不巧,若早来一个月,就会碰到你们一位同行。”我忙问是谁,他说那人在一家好像很知名的周报工作,但记不清名字和单位了,说着就去抽屉里翻,竟找到了这位同行的名片。我一看,不由脱口而出:“徐列”我告诉他,我不仅和他认识,还很熟。他比我年轻得多,但干得很好,我若干年前最后一次见到他时,他已经在中国目前最著名的周报南方周末当了编委。“他是跟随一个代表团来访的,代表团带着翻译,他问了我一些问题,”托马斯补充道,接着便介绍了这家报纸的基本情况:
“本报在发行量上超过了迈阿密先驱报,是佛罗里达州最大的报纸。我们平日刊的发行量约为35万份,星期天刊的发行量为438万份。到了冬天,由于大量游客来此度假或过冬,我们冬天的发行量会大大增加,星期天刊最多可接近50万份”
我插上一句:“我查了资料,你们现在的人口才28万,怎么会发行那么多报纸,平均每人一份还多”
他回答说:“你说得不错,我们的城市市区人口仅28万多人,但我们报纸的覆盖面积最远可达100多英里之外,在附近5个县发行。我们位于佛罗里达州的右海岸,最大的竞争对手是邻近的坦帕论坛报teatribune。该报的规模及所在城市坦帕市的大小均与我们相仿,地理位置又很接近,因此竞争一度非常激烈,谁也占不了太大便宜。但12年前我们两家报纸达成协议,我们的报纸在这里销售,他们的报纸在坦帕销售,互相不得越界。至于两市之间的德克萨科县,他们在东部发行,我们负责西部。”
圣彼得堡时报创刊于1884年7月25日。当时还没有圣彼得堡市,这里的小镇属于希尔斯伯勒县。根据无报不成镇的美国早期移民的习惯,3个男子汉一位41岁的内科医生位28岁的牙医和一位22岁的印刷商,在这一天出版了第一期报纸,当时的报名为希尔斯伯勒时报hillsb一r一ughtis,报纸每周出一期。3位创始人在内科医生药铺后面那十来平方米的屋子编印报纸。他们认真地在这交通不便的边陲小镇做着这件前途渺茫c毫无功利的活儿,直到今天人们也不明白他们创办报纸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只是猜测他们可能是为了小镇的繁荣。1890年一位名叫普兰特的俄裔将军在南北战争胜利后带着一帮队伍来到这里,用自己在俄罗斯家乡的地名为小镇命名。这时一位有着20个孩子的工匠买下这份报纸并将其迁移至附近的清水港镇clearan的年轻商人花1200美元将报纸买下并搬回圣彼得堡,并更名为圣彼得堡时报。后来报纸又几经易手,至1907年发展为周二刊,至1912年改为周六刊,成为真正的日报。这年9月,印第安那州的出版商保罗波因特paulp一ynter以3000美元买下了该报的大部分股份,从此该报一直为波因特家族所拥有。
1947年,担任该报总编辑的尼尔森波因特nelnp一ynter,保罗的儿子从自己家族手中买下了大部分股权,成为该报的新主人。报纸当时的发行量为31336份。为确保报纸在日后的所有权问题上不违背自己的意图,他列出15条“产权标准”。其中的第十条认为这份报纸最关键的资产之一是不断增加的房地产。30年代他在斯克里普斯霍华德报团在华盛顿和哥伦布的报纸工作期间,曾亲眼目睹报团内部的房地产拥有者是如何影响编辑出版方针的。他在这一条“标准”里规定,“时报的运作不应和该报的房地产拥有权混为一体”。2他很快将那些房地产评估出售给报社以外的各类投资者。他甚至不希望自己的员工成为大的资产拥有者。在执政一年后,当他听说报纸经营部门一位高级主管拥有游艇c网球和公寓等资产时,便要求该职员离开报社。在他的领导下,时报的编辑质量提高很快,报纸的内容也极大地丰富起来。他本人的相片上了1962年的新闻周刊。1968年,报纸获得第一个普利策奖,此后成为南方著名的家族报纸,曾被时代周刊评为全美十大日报。
