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节
都扩大了一倍。他们后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于1917年都参军到海外服役该报先后当兵去海外打仗的员工人数多达268人,分别获得上校和上尉军衔,所以人们在麦考密特名前习惯加“上校”二字。战后帕特森上尉去纽约创办了每日新闻,芝加哥论坛报即由麦考密特上校一人负责,并继续担任发行人。1921年以梅迪尔名字命名的西北大学梅迪尔新闻学院thedills,n一rtheuniversity创建。
在20世纪长达66年的历史中,该报一直伴随着一句著名的口号:“世界上最伟大的报纸”。这句话来自1909年2月7日在纪念林肯诞辰100周年时该报的一篇文章,原文为“世界最伟大的报纸的最伟大的一期”指当日该报2。从1911年8月29日开始,该报就将这句口号每天印在头版报头下:theestnedap。
多种资料表明,在麦考密特上校的领导下,芝加哥论坛报在梅迪尔时期的保守主义基础上走向极端,成为美国政界右派的主要代言人。上校在报社说一不二,署名“rr”他的名字的英文缩写的备忘录在报社就是天条,没人敢违背。他在政治上坚持狭隘的民族主义,反对一切外国人,更反对英国;在总统选举上也表示出强烈的爱憎,他反对杜鲁门当选总统,更反对艾森豪威尔入选。他的报纸常常发表言辞激烈的社论,社论也影响到报纸上的新闻,使得该报一度因政治上的偏颇遭到普遍批评。但上校始终以“世界上最伟大的报纸”自居。上世纪30年代,他在报纸上用尽一切方法反对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及其推行的新政,结果在1936年一次民意测验中被评为“最不公正和最不可靠的报纸”。1947年该报被各新闻媒体驻华盛顿的记者评为“一家最明目张胆地带着偏见报道新闻或添油加醋加以渲染的报纸”。
不过,麦考密特上校运气一直很好。该报尽管言辞激烈c屡遭批评,尽管总是企图证明自己正确别人错误,但仍有广泛读者,并受到很多共和党人的支持,发行量保持较快增长,特别是在广告方面状态一向很好。麦考密特在主政该报期间,创办了收听率颇高的gn广播电台,建起了36层高的论坛报大厦该楼很有特色,容笔者后面作适当介绍,还在芝加哥郊区拥有1000英亩的农庄别墅。特别值得骄傲的是,1947年,该报的发行量于创刊100周年时达到历史最高点,平日刊为103万份,星期天刊为154万份。在全国范围内排行第二,超过他的只有该报的姊妹刊表哥帕特森上校经营的纽约每日新闻。上校因此一直具有强烈的自信心,直至1955年去世。
麦考密特上校去世后,因家族没有直系继承人,芝加哥论坛报由高层管理人员接管,编辑方针依旧。1969年,克莱顿柯克帕特里克cyt一nkirkpatrick接任总编辑,开始了一系列大胆的改革,诸如放弃了“为美国人办的美国报纸”这一狭隘的民族主义口号,停止了新闻栏社论化的做法,扭转社论的偏激倾向等,同时扩大了编辑部的规模,加强了新闻采编的力量。因此,1969年被美国新闻界认为是芝加哥论坛报的转折年,报纸的质量也有显著提高。1972至1976年间,论坛报因地方调查性报道获得了3项普利策奖和1项国际新闻报道奖,总数相当于该报前50年获得此奖项的总和普利策奖设立于1917年,报纸的发行量也稳定在75万份左右。1977年1月1日起,报纸放弃了上校那个“世界上最伟大的报纸”的口号,将其从头版撤销。
1981年,奥兰多前哨报的总编辑詹姆斯d斯夸尔斯jasdsires接替退休的柯克帕特里克担任总编辑。新任总编辑利用该报新启用的全国最好的印刷中心,于1982年重新设计版面,大胆使用彩色,高度重视图表设计,使报纸面目焕然一新。在1983至1994年的11年内,报纸先后获得2项普利策漫画奖c3项普利策社论奖c1项评论奖c2项解释性报道奖和1项全国报道奖,总共9项普利策奖,令同行刮目相看。芝加哥论坛报正以一份高质量的大型开明报纸的面目跻身美国顶尖报纸行列。
