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节
辑被解职的根源在是否将重点转移至覆盖郊区地方新闻上。这里所谓郊区地方新闻,是指费城以外8个县的地方新闻。该报对费城新闻的报道是充分的。他在接受笔者采访时已经透露出他的难处:一方面覆盖这些郊区新闻需要更大的投入,一方面报社老板却在减少投入和裁员。而他的骨子里可能还是希望报纸保持地区大报的声誉,不太愿意完全降格以琐碎的郊区地方新闻与各地小报竞争。
这次事件和去年初该报执行总编的辞职以及奈特里德报团另一家报纸发行人的辞职,暴露出一些著名报纸与报团之间的分歧。它表明,美国报业集团在对经济收益方面的追求往往大于对报纸品格的保护。前述圣彼得堡时报坚决保持以维护报纸风格和社区利益,其实也是出于对报团类似做法的畏惧。
第十七章每日新闻
美国首份小报
创下发行之最
纽约每日新闻,创刊于1920年,是美国第一份小报,发行量在20世纪曾长期居全国第一,目前纽约市的发行量第一,新闻部分喜按专题编排,重点十分突出。曾隶属论坛公司,后被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所在的集团公司收购。2001年3月至9月平日刊平均日发行量为734,473份,居全国第六,居全国小报第一;星期天刊发行量为802,215份,居全国第五。
一c公关拒绝老总答应
窝边草总是留在最后吃。2001年我对纽约的几家著名报纸的采访,从11月才开始,直至2002年1月才结束。除了时间安排上的“先远后近”策略,我还想多积累一些经验,以最多的背景材料和最流利的口语来对付这几家排在全国前几名的报业巨头。
不过有时聪明反被聪明误。例如世贸大厦,1995年访美时因天气原因未上去参观当时大雾弥漫,细雨蒙蒙,上去什么也看不见。这次在美国,妻子女儿都希望暑假上去看看,我却总是说等忙过这一阵,等到秋天天高气爽时再看不迟。结果就再也看不到了。更重要的是,911事件后联系采访也变得更困难了,一些中国朋友访问政府的计划纷纷告吹,我这外国佬深入知名媒体重地,难度之大是可想而知的。早知如此,何必当初。所谓百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是也。
还好,虽经周折,终于如愿。对纽约时报c道琼斯集团和华尔街日报的采访逐一完成,前面已经说过。下面要介绍的是纽约每日新闻c纽约邮报和长岛新闻日报这三家在纽约及附近地区的报纸,再加上远在西部的洛杉矶时报此次访美采访的最后一家报社老总。
请允许我再絮叨几句关于联系各报时的一个体会。美国各报都有一个负责对外联络的公共关系部门,尽管其名称千差万异,功能大体相同。所以按情理,联系采访首先应找这些部门,再通过他们求得采访安排。1995年我随团访问洛杉矶时报时,就是公关部一位负责人陪同参观的。我们那时也算是一个新闻代表团呢,但在该报没有机会和任何人说话,面对的只有这位公关先生。中外大概都是这个理吧,我起初也是照这个思路做的。但很快就发现在不少情况下,此路难以走通。
在我访问的美国20多家报纸或报业集团中,多半公关部门不予配合。不配合主要表现在:一是拒不回信,信件或eil发出去如石沉大海,杳无音讯,但这种情况比较少;二是人员变动,大约5个单位的公关经理在我发信前已经离开所在报社,我在根据最近获得的资料与其联系后,往往得到一个自动回复的eil,说明此人已经离职,有的会给一个私人联系信箱,但你若循此去了解其继任者的信息,不会再有回音;三是婉言拒绝,尽量把你挡在门外,对纽约每日新闻的访问就是一例。