“现在我们公司已经很大了,员工总数大约3000人,”托马斯接着说,“编辑部的人数为388人,另有70位钟点员工。我们有很多临时工作者,但他们中的大多数每天只工作3个小时左右。在编辑部,我们的编辑多于记者,而且我们很重视图片。我们的摄影记者就有32人。我们的报纸是大型报纸,每天有5叠。我们还出一些地方版,因此对一些县的读者来说,他们还可多得一叠,如拉尔戈时报rg一tisc佛罗里达时报fl一ridatisc坦波时报te一tis等。为了向读者提供一份完美的地方报纸,我们设立了很多分社或记者站,有的多达数十人,有的仅几个人,它们分布在华盛顿特区c迈阿密佛罗里达州首府及本县和附近的县,总共13个分支机构。例如我们的最大分社在坦波市,共有62名员工,其中31名负责新闻,17名负责广告,14名负责发行。我们大约有半数记者都在各分社或记者站工作。我们在经济上实力雄厚,1998年总收入首次突破2亿美元,这两年保持在2亿美元以上的水平。这包括了广告和发行收入,广告收入约占总收入的80,去年大约17亿美元。我们这么大的报纸售价每份仅25美分,是本周最便宜的日报之一。我们打算提高至35美分。我们在全国排名前30名。我们还出版两份杂志,一份是全州范围发行的财经杂志大趋势thetrend,另一份是在华盛顿特区编印的政治杂志国会季刊ngressi一nalarterly。”
三c处心积虑保持个性
美国报业200年的发展过程,其实是报纸走向垄断的过程。知名报纸或本身发展成集团,或被集团所控制,很少能够幸免。2001年笔者在美国访问的18家著名报纸,只有圣彼得堡时报是报纸,其余都为各报业集团所有。报团强大的经济力量,是很多地方报纸难以抗拒的。圣彼得堡时报在奈特里德报团knightriddeerp和媒体集团等报业集团的四面夹击下能够挺到今天,简直是奇迹。应我的要求,托马斯向我讲述了圣彼得堡时报坚持性c不为报团所利诱的立场和做法。
他说:“和绝大多数美国日报不同的是,我们是报纸,不属于任何报团。这也是我们不同于其他报纸的主要特点,你的兴趣算是落到了点子上。我们最为独特的是该报的所有权结构。我们经营多种项目,其中包括一所学校。波因特先生于1978年去世,当时他是总裁。他从他爸爸手中买下这份报纸,而他爸爸是在印第安那州买下这份报纸的。当时他从印第安那州来到这里,将报纸重新启动。波因特和我们整个报纸的理念是,地方报纸一旦归报团所有,就会不再忠于自己所在的城市或社区,那时报团的经济利益是第一位的。因此,波因特将报纸被报团收购视为世界上最糟糕的事情。他认为,报纸有义务忠于为自己的社区并为之服务。报纸不应该公众化,因为一旦被公众拥有,就随时可以被出售报团可以轻而易举地收购公众股票而拥有我们的报纸。报团总是越来越大,而私人拥有的报纸一旦拥有者去世,后果也难预料。因此,波因特先生在去世前,为了使报纸继续保持而不落入报团手中,将报纸的控制权交给了他创办的福利性质的新闻学校,并为此设计了非常奇特的所有权结构。”
托马斯向我出示了一幅示意图。按照这个示意图,加上他的讲解,我才基本弄懂了圣彼得堡时报目前的真正归属,也体会到波因特家族保持报纸的良苦用心。
原来,从上世纪70年代起,人到晚年的尼尔森更加关注报纸今后的命运。那时报纸盈利增加,他本人也拥有数亿美元的资产。他想出了一个绝妙计策,即创办一所学校他命名为波因特传播学院p一ynterstitutef一rdiastudies,让这所学校拥有报纸的主要产权。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确保报纸的地方所有权防止被外地报团所收购,同时也确保报纸的优秀品质不受家族私人影响,另外还可避开重税。避税的目的也在于免除报纸今后可能出现的因经济窘迫而生存困难。他说:“很多人对这份报纸觊觎已久,我想保留这份报纸的性,最后的办法就是不再拥有它。”3不过,时报的产权也并非学院所独有,其产权结构是复杂的:
