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节
4ctetan破伤风ahdulh200行:全国性的抗破伤风疫苗短缺,影响了学校一年一度的免疫注射。
5cirishslyl一nd一n爱尔兰生变美联社稿220行:爱尔兰共和军14日宣布退出上周做出的解除武装的历史性协议,使北爱尔兰的和平进程受到重挫。
根据德拉马的建议,在推荐的稿件中,另有两条备选,其余7条被搁置或供其他版采用。会议进行了大约40分钟。会后,大多数人离席,剩下第一副总编和分管新闻的副执行总编以及摄影主编c版面设计主编等继续商量第二天头版的详细安排。我继续留下听他们讨论,发现他们对图片的选择和摆放很重视,要求将重要的图片尽量安排在报纸的上半部,以便在报摊上可“吸引读者眼球”。
这个编前会开得紧凑而高效,信息披露全面,个人发言充分。经过讨论后,对哪些新闻可上头版及先后的顺序,大家都有了较为集中的意见,德拉马副执行总编的总结性发言,只是对这些意见的归纳,在头版稿件的顺序方面有他一些个人观点,而这些观点都在讨论中阐述过。
为了核对此次编前会效果在实际出报中的体现,我打算第二天买一份芝加哥论坛报看看,谁知那天忙着去西北大学媒体管理中心,就把这茬事给忘了。后来回到纽约写信向比厄里格求援,他很配合,很快寄来了8月15日芝加哥论坛报的第一叠报纸。经对照,15日的头版基本保持了前日编前会的安排,标题如下:
头条前爱尔兰收回解除武装承诺iraretra;
头条高薪岗位黑人收入滞后,含图bcknspayj一bsgs;
第三条炼油厂大火危及汽油供应,含4栏图片referyfirethreatensareagassupply
第四条疫苗短缺殃及学校vaesh一rtapchessch一一ls
第五条梵蒂冈:妻子挑战主教忠诚vatican,bish一pstlef一rhisl一yalties
第六条是一条计划外的临时来稿荷尔瓦市决心正视自杀现象政府官员着手制止轻生者i一一一nfr一ntsuicidefficialsseekgt一deterpycats
七c编前会后访老总
这次编前会后,我提出采访负责新闻的副执行总编魏斯曼的要求,他欣然同意。我们来到他的办公室,这时已经快下午5点钟了。
魏斯曼接受采访时简单讲了编辑部的运作。他说:“我们的新闻编前会都是每天下午4时举行,出席会议的都是新闻部门的负责人。我们晚上还会开一个新闻编前会,通常在8时。这个会主要处理在下午的编前会之后出现的新变化及预告重大的突发事件,因截稿期紧迫,会开得很短,不超过15分钟。有时这最后一次编前会会推迟。例如昨天晚上有以色列进入巴勒斯坦难民营的突发新闻,因为要了解和判断整个事件,我们编前会就推迟至晚上10时召开。
“我们的最后截稿期为晚上11:20。本报编辑部的夜班从晚上9点开始,直至报纸付印。我们称这个班为超晚班编辑工作一veightneg一rk。最后的编辑工作于凌晨3:00至3:30结束。我们用的是先进的高斯印刷机,3个小时可印完全部报纸。最新的高斯印刷机每台每小时可印4万份本报。
“我们每天上午11时召开第一个编前会,其实那是个计划会,新闻部门和副刊部门的头都来参加。计划会的目的是查看一些新闻正在制作的情况,以及了解将会发生哪些新闻,并决定哪些稿件必须今天完成和以什么方式来完成。外地分社或记者站不用参加会议,那些记者站通常每天只有一二条稿件。但华盛顿分社是个例外,它的新闻事关全局,每天必须派一位记者通过电话参加我们的编前会。
“下午4时的编前会主要讨论a叠新闻,即要闻c国内新闻和国际新闻。现在是个短暂的空隙,大约10分钟后,也就是5:30左右我们将开一个都市新闻版的编前会,讨论本市新闻,也就是本报的第二叠新闻内容。”