1989年,斯夸尔斯总编辑在竞争公司总裁失利后突然辞职,由杰克富勒jackfuller接任总编辑一职。富勒曾任该报社论版主编,并获得普利策社论写作奖。他于1993年担任报社总裁,1996年还出了一本书,书名叫做neati一na。最近发现国内已有该书的中译本,由笔者的校友兼好友展江先生翻译,取名信息时代的新闻价值观。富勒于1997年升任论坛出版公司tribunepublishgpany总裁。该公司是当时全国排名第八c如今排名第二的报业集团论坛公司的下属一级公司,掌管公司所有报纸。接替富勒担任芝加哥论坛报总编辑的是该报前驻外记者霍华德a泰纳h一ith肩上,他于1997年夏天接替富勒获得上述职务。
至2001年,该报总共22次获得普利策奖。
二c热闹的社论委员会会议
在12日来该报“踏勘”时,我注意到报社的正大门虽开在密歇根大道上,但大楼的底层却在密歇根大道下一条与其垂直交叉的马路上,那里有一个报社自己的停车场,但面积不大。14日上午我开车绕到楼下这个停车场时,却被保安挡在门外,说非本报职工,任何人不得入内。我忙亮出证件,告诉保安自己是采访该报的外国客人。这话等于白说,保安完全不买账,像个机器。我于是到值班室向值班员解释,也无济于事,只好给比厄里格打电话,谁知他也说不能用报社的停车场,说报社停车场太小,员工本身都不够用,对外来车辆是严格控制的,向我表示歉意。我只好到附近寻找公共停车场,不料附近几个公共停车场虽然价格高达3小时收费28美元,仍然满位。这使我第一次意识到芝加哥论坛报所在的市中心闹市区的位置,是如何的拥挤。这样折腾一下就过去了10多分钟,一看表,已经快9点40分了,心一横,就在该报停车场旁的一个车辆稀少的角落将车停下,直奔该报大楼。当我按比厄里格的安排到4楼找到柯妮莉亚格拉曼eliagraan小姐,并在她带领下来到同楼的社论部会议厅时,正好9:45。
这个会议厅很有点书斋味道,四壁都是樱桃木色的木墙或木柜,有一处玻璃门内可看见柜中排满的图书。木墙上挂着两幅白底装裱的绘画作品,分外醒目。椭圆形的会议桌也是樱桃木色。这时与会者都已到齐。我进入会议室并经柯妮莉亚引荐给会议主持人c该报社论版主编r布鲁斯多尔德rbruced一ld时,多尔德迎上来热情地和我握手并自我介绍,大家也都向我报以友善的微笑。柯妮莉亚在桌边坐下,说欢迎我坐在她旁边,我欣然从命。
原来,柯妮莉亚本人就是社论部的编辑兼专栏作者,主要负责处理和编发读者来信。她一边参加会议,一边翻阅手中一叠急需处理的信件。我则一边听,一边向她请教。我数了一下,当天参加社论委员会会议的共有11人。她告诉我,这11人中只有9人是社论委员会委员,她自己就不是委员。
这次会议讨论的议题主要是研究第二天社论文章的选题,没有文字摘要稿,记得共涉及6个选题。第一个是关于移民问题。第二个是巴以冲突,在谈到这个问题时还有些争议,即如何把握对以色列的立场。有人提到美国每年在以色列身上花费30亿美元,建议对以色列也应有所批评,但有人反对。第三个是俄罗斯削减核武器问题。第四个选题是关于第二天8月15日日本投降纪念日,大家都同意应当发一篇社论。主编多尔德说当天纽约时报报道了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的消息,建议大家考虑这篇社论应该涉及的重要问题。有人建议文章阐述日本为何迄今不公开就二次大战所犯战争罪行向被侵略国家道歉,有人建议要写日本与中国c朝鲜两国目前的关系问题,等等。第五个选题是关于公立大学教育及管理质量普遍下降。这个选题也得到多数人的赞同,而且大家各抒己见,讨论很热烈。与会者分别谈到公立大学基金不能全部到位而被州政府分享c公立大学内部管理上的官僚主义c师资力量有所下降等内容。第六个选题因和柯妮莉亚私下交谈而未记下。