有鉴于此,我与公关经理联系的同时也直接同我要访问的对象联系,主要是总编辑。结果往往总编辑的态度比公关经理的态度积极,回复也比他们快。没有这些热情的总编辑的大力支持,好几家重要报纸的访问将完全泡汤。在这里,我向那些总编辑,如今日美国c芝加哥论坛报c费城问讯报c巴尔的摩太阳报c华盛顿邮报等报纸的总编辑鞠躬致谢。当然,也有相当热情负责的公关经理,如道琼斯公司负责对外联络的副总裁史蒂文戈尔茨坦先生,纽约时报公关部主任托比乌斯尼克先生等。
去年我在10月份结束对华盛顿邮报c巴尔的摩太阳报和费城问讯报的访问之后,只休整两天,即开始与纽约的报纸联系,其中最先发信的对象就是纽约每日新闻的对外联络部主任。该报似乎比较重视这个职位,由报社副总裁兼任此职。但隔了好几天不见回音,我便给总编辑爱德华科斯纳edzn小姐通了两次信,商定了11月14日的访问日程。但就在我访问该报前几天,突然接到联络部主任的电话,婉转表示最近总编辑暂时不能接待,要过一阵子再说。过多长时间他说不知道。我先是以为总编辑变卦,后来发现他并不知道总编辑与我直接沟通过。于是我告诉他,我已经和总编辑多次联系,并约定了下周三即11月14日去贵报采访。他在电话里听了一愣,然后马上表示祝贺和欢迎。
后来我在与老总谈话之后,老总打电话请一位先生来陪同我参观。来人名叫肯弗莱德曼kenfrydn,正是这位副总裁兼对外联络部主任。他似乎有些尴尬,但很快就友好地与我握手并领我去参观,一路上还说:“你真的打算写一本书吗写出来能寄一本给我吗”语气似乎还有些不相信,我说“当然可以”。不过,他陪我参观时步子很快,几乎不容我多停留。我想他一定还有很多事情在等着他。
二c美国小报鼻祖
2001年11月14日下午4点,我先后乘坐公共汽车c渡船c地铁,来到位于曼哈顿33大街西450号的纽约每日新闻thedailynes办公楼。这里离靠近曼哈顿西侧的哈德逊河,与纽约目前的最高楼帝国大厦差不多在同一条大街上,与纽约古老的火车站和纽约最大的中心邮局为邻。
在楼下保安人员那里与丹尼丝小姐通电话后,她即下楼将我领到二楼爱德华科斯纳总编辑的办公室。豪斯曼身着白色衬衣,系一条黑白相间的斜纹领带,看上去很醒目。这位热情爽朗的总编辑一开口就表示愿意回答我任何问题。当发现我的目光越过他那堆满书本的写字台,落到他身后墙上挂着的很多照片镜框时,他很自豪地向我逐一解释那些照片中的人物。原来,这些与他合影的人物都是有来头的,大都是总统c国务卿之类的国家领导人,其中有一幅是他和尼克松总统在华盛顿一间办公室里的合影。
我们的谈话从他对每日新闻的简单概括开始。他说:“我们的报纸是美国第一份4开报纸,也就是第一份小型报纸。它诞生于1920年代,其式样引起美国人浓厚的兴趣,全国很多地方都向我们学,很快这种式样就蔓延到各地。”
说到这里,我要补充介绍一下这份报纸。据查美国报业发展史料,纽约历史上曾有过一份每日新闻。那是1855年,伴随着大众化报纸的乍然兴起,这份每日新闻诞生在纽约。这份对开版的晚报,比纽约时报晚出世4年。当时的每日新闻dailynes是真正的便士报,每份只卖一美分,内容也以低俗c煽情为特色,在移民集中的廉租公寓区有很大的销量,发行量在19世纪70年代居纽约第一,对比它早诞生的纽约太阳报和纽约先驱报构成很大威胁。
但这份与纽约太阳报等早期纽约报纸一起消亡于19世纪至20世纪初的每日新闻,并非现在我正在访问的每日新闻,两家报纸并无任何历史渊源。现在的纽约每日新闻是笔者曾在芝加哥论坛报一章中提到的那份由军人创办的报纸,其原名为纽约每日新闻画报ilstrateddailynes。而这份小报的创办灵感,又来自英国。