与魏斯曼副总编的谈话表明,芝加哥论坛报的晚间新闻编辑时间较长,其凌晨3时的最后完工时间比大多数我访问过的美国报纸都晚。截稿期的推迟说明该报在不遗漏当天重要消息方面肯下功夫,肯花代价。从中还发现,虽然美国日报编辑部的运作惯例是每天两次编前会上午一次c下午一次,但各报情况不尽相同,像芝加哥论坛报这样的报纸可能开三次c四次甚至更多。
翻看当天的报纸和比厄里格办公室的资料,发现芝加哥论坛报与纽约时报c洛杉矶时报c华盛顿邮报等排在它前面的几家对开大报相比,头版较为张扬,表现在喜用通栏大字标题。我至少看到了34个有通栏大字标题的头版,例如1912年4月12日的泰坦尼克号沉没;1300人淹死,866人获救,1918年11月11日的大战结束指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944年6月6日的轴心国入侵法国,1945年4月13日的罗斯福逝世,1945年8月7日的原子弹爆炸的故事,1963年11月23日的肯尼迪遇刺身亡这一天该报用了半数版面来报道这一突发事件,1968年4月5日的马丁路德金被害,1969年7月21日的美国国旗在月球上飘扬,1974年8月9日的尼克松辞职这一天该报用44页的篇幅在全国独家全文刊登水门录音带的内容,1991年1月17日的美国飞机进攻伊拉克,以及去年911事件报道等。阅读这些标题是件很有趣的事,它们其实就是美国及国际重大事件的记录,言简意赅,一目了然,触目惊心。有的通栏标题字号吓人,比报头还大四五倍,如美国人登月c尼克松辞职c世界大战结束等。最有趣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该报用了完全一样的标题:greaarends标题字占了15行;1976年7月4日,美国人狂热地庆祝美国200周年,这天的芝加哥论坛报头版用了五分之四的篇幅刊登一幅将历届总统活动情况组合而成的超大照片,照片下的通栏标题倒显得很小:这是民族的生日,我们在自由地庆祝。
另外我了解到,该报在很多国家的首都或大城市建有分社或记者站,包括马尼拉菲律宾c约翰内斯堡南非c东京c北京c罗马c伦敦c莫斯科c里约热内卢巴西c耶路撒冷以色列等。在国内有更多的记者站,不一一列举。该报3000名员工中,在论坛大厦工作的只有约一千人,另有550人工作在外地记者站或分社,有大约1350名工作在芝加哥市另一个地点:“自由中心”freed一enter。所谓“自由中心”,是一个大型印务中心,也在市区,占地21英亩,巨大的纸库可容纳26万吨新闻纸。中心装备有10组大型高斯印刷机生产线,每小时可印75,000份144页的报纸,每小时进纸速度达26英里相当于416公里。该中心还有相关的发行设备。这1350名员工包括印刷工人和发行员工。据介绍,这家建成于1981年的大型印报中心,是世界上单个厂房面积最大的胶印中心。
第十一章论坛公司
报业兼并气势如虹
论坛公司后来居上
论坛公司,由芝加哥论坛报发展而来,2000年营业总收入60亿美元,居全国第二,报纸发行总量居全国第三,2000年以80亿美元兼并美国著名大型报业集团时报镜报公司,完成了美国报业兼并史上最大一笔交易,同时积极实施跨媒体经营,大举渗透广电领域,拥有22家电视台,电视覆盖面仅次于美国三大广播电视网;其新闻社是美国四大新闻社之一。
一c镶有各国名石的论坛大厦
芝加哥论坛报所在的办公大楼,就是著名的论坛大厦tribu一pany是论坛报的母公司,其实也是由论坛报衍生而来,其历史可以追溯到论坛报创刊的1847年。不过真正开始集团化运作,据有关资料显示,还是始于1861年收购民主党人日报。那是该报早期领导人梅迪尔收购该报后6年内的最大动作。论坛大厦也是芝加哥论坛报的早期杰作。如今,芝加哥论坛报和论坛公司的关系,如同纽约时报与纽约时报集团公司的关系一样,很难明确划分彼此间的历史脉络。