社论委员会会议开得很活跃,大家自由发表意见,不时发出朗朗笑声,有时也会就某个问题产生争议,但依然说话幽默c态度友好,气氛十分融洽。多尔德主编虽是会议主持人,但较少发言,始终面带微笑听取大家的意见,像个忠厚的长者。参会者中有一位最高个子是黑人。他儒雅开朗,快人快语,其发言常引起大家会心一笑。我后来访问西北大学媒体管理中心dianantcenter,n一rthike的著名专栏作家和评论家,在当地有很大影响,大批读者愿意跟着他走他到哪家报纸,读者就改订哪家报纸。迈克原来在芝加哥太阳时报工作,太阳时报于1983年被布莱克的美国出版集团收购后,迈克辞职进入芝加哥论坛报,带走了一批读者,使得后者的发行量进一步超出太阳时报。相信这位迈克也应是社论委员会成员,可惜当时我有眼不识泰山,否则一定约他攀谈几句。
总之,社论会议的活泼气氛是我在美国参加各种编前会所未曾见过的。会议开到10时结束。会后,应我的要求,全体社论委员会委员和我合影留念,是柯妮莉亚小姐拍的。镜头里大家以多尔德主编为中心,我站在多尔德旁边,个个笑逐颜开。
然后我跟随柯妮莉亚小姐到她的办公室继续了解情况。社论部和编辑部不一样,这里每个评论委员和编辑都有自己的办公室,比新闻部门的编辑记者气派多了。柯妮莉亚介绍说:
“这样的社论委员会每天都开,除了星期五和周末,也就是说一周开4次,每次都是上午9时至10时。我是负责读者来信编辑工作的。读者来信其实也是一篇篇小型评论,我们每天选择若干篇刊于社论版的右侧,取名人民之声v一ice一fthepe一ple。我们有一个社论版,还有一个评论版,主要是社外作者写的。评论版设在社论版对面一页,所以也称社论版对页。”
“你们所有社论选题都要经过这个会议吗而且,这个会议似乎也没有明确决定哪些题目第二天要上啊。”我问,因为我觉得当天的会议似乎就决定了第二天刊发日本投降日纪念和公立大学质量下降的社论,而该报每天刊发3篇社论。至于“社论版对页”的说法我是熟悉的,几乎所有美国大报都采取这种方式来安排社论c来信和评论,纽约时报是这一风气的始作俑者。
“这个会议的主要目的是,就各类选题产生一个意向性的意见,就一些有意义的选题提些建议,同时大家可沟通信息,讨论未来的选题线索。原则上所有社论都会经过这个会议,会后,主编会根据会上的意见和自己的思考通知大家确定的选题。对一些重大的选题,主编还要请示发行人甚至集团公司。有时即使不开会,如星期五,主编也会与各委员联系,就某些选题随时做出决定。选题一旦确定,评论员或专栏作家即投入紧张的写作阶段,我们要求下午4时截稿,社论必须在这之前完成。”
她继续说:“社论委员或评论员,每人都有明确的分工,各管一块领域。他们必须对自己所管的领域负责,保证就某些热门话题及时做出反应。社论是否正确,得看它们是否对社会有益。我们社论部的责任,就是为社会公众的利益表达我们的意见。我们对一些不利于社会公众利益的做法会旗帜鲜明地给予批评,不管他是政府还是大公司。这样做当然会引起不满,有时还被起诉,但我们很少输。”
柯妮莉亚的一番话,从一个侧面证明了芝加哥论坛报早已走出麦考密特上校主政时期的阴影,成为一份公众信赖的社会公器。
三c两张罚单
对柯妮莉亚的采访是我临时提出的要求,所以不好过多“纠缠”,何况她手中还有很多来信要处理。另外,我心里惦记着我那辆车呢。