英国作为世界英文报纸的发源地,于20世纪初正式出现成功的4开小报。1903年,一位在报业界已小有名气的年轻人艾尔弗雷德c哈姆斯沃斯alfredcharirr一r。这份报纸很快就改为4开小报,价格也砍了一半,由原来的1分变为半分。这份报纸大量刊登煽情报道和插图,深受普通读者欢迎,创办6年就创下发行量100万份的当时报纸最高纪录。这是世界新闻界公认的世界第一份成功的小报。在这一业绩的鼓舞下,其他报纸也开始效仿,英国先后出现每日简报dailysketch和每日写真报dailygraphic等小报。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哈姆斯沃斯当上诺斯克利夫勋爵和英国新闻界的领袖人物。他觉得小报在美国也可以获得成功,便在遇上到海外参战的来自美国芝加哥的一位军官时,告诉他办小报可赚大钱。
这位军官就是芝加哥论坛报当时的发行人麦考密克上校的表哥帕特森上尉。两兄弟战后回到芝加哥一商量,就决定到纽约办一份小报试试。两人合股,由表弟留守芝加哥办论坛报,表哥去纽约开创局面。于是,1919年6月26日纽约街头出现了一份只有普通报纸一半大小的报纸每日新闻画报。这份报纸一问世即以大幅图片招徕读者,创刊号头版刊出即将访美的英国威尔士亲王的大幅照片,引起翘首以待这位亲王访美的部分妇女的喜爱。后来该报又以主办选美比赛吸引读者,并在纽约时报刊登整版广告,标题为:“每天早晨请在每日新闻画报上看纽约最漂亮的妞”。1
数月后该报改名为每日新闻。1924年,该报销量达75万份,居全国第一。5年后,这个数字翻了近一番,达到132万份。这一期间,美国开始盛行小报之风。首先是赫斯特在波士顿创办每日镜报dailyrr一r,然后纽约有每日写真报dailygraphic,各大城市相继涌现煽情的小报,使小报之间的竞争于1926年达到。有一个例子说明小报的煽情作风如何达到极至:1927年春,一位卖妇女胸衣的推销员和情人合伙杀死了情人的丈夫,法院判处这位情人以坐电椅的死刑。在监狱执行时,因趣味低级而声誉不佳的每日写真报提前在当天的报纸上宣布:“不要错过看明天的每日写真报。惊心动魄,刺穿人心揭开鲁思斯奈德指这位情人笔者在人世最后时刻的想法,使人读后脉搏加快。请想一想就在她被带到要把人烙干烧焦的电刑刑具之前,一个女人的最后想法她的临终遗言请看明天每日写真报的独家新闻。”2但这次还是重视图片的每日新闻占了上风。每日写真报刊登了这位女人的忏悔录,但每日电讯竟登出了行刑时的照片。本来,死刑室不准拍照,但记者将照相机绑在脚上带了进去,赶在通电之后拍下照片。报纸当天即卖出25万份号外,次日又将刊有这幅照片的头版加印了75万份。
这场竞争以一些小报的停刊而烟消云散。写真报在亏损数百万美元后于1932年停刊。赫斯特的每日镜报在勉强支撑了几十年后,也于1963年关闭。闹哄哄的小报时代暂告结束,唯独每日新闻由于调整了煽情倾向c更加关注社会政治大事而一直发展良好。该报于1927年达到平日刊240万份c星期天刊450万份的巨额发行量,继续独占全国报纸发行量之螯头。帕特森于1946年去世后,每日新闻由麦考密克上校负责,但仍依靠原班人马运作。该报于1947年达到该报历史上的最高峰:晨报和晚报共发行470万份。
三c几番坎坷终于易主
纽约每日新闻从上世纪50年代起盛极而衰,到1980年平日刊的发行量下降了100多万份,首次输给华尔街日报而居全国第二。1990年代该报的发行量跌破100万份,一度排在全国第七位,目前稳定在80万份左右,居全国第六位。
从80年代开始,每日新闻不仅面对纽约时报c华尔街日报等报业巨头的竞争压力,更要穷于应付与纽约另两份小报的竞争。1940年创刊于近郊长岛的新闻日报ne当时是纽约市区唯一的下午版报纸,其咄咄逼人的架势惹得每日新闻创办了一份知识性的晚报今晚报t一night与之抗衡,但宣告失败。这一期间,其业主论坛公司向该报投资11亿美元,希望扶持它走出低谷。但80年代末的经济不景气,使得纽约几家规模很大的大众化商业公司关闭或破产,每日新闻和纽约邮报的广告大受影响。邮报被默多克转手出卖,每日新闻则在工会的让步下适当降低薪酬,但还是在1990年引起一场激烈的罢工。