论坛大厦坐落在芝加哥市密歇根大道北435号,位于车水马龙的闹市区。这是一幢典型的哥特式建筑,共有36层高,还有一个高大的顶部,上面多个塔尖错落有致,顶部四周有狭窄的拱门,通透而精致,每个细微部分都有艺术装饰。一眼看去,很容易联想到欧美那些漂亮的教堂。大厦的外墙用印第安那石灰石贴砌,看上去和摸上去都有点像我们中国的汉白玉。整幢大楼呈灰白色,高挑瘦削,矗立在繁华闹市,藐视周边建筑,一副卓尔不群的姿态。而大厦的正大门,则是一个很高的凹进去的拱门,凹处用石头雕刻出华丽的图案,极富艺术气息。我第一次到芝加哥论坛报“踏勘”,就被这座大楼古老c豪华但又有些含蓄的风格所吸引。
大厦各个楼顶c窗户及一切突出部分,都有动物形状的石质装饰物或小石雕。动物千奇百怪,例如在马路上就可看到第四层一处窗口的外沿一个戴着帽子c手中拿着一件不知何物的猴子;在距它不远处,一条戴着皇冠的狗正把一只爪子伸进一个捕鼠器;再往上看,一只猫头鹰正举着个照相机窥视着外面的世界;一头满身长刺的豪猪拿着一把号准备吹奏;一头大象穿着玻璃般透明的衣服,正用鼻子嗅着什么据说这些装饰物各有象征,且皆与新闻有关,如戴皇冠的狗表明王公贵族不小心被捉到短处;大象正凭灵敏的嗅觉寻找着隐而不见的丑闻,浑身长刺的豪猪则是专门挑刺的记者的化身,等等。在采访芝加哥论坛报和论坛公司有关人士时我曾谈到这个建筑,对方都很引以为豪,说这座大楼外的装饰,你盯住他看的时间越长,会发现越多的图像,体验到越多的含义。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据说这些雕塑或装饰也并不完全是为了好看,还具有排水的功能,是建筑师别具匠心之作。
在大厅里的大理石内墙上,可以看到很多碑文般的石刻警句。例如进入大厅右侧墙上就有长期领导芝加哥论坛报的发行人兼总编辑麦考密特上校的一段话,这段话为报纸在社区中的作用下了定义:“报纸是现代文明发展而来的一个机构,旨在提供新闻,培育工商,引导舆论,监督政府,此乃任何机构所不可为者。”thene一deerandleadpublipi一n,andt一fuishthatenteliberty,ivedeath这面墙上还有沃尔塔尔的广为流传的名句:“我不喜欢你说的每一句话,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这些话的自由。”id一n一tagreehaihedeathy一urrightt一sayit其他还有本杰明弗兰克林关于新闻自由的著名讲话。
1997年,在纪念芝加哥论坛报创刊150周年的时候,趁大厅北墙重新装修,报纸要求读者推荐警句名言,结果收到600多条,从中选出少量刻入新墙,包括林肯总统c剧作家亚瑟米勒arthurllerc前联邦官瑟古德马歇尔thurg一一drshallc芝加哥城早期设计师丹尼尔伯哈姆danielbuha。
不过这座大厦最为独特的地方,还是那来自世界各地的“名石”。我在该大厦面向密歇根大道的墙上触手可及的位置,就发现一块长方形的白色石雕,上面是一个全身古装人物,旁边的大理石上刻着“古代庙宇来自古代中国”ancienttelefr一ncientcha字样。在其右上方,不远处,还有一块刻着连生之墓中文字的墓碑。在另一面墙,可看到一块长约2尺c宽约1尺半的石头,上面雕了一个方框,框内有1坐2立共3个和尚,中间坐着的像是一个菩萨,正垂眉闭目,双手合十,坐在一个莲花台上。石头下刻的文字称这件古物来自日本东京。日本的佛教文化主要来自中国,特别是唐代江苏扬州的鉴真和尚6次东渡日本传授佛学功不可没。因此,日本的这块石雕,实际上体现了中国的古代文化。