首先,圣彼得堡时报归时报出版公司所有,该公司同时拥有大趋势c国会季刊和编辑部研究报告等报刊。但是时报出版公司总共3500份股权中的3000份属于时报控股公司,包括500份有选举权股票中的300份。另200份有选举权的股票属于尼尔森妹妹艾琳娜及其两个女儿。而时报控股公司3000份股权中的2600份又归波因特传播学院所有,另有400份归尼尔森的太太马莉森她在尼尔森死后才真正拥有这些股权。波因特传播学院还直接拥有时报出版公司300份股权。也就是说,时报出版公司股权的95不在自己受众,其中的82由学院控制。在这样的股本结构下,没有人能够将圣彼得堡时报收购。
那么,谁来控制这个学院呢过去是尼尔森亲自控制的。尼尔森1978年去世前对此重新作了安排。他坚决认为,报纸最终必须由一个人控制。他要求学院的控制权以托管人的名义选举产生。他指名自己的好友和继承者c时报控股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及圣彼得堡时报总编辑尤金帕特森eunepattern为首任托管人。帕特森虽然后来身兼时报出版公司董事长c总裁c首席执行官三大要职,权倾一方,但他本人却不拥有公司任何股票。更为重要的是,他完全继承了尼尔森坚持办报c绝不参与报团或自己组建报团的意志。他曾经说:
“报纸是一个高度化的团体。如果你拥有一个报团,那么其中的哪一份报纸是你最喜欢的哪一个城市是你最乐意服务的你不会关心报纸所在地民众的需求。一家报纸只有为当地机构所拥有,才可能为当地社区提供最无私的贡献,才可能将当地社区的利益置于一切外来利益之上你的读者遇有不满便会到报社来找你表述,办报者和读者都无需看远在外地的报团总部什么头头的脸色行事。”4
帕特森的这番话有些极端,但却明确显示当今美国新闻界对报团垄断趋势的忧虑。类似帕特森这样的担心者认为,报团收购地方报纸,目的在于扩张实力以牟利。尽管为了扩大市场,报团会尽量改进报纸,提高报纸质量,但一旦遇到报团利益与当地社会利益的冲突,报团会首先考虑自己的利益,甚至不惜牺牲地方利益。报团也喜欢在全局范围撤换地方报纸的总编辑,或将总编辑异地调任,这使得那些忠于地方利益的原总编辑地位不稳,而外地新来的总编辑则缺乏对当地的感情和了解。最要命的是,报团根据自己发展战略的调整,可以随时决定关闭或转卖自己属下的某个地方报纸。
这些观点很多已被事实所证明。以我在美国这一年所见,报业集团之间买卖报纸的交易是相当频繁的,集团内报纸老总的易地任命也如家常便饭去年我见过的好几位老总都来自千里之外的另一家报纸。但市场是无情的,在反垄断法制约相对宽松的美国报业,集团化的趋势难以阻挡,大报吃小报c大报团吞并小报团c甚至小报团反吃大报团的活剧每年都在上演。圣彼得堡时报目前虽然固若金汤,但能否长期自标清高不为他人所控,很多人正拭目以待。
四c独特的学校
波因特传播学院拥有这样大的权力,与这家著名报纸又是这样的关系,自然引起了我的兴趣。
托马斯介绍,这所学校创立于1970年代,1975年首次开课,用英语和西班牙语两种语言授课,课程有高级写作c高级编辑等。虽然是私人学校,但学费低得离奇,每年仅400美元。学校完全不以盈利为目的,连税收都由圣彼得堡时报代付。这样的学校当然大受欢迎,几年发展下来,原建于1920年代的小楼房显然不够用了。1985年,学院搬离市中心,到自建的新校园办公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