1990年底的盘点,表明每日新闻当年亏损115亿美元。芝加哥的老板对此感到震惊,决定不要这个“孩子”了。他们宣布,如果没有买主出现,将于1991年3月关闭纽约每日新闻。这时,英国每日镜报的发行人罗伯特马克斯韦尔r一bertxell愿意购买该报。这正有点因果相报的味道当初帕特森正是在英国每日镜报老板的启发下回国创办这份美国第一小报的,如今报纸竟回到了每日镜报后代的手中在论坛公司倒贴他6000万美元以接管报纸的债务和养老金义务后,马克斯韦尔正式入主该报,并很快和工会达成了当初工会怎么也不愿意签署的协议,将该报2600名工会会员减少800名。该报从此与芝加哥的论坛公司断绝一切关系。
有趣的是,后来证明这位马克斯韦尔是20世纪新闻界的最大骗子。他于1991年10月在加那利群岛驾游艇出游意外死亡后才真相大白。调查人员说他侵吞了公司30亿美元的资产,包括养老金。这一新闻轰动新闻界,其死因也引起长时间的猜测和议论,很多人认为他是自杀身亡,迄今还是个谜。新老板接手才一年多就出现如此变故,使得每日新闻陷入一片混乱。几经周折,报纸被美国大西洋月刊atntian收购。朱克曼的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是海内外享有盛名的新闻期刊,发行量达220万份,仅次于时代周刊tis和新闻周刊。
此后,该报渐渐稳定下来,发行量有所上升,经济状况明显好转。严格意义上说,在美国排行前10名的报纸中,纽约每日新闻是唯一脱离报团控制的报纸。但朱克曼拥有多家报刊,特别是加上这份发行量排全国第六的著名报纸,也可视为一家准报业集团。
四c悄悄扩大地盘
我们再来看该报的最新情况。科斯纳总编辑的介绍表明该报正以积极进取的姿态回应各列强的竞争。他说:
“每日新闻目前在全国排行第六,是纽约市和纽约州内发行量最大的报纸。这是指发行在纽约的报纸,纽约时报和华尔街日报的总销量虽然大于本报,但在纽约的发行量不如我们。我们最近的发行量大约在735万份,星期天刊的发行量大约在805万份。”
我问他:“根据我在芝加哥看到的情况,城市小报平日刊和星期天刊的发行量区别不大,甚至有的报纸星期天刊还不如平日刊多,是这样吗”
“有些小报的星期天刊发行量大,如芝加哥太阳时报和波士顿先驱报就属于此类;但有的小报星期天刊发行量小,如纽约邮报。差别不大甚至倒挂的原因,主要是我们这样的城市小报主要靠零售扩大发行,我们报纸的零售占了80,住户投递只占20。星期天上班的人少了,街上行人也相应减少,所以发行量反倒有所减少。不过纽约市是个例外,这里即便到了星期天街上也有大量的人群,尽管他们不是在工作。所以我们在星期天也可卖出很多报纸。”
他继续说:“我们有两个时间版本和若干地方版。这些地方版我们称为区域版z一neediti一ns。我们有一个布鲁克林区版,有一个皇后区版,有一个曼哈顿版,还有一个布朗克斯区版上述名称都是纽约市的区名笔者。但这些版只有很少的部分是各区的内容,大多数的内容是一样的。这些地区版还包含有关地区的广告地区广告。例如,你在布鲁克林工作生活或有生意在那里,你就只感兴趣那个区的广告,那么你就到布鲁克林买报纸。”
我去年在纽约时就知道,增加地方版以扩大发行和广告销量,是每日新闻近年来的重大策略。这一策略已经使它的竞争对手,例如纽约邮报感到了不安,不得不采取大幅降价的策略与之抗衡。去年底,每日新闻甚至将手开始伸向“世外桃源”斯塔藤岛区。我在该区居住时曾接到该报的促销电话,当时我说:“你们的报纸办得不错,可惜没有我们需要的岛上新闻和广告。”对方连忙说:“不不不,我们新出了斯塔藤岛版,你们从斯塔藤岛前进报上可获得的新闻和广告,我们都能提供。不信你试试看”