据介绍,这座大厦的外墙上总共镶有140块从各国精心挑选的石头。游客在这里可以看到林肯原始墓碑上的石块c印度的tajhal和中国紫禁城即故宫内的石头。还有一些石头来自公元前的各国古代建筑,如埃及大金字塔c中国长城。另外还有华盛顿c拿破仑c马可吐温等名人收藏过的石头。就美国国内而言,除了阿拉斯加,其他49个州都至少有一块天然或人工的“名石”被镶嵌在论坛大厦的墙上。石头镶嵌起来很简单,泥瓦匠在石灰石上切出一块与相关石头大小相仿的窟窿,放入石头再用水泥抹平,再在下方的石灰石上刻下出处即可。但石头的鉴别却很复杂,所有新推荐的石头均需先经专家检验,合格者放入大厦的陈列室陈列10年以上供免费参观,让时间检验其真伪,然后才可镶入大厦外墙。例如一块1974年捐献的芝加哥早期股票联交所uni一nst一ckyards大门上的石头,到1996年才上墙。
我在访问论坛公司时向接待者索要到一份“名石目录”,上面竟有7块中国石头,且都镶嵌在大厦面向密歇根大道这一面。这些石头有4块来自北京故宫内的宫殿c桥梁等建筑,还有2块分别来自长城的山海关和南口关音译,第七块来自湖南省的一个“古宫殿”。
另有一块只供陈列而永不上墙的石头。那是1971年7月26日美国载人宇宙飞船首次登月时取下的石头中的一块。石头有人头那么大,呈紫色,外表凹凸不平,置放在一个金字塔形无顶的花岗岩底座上。据介绍,这块石头迄今已有33亿年历史,是美国航空和宇宙航行局于1999年7月21日作为奖励而长期无偿租借给论坛公司的。
比厄里格给的资料上讲,石头装饰缘于麦考密特上校的爱好。上校喜欢收藏石头,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海外当兵时也未忘记从欧洲各国收集名石。1925年论坛大厦落成后,他就将自己那些经鉴定无误的著名石头陆续镶嵌在大厦外墙上。后来,芝加哥论坛报海外分社或记者站的记者在各国采访时,也注意收集石头,便越聚越多。如今,论坛大厦的“石头风景”已成为世界著名的永不谢幕的户外免费古迹展,每天吸引众多游客驻足欣赏。
说到这里,我应该向读者诸君交待一下大厦的来历。根据比厄里格给我的芝加哥论坛报创刊150周年的资料,这幢大厦的设想最初源自该报创刊75周年,即1922年6月10日。报社当时已在密歇根大道的现址买入一块土地,于当天以10万美元的总奖金向社会征集论坛报新大厦设计方案。结果来自世界各国的建筑设计师提供了263个方案。经专家论证评选,来自纽约的约翰厄尔斯j一hnadh一一ndh一一d的作品以头奖入选,获奖金5万美元;第二c第三名分别获得2万美元和1万美元的奖金;其余2万美元用作入围作品的鼓励奖。大厦于1923年开工,1925年竣工,耗资850万美元这在当时是天文数字,那时一名记者每月收入才数十美元。1948年,大厦东侧按原有风格加建了12层高的楼房,与主楼贯通,现在主要是论坛报员工办公室。
二c历史上最大宗报纸交易
在美国的新闻史上,报纸间的并购c买卖交易多如牛毛,每年都会发生数十起甚至上百起。但在20世纪末由论坛公司上演的一出兼并大戏还是令美国报界大吃一惊。关于这次兼并,我从报上略有所知,但详情还是从论坛公司媒体服务中心的老总那里获得的。
在我的计划里,由于芝加哥论坛报和论坛公司在同一大楼内办公,就将两家单位的访问结合起来,打算用一整天的时间完成。结果论坛报为我安排的活动超出我的设想,只好压缩论坛公司的访问时间。为在有限的时间获得最多的信息,我在选择访问对象上颇动了一番脑筋。