佛罗里达州是美国东南部三面环海的狭长半岛,到处可见旖旎的南国海滨风光,而圣彼得堡市位于海水似镜c海岸如钩的坦帕湾,更是旅游者的胜地。这里的海滨如同半个月亮,从“水晶滩”到“福特德索托公园”,长达48公里。访问结束后我曾专门开车绕道福特德索托公园,见这里的海滩果然绿树婆娑,滩长无边,沙细如雪,水清见底。更为奇特的是,诺大一片海面,波澜不兴,水平如镜,海水从孩子膝盖深处缓缓向前延伸,直到100米外成人仍可站立呼吸,仿佛人工修建的游泳池。我看到几对父母放心地让孩子们在水中嘻戏,自己则在岸边的吊床上读书消遣,或拿着面包招引大群的海鸥在自己周围飞舞。岸边深处,在密集的树荫下,是这些家庭带来的一顶顶帐篷和一辆辆汽车,每辆汽车旁都有自来水c烧烤灶等设施。我用摄像机记录下了这片美景,一面感叹大自然之神奇造化。
我的汽车先经过坦帕市。这里的海水似乎已流进了城市,若干精致的桥梁跨越其间,其中有一个通往圣彼得堡市的跨海大桥长约6公里。汽车在上面行驶时,只见一边是水天一色,另一边是蓝天碧海之间的现代建筑群,惹得我恨不能将沿途美景尽收眼底。离开坦帕市,不远就到了圣彼得堡市。这两个姐妹城市共享一个海湾,人口都不到30万,经济都很发达。坦帕市仅港口收入每年就达110多亿美元。
但我万万没料到,就在坦帕市美丽的建筑群中的一幢42层高的大楼,后来上演了一幕把神经本已很脆弱的美国人又吓了一跳的事件:2002年1月5日傍晚,一位年仅15岁的少年,驾驶一架轻型飞机,一头撞入这美洲银行大厦的第28层,造成机毁人亡惨剧,幸好当时该层人员已下班离开,未有更大伤亡。那天是个不吉利的日子,当天下午已有两架小型飞机坠落,造成至少5人死亡。但引起最大震动的还是这少年的行为。美洲银行的高度相当于世贸大厦姊妹楼的一半,但也是方方正正的;而少年驾驶的飞机虽比那波音767小得多,但机翼也有36英尺长;撞击大楼的位置是第28层,与世贸大厦南楼被撞的位置比例相当。因此,整个事件看上去像是911恐怖袭击事件的微缩版。后经查明,这位9年级高中优秀学生,是蓄谋已久c刻意模仿911事件进行这次自杀式袭击的。少年是附近一所飞行学校的业余学生,那天趁教练不注意将飞机独自开出,教练发现时想拦截已来不及,还以为他是要上天过把瘾呢。谁知,此时少年上衣口袋里已揣着遗书,表示支持,但否认与任何恐怖分子有联系。当时一架海岸巡逻直升飞机的驾驶员上天欲引导他降落,但对方置之不理。在撞上美洲银行大厦之前,人们发现这架飞机曾掠过麦克代尔空军基地上空,这个空军基地当时是美国指挥阿富汗反恐战争的总司令部所在地。此次事件发生后,这里的空中戒备森严。
但在我7月份访问这里的时候,周围还是一片祥和气象。汽车穿过干净秀丽的圣彼得堡市区街道,来到市中心的南第一大道490号。这座看上去还是崭新的有玻璃幕墙和透明玻璃装饰的大厦,便是圣彼得堡时报的办公楼。
二c竟有同仁先行造访
接待我的是该报老资格高级编辑托马斯c罗林斯th一scrals。美国报界并无中国那样全国统一的专业技术职称,“高级编辑”只是各报自己任命的一种职务,数量很少,其地位大概相当于部门主编或更高,通常负责若干项目。罗林斯似乎就属于那种地位“更高”的高级编辑,分管两三个部门,自己有宽大的办公室,有秘书听命于侧房。他说他今年已经60岁了,为这家报纸服务了整整38年。此前,他已经在电话里告诉我,因为明天是国庆日7月4日,不少人员休假,编辑部很忙,总编辑无暇出面和我交谈,特委托他接待。见面时他又作了解释,并婉转表示,我向总编辑提的问题他基本都可以回答,我忙说当然当然。