科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
这次事件和去年初该报执行总编的辞职以及奈特里德报团另一家报纸发行人的辞职,暴露出一些著名报纸与报团之间的分歧。它表明,美国报业集团在对经济收益方面的追求往往大于对报纸品格的保护。前述圣彼得堡时报坚决保持以维护报纸风格和社区利益,其实也是出于对报团类似做法的畏惧。
第十七章每日新闻
美国首份小报
创下发行之最
纽约每日新闻,创刊于1920年,是美国第一份小报,发行量在20世纪曾长期居全国第一,目前纽约市的发行量第一,新闻部分喜按专题编排,重点十分突出。曾隶属论坛公司,后被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所在的集团公司收购。2001年3月至9月平日刊平均日发行量为734,473份,居全国第六,居全国小报第一;星期天刊发行量为802,215份,居全国第五。
一c公关拒绝老总答应
窝边草总是留在最后吃。2001年我对纽约的几家著名报纸的采访,从11月才开始,直至2002年1月才结束。除了时间安排上的“先远后近”策略,我还想多积累一些经验,以最多的背景材料和最流利的口语来对付这几家排在全国前几名的报业巨头。
不过有时聪明反被聪明误。例如世贸大厦,1995年访美时因天气原因未上去参观当时大雾弥漫,细雨蒙蒙,上去什么也看不见。这次在美国,妻子女儿都希望暑假上去看看,我却总是说等忙过这一阵,等到秋天天高气爽时再看不迟。结果就再也看不到了。更重要的是,911事件后联系采访也变得更困难了,一些中国朋友访问政府的计划纷纷告吹,我这外国佬深入知名媒体重地,难度之大是可想而知的。早知如此,何必当初。所谓百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是也。
还好,虽经周折,终于如愿。对纽约时报c道琼斯集团和华尔街日报的采访逐一完成,前面已经说过。下面要介绍的是纽约每日新闻c纽约邮报和长岛新闻日报这三家在纽约及附近地区的报纸,再加上远在西部的洛杉矶时报此次访美采访的最后一家报社老总。
请允许我再絮叨几句关于联系各报时的一个体会。美国各报都有一个负责对外联络的公共关系部门,尽管其名称千差万异,功能大体相同。所以按情理,联系采访首先应找这些部门,再通过他们求得采访安排。1995年我随团访问洛杉矶时报时,就是公关部一位负责人陪同参观的。我们那时也算是一个新闻代表团呢,但在该报没有机会和任何人说话,面对的只有这位公关先生。中外大概都是这个理吧,我起初也是照这个思路做的。但很快就发现在不少情况下,此路难以走通。
在我访问的美国20多家报纸或报业集团中,多半公关部门不予配合。不配合主要表现在:一是拒不回信,信件或eil发出去如石沉大海,杳无音讯,但这种情况比较少;二是人员变动,大约5个单位的公关经理在我发信前已经离开所在报社,我在根据最近获得的资料与其联系后,往往得到一个自动回复的eil,说明此人已经离职,有的会给一个私人联系信箱,但你若循此去了解其继任者的信息,不会再有回音;三是婉言拒绝,尽量把你挡在门外,对纽约每日新闻的访问就是一例。
有鉴于此,我与公关经理联系的同时也直接同我要访问的对象联系,主要是总编辑。结果往往总编辑的态度比公关经理的态度积极,回复也比他们快。没有这些热情的总编辑的大力支持,好几家重要报纸的访问将完全泡汤。在这里,我向那些总编辑,如今日美国c芝加哥论坛报c费城问讯报c巴尔的摩太阳报c华盛顿邮报等报纸的总编辑鞠躬致谢。当然,也有相当热情负责的公关经理,如道琼斯公司负责对外联络的副总裁史蒂文戈尔茨坦先生,纽约时报公关部主任托比乌斯尼克先生等。