我联系论坛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
5cirishslyl一nd一n爱尔兰生变美联社稿220行:爱尔兰共和军14日宣布退出上周做出的解除武装的历史性协议,使北爱尔兰的和平进程受到重挫。
根据德拉马的建议,在推荐的稿件中,另有两条备选,其余7条被搁置或供其他版采用。会议进行了大约40分钟。会后,大多数人离席,剩下第一副总编和分管新闻的副执行总编以及摄影主编c版面设计主编等继续商量第二天头版的详细安排。我继续留下听他们讨论,发现他们对图片的选择和摆放很重视,要求将重要的图片尽量安排在报纸的上半部,以便在报摊上可“吸引读者眼球”。
这个编前会开得紧凑而高效,信息披露全面,个人发言充分。经过讨论后,对哪些新闻可上头版及先后的顺序,大家都有了较为集中的意见,德拉马副执行总编的总结性发言,只是对这些意见的归纳,在头版稿件的顺序方面有他一些个人观点,而这些观点都在讨论中阐述过。
为了核对此次编前会效果在实际出报中的体现,我打算第二天买一份芝加哥论坛报看看,谁知那天忙着去西北大学媒体管理中心,就把这茬事给忘了。后来回到纽约写信向比厄里格求援,他很配合,很快寄来了8月15日芝加哥论坛报的第一叠报纸。经对照,15日的头版基本保持了前日编前会的安排,标题如下:
头条前爱尔兰收回解除武装承诺iraretra;
头条高薪岗位黑人收入滞后,含图bcknspayj一bsgs;
第三条炼油厂大火危及汽油供应,含4栏图片referyfirethreatensareagassupply
第四条疫苗短缺殃及学校vaesh一rtapchessch一一ls
第五条梵蒂冈:妻子挑战主教忠诚vatican,bish一pstlef一rhisl一yalties
第六条是一条计划外的临时来稿荷尔瓦市决心正视自杀现象政府官员着手制止轻生者i一一一nfr一ntsuicidefficialsseekgt一deterpycats
七c编前会后访老总
这次编前会后,我提出采访负责新闻的副执行总编魏斯曼的要求,他欣然同意。我们来到他的办公室,这时已经快下午5点钟了。
魏斯曼接受采访时简单讲了编辑部的运作。他说:“我们的新闻编前会都是每天下午4时举行,出席会议的都是新闻部门的负责人。我们晚上还会开一个新闻编前会,通常在8时。这个会主要处理在下午的编前会之后出现的新变化及预告重大的突发事件,因截稿期紧迫,会开得很短,不超过15分钟。有时这最后一次编前会会推迟。例如昨天晚上有以色列进入巴勒斯坦难民营的突发新闻,因为要了解和判断整个事件,我们编前会就推迟至晚上10时召开。
“我们的最后截稿期为晚上11:20。本报编辑部的夜班从晚上9点开始,直至报纸付印。我们称这个班为超晚班编辑工作一veightneg一rk。最后的编辑工作于凌晨3:00至3:30结束。我们用的是先进的高斯印刷机,3个小时可印完全部报纸。最新的高斯印刷机每台每小时可印4万份本报。
“我们每天上午11时召开第一个编前会,其实那是个计划会,新闻部门和副刊部门的头都来参加。计划会的目的是查看一些新闻正在制作的情况,以及了解将会发生哪些新闻,并决定哪些稿件必须今天完成和以什么方式来完成。外地分社或记者站不用参加会议,那些记者站通常每天只有一二条稿件。但华盛顿分社是个例外,它的新闻事关全局,每天必须派一位记者通过电话参加我们的编前会。
“下午4时的编前会主要讨论a叠新闻,即要闻c国内新闻和国际新闻。现在是个短暂的空隙,大约10分钟后,也就是5:30左右我们将开一个都市新闻版的编前会,讨论本市新闻,也就是本报的第二叠新闻内容。”