罗林斯戴副金边眼镜,笑呵呵的,看上去倒不像60岁,只是脑袋有些谢顶,嘴巴中间掉了颗上门牙。他要我称呼他的名字托马斯。他的领带下端未及腰带,衬衣口袋里插着两支钢笔,两边衣袖挽了几道,这个打扮使我想起中国写字楼里一些职员的夏季装束。他说:“你来得真不巧,若早来一个月,就会碰到你们一位同行。”我忙问是谁,他说那人在一家好像很知名的周报工作,但记不清名字和单位了,说着就去抽屉里翻,竟找到了这位同行的名片。我一看,不由脱口而出:“徐列”我告诉他,我不仅和他认识,还很熟。他比我年轻得多,但干得很好,我若干年前最后一次见到他时,他已经在中国目前最著名的周报南方周末当了编委。“他是跟随一个代表团来访的,代表团带着翻译,他问了我一些问题,”托马斯补充道,接着便介绍了这家报纸的基本情况:
“本报在发行量上超过了迈阿密先驱报,是佛罗里达州最大的报纸。我们平日刊的发行量约为35万份,星期天刊的发行量为438万份。到了冬天,由于大量游客来此度假或过冬,我们冬天的发行量会大大增加,星期天刊最多可接近50万份”
我插上一句:“我查了资料,你们现在的人口才28万,怎么会发行那么多报纸,平均每人一份还多”
他回答说:“你说得不错,我们的城市市区人口仅28万多人,但我们报纸的覆盖面积最远可达100多英里之外,在附近5个县发行。我们位于佛罗里达州的右海岸,最大的竞争对手是邻近的坦帕论坛报teatribune。该报的规模及所在城市坦帕市的大小均与我们相仿,地理位置又很接近,因此竞争一度非常激烈,谁也占不了太大便宜。但12年前我们两家报纸达成协议,我们的报纸在这里销售,他们的报纸在坦帕销售,互相不得越界。至于两市之间的德克萨科县,他们在东部发行,我们负责西部。”
圣彼得堡时报创刊于1884年7月25日。当时还没有圣彼得堡市,这里的小镇属于希尔斯伯勒县。根据无报不成镇的美国早期移民的习惯,3个男子汉一位41岁的内科医生位28岁的牙医和一位22岁的印刷商,在这一天出版了第一期报纸,当时的报名为希尔斯伯勒时报hillsb一r一ughtis,报纸每周出一期。3位创始人在内科医生药铺后面那十来平方米的屋子编印报纸。他们认真地在这交通不便的边陲小镇做着这件前途渺茫c毫无功利的活儿,直到今天人们也不明白他们创办报纸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只是猜测他们可能是为了小镇的繁荣。1890年一位名叫普兰特的俄裔将军在南北战争胜利后带着一帮队伍来到这里,用自己在俄罗斯家乡的地名为小镇命名。这时一位有着20个孩子的工匠买下这份报纸并将其迁移至附近的清水港镇clearan的年轻商人花1200美元将报纸买下并搬回圣彼得堡,并更名为圣彼得堡时报。后来报纸又几经易手,至1907年发展为周二刊,至1912年改为周六刊,成为真正的日报。这年9月,印第安那州的出版商保罗波因特paulp一ynter以3000美元买下了该报的大部分股份,从此该报一直为波因特家族所拥有。
1947年,担任该报总编辑的尼尔森波因特nelnp一ynter,保罗的儿子从自己家族手中买下了大部分股权,成为该报的新主人。报纸当时的发行量为31336份。为确保报纸在日后的所有权问题上不违背自己的意图,他列出15条“产权标准”。其中的第十条认为这份报纸最关键的资产之一是不断增加的房地产。30年代他在斯克里普斯霍华德报团在华盛顿和哥伦布的报纸工作期间,曾亲眼目睹报团内部的房地产拥有者是如何影响编辑出版方针的。他在这一条“标准”里规定,“时报的运作不应和该报的房地产拥有权混为一体”。2他很快将那些房地产评估出售给报社以外的各类投资者。他甚至不希望自己的员工成为大的资产拥有者。在执政一年后,当他听说报纸经营部门一位高级主管拥有游艇c网球和公寓等资产时,便要求该职员离开报社。在他的领导下,时报的编辑质量提高很快,报纸的内容也极大地丰富起来。他本人的相片上了1962年的新闻周刊。1968年,报纸获得第一个普利策奖,此后成为南方著名的家族报纸,曾被时代周刊评为全美十大日报。