告别柯妮莉亚后,我快步走出大楼,赶到停车的地方。还好,车安在没有给拖走,但车窗上已别着两份罚单,每份50美元在美国外出访问,吃住行到处都要花钱,这100美元对于我来说可不是个小数。抬眼一看,前面一位戴着墨镜的肥胖警察还在转悠,腰上腿上别着各类警具美国的警察似乎都那么大腹便便c神气活现,忙跑过去向他说明原委,希望能免去至少一份罚单。他的口气倒是和蔼,但毫不让步,说他从来没有收回过已签出的罚单,何况所有记录都已输入电脑,无法更改。我说,要是你弄错了呢他说,那就上法庭嘛。他又说:“我早就注意到你了,你和传达室保安商量停车的时候我就在旁边。你的车上午在这里已停了2个半小时,若再停下去,可能会得第三张罚单呢”
我想起来,上午在传达室给比厄里格打电话时,好像是有一个警察在旁边,但我以为是报社的保安。明知我要犯错而不予规劝,尽等着罚款,看来这黑人警察并非善良之辈,再说也是白费口舌。后来我回到旅馆时仔细阅读罚单上的罚款细则,发现违规停车并无时限,只说一次罚款50美元。我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停车,只能算一次啊,怎么就按钟点收钱呢我气愤地写了份申诉信,但又一想,我在芝加哥只逗留几天,难道今后为此再千里迢迢地来打官司不成于是作罢,写了两张各50元的支票,塞进罚单上提供的信封里,贴上邮票,按指定地点投入信箱,当然在罚单的附言上也写了几句抱怨的话。如果我不在规定的期限内寄钱过去,将面临更大的处罚。警察从输入电脑的我的汽车牌号码,就可轻易跟踪到我的汽车注册证c驾驶证c社会安全卡号等信息,不愁罚不到你。
美国就这厉害。在美国访问的一年中,我虽然常在路口抢黄灯,但开车基本上是遵规守矩的,惟在停车问题上屡吃罚单。大多数罚单都是咪表停车超时,也就超几分钟。常见很多汽车超时,咪表不停地闪烁,却无人受罚,而我一超就吃单,只怪运气不佳。有一次在纽约一政府机构办理医疗保险,等候时间较长,而门口的咪表限定一小时,只好不断出来投币。最后一次晚了2分钟,急急赶出来,车窗上已见黄色罚单。见身着制服的女警员还未离开,忙和她协商,希望看在我已赶出补钱的份上,以教育为主,免除处罚。女警员态度很好,笑嘻嘻地告诉我,罚单一旦签出,就无法撤回。她还扬了扬手中的笔记本电脑,表明一切都由此传到数据库,难以更改。她希望我理解她的做法,说换成我也会这样做。我见事情难以挽回,索性和她开开玩笑,说:“要是将你换成我,我也会严格执法,但对只超过几分钟而且在我离开前已赶来补交钱的车主,就会通融免罚。”她笑着说,“这也有道理,可惜你现在还没资格执法。”
告别芝加哥那黑胖警察,我只好立即寻找公共停车位。马路上的咪表都停满了车,而且限时1小时。总算在附近找到一个室内停车场,下午5个小时收费28美元。停车后赶紧吃午饭,并为下午1时整的采访做些准备。
四c广告额很大的报纸
下午1时,我准时在报社大楼里通过电话找到芝加哥论坛报媒体关系经理比厄里格先生。比厄里格是一位大约三四十岁的健壮男士,举止稳重,接待我时有点公事公办的味道。他告诉我,他在这家报社已工作多年,我在信中拟向总编辑提的问题,他大多数都可解答。于是,我们开始了如下谈话。
他先介绍报纸目前状况:“本报属于论坛公司。那是家集团公司,拥有很多报纸,包括洛杉矶时报,我们集团公司去年收购了这家报纸。集团还有22至23个电视台。本报有一个非常大的编辑部。在我们的内部组织体系里,总裁是第一号人物,然后是总编辑c执行总编和两个副总编。第一个副总编负责新闻部分,包括国际新闻c国内新闻c都市新闻c经济新闻和体育新闻等部门;第二个副总编负责副刊部分,包括生活时尚这里是指te一,即“节拍”板块,包括电影c电视节目等,每周五次c餐饮c星期五c星期天等副刊。“星期五”是周末板块,每周五出版。明天是星期三,我们就有餐饮版。除了te一以外,所有这些副刊都是每周一次。星期天刊是一份不同的报纸。这份报纸中,我们有4个新闻板块,包括国际新闻c国内新闻c经济新闻和体育新闻。然后我们有好几个副刊板块,所以星期天刊特别大。”