与魏斯曼副总编的谈话表明,芝加哥论坛报的晚间新闻编辑时间较长,其凌晨3时的最后完工时间比大多数我访问过的美国报纸都晚。截稿期的推迟说明该报在不遗漏当天重要消息方面肯下功夫,肯花代价。从中还发现,虽然美国日报编辑部的运作惯例是每天两次编前会上午一次c下午一次,但各报情况不尽相同,像芝加哥论坛报这样的报纸可能开三次c四次甚至更多。
翻看当天的报纸和比厄里格办公室的资料,发现芝加哥论坛报与纽约时报c洛杉矶时报c华盛顿邮报等排在它前面的几家对开大报相比,头版较为张扬,表现在喜用通栏大字标题。我至少看到了34个有通栏大字标题的头版,例如1912年4月12日的泰坦尼克号沉没;1300人淹死,866人获救,1918年11月11日的大战结束指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944年6月6日的轴心国入侵法国,1945年4月13日的罗斯福逝世,1945年8月7日的原子弹爆炸的故事,1963年11月23日的肯尼迪遇刺身亡这一天该报用了半数版面来报道这一突发事件,1968年4月5日的马丁路德金被害,1969年7月21日的美国国旗在月球上飘扬,1974年8月9日的尼克松辞职这一天该报用44页的篇幅在全国独家全文刊登水门录音带的内容,1991年1月17日的美国飞机进攻伊拉克,以及去年911事件报道等。阅读这些标题是件很有趣的事,它们其实就是美国及国际重大事件的记录,言简意赅,一目了然,触目惊心。有的通栏标题字号吓人,比报头还大四五倍,如美国人登月c尼克松辞职c世界大战结束等。最有趣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该报用了完全一样的标题:greaarends标题字占了15行;1976年7月4日,美国人狂热地庆祝美国200周年,这天的芝加哥论坛报头版用了五分之四的篇幅刊登一幅将历届总统活动情况组合而成的超大照片,照片下的通栏标题倒显得很小:这是民族的生日,我们在自由地庆祝。
另外我了解到,该报在很多国家的首都或大城市建有分社或记者站,包括马尼拉菲律宾c约翰内斯堡南非c东京c北京c罗马c伦敦c莫斯科c里约热内卢巴西c耶路撒冷以色列等。在国内有更多的记者站,不一一列举。该报3000名员工中,在论坛大厦工作的只有约一千人,另有550人工作在外地记者站或分社,有大约1350名工作在芝加哥市另一个地点:“自由中心”freed一enter。所谓“自由中心”,是一个大型印务中心,也在市区,占地21英亩,巨大的纸库可容纳26万吨新闻纸。中心装备有10组大型高斯印刷机生产线,每小时可印75,000份144页的报纸,每小时进纸速度达26英里相当于416公里。该中心还有相关的发行设备。这1350名员工包括印刷工人和发行员工。据介绍,这家建成于1981年的大型印报中心,是世界上单个厂房面积最大的胶印中心。
第十一章论坛公司
报业兼并气势如虹
论坛公司后来居上
论坛公司,由芝加哥论坛报发展而来,2000年营业总收入60亿美元,居全国第二,报纸发行总量居全国第三,2000年以80亿美元兼并美国著名大型报业集团时报镜报公司,完成了美国报业兼并史上最大一笔交易,同时积极实施跨媒体经营,大举渗透广电领域,拥有22家电视台,电视覆盖面仅次于美国三大广播电视网;其新闻社是美国四大新闻社之一。
一c镶有各国名石的论坛大厦
芝加哥论坛报所在的办公大楼,就是著名的论坛大厦tribu一pany是论坛报的母公司,其实也是由论坛报衍生而来,其历史可以追溯到论坛报创刊的1847年。不过真正开始集团化运作,据有关资料显示,还是始于1861年收购民主党人日报。那是该报早期领导人梅迪尔收购该报后6年内的最大动作。论坛大厦也是芝加哥论坛报的早期杰作。如今,芝加哥论坛报和论坛公司的关系,如同纽约时报与纽约时报集团公司的关系一样,很难明确划分彼此间的历史脉络。