去年我在10月份结束对华盛顿邮报c巴尔的摩太阳报和费城问讯报的访问之后,只休整两天,即开始与纽约的报纸联系,其中最先发信的对象就是纽约每日新闻的对外联络部主任。该报似乎比较重视这个职位,由报社副总裁兼任此职。但隔了好几天不见回音,我便给总编辑爱德华科斯纳edzn小姐通了两次信,商定了11月14日的访问日程。但就在我访问该报前几天,突然接到联络部主任的电话,婉转表示最近总编辑暂时不能接待,要过一阵子再说。过多长时间他说不知道。我先是以为总编辑变卦,后来发现他并不知道总编辑与我直接沟通过。于是我告诉他,我已经和总编辑多次联系,并约定了下周三即11月14日去贵报采访。他在电话里听了一愣,然后马上表示祝贺和欢迎。
后来我在与老总谈话之后,老总打电话请一位先生来陪同我参观。来人名叫肯弗莱德曼kenfrydn,正是这位副总裁兼对外联络部主任。他似乎有些尴尬,但很快就友好地与我握手并领我去参观,一路上还说:“你真的打算写一本书吗写出来能寄一本给我吗”语气似乎还有些不相信,我说“当然可以”。不过,他陪我参观时步子很快,几乎不容我多停留。我想他一定还有很多事情在等着他。
二c美国小报鼻祖
2001年11月14日下午4点,我先后乘坐公共汽车c渡船c地铁,来到位于曼哈顿33大街西450号的纽约每日新闻thedailynes办公楼。这里离靠近曼哈顿西侧的哈德逊河,与纽约目前的最高楼帝国大厦差不多在同一条大街上,与纽约古老的火车站和纽约最大的中心邮局为邻。
在楼下保安人员那里与丹尼丝小姐通电话后,她即下楼将我领到二楼爱德华科斯纳总编辑的办公室。豪斯曼身着白色衬衣,系一条黑白相间的斜纹领带,看上去很醒目。这位热情爽朗的总编辑一开口就表示愿意回答我任何问题。当发现我的目光越过他那堆满书本的写字台,落到他身后墙上挂着的很多照片镜框时,他很自豪地向我逐一解释那些照片中的人物。原来,这些与他合影的人物都是有来头的,大都是总统c国务卿之类的国家领导人,其中有一幅是他和尼克松总统在华盛顿一间办公室里的合影。
我们的谈话从他对每日新闻的简单概括开始。他说:“我们的报纸是美国第一份4开报纸,也就是第一份小型报纸。它诞生于1920年代,其式样引起美国人浓厚的兴趣,全国很多地方都向我们学,很快这种式样就蔓延到各地。”
说到这里,我要补充介绍一下这份报纸。据查美国报业发展史料,纽约历史上曾有过一份每日新闻。那是1855年,伴随着大众化报纸的乍然兴起,这份每日新闻诞生在纽约。这份对开版的晚报,比纽约时报晚出世4年。当时的每日新闻dailynes是真正的便士报,每份只卖一美分,内容也以低俗c煽情为特色,在移民集中的廉租公寓区有很大的销量,发行量在19世纪70年代居纽约第一,对比它早诞生的纽约太阳报和纽约先驱报构成很大威胁。
但这份与纽约太阳报等早期纽约报纸一起消亡于19世纪至20世纪初的每日新闻,并非现在我正在访问的每日新闻,两家报纸并无任何历史渊源。现在的纽约每日新闻是笔者曾在芝加哥论坛报一章中提到的那份由军人创办的报纸,其原名为纽约每日新闻画报ilstrateddailynes。而这份小报的创办灵感,又来自英国。
英国作为世界英文报纸的发源地,于20世纪初正式出现成功的4开小报。1903年,一位在报业界已小有名气的年轻人艾尔弗雷德c哈姆斯沃斯alfredcharirr一r。这份报纸很快就改为4开小报,价格也砍了一半,由原来的1分变为半分。这份报纸大量刊登煽情报道和插图,深受普通读者欢迎,创办6年就创下发行量100万份的当时报纸最高纪录。这是世界新闻界公认的世界第一份成功的小报。在这一业绩的鼓舞下,其他报纸也开始效仿,英国先后出现每日简报dailysketch和每日写真报dailygraphic等小报。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哈姆斯沃斯当上诺斯克利夫勋爵和英国新闻界的领袖人物。他觉得小报在美国也可以获得成功,便在遇上到海外参战的来自美国芝加哥的一位军官时,告诉他办小报可赚大钱。