他看了看桌上一份材料,估计上面写着我事先向老总们提的问题,接着说:“我们编辑部有大约700名员工,整个报社员工在3000人左右,包括印刷厂。我们的印刷厂对外不承担业务,只印纽约时报。你说白天机器会闲置不会的。我们白天印那些提前签压的版面和插页广告,这个量很大。
“除了主报,我们还有7种地方版,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
在20世纪长达66年的历史中,该报一直伴随着一句著名的口号:“世界上最伟大的报纸”。这句话来自1909年2月7日在纪念林肯诞辰100周年时该报的一篇文章,原文为“世界最伟大的报纸的最伟大的一期”指当日该报2。从1911年8月29日开始,该报就将这句口号每天印在头版报头下:theestnedap。
多种资料表明,在麦考密特上校的领导下,芝加哥论坛报在梅迪尔时期的保守主义基础上走向极端,成为美国政界右派的主要代言人。上校在报社说一不二,署名“rr”他的名字的英文缩写的备忘录在报社就是天条,没人敢违背。他在政治上坚持狭隘的民族主义,反对一切外国人,更反对英国;在总统选举上也表示出强烈的爱憎,他反对杜鲁门当选总统,更反对艾森豪威尔入选。他的报纸常常发表言辞激烈的社论,社论也影响到报纸上的新闻,使得该报一度因政治上的偏颇遭到普遍批评。但上校始终以“世界上最伟大的报纸”自居。上世纪30年代,他在报纸上用尽一切方法反对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及其推行的新政,结果在1936年一次民意测验中被评为“最不公正和最不可靠的报纸”。1947年该报被各新闻媒体驻华盛顿的记者评为“一家最明目张胆地带着偏见报道新闻或添油加醋加以渲染的报纸”。
不过,麦考密特上校运气一直很好。该报尽管言辞激烈c屡遭批评,尽管总是企图证明自己正确别人错误,但仍有广泛读者,并受到很多共和党人的支持,发行量保持较快增长,特别是在广告方面状态一向很好。麦考密特在主政该报期间,创办了收听率颇高的gn广播电台,建起了36层高的论坛报大厦该楼很有特色,容笔者后面作适当介绍,还在芝加哥郊区拥有1000英亩的农庄别墅。特别值得骄傲的是,1947年,该报的发行量于创刊100周年时达到历史最高点,平日刊为103万份,星期天刊为154万份。在全国范围内排行第二,超过他的只有该报的姊妹刊表哥帕特森上校经营的纽约每日新闻。上校因此一直具有强烈的自信心,直至1955年去世。
麦考密特上校去世后,因家族没有直系继承人,芝加哥论坛报由高层管理人员接管,编辑方针依旧。1969年,克莱顿柯克帕特里克cyt一nkirkpatrick接任总编辑,开始了一系列大胆的改革,诸如放弃了“为美国人办的美国报纸”这一狭隘的民族主义口号,停止了新闻栏社论化的做法,扭转社论的偏激倾向等,同时扩大了编辑部的规模,加强了新闻采编的力量。因此,1969年被美国新闻界认为是芝加哥论坛报的转折年,报纸的质量也有显著提高。1972至1976年间,论坛报因地方调查性报道获得了3项普利策奖和1项国际新闻报道奖,总数相当于该报前50年获得此奖项的总和普利策奖设立于1917年,报纸的发行量也稳定在75万份左右。1977年1月1日起,报纸放弃了上校那个“世界上最伟大的报纸”的口号,将其从头版撤销。
1981年,奥兰多前哨报的总编辑詹姆斯d斯夸尔斯jasdsires接替退休的柯克帕特里克担任总编辑。新任总编辑利用该报新启用的全国最好的印刷中心,于1982年重新设计版面,大胆使用彩色,高度重视图表设计,使报纸面目焕然一新。在1983至1994年的11年内,报纸先后获得2项普利策漫画奖c3项普利策社论奖c1项评论奖c2项解释性报道奖和1项全国报道奖,总共9项普利策奖,令同行刮目相看。芝加哥论坛报正以一份高质量的大型开明报纸的面目跻身美国顶尖报纸行列。