论坛大厦坐落在芝加哥市密歇根大道北435号,位于车水马龙的闹市区。这是一幢典型的哥特式建筑,共有36层高,还有一个高大的顶部,上面多个塔尖错落有致,顶部四周有狭窄的拱门,通透而精致,每个细微部分都有艺术装饰。一眼看去,很容易联想到欧美那些漂亮的教堂。大厦的外墙用印第安那石灰石贴砌,看上去和摸上去都有点像我们中国的汉白玉。整幢大楼呈灰白色,高挑瘦削,矗立在繁华闹市,藐视周边建筑,一副卓尔不群的姿态。而大厦的正大门,则是一个很高的凹进去的拱门,凹处用石头雕刻出华丽的图案,极富艺术气息。我第一次到芝加哥论坛报“踏勘”,就被这座大楼古老c豪华但又有些含蓄的风格所吸引。
大厦各个楼顶c窗户及一切突出部分,都有动物形状的石质装饰物或小石雕。动物千奇百怪,例如在马路上就可看到第四层一处窗口的外沿一个戴着帽子c手中拿着一件不知何物的猴子;在距它不远处,一条戴着皇冠的狗正把一只爪子伸进一个捕鼠器;再往上看,一只猫头鹰正举着个照相机窥视着外面的世界;一头满身长刺的豪猪拿着一把号准备吹奏;一头大象穿着玻璃般透明的衣服,正用鼻子嗅着什么据说这些装饰物各有象征,且皆与新闻有关,如戴皇冠的狗表明王公贵族不小心被捉到短处;大象正凭灵敏的嗅觉寻找着隐而不见的丑闻,浑身长刺的豪猪则是专门挑刺的记者的化身,等等。在采访芝加哥论坛报和论坛公司有关人士时我曾谈到这个建筑,对方都很引以为豪,说这座大楼外的装饰,你盯住他看的时间越长,会发现越多的图像,体验到越多的含义。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据说这些雕塑或装饰也并不完全是为了好看,还具有排水的功能,是建筑师别具匠心之作。
在大厅里的大理石内墙上,可以看到很多碑文般的石刻警句。例如进入大厅右侧墙上就有长期领导芝加哥论坛报的发行人兼总编辑麦考密特上校的一段话,这段话为报纸在社区中的作用下了定义:“报纸是现代文明发展而来的一个机构,旨在提供新闻,培育工商,引导舆论,监督政府,此乃任何机构所不可为者。”thene一deerandleadpublipi一n,andt一fuishthatenteliberty,ivedeath这面墙上还有沃尔塔尔的广为流传的名句:“我不喜欢你说的每一句话,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这些话的自由。”id一n一tagreehaihedeathy一urrightt一sayit其他还有本杰明弗兰克林关于新闻自由的著名讲话。
1997年,在纪念芝加哥论坛报创刊150周年的时候,趁大厅北墙重新装修,报纸要求读者推荐警句名言,结果收到600多条,从中选出少量刻入新墙,包括林肯总统c剧作家亚瑟米勒arthurllerc前联邦官瑟古德马歇尔thurg一一drshallc芝加哥城早期设计师丹尼尔伯哈姆danielbuha。
不过这座大厦最为独特的地方,还是那来自世界各地的“名石”。我在该大厦面向密歇根大道的墙上触手可及的位置,就发现一块长方形的白色石雕,上面是一个全身古装人物,旁边的大理石上刻着“古代庙宇来自古代中国”ancienttelefr一ncientcha字样。在其右上方,不远处,还有一块刻着连生之墓中文字的墓碑。在另一面墙,可看到一块长约2尺c宽约1尺半的石头,上面雕了一个方框,框内有1坐2立共3个和尚,中间坐着的像是一个菩萨,正垂眉闭目,双手合十,坐在一个莲花台上。石头下刻的文字称这件古物来自日本东京。日本的佛教文化主要来自中国,特别是唐代江苏扬州的鉴真和尚6次东渡日本传授佛学功不可没。因此,日本的这块石雕,实际上体现了中国的古代文化。