“现在我们公司已经很大了,员工总数大约3000人,”托马斯接着说,“编辑部的人数为388人,另有70位钟点员工。我们有很多临时工作者,但他们中的大多数每天只工作3个小时左右。在编辑部,我们的编辑多于记者,而且我们很重视图片。我们的摄影记者就有32人。我们的报纸是大型报纸,每天有5叠。我们还出一些地方版,因此对一些县的读者来说,他们还可多得一叠,如拉尔戈时报rg一tisc佛罗里达时报fl一ridatisc坦波时报te一tis等。为了向读者提供一份完美的地方报纸,我们设立了很多分社或记者站,有的多达数十人,有的仅几个人,它们分布在华盛顿特区c迈阿密佛罗里达州首府及本县和附近的县,总共13个分支机构。例如我们的最大分社在坦波市,共有62名员工,其中31名负责新闻,17名负责广告,14名负责发行。我们大约有半数记者都在各分社或记者站工作。我们在经济上实力雄厚,1998年总收入首次突破2亿美元,这两年保持在2亿美元以上的水平。这包括了广告和发行收入,广告收入约占总收入的80,去年大约17亿美元。我们这么大的报纸售价每份仅25美分,是本周最便宜的日报之一。我们打算提高至35美分。我们在全国排名前30名。我们还出版两份杂志,一份是全州范围发行的财经杂志大趋势thetrend,另一份是在华盛顿特区编印的政治杂志国会季刊ngressi一nalarterly。”
三c处心积虑保持个性
美国报业200年的发展过程,其实是报纸走向垄断的过程。知名报纸或本身发展成集团,或被集团所控制,很少能够幸免。2001年笔者在美国访问的18家著名报纸,只有圣彼得堡时报是报纸,其余都为各报业集团所有。报团强大的经济力量,是很多地方报纸难以抗拒的。圣彼得堡时报在奈特里德报团knightriddeerp和媒体集团等报业集团的四面夹击下能够挺到今天,简直是奇迹。应我的要求,托马斯向我讲述了圣彼得堡时报坚持性c不为报团所利诱的立场和做法。
他说:“和绝大多数美国日报不同的是,我们是报纸,不属于任何报团。这也是我们不同于其他报纸的主要特点,你的兴趣算是落到了点子上。我们最为独特的是该报的所有权结构。我们经营多种项目,其中包括一所学校。波因特先生于1978年去世,当时他是总裁。他从他爸爸手中买下这份报纸,而他爸爸是在印第安那州买下这份报纸的。当时他从印第安那州来到这里,将报纸重新启动。波因特和我们整个报纸的理念是,地方报纸一旦归报团所有,就会不再忠于自己所在的城市或社区,那时报团的经济利益是第一位的。因此,波因特将报纸被报团收购视为世界上最糟糕的事情。他认为,报纸有义务忠于为自己的社区并为之服务。报纸不应该公众化,因为一旦被公众拥有,就随时可以被出售报团可以轻而易举地收购公众股票而拥有我们的报纸。报团总是越来越大,而私人拥有的报纸一旦拥有者去世,后果也难预料。因此,波因特先生在去世前,为了使报纸继续保持而不落入报团手中,将报纸的控制权交给了他创办的福利性质的新闻学校,并为此设计了非常奇特的所有权结构。”
托马斯向我出示了一幅示意图。按照这个示意图,加上他的讲解,我才基本弄懂了圣彼得堡时报目前的真正归属,也体会到波因特家族保持报纸的良苦用心。
原来,从上世纪70年代起,人到晚年的尼尔森更加关注报纸今后的命运。那时报纸盈利增加,他本人也拥有数亿美元的资产。他想出了一个绝妙计策,即创办一所学校他命名为波因特传播学院p一ynterstitutef一rdiastudies,让这所学校拥有报纸的主要产权。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确保报纸的地方所有权防止被外地报团所收购,同时也确保报纸的优秀品质不受家族私人影响,另外还可避开重税。避税的目的也在于免除报纸今后可能出现的因经济窘迫而生存困难。他说:“很多人对这份报纸觊觎已久,我想保留这份报纸的性,最后的办法就是不再拥有它。”3不过,时报的产权也并非学院所独有,其产权结构是复杂的:
首先,圣彼得堡时报归时报出版公司所有,该公司同时拥有大趋势c国会季刊和编辑部研究报告等报刊。但是时报出版公司总共3500份股权中的3000份属于时报控股公司,包括500份有选举权股票中的300份。另200份有选举权的股票属于尼尔森妹妹艾琳娜及其两个女儿。而时报控股公司3000份股权中的2600份又归波因特传播学院所有,另有400份归尼尔森的太太马莉森她在尼尔森死后才真正拥有这些股权。波因特传播学院还直接拥有时报出版公司300份股权。也就是说,时报出版公司股权的95不在自己受众,其中的82由学院控制。在这样的股本结构下,没有人能够将圣彼得堡时报收购。
那么,谁来控制这个学院呢过去是尼尔森亲自控制的。尼尔森1978年去世前对此重新作了安排。他坚决认为,报纸最终必须由一个人控制。他要求学院的控制权以托管人的名义选举产生。他指名自己的好友和继承者c时报控股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及圣彼得堡时报总编辑尤金帕特森eunepattern为首任托管人。帕特森虽然后来身兼时报出版公司董事长c总裁c首席执行官三大要职,权倾一方,但他本人却不拥有公司任何股票。更为重要的是,他完全继承了尼尔森坚持办报c绝不参与报团或自己组建报团的意志。他曾经说:
“报纸是一个高度化的团体。如果你拥有一个报团,那么其中的哪一份报纸是你最喜欢的哪一个城市是你最乐意服务的你不会关心报纸所在地民众的需求。一家报纸只有为当地机构所拥有,才可能为当地社区提供最无私的贡献,才可能将当地社区的利益置于一切外来利益之上你的读者遇有不满便会到报社来找你表述,办报者和读者都无需看远在外地的报团总部什么头头的脸色行事。”4
帕特森的这番话有些极端,但却明确显示当今美国新闻界对报团垄断趋势的忧虑。类似帕特森这样的担心者认为,报团收购地方报纸,目的在于扩张实力以牟利。尽管为了扩大市场,报团会尽量改进报纸,提高报纸质量,但一旦遇到报团利益与当地社会利益的冲突,报团会首先考虑自己的利益,甚至不惜牺牲地方利益。报团也喜欢在全局范围撤换地方报纸的总编辑,或将总编辑异地调任,这使得那些忠于地方利益的原总编辑地位不稳,而外地新来的总编辑则缺乏对当地的感情和了解。最要命的是,报团根据自己发展战略的调整,可以随时决定关闭或转卖自己属下的某个地方报纸。
这些观点很多已被事实所证明。以我在美国这一年所见,报业集团之间买卖报纸的交易是相当频繁的,集团内报纸老总的易地任命也如家常便饭去年我见过的好几位老总都来自千里之外的另一家报纸。但市场是无情的,在反垄断法制约相对宽松的美国报业,集团化的趋势难以阻挡,大报吃小报c大报团吞并小报团c甚至小报团反吃大报团的活剧每年都在上演。圣彼得堡时报目前虽然固若金汤,但能否长期自标清高不为他人所控,很多人正拭目以待。
四c独特的学校
波因特传播学院拥有这样大的权力,与这家著名报纸又是这样的关系,自然引起了我的兴趣。
托马斯介绍,这所学校创立于1970年代,1975年首次开课,用英语和西班牙语两种语言授课,课程有高级写作c高级编辑等。虽然是私人学校,但学费低得离奇,每年仅400美元。学校完全不以盈利为目的,连税收都由圣彼得堡时报代付。这样的学校当然大受欢迎,几年发展下来,原建于1920年代的小楼房显然不够用了。1985年,学院搬离市中心,到自建的新校园办公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