1989年,斯夸尔斯总编辑在竞争公司总裁失利后突然辞职,由杰克富勒jackfuller接任总编辑一职。富勒曾任该报社论版主编,并获得普利策社论写作奖。他于1993年担任报社总裁,1996年还出了一本书,书名叫做neati一na。最近发现国内已有该书的中译本,由笔者的校友兼好友展江先生翻译,取名信息时代的新闻价值观。富勒于1997年升任论坛出版公司tribunepublishgpany总裁。该公司是当时全国排名第八c如今排名第二的报业集团论坛公司的下属一级公司,掌管公司所有报纸。接替富勒担任芝加哥论坛报总编辑的是该报前驻外记者霍华德a泰纳h一ith肩上,他于1997年夏天接替富勒获得上述职务。
至2001年,该报总共22次获得普利策奖。
二c热闹的社论委员会会议
在12日来该报“踏勘”时,我注意到报社的正大门虽开在密歇根大道上,但大楼的底层却在密歇根大道下一条与其垂直交叉的马路上,那里有一个报社自己的停车场,但面积不大。14日上午我开车绕到楼下这个停车场时,却被保安挡在门外,说非本报职工,任何人不得入内。我忙亮出证件,告诉保安自己是采访该报的外国客人。这话等于白说,保安完全不买账,像个机器。我于是到值班室向值班员解释,也无济于事,只好给比厄里格打电话,谁知他也说不能用报社的停车场,说报社停车场太小,员工本身都不够用,对外来车辆是严格控制的,向我表示歉意。我只好到附近寻找公共停车场,不料附近几个公共停车场虽然价格高达3小时收费28美元,仍然满位。这使我第一次意识到芝加哥论坛报所在的市中心闹市区的位置,是如何的拥挤。这样折腾一下就过去了10多分钟,一看表,已经快9点40分了,心一横,就在该报停车场旁的一个车辆稀少的角落将车停下,直奔该报大楼。当我按比厄里格的安排到4楼找到柯妮莉亚格拉曼eliagraan小姐,并在她带领下来到同楼的社论部会议厅时,正好9:45。
这个会议厅很有点书斋味道,四壁都是樱桃木色的木墙或木柜,有一处玻璃门内可看见柜中排满的图书。木墙上挂着两幅白底装裱的绘画作品,分外醒目。椭圆形的会议桌也是樱桃木色。这时与会者都已到齐。我进入会议室并经柯妮莉亚引荐给会议主持人c该报社论版主编r布鲁斯多尔德rbruced一ld时,多尔德迎上来热情地和我握手并自我介绍,大家也都向我报以友善的微笑。柯妮莉亚在桌边坐下,说欢迎我坐在她旁边,我欣然从命。
原来,柯妮莉亚本人就是社论部的编辑兼专栏作者,主要负责处理和编发读者来信。她一边参加会议,一边翻阅手中一叠急需处理的信件。我则一边听,一边向她请教。我数了一下,当天参加社论委员会会议的共有11人。她告诉我,这11人中只有9人是社论委员会委员,她自己就不是委员。
这次会议讨论的议题主要是研究第二天社论文章的选题,没有文字摘要稿,记得共涉及6个选题。第一个是关于移民问题。第二个是巴以冲突,在谈到这个问题时还有些争议,即如何把握对以色列的立场。有人提到美国每年在以色列身上花费30亿美元,建议对以色列也应有所批评,但有人反对。第三个是俄罗斯削减核武器问题。第四个选题是关于第二天8月15日日本投降纪念日,大家都同意应当发一篇社论。主编多尔德说当天纽约时报报道了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的消息,建议大家考虑这篇社论应该涉及的重要问题。有人建议文章阐述日本为何迄今不公开就二次大战所犯战争罪行向被侵略国家道歉,有人建议要写日本与中国c朝鲜两国目前的关系问题,等等。第五个选题是关于公立大学教育及管理质量普遍下降。这个选题也得到多数人的赞同,而且大家各抒己见,讨论很热烈。与会者分别谈到公立大学基金不能全部到位而被州政府分享c公立大学内部管理上的官僚主义c师资力量有所下降等内容。第六个选题因和柯妮莉亚私下交谈而未记下。