据介绍,这座大厦的外墙上总共镶有140块从各国精心挑选的石头。游客在这里可以看到林肯原始墓碑上的石块c印度的tajhal和中国紫禁城即故宫内的石头。还有一些石头来自公元前的各国古代建筑,如埃及大金字塔c中国长城。另外还有华盛顿c拿破仑c马可吐温等名人收藏过的石头。就美国国内而言,除了阿拉斯加,其他49个州都至少有一块天然或人工的“名石”被镶嵌在论坛大厦的墙上。石头镶嵌起来很简单,泥瓦匠在石灰石上切出一块与相关石头大小相仿的窟窿,放入石头再用水泥抹平,再在下方的石灰石上刻下出处即可。但石头的鉴别却很复杂,所有新推荐的石头均需先经专家检验,合格者放入大厦的陈列室陈列10年以上供免费参观,让时间检验其真伪,然后才可镶入大厦外墙。例如一块1974年捐献的芝加哥早期股票联交所uni一nst一ckyards大门上的石头,到1996年才上墙。
我在访问论坛公司时向接待者索要到一份“名石目录”,上面竟有7块中国石头,且都镶嵌在大厦面向密歇根大道这一面。这些石头有4块来自北京故宫内的宫殿c桥梁等建筑,还有2块分别来自长城的山海关和南口关音译,第七块来自湖南省的一个“古宫殿”。
另有一块只供陈列而永不上墙的石头。那是1971年7月26日美国载人宇宙飞船首次登月时取下的石头中的一块。石头有人头那么大,呈紫色,外表凹凸不平,置放在一个金字塔形无顶的花岗岩底座上。据介绍,这块石头迄今已有33亿年历史,是美国航空和宇宙航行局于1999年7月21日作为奖励而长期无偿租借给论坛公司的。
比厄里格给的资料上讲,石头装饰缘于麦考密特上校的爱好。上校喜欢收藏石头,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海外当兵时也未忘记从欧洲各国收集名石。1925年论坛大厦落成后,他就将自己那些经鉴定无误的著名石头陆续镶嵌在大厦外墙上。后来,芝加哥论坛报海外分社或记者站的记者在各国采访时,也注意收集石头,便越聚越多。如今,论坛大厦的“石头风景”已成为世界著名的永不谢幕的户外免费古迹展,每天吸引众多游客驻足欣赏。
说到这里,我应该向读者诸君交待一下大厦的来历。根据比厄里格给我的芝加哥论坛报创刊150周年的资料,这幢大厦的设想最初源自该报创刊75周年,即1922年6月10日。报社当时已在密歇根大道的现址买入一块土地,于当天以10万美元的总奖金向社会征集论坛报新大厦设计方案。结果来自世界各国的建筑设计师提供了263个方案。经专家论证评选,来自纽约的约翰厄尔斯j一hnadh一一ndh一一d的作品以头奖入选,获奖金5万美元;第二c第三名分别获得2万美元和1万美元的奖金;其余2万美元用作入围作品的鼓励奖。大厦于1923年开工,1925年竣工,耗资850万美元这在当时是天文数字,那时一名记者每月收入才数十美元。1948年,大厦东侧按原有风格加建了12层高的楼房,与主楼贯通,现在主要是论坛报员工办公室。
二c历史上最大宗报纸交易
在美国的新闻史上,报纸间的并购c买卖交易多如牛毛,每年都会发生数十起甚至上百起。但在20世纪末由论坛公司上演的一出兼并大戏还是令美国报界大吃一惊。关于这次兼并,我从报上略有所知,但详情还是从论坛公司媒体服务中心的老总那里获得的。
在我的计划里,由于芝加哥论坛报和论坛公司在同一大楼内办公,就将两家单位的访问结合起来,打算用一整天的时间完成。结果论坛报为我安排的活动超出我的设想,只好压缩论坛公司的访问时间。为在有限的时间获得最多的信息,我在选择访问对象上颇动了一番脑筋。
我联系论坛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