这位军官就是芝加哥论坛报当时的发行人麦考密克上校的表哥帕特森上尉。两兄弟战后回到芝加哥一商量,就决定到纽约办一份小报试试。两人合股,由表弟留守芝加哥办论坛报,表哥去纽约开创局面。于是,1919年6月26日纽约街头出现了一份只有普通报纸一半大小的报纸每日新闻画报。这份报纸一问世即以大幅图片招徕读者,创刊号头版刊出即将访美的英国威尔士亲王的大幅照片,引起翘首以待这位亲王访美的部分妇女的喜爱。后来该报又以主办选美比赛吸引读者,并在纽约时报刊登整版广告,标题为:“每天早晨请在每日新闻画报上看纽约最漂亮的妞”。1
数月后该报改名为每日新闻。1924年,该报销量达75万份,居全国第一。5年后,这个数字翻了近一番,达到132万份。这一期间,美国开始盛行小报之风。首先是赫斯特在波士顿创办每日镜报dailyrr一r,然后纽约有每日写真报dailygraphic,各大城市相继涌现煽情的小报,使小报之间的竞争于1926年达到。有一个例子说明小报的煽情作风如何达到极至:1927年春,一位卖妇女胸衣的推销员和情人合伙杀死了情人的丈夫,法院判处这位情人以坐电椅的死刑。在监狱执行时,因趣味低级而声誉不佳的每日写真报提前在当天的报纸上宣布:“不要错过看明天的每日写真报。惊心动魄,刺穿人心揭开鲁思斯奈德指这位情人笔者在人世最后时刻的想法,使人读后脉搏加快。请想一想就在她被带到要把人烙干烧焦的电刑刑具之前,一个女人的最后想法她的临终遗言请看明天每日写真报的独家新闻。”2但这次还是重视图片的每日新闻占了上风。每日写真报刊登了这位女人的忏悔录,但每日电讯竟登出了行刑时的照片。本来,死刑室不准拍照,但记者将照相机绑在脚上带了进去,赶在通电之后拍下照片。报纸当天即卖出25万份号外,次日又将刊有这幅照片的头版加印了75万份。
这场竞争以一些小报的停刊而烟消云散。写真报在亏损数百万美元后于1932年停刊。赫斯特的每日镜报在勉强支撑了几十年后,也于1963年关闭。闹哄哄的小报时代暂告结束,唯独每日新闻由于调整了煽情倾向c更加关注社会政治大事而一直发展良好。该报于1927年达到平日刊240万份c星期天刊450万份的巨额发行量,继续独占全国报纸发行量之螯头。帕特森于1946年去世后,每日新闻由麦考密克上校负责,但仍依靠原班人马运作。该报于1947年达到该报历史上的最高峰:晨报和晚报共发行470万份。
三c几番坎坷终于易主
纽约每日新闻从上世纪50年代起盛极而衰,到1980年平日刊的发行量下降了100多万份,首次输给华尔街日报而居全国第二。1990年代该报的发行量跌破100万份,一度排在全国第七位,目前稳定在80万份左右,居全国第六位。
从80年代开始,每日新闻不仅面对纽约时报c华尔街日报等报业巨头的竞争压力,更要穷于应付与纽约另两份小报的竞争。1940年创刊于近郊长岛的新闻日报ne当时是纽约市区唯一的下午版报纸,其咄咄逼人的架势惹得每日新闻创办了一份知识性的晚报今晚报t一night与之抗衡,但宣告失败。这一期间,其业主论坛公司向该报投资11亿美元,希望扶持它走出低谷。但80年代末的经济不景气,使得纽约几家规模很大的大众化商业公司关闭或破产,每日新闻和纽约邮报的广告大受影响。邮报被默多克转手出卖,每日新闻则在工会的让步下适当降低薪酬,但还是在1990年引起一场激烈的罢工。