社论委员会会议开得很活跃,大家自由发表意见,不时发出朗朗笑声,有时也会就某个问题产生争议,但依然说话幽默c态度友好,气氛十分融洽。多尔德主编虽是会议主持人,但较少发言,始终面带微笑听取大家的意见,像个忠厚的长者。参会者中有一位最高个子是黑人。他儒雅开朗,快人快语,其发言常引起大家会心一笑。我后来访问西北大学媒体管理中心dianantcenter,n一rthike的著名专栏作家和评论家,在当地有很大影响,大批读者愿意跟着他走他到哪家报纸,读者就改订哪家报纸。迈克原来在芝加哥太阳时报工作,太阳时报于1983年被布莱克的美国出版集团收购后,迈克辞职进入芝加哥论坛报,带走了一批读者,使得后者的发行量进一步超出太阳时报。相信这位迈克也应是社论委员会成员,可惜当时我有眼不识泰山,否则一定约他攀谈几句。
总之,社论会议的活泼气氛是我在美国参加各种编前会所未曾见过的。会议开到10时结束。会后,应我的要求,全体社论委员会委员和我合影留念,是柯妮莉亚小姐拍的。镜头里大家以多尔德主编为中心,我站在多尔德旁边,个个笑逐颜开。
然后我跟随柯妮莉亚小姐到她的办公室继续了解情况。社论部和编辑部不一样,这里每个评论委员和编辑都有自己的办公室,比新闻部门的编辑记者气派多了。柯妮莉亚介绍说:
“这样的社论委员会每天都开,除了星期五和周末,也就是说一周开4次,每次都是上午9时至10时。我是负责读者来信编辑工作的。读者来信其实也是一篇篇小型评论,我们每天选择若干篇刊于社论版的右侧,取名人民之声v一ice一fthepe一ple。我们有一个社论版,还有一个评论版,主要是社外作者写的。评论版设在社论版对面一页,所以也称社论版对页。”
“你们所有社论选题都要经过这个会议吗而且,这个会议似乎也没有明确决定哪些题目第二天要上啊。”我问,因为我觉得当天的会议似乎就决定了第二天刊发日本投降日纪念和公立大学质量下降的社论,而该报每天刊发3篇社论。至于“社论版对页”的说法我是熟悉的,几乎所有美国大报都采取这种方式来安排社论c来信和评论,纽约时报是这一风气的始作俑者。
“这个会议的主要目的是,就各类选题产生一个意向性的意见,就一些有意义的选题提些建议,同时大家可沟通信息,讨论未来的选题线索。原则上所有社论都会经过这个会议,会后,主编会根据会上的意见和自己的思考通知大家确定的选题。对一些重大的选题,主编还要请示发行人甚至集团公司。有时即使不开会,如星期五,主编也会与各委员联系,就某些选题随时做出决定。选题一旦确定,评论员或专栏作家即投入紧张的写作阶段,我们要求下午4时截稿,社论必须在这之前完成。”
她继续说:“社论委员或评论员,每人都有明确的分工,各管一块领域。他们必须对自己所管的领域负责,保证就某些热门话题及时做出反应。社论是否正确,得看它们是否对社会有益。我们社论部的责任,就是为社会公众的利益表达我们的意见。我们对一些不利于社会公众利益的做法会旗帜鲜明地给予批评,不管他是政府还是大公司。这样做当然会引起不满,有时还被起诉,但我们很少输。”
柯妮莉亚的一番话,从一个侧面证明了芝加哥论坛报早已走出麦考密特上校主政时期的阴影,成为一份公众信赖的社会公器。
三c两张罚单
对柯妮莉亚的采访是我临时提出的要求,所以不好过多“纠缠”,何况她手中还有很多来信要处理。另外,我心里惦记着我那辆车呢。
告别柯妮莉亚后,我快步走出大楼,赶到停车的地方。还好,车安在没有给拖走,但车窗上已别着两份罚单,每份50美元在美国外出访问,吃住行到处都要花钱,这100美元对于我来说可不是个小数。抬眼一看,前面一位戴着墨镜的肥胖警察还在转悠,腰上腿上别着各类警具美国的警察似乎都那么大腹便便c神气活现,忙跑过去向他说明原委,希望能免去至少一份罚单。他的口气倒是和蔼,但毫不让步,说他从来没有收回过已签出的罚单,何况所有记录都已输入电脑,无法更改。我说,要是你弄错了呢他说,那就上法庭嘛。他又说:“我早就注意到你了,你和传达室保安商量停车的时候我就在旁边。你的车上午在这里已停了2个半小时,若再停下去,可能会得第三张罚单呢”
我想起来,上午在传达室给比厄里格打电话时,好像是有一个警察在旁边,但我以为是报社的保安。明知我要犯错而不予规劝,尽等着罚款,看来这黑人警察并非善良之辈,再说也是白费口舌。后来我回到旅馆时仔细阅读罚单上的罚款细则,发现违规停车并无时限,只说一次罚款50美元。我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停车,只能算一次啊,怎么就按钟点收钱呢我气愤地写了份申诉信,但又一想,我在芝加哥只逗留几天,难道今后为此再千里迢迢地来打官司不成于是作罢,写了两张各50元的支票,塞进罚单上提供的信封里,贴上邮票,按指定地点投入信箱,当然在罚单的附言上也写了几句抱怨的话。如果我不在规定的期限内寄钱过去,将面临更大的处罚。警察从输入电脑的我的汽车牌号码,就可轻易跟踪到我的汽车注册证c驾驶证c社会安全卡号等信息,不愁罚不到你。
美国就这厉害。在美国访问的一年中,我虽然常在路口抢黄灯,但开车基本上是遵规守矩的,惟在停车问题上屡吃罚单。大多数罚单都是咪表停车超时,也就超几分钟。常见很多汽车超时,咪表不停地闪烁,却无人受罚,而我一超就吃单,只怪运气不佳。有一次在纽约一政府机构办理医疗保险,等候时间较长,而门口的咪表限定一小时,只好不断出来投币。最后一次晚了2分钟,急急赶出来,车窗上已见黄色罚单。见身着制服的女警员还未离开,忙和她协商,希望看在我已赶出补钱的份上,以教育为主,免除处罚。女警员态度很好,笑嘻嘻地告诉我,罚单一旦签出,就无法撤回。她还扬了扬手中的笔记本电脑,表明一切都由此传到数据库,难以更改。她希望我理解她的做法,说换成我也会这样做。我见事情难以挽回,索性和她开开玩笑,说:“要是将你换成我,我也会严格执法,但对只超过几分钟而且在我离开前已赶来补交钱的车主,就会通融免罚。”她笑着说,“这也有道理,可惜你现在还没资格执法。”
告别芝加哥那黑胖警察,我只好立即寻找公共停车位。马路上的咪表都停满了车,而且限时1小时。总算在附近找到一个室内停车场,下午5个小时收费28美元。停车后赶紧吃午饭,并为下午1时整的采访做些准备。
四c广告额很大的报纸
下午1时,我准时在报社大楼里通过电话找到芝加哥论坛报媒体关系经理比厄里格先生。比厄里格是一位大约三四十岁的健壮男士,举止稳重,接待我时有点公事公办的味道。他告诉我,他在这家报社已工作多年,我在信中拟向总编辑提的问题,他大多数都可解答。于是,我们开始了如下谈话。
他先介绍报纸目前状况:“本报属于论坛公司。那是家集团公司,拥有很多报纸,包括洛杉矶时报,我们集团公司去年收购了这家报纸。集团还有22至23个电视台。本报有一个非常大的编辑部。在我们的内部组织体系里,总裁是第一号人物,然后是总编辑c执行总编和两个副总编。第一个副总编负责新闻部分,包括国际新闻c国内新闻c都市新闻c经济新闻和体育新闻等部门;第二个副总编负责副刊部分,包括生活时尚这里是指te一,即“节拍”板块,包括电影c电视节目等,每周五次c餐饮c星期五c星期天等副刊。“星期五”是周末板块,每周五出版。明天是星期三,我们就有餐饮版。除了te一以外,所有这些副刊都是每周一次。星期天刊是一份不同的报纸。这份报纸中,我们有4个新闻板块,包括国际新闻c国内新闻c经济新闻和体育新闻。然后我们有好几个副刊板块,所以星期天刊特别大。”
他看了看桌上一份材料,估计上面写着我事先向老总们提的问题,接着说:“我们编辑部有大约700名员工,整个报社员工在3000人左右,包括印刷厂。我们的印刷厂对外不承担业务,只印纽约时报。你说白天机器会闲置不会的。我们白天印那些提前签压的版面和插页广告,这个量很大。
“除了主报,我们还有7种地方版,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