1990年底的盘点,表明每日新闻当年亏损115亿美元。芝加哥的老板对此感到震惊,决定不要这个“孩子”了。他们宣布,如果没有买主出现,将于1991年3月关闭纽约每日新闻。这时,英国每日镜报的发行人罗伯特马克斯韦尔r一bertxell愿意购买该报。这正有点因果相报的味道当初帕特森正是在英国每日镜报老板的启发下回国创办这份美国第一小报的,如今报纸竟回到了每日镜报后代的手中在论坛公司倒贴他6000万美元以接管报纸的债务和养老金义务后,马克斯韦尔正式入主该报,并很快和工会达成了当初工会怎么也不愿意签署的协议,将该报2600名工会会员减少800名。该报从此与芝加哥的论坛公司断绝一切关系。
有趣的是,后来证明这位马克斯韦尔是20世纪新闻界的最大骗子。他于1991年10月在加那利群岛驾游艇出游意外死亡后才真相大白。调查人员说他侵吞了公司30亿美元的资产,包括养老金。这一新闻轰动新闻界,其死因也引起长时间的猜测和议论,很多人认为他是自杀身亡,迄今还是个谜。新老板接手才一年多就出现如此变故,使得每日新闻陷入一片混乱。几经周折,报纸被美国大西洋月刊atntian收购。朱克曼的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是海内外享有盛名的新闻期刊,发行量达220万份,仅次于时代周刊tis和新闻周刊。
此后,该报渐渐稳定下来,发行量有所上升,经济状况明显好转。严格意义上说,在美国排行前10名的报纸中,纽约每日新闻是唯一脱离报团控制的报纸。但朱克曼拥有多家报刊,特别是加上这份发行量排全国第六的著名报纸,也可视为一家准报业集团。
四c悄悄扩大地盘
我们再来看该报的最新情况。科斯纳总编辑的介绍表明该报正以积极进取的姿态回应各列强的竞争。他说:
“每日新闻目前在全国排行第六,是纽约市和纽约州内发行量最大的报纸。这是指发行在纽约的报纸,纽约时报和华尔街日报的总销量虽然大于本报,但在纽约的发行量不如我们。我们最近的发行量大约在735万份,星期天刊的发行量大约在805万份。”
我问他:“根据我在芝加哥看到的情况,城市小报平日刊和星期天刊的发行量区别不大,甚至有的报纸星期天刊还不如平日刊多,是这样吗”
“有些小报的星期天刊发行量大,如芝加哥太阳时报和波士顿先驱报就属于此类;但有的小报星期天刊发行量小,如纽约邮报。差别不大甚至倒挂的原因,主要是我们这样的城市小报主要靠零售扩大发行,我们报纸的零售占了80,住户投递只占20。星期天上班的人少了,街上行人也相应减少,所以发行量反倒有所减少。不过纽约市是个例外,这里即便到了星期天街上也有大量的人群,尽管他们不是在工作。所以我们在星期天也可卖出很多报纸。”
他继续说:“我们有两个时间版本和若干地方版。这些地方版我们称为区域版z一neediti一ns。我们有一个布鲁克林区版,有一个皇后区版,有一个曼哈顿版,还有一个布朗克斯区版上述名称都是纽约市的区名笔者。但这些版只有很少的部分是各区的内容,大多数的内容是一样的。这些地区版还包含有关地区的广告地区广告。例如,你在布鲁克林工作生活或有生意在那里,你就只感兴趣那个区的广告,那么你就到布鲁克林买报纸。”
我去年在纽约时就知道,增加地方版以扩大发行和广告销量,是每日新闻近年来的重大策略。这一策略已经使它的竞争对手,例如纽约邮报感到了不安,不得不采取大幅降价的策略与之抗衡。去年底,每日新闻甚至将手开始伸向“世外桃源”斯塔藤岛区。我在该区居住时曾接到该报的促销电话,当时我说:“你们的报纸办得不错,可惜没有我们需要的岛上新闻和广告。”对方连忙说:“不不不,我们新出了斯塔藤岛版,你们从斯塔藤岛前进报上可获得的新闻和广告,我们都能提供。不信你试试看”